《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問題研究開題報告》_第1頁
《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問題研究開題報告》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部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開題報告1.選題的目的和意義我國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代的變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消亡。在新時期,采用旅游開發的方式來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具有較強可行性。當前旅游業在我國高速發展,通過旅游業不僅能夠擴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讓更多人關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幫助提升珍貴文化的生命力。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能夠有效提升地區旅游競爭力。其中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能夠以口述、民俗藝術作品、戲劇的方式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能夠與我國其他依靠自然風光的景區形成差異化競爭。本文深入探究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將采用旅游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立足于西部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概況和開發現狀以及相關研究,力圖進一步優化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為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2.國內外研究現狀(文獻綜述)(1)非遺旅游影響研究旅游對非遺旅游有多方面的影響。正面是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負面影響導致傳統文化的同質化或變異。YaelBentor對西藏旅游唐卡,krisRyan對新西蘭毛利人傳統文化,PamDyer等對雅加布卡人土著文化進行研究,認為外來者為了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展現方式,這樣的再利用的做法可能會使文化受到誤傳、歪曲等負面影響。HyungyuPark對南朝鮮昌德宮的非遺,PierreL.等對秘魯庫斯科人的印加文化,RodrigodeAzeredoGrunewald對帕塔科印第安人進行研究,認為通過再造傳統文化,可以提升旅游形象,旅游收益也反向的滋養了傳統文化。(2)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在兩者關系問題上,學者們首先強調了兩者結合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業發展帶來積極作用的一面。王健認為部分非遺塑造成旅游產品,除了可以成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途徑,也可以打造為特色旅游吸引物,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崔鳳軍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易形成旅游品牌效應,同時旅游也可以促進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陳天培、曾艷、李榮啟、伍鵬等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非遺保護與旅游利用相互促進。一些學者一定程度上強調旅游開發應適度并盡量避免負面影響。劉茜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的重要旅游資源,但是旅游利用應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保護的范圍內。張瑛、劉建平、顧金孚等學者認為旅游開發有可能對非遺保護具有消極影響,在非遺產用時應當注意開發過程中的消極作用,才能更加有利于非遺的保護、傳承及旅游開發。(3)非遺旅游開發模式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的討論是對非遺旅游進一步研究的深入,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根據表現形式分,賈鴻雁提出非遺開發可采取原生地靜態開發、原生地活態開發、異地集錦式開發、原生地綜合開發等模式。韓雙斌認為撫州的非遺旅游開發可采取靜態開發模式,如專題博物館、傳習機構等以及活態開發模式,如文化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博物館。羅春培提出了綜合型、依托型、展示體驗型和主題型等模式;楊洪,袁開國認為湖南省侗族非遺旅游可采取景區依托式和市場依托式兩種模式。從遺產保護的角度進行模式總結,李混等總結生產性保護開發模式,明確政府在非遺旅游開發與保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羅茜從利益相關者視角構建了由政府、旅游企業、社區等組成的共同開發模式;龍先瓊,蔣小梅提出了區域開發中“保護空間載體、優化傳承機制和社區增權”的模式。3.主要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當前我國學者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較多,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特殊性,使得在發展中與旅游相結合并不融洽,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產生了許多難題。本文的研究是基于西部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概況和開發現狀以及相關研究而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結合西部實際情況提出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價值改善建議,幫助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同時,采取旅游化的方式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活力。4.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準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1.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獻探究法通過閱讀大量國內外學者關于西部文化旅游資源的研究文獻,并對其進行梳理分析,最終結合我國當前旅游行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索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可行性與具體開發策略。由于本次研究區域為西部地區,因此從多個文獻中收集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最終結合當地旅游發展情況,探索出一條實際可行的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路徑。2.準備工作(1)盡可能收集相關文獻資料與學術論文,通過多閱讀、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加深對西部地區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先關問題的認識,發現學術界中對于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中未探索的區域,進行重點分析。另外,在對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過程中,也能夠增強自己的理論知識,規避過于陳舊的論點。(2)聯系導師,聽取導師的建議,在每一個階段都盡可能避免陷入后期大量修改的問題中,并通過對收集到文獻的閱讀來使自己對論文的結構和框架能夠很好的把握3.主要措施事先從網上圖書館于學校線上圖書館下載中小企業融資租賃相關文獻資料,通過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閱讀于整理,梳理出當前我國學術界針在融資租賃研究現狀于研究成果。在收集相關資料之后,已經對文獻有了初步認識于了解,對研究中第一部分于第二部分的理論支撐已經有了一定把握。另外,從網絡渠道獲取當前我國旅游業發展情況,探索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在旅游業中的開發案例。最終通過于相關文獻進行的總結分析。通過上文可知,筆者已經掌握完成論文的方法,并已經開始進行論文所需文獻資料于相關數據的收集工作。后續寫作階段,積極與導師配合,完成畢業論文。5.研究工作進展安排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完成期限:論文框架已基本完成,只需開題后拓展內容,規范格式即可。第一階段(2019年12月15日——2019年12月20日)交開題報告,與指導老師交換意見,結合意見和修改論文需要修改的部分。第二階段(2020年1月——2020年2月)根據所學知識與指導老師意見,自我總結之后修改論文,完成初稿。第三階段(2020年2月——2020年3月)將論文交予指導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完善第二稿。第四階段(2020年3月——2020年5月)結合老師建議與意見,二次修改,完成定稿。6.參考文獻楊洪,袁開國,黃靜湖南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0(03):50-59.陳煒,陳能幸.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1(10):85-88.雒慶嬌.西部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探析[J].甘肅理論學刊,2019(1).肖剛,肖海,石惠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與開發[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02):109-113.郝金連.林善浪,王國梁,etal.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分布特征及利用[J].世界地理研究,2018.韓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王曉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化利用中的地方文化精英[J].旅游學刊,2019,34(05):8-10.徐慧茗,何昀.贛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J].企業經濟,2019,461(01):91-97.陳奕.少數民族文化遺址產權主體界定問題研究——以龍脊梯田為例[C]//全國法院第29屆學術討論會.0.李江敏,李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之道[J].旅游學,2018(9):11-12.杜曉.基于文化生態的長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v.28;No.21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