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學案 滬教版第四冊_第1頁
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學案 滬教版第四冊_第2頁
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學案 滬教版第四冊_第3頁
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學案 滬教版第四冊_第4頁
高中語文《石鐘山記》學案 滬教版第四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7《石鐘山記》詳案學習目的:

一、學習和借鑒作者不輕信前人學說、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強調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態度。

二、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臨、扣、向、鳴、鼓、殆、發)和文言虛詞(莫、何)等。辨析一些詞類活用的情況,初步理解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前置的規律。

三、學習本文借記游說理的方法。

學習步驟:(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安排課時,以下只列出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詳介已在講宋詞時說過,此略)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皆北宋著名文學家,世稱“三蘇”,而以蘇軾成就最高。

蘇軾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學家,無論詩、詞、散文都有極高成就,此外其書法、繪畫、音樂也有很深的造詣。21教育網二、寫作背景

1079年,蘇因寫詩諷刺新法而入獄,后貶黃州團練副史,史稱“烏臺詩案”,這是宋神宗元豐二年之事。元豐七年又遷為汝州團練副史。本文即自黃州赴汝州途中,順道游覽石鐘山時寫的。

三、關于石鐘山

石鐘山現屬江西湖口縣,是兩座低矮的石質小山。經于雙鐘鎮南端、濱臨鄱陽湖口的,叫上鐘山;濱臨長江口的,叫下鐘山。兩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構成石鐘山的石灰巖,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長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蝕,形成奇特的巖溶地貌,溶洞特別發育。

《石鐘山志》云:“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石鐘洞系發育于石灰巖山體內的穹形溶洞。當江湖之水浸灌洞內,水位低于洞頂時,風興浪作,沖擊洞頂洞壁,轟然發聲,回音激蕩。這便是石鐘山和石鐘洞具有鐘之形和鐘之聲的原因。

四、關于石鐘山的命名的探討

從文中可見,酈道元、李渤、蘇軾三人解釋石鐘山的命名盡管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與聲音有關。后來明清時有人實地考察了石鐘山,認為:“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清人郭慶藩有探討說此山應具鐘形鐘聲則得名,提出了與蘇不同的看法。

五、范讀、正音

注意:①通假異讀字m”(暮)、識zh?(知道);②古音異讀字:射y?

六、釋譯析

《石鐘山記》通過對石鐘山的實地考察,探求出山名的由來,反駁了李勃的觀點,證實和補充了酈道元的觀點,得出:凡事要重視“耳聞目見”,而不可“臆斷其有無”這一富于哲理的結論。

文章重點在辨明石鐘山為什么“獨以鐘名”。全文以考辨為線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①

提出有關石鐘山的命名的由來的兩種說法,認為這兩種說法各有使人懷疑之處。分三層:

第一層(首句)引《水經》交代石鐘山的處所。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水經》(記載)說:“鄱陽湖口有石鐘山。”

注:焉,語氣助詞,不譯。

《水經》是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舊傳漢代桑欽所作,經清代戴震考證,大概是三國時人作。原書記載簡略。

析:此句開門見山,緊扣題目,引《水經》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為下面置疑作準備。然后接下來敘述酈道元和李勃對石鐘山命名的兩種說法及其根據,以及作者的懷疑。

*********************************************************************

第二層,記述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的說法,以及人們對此說的懷疑和辨駁。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注:鼓,樂器。八音中“革”中的一種。文中名詞用如動詞,振動。

磬q?ng,本義“樂器”,古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中“石”的一種。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其聲較低越,只有少華山和泗水濱的石頭可做,質細而堅,量輕。

鐘,本義“樂器”。古八音“金”的一種。分鎛鐘、編鐘。鎛鐘即為大鐘,文中“洪鐘”即指此。古來常常“鐘磬”連用。

譯:酈道元【酈元,即酈道元。古人為了行文方便,有時略去姓名中的一個字。酈元,北魏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字善長,好學,歷覽奇書,著有《水經注》四十卷,對記載簡略的《水經》加以注釋,凡水道流經的地方,所有山陵城邑、建筑名勝、珍物異事、神話傳說,都一一記述。文筆簡練優美,給后世游記文字以很大影響。本文引酈元的話,不見于今本《水經注》,有人認為是《水經●水經注》的佚文】認為(以為),這座山下面(下)對著(臨)深潭,微風鼓動(鼓)波浪時,水和石互相碰撞(相搏),發出的聲音就好像大鐘一樣。這種說法(是說也),人們常常懷疑(疑)它(之)。現在(今)把(以)鐘磬放(置)在(省略介詞“于”)水中,即使(雖)大風大浪(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鳴,使動用法,使……鳴),(而,承連)何況(況)石頭呢(乎)!

析:酈元認為石鐘山是以聲得名,是水石相擊的聲音像“洪鐘”之聲。文中以“鐘磬”同巖石作比較,以“大風浪”同“微風鼓浪”作比較,表明這種廉潔以不能完全服人。

從后文知道,作者是同意此說的,但在此處未表態。因酈元之說不具體,未指出是水與石穴相擊成聲,故使人生疑。

這既表現了作者在未“耳聞目見”之前,慎于表態的求實精神,又為末段“嘆酈元之簡”作了伏筆。

*********************************************************************

第三層,寫李勃對石鐘山得名的說法和作者對這種說法的懷疑和辨駁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譯:到了唐代(至唐),李渤才(始)去探尋(訪,尋找)它的(其)遺跡(遺蹤),在(于)深潭邊(潭上)找到(得)兩座山石(雙石),敲打(它們),(而,承連)聽(聆)它們(之)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南聲)重濁而模糊(函胡),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北音)清脆(清)并且(而,遞連)響亮(越,飛揚;指聲音響亮),鼓槌(桴f’)停止(止)敲擊,聲音(響,動詞用如名詞,響聲,聲音)還在傳揚(騰,傳播),余音(余韻;韻,此指聲音)慢慢(徐,慢)消失(歇)。李渤自認為(自以為)找到(得)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之)了(矣)。

**************************

李渤,字浚之,號白鹿先生,唐代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中有:“訪其遺蹤…忽遇雙石…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歇,…乃知山仍石名,歸矣。”

關于李渤和他的說法,蘇軾提出有兩點值得注意:

⑴“訪其遺蹤”“扣而聆之”,表明李渤也作過實地考察,并進行了實驗;

⑵與酈元同,李也認為石鐘山名是以聲言之。

二人的區別在于:酈元認為是“水石相搏”之聲,而李勃認為是以桴扣石的聲音。

***************************

作者對李渤這種說法明確地表示了懷疑態度。文中以“自以為得之”,嘲笑李的淺薄和自以為是。

**************************************************************

“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譯:但是(然)這個(是)說法(說),我(余)更加(尤)懷疑它。山石被敲打鏗然作響,到處(所在)都(皆)這樣(是),可是(而)這座山(此)唯獨(獨)用(以)鐘來命名(名,作動詞用),為什么呢(何哉)?

**********************************

作者用反駁論證的方法,說明石鐘山之“石鏗然有聲”和石鐘山“獨以鐘名”之間并無內在聯系,也就是李渤的論點和論據之間沒有內在聯系,指明了這種邏輯錯誤,從而駁倒了李渤的說法。【四川紅色盆地非巖溶地區,敲石則無聲,可見蘇軾的觀點(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也不完全站得住腳】

“何哉?”,這是所用的反詰句式,也加強了反駁的力量。

對兩種說法,作者都表示不同程度的懷疑(“常疑之”和“尤疑之”),并提出辨駁,所以作者要親自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

以上第一段是議,下面第二段是敘,敘夜訪石鐘,探求山名同來。思考:

⒈①段(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的議論跟下文敘事有什么關系?

明確:疑而后查。

⒉作者對酈元的說法,用了“人常疑之”,對李渤的說法則用了“余尤疑之”,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問題來?

明確:“人常疑之”。我未必疑之,或半信半疑,不是完全否定,但僅據文字表面意思,又難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勝過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證據——可見對酈、李下說的態度是不相同的。這是為下文寫“察”作鋪墊的。

*********************************************************************

第二部分②敘述

親自夜訪石鐘山,探求山名的由來(這是本文的線索)

蘇軾用自己的見聞,證實并補充了酈元的說法,進一步推翻了李渤的說法——即通過實地考察證明節說純屬臆測,而酈說是正確的。

分四層:

第一層(“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寫親訪石鐘山的時間、同伴和體會。

時間: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即1084年6月初九)

地點:石鐘山

人物:蘇軾和長子蘇邁

起因:送長子邁造臨汝,因得觀

譯:元豐(宋神宗年號)七年(即1084年)六月丁丑(農歷六月初九)那一天,我從(自,從,介詞)齊安(今湖北黃州)乘船(舟,名狀,表動作、行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的意思,介賓短語,可譯為“乘舟”。但要注意,這樣譯并未準確表達“舟”作狀語的語法特點)行駛(行)到(適,到,往,到……去)臨汝去,(而,承連,不譯)大兒子蘇邁(王弗所生)將要(將)去就任(赴,赴任,就職)饒州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送之)到(至)湖口,因而(因,于是,連詞)能夠(得)觀察(觀)這座稱為(所謂)“石鐘”的山(者,的山)。

*******

第二層(“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寫訪問寺僧。

譯:廟里的和尚(寺僧)叫(使)小孩(小童)拿著(持)一柄斧頭(斧),在(于)雜亂(亂)的石壁(石)中間(間)選(擇)一兩處石壁(一二)敲打它(扣之),發出硿硿的響聲(焉,語助詞,不譯),我本來(固,如“人固有一死”)就覺得這舉動可笑(笑。這里的“笑”僅“笑笑”而已,表自信之情,因心中不信而覺得可笑),(而,承連)并不相信。

析:寺僧扣石一事,是段小插曲,但并非閑筆。一者,它說明李渤之說影響很大,連寺僧也深信不疑;二者,增加文章情趣;三者,從寫法上來看,是對前段“扣而聆之”的照應。

“余固笑而不信也”,表明作者對李渤這種說法蔑視,是承接上文“余尤疑之”寫來的。

這一層表現了作者謙虛好問,但并不輕信,具有一定的求實精神。

******

寺僧的回答,既然不能使人滿意,作者只好親臨其境加以考察。

***************************************************

第三層(“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寫夜訪石鐘山的見聞。

這是第二部分的重點。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

譯:到了(至)晚上(莫夜。“莫”,會意,通“暮”,形聲),月光明亮(月明),我獨自【(獨,單獨、獨自。與上“獨(僅僅)以鐘名”不同】和(與)蘇邁坐著小船(乘小舟),來到(至)絕壁下面(絕:會意。①本義,把絲弄斷,引申為“斷”“斷絕”,如下文之“鐘鼓不絕”。②極,非常。如“絕妙”。③盡,窮盡。如“絕處逢生”。④文中義即“走不通”,“沒有出路的”。“絕壁”:指極陡峭攀援的山崖。)巨大的山石(大石)在旁邊(側)聳立(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如)兇猛的野獸和奇異(奇)的鬼怪,陰森森地(森然)想要(欲)撲擊(搏)人似的;(而,承連)山上棲息的老鷹(棲鶻h’,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聞人聲)也(亦)受驚飛起來(起),在云霄(指高空)磔磔(zh?,鳥鳴聲)地鳴叫;又有(又有)像(若)老人在山谷中(于山谷中,狀語后置)邊咳邊笑(咳且〈并且〉笑)的聲音(者),有人(或)說(曰)這(此)是鸛鶴。

析:“在絕壁下”這段繪聲繪形的環境描寫,表面上似與山名由來無關,實際其中所著力渲染的陰森可怕、寒氣襲人的景象,正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說明探求勝景就要經歷艱險的道理,難怪在《褒禪山記》中王安石說:“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此段環境描寫,同時也為后文“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埋下伏筆。再者,這樣寫,也使文章波瀾起伏,能寫盡景物之妙。

在整個第二段文字中,又可見東坡文與半山文皆為記游,與一般重在山川風物描繪的游記不同,而皆有考辨性質,因事說理;但是,半山文的特點是政論性強,東坡文則記游、描寫,生動有致,形象生動。就整體來看,半山文先敘后議,東坡文則議——敘——議交錯。二文之議又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寫法,皆因事說理,通過具體的記游來闡發道理。

*****************

“余方心動欲還”

譯:我正(方)心驚(心動)想要(欲)回去。

析:此句承上,為環境的陰森可怕作結,并加以強調。

接下來,則具體描寫了兩種景物——兩處形成“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的景物。

第一處景物:“……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譯:但是(而,轉連)忽然一種很大的聲音(大聲)從水上發出來,噌吰的聲響就像鐘鼓的聲音連續不斷,船夫(舟人)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這個情況(察之),就(則)發現原來山腳下(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石穴)和裂縫,不知道它們(其)的深淺,微微的水波涌進(入)洞穴和裂縫(焉,之,代詞),波浪激蕩(涵淡澎湃),就(而,承連,于是,就)產生(為)這種(此)噌吰的聲音。

析:這里的情景,“微波入焉”與首段“微風鼓浪”照應;“涵淡澎湃而為此”與“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照應。前后呼應,處處補充印證了酈元的說法。

第二處景物是:“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譯:船(舟)繞回(回)到兩座山(指上下鐘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一塊大石頭擋(當d?ng,擋;處在某處或某時,也可譯為“正處在”)在水流的中央(中流),石頭上面可以(可)坐百來人(坐百人,約數),中間是空的(空中)而且(而,遞連)有很多窟窿(多竅),不斷地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有)窾坎鏜鞳之聲音,跟(與,同,跟)先前(向,以前,從前,剛才)聽到的噌吰的聲音(者)相互應和(相應),好像(如)音樂(樂)演奏(作焉)起來。

析:大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也會使“水石相搏”而成聲。

文中通過兩種“水石相搏”成聲的景物描寫,作者就用“耳聞目見”的事實,補充證實了酈元的觀點,推翻了李渤的觀點。

酈元之說,講得不具體,僅僅一般地說“水石相搏”,沒有具體地講清是水與“石穴罅”、“石穴”相搏,因此會引起人們的懷疑。

這里為末段寫“嘆酈元之簡”再次作好了鋪墊。

**********************************************

第四層(“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前二三層寫事件經過,第四層則寫事件的結果(結論)——寫作者向蘇邁談實地探究山名由來所得到的結論。

譯:我于是(因)笑(這里的“笑”已帶有“高興”或“得意”之意,因為山名由來已知,故解為“微笑”)著對蘇邁說:“你(汝)知道(識zh?)那些典故(之)嗎(乎)?那噌吰的聲音(者),是周景王的無射(y?)鐘”的聲音;

窾坎鏜鞳之聲音,是魏莊子的歌鐘的聲音。古時的人(指酈道元)沒有欺騙我啊(不余欺,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啊!(此句意即“難怪古人叫它‘石鐘山’”)

**********************

這里所寫的的“笑”和以“無射鐘”“歌鐘”來形容兩處“水石相搏”的聲音,都表現了作者探得山名由來之后的興奮和愉快之情。

第三部分③議論

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名由來的原因,說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游皆有得——“事不目見耳聞”,不能輕易“臆斷其有無”。

分三小層:

第一層(首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這是他來訪石鐘山后得到的重要結論,也是全文的主旨。他反對主觀臆測斷,強調“目見耳聞”的求實精神,這是十分可貴的。

此處用反問句,不需回答,它強調了肯定的意思。它不僅總結了前面兩個部分,也緊扣文末抒發的“嘆”和“笑”。

譯:凡事(事)不親眼看到(目見)親耳聽到(耳聞),卻(而)憑主觀想象(臆)去推斷(斷)它的(其)有無,可以嗎?

*******

第二層(“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山名由來的四種原因:

⑴“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譯:酈道元(之,結構助詞)見到的和聽到的,大概(殆)和(與)我相同(同),但是(而)說(言)的(之)不詳細(不詳)。

析:因“言之不詳”,“人常疑之”,以致正確的觀點得不到認可。

⑵“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譯:士大夫終究(終)不愿意(肯)用(以)小船(乘小船)夜晚(夜,名詞用如狀語,在夜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