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生物學發展史生物學的發展經歷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學時期、近代生物學時期和現代生物學時期。生物學發展的萌芽時期是指人類產生(約300萬年前)到階級社會出現(約4000年)之間的一段時期。這時人類處于石器時代,原始人開始了栽培植物、飼養動物并有了原始的醫術,這一切為生物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奴隸社會(約4000年前開始)和封建社會后期,人類進入了鐵器時代。隨著生產的發展,出現了原始的農業、牧業和醫藥業,有了生物知識的積累,植物學、動物學和解剖學還停留在搜集事實的階段。但在搜集的同時也進行了整理,并被后人叫做所謂的古代生物學。古代的生物學在歐洲以古希臘為中心,著名的學者有亞里士多德研究(形態學和分類學)和古羅馬的蓋侖(研究解11剖學和生理學),他們的學說在生物學領域內整整統治了1000年。中國的古代生物學,則側重研究農學和醫藥學。從15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末是近代生物學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在生物學研究中,主要的有維薩里等人的解剖學,哈維的生理學,林耐的分類學以及從18世紀末并繼續到19世紀初的拉馬克等人的進化學說。19世紀的自然科學,進入了全面繁榮的時代。近代生物學的主要領域在19世紀都獲得重大進展。如細胞的發現,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創立,孟德爾遺傳學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學的科學基礎,并在工農業和醫學上產生了巨大影響。17世紀建立起來的動物(包括人體)生理學到19世紀有了明顯的進展,著名學者有彌勒、杜布瓦?雷蒙、謝切諾夫和巴甫洛夫等人。由于薩克斯、普費弗和季米里亞捷夫的努力,使植物生理學在理論上達到了系統化。20世紀的生物學即屬于現代生物學的范疇,始于1900年孟德爾學說的重新發現。此后,遺傳學向理論(包括生物進化)和實踐(主要是植物育種)兩個方面深入發展。與此同時,由于物理學、化學和數學對生物學的滲透以及許多新的研究手段的應用,一些新的邊緣學科如生物物理、生物數學應運而生。50年代中期,由于華生和克里克等人的努力,產生了分子生物學。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發展以及形態研究的深入,細胞學也進入分子水平,出現了細胞生物學。20世紀蓬勃發展的生態學在生物學中的地位日益增長。它的研究范圍從群落擴大到生態系統,以至包括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綜合考察和全球性的“生物圈”。它與地學、環境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結合,對生產和社會已產生重大的影響。此外另一門嶄新的學科——神經生物學猛然崛起,人們愈來愈體會到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研究對生物學和人類發展的作用。20世紀的進化論研究也有明顯的突破,集中表現在對進化機制和微觀層次規律的揭示方面。總之,現代生物學正向微觀和綜合方向深入。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學識十分廣博,他對哲學、邏輯學、心理學、自然科學、政治學、倫理學、修辭學和美學等都有研究,是古代知識的集大成者。在哲學上,他動搖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但最終卻陷入唯心主義。在對科學的認識活動中,他將歸納法與演繹法的作用、關系作出了說明,提出科學研究的歸納一演繹法,但他更重視的是演繹法。他將科學分為三類: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哲學;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修辭學;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在自然科學上,對物理學、生物分類學、解剖學和胚胎學等發表過許多好的見解。在生物科學中,亞里士多德沒有停留在搜集、觀察和純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進一步作出哲學概括;在解釋生命現象時,亞里士多德同他的先輩們一樣,認為有機體最初是從有機基質里產生的,無機的質料可以變成有機的生命。亞里士多德將目的論引入生物學,直到達爾文的進化論創立以后才被社會所逐漸否定。但是,亞里士多德對生物界的認識、見解和研究,以及對后來生物學發展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維薩里維薩里(Vesalius.A,1514?1564),比利時解剖學家,人體解剖學的奠基人,現代醫學的創始人之一。維薩里出生于布魯塞爾的醫生家庭,年輕時就喜歡自然科學,于1533年到蒙彼利埃和巴黎等地學醫。他對于巴黎大學的解剖課仍操在仆人之手的教學方法深感不滿,于是他自己尋覓尸體進行解剖研究。1537年,維薩里返回意大利擔任帕多瓦大學的外科學和解剖學教授。在那里,他勇敢地推翻了在當時被視為經典的蓋侖的解剖學基礎理論,指出蓋侖的記述只適用于動物,主要是猴子與豬,對于人體的論述不完善或是錯誤的。1543年,維薩里發表了劃時代的《人體之構造》一書,在該著作中,維薩里第一次詳細描述了靜脈和人類心臟的解剖,以及縱隔和系膜的結構,糾正了蓋侖關于肝、膽管、子宮和頷骨的解剖學上的錯誤……總之,《人體之構造》一書,糾正蓋侖的錯誤約200余處,給予人們全新的人體解剖知識。維薩里在《人體之構造》一書的序言中提到醫生必須要有解剖學知識,同時他反對由當時的市儈商來掌管醫藥,并指出醫師地位低下是阻礙醫學發展的原因;他提倡醫師必須親自操作解剖,親自了解人體的結構。維薩里的革新精神及先進方法,迅即贏得各國科學家的響應,他的“種子”灑遍了歐洲各國。從此解剖學得到了深入的發展,近代醫學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形成。哈維哈維(WilliamHarvey.W,1578?1657),英國醫生,因發現和創立血液循環理論而著名。哈維早年致力于古典醫學著作的研究,發現先輩的著作中對于心臟及血液運動沒有一個明晰的概念。他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學習期間,法布里修發現的靜脈瓣給他以深刻的影響。1616年,在哈維的演講手稿內,已形成了血液循環概念。但是,哈維未曾發表己見,為了使他的觀點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經過12年的努力,采用80余種動物進行實驗研究,最后,將他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寫成《心血運動論》,于1628年公之于世。哈維也是近代胚胎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對動物在子宮內的發育進行了研究,并于1651年發表《論動物的生殖》一書。恩格斯對哈維的發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哈維由于發現了血液循環而把生理學(人體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確立為科學)。”范?海爾蒙特范?海爾蒙特(VanHelmont,1577?1644),17世紀醫師兼化學家,化學醫學派的創始人。范?海爾蒙特是由煉金術過渡到近代化學的代表人物。他做過不少科學實驗,并指出胃液是酸性的,膽汁是堿性的,這兩種體液在十二指腸內中和;認為酸堿平衡失調是疾病的原因。范?海爾蒙特強調每一種疾病都有其特殊的起因、效果和部位,對于不同的疾病必須采用特殊的化學藥物治療。他相信人體的自然痊愈力,反對用內含多種成份的萬靈藥和放血療法,主張用食療方法。范?海爾蒙特是氣體化學的先驅,他是二氧化碳的發現者,首先創用“gas”一詞,他在實驗中廣泛使用了天平秤,清楚地表述物質不滅定律,指出金屬溶解于酸后并沒有被消滅,可以用適當方法使之復原。他曾經測量小便的質量,發現熱性病患者的小便密度較正常人大。他在小便中又發現兩種固體鹽,并在尿石患者的小便中測得固體物質。范?海爾蒙特反對阿里士多德的四原素說,認為水是萬物的元素。他對古代的傳統思想,曾經進行了猛烈的批評。但是,他的理論并未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其思想是唯心、唯靈論和經驗的自然科學的混雜。林耐林耐(CarlvonLinne,1707?1778),瑞典博物學家,動、植物分類學和雙名制命名法的創始人。在分類學上,林耐采用階梯等級分類法,將自然界分為“三界”,即動物界、植物界和礦物界。界以下依次是綱、目、屬、種,實現了分類范疇的統一。對植物界他以種為分類的最小單位,再根據花的數量、形狀和位置分成屬,并以雌蕊的數目決定某一植物應歸的目,以雄蕊的數目確立應歸入的綱,另總括隱花植物為一綱,構成所謂“林氏24綱”。把動物界分為六個綱,即哺乳綱、鳥綱、兩棲綱、魚綱、昆蟲綱和蠕蟲綱。林耐早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的種》和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統》第10版中,已初步建立了對生物的“雙名制命名法”,即用二個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構成生物某一物種的名稱。第一個字是屬名,第二個字是種名,兩者組成一個學名,后面還附有定名人的姓名。林耐的分類法和命名法,使已知的各種生物可以排成一個有規則的系統,結束了過去生物學在分類命名上的混亂現象。這就為生物進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在物種起源問題上,最初他是一個神創論者。但他畢竟是偉大的科學家,在大量生物進化事實的沖擊下,晚年他的神創論觀點發生了動搖。在《自然系統》第10版中,他刪去了造物主創造的物種數目始終不變以及不能產生新物種的斷列文虎克列文虎克(A.V.Leeuwenhoek,1632?1723),微生物學先驅,最早的顯微鏡制造家。荷蘭人,工人家庭出身的列文虎克,當過布店學徒,開過洋貨鋪,他的許多研究工作都是在業余時間完成的。列文虎克是當時最杰出的磨鏡專家,他的顯微鏡能放大270倍,因此,他發現了原蟲和細菌,他從桶底的積水、胡椒水以及口腔、齒石、有機腐敗物中均發現有微生物,并畫出了微生物的主要形態:球形、桿形和螺旋形。列文虎克在組織學上也有許多發現,他發現了毛細血管,觀察到了紅細胞的形態,并看到了紅細胞的細胞核。列文虎克首先把醫生哈姆所發現的精子向倫敦皇家學會報告,以后他又報道過雞,青蛙,蒼蠅等昆蟲以及各種動物的精蟲,并多次描述原蟲交媾生殖。列文虎克對于橫紋肌、血管、牙齒、眼球水晶體、皮膚、骨胳的顯微結構均作過研究報道。列文虎克一生向倫敦皇家學會、法蘭西學會以及朋友的報告自己發現的信件達375份之多,為生物科學的成熟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巴斯德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十九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巴斯德年輕時在巴黎學習時,化學家杜馬的一次學術演講,對他產生了極大影響,使他首先涉獵于化學研究領域,尤其對有機化合物旋光性的研究,為后人建立立體化學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巴斯德觀察到微生物在發酵及酒類變質中的作用,并提出加溫滅菌的防腐方法,為近代消毒防腐提供了科學依據,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基礎。關于微生物來源的研究,巴斯德在實驗中嚴格控制無菌條件,并以長曲頸瓶凈化與無菌肉汁接觸的空氣,證實了肉汁腐敗的原因只能是來自外界的微生物污染,肉汁本身并不能產生細菌而致腐敗,因此使根深蒂固的“自然發生說“謬誤得到澄清。在巴斯德細菌學說啟發下,外科醫生重視手術后感染與細菌的關系,開始了外科消毒法,使術后感染率大大下降。1865年,巴斯德發現了蠶的病害起因于一種遺傳性、寄生性感染——蠶孢子蟲病,病原菌存在于蠶食的桑葉上,巴斯德指出必須消滅病蠶及病害桑葉,方能控制疾病蔓延。1868年,他又發現了另一種致病微生物——炭疽桿菌,并證實它是引起炭疽病的唯一原因。除此以外,巴斯德發現并命名了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提出了傳染病的細菌病原說。19世紀后期,巴斯德以極大的興趣研究疾病的控制和預防,制成了炭疽菌苗和狂犬疫苗,開創了人工免疫治療的先河,為實驗免疫學奠定了基礎。1889年,巴斯德研究所在巴黎成立,巴斯德任所長,直到1895年逝世。施萊登和施旺施萊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h.Sch-wann,1810?1882)都是19世紀德國的動、植物學家。施萊登生于漢堡,是著名醫家后裔。他十分熱衷于植物學,在研究中,他發現了細胞核核仁,并提出了細胞增殖是一種以核仁為起點的結晶化的假說。1838年,他發表報道,確認細胞是所有植物結構的基本生命單位,同時也是所有植物發展的最基本的個體。施萊登在實驗觀察及形成假說中,雖然有過謬誤,但他對細胞深入的研究,為細胞學說的建立作出了貢獻。施旺,德國動植物學家。1839年發表《動植物構造及生長相似性之顯微研究》,論述了細胞結構是一切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他將施萊登與自己的發現概括起來,論證了動植物均由細胞組成。他將細胞學說修正為:“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他以“細胞質體”一詞形容已定名為“原生質”之生命物質,并以“新陳代謝”一詞表示細胞內進行的一切化學過程。施旺認為細胞不但是生物的結構單位,而且是生命單位。施旺和施萊登的研究、理論,為現代細胞學說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拉馬克拉馬克()02口BaptisteLamarck,1744?1829),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在長期的植物園工作中,為動、植物學的分類和生物進化論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他把昆蟲和蠕蟲的兩類無脊椎動物分為10個不同的綱,他的分類成了現代分類學的基礎。接著,他又將無脊椎動物10個綱按一條直線排列起來,并將脊椎動物4個綱,即魚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按發展次序排列成一定階梯。在他的著作《動物學哲學》中,拉馬克提出了科學的進化理論,認為物種不是不變的,而是可變的,明確提出環境條件對有機體物種的變化起主導作用。他研究了動物習性與器官的相互作用,提出二條規律:一條是“用進廢退”,器官常用,就發達,不用,就退化;另一條是“獲得性遺傳”,就是說,因環境條件影響獲得的新性狀,可遺傳給后代。拉馬克還認為生物進化是有方向的,遵循生物逐漸復雜化的進化路線,不斷向上發展。而這種向上發展的內在傾向是造物主所賦予的。達爾文稱贊拉馬克是“第一個進化論者”。當然,拉馬克的進化理論還存在許多值得爭論的地方。如“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以及唯心主義觀點達爾文和《物種起源》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生于英國施魯斯伯里,卒于肯特郡奧賓頓城的達溫宅。出身于醫生家庭。從小喜歡搜集礦物和化石,采集動植物標本,對植物變異性顯示出強烈興趣,并極有興趣地閱讀生物學著作和科學旅行記,立志要在自然科學上作出貢獻。1831年,劍橋大學畢業,并取得神學士學位,但他沒有去當牧師,經推薦,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英國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5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從此達爾文背叛了神學教義,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走上了進行科學考察,探索生物進化,獻身于科學偉大事業的道路。在5年的環球旅行中,達爾文采集標本,挖掘化石,比較了化石動物和現存動物的相互關系、地理分布,以及生物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序等,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實際資料,為其以后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1836年,達爾文回到英國,立即著手整理在旅行期間所寫的日記和采集的標本。在這些實際資料的基礎上,經過綜合探討,長期研究和反復的認識,終于擯棄了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教,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論借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斗爭中保存優良族)的方法的物種起源》,簡稱《物種起源》,一譯為《物種原始》。該書從變異性、遺傳性、生存競爭和適應性等方面論證了生物界進化的現象,提出了以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為基礎的進化學說,不僅說明了物種是可變的,而且對生物適應性也作了正確解釋,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主義神造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隨后,達爾文于1868年又發表了《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971年發表了《人類起源和性的選擇》等書,對人工選擇作了系統的敘述,解釋了物種的起源和發展、變異和遺傳等生物屬性,從而提出性選擇及人類起源的理論,進一步充實了進化學說的內容。孟德爾孟德爾(cregorJohannMendel,1822?1884),奧地利遺傳學家,近代遺傳學奠基人。早年從事植物雜交試驗研究,并在自然科學學會雜志發表《植物雜交試驗》論文。他還從事氣象學和園藝學的觀察研究。1884年因心臟病復發與世長辭。《植物雜交試驗》一文是遺傳學經典論著之一,被湮沒35年,直到1900年才被德國的柯靈斯、荷蘭的德弗里斯和奧地利的丘歇馬克等三位植物學家分別發現,并予以證實,成為近代遺傳學的基礎。文中提出遺傳單位“因子”(現在稱為“基因”)的概念,闡明關于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即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亦稱獨立分配定律)。總結和指出了一整套科學的雜交研究方法,如純系培育、性狀分類、回交實驗等,開創性地引進和運用數理統計方法,把遺傳學研究從單純的觀察和描述推行到定量的計算分析,為現代遺傳學研究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在闡述質量性狀遺傳的同時,孟德爾還提出了數量性狀遺傳的思想,并用因子的組合作用來解釋。孟德爾生于鄉村農藝世家,父親安頓是有名的果樹嫁接能手。由于受家庭影響,他曾刻苦攻讀果樹栽培學和植物育種學,培育出不少觀賞植物和有核果樹新品種,先后被國家和地區聘為園藝學博覽會的評委和主持人,晚年,榮獲奧地利皇家園藝學會頒發的勛章。摩爾根托馬斯?亨特?摩爾根(T.H.Morgan,1866?1945)是20世紀最重要的生物學家之一。摩爾根早期主要從事胚胎學的研究,在科研中,他摒棄了當時頗為流行的單純描述法,運用了實驗法和定量分析法。他認為,只有通過實驗才能發現生物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尤其對于遺傳學和進化論,他想方設法用實驗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來證實。一旦證實了達爾文理論的正確性,他馬上放棄了原先對孟德爾遺傳學和達爾文進化論的懷疑,并以自己的科學成果證實、豐富和發展了先輩們的理論。在摩爾根的科學生涯中,最負盛名的成果還是對果蠅的研究。1910年,摩爾根在一個培養瓶里出乎意外地發現了白色眼睛的雄蠅,這個細小而明晰的變異現象引起了摩爾根的興趣和注意。他通過雜交試驗,發現基因在染色體上是按直線排列的。1926年,摩爾根發表了著名的《基因論》,提出了“連鎖互換規律”。這個規律成為當代遺傳學的經典規律。摩爾根在科學行政管理上也有突出表現,以他的實驗室逐漸演變成摩爾根學派的培養基地,吸引并造就了一批批青年生物學家,并為以后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華生和克里克華生(JamesDeweyWatson,1928出生)與克里克。(FrancisHarryComptonCrick,1916出生)是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學家。并由于對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結構的研究,而同時榮獲諾貝爾獎。華生在大學畢業后,主要從事動物學的研究,克里克則是一位對數學和物理十分感興趣的科學家,一段時間的偶然合作,使得華生和克里克在劍橋大學對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經過周密、細致的研究測算,提出了“華生、克里克雙螺旋模型”。根據華生—克里克的雙螺旋模型,人們馬上便可說明DNA是怎樣既作為一個穩定的晶體分子而存在,同時又為變異和突變提供足夠的物質、結構基礎。華生和克里克對DNA雙螺旋結構的闡述,被公認是20世紀生物學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并導致了許多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新發現、新成就。米丘林米丘林(0BaHBnaguMupoBuqMuqypuH,1855?1935)前蘇聯植物育種學家和農學家,米丘林學說的奠基人。米丘林經過60年的連續研究,育成了300多個果樹和漿果植物新品種。他從有機體與其生活條件相統一的原理出發,提出關于遺傳性、定向培育、遠緣雜交、無性雜交、氣候馴化改變植物遺傳性的原則和方法,發展成為米丘林學說,在世界生物學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米丘林學說繼承并發展了拉馬克和達爾文等生物學家的理論,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人工雜交的理論和方法;2.有機體定向培育的理論和方法;3.人工選擇的理論和方法。米丘林學說的基本思想認為生物體與其生活條件是統一的,生物體的遺傳性是其祖先所同化的全部生活條件的總和。如果生活條件能滿足其遺傳性的要求時,遺傳性保持不變;如果被迫同化非其遺傳性所要求的生活條件時,則導致遺傳性發生變異,由此獲得的性狀與其生活條件相適應,并在相應的生活條件中遺傳下去。從而主張生活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變異具有定向性,獲得性狀能夠遺傳。這個學說中關于無性雜交、輔導法和媒介法、雜交親本組的選擇、春化法、改造秋播作物為春播作物、氣候馴化法、階段發育理論等,對提高農業生產和獲得植物新品種具有實際意義。但是,米丘林關于生活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變異具有定向性,獲得性狀能夠遺傳的理論,缺乏足夠的科學事實根據,帶有一定思辨的性質,曾被李森科強硬推行,壓制和排斥不同的學述觀點。20世紀50年代米丘林學說在蘇聯和我國盛行一時,對生物學研究造成不良影響。巴甫洛夫巴甫洛夫(0BaHnempoBuqRaBnoB,1849~1936),俄國生理學家,1904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創始人。巴甫洛夫對生理學的重要貢獻有三個方面:即血液循環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在研究血液循環生理時,巴甫洛夫注意到神經系統對心臟的影響,發現了支配心臟活動的四種神經,第一次說明了神經調節心臟活動的機制,并斷定神經系統存在著營養性機能。.在消化生理研究中,巴甫洛夫創造了慢性生理實驗法。取代了傳統的實行活體解剖的急性實驗法,由于實驗方法的改進,致使他可能有控制地長期觀察有機體某些腺體在正常生命活動條件下的分泌情況,從而證明了動物的所有主要消化腺都有專門的分泌神經。這一突出成就使巴甫洛夫實際上成為現代消化生理學的開創者。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在研究消化生理過程中因發現所謂“心理性分泌”現象而導致巴甫洛夫提出條件反射概念。從而開辟了高級神經活動生理研究的新領域。他把有機體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研究在環境條件下,大腦皮質對有機體的調控作用和對外界刺激的信號反映功能,以大量的實驗研究,揭示了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方式和程序,研究了形成條件反射的大腦高級神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揚帆起航夢想啟程
- 2023四年級數學下冊 七 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第4課時 三角形按角分類教學設計 蘇教版
- 認證體系業務培訓
- 《8 包餃子》(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皖教版
- 七年級英語下冊 Module 5 Shopping Unit 1 What can I do for you第2課時教學設計(新版)外研版
- 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第2節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必修2
- 過敏性休克的護理措施
-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 第六課 語言的藝術 2 第二節 語言表達的十八般武藝-修辭手法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選修《語言文字應用》
- Unit7 Integrated Skills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牛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冊
- 2023三年級英語上冊 Unit 2 Friends and Colours Lesson 10 Red,Yellow,Blue,Green教學設計 冀教版(三起)
- GB/T 13441.4-2012機械振動與沖擊人體暴露于全身振動的評價第4部分:振動和旋轉運動對固定導軌運輸系統中的乘客及乘務員舒適影響的評價指南
-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全冊全套課件【最新版】
-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各縣區鄉鎮行政村村莊村名居民村民委員會明細
- 中綠的制度課
- 質量目標管理表
-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抽油機機械系統設計說明書
- 醫療護理品管圈QCC成果匯報之提高住院病人健康宣教的知曉率(問題解決型)
- DBJ41T 074-2013 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
- Q∕SY 05262-2019 機械清管器技術條件
- DBJ51 014-2021 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礎檢測技術規程
- 環境監測課件:第3章 空氣和廢氣監測2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