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項訓練及答案含解析_第1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項訓練及答案含解析_第2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項訓練及答案含解析_第3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項訓練及答案含解析_第4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項訓練及答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項訓練及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1.閱讀文言文,完成小題。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

門;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英軍,至箱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

銳兵刃,鼓弓弩,持滿。天子先駁至,不得入。先陰曰:"天子旦至!”軍門都尉曰:“將軍

令FT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

軍:“吾欲入勞軍。“亞犬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更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

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肖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

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口:“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播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

符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月余,三軍皆罷。乃拜亞夫為中

尉。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上自蕓軍

②天子且至________

③塞者_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

①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

②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

(3)對此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主要記敘漢文帝細柳營勞軍的故事,重點勾畫出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

B.細柳營常備不懈、嚴陣以待,文帝處處被要求遵循軍令,足見軍紀嚴明,令行禁止。

C.寫皇帝和群臣從細柳營軍門出來后的反應,從正面表現(xiàn)了周亞夫善于治軍的特點。

D.本文情節(jié)回環(huán)曲折,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鮮明,充分展示了冏亞夫的才華與個性。

【答案】(1)慰問或犒勞;將要;先前

(2)①任命河內(nèi)郡的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在細柳。②不久來到了細柳軍營,軍中官

兵都穿戴盛甲。

(3)C

【解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

用等特殊情況。

①句意: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勞:犒勞、慰勞:

②句意:皇上將要駕到。且:將要:

③句意:先前的。囊:從前、過去。

⑵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

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

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①軍,駐軍。句意是:委派河

內(nèi)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

②之,去、往、至IJ。被,通"披”,指穿。句總足: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

盔甲。

⑶C項有誤,寫皇帝和群臣從細柳營軍門出來后的反應,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周亞夫善于治軍的

特點,不是正面描寫。

故答案為:⑴①慰問或犒勞;②將要;③先前。

⑵①任命河內(nèi)郡的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在細柳。②不久來到了細柳軍營,軍中官兵

都穿戴盛甲。

(3)C

【點評】⑴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注意,解釋文言文實詞意義包

括:重點動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同時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

詞義。

⑵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答題時應注意,遵循對應,字字落實”的原則,把文言

文句子對換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注意翻譯出來的句子要做到字字準確,忠于

原文,通順規(guī)范。

⑶本題考杳理解內(nèi)容和篩選信息。答題時應注意,準確把握給我給我選項的意思,把各個

選項對照相應語段,找到關鍵語句,然后結合文章內(nèi)容、寫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

誤。

【參考譯義】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guī)模侵入漢朝邊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

軍在箱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nèi)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

以防備匈奴侵擾。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新上和棘門的軍營,驅馳而入,將軍及其屆卜都騎著馬迎

送。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開弓搭箭,弓拉滿

月,戒備森嚴。皇上的先行衛(wèi)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wèi)隊說:“皇上將要駕到。"

鎮(zhèn)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過了不

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節(jié)去自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

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wèi)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guī)定,

軍營中不準驅車奔馳。”于是星上的車隊也只好拉住緞繩,慢慢前行。到了大營前,將軍周

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便跪拜,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

見。”皇上因此而感動,臉上的神情也改變了,俯身扶著橫木匕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

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嘆地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

軍。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樣,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里

的將軍,至于周亞夫,豈是能夠侵犯他嗎?”長時間對周亞夫朗嘆不己。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季布

司馬遷

孝惠時,(季布)為中郎將。單于嘗為書嫂①目后,不遜,吊后大怒,召諸將議之。上

將軍樊噲日:“臣愿得十力眾,橫行匈奴中。”諸將皆阿H后總,日“然〃。李布日:“樊噲可

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余萬眾,困于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

事於胡,陳勝等起。于今創(chuàng)痍未疼②〃,噲乂面諛,欲搖動天下。"地時殿上皆恐,太后罷

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季布為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有言其勇,使酒

難近③。至,留邸一月,見罷④。季布因進日:"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夫陛下以?人之

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也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上默然慚,良久曰:"河

東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節(jié)選自《史記?季布樂布列傳》)

【注】①娓:侮辱。②攫<:hou):(傷、病)痊愈。③使酒符近:意思是,愛喝酒使

性子,令人難以親近。④見罷:意思是,文帝見過就不理他了。⑤股肽:這里是“羽要”的

意思。

(1)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單于/嘗為書煜呂后B.欲/以為御史大夫C.二默/然慚D.故/特召

君耳

(2)解釋文中劃線的詞。

①是

@

,賢

⑨恐

(3)翻譯文中畫線詞句。

①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

(4)概括選文所寫的兩件事,并說說季布的性格特點。

【答案】(1)C

(2)這;才能;擔心,害怕

(3)①(而)樊噲又當而阿諛逢迎,想要使天卜.動蕩不安。②陛卜.因為一個人的贊譽就

召見我,又因為一個人的毀謗而讓我離開。

(4)①匈奴單于寫信侮辱呂后,呂后大惱,而對著樊噲的“勇猛”想要橫掃匈奴,呂后欣

慰至極,可是季布卻義正言辭擺事實講道理,勇敢指出樊噲的弊病。②季布擔任河東郡守

時,受人推薦而見漢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漢文帝進言,指出皇帝偏聽

偏信,缺乏公正判斷力,會影響世人對皇帝的評判,皇帝慚愧解釋。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

季布是一個不阿諛逢迎、不隨聲附合,不畏權貴亦能直言進諫的人。

【解析】【分析】(1)作答時,一定要在正確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根據(jù)前后詞語之間

的諳義聯(lián)系來劃分停頓。有:一定的積累以后可以根據(jù)語感直接作答。ABD停頓止確。

C“上默/然慚”在主謂之間停頓,應為:上/默然慚.

(2)根據(jù)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并結合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是”做代詞用,這的意

思。

(3)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據(jù)

做御史大夫。乂有人說他很勇敢,但好發(fā)酒颯,難以接近。季布來到京城長安,在客館居

留了一個月,皇帝召見之后就讓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對皇上說:"我沒有什么功勞卻受到了

您的恩寵,在河東郡任職。現(xiàn)在陛下無緣無故地召見我,這一定是有人妄譽我來欺騙陛

下:現(xiàn)在我來到了京城,沒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罷,遣回原郡,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

前毀謗我。陛下因為一個人贊譽我就召見,又因為一個人的毀謗而要我回去,我擔心天下

有見識的人聽了這件事,就窟探出您為人處事的深淺了。“皇上默然不作聲,覺得很難為

情,過了很久才說道:“河東對我來說是一個最強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

特地召見你啊!"

3.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威后)乃進而問之日:“齊有處士日鐘離子,無恙耶?是其

為人也,有糧者亦食,尢根者亦食:有衣者亦衣,尢衣者亦衣。是助王養(yǎng)其民也,何以全

今不業(yè)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

者也,何以至今不業(yè)也?

(選自《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劃線詞。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齊王便使者問趙威后

④有糧者亦食_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養(yǎng)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yè)也?

(3)【甲】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趙威后認為怎樣才能使一個國家發(fā)展壯大?【甲】文中的哪句話與趙威后

的這種思想相照應?請寫下來。

【答案】(1)探求:如果沒有:派,讓:吃,給……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②這個人是幫助君主撫養(yǎng)人民的人,為什么

到現(xiàn)在還沒有成就功業(yè)呢?

(3)議論,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表現(xiàn)作者曠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勉勵友

人,點明中心。

(4)要以民為本,重用賢士,才能使國家發(fā)展壯大。【甲】文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與之照應。

【解析】【分析】(1)文言實訶的埋解:堅持“詞不離句"的原則。利用字與字、詞與詞的結

構特點。采取由彼到此的聯(lián)爐方式,迅速理解詞義。①求:動詞,探求:②微:表假

設,如果沒有;③使:動詞,派,讓;④食:動詞,吃,給......吃。

⑵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

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為互文),以,因為。(2)斯:這。

不業(yè):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業(yè)。句意是:這個人是幫助君主托養(yǎng)人民的人,為什么到現(xiàn)在

還沒有成就功業(yè)呢?

⑶甲文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表現(xiàn)作者曠達

的胸襟利遠大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筆調突

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

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

心不改。

⑷文中趙威后認發(fā)展壯大國家,要做到"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

亦衣","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歸納為:要以

民為本,垂用賢士,才能使國家發(fā)展壯大。【甲】文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與之照

應。

故答案為:⑴①探求;②如果沒有;③派,讓;④吃,給......吃。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②這個人是幫助君主撫養(yǎng)人民的人,為什么到

現(xiàn)在還沒有成就功業(yè)呢?

⑶議論,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表現(xiàn)作者曠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

點明中心。

(4)要以民為本,重用賢士,才能使國家發(fā)展壯大。【甲】文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與

之照應。

【點評】⑴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nèi)容,

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

和用法的變化,根據(jù)語境判斷字詞義。

⑵本題考杳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答題時應注意,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

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反問句等。

⑶本題考瓷對表達方式的掌握。答題時應注意,根據(jù)五種表達方式的特點,準確理解句

意,判斷屬于那種表達方式。

⑷本題考查理解內(nèi)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題時應注意,解題時要認真審清題干,確定信息

篩選的標準,按照規(guī)定的范圍、角度、逐句逐段,找準相關的信息部位,確定具體語句概

括作答。

【附參考譯文】

【乙】齊國國王派遣使者去訶候趙威后,......威后進而又問他說:"齊國有個處士叫鐘離

子,平安無事嗎?這個人做人呀,有糧食的人給吃,沒糧食的人也給吃:有衣服的人給

穿,沒有衣服的人也給穿。這是幫助國君撫養(yǎng)老百姓的人呀,為什么到今天不讓他在位成

就功業(yè)?葉陽子平安無事嗎?這個人做人呀,憐憫那些無妻無夫的人,顧念撫恤那些無父

無子的人,救濟那些困苦貧窮的人,補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這是幫助國甘養(yǎng)育白姓的

人,為什么到今天不讓他在位成就功業(yè)?北宮氏的女兒嬰兒子平安無事嗎?她摘掉耳環(huán)等

裝飾品,到老不嫁,來奉養(yǎng)父母。這是帶領百姓盡孝心的人,為什么到今天還不讓她上朝

呢?這兩個處士沒有成就功業(yè),一個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來統(tǒng)治齊國,做百姓的父母

呢?於陵的那個子仲還在嗎?這個人做人呀,對上不向國君稱臣,對下不治理他的家,也

不愿同諸侯交往,這是帶領百姓無所作為的人,為什么到今天還不殺掉呢?

4.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但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

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歉,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號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

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

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下列選項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歐陽修的號。

B.《生查子?兀夕》、《賣油翁》都是歐陽修的作品。

C.“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

D.宋朝的歐陽修、蘇洵、曾鞏都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酷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3)選文中游人的"樂"指::太守的"樂"指:o

【答案】(1)C

(2)用釀泉的水釀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隨太守游山之樂(游山之樂、觀賞自然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以百姓之樂而

樂)。

【解析】【分析】(1)C."汜”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

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故選C。

(2)這道題考查的是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

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這句話的重難點詞

語有:釀泉,用釀泉:為,做,腺造:洌,清。

(3)這道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nèi)容的理解.根據(jù)語句“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

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隨太守游山的快樂,可

以盡興地享樂。而太守則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白姓生活富足,能夠和自己一起來游山,

這是太守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大的樂趣。所以,游人的“樂”主要指享受跟隨太守游山的

快樂:太守的"樂"指的是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故答案為:⑴C;

⑵用釀泉的水釀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隨太守游山之樂(游山之樂、觀賞自然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以白姓之樂而樂)。

【點評】⑴本題考查考生對文學常識的掌握情況。要求考生注意平時的枳累,注意對選項

進行逐項的辨析。

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

理解。

⑶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

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文中關鍵語句的理解。

【附參考譯文】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

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

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

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嬴

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位容顏蒼老,頭

發(fā)花白的人解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蔭,鳥兒到

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

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

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

陵歐陽修吧。

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而小題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其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

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乂北見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約兩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

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

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

山文曰嚴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

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

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

望見軍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選自《戰(zhàn)國策》,有刪改)

(注)①盂嘗君:即田文,此時任魏國為相。②效撇,呈獻。

(1)下列對句中劃線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畫之聞:聽說B.寡人屋子之行也愿:愿望

C.燕王尚未進也許:答應D.王且何利利:好處

(2)為文中畫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乃為之/起兵八力/車二白/乘以從出文B.乃為之起兵八力/車二白/乘以從出文

C.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FFI文D.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3)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物的一項是()

A.得知秦國將要攻打魏國的消息,魏王連夜召見孟嘗君詢問對策。

B.孟嘗君認為,如果有其他諸侯國的救援,魏國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連續(xù)兩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遙遠為由婉拒救助鍬國。

D.孟嘗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國后馬上就會組織聯(lián)軍進攻燕國。

(4)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現(xiàn)在魏王出城,1盼望燕軍,其它諸侯即使想跋涉幾千里來幫助,可以做到

嗎?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讓土地,將半個魏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軍一定

會離開0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譯為“友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說","愿”意思是

“希望”。故選B。

(2)"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翻譯為“于是為孟嘗君發(fā)兵八萬,戰(zhàn)車二百輛,

跟從孟嘗君”,據(jù)此斷句為: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故選C。

(3)D.秦王攻占魏國后,應該是魏國會馬上就會組織聯(lián)軍進攻燕國。故選

(4)①"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句中"雖”意思是"即使”,

"得"意思是"辦到"。②"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句中"折節(jié)"在這里可以理解

為“委屈自己〃,“與"意思是"給","去”意思是"離開”。兩個句子語序正常,據(jù)此翻譯。

故答案為:⑴B:⑵C:(32;

⑷①現(xiàn)在魏王出城門盼望然軍,其它諸侯即使想跋涉幾廠里來幫助,可以做到嗎?②魏

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讓土地,將半個魏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軍一定會離開。

【點評】⑴文言實詞的理解,主要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實詞,這

些詞語都有內(nèi)在的規(guī)律可掌握,復習時應從歸納復習并加以識-淪。B項中“愿”意思是"希望〃

不是"愿望”的意思。

⑵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文言文的斷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斷句。讀清句讀,正

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

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有以下幾種情況注意停頓:主謂之間要停頓:

謂賓之間要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關聯(lián)詞后面要停頓;總領性詞語后

面要停頓。

⑶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答題時務必注意,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善于從細微處著眼,篩選

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要點,同時要推敲答案用語的準確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煩,不偏不

倚,切中要旨。D項應該是魏國會馬上就會組織聯(lián)軍進攻燕國,而不是秦國組織聯(lián)軍進攻

燕國。

⑷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

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

不離詞,詞不離句。第①句中"雖"意思是“即使〃,“得"意思是"辦到";第②句中“折節(jié)”在

這里可以理解為“委屈自己","與”意思是"給","去"意思是"離開",注意落實到位。

【附參考譯文】

秦國將要討伐魏國。畿王聽說這件事,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國

了,您替寡人謀劃一下,怎么辦?”孟嘗君說:“有諸侯援救的國家就可以保存下來。”魏王

說:"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說。“

孟嘗君又北上拜見燕王,說:“從前家父經(jīng)常為燕、魏兩王的交往約會,現(xiàn)在秦國將要進

攻魏國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國。"燕王說:"我國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收成不好,現(xiàn)在又要跋涉幾

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怎么辦呢?"孟嘗君說:“跋涉幾千里去拯救別人,這將給國家?guī)?/p>

好處。現(xiàn)在魏王出城門盼望燕軍,其它諸侯即使想跋涉幾千里來幫助,可以做到嗎?"燕王

還是沒有答應。

孟嘗君說:"臣下獻上好的計策給大王,大王卻不采用臣下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了,

恐怕天下將有大的變化了。“燕王說:"您說的大的變化,可以讓我聽聽嗎?"孟嘗君說:

“秦國攻打魏國,然而燕國卻不去援救魏國,魏國屈節(jié)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

一定會撤兵。秦兵撤離魏國后,建王傾韓國、魏國的全部軍隊,又西借秦國的軍隊,再依

靠趙國的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力量攻打燕國,大王將會得到什么好處呢?好處會自己跋涉

幾千里去幫助人嗎?好處會出燕國的南門而盼望援軍嗎?”

燕王說:“您走吧,寡人聽從您的了。"于是為孟嘗君發(fā)兵八萬,戰(zhàn)車二百輛,跟從孟嘗

君。

6.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選段,完成后面小題。

【甲】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低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

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簌,雜然而前

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等交錯,起坐而暄嘩者,眾

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

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解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

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醉翁亭記》)

【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饅頭,食之木必不佳,而祝共為狀,已可知其俗物。字

法中絕將五十年,近日稍梢知以字書為貴,而追蹤前賢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豈皆能書,

獨其人之賢乾傳遂遠。然后世不推此,但務于書,不知前日工書者隨紙與墨泯棄者不可勝

數(shù)也。使顏公書雖不佳,后世見者未必不寶也。楊凝式以直言諫其父,其節(jié)見于艱危。李

建中清慎溫雅,愛其書者兼取其為人也。豈有其實,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賢哲必能書

也,惟賢者能存爾,其馀泯泯小復見爾。

(選自《書學集成?漢宋卷》,有刪節(jié))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詞的意思。

①雜然而前豌者

②宴埋之樂

③字法中絕將五十年

④后世見者未必不寶也________

(2)下列各組句中劃線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至于負者歌壬途/其節(jié)見王艱危B.醒能述以文/屬予作文以記之

C.禽鳥知山林之樂/食之末必不佳D.泉香面酒洌/面追蹤前賢未有三四人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②非自占賢哲必能書也,惟賢者能存爾。

(4)歐陽修的“為人"之道,既體現(xiàn)在為官之時,又體現(xiàn)于書法之論中,請根據(jù)兩個文段內(nèi)

容,簡要分析。

【答案】(1)陳列、擺開:盡興地喝酒;消失、斷絕;以……為寶

(2)A

(3)①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件事的人。②并不是自古以來

的賢人哲士都一定能夠寫出好的書法,只有賢明之人的書法能保存下來罷了。

(4)《醉翁亭記》體現(xiàn)了歐陽修在仕途失意時“與民同樂”的恬淡、豁達的情懷;《書學集

成》則呈現(xiàn)了歐陽修在書法之論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解析】【分析】(1)“雜然而前陳者“大意是:雜亂地擺放在前面:故"陳”的意思是擺

放、陳列。"宴酣之樂"大意是:宴會喝酒的樂趣:故"酣”的意思是盡興地喝酒。”字法中絕

將五十年”大意是寫字的技巧言失將近50年了;故〃絕〃的意思是消失、斷絕。“后世見者未

必不寶也”大意是后世見了的人也未必不當成寶物:故"寶”的意思是以為寶。

(2)A項,兩個"于"都是在的意思。B項,第一個“以”:用;第二個"以〃:來。C項,第

一個"之":助詞,的:第二個"之":代詞,代厚皮饅頭。D項,第一個"而“:表示并列;第

二個"而〃:表示轉折。故選A.

(3)第一句重難點詞語是“樂其樂"中第一個"樂",要翻譯為以……為樂。第二句重難點詞

語是:“書",書法;”存”,存留在心里,記住。

(4)回答時,需要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進行具體分析。《醉翁亭記》以"醉”為表象,極力寫

"樂”。文章寫了山水之樂,四時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重在

表現(xiàn)作者被貶官之后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為官之道。《書學集成》則重在表現(xiàn)歐陽修對

書法的獨特見解:書法與賢德緊密相關。表現(xiàn)了他追求卓越的境界。

故答案為:(D陳列、擺開;盡興地喝酒;消失、斷絕:以......為寶:

(2)A:

⑶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件事的人。②并不是自古以來的賢

人哲士都一定能夠寫出好的書法,只有賢明之人的書法能保存下來罷了;

⑷《醉翁亭記》體現(xiàn)了歐陽修在仕途失意時“與民同樂”的恬淡、豁達的情懷:《書學集

成》則.呈現(xiàn)了歐陽修在用法之論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埋想。

【點評】⑴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

斷。學生一要注重平時的積累,結合所學課文語境積累常用的實詞的意思和所運用的具體

語境以及所屬詞性或語法功傳:二要關注所做試題選文的語境,以及所給比較選項的語

境,在具體語境下理解比較,即可得出答案;

⑵題考查辨析一詞多義,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含義是中考的常考題,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文言文

中相當常見,有些詞所包含的意義不只一個,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文言文翻譯首先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的重點詞,如

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僅要

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

與優(yōu)美;

⑷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謖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找出相關的語句即可。答題時應注意,準

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既可作答。

【附參考譯文】

【甲】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

應答,老老小小,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

肥,用泉水釀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雜亂地擺放在前面,這是太守

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寸?音樂,投壺的人射中了目標,卜棋的人得勝了,酒

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嘩的,是眾位賓客歡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fā)花

白,醉醵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落到山頂,人的影子散亂一地。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隨著。樹林茂密陰蔽,

鳥兒到處鳴叫,那是因為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們在快樂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

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賓客的快樂為快

樂。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

廬陵人歐陽修。

【乙】現(xiàn)在的人喜歡寫肥大的字,就像厚皮饅頭一樣,吃起來也許不錯,可光看形狀就

知道是俗物了。寫字的技巧丟失將近50年了,現(xiàn)在才稍微開始重視,但向過去的賢者學習

的卻沒幾個人。過去的人難道只是會寫字么?他們的賢德才是值得流傳的啊.但后世的人

們卻忘了這點,只是在書法上鉆研,卻不知道有多少寫的好的字隨著紙墨一起消失了。可

就算顏公寫的不好,后世見了的人也未必不當成寶物。楊凝視宜言規(guī)勸其父,越在艱危的

時候越見節(jié)操。李建中為人清廉溫和儒雅,喜歡他的字的人,也大多喜歡他的品格。這難

道是因為存在就能流傳么?不是過去的賢者就能寫好字,是只有賢者的字才能流傳,其他

的就默默消失掉了。

7.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

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

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梢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

理,佛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乂請

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皴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

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繆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炸

然若神人:余則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

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厘之下

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

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節(jié)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1)解釋句子中劃線詞語。

①俟其欣悅

②持遜沃灌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計日幺還以是人多幺書假余

B.從鄉(xiāng)之先達而承天子之寵光

C.是膚破裂面不知久血乃和

D.每假借王藏書之家況才之過王余者乎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4)本文作者是怎樣勸學的?

【答案】(1)等待,等到:熱水

(2)B

(3)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4)作者現(xiàn)身說法,首先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竹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之后與

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明確告訴馬生,學業(yè)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是否努

力,不在條件的優(yōu)劣和天及的高下。

【解析】【分析】(1)根據(jù)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并結合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湯”

屬于古今異義詞,這里是熱水的意思。

(2)A以:表修飾,不譯/把;B結構助詞,的:C表示轉折關系/表修飾關系:D向/比。

(3)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翻譯。以,因為。中,內(nèi)心。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故這句話口J以翻

譯為: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4)結合文章內(nèi)容分析,本文第一段主要寫自己求書之難,求師之難:第二段寫自己行

路之難和生活之難以及如今所取得的成就,第三段把太學生的學習優(yōu)越條件和自己當年的

艱苦進行對比,以此告訴馬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

耳,豈他人之過哉”,即學業(yè)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是否努力,不在條件的優(yōu)劣和大

資的高下。由此可知作者勸學的方法是作者現(xiàn)身說法,首先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

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之后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明確告訴馬生,學業(yè)是否

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是否努力,不在條件的優(yōu)劣和天資的高卜,

故答案為:⑴等待,等到;熱水

⑵B;

⑶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⑷作者現(xiàn)身說法,首先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是,饑寒奔走之苦,之后與太

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明確告訴馬生,學業(yè)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是否努力,

不在條件的優(yōu)劣和天資的高下。

【點評】⑴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詞語的理解。解答詞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了、知道

句意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

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⑵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對來說較難,要求在平時學

習時一定要認真積累,答題時,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據(jù)句意解釋詞語含

義。

⑶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的過程中,只要字字對譯,不丟

關鍵字,語句通順就E以拿滿分了。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切忌

漏翻關鍵詞語。

⑷本題考查的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根據(jù)題

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即可.

8.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

備。曉霧將歌,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來復有

能與其奇者。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乙】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

尋張懷民。懷民亦未衰,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蓋竹柏影

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1)對下面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組是()

A.①古來共談共:共同②高峰△云入:聳入

B.①五色交輝交:交相②四時俱備俱:都

C.①猿鳥乳鳴亂:紛亂②沉鱗竟躍競:爭相,爭著

D.①蓋竹柏影也盜:只是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大概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自康樂(謝靈運)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1)D

(2)(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①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這句話同

時也抒發(fā)了作者自己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解析】【分析】(1)ABC解釋正確。D蓋:原來是。但:只是。

(2)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翻譯。①亦:也:相與:共同,一起:步:散步,漫步;中庭:院子

里。這個句子翻譯時要調整一下語序。故此句可以翻譯為:[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

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這句話的大意是: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

了。言外之意是別人都不能欣賞到這奇麗的景色,而我今天也能像謝員運一樣,欣賞到這

種奇麗的景色,也就是說我的思想和情趣是和謝靈運一樣的,因此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

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以及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故答案為:⑴D;

⑵(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⑶①這句詁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這句詁同時

也抒發(fā)了作者自己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意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要借助丁?平時的知識積

累,因此平時要對文言詞語歸類記憶。如文言實詞可從詞類活用、古今通假、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等多方面歸類。解題時,如遇到課本中學過的,可運用聯(lián)想法,結合語境分析比

較做出選擇。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

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運用“增、冊k調、

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句意盡量達到完

美。

⑶本題考程理解句子內(nèi)涵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在理解句子字直意思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

內(nèi)容與主旨,分析出其深層內(nèi)涵。

9.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知之難乎哉!夫人之所以謂知者,非知其姓與名也,亦非知其聲容之與笑貌也:讀其

書,知其言,知其所以為言而己矣。讀其書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

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讀其書,知其所以為言矣。”此知之難也。人

知《離騷》為辭賦之祖矣,司馬遷讀之,而知悲其志,是賢人之知賢人也。夫小具可馬遷

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則幾乎罔矣。

(選文有改動)

【注】本文節(jié)選自章學誠的《知難》。知難,即知音難,是說古代賢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非知其姓與名也/不知為不知,足到也B.百不管一焉/翟不償失

C.夫不縣司馬遷之志/此人一一為縣言所聞D.則幾乎罔矣/因不因勢象形

(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讀其書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為什么司馬遷能真正“知其所以為言”而成為屈原的知音?

【答案】(1)B

(2)讀其書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司馬遷"知悲其志"。(或:司馬遷具有與屈原同樣的心志。)

【解析】【分析】(1)A.知道;通“智”,智慧。B.得到,C.具備;詳細。D.可能;無,沒

有。故選B。

(2)這句話的大意是:讀他的書的人,天下到處都是;明白他的話的人,一千個人中不到

一百個據(jù)此可知這句話正確的斷句方法為:讀其書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

得百焉。

(3)"知其所以為言”意思是:知道他為什么這么說。結合原文內(nèi)容分析,司馬遷讀屈原

《離騷》,就知道感悲它(所表達)的志向,也就是說知道為葉么屈原要說這些話。

故答案為:⑴B

⑵讀其書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司馬迂“知悲其志〃。(或:司馬迂具有與屈原同樣的心志。)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理解的能力。文言詞語的解釋要放在具體的語句中識記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積累的基礎上積累一些推斷詞義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斷法,語境推

斷法,結構推斷法等。另外還要注意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

⑵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解答時可以了解文言斷句的一些常識,還可以將其翻譯成

現(xiàn)代漢語,然后再根據(jù)語感和結構進行劃分。

⑶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分能力。答題時要結合語境并要結合關健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然

后可根據(jù)題意篩選出合適的語句。

【附參考譯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個人)真是難啊!人們說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

名,也不是知道他的聲容面貌;讀他的書,明白他的話(思想),知道他為什么這么說罷

了。讀他的書的人,天下到處都是;明白他的話的人,一千個人中不到一百個;明白他為

什么這么說的人,一百個人中不到一個。然而世人都說:"我能讀他的書,就知道他為什么

這么說。"這就是“懂得”的難處啊。人們知道《離騷》是辭賦的起源(鼻祖),司馬遷讀

《離騷》,就知道感悲它(所表達)的志向,這是賢人懂得賢人啊。沒有司馬遷那樣(高

遠)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則幾乎不可能啊。

10.閱讀選文,回答問題

(甲)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孥一

小舟,擁霖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揚,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臼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卜船,舟子喃喃日: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張岱《湖心亭看雪》)

(乙)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那也。山行六七

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

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

輒醉,而年乂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胖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節(jié)選)

(1)下列劃線詞用法判斷正獺的一項是()

①星日更定矣②是金陵人③見余大喜④拉余同飲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劃線詞解釋完全正胸的一項是()

A.前性者(陳列、擺開)dji(用山野里打來的鳥獸做成的草菜)21(野菜)余住

西湖(我)擁春衣爐火(細毛)

B.臨溪而逸(捕魚)非絲非竹(絲線)苞級(蒼老的臉色)客此(客人)霧淞近

盛(白氣彌漫的樣子)余望一小舟(撐)

C.健籌(酒籌)陰翳(遮蔽)宴理(暢飲)一花(小草)湖中值得更有此人(怎

么)野芨發(fā)而幽香(芳香)

D.述以文(寫文章記敘事情)守遇誰(說的)更定矣(止,停)頹然壬其間者

(T)余強飲三大白(痛快)婆泄沆場(霧或水汽結成的冰花)

(3)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而”與"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是()

A.野芳發(fā)面幽香B.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C.溪深面魚肥D.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

知人之樂

(4)把卜而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②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記》兩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請

結合兩篇文章的內(nèi)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1)C

(2)A

(3)D

(4)①我盡力飲了三大杯,然后(和他們)道別。②山勢I且壞,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

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5)張岱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表現(xiàn)出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

式,歐陽修抒發(fā)了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解析】【分析】(1)①代詞"這":②判斷動詞"是”,與現(xiàn)漢同:③第一人稱代詞

“我〃;④第一人稱代詞"我"。所以①②不同,③④相同。故選c°

(2)B.絲:弦樂器的代稱。蒼顏:蒼老的容顏。客:客居,旅居。C.觥:酒器。芳:

花。D.謂:是,叫。強:盡力,勉力,竭力。故選A。

(3)A.表承接。B.表遞進。C.表并列。D.加點的“而"與題干句“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中

"而”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都表轉折。故選D。

(4)本題考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強J盡力。"白”:杯。"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

樣。"臨":高踞。還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斷句的翻譯。

(5)《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

山、游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

現(xiàn)了作者一開始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

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xiàn)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

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托

人生渺茫的慨嘆。《醉翁亭記》以“樂”字為線索,通過對滁州優(yōu)美風景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隨

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抒發(fā)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憂愁的復雜感情。

故答案為:⑴C;⑵A:⑶D;

⑷①我盡力飲了三大杯,然后(和他們)道別。②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亭

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⑸張岱癡迷「大人合一的山水之樂,表現(xiàn)出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小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歐陽修抒發(fā)了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點評】⑴本題考套辨析一詞多義,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含義是中考的常考題,一詞多義現(xiàn)

象在文言文中相當常見,有些詞所包含的意義不只一個,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表示不同的

意思;

⑵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枳累,同時也可以借

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

⑶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虛詞,答題關鍵是熟記常見

的一些虛詞的用法;

⑷文言文翻譯首先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的重點詞,如

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僅要

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