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機體營養狀況評價機體營養狀況評價1現代醫學普遍認為:機體營養狀況直接關系臨床治療效果及疾病轉歸。美國曾對住院死亡病人的死因進行調查,發現約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營養不良。這一報道,曾經震動了醫學界,隨著營養與疾病關系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完全饑餓狀態下,只要病人體重在1個月內減少20%,無論原發病是什么,單純重度營養不良就可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亡。現代醫學普遍認為:機體營養狀況直接關系臨床治療效果及疾病轉歸2
住院病人特別是外科病人,常見的營養問題是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盡管住院病人營養不良發生率高,但由于不被臨床科室醫生重視或沒有選擇正確的營養狀況評價方法,導致早期發現機率比較低;又沒有采取有效的營養支持治療方案,導致機體營養狀況改善效果比較差。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應首先從正確的營養狀況評價開始。機體營養狀況評價常用方法包括膳食調查、能量消耗測定、體格測量、體能測量、生化檢測、臨床(營養缺乏病)檢查和綜合評價。住院病人特別是外科病人,常見的營養問題是蛋白質-能量3常用體表參數測量方法體格測量指標(體表參數)分為兩類1、直接測定所得指標:身高、體重、上臂圍、頭圍、皮褶厚度、腰圍、臀圍等;2、測定所得數據經計算后所派生的指標如體表面積、臂肌圍、理想體重等;不同人群選擇的指標各有側重。如成人選擇身高、嬰幼兒選坐高、病人測身長等。常用體表參數測量方法體格測量指標(體表參數)分為兩類4
身長:為仰臥式測量人體的長度;適用于3歲以下兒童、不能直立的患者和部分老年人。使用器材:臥式量板或量床(精確至0.1)測量步驟:臥式量板/量床放在平坦地面或桌面;脫去鞋帽和厚衣褲,使其仰臥于量板中線上;固定被測者頭部使其接觸頭板,面朝上,兩耳在同一水平,兩耳廓上緣與眼眶下緣的連線與量板垂直;測量者立于被測者右測,左手固定被測者膝部,右手滑動滑板,使之緊貼足跟,然后讀數至小數點后一位。身長/身高身長:為仰臥式測量人體的長度;適用于3歲以下兒童、不能直5
身高:為站立式測量人體的長度;多用于健康人群。使用器材:身高坐高計/卷尺/身高體重秤測定時間:早上10點或同一固定時間測量步驟: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攏,足尖分開呈600;足跟、骶骨部、兩肩間區與立柱接觸;軀干自然挺直、頭部正直,耳廓上緣與眼眶下緣水平。測量者立于被測者右側,將水平壓板輕輕沿立柱下滑,輕壓于被測者頭頂。測量者讀數時雙眼應與壓板平面等高讀數,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身長/身高身高:為站立式測量人體的長度;多用于健康人群。身長/身高6測量注意事項:身高坐高計應選擇平坦靠墻的地方放置,立柱上的刻度尺應面向光源。測試前應常規檢查身高坐高計:檢查立柱是否垂直、連接處是否緊密、零件有無松脫等并及時加以糾正。對身高坐高計進行零點校準,誤差<0.1。嚴格掌握“三點靠立柱”、“兩點呈水平”的測量姿勢要求;讀數時兩眼一定要與壓板等高。水平壓板與頭部接觸時,松緊要適度。發辮發結要放開、飾物要取下。測量注意事項:7住院病人的營養評價課件8坐高定義:從頭部最高點到椅/凳平面的垂直距離,表示頭、頸、軀干的總高度,主要反映軀干發育情況。使用器材:量床或臥式量板/身高坐高計測定步驟:嬰幼兒——(1)脫去鞋襪,穿單褲,仰臥于量床,脊柱恰在底板的中線上;(2)固定頭部使其接觸頭板,兩耳在同一水平上,兩側耳廓上緣和眼眶下緣的連線均與底板垂直;(3)測量者左手提起小兒小腿,使骶骨緊貼底板,壓緊臀部;(4)測量頭頂到臀部的長度即為坐高,精確到0.1。坐高定義:從頭部最高點到椅/凳平面的垂直距離,表示頭、9坐高測量步驟:3歲以上——(1)被測者坐在身高坐高計的凳子上,兩大腿緊密靠攏,并與之凳面完全接觸;(2)被測者端正上身坐姿,測量者右手把頭板往下移使之與頭頂接觸并讀數,數據精確至0.1。坐高測量步驟:10量床量床11身高體重秤身高體重秤12體重是營養評價最重要、最簡單可行的檢查指標。臨床上,常采用實際體重與理想體重之比,或體重在一定時期內的變化幅度和速度來評價營養狀況。體重測量每次應保持在測量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進行,才有價值,住院病人應在清晨排空大小便、著裝一致時測量。體重是營養評價最重要、最簡單可行的檢查指標。臨床上,常采用實13
使用器材:杠桿秤/磅秤/天平秤/電子秤/身高體重計測定時間:晨起空腹排便后或同一固定時間測量步驟:(1)測量前將體重秤放在平坦地面,校準零點;(2)被測者身著短褲短袖衫及赤腳,站在秤臺中央;(3)讀數。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注意事項(1)使用儀器前進行常規檢查;(2)進行零點校準;(3)被測者站在秤臺中央,上下秤動作要輕;(4)測量前不得進行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不得攝食。體重使用器材:杠桿秤/磅秤/天平秤/電子秤/身高體重計體14磅秤電子秤磅秤電子秤15標準體重西方國家標準體重常用公式: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00改良公式: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05日本平田公式: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00)0.9中國王喜生公式:北方青年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50)0.6+50南方青年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50)0.6+48標準體重西方國家標準體重常用公式:16根據體重對營養狀態的評價營養狀況標準體重百分率%實際體重改變率%嚴重瘦弱<80%<-20%消瘦80%~90%-20%~-10%正常90%~110%-10%~+10%超重110%~120%10%~20%肥胖>120%>20%標準體重百分率實測體重/標準體重;實際體重改變率(實測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根據體重對營養狀態的評價營養狀況標準體重百分率%實際體重改變17該指標適用于3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0.1)測量步驟:(1)測量者立于被測者前方或右方;(2)用拇指將卷尺零點固定于頭部右側齊眉弓上緣;(3)卷尺從頭部右側經枕骨粗隆最高處(后腦勺最突出點)繞左側眉弓上緣回到卷尺零點,讀數。注意事項:(1)測量時卷尺緊貼皮膚、左右對稱,松緊適中;(2)長發者應將頭發在軟尺經過處向上下分開。頭圍該指標適用于3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頭圍18小兒頭圍測定方法示意圖小兒頭圍測定方法示意圖19胸圍小于3歲取臥位、3歲以上取立位;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0.1);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自然呼吸;(2)將卷尺上緣經背部左右肩胛下角下緣、沿胸兩側至胸中點(即第四肋骨)或乳頭下緣繞一周。(3)在被測者呼氣末、吸氣未之際讀數,卷尺上與零點相交的數值即為胸圍值。(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胸圍小于3歲取臥位、3歲以上取立位;20胸圍常態胸圍:被測者平靜呼吸時呼氣末讀數所得數值;最大胸圍:當被測者吸氣達到最大程度(深吸氣)時所測得的同一部位的胸圍;最小胸圍:當被測者呼氣達到最大程度(深呼氣)時所測得的同一部位的圍度;呼吸差:最大胸圍與最小胸圍之差,反映呼吸器官的功能。(成人呼吸差為6-8厘米,經常鍛煉者可達10厘米以上。)
注意:測量時,被測者吸氣時不聳肩,呼氣時不彎腰。胸圍常態胸圍:被測者平靜呼吸時呼氣末讀數所得數值;21胸圍測量時注意事項:(1)及時糾正被測者的錯誤姿勢如低頭、聳肩、挺胸、駝背等。(2)測量者應嚴格掌握卷尺的松緊度,以對皮膚不產生明顯壓迫為度,并做到測量過程的一致性。每次測量誤差應小于1。(3)肩胛下角如摸不清,可令受試者挺胸,摸清后受試者應恢復正確測量姿勢。胸圍測量時注意事項:22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精確至0.1)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平視前方;(2)測量者選肋下緣最底部和髂前上嵴最高點,連線中點,以此中點將卷尺水平圍繞腰一周;在被測者呼氣末、吸氣未開始時讀數。注意事項:(1)被測者勿用力挺胸收腹,要保持自然呼吸狀態。(2)卷尺圍繞腰的水平面應該與身體長軸垂直。(3)連續測量三次,每次測量誤差≤1。腰圍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精確至0.1)腰圍23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0.1)測量步驟:(1)被測者兩腿并攏直立,兩臂自然下垂,臀部放松,平視前方;(2)測量者將卷尺置于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即左右股骨大轉子尖端),水平圍繞臀部一周測量讀數。注意事項:(1)被測者要放松臀部,保持自然呼吸狀態。(2)卷尺圍繞臀部的水平面應該與身體長軸垂直。(3)連續測量三次,每次測量誤差≤1。臀圍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0.1)臀圍24
使用器材:無伸縮性刻度卷尺上臂緊張圍:指上臂肱二頭肌最大限度收縮時的圍度。測量步驟:(1)被測者上臂斜平舉450,手掌心向上握拳用力屈肘。(2)測量者站于被測者側面或對面,將卷尺在上臂肱二頭肌最粗處繞一周并讀數(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注意事項:(1)測量時被測者肌肉充分收縮,卷尺松緊度要適宜。(2)連續測量三次,每次測量誤差<0.5,取均值。上臂圍使用器材:無伸縮性刻度卷尺上臂圍25
上臂松弛圍:指上臂肱二頭肌最大限度松弛時圍度。測量步驟:上臂緊張圍測量后,將卷尺保持原位置不動,令被測者上臂緩緩伸直,用卷尺在肱二頭肌最粗處繞一周讀數(精確至0.1)。注意事項:(1)上臂由緊張變換為松弛時,勿使卷尺移位。(2)測量誤差≤0.5。臂圍差(即上臂緊張圍與松弛圍之差)意義:差值越大反映肌肉發育越好、差值越小反映脂肪發育越好。上臂圍上臂松弛圍:上臂圍26我國北方地區成人上臂松馳圍參考值性別年齡(歲)例數參考標準()男18~25190225.9土2.0926~45167627.1土2.5146歲以上67426.4土3.05女18~25133024.5土2.0826~45107925.6土2.6346歲以上64925.6土3.32我國北方地區成人上臂松馳圍參考值性別年齡(歲)例數參考標準(27上臂圍測量示意圖上臂圍測量示意圖28上臂肌圍上臂肌圍=上臂圍-3.14肱三頭肌皮褶厚度正常標準值:男性24.8、女性21.0上臂肌圍的評價標準評價相當于標準值的%臂肌圍值(男)正常90~11022.32~27.28輕度肌肉消瘦80~9019.84~22.32中度肌肉消瘦60~8014.88~19.84重度肌肉消瘦<60<14.88上臂肌圍上臂肌圍=上臂圍-3.14肱三頭肌皮褶厚度評29上臂肌圍舉例:某男性,35歲,鋼鐵廠工人,上臂圍30,肱三頭肌皮褶厚度為0.9,則:上臂肌圍()=30-3.140.9=27.17其百分率=實測上臂肌圍/標準上臂肌圍=27.17/24.8=109.6%,介于90110%之間,評價為正常。上臂肌圍舉例:某男性,35歲,鋼鐵廠工人,上臂圍30,肱三頭30
皮褶厚度用來反映皮下脂肪的貯存情況,對判斷個體肥胖及營養不良有重要價值。常見測定部位:上臂肱三頭肌部→代表肢體皮下脂肪堆積情況;肩胛下角部→代表軀干背面;腹部(臍部)→代表軀干腹面;髂嵴上部(髂部)→代表軀干側面。使用器材:皮褶計(皮褶厚度計)注意事項:(1)被測者自然站立,體重平均落在兩腿上;(2)夾提起皮膚與皮下組織時,勿把肌肉夾提住;(3)同一部位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4)為觀察營養治療效果需前后對照時最好是同一測量者、同一測量儀及同側上臂;(5)測量前應調整零點,校正壓力,使測試臂兩接觸點間的壓力調整至國際規定的102。皮褶厚度用來反映皮下脂肪的貯存情況,對判斷個體肥胖及營養31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被測部位充分裸露;(2)測量者找到肩峰和尺骨鷹嘴部位,兩點連線的中點位即為測定位,用油筆標記;(3)順自然皮褶方向(即手臂長軸),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夾提起被測位皮膚與皮下組織;(4)在該提起點的下方用皮褶計測試臂夾住,右拇指松開皮褶計把柄,使測試臂充分夾住皮褶,在皮褶計指針快速回落后立即讀數。(5)連續測量3次,記錄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每次所測數值誤差<5%。肱三頭肌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肱三頭肌部皮褶厚度32住院病人的營養評價課件33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被測部位充分裸露;(2)測量者找到被測者的肩胛下角位置并標注;(3)在肩胛下角下方1處,順自然皮褶方向(即皮褶走向與脊柱呈450),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夾提起被測部位皮膚與皮下組織;(4)在該提起點的下方用皮褶計測試臂夾住,右拇指松開皮褶計把柄,使測試臂充分夾住皮褶,在皮褶計指針快速回落后立即讀數。(5)連續測量3次,記錄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每次所測數值誤差<5%。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34髂(嵴上)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被測者自然站立,被測部位充分裸露;在腋中線與髂嵴相交點上方(或臍水平線與腋中線相交點)垂直夾提起皮褶;在該提起點下方用皮褶計測量其厚度,并讀數。連續測量3次,記錄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每次所測數值誤差<5%。髂(嵴上)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35
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被測部位充分裸露;(2)在受試者臍旁1處,順自然皮褶方向(即水平位,與前正中線平行),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夾提起被測部位皮膚與皮下組織;(3)在該提起點的下方用皮褶計測試臂夾住,右拇指松開皮褶計把柄,使測試臂充分夾住皮褶,在皮褶計指針快速回落后立即讀數。(4)連續測量3次,記錄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每次所測數值誤差<5%。腹/臍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腹/臍部皮褶厚度36肱二頭肌皮褶厚度測量步驟:被測者自然站立,上臂放松自然下垂,被測部位充分裸露;測量者取肱二頭肌肌腹中點(即肱骨頭至肘橫紋連線中點,基本與乳頭水平),順自然皮褶方向,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夾提起被測部位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在提起點下方用皮褶計測試臂夾住,右拇指松開皮褶計把柄,使測試臂充分夾住皮褶,在皮褶計指針快速回落后立即讀數。連續測三次,精確至0.1。肱二頭肌皮褶厚度測量步驟:37肱三頭肌部皮褶厚度參考標準備注:正常范圍:實測值>90%標準值;輕度體脂減少:實測值占標準值的80%~90%;中度體脂減少:實測值占標準值的60%~80%;重度體脂減少:實測值占標準值的60%以下。國別中國日本美國性別男男女男女肱三頭肌皮褶厚度8.48.315.312.516.5肱三頭肌部皮褶厚度參考標準備注:國別中國日本美國性別男男女男38指數評價參考標準()性別年齡(歲)消瘦中等肥胖男6~8<1010~20>209~11<1010~25>2512~14<1010~30>30>15<1010~40>40女6~8<1010~30>309~11<1010~40>40~5012~14<10~2020~50>50~60>15<10~2020~50>50~60指數=肱三頭肌皮褶()+肩胛下角部皮褶()指數評價參考標準()性別年齡(歲)消瘦中等肥胖男6~8<1039體表面積史蒂文森公式:0.0061H0.01280.1529趙松山公式:0.00659H0.01260.1603何志謙公式:42.3356H175.6882272.2716體表面積史蒂文森公式:40
常用體表參數營養評價方法平均值法;中位數百分比法;標準差法;百分位數法;體格指數法;體成分法;年齡別生長發育評價法;常用體表參數營養評價方法平均值法;41平均值法定義:對群體的調查結果按性別、年齡分組后,所得平均值與參考標準值進行比較,從而獲得該群體總的營養狀況。優點:該法是最直接的評價方法。缺點:需要較大樣本量,才能使各年齡組有足夠的數量,因此不常應用。平均值法定義:對群體的調查結果按性別、年齡分組后,所得平均值42
中位數百分比法定義:被測者的身高、體重等指標數值達到同年齡性別參考標準中位數的百分比。即:實測值/標準值此法經常適用于嬰幼兒及兒童的營養狀況評價,常按法進行分類(如以年齡別體重指標為例):Ⅰ0營養不良—實測占標準體重中位數的90%~74%Ⅱ0營養不良—實測占標準體重中位數的75%~60%Ⅲ0營養不良—實測占標準體重中位數的60%以下優點:意義明確,易為兒童家長理解。缺點:不同指標的中位數百分比的數值意義不一樣。中位數百分比法定義:被測者的身高、體重等指標數值達到同年43
按身高別體重中位數百分比來評價營養狀況按身高的體重中位數(%)營養狀況≥12090~11980~8970~7960~69肥胖適宜輕度營養不良中度營養不良重度營養不良中位數百分比法按身高別體重中位數百分比來評價營養狀況按身高的體重中位數44
將所用的評價指標參考標準的數據按平均值±1個標準差,±2個標準差,分成6個等級范圍,然后看被測對象屬于哪個等級范圍。運用標準差法評價人體營養狀況營養狀況等級評定標準上等>2中上等~2中等~中下等2~下等<2標準差法將所用的評價指標參考標準的數據按平均值±1個標準差,±245
國際上對群體兒童生長發育的評價營養狀況指標標準意義體重不足輕度<1反映近期營養不良中度<2重度<3生長發育遲緩中度<2反映慢性、較長期的營養不良重度<3消瘦中度<2反映體格勻稱情況及近期營養不良重度<3標準差法營養狀況指標標準意義體重不足輕度<1反映近期46
Z評分法——即標準差評分,按調查數據與其相應性別年齡組兒童參考標準的中位數的差值,相當于該組兒童參考標準的標準差的倍數。公式如下:標準差法Z評分=體格指標實測值-體格指標參考值中位數體格指標參考值標準差Z評分法有三項指標:年齡別體重(或)、年齡別身高(或)和身高別體重(或)Z評分法——即標準差評分,按調查數據與其相應性別年齡組兒47標準差法——Z評分臨床應用意義高低高肥胖高中高目前營養狀況良好中低高目前營養好;過去營養不良高高中高個子,營養正常中中中營養正常低低中目前營養正常;過去營養不良中高低目前輕度營養不良低中低目前營養不良+低高低目前營養不良標準差法——Z評分臨床應用意義高低高肥胖高中高目前營養狀況良48
將不同性別各年齡的指標的參考標準數據從小到大分成100份,第1份的數據即第1百分位點,第25份的數據即第25百分位點,然后根據需要分成若干組段。評價時將所測數值與相應性別年齡段的參考標準百分位數相比較。等級標準上等>P97中上等P75~P97中等P25~P75中下等P3~P25下等<P3百分位數法運用百分位法評價人體營養狀況將不同性別各年齡的指標的參考標準數據從小到大分成100份49
百分位數法優點:(1)適用于正態分布或偏態分布的數據。(2)表達方式直觀,有利于人們理解營養狀況的實際水平。缺點:當所測得的某些數據>第100百分位或<第1百分位時,就不能評價離散程度。注意事項:(1)要求制定參考標準的樣本數量要多(一般500人以上),否則根據數據所制成的標準曲線兩端擺動幅度較大,影響評價效果。(2)標準差法和百分位法都是針對篩查營養不良的需要而設計的。屬于“上等”的亞人群很可能是肥胖者而不是營養狀況優良的部分。百分位數法優點:(1)適用于正態分布或偏態分布的數據。(50體質指數()法計算公式:意義:是評價18歲以上成人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不僅敏感反映體型胖瘦程度,而且與皮褶厚度、上臂圍等指標密切相關。BMI=體重(kg)身高(m)2體質指數()法計算公式:BMI=體重(kg)身高(m)251分類值肥胖合并癥危險性體重過低<18.5低(但其他疾病危險增加)正常范圍18.5~24.9平均水平超重:≥25.0肥胖前期25.0~29.9增加一級肥胖30.0~34.9中度嚴重二級肥胖35.0~39.9嚴重三級肥胖≥40.0極嚴重對成人的劃分標準分類值肥胖合并癥危險性體重過低<18.5低(但其他疾病危險增52亞太地區對成人的劃分標準(亞洲)分類值體重過低<18.5正常范圍18.5~22.9超重:≥23.0肥胖前期23.0~24.9一級肥胖25.0~29.9二級肥胖≥30.0亞太地區對成人的劃分標準(亞洲)分類值體重過低<18.5正常53中國對成人的劃分標準分類值體重過低<18.5體重正常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中國對成人的劃分標準分類值體重過低<18.5體重正常18.554其他體格營養指數指數()()2104多用于學齡前兒童的營養評價。表示每平方單位體積的體重數。參考標準:正常值為15~22身高體重指數(指數)()()100表示每厘米身高的體重數,反映機體的充實程度。該指數值隨年齡增長而增大,女性19歲、男性21歲后趨于穩定。參考標準:12~24歲為32.2~33.8其他體格營養指數指數()()210455其他體格營養指數身高胸圍指數(指數)=胸圍()/身高()100反映胸廓發育狀況及人體體型。其均值曲線在生長突增高峰前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突增高峰時最低,突增高峰后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成年時趨于穩定。參考值:成年男性為50~55身高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反映人體軀干/下肢的比例及體型特點,可根據此指數將體型分為長軀型、中軀型、短軀型。其均值曲線呈“V”型,出生后至青春前期一般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以后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至成人后趨于穩定。其他體格營養指數身高胸圍指數(指數)=胸圍()/身高()156腰臀比值法()定義:腰圍與臀圍的比值,即參考標準:成人男性<0.9;女性<0.85如果男性≥0.9;女性≥0.85,則表明該被測對象屬中央性(腹內型、內臟型)肥胖,比外周性(四肢型)肥胖更易患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腰臀比值法()定義:腰圍與臀圍的比值,即57體脂百分含量()定義:人體的脂肪總量與體重的百分比體脂含量是判定肥胖及其程度的主要依據,也是臨床上評價肥胖病人治療效果的主要指標,但不作為群體常規營養評價指標。蛋白質脂類水礦物質總量()11.09.01.040.04.0占總量(%)17.013.81.561.66.1生命活動需要量()9.01.00.8--可動員利用量()2.08.00.2--可動員提供能量()800072000800--提供能量占總量(%)9.989.01.0--人體基本化學物質構成比例(以65男子為例)體脂百分含量()定義:人體的脂肪總量與體重的百分比蛋白質脂類58體脂百分含量可通過體密度法、雙能X射線法、生物電阻抗法、皮褶厚度法、體成分測定儀等進行測定。通過皮褶厚度法計算體脂百分含量:0.91137S1+0.17871S2+0.15381S3-3.60146通過體密度法計算體脂百分含量:公式:=(4.5704.142)×100;其中;(D:體密度;M:體重;:人體總容積;:肺殘氣量)公式2:(4.954.5)×100;D根據皮褶計算體脂百分率平均成年男14%、成年女25%。體脂百分含量可通過體密度法、雙能X射線法、生物電阻抗法、皮褶59由4處皮褶厚度之和的對數估算D值性別年齡體密度公式男性17~191.1620-0.0630(S)20~291.1631-0.0632(S)30~391.1422-0.0544(S)40~491.1620-0.0700(S)50歲以上1.1715-0.0779(S)女性16~191.1549-0.0678(S)20~291.1599-0.0717(S)30~391.1423-0.0632(S)40~491.1333-0.0612(S)50歲以上1.1339-0.0645(S)由3處皮褶估算1.11197-0.00228S1-0.00046S2-0.00039S3由4處皮褶厚度之和的對數估算D值性別年齡體密度公式男性17~60按體脂百分含量判定成人肥胖的標準肥胖程度體脂含量()男性女性輕度肥胖>20%~25%>30%~35%中度肥胖>25%~30%>35%~40%重度肥胖>30%>40%按體脂百分含量判定成人肥胖的標準肥胖程度體脂含量()男性女性61按體脂含量判定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標準性別年齡組(歲)輕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男6~82025309~1120253012~1420253015~18202530女6~82530359~1125303512~1425303515~18303540按體脂含量判定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標準性別年齡組輕度肥胖中度肥62預后營養指數()單一的營養狀況評價指標不能全面地對病人營養狀況作出準確有效的評價,因此,在評價人體的營養狀況時應結合臨床表現、體格檢查指標及實驗室指標等綜合進行評價。預后營養指數()是一個綜合性營養評價指標,主要作為臨床病人營養支持的指征,可用來評價外科病人術前營養狀況及預測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的高低。預后營養指數()單一的營養狀況評價指標不能全面地對病人營養狀63預后營養指數()計算公式:158-16.6-0.78-0.20 -5.8:血清白蛋白():肱三頭肌皮褶厚度():血清轉鐵蛋白(%):遲發性超敏皮試反應(規定無反應者=0;硬結直徑小于51;大于52)預后營養指數()計算公式:64的臨床意義:越高,表明病人發生手術并發癥、術后感染及死亡率的機會就越大。因此,當臨床病人的>30%時應及時進行營養支持。具體如下:1、<30%,表明發生術后合并癥及危險性小:。2、30%≤<40%,表明存在輕度手術危險性;3、40%≤<50%,表明存在中度手術危險性。4.≥50%,表明術后并發癥多死亡率高。預后營養指數()的臨床意義:預后營養指數()65體能測量體能是指人體對體力勞動和運動的適應能力,主要采用有氧能力、肌力、運動能力和勞動能力等評價。有氧能力——人體對氧的最大攝取、輸送和利用的能力,是評價人體耐力的重要指標;肌力——人體某一組肌肉完成最大收縮時產生的力量,是評價人體力量的指標;運動能力——人體在運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力量包括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性等能力的總稱;體力勞動能力——機體在穩定狀態的體力勞動條件下,心率達到170次/分時的勞動功率(170)。體能測量體能是指人體對體力勞動和運動的適應能力,主要采用有氧66最大攝氧量(2)用亞極量踏階運動間接法進行測定。計算公式:VO2max(L/min)=10(0.438621-0.002626HR+0.006238BW)VO2max(ml/kgmin)=VO2max(L/min)1000BW(kg)2評價標準評價等級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差2()>5350~5344~4940~43<40最大攝氧量(2)用亞極量踏階運動間接法進行測定。VO2ma67心功能指數采用每30秒30次蹲起試驗的恢復脈率和安靜脈率依一定公式計算而得的指數,是評價心功能的一種簡易方法。指數越小心臟功能越好。心功能指數=(P012-200)/10評價等級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差心功能指數<3.53.5~5.45.5~9.49.5~11.5<11.5心功能評價標準心功能指數采用每30秒30次蹲起試驗的恢復脈率和安靜脈率依一68肌力采取背力計測定;測量步驟:測定前將背力計調零;被測者兩腳站在背力計底盤上,兩手手心向內握住把柄,兩腿伸直,把背力計把柄調至膝關節平齊;測定時禁止屈膝,被測者將把柄貼近腿外側并用最大力量挺背均勻向上拉把柄;連續測量兩次,記錄最大值。肌力評價標準評價等級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差背力>135125~135100~12490~99<90肌力采取背力計測定;評價等級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差背力>135169運動能力常用100m跑代表速度、3km代表耐力、立定跳遠代表腿暴發力、立定手榴彈投擲代表臂暴發力、引體向上及俯臥撐代表臂力量等。運動能力評價標準項目評價等級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差100m(s)<13"13"~13"9914~15"2015"21~16">16"3km(mins)<10431043~11391140~14151416~1520>1520立定跳遠(m)>2.402.40~2.322.31~2.082.07~1.97<1.97立定投彈(m)>46.046.0~42.142.0~34.033.9~30.0<30.0引體向上(次)>1616~1413~87~5<5俯臥撐(次/分)>5050~4039~2827~22<22運動能力常用100m跑代表速度、3km代表耐力、立定跳遠代表70機體營養狀況評價機體營養狀況評價71現代醫學普遍認為:機體營養狀況直接關系臨床治療效果及疾病轉歸。美國曾對住院死亡病人的死因進行調查,發現約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營養不良。這一報道,曾經震動了醫學界,隨著營養與疾病關系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完全饑餓狀態下,只要病人體重在1個月內減少20%,無論原發病是什么,單純重度營養不良就可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亡。現代醫學普遍認為:機體營養狀況直接關系臨床治療效果及疾病轉歸72
住院病人特別是外科病人,常見的營養問題是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盡管住院病人營養不良發生率高,但由于不被臨床科室醫生重視或沒有選擇正確的營養狀況評價方法,導致早期發現機率比較低;又沒有采取有效的營養支持治療方案,導致機體營養狀況改善效果比較差。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應首先從正確的營養狀況評價開始。機體營養狀況評價常用方法包括膳食調查、能量消耗測定、體格測量、體能測量、生化檢測、臨床(營養缺乏病)檢查和綜合評價。住院病人特別是外科病人,常見的營養問題是蛋白質-能量73常用體表參數測量方法體格測量指標(體表參數)分為兩類1、直接測定所得指標:身高、體重、上臂圍、頭圍、皮褶厚度、腰圍、臀圍等;2、測定所得數據經計算后所派生的指標如體表面積、臂肌圍、理想體重等;不同人群選擇的指標各有側重。如成人選擇身高、嬰幼兒選坐高、病人測身長等。常用體表參數測量方法體格測量指標(體表參數)分為兩類74
身長:為仰臥式測量人體的長度;適用于3歲以下兒童、不能直立的患者和部分老年人。使用器材:臥式量板或量床(精確至0.1)測量步驟:臥式量板/量床放在平坦地面或桌面;脫去鞋帽和厚衣褲,使其仰臥于量板中線上;固定被測者頭部使其接觸頭板,面朝上,兩耳在同一水平,兩耳廓上緣與眼眶下緣的連線與量板垂直;測量者立于被測者右測,左手固定被測者膝部,右手滑動滑板,使之緊貼足跟,然后讀數至小數點后一位。身長/身高身長:為仰臥式測量人體的長度;適用于3歲以下兒童、不能直75
身高:為站立式測量人體的長度;多用于健康人群。使用器材:身高坐高計/卷尺/身高體重秤測定時間:早上10點或同一固定時間測量步驟: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攏,足尖分開呈600;足跟、骶骨部、兩肩間區與立柱接觸;軀干自然挺直、頭部正直,耳廓上緣與眼眶下緣水平。測量者立于被測者右側,將水平壓板輕輕沿立柱下滑,輕壓于被測者頭頂。測量者讀數時雙眼應與壓板平面等高讀數,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身長/身高身高:為站立式測量人體的長度;多用于健康人群。身長/身高76測量注意事項:身高坐高計應選擇平坦靠墻的地方放置,立柱上的刻度尺應面向光源。測試前應常規檢查身高坐高計:檢查立柱是否垂直、連接處是否緊密、零件有無松脫等并及時加以糾正。對身高坐高計進行零點校準,誤差<0.1。嚴格掌握“三點靠立柱”、“兩點呈水平”的測量姿勢要求;讀數時兩眼一定要與壓板等高。水平壓板與頭部接觸時,松緊要適度。發辮發結要放開、飾物要取下。測量注意事項:77住院病人的營養評價課件78坐高定義:從頭部最高點到椅/凳平面的垂直距離,表示頭、頸、軀干的總高度,主要反映軀干發育情況。使用器材:量床或臥式量板/身高坐高計測定步驟:嬰幼兒——(1)脫去鞋襪,穿單褲,仰臥于量床,脊柱恰在底板的中線上;(2)固定頭部使其接觸頭板,兩耳在同一水平上,兩側耳廓上緣和眼眶下緣的連線均與底板垂直;(3)測量者左手提起小兒小腿,使骶骨緊貼底板,壓緊臀部;(4)測量頭頂到臀部的長度即為坐高,精確到0.1。坐高定義:從頭部最高點到椅/凳平面的垂直距離,表示頭、79坐高測量步驟:3歲以上——(1)被測者坐在身高坐高計的凳子上,兩大腿緊密靠攏,并與之凳面完全接觸;(2)被測者端正上身坐姿,測量者右手把頭板往下移使之與頭頂接觸并讀數,數據精確至0.1。坐高測量步驟:80量床量床81身高體重秤身高體重秤82體重是營養評價最重要、最簡單可行的檢查指標。臨床上,常采用實際體重與理想體重之比,或體重在一定時期內的變化幅度和速度來評價營養狀況。體重測量每次應保持在測量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進行,才有價值,住院病人應在清晨排空大小便、著裝一致時測量。體重是營養評價最重要、最簡單可行的檢查指標。臨床上,常采用實83
使用器材:杠桿秤/磅秤/天平秤/電子秤/身高體重計測定時間:晨起空腹排便后或同一固定時間測量步驟:(1)測量前將體重秤放在平坦地面,校準零點;(2)被測者身著短褲短袖衫及赤腳,站在秤臺中央;(3)讀數。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注意事項(1)使用儀器前進行常規檢查;(2)進行零點校準;(3)被測者站在秤臺中央,上下秤動作要輕;(4)測量前不得進行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不得攝食。體重使用器材:杠桿秤/磅秤/天平秤/電子秤/身高體重計體84磅秤電子秤磅秤電子秤85標準體重西方國家標準體重常用公式: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00改良公式: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05日本平田公式: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00)0.9中國王喜生公式:北方青年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50)0.6+50南方青年標準體重()=(身長/身高-150)0.6+48標準體重西方國家標準體重常用公式:86根據體重對營養狀態的評價營養狀況標準體重百分率%實際體重改變率%嚴重瘦弱<80%<-20%消瘦80%~90%-20%~-10%正常90%~110%-10%~+10%超重110%~120%10%~20%肥胖>120%>20%標準體重百分率實測體重/標準體重;實際體重改變率(實測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根據體重對營養狀態的評價營養狀況標準體重百分率%實際體重改變87該指標適用于3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0.1)測量步驟:(1)測量者立于被測者前方或右方;(2)用拇指將卷尺零點固定于頭部右側齊眉弓上緣;(3)卷尺從頭部右側經枕骨粗隆最高處(后腦勺最突出點)繞左側眉弓上緣回到卷尺零點,讀數。注意事項:(1)測量時卷尺緊貼皮膚、左右對稱,松緊適中;(2)長發者應將頭發在軟尺經過處向上下分開。頭圍該指標適用于3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頭圍88小兒頭圍測定方法示意圖小兒頭圍測定方法示意圖89胸圍小于3歲取臥位、3歲以上取立位;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0.1);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自然呼吸;(2)將卷尺上緣經背部左右肩胛下角下緣、沿胸兩側至胸中點(即第四肋骨)或乳頭下緣繞一周。(3)在被測者呼氣末、吸氣未之際讀數,卷尺上與零點相交的數值即為胸圍值。(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胸圍小于3歲取臥位、3歲以上取立位;90胸圍常態胸圍:被測者平靜呼吸時呼氣末讀數所得數值;最大胸圍:當被測者吸氣達到最大程度(深吸氣)時所測得的同一部位的胸圍;最小胸圍:當被測者呼氣達到最大程度(深呼氣)時所測得的同一部位的圍度;呼吸差:最大胸圍與最小胸圍之差,反映呼吸器官的功能。(成人呼吸差為6-8厘米,經常鍛煉者可達10厘米以上。)
注意:測量時,被測者吸氣時不聳肩,呼氣時不彎腰。胸圍常態胸圍:被測者平靜呼吸時呼氣末讀數所得數值;91胸圍測量時注意事項:(1)及時糾正被測者的錯誤姿勢如低頭、聳肩、挺胸、駝背等。(2)測量者應嚴格掌握卷尺的松緊度,以對皮膚不產生明顯壓迫為度,并做到測量過程的一致性。每次測量誤差應小于1。(3)肩胛下角如摸不清,可令受試者挺胸,摸清后受試者應恢復正確測量姿勢。胸圍測量時注意事項:92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精確至0.1)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平視前方;(2)測量者選肋下緣最底部和髂前上嵴最高點,連線中點,以此中點將卷尺水平圍繞腰一周;在被測者呼氣末、吸氣未開始時讀數。注意事項:(1)被測者勿用力挺胸收腹,要保持自然呼吸狀態。(2)卷尺圍繞腰的水平面應該與身體長軸垂直。(3)連續測量三次,每次測量誤差≤1。腰圍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精確至0.1)腰圍93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0.1)測量步驟:(1)被測者兩腿并攏直立,兩臂自然下垂,臀部放松,平視前方;(2)測量者將卷尺置于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即左右股骨大轉子尖端),水平圍繞臀部一周測量讀數。注意事項:(1)被測者要放松臀部,保持自然呼吸狀態。(2)卷尺圍繞臀部的水平面應該與身體長軸垂直。(3)連續測量三次,每次測量誤差≤1。臀圍使用器材:無收縮性材料制成的卷尺(0.1)臀圍94
使用器材:無伸縮性刻度卷尺上臂緊張圍:指上臂肱二頭肌最大限度收縮時的圍度。測量步驟:(1)被測者上臂斜平舉450,手掌心向上握拳用力屈肘。(2)測量者站于被測者側面或對面,將卷尺在上臂肱二頭肌最粗處繞一周并讀數(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注意事項:(1)測量時被測者肌肉充分收縮,卷尺松緊度要適宜。(2)連續測量三次,每次測量誤差<0.5,取均值。上臂圍使用器材:無伸縮性刻度卷尺上臂圍95
上臂松弛圍:指上臂肱二頭肌最大限度松弛時圍度。測量步驟:上臂緊張圍測量后,將卷尺保持原位置不動,令被測者上臂緩緩伸直,用卷尺在肱二頭肌最粗處繞一周讀數(精確至0.1)。注意事項:(1)上臂由緊張變換為松弛時,勿使卷尺移位。(2)測量誤差≤0.5。臂圍差(即上臂緊張圍與松弛圍之差)意義:差值越大反映肌肉發育越好、差值越小反映脂肪發育越好。上臂圍上臂松弛圍:上臂圍96我國北方地區成人上臂松馳圍參考值性別年齡(歲)例數參考標準()男18~25190225.9土2.0926~45167627.1土2.5146歲以上67426.4土3.05女18~25133024.5土2.0826~45107925.6土2.6346歲以上64925.6土3.32我國北方地區成人上臂松馳圍參考值性別年齡(歲)例數參考標準(97上臂圍測量示意圖上臂圍測量示意圖98上臂肌圍上臂肌圍=上臂圍-3.14肱三頭肌皮褶厚度正常標準值:男性24.8、女性21.0上臂肌圍的評價標準評價相當于標準值的%臂肌圍值(男)正常90~11022.32~27.28輕度肌肉消瘦80~9019.84~22.32中度肌肉消瘦60~8014.88~19.84重度肌肉消瘦<60<14.88上臂肌圍上臂肌圍=上臂圍-3.14肱三頭肌皮褶厚度評99上臂肌圍舉例:某男性,35歲,鋼鐵廠工人,上臂圍30,肱三頭肌皮褶厚度為0.9,則:上臂肌圍()=30-3.140.9=27.17其百分率=實測上臂肌圍/標準上臂肌圍=27.17/24.8=109.6%,介于90110%之間,評價為正常。上臂肌圍舉例:某男性,35歲,鋼鐵廠工人,上臂圍30,肱三頭100
皮褶厚度用來反映皮下脂肪的貯存情況,對判斷個體肥胖及營養不良有重要價值。常見測定部位:上臂肱三頭肌部→代表肢體皮下脂肪堆積情況;肩胛下角部→代表軀干背面;腹部(臍部)→代表軀干腹面;髂嵴上部(髂部)→代表軀干側面。使用器材:皮褶計(皮褶厚度計)注意事項:(1)被測者自然站立,體重平均落在兩腿上;(2)夾提起皮膚與皮下組織時,勿把肌肉夾提住;(3)同一部位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4)為觀察營養治療效果需前后對照時最好是同一測量者、同一測量儀及同側上臂;(5)測量前應調整零點,校正壓力,使測試臂兩接觸點間的壓力調整至國際規定的102。皮褶厚度用來反映皮下脂肪的貯存情況,對判斷個體肥胖及營養101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被測部位充分裸露;(2)測量者找到肩峰和尺骨鷹嘴部位,兩點連線的中點位即為測定位,用油筆標記;(3)順自然皮褶方向(即手臂長軸),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夾提起被測位皮膚與皮下組織;(4)在該提起點的下方用皮褶計測試臂夾住,右拇指松開皮褶計把柄,使測試臂充分夾住皮褶,在皮褶計指針快速回落后立即讀數。(5)連續測量3次,記錄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每次所測數值誤差<5%。肱三頭肌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肱三頭肌部皮褶厚度102住院病人的營養評價課件103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被測部位充分裸露;(2)測量者找到被測者的肩胛下角位置并標注;(3)在肩胛下角下方1處,順自然皮褶方向(即皮褶走向與脊柱呈450),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夾提起被測部位皮膚與皮下組織;(4)在該提起點的下方用皮褶計測試臂夾住,右拇指松開皮褶計把柄,使測試臂充分夾住皮褶,在皮褶計指針快速回落后立即讀數。(5)連續測量3次,記錄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每次所測數值誤差<5%。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104髂(嵴上)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被測者自然站立,被測部位充分裸露;在腋中線與髂嵴相交點上方(或臍水平線與腋中線相交點)垂直夾提起皮褶;在該提起點下方用皮褶計測量其厚度,并讀數。連續測量3次,記錄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每次所測數值誤差<5%。髂(嵴上)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105
測量步驟:(1)被測者自然站立,被測部位充分裸露;(2)在受試者臍旁1處,順自然皮褶方向(即水平位,與前正中線平行),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夾提起被測部位皮膚與皮下組織;(3)在該提起點的下方用皮褶計測試臂夾住,右拇指松開皮褶計把柄,使測試臂充分夾住皮褶,在皮褶計指針快速回落后立即讀數。(4)連續測量3次,記錄以為單位,精確至小數點后一位即0.1,每次所測數值誤差<5%。腹/臍部皮褶厚度測量步驟:腹/臍部皮褶厚度106肱二頭肌皮褶厚度測量步驟:被測者自然站立,上臂放松自然下垂,被測部位充分裸露;測量者取肱二頭肌肌腹中點(即肱骨頭至肘橫紋連線中點,基本與乳頭水平),順自然皮褶方向,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夾提起被測部位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在提起點下方用皮褶計測試臂夾住,右拇指松開皮褶計把柄,使測試臂充分夾住皮褶,在皮褶計指針快速回落后立即讀數。連續測三次,精確至0.1。肱二頭肌皮褶厚度測量步驟:107肱三頭肌部皮褶厚度參考標準備注:正常范圍:實測值>90%標準值;輕度體脂減少:實測值占標準值的80%~90%;中度體脂減少:實測值占標準值的60%~80%;重度體脂減少:實測值占標準值的60%以下。國別中國日本美國性別男男女男女肱三頭肌皮褶厚度8.48.315.312.516.5肱三頭肌部皮褶厚度參考標準備注:國別中國日本美國性別男男女男108指數評價參考標準()性別年齡(歲)消瘦中等肥胖男6~8<1010~20>209~11<1010~25>2512~14<1010~30>30>15<1010~40>40女6~8<1010~30>309~11<1010~40>40~5012~14<10~2020~50>50~60>15<10~2020~50>50~60指數=肱三頭肌皮褶()+肩胛下角部皮褶()指數評價參考標準()性別年齡(歲)消瘦中等肥胖男6~8<10109體表面積史蒂文森公式:0.0061H0.01280.1529趙松山公式:0.00659H0.01260.1603何志謙公式:42.3356H175.6882272.2716體表面積史蒂文森公式:110
常用體表參數營養評價方法平均值法;中位數百分比法;標準差法;百分位數法;體格指數法;體成分法;年齡別生長發育評價法;常用體表參數營養評價方法平均值法;111平均值法定義:對群體的調查結果按性別、年齡分組后,所得平均值與參考標準值進行比較,從而獲得該群體總的營養狀況。優點:該法是最直接的評價方法。缺點:需要較大樣本量,才能使各年齡組有足夠的數量,因此不常應用。平均值法定義:對群體的調查結果按性別、年齡分組后,所得平均值112
中位數百分比法定義:被測者的身高、體重等指標數值達到同年齡性別參考標準中位數的百分比。即:實測值/標準值此法經常適用于嬰幼兒及兒童的營養狀況評價,常按法進行分類(如以年齡別體重指標為例):Ⅰ0營養不良—實測占標準體重中位數的90%~74%Ⅱ0營養不良—實測占標準體重中位數的75%~60%Ⅲ0營養不良—實測占標準體重中位數的60%以下優點:意義明確,易為兒童家長理解。缺點:不同指標的中位數百分比的數值意義不一樣。中位數百分比法定義:被測者的身高、體重等指標數值達到同年113
按身高別體重中位數百分比來評價營養狀況按身高的體重中位數(%)營養狀況≥12090~11980~8970~7960~69肥胖適宜輕度營養不良中度營養不良重度營養不良中位數百分比法按身高別體重中位數百分比來評價營養狀況按身高的體重中位數114
將所用的評價指標參考標準的數據按平均值±1個標準差,±2個標準差,分成6個等級范圍,然后看被測對象屬于哪個等級范圍。運用標準差法評價人體營養狀況營養狀況等級評定標準上等>2中上等~2中等~中下等2~下等<2標準差法將所用的評價指標參考標準的數據按平均值±1個標準差,±2115
國際上對群體兒童生長發育的評價營養狀況指標標準意義體重不足輕度<1反映近期營養不良中度<2重度<3生長發育遲緩中度<2反映慢性、較長期的營養不良重度<3消瘦中度<2反映體格勻稱情況及近期營養不良重度<3標準差法營養狀況指標標準意義體重不足輕度<1反映近期116
Z評分法——即標準差評分,按調查數據與其相應性別年齡組兒童參考標準的中位數的差值,相當于該組兒童參考標準的標準差的倍數。公式如下:標準差法Z評分=體格指標實測值-體格指標參考值中位數體格指標參考值標準差Z評分法有三項指標:年齡別體重(或)、年齡別身高(或)和身高別體重(或)Z評分法——即標準差評分,按調查數據與其相應性別年齡組兒117標準差法——Z評分臨床應用意義高低高肥胖高中高目前營養狀況良好中低高目前營養好;過去營養不良高高中高個子,營養正常中中中營養正常低低中目前營養正常;過去營養不良中高低目前輕度營養不良低中低目前營養不良+低高低目前營養不良標準差法——Z評分臨床應用意義高低高肥胖高中高目前營養狀況良118
將不同性別各年齡的指標的參考標準數據從小到大分成100份,第1份的數據即第1百分位點,第25份的數據即第25百分位點,然后根據需要分成若干組段。評價時將所測數值與相應性別年齡段的參考標準百分位數相比較。等級標準上等>P97中上等P75~P97中等P25~P75中下等P3~P25下等<P3百分位數法運用百分位法評價人體營養狀況將不同性別各年齡的指標的參考標準數據從小到大分成100份119
百分位數法優點:(1)適用于正態分布或偏態分布的數據。(2)表達方式直觀,有利于人們理解營養狀況的實際水平。缺點:當所測得的某些數據>第100百分位或<第1百分位時,就不能評價離散程度。注意事項:(1)要求制定參考標準的樣本數量要多(一般500人以上),否則根據數據所制成的標準曲線兩端擺動幅度較大,影響評價效果。(2)標準差法和百分位法都是針對篩查營養不良的需要而設計的。屬于“上等”的亞人群很可能是肥胖者而不是營養狀況優良的部分。百分位數法優點:(1)適用于正態分布或偏態分布的數據。(120體質指數()法計算公式:意義:是評價18歲以上成人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不僅敏感反映體型胖瘦程度,而且與皮褶厚度、上臂圍等指標密切相關。BMI=體重(kg)身高(m)2體質指數()法計算公式:BMI=體重(kg)身高(m)2121分類值肥胖合并癥危險性體重過低<18.5低(但其他疾病危險增加)正常范圍18.5~24.9平均水平超重:≥25.0肥胖前期25.0~29.9增加一級肥胖30.0~34.9中度嚴重二級肥胖35.0~39.9嚴重三級肥胖≥40.0極嚴重對成人的劃分標準分類值肥胖合并癥危險性體重過低<18.5低(但其他疾病危險增122亞太地區對成人的劃分標準(亞洲)分類值體重過低<18.5正常范圍18.5~22.9超重:≥23.0肥胖前期23.0~24.9一級肥胖25.0~29.9二級肥胖≥30.0亞太地區對成人的劃分標準(亞洲)分類值體重過低<18.5正常123中國對成人的劃分標準分類值體重過低<18.5體重正常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中國對成人的劃分標準分類值體重過低<18.5體重正常18.5124其他體格營養指數指數()()2104多用于學齡前兒童的營養評價。表示每平方單位體積的體重數。參考標準:正常值為15~22身高體重指數(指數)()()100表示每厘米身高的體重數,反映機體的充實程度。該指數值隨年齡增長而增大,女性19歲、男性21歲后趨于穩定。參考標準:12~24歲為32.2~33.8其他體格營養指數指數()()2104125其他體格營養指數身高胸圍指數(指數)=胸圍()/身高()100反映胸廓發育狀況及人體體型。其均值曲線在生長突增高峰前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突增高峰時最低,突增高峰后隨年齡增長而上升,成年時趨于穩定。參考值:成年男性為50~55身高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反映人體軀干/下肢的比例及體型特點,可根據此指數將體型分為長軀型、中軀型、短軀型。其均值曲線呈“V”型,出生后至青春前期一般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以后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至成人后趨于穩定。其他體格營養指數身高胸圍指數(指數)=胸圍()/身高()1126腰臀比值法()定義:腰圍與臀圍的比值,即參考標準:成人男性<0.9;女性<0.85如果男性≥0.9;女性≥0.85,則表明該被測對象屬中央性(腹內型、內臟型)肥胖,比外周性(四肢型)肥胖更易患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腰臀比值法()定義:腰圍與臀圍的比值,即127體脂百分含量()定義:人體的脂肪總量與體重的百分比體脂含量是判定肥胖及其程度的主要依據,也是臨床上評價肥胖病人治療效果的主要指標,但不作為群體常規營養評價指標。蛋白質脂類水礦物質總量()11.09.01.040.04.0占總量(%)17.013.81.561.66.1生命活動需要量()9.01.00.8--可動員利用量()2.08.00.2--可動員提供能量()800072000800--提供能量占總量(%)9.989.01.0--人體基本化學物質構成比例(以65男子為例)體脂百分含量()定義:人體的脂肪總量與體重的百分比蛋白質脂類128體脂百分含量可通過體密度法、雙能X射線法、生物電阻抗法、皮褶厚度法、體成分測定儀等進行測定。通過皮褶厚度法計算體脂百分含量:0.91137S1+0.17871S2+0.15381S3-3.60146通過體密度法計算體脂百分含量:公式:=(4.5704.142)×100;其中;(D:體密度;M:體重;:人體總容積;:肺殘氣量)公式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填埋廢棄水井施工方案
- 高分考生經驗分享試題及答案
- 跌倒墜床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會計信息系統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實驗室質量控制的方法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案例分析綜合應用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理論的新發展試題及答案
- 項目計劃中資源使用的試題及答案
- 花藝師考試應試策略解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會備考期間時間分配建議試題及答案
- 特殊人群安全用藥指導
- 工業物聯網安全風險評估-深度研究
- 2024年機場廣告行業投資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 《洗地機培訓方案》課件
- 手術室護理新進展
- 2025年華僑港澳臺學生聯招考試英語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 《恙蟲病正式》課件
- 2025中國海油春季校園招聘筆試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微通道內納米流體傳熱流動特性
- 衛生院鄉村醫保培訓課件
- 微陣列技術在腫瘤標志物研究-洞察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