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1PAGE292011屆高考第一輪復習人教版必修二《古代寫景記游散文》復習教案本單元所選是寫景記游的散文。《蘭亭集序》是東晉時期的作品,其余兩篇是宋代的作品。我國古代散文的產(chǎn)生是從簡單的記事開始的,逐漸發(fā)展而有敘事記人的史傳散文,而有議論政事、闡釋哲理的諸子散文。寫景記游之作比較后出,正如繪畫中人像、佛像中出現(xiàn)的山石、樹木背景一樣。寫景散文初起時難免體制短小,描寫簡單,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聯(lián)想與比喻,應該說只是寫景狀物的一種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達作者自己的志向與操守。到了東晉時期,世事亂離,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們開始仰慕老莊思想,追求清玄之風,逃避現(xiàn)實,寄情山水。與詩歌創(chuàng)作演變的步調(diào)相一致,描寫山川景物、記敘觀賞游歷的散文也開始出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申訴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竟警,以適應表現(xiàn)富有哲理的思辯。全文可分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點染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里足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你目視耳聞的需求。這里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閑適的。到后一部分,筆鋒一轉(zhuǎn),變?yōu)槭闱椤⒆h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fā)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zhuǎn)向激蕩。進而產(chǎn)生了哲理的思辯。他認為“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明確地駁斥了老、莊“齊壽夭,一生死”的言論,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產(chǎn)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向于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fā)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后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綜觀全篇,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之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散文發(fā)展到唐宋時期,由于文人的生活范圍更寬,文化修養(yǎng)更高,審美能力更強,所以自覺的山水游記便大量涌現(xiàn)。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寫山水、記敘游歷的作品極為豐富,是散文史上的一個亮點,影響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唐代寫景作品中這種借景傳情、借景寄意的寫法到宋代得到了廣泛的繼承和發(fā)揚,宋代寫景散文中很少有為寫景而寫景的文章,大多以情和理取勝。蘇軾的《赤壁賦》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是觸景生情、借景說理的典范之作。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此為《前赤壁賦》),借以抒發(fā)自己被貶謫后內(nèi)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lǐng)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當時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文章后半部分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寫了主客之間對人生無常的不同看法,通過主客的問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迭入低谷。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接著又以主的口吻寬解對方,實則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傾向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著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對人生有大視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申說。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從此而更開闊,文章又一次再涌感情波瀾──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瀾起伏、人生無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寫已經(jīng)顯得不很重要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也是一篇以說理為重的游記,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游褒禪山后,寫成此文記游,并抒發(fā)自己的感想。文章前兩段是記游,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游賞的過程。先略述了華山前洞與后洞的概況,突出它們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然后詳寫游后洞的經(jīng)歷。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這種景色都在險遠之處,即“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作者本應繼續(xù)尋幽訪勝,進一步領(lǐng)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卻因聽了怠倦者的話,怕火把燒盡,而退出洞來。作者事后悔恨萬分,一個“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議論。中間兩段是借游賞經(jīng)歷抒發(fā)一番有關(guān)治學的議論,從自己未能深入后洞之事聯(lián)想到“物”“力”“志”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得出結(jié)論,在這三個條件中,“志”是最根本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達到目的,也可以于己無悔,不為人譏。作者又從山名讀音的以訛傳訛,聯(lián)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觸目傷懷,產(chǎn)生無限感慨,“何可勝道也哉”!作者從這種個別問題提升到對普遍現(xiàn)象的認識,因而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深思而慎取”的道理,如此立論,正是倡導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最后一段,補敘同游者的情況,從而收束全文。這篇文章以議論為主,記敘與議論相結(jié)合。記敘簡明,議論深刻,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脈絡(luò)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說明了學人治學應具有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zhèn)未嬲娴膰乐攽B(tài)度。這便是本文所煥發(fā)出的思想光輝。1.文學常識①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后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jīng)》、《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苔驚蛇”、“龍?zhí)扉T,虎臥凰閣”、“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被后人譽為“書圣”。②蘇軾(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4歲,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一寸有余(186cm)蘇軾為人豁達心胸寬廣,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lǐng)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③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謚“文”。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江西臨川縣鹽埠嶺人(今江西省撫州市鄧家巷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jīng)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2.字音識記《蘭亭集序》癸guǐ丑會kuài稽jī修禊xì游目騁chěng懷娛yú樂悟wù言萬殊shū合契qì嗟jiē悼dào彭觴shāng放浪形骸hái《赤壁賦》壬rén戌xū裊niǎo裊漁樵qiáo扣舷xián正襟jīn危坐蜉fú蝣yóu橫槊shuò愀qiǎo然匏páo樽zūn釃shī酒嫠lí婦麋mí鹿旌jīng旗窈yǎo窕tiǎo幽壑hè江渚zhǔ桂棹zhào舳zhú艫lú扁piān舟枕藉jiè《游褒禪山記》梵fàn語廬冢zhǒng仆pū道窈yǎo然怠dài而欲出罕hǎn至無物以相xiàng之何可勝shēng道王回深父fǔ3.形近字辨析《蘭亭集序》契約楔子彭觴碭山悼念掉包綽約《赤壁賦》壬戌戊戌戍邊船舷弦外之音炫耀酈道元釃酒驪歌桂棹泥淖《游褒禪山記》禪院不憚?chuàng)圩蛹彝]冢三、考點鏈接2010年高考考綱對此考點的要求是:1.識記A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2.理解B(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此類活用。(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3.分析綜合C(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4.鑒賞評價D(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這是對古文閱讀的要求。而高中階段新課標教科書中所選的課文共有五個單元,分別是古代敘事散文單元、古代寫景記游單元、古代議論文單元、古代人物傳記單元和古代抒情散文單元。本單元是寫景記游的散文,難度一般并不是很大,考查的題型是客觀題+主觀題。客觀題一般考查實詞、虛詞、歸納概括文章內(nèi)容、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和重要句子的翻譯。1.(安徽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游東山記[明]楊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獨與余相得也。是歲三月朔,余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肴出游。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客坐十數(shù)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本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fā)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shù)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shù)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wèi)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shù)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后。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shù)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于此。”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選自《東里集》,有刪節(jié))[注]①丘:墳墓。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延余兩人坐延:邀請。B.降跽謝過謝:感謝。C.過立恭宿別過:拜訪。D.而樂無加乎此加:超過。【答案】B【解析】“謝”應該是“認錯、道歉”的意思。本題所考查的四個實詞中的“謝”、“過”是老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詞語中的。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遂掃石而坐B.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棄甲曳兵而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C.樂其無已乎D.遂與李及道士別其孰能譏之乎今君與廉頗同列【答案】C【解析】C組的兩個“其”都是副詞,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A項中的“而”是連詞,第一個表示承接關(guān)系,第二個表示修飾關(guān)系。B項中“焉”,第一個是代詞,作賓語,相當于“之”,那里;第二個是兼詞,相當于“于之”,在那里。D項中的“與”,第一個是介詞,和;第二個是連詞,和。這個選項值得推敲。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隱溪隱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謹慎,樂觀曠達,對生死也很淡然;雖然年事已高,還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飲酒,好讀書,擅長詩歌寫作,與作者有著很深的交往,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懷念。C.立恭提議出游后應該有游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wù)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D.文章主要記述了游東山的情況,表現(xiàn)了作者與隱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對老友逝去的感傷。【答案】C【解析】“是游宜有記”的意思是“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再者一直未能寫成,不僅僅是事務(wù)繁忙,還因為“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2)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3)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于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2)立恭折斷一根竹子,鑿出孔吹奏起來,發(fā)出洞簫一樣的聲音。(3)一會兒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禮說:“為什么不給我詩呢?”【解析】今年文言翻譯選取三個句子,應該說難度更低。第(1)句中的關(guān)鍵字是“識”、“無用”和“懷”,分別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認為譯為“沒有用處”也可),“懷藏、懷揣”(如“懷其璧,從徑道亡”)。第(2)句關(guān)鍵詞為“竅”、“作”,分別是“鑿孔”(本人以為“挖孔、鉆孔”更貼切)、“發(fā)出”。第(3)句的關(guān)鍵詞是“揖”、“奈何”、“與”,分別是“拱手行禮”、“為什么”、“給”。(本人感覺答案的翻譯不夠貼切,不如譯為“先生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詩呢?”參考譯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蔣隱溪先生,祖上也是我們廬陵人,已經(jīng)八十多歲,愛讀道家書。兒子立恭會寫詩。父子二人都是氣度曠達的人,平日深居簡出,隱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氣,不隨便與人來往,只和我情投意合。這年三月初一,我們?nèi)藥е奈鍌€童仆,攜帶酒食,出門遠游。天還沒有亮,朝東走,走過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約十里,穿松林,趟水過山澗。澗水清澈,深處可以泛小舟。溪邊一塊大圓石,能坐十幾個人。青松翠竹,綠陰掩映,十分茂密。這時風和日麗,野草與樹木的花朵盛開,香氣飄拂沾染衣裳襲人,百鳥爭鳴。于是動手清掃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許久,聽見雞叫聲和狗吠聲。我招呼立恭起身,向東走了幾十步,翻過一道山岡,只見田野平坦廣闊,近處有十幾間茅舍。于是前去拜訪。一位約有七十多歲的老者,長長的頭發(fā)像雪一樣白,披落在雙肩,面容紅潤光澤,好像是會飲酒的人。老者邀請我們兩人坐下。窗下有幾套書。立恭抽出一冊《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書帶走卻不便開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們的心思,說:“這兩部書我沒有用處。”于是,我們兩人各自將書揣在懷里,告辭離開。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來芋葉當盤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舉起酒葫蘆斟酒,傳遞酒杯依次喝了幾輪,立恭乘興寫了一首七言近體詩,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個騎馬經(jīng)過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護衛(wèi)李千戶。他先是感到驚訝,相視一笑,卻并不停留,徑直驅(qū)馬離開。不久,便備辦了豐盛的酒菜,帶著一位道士一起來。于是我們和他們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幀《太乙真人圖》請我們題詩。我題寫了一首五言古詩。立恭不寫,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饒,引得眾人捧腹大笑。李千戶取出琵琶連彈數(shù)曲。立恭也折斷一根竹子,鉆了幾個孔,吹奏起來,發(fā)出洞簫般悅耳的聲音。隱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闋費無隱的《蘇武慢》。道士翩翩起舞,兩個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著手跳了起來。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禮問立恭:“先生為何不肯為貧道賦詩!”立恭提筆寫了幾首絕句,詩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不久,太陽西下,距離西邊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隱溪先生喚回我倆,說:“玩樂難道沒有止境嗎!”于是,我們和李千戶、道士拱手作別。途中,隱溪先生指著道旁山岡腳下,回頭對我說:“這里就是我修建墳墓的地方。”又指著路邊的桃樹囑咐我:“明年賞桃花時就到這里來找我吧。”回來之后,立恭對我說:“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可是當時我沒有閑暇寫作此文。這年冬天,隱溪先生竟溘然長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節(jié),與立恭相約去給老人家掃墓。沒想到那時我又鬧了一場病,未能如約前往。過了不久,我將要返回廬陵,臨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話別,這才動手追記東山之行。沒有寫完,立恭拿去讀,邊讀邊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淚下,于是再次擱筆。但是想到自己往日與蔣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給送立恭。東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記。2.(上海卷)閱讀下文。完成第23-27題。(12分)南方號桂海,秦取百粵,號曰桂林。桂之所產(chǎn),古以名地。今桂產(chǎn)於欽、賓二州,於賓者,行商陸運致之北方;於欽者,舶商海運致之東方。蜀亦有桂,天其以為西方所資歟?桂之用於藥,尚矣,枝能發(fā)散,肉能補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發(fā)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發(fā)達之氣也,質(zhì)薄而味稍輕,故傷寒湯飲,必用桂枝發(fā)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溫厚之氣也,質(zhì)厚而味沉芳,故補益圓散,多用肉桂。今醫(yī)家謂桂年深則皮愈薄,必以薄桂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見其薄也。以醫(yī)家薄桂之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異矣。又有桂心者,峻補藥所用也。始剝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貼木多液之處,狀如绖帶,味最沉烈,於補益尤有功。桂開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結(jié)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為桂花,宛類茱萸,藥物之所緩,而食品之所須也。種桂五年乃可剝,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剝之時也。桂葉比木樨葉稍大,背有直脈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為不茍云。選自《嶺外代答》卷八《花木門?桂》,《嶺外代答》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縣尉時所撰寫的筆記。《嶺外代答》只有鈔本流傳,收入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后有《知不足齋叢書》鈔本。23.寫出以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⑴取未放之蕊干之()⑵固知古人制字為不茍云()【答案】⑴取未放之蕊干之(使……干燥)⑵固知古人制字為不茍云(草率)【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主要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解析】文言實詞在具體文句中來貫通解釋。24.與“桂之所產(chǎn),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2分)A.因是桂的產(chǎn)地,自古以來就有名了。B.因是桂的產(chǎn)地,古時就把桂作地名。C.桂出產(chǎn)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地名。D.桂出產(chǎn)的地方,古時候就是個名勝。【答案】B【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并保持語意通暢。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解析】作為客觀題,讓考生來選擇,考生大可以用代入法去判斷。25.畫浪線部分介紹桂葉運用了說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先作比較說明桂葉的大小,再用數(shù)字介紹葉脈的數(shù)量,準確清晰地說明了桂葉的形狀(對一點即得1分)【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重點考查對文章的層次、段落或整體的把握能力。【解析】分析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就看它能夠提供什么樣的信息。26.聯(lián)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過12字)(2分)【答案】桂能入藥,又可食用。(各1分)【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重點考查對文章的層次、段落或整體的把握能力。【解析】要求高度概括,實際上就是兩方面:藥用、食用。27.以畫橫線的句子為例,簡要說明本文科學性和文學性相結(jié)合的特點。(4分)【答案】這兩句用近似對稱的句式強調(diào)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藥用價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詞語從程度上準確地說明了二者藥用上的差異,既有文學性又有科學性。(一點2分)【考點】結(jié)合文中重要語句理解文章的科學性和文學性。【解析】以劃線句子為例,進行分析科學性和文學性的特點。3.(湖南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送秦少章赴臨安薄序(張耒)《詩》不云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夫物不受變,則材不成,人不涉難,則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肅,寒氣欲至。方是時,天地之間,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華澤充溢,支節(jié)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如戰(zhàn)敗之軍,卷旗棄鼓,裹創(chuàng)而馳,吏士無人色,豈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閉塞而成冬,則摧敗拉毀之者過半,其為變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堅,虛者實,津者燥,皆歛藏其英華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撓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況所謂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舉而盡之,以充棟梁、桷杙、輪輿、輹輹、巨細強弱,無不勝其任者,此之謂損之而益,敗之而成,虐之而樂者是也。吾黨有秦少章者,自予為太學官時,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貧,奉命詩不云乎大人而勉為科舉之文也。”異時率其意為詩章古文,往往淸麗奇?zhèn)ィび谂e業(yè)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調(diào)臨安主薄。舉子中第可少樂矣,而秦子每見予輒不樂。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令一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異時一身資養(yǎng)于父母,令則婦子仰食于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遷之為貴,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則歸不能霸,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羈窮憂患之時,陰益其所短而進其所不能者,非如學于口耳者之淺淺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為,其可悔者眾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則行于天下無可憚?wù)咭樱芡剖撑c人者,嘗饑者也;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茍畏饑而惡步,則將有茍得之心,為害不既多乎!故隕霜不殺者,物之災也;逸樂終身者,非人之福也。”(選自《張耒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季秋之月,天地始肅季:季節(jié),季候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零:降落,落下C.予世之介士也介:獨特,不合群D.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答案】A【考點】考查對文言文實詞在文中意思的理解【解析】A項,考生可據(jù)構(gòu)詞方式判斷。“季秋”應該和“暮春”、“仲夏”之類的意思差不多,那么,這個“季”就不是“季節(jié)”的意思,而是“每個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禮記》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之句。深秋花事蕭瑟,唯菊花獨立寒秋,開得異常繁茂。一陣陣馥馥的香氣于東隅飄來,令人神清氣爽。【思路點撥】考生要熟讀文言材料,據(jù)平時積累,據(jù)語感,通過語法分析,再輔以排除法,一般可以正確作答。10.下了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其為變亦酷矣吾其還也B.往往清麗奇?zhèn)ィび谂e業(yè)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C.飲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D.能推食與人者,嘗饑者也《齊諧》者,志怪者也【答案】C【考點】考查對文言文虛詞的理解。【解析】試題為傳統(tǒng)題型,所考查的虛詞也是大綱規(guī)定的18個虛詞中的。考生可據(jù)對照句該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推斷(用代入法進行排除)。A項:代詞,指“天地變化”/語氣副詞,“還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氣),出自課文《燭之武退秦師》;B介詞“比”/介詞“對于”,出自課文《五人墓碑記》;C相當于連詞“而”,地,表修飾。對照句出自課文《歸去來兮辭》。D代詞,“……的人”/代詞,句中停頓,表判斷。【思路點撥】考生可能會在C和D間猶豫。可以仔細辨識,反復推敲。11.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A.本文先以《詩經(jīng)?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變材不成、人不涉難智不明的觀點,再對草木雖遭受嚴霜摧損卻斂英自成的現(xiàn)象加以描述,并抒發(fā)感慨。B.文章敘述秦少章與作者交往,遵奉長輩之命勉為科舉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職等情況后,再引述他不得已為官的苦悶之言,然后對秦少章加以開導。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一旦為官,就將疲于應對官吏事務(wù)而無暇顧及自己,如果稍一顯露傲氣,禍患就會隨之到來。D.本文為送人赴任的贈序,文章設(shè)喻用典,勸勉對方正確看待人事遷變,行文情理皆具而語言平實,體現(xiàn)了蘇軾評張耒之文所稱“汪洋淡泊”的特點。【答案】C【考點】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對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文章思路的分析。【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而他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在這句話的前面:“子每見予輒不樂。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因此,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思路點撥】考生一定要仔細核對原文,不要草率。1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人不涉難,則智不明。(2)今則婦子仰食與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3)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答案】(1)人不經(jīng)歷磨難,智慧就不明達(2)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_養(yǎng)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3)賞賜給他車馬卻推辭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考點】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解析】(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斷句式和兩個“者”的含義的區(qū)別。【思路點撥】三個句子,難度不大。考生一定堅持“直譯為主”,因為高考的采分點往往是那些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別留意。平時多讀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積累語感。13.簡要說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闡述“遷之為貴”的道理的。(4分)【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說明遭遇困頓、憂患等遷變能使人彌補不足,增進能力,學到更為豐富的東西。【考點】考查對文章構(gòu)思的分析。【解析】首先要明確題干中“如何闡述……的道理”的隱含信息就是讓考生回答作者說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如果把它看作議論文,就是回答議論文“三要素”的問題。這樣轉(zhuǎn)換思路后,結(jié)合選文來分析,應該不成問題。另外,第11題的D項也可借用。【思路點撥】作為一篇贈序,如《送東陽馬生序》,往往將敘事與說理、勸勉融為一體。考生可結(jié)合課文知識和相關(guān)文體知識進行判斷。4.(湖北卷)閱讀文言文,完成10-12題(9分,每小題3分)龍淵義塾記[明]宋濂龍淵即龍泉,避詔諱更以今名。相傳其地即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焉。山深而川阻,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鄉(xiāng)閭之子弟無所于學。章君之先世嘗以為病,謀創(chuàng)桂山、仙巖兩書院,以無恒產(chǎn),未幾而皆廢。章君深憂之,與諸子計曰:“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遂節(jié)凡費,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畝。其妻黨陳京兄弟聞之,以曾大父適齋先生所遺二百三一畝有奇來為之助。章君曰:“吾事濟矣!”乃卜地官山之陰,創(chuàng)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師為之配,春與秋行舍菜之禮。后敝正義堂,月旦、十五日鳴鼓,集多士,以申飭五倫之教。前建大門,榜之曰“龍淵義塾”,甓其修途,以達于東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蔭,蓋都然云。歲聘經(jīng)行修明之士以為講師。諸生業(yè)進者,月有賞;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資之使成;其不帥教者,罰及之。田賦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虧,歲二會其數(shù),有余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yè)。石華、象溪二所復設(shè)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長,乃赴龍淵受業(yè)。此其大凡也。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聞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無有所與。章君既列條教,序而刻諸石,復懼來者不能保其終也,使者來,請濂記之。惟古者之建學也,雖其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導民衷、扶世防者則一也。章君有見于斯,不效于時俗封殖吝圍固以為肥家之計,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為功甚溥。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以助其成,自非適齋涵濡之澤,亦豈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毋豐已以自私,毋蠹蘗其間以啟爭端,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庶幾不負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傳于無窮。(選自《文憲集》)10.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乃卜地官山之陰卜地:選擇地點B.俟其長,乃赴龍淵受業(yè)受業(yè):傳授學業(yè)C.俾無有所與俾:使D.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植:培植【答案】B【解析】“受業(yè)”:接受學業(yè)學習。【命題思路】根據(jù)文段閱讀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11.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辦學之義舉的一組是①謀創(chuàng)桂山、仙巖兩書院②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③遂節(jié)凡費,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畝④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資之使成⑤有余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yè)⑥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zhuǎn).③④⑤【答案】D【解析】①屬于章君謀劃的內(nèi)容,②是章君的困惑,⑥屬于章君傳承祖輩美德,這三項不是章君的辦學義舉。【命題思路】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文言文后,篩選信息的能力。這樣的題關(guān)鍵在于抓住考查點——信息篩選點,如這題中的“辦學義舉”。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章君秉承先輩遺志,設(shè)法籌資,在陳京兄弟的幫助下創(chuàng)辦了龍淵義塾。B.章君訂立了義塾的規(guī)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專人負責財務(wù),一年結(jié)算兩次。C.章君擔心來義塾讀書的人不能堅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請宋濂作這篇記。D.章君的辦學舉動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義塾能一直辦下去。【答案】C【解析】C項中“章君擔心來義塾讀書的人不能堅持到底”錯,應是“章君擔心后任的官員不能繼續(xù)堅持執(zhí)行(免稅政策)”。【命題思路】這道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根據(jù)具體語境和全文的把握,推測句子隱含的信息。13.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3分)【答案】(這里)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2)石華、象溪所復設(shè)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3分)【答案】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shè)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了,就到龍淵學習。(3)章君之子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毋豐己以自私。(4)【答案】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yè),不要以私心使自己富有。【參考譯文】龍淵義塾記明.宋濂龍淵也就是龍泉,為避唐朝皇帝李淵名諱更改成現(xiàn)在這個名字。相傳這個地方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至今還有溪水名叫劍溪的在那里。這里山高河險,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鄉(xiāng)間子弟沒有上學的地方。章君的祖輩曾經(jīng)把這事當作一塊心病,后來謀劃創(chuàng)立桂山、仙巖兩處書院,因為沒有土地、田園、房屋等不動產(chǎn),不久都廢棄了。章君非常痛心這件事,和眾人商議說:“沒有田產(chǎn)就沒有書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節(jié)約常日的花銷,而用節(jié)余的錢財購買田產(chǎn)達一百五十畝。他妻子家的人陳京兄弟聽說了這件事,用曾祖父適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畝多地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擇地官山險要的地方,創(chuàng)立了燕居來供奉先圣孔子,先師顏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師。后來又開辟了正義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則鳴鼓,聚集眾多賢士來約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關(guān)系。在書院前建造大門,上書“龍淵義塾”,用磚鋪筑道路,是東西通達。書院四周灌木叢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蔭,亭亭如蓋十分繁茂的樣子。每年聘請品行端正的人士來作講師。眾多學生學業(yè)長進者,每月有獎賞;才學出眾家境貧寒的,則資助他以成學業(yè);那些不能遵循教導的,就懲罰他們。田賦的出入收支,掌管書塾的臨時務(wù)全由他們負責。每天的用度都有記載,一月一考查盈虧,每年兩次一軋賬,有節(jié)余的就另外存貯起來,更多的置地以擴充產(chǎn)業(yè)。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shè)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了,就到龍淵學習。這就是大致的情況。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聽說了這事非常贊賞他的義舉,在郡內(nèi)下令免除他法律規(guī)定的徭役,使他們沒有什么要上繳的。章君后來列出了這些條款;按條依序刻寫在石碑上,又擔心后人不能夠堅持執(zhí)行到底,就派人請我寫下了這篇記。那些古代修建書塾的人,雖然在學校規(guī)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導民眾走正派、匡正世風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這方面有所見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財富吝惜家產(chǎn)來作為自家殷實的策略,于是建書塾聘請老師,以便能夠繼承先輩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遠,功勛廣大。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來助他成就事業(yè),如若不是來到書塾這浸潤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這地步呢?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yè),不去在人們中間生出是非而引發(fā)爭端,不去培植朋黨相互比試互見高低,大概就不會辜負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這樣,章君的書塾就能夠代代相傳,讓后人受用無窮了。(選自《文憲集》,有刪改)5.(上海卷)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①子赴友人孟誕先之約,以有此尋也。是時秋也,故曰“秋尋”。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積,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缽也;比之夏,如辭貴游①而侶韻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恥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燈也。天以此時新其位置,洗其煩穢,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動曰“悲秋”。予嘗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嘗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紙上,予悲夫悲秋者也。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輒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難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則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來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歸。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徑,柳堤瓜架之間,亦可樂也。④曰“秋尋”者,又以見秋而外皆家居也。誕先曰:“子家居詩少,秋尋詩多,吾為子刻《秋尋草》。”[注]①貴游:無官職的王公貴族。②孤寒:貧寒無依靠的人。22.第②段畫線句用不同的形象對應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答案】2分形象直觀地(1分)表明作者對秋的喜愛(1分)。【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23.對“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對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傷。B.我與那個悲秋者有著強烈的共鳴。C.我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D.我為宋玉那樣的悲秋者深感悲傷。【答案】C【解析】這句話出現(xiàn)在第二自然段,仔細閱讀體會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嘗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紙上”,即可得出正確答案是C。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體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一個字是__。(1分)【答案】1分動25.第③段可分為兩層,概括層次大意。(3分)(1)__(2)__【答案】3分(1)與山相知之樂(2分),答“恍然之樂”得1分)(2)家居之樂(1分)【解析】此題考查概括層次大意的能力。先要分層,第一層到“先秋而歸”,最后兩句是第二層。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尋”,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4分開頭交待了“尋秋”的緣由(1分),結(jié)尾點明詩集的主要題材(1分)。首尾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1分)。“尋秋”作為線索,貫穿全文(1分)。【參考譯文】我赴朋友孟誕先之約,才有此次尋芳。這時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尋”。秋天這個時節(jié),草木蕭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嫵媚。和春天相比,好像是舍棄美人卻遇著高僧穿著破衣在洗飯缽;和夏天相比,好像離開無官職的王公貴族而和高雅人士在清泉白石上作伴;和冬天相比,又好像是恥于貧寒無依靠而和英雄露宿在夜雨疏燈下。上天在時改變了他的位置,洗盡了他的煩惱濁穢,等待游人的到來,但是游人卻不能自己清洗心胸來求得秋的所在,卻動輒說“悲愁”,我曾經(jīng)說宋玉有悲傷的事情,所以悲愁。后人不曾有悲卻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內(nèi)心而相信紙上的東西,我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傷。天下的山水很多,我不能了解其中的一半,卻總是對平時見到的一石一洞,流連忘返。進入西山恍然大悟,為什么有這么多恍然大悟呢?看來是我胸中或許原本就有一座“恍然”之山,這時山與山就好像相遇了。我趁著秋天出來,先于秋天回家。家里有五個弟弟,成年的有四個,他們都能用極高的悟性與才情,幫助我做無法完成的事情。花棚草徑,柳堤瓜架之間,也有值得高興的地方。說是“秋尋”,還因為我賞秋以外都在家里住著。誕先說:“你家居的詩很少,尋秋的詩很多,我為你刊刻《秋尋草》。”過關(guān)檢測一、基礎(chǔ)題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清流激湍(tuān)流觴曲水(shāng)放浪形骸(hé)臨文嗟悼(jiē)B.蘇子愀然(qiǎo)孤舟嫠婦(lí)釃酒臨江(shī)橫槊賦詩(shuò)C.輕鰷出水(tiáo)麥隴朝雊(gòu)北涉玄灞(bà)黃檗人往(bì)D.褒之廬冢(zhǒng)有穴窈然(yǎo)蓋音謬也(miào)何可勝道(shēng)2.下列各組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瑰怪其文慢滅仆碑幽暗昏惑B.淪漣露濕清皋曩昔天機清妙C.肴核杯盤狼藉匏樽正襟危坐D.虛誕若合一契靜躁一觴一詠3.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B.浩浩乎如馮虛御風C.然是中有深趣矣D.山川相繆,郁乎蒼蒼4.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所以游目騁懷(奔馳)極視聽之娛(窮盡)B.不知東方之既白(已經(jīng))方其破荊州(正當)C.故山殊可過(路過)猥不敢相煩(打擾)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無物以相之(幫助)5.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活用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火尚足以明也常在于險遠B.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六王畢,四海一C.侶魚蝦而友麋鹿始舍于其址D.西望夏口,東望武昌順流而東也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B.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C.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7.下列句式與例句不同的一項是()例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A.褒禪山亦謂之華山B.是非賄得之。C.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D.廉頗者,趙之良將也。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非常之觀,常在于險處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9.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句是()A.足以極視聽之娛。譯:足以用來極盡視聽的樂趣。B.凌萬頃之茫然。譯:越過那茫茫的江面。C.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譯:因為他探索思索得深入并且無處不在地實踐。D.其孰能譏之乎?譯:難道誰還能譏笑他嗎?10.下列有關(guān)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序”是一種文體,它是附著正文前來對正文進行介紹、評價和陳述寫作宗旨或記讀后感的文章。B.王安石的作品主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中,這部集子是以他的籍貫命名的。《游褒禪山記》是其中的名篇,本文不是一般的游記,而是一篇在記游的基礎(chǔ)上說理的散文。C.王維,字摩詰,唐代邊塞詩人,有作品集《王右丞集》。D.蘇軾,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其文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與黃庭堅并稱“黃蘇”;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擅長行書,楷書,自創(chuàng)“蘇體”。二、填空題11.描寫蘭亭地理位置環(huán)境的句子,描寫蘭亭集宴內(nèi)容的句子是。12.《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與《赤壁賦》中的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近。13.《赤壁賦》中描寫簫聲的四句非常精彩,這四句是,,,。14.《游褒禪山記》一文中的作者王安石,字,是時期人,所以他的文集叫作。他在擔任宰相時,積極推行變法,被列寧譽為“”。《游褒禪山記》一文作者由游洞的經(jīng)歷闡發(fā)開來,指出“求學問、干事業(yè),首先必須,還必須,同時必須。他的名詩《夜泊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歷來為人民所傳誦,所喜愛。三、閱讀題(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題。赤壁今何在(1)赤壁之戰(zhàn)雖為陳跡,但關(guān)于“赤壁”的地點,從唐代爭論至今。據(jù)南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和王象之《輿地紀勝》所記,今武漢市蔡甸東臨障山、漢川縣西赤壁山、黃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又名石頭口)和武漢市武昌西南赤磯山,都被認為是“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山。趙、王二人文后點評:前二說,混赤壁與烏林為一地,又皆遠離長江,且在江北;黃州說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對岸的江北,皆與“赤壁之戰(zhàn)”形勢不合。趙、王明確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漢市武昌西南的赤磯山。(2)關(guān)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說,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明確肯定:“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此說后被趙彥衛(wèi)否定:“指今石頭口為其地,然石頭口初未嘗以赤壁名。”(3)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說,確實經(jīng)不起推敲。曹操初戰(zhàn)敗后,以烏林為大本營,陳兵于江北沿岸,孫、劉聯(lián)軍則于赤壁上下的南岸。周瑜采用黃蓋溯江西上詐降、中流放火燒連營、精銳繼后追擊這“三段之計”而大敗曹操。可見,烏林與赤壁之間,應有一定的上、下游間距,絕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對。(4)另據(jù)《三國志》載,其時曹操數(shù)十萬大軍已沿江東下,雙方兵力懸殊,孫、劉聯(lián)軍只能在重兵保衛(wèi)大本營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適量人馬至夏口的前哨及數(shù)十里之內(nèi)的大、小軍山一帶游弋設(shè)防,再遠之處就屬分散兵力,更不用說遠在數(shù)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5)主張“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帶的,主要是北朝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酈為江南諸水作注時曾參閱大量南方文獻)與南朝盛弘之經(jīng)數(shù)年實地查勘和訪問而成的《荊州記》。(6)《水經(jīng)注》“烏林———赤壁”河段中記載“江水又東徑下烏林南”,酈道元即說,“吳黃蓋敗魏武于烏林,即是處也”。《水經(jīng)注》又載,江水又東徑陸口、蒲圻洲、蒲圻縣等地后,“左徑百人山南,右徑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百人山,馬征麟《長江圖說》指出,即今武漢市西南長江左岸的紗帽山。和百人山隔江相對的“赤壁”,便是《云麓漫鈔》中最終確定的今武昌西南長江右岸的赤磯山了。當?shù)卮迕裰两袢阅茉诟浇缴稀⑻飪?nèi)、江邊拾到箭、鏃等戰(zhàn)爭遺物。而盛弘之《荊州記》中說:“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烏林,周瑜、黃蓋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于烏林,赤壁、烏林其東西一百六十里。”可見,“赤壁與烏林相對”于長江斷面上,不符合此次戰(zhàn)役的邏輯。(7)但酈、盛二人的記述,何以屢遭否定?關(guān)鍵是,長江“烏林———赤磯山”河段,長度已達260里,超出南朝時100里。南朝以前,該河段屬順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變?yōu)閺澢帚夂有汀V逓硰澋赖男纬桑归L江河道延長近100里。由此,趙、王二人引用《水經(jīng)注》關(guān)于烏林、赤壁的記載后即說:“據(jù)此則赤壁、烏林相去二百余里。”楊守敬的《水經(jīng)注疏》雖認同酈、盛二人的結(jié)論,但不解長江長度之變化,而據(jù)烏林以東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雖較為接近史實,但也是錯誤的。15.“蒲圻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為這一論斷依據(jù)的一項是()A.“蒲圻赤壁”位于長江北岸,其地理位置與歷史上的“大戰(zhàn)”形勢不符。B.趙彥衛(wèi)以石頭口起初沒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為“赤壁”。C.孫、劉聯(lián)軍分三個階段擊敗曹操,可見烏林與“赤壁”存在上下游距離。D.從雙方大本營的位置,可見“赤壁”在蒲圻也與當時兵力強弱形勢不符。16.第(6)段中“此次戰(zhàn)役的邏輯”指的是什么?17.根據(jù)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斷錯誤的一項是()A.對古代某一地名的確定,既要依據(jù)相關(guān)的典籍,還應輔以必要的實物加以佐證,如出土的文物、發(fā)現(xiàn)的遺跡等。B.《水經(jīng)注》與《荊州記》的相互印證說明: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密切結(jié)合才能在歷史地理學方面得出正確結(jié)論。C.從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間,在長江河道不斷延長的影響下,烏林與赤壁兩地間的距離也增加了至少40里。D.如果楊守敬的《水經(jīng)注疏》能夠了解到古今長江河段長度的變化情況,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歷史真實的結(jié)論。18.就本文提供的信息,簡要評述酈道元、盛弘之、趙彥衛(wèi)、王象之、本文作者在對“赤壁今何在”這一問題探究中的歷史性貢獻。(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題。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至是亦皆罷去。獨猶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備之氣。是時,轍亦遷海康,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幾百數(shù)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其為我志之。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貧,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①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嗟夫!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于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于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而學成,先君命轍師焉。子瞻嘗稱轍詩有古人之風,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東坡,其學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為有余,遂與淵明比。轍雖馳驟從之,常出其后,其和淵明,轍繼之者,亦一二焉。[注]①黽勉(mǐnmiǎn):努力。1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是時,轍亦遷海康遷:搬家B.淵明臨終,疏告儼等疏:奏章C.性剛才拙,與物多忤忤:感觸D.其必有以處之矣處:立身2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未有追和古人者也B.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C.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半生出仕,以犯世患D.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21.下列各句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B.獨喜為詩,精深華妙C.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D.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22.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引用蘇軾的話介紹他追和陶詩的情況,著重談了他晚年謫居儋耳、深服淵明、并立志學陶的原因。B.蘇轍對蘇軾的上述情況略加評論,其中說到了蘇軾半生為官,頻遭屈辱而不知悔,議論中流露出對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蘇軾認為陶詩的藝術(shù)特點是“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認為陶淵明的為人是“性剛才拙”,自己能夠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D.這篇序言引用蘇軾的原話來介紹其創(chuàng)作動機等相關(guān)情況,這種寫法有利于縮短讀者與蘇軾的距離,讓人感到親切可信。2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于大難。(3)然自斥居東坡,其學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答案及解析1.B(A..骸hái,C檗bò;D.謬miù)2.D(A慢—漫;B清—青;C藉—籍)3.C(A悟—晤;B馮—憑;D繆—繚)4.C(過:訪問,游覽)5.B(“一”數(shù)詞用作動詞。A.“明”形容詞作動詞,“照明”;“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C.“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友)”;“舍”名詞用作動詞,“筑舍定居”。D.“西”“東”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后一個“東”是名詞作動詞。“東進”。)6.A(副詞表判斷,是。B.①連詞,表遞進,而且;②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C.①無實在意義;②代詞,自己;D.①連詞,因為;②是“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7.A(陳述句,%#’#判斷句。)8.A9.C10.C1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1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13.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14.介甫北宋臨川《臨川先生文集》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有志有力有物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15.A16.利用同在長江南岸的烏林與赤壁上下游的間距,戰(zhàn)役分三個階段進行。17.B18.①酈道元最早提出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今武漢市武昌西南長江南岸,成為后世考證“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論據(jù)。②盛弘之以實地查勘和訪問,提出赤壁、烏林同在長江南岸,二者東西相距一百六十里,證明了“赤壁與烏林相對”觀點的謬誤。③趙彥衛(wèi)、王象之二人辨析了關(guān)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種說法,最終得出“赤壁山位于今武漢市武昌西南的赤磯山”這一確定的結(jié)論。④本文作者揭示了長江河道延長百余里的歷史變化真相,對酈、盛二人“屢遭否定”作出解釋,從而肯定了趙、王二人對“赤壁今何在”的正確判斷。19.D(A.貶謫;B.(寫)書信;C.抵觸,違逆。)20、A(A.相同,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B.介詞,從;介詞,對于。C.連詞,表目的,用來;連詞,表轉(zhuǎn)折,卻。D.代詞,那些;語氣副詞,表詰問,難道。)21.B(A.古:古代的一種器樂合奏,即“鼓吹樂”,在文中代指音樂;今:宣揚提倡,吹噓。B.古今義同,指學問或理論精密深奧。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滿意的作品,用作名詞;今:感到非常滿意,用作形容詞或動詞。D.古:推辭世事,指隱居不仕;今:去世,謝世。)22.C(“性剛才拙”非蘇軾的評價。)23.(1)但他的詩看上去樸質(zhì)而實際上華美,看上去消瘦而實際上豐腴。(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監(jiān)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頓的地位,最后還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難之中。(3)然而子瞻自從被貶謫到黃州住在東坡之后,他的才學日益長進,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文言虛詞推斷方法1、對照比較法對照比較法,就是熟記一些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將句子、意義和用法一同記住,在做題過程中,將給定的句子與典型例句進行比較,推出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虛詞判斷方法。例如“之”的用法,我們可以熟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孫視之不甚惜”等三個句子,我們可以分清它們的用法分別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代詞。了解了這些用法,下面的三個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①蚓無爪牙之利。②夫晉,何厭之有。③侵之愈急。2、語境推斷法語境推斷法,就是聯(lián)系語境作具體分析,判定虛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的方法。①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語境是交代寫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得焉”即“能夠看到它”。③顛而不扶,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通信基站建設(shè)勞務(wù)分包合同
- 天津天獅學院《教育機器人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學2025屆高三年級三診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一中2024-2025學年普通高中質(zhì)量檢測試題(二)物理試題含解析
- 江西農(nóng)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整合課程》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南通市2024-2025學年中考模擬最后十套:生物試題(四)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
- 上海民遠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西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本溪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統(tǒng)測英語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重點中學2025年高中畢業(yè)班第一次診斷性檢測試題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益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計算機輔助繪圖基礎(chǔ)》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新課標高考物理試卷(適用云南、河南、新疆、山西地區(qū) 真題+答案)
- JT-T-961-2020交通運輸行業(yè)反恐怖防范基本要求
- 日投1600黃牛皮汽車座墊革工廠設(shè)計
- 沂蒙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臨沂大學
- 酸棗仁湯的臨床應用研究
-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物理試題
- 服裝供貨服務(wù)方案
- 2015年高考真題新課標-英語II卷真題及答案
- 小學實踐活動教學設(shè)計案例
- 主動邀請患者參與醫(yī)療安全
- 2024年醫(yī)院重癥專科護士培訓考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