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產業組織理論(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產業是生產相同產品或具有替代關系產品的企業的集合。研究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競爭與壟斷的關系,探討產業組織狀況及其變動對產業內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從而為維持合理的市場秩序和經濟效率提供理論依據和對策途徑。本節介紹幾個主要的產業組織理論流派的形成及其基本觀點。
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新奧地利學派可競爭市場理論01020304一、哈佛學派(一)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產業組織的哈佛學派產生于1938年。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學的梅森(E.Means)、克拉克(J.M.Clark)、貝恩(Z.Bain)、謝勒(F.M.Scherer)等。1939年,梅森出版了《大企業的生產價格政策》;1940年,克拉克(J.M.Clark)發表《論有效競爭的概念》一文;1959年,貝恩(Z.Bain)出版了第一部系統論述產業組織理論的教科書《產業組織》。1970年,謝勒(F.M.Scherer)出版了《產業市場結構和經濟績效》,彌補了貝恩《產業組織》一書中對市場行為論述的不足,將哈佛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向前推進了一步(二)基本觀點
哈佛學派首創了產業組織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由具有因果關系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和市場績效(Performance)三個要素構成,構造了一個既能深入具體環節又有系統邏輯體系的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簡稱SCP分析框架。他們認為,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企業行為決定市場運作的經濟績效。因此,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場結構。由于哈佛學派將市場結構作為產業組織理論的分析重點,因此信奉哈佛學派理論的人通常也被稱為“結構主義者”。在哈佛學派的SCP分析框架中,產業組織理論由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這三個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公共政策展開的。(三)政策主張
哈佛學派的政策主張主要是反壟斷。哈佛學派認為高度集中的市場中容易達成壟斷合謀并形成限制產出、固定價格、市場協議分割、默契的價格領導等行為,這就必然會影響市場績效,所以,必須由法令來限制這類行為二、芝加哥學派(一)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產業組織理論的芝加哥學派產生于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V.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布羅曾(Y.Brozen)、波斯納(R.Posener)等。1968年斯蒂格勒的名著《產業組織》一書的問世,標志著芝加哥學派在理論上的成熟。(二)基本觀點
芝加哥學派則認為,市場績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業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場結構。正是由于一些企業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取得更高的生產效率,所以它們才能獲得高額利潤,并進而促進了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形成以大企業和高集中度為特征的市場結構。芝加哥學派認為,高集中度市場中的大企業必然具有高效率,而產生這種高效率主要在于大規模生產的規模經濟性、先進的技術和生產設備、優越的產品質量和完善的企業組織和管理等因素。芝加哥學派特別注重判斷集中及定價結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結構主義者那樣只看是否損害了競爭。從這一立場出發,芝加哥學派對哈佛學派的SCP分析框架進行了猛烈抨擊,認為與其說存在著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進而決定市場績效這樣的因果關系,倒不如應該說是市場績效或市場行為決定市場結構。(三)政策主張芝加哥學派在產業政策上主張:一個政府對其合意的市場績效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不參與,要讓市場力量自動起調節作用。他們對政府在眾多領域的市場干預政策的必要性持懷疑態度,認為應盡可能的減少政策對產業活動的干預,以擴大企業和私人的自由經濟活動的范圍,主張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實施和政府規制政策,反對哈佛學派所主張的對長期存在的過度集中的大企業采取分割政策和實行嚴格的兼并控制的做法三、新奧地利學派(一)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產業組織理論的新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米塞爾(L.Mises)、米塞爾最重要的學生和追隨者哈耶克(F.A.Hayek),以及在英國和美國曾受教于他們的柯茲納(I.M.Kirzner)、羅斯巴德(M.N.Rothbard)、阿門塔諾(D.T.Armentano)、斯巴達羅(L.M.Spadaro)、李特勒其德(S.C.Littlechild)、里奇(W.D.Reekie)等。雖然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但他們實際上都活躍在美國和英國的學術界。米塞爾在1996年出版的《人類行為學》一書中,詳細論述了新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二)基本觀點
新奧地利學派對傳統的哈佛學派的反壟斷政策基本持批判態度,和芝加哥學派一樣也信奉自由主義,贊賞市場有秩序的結構,但在理解這種結構實際是怎樣取得時,又按照自己獨自的方法論對市場過程進行剖析的。在新奧地利學派看來,完全競爭理論從各種假設案件出發是本末倒置,沒有對競爭過程作出任何有用的解釋,因此,完全競爭實際上意味著沒有一切活動,這一概念本身是有競爭之名而無競爭之實。新奧地利學派把市場看作是分散的知識和信息的發現過程,認為如果不是從知識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出發,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市場經濟的本質。新奧地利學派則從不完全信息出發,在理解市場時強調過程學習和發現,認為競爭性市場過程是分散的知識、信息的發現和利用過程,因而他們特別強調企業家及其創業精神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政策主張新奧地利學派從市場是對抗性過程這一基本觀點出發,對哈佛學派的結構主義政策進行了猛烈抨擊,在他們看來,惟一成為進入壁壘的是政府的進入規制政策和行政壟斷政策。因此最有效的促進競爭政策首先應該是廢除那些過時的規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壟斷。對企業內部生產效率優勢的強調,使新奧地利學派比其他經濟學派對大規模的企業組織甚至享有一定壟斷勢力的企業,持更為寬容的態度四、可競爭市場理論(一)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981年12月29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鮑莫爾(W.J.Baumol)在就職美國經濟學會主席的演說中,首次提出了可競爭市場的概念(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s)。1982年,鮑莫爾以及帕恩查(J.C.Panzar)和偉利格(R.D.Willing)3人在芝加哥學派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和著并出版了《可競爭市場與產業結構理論》一書,標志著可競爭市場理論的形成。(二)基本觀點
可競爭市場理論的主要內容為以下兩點:第一,在可競爭市場上不存在超額利潤。因此,壟斷企業只能制訂超額利潤為零的“可維持價格”(sustainableprice),以防止潛在進入者與其發生競爭;第二,在可競爭市場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產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Inefficiency),因此,雖然從短期看,現有企業可能存在低效率現象,但從長期看,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會迫使現有企業消除生產和管理上的低效率問題。該理論認為,良好的市場效率和技術效率等市場績效,在傳統哈佛學派思想的市場結構以外仍然是可以實現的,而無需眾多競爭企業的存在。它可以是寡頭市場,甚至是獨家壟斷市場,但只要保持市場進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別的進入市場成本,潛在競爭的壓力就會迫使任何市場結構條件下的企業采取競爭行為。在這種環境下,包括自然壟斷在內的高集中度的市場結構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三)政策主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