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地理新導學同步中圖版必修三講義: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章末總結_第1頁
2018-2019版地理新導學同步中圖版必修三講義: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章末總結_第2頁
2018-2019版地理新導學同步中圖版必修三講義: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章末總結_第3頁
2018-2019版地理新導學同步中圖版必修三講義: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章末總結_第4頁
2018-2019版地理新導學同步中圖版必修三講義: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章末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章末總結教材P4探索日常生活中,人們在描述中國的不同地區時,常用到區域的概念,有些習慣性的稱謂反映了區域差異。“區域”是地理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它是用某個指標或某幾個特定指標的結合,在地球表面劃分出具有一定范圍的連續而不分離的空間單位,是一個可變量的實體。區域差異是指不同區域之間的差別。教材P5思考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教材P7填表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地形和地勢海拔較低,大部分地區在1000m以下,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海拔較高,地形以高原或高山和盆地為主,風成地貌普遍海拔高,地形以高原、高山為主氣候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干旱少雨高寒氣候,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氣溫低,風力大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河流多位于內流區,湖泊多為咸水湖,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多冰川、湖泊,是亞洲許多大河的源頭,冰雪融水補給多植被和土壤天然植被為森林和森林草原,現多為人工植被。土壤多為森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多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土壤多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發育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可溶性鹽分含量較高高寒荒漠廣布,高原上缺乏發育成熟的土壤區域內部變化的主導因素氣溫狀況隨緯度位置變化干濕狀況隨距海遠近變化水熱組合狀況隨海拔變化教材P9思考東部季風區南北方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方日均氣溫≥10℃,積溫在4500℃以上,一月平均氣溫高于0℃,年降水量>800mm。北方地區反之.教材P12思考劃分依據:中國自然條件的差異、自然資源的地域分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聯系:中國的三個經濟地帶中,整個東部經濟地帶、中部經濟地帶的大部分及西部經濟地帶的小部分都處于東部季風區,中部經濟地帶的小部分屬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西部經濟地帶的大部分都屬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及青藏高寒區。教材P13思考東部經濟地帶中部經濟地帶西部經濟地帶地理位置瀕臨海洋,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基礎設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位于中部腹地,起到承東啟西的作用位于西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區自然條件季風氣候顯著,風向、降水、氣溫都隨季節變化而變化處于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過渡地帶,氣候條件一般降水少,氣候條件較差,生態問題嚴峻城市分布密集較稀疏稀疏人口數量最多較多最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較高最低教材P15活動四川盆地吐魯番盆地位置亞熱帶季風區的西部西北干旱區面積20萬km25萬km2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大,素有“火洲”之稱地形四周被高山和高原環繞,東部是一系列平行的山嶺和谷地,西北部是成都平原,中間分布著大片的丘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周圍山嶺環繞,海拔差別大,中部有一條東西走向的低山土壤肥沃的紫色土和水稻土荒漠土,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少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荒漠水利工程人工河渠和都江堰坎兒井農作物水稻、蠶桑長絨棉、葡萄教材P15復習題1.區域是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可度量的實體,包含自然、經濟、社會方面的多個要素,各要素之間有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區域差異指兩個或者多個區域之間的差別。2.中國三大自然區的人類活動存在差異,東部季風區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廣泛而深刻,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沒有東部季風區強烈,青藏高寒區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微弱;東部季風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其他兩大自然區。3.在東部季風區內部,南北自然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對農業生產類型和耕作方式的影響。北方地區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兩年三熟和一年兩熟,耕地以旱地為主,是我國小麥、棉花、雜糧的主要產區,盛產蘋果、梨、桃、杏、山楂等溫帶水果;南方地區耕作制度有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是我國稻谷、茶葉、蠶絲的主要產區,盛產柑橘、香蕉、荔枝、龍眼、菠蘿等亞熱帶和熱帶水果。(2)對民居建筑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外在形態上,北方民居多以平頂屋為主,南方民居多斜頂屋。(3)對人類活動地域聯系方式和交通通達性的影響。總體來講,東部季風區交通便利,道路密集且通達性好,是鐵路和干線公路的主要分布地區。其中,南方地區由于河流眾多,內河運輸成為一種普遍的聯系方式。(4)對文化景觀和文化行為的影響。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南、北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5)礦產資源的南北地域差異使北方經濟以重工業為主,而南方的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4.中國三個經濟地帶的區域差異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的差異。(1)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經濟發展水平東部最高,西部最低。(2)經濟發展速度的不同:東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教材P16探索從大西洋沿岸往東至俄羅斯,歐洲不同地區傳統民居的墻壁厚度逐漸增大,主要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歐洲處于中高緯度,冬季寒冷,氣溫自西向東遞減,在沒有普遍使用保溫材料的時代,只能依靠增加墻壁厚度來防寒。這體現了區域地理環境對民居建筑的影響。教材P17思考(1)早期農業起源地區的共同區位優勢: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適宜的氣溫、充足的日照,這些都是農業社會的自然基礎。社會經濟發展現狀:①采集和狩獵階段,人類的衣食住行極大地依賴于地理環境,生存和發展受自然界氣候、地形、動植物分布的制約。只有在少數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人類的繁衍生息才比較活躍。②農業社會階段,早期人類栽培植物活動的開展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因此,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往往成為農業文明的發祥地.(2)區域地理環境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依賴于一定的自然環境而生存,因此自然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人類活動方式的變化。例如,有的地區因氣候干旱,森林退化為草原,農業生產也就由以種植業為主向以畜牧業為主轉化。古巴比倫和中國樓蘭古城的興衰就是區域地理環境變化引起人類活動變化的例證.教材P23思考從案例中可知,地理環境中的地形、氣候、水源等自然條件是農牧業發展的外部條件,而農業生產方式則是決定性條件.教材P23復習題1.人類發展階段人類活動主要分布區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采集和狩獵階段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極大地依賴地理環境農業社會階段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河流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開始改造地理環境,栽培植物、馴化禽畜工業社會階段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地理位置優越的地區、海運發達的地區充分利用地理環境提供的資源或區位優勢發展經濟后工業化階段環境質量優越的地區地理環境質量對社會的影響加強2。因為科學技術一方面可以改變局部的區域環境,如在溫室內種植的作物幾乎不受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可以提高人類活動對于區域地理環境的適應能力,如利用高科技培育出對地理環境適應能力很強的作物品種.這兩方面都可以減弱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3.本題為開放性題目,要結合自身所在的區域進行描述。描述地理環境應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入手。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可以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來討論。教材P24探索(1)從自然方面看,小山坡是一塊不毛之地,可見,小山坡的自然條件較差,沒有可供開發利用的經濟價值,只能長期荒蕪。(2)從人文方面看,該小山坡上無常住人口,交通不便,但距離城市較近,當地政府在此小山坡上建大學后,帶動了該地區的發展。荒地變為建筑用地,人口增多、交通便利,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教材P25思考中國還有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等資源跨區域調配類型。教材P26思考水資源跨區域調配對水源調出區帶來的影響:使調出區流量減少,影響灌溉、航運等;若調出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可能造成海水倒灌、水質下降。對調水沿途流經地區的影響:使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導致土壤次生鹽漬化。教材P29填圖紡織工業移出地紡織工業移入地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①低級產業遷出帶來環境的優化和改善;②經濟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①低級產業遷入帶來環境的污染和破壞;②經濟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增加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①產業升級為知識、技術密集型和服務型(勞動力從第二產業移向第三產業);②國民經濟收入提高(幅度高于產業移入地)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勞動密集型產業興起(勞動力從第一產業移向第二產業);②經濟獲得發展教材P31討論減少環境壓力的方法舉例強化全民的資源環境危機意識制訂環境保護法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發展新能源屋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發展循環經濟廢鋼、廢銅、廢鋁的回收利用發展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生態農業開展綠色消費認購“環保標志”產品,購買綠色食品教材P31復習題1.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對自然進行改造,影響區域地理環境;在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進行的產業轉移,影響區域地理環境。2.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會對區域地理環境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方面,人類利用各種資源進行生產和生活,改造了自然環境,造福了人類,引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人類在利用資源過程中違背了自然規律,引起地理環境的惡化,產生負面影響。3.由于區域之間經濟總體水平存在差異,而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活動主要發生在發達地區,結果,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不發達地區之間就產生了差距。從產業結構調整來看,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轉移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可使發達地區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創造條件,也使不發達地區加快工業化的進程。區域間的產業轉移會使移入地產生環境污染問題,使地理環境趨于惡化;伴隨著產業轉移,就業機會也由移出地轉移到移入地。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就會減少國內的就業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