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詳解構造功能_第1頁
古建筑詳解構造功能_第2頁
古建筑詳解構造功能_第3頁
古建筑詳解構造功能_第4頁
古建筑詳解構造功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闊也有一定比例。(1)小式建筑,如七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闊與柱高的比例為10:8。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五檁、四檁小式建筑,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另一種說法是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變通的,是活的,沒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2)大式帶斗拱建筑的柱高(略)2、收分:中國古代的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略粗,頂部略細,這種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穩(wěn)定又輕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柱高為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徑為27厘米,柱頭收分后直徑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規(guī)定為1/1000。3、側角:為了加強建筑的整體穩(wěn)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側傾斜,這種作法稱為“側腳”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側腳尺寸與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腳中線按原設計尺寸向外側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將移出后的位置作為柱子下腳的中軸線,而柱頭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動,這樣就出現(xiàn)了柱根、柱頭兩個平面位置)柱子側腳是在原設計尺寸的基礎上將柱根向外側移動。3、榫卯榫卯連接是中國古建木結構的一大特點,中華匠人在對木、石等器具的架構中運用了榫卯。榫卯的種類很多,應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構件的管腳榫、套頂榫;(2)、垂直構件與水平構件連接的饅頭榫、燕尾榫、箍頭榫、透榫、半透榫、大進小出榫;(3)、水平構件相交時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與傾斜構件重疊做穩(wěn)固作用的:栽銷榫、穿銷榫;(5)、水平與傾斜構件半疊時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壓掌榫;(6)、門扇用:銀錠扣、穿帶、抄手帶、裁口、龍鳳榫;(7)、斜交支撐構件的搭掌榫;……榫卯的應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過程中逐步優(yōu)化發(fā)展起來的,今天的梁架結構更是千年的優(yōu)化中脫穎而出的,榫卯的優(yōu)點是拉結、穩(wěn)固、防震抗震。缺點(相對與現(xiàn)建):某些榫卯形式傷及木理,消弱了構件的良好應變和應力,因此木材的選料要精致,這點在封建統(tǒng)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為重要。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沒有那么的約束力了。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4、上出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其中2份為檐椽出頭,一份為飛椽出頭。5、步架、舉架相鄰兩檁中到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舉架為兩檁中到中的垂直距離除以相應的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shù)。一般小式五檁房:檐步五舉,脊步七舉。(舉高:一般為相鄰兩檁的底面(平水)之間垂直距離來計算)5舉架(補)舉架是中國建筑帶坡屋頂?shù)姆课萦弥蓓斊露鹊亩ǚㄊ怯幸欢ㄖ贫鹊摹O噜弮设鞕_中至中協(xié)垂直距離稱為舉的高度。舉的高度與步架的長度之比即為舉架(即屋面坡度)。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舉等名稱,是指舉架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為一常數(shù),整個屋面輪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線,而古建工程的舉架,在每個步架內均不相同。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個屋面輪廊形成一下緩,上急的曲線。舉架的緩急以房屋進深的大小和檁數(shù)多少而定。一般檐步為五舉(即五舉拿頭)。飛檐為三五舉。以上各步,如為五檁則脊步為六五、七舉,如為七檁則金步六五舉、脊步八舉。如為九檁則下金為六五舉,上金步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如為十一檁則下金為六舉,中金為六五舉,上金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或由設計人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但必須隔舉)。最上一舉有時在九舉之上還加一平水。平水高度即各桁檁下的墊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為四斗口、無斗拱者按檁徑或檁徑的十分之八,如建筑物較高舉架太小或檁數(shù)少,在建筑物近處不易看見屋脊,也可將平水加大。6、上檐出檐頭挑出由飛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離稱上檐出。大式帶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飛椽前端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為總平出。無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其檐椽出挑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飛椽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兩斗口為“吐水(出水)”。7、梁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檁傳下的屋頂?shù)闹亓浚傧蛳聜鞯街希饕牧憾嘀С性谇昂箝苤⒔鹬希皆诮鹬c檐柱之間,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頭梁,小式中叫插金柁,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并在金柱與檐柱之間起聯(lián)結作用。廊深加大時,挑尖梁上還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檁,組成一組梁架,下梁叫雙步梁,上梁叫單步梁。雙步梁除起聯(lián)結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載。挑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還有一條較小的只起聯(lián)結作用的梁,與挑尖梁及抱頭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隨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間的叫做斜穿插枋。主要的梁架兩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帶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梁的長短及架梁隨著進深定。幾架梁即幾步架在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兩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長的梁稱為大柁,較短的一根稱二柁,最短一根稱三柁。大式做法則按梁架所負桁或檁子的總數(shù)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稱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每層梁的兩端均做出桁檁椀以承托桁或檁。另外還有四架梁、六架梁,這種雙數(shù)的梁架多沒有屋脊,脊部而多用過隴,做成園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卷棚式頂部的梁叫月梁(即頂梁)月梁上的瓜柱為荷葉墩瓜柱。8、桁檁、枋、墊板、角梁的構造權衡尺度:桁檁放在各梁頭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頭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邊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為檐檁,沒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檁)、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檁,在脊桁(檁)與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檁),若有多數(shù)的金桁(檁)則以上、中、下別之。在每條桁(檁)下,與桁(檁)平行的,有墊板或枋。正心桁與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檁下有金墊板和金枋。金枋是左右兩架梁頭下瓜柱間的聯(lián)系材、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在桁檁下、枋子上的空當就是墊板,即所謂平水,就是梁頭下皮至桁檁下皮之高度。脊桁檁下有脊墊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間的聯(lián)系材。一、墊板:長按桁檁長,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二、挑檐桁:長按面闊一頭加榫。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徑再加拽架若干為長。徑3個斗口。“徑”是上金盤至下桁底為徑,在放八卦線時必須注意加徑。三、正心桁:長同挑檐桁。徑為四個半斗口。徑的尺寸要求同上。四、金(檁)脊桁:長按面闊。如有推山,外加出稍。徑按檐柱徑或按柱徑的十一分之十,徑同上要求。五、扶脊木:長、徑同脊桁檁。六、脊樁:是用在脊上,安裝正吻、正脊筒用。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樁。長按扶脊木徑一徑、脊桁檁徑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長、寬按脊桁檁的1/3,厚按寬的2/3。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七、老角梁:長按檐步架,并加平出檐的2/3再加沖即二椽徑,后加一個半檁徑,如有斗拱再加拽架,用1.414加斜,再用一一二加斜定長。高按三椽徑或四個半斗口,厚二椽徑或三個斗口。八、仔角梁:重疊在老角梁上的梁為仔角梁,長按老角梁長,前加(平出檐的1/3,再加沖一椽徑用一O六加斜,再用1.414加斜)再加套獸榫定長,高厚同老角梁。九、由戧:長按金步架計算,按步架用1.414加斜再加舉架高加斜定長,高厚同角梁。注:舉架高加斜按舉架加斜法計算。9、椽望及其他權衡尺度:椽子有圓的方的兩種,安放再桁檁與桁檁之間,方向與桁檁成正角。以承受屋頂?shù)耐濉⒛嗷冶澈屯呙妗0苍谧钌弦慌排c脊檁扶脊木相交的叫腦椽,如卷棚式頂部是雙脊桁檁時稱為羅鍋椽或頂椽。在各金桁檁上的椽子都稱花架椽。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稱下、中、上花架椽之別,最下一步(即檐頭)的椽子稱為檐椽,該椽一端放在金桁檁上(如重檐下層檐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檐桁檁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飛頭。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飛頭稱為平出。在檐桁檁上與桁檁平行,緊放在桁檁上面(即金盤)設有椽椀,椽椀是一塊木板按著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一排圓洞,使椽子穿過,以免左右移動。在帶廊子的金檁上做闖中板,在脊桁檁上用一斷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后向下兩斜面上也做成一排圓洞(即椽窩)以承受腦椽用。檐椽的下端即檐椽頭的上面用小連檐將各椽頭連住。從小連檐往里釘望板,順著檐椽的位置彈上墨線為飛頭椽線,釘飛檐椽位,(即飛頭)。在飛檐椽上面釘上大連檐。在每兩根飛椽之間,并在小連檐上用一塊小木板把飛椽空當封住,叫做閘當板,如果小連檐與閘當板連做時,而叫里口木,在大連檐上釘瓦口。10、補其他尺寸:翼角:建筑物四個轉角處的檐頭翹起部位稱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翹飛椽等構件組成。檐椽:長按檐步架2/3平出檐,按五舉一一二加斜,再加半椽徑即長,徑按檁徑的1/3或一個半斗口。飛椽(即飛頭):長按檐平出的1/3為飛頭頭部,按三五舉一零六加斜,再加三尾(尾按頭部尺寸,一頭為一尾)即長,方按椽徑或椽徑的十分之九五。踏腳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著檐椽的上面。長按前后金桁中至中,加三個檁徑即長。高為檁徑一份,厚為高的8/10。草架柱:安在踏腳木上面承托山花板及博縫板。長按踏腳木上皮至檁中為長。高厚按踏腳木高厚各一半。穿梁:安在草架柱上。長按前坡與后坡步架的檁與檁中,外加兩檁徑為長,高厚同草架柱。棋枋板:高按棋枋上皮至承椽枋下皮。寬按面闊,厚按高的1/10。承椽枋:長按面闊、高按斜椽徑三點三徑,厚按高的8/10。(又法:高按金柱徑,厚按高的8/l0。)圍脊板:高按承椽枋上皮至大額枋下皮,寬按面闊,厚按高的1/l0。(又法:高按琉璃瓦件定高(七樣瓦件高一尺,每大一樣即加高四寸)。寬按建筑物周長計。厚按高的1/10。)連檐:大連檐、長按通面闊。高厚同椽徑,為了看檐頭雄偉,可將大連檐加高(按高的1/10)。小連檐:長按大連檐,高按望板厚的1.2倍為高,寬按一椽徑。瓦口:長同大連檐、高按下件定高,寬按高的3/10。闖中板:長按面闊、高按椽徑斜面,厚按高的1/10。椽椀:長按面闊,高按椽徑一份半,厚按高的2/10。博縫板:長按椽長,外加榫即長。寬按檁徑二份,厚按椽徑一份或一斗口。11、舉架加斜法:二五舉一○;三舉一○四:三五舉一○六;四舉一○八;四五舉一一;五舉一一二;五五舉一一四;六舉一一七;六五舉一一九;七舉一二二;七五舉一二五;八舉一二八;八五舉一三一;九舉一三五;九五舉一三八;十舉一四一。12、大木結構的四種基本形式:廡殿、硬山、懸山、歇山(1)廡殿:廡殿是屋頂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物,它共有五脊。因為面闊長于進深,所以前后兩坡相交而成一條正脊,左右兩山坡同前后坡相交而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可稱為五脊殿、四阿坡。廡殿的構架,其正身梁架和桁檁枋與一般梁架構造相同,在左右兩坡上與前后坡各金桁檁的相應部位設有兩山金桁檁,以承托兩山的椽子。這兩山桁檁與前后坡相應各步架的桁檁,在四條垂脊分位下,做成搭角榫成正角相交。在兩山各層桁檁處,在前后坡每層金桁檁中線的垂直面內,在其下面并與之平行的設有各層順扒梁。順扒梁分為上中下層,每層都是一頭放在山面桁檁上,一頭放在正身梁架上,在順扒梁上,承托山面徑桁檁與前后坡金桁檁相交點的柁墩稱交金墩,如為瓜柱則稱交金瓜柱,各層桁檁搭角相交處是放由戧的位置,由戧是從角梁后尾做刻半榫相交,繼續(xù)往上如不推山則相交在脊瓜柱上,由戧是四垂脊的骨架。但為了使垂脊在立面投影上形成曲線,一般在廡殿頂上多采用推山法,推山的做法是除檐步架為方角不推外,自金步架至脊步架按進探步架每步尺寸遞減一成。如七檁屋架每山面為三個步架(即檐步架、金步、脊步)各步按四尺一步架、除第一步(檐步架)是方角不推山外,從第二步(金步)開始推,第二步按檐步尺寸(四尺)減1/10推四寸的山;,第二步架凈尺寸為三尺六寸,第三步按第二步推的尺寸三尺六寸的1/10推山,第三步(脊步架)凈尺寸為三尺二寸四分,即七檁推山應向外推的總尺寸為一尺一寸六分,山面經(jīng)過推山通步架(即三個步架和)共凈尺為十尺零八寸四分。如九檁、山面坡是四步架,各步架為四尺;第一步不推山外,第二步架推四尺的1/10(四寸)凈三尺六寸;第三鄉(xiāng)按第二步架的三尺六寸推1/10,凈三尺二寸四分;第四步架按第三步架三尺二寸四分推1/10,凈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脊步架(太平梁位置)為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九檁推山向外推出的總尺寸為二尺二寸四分四厘,即太平梁位置采用推山法以后,金脊檁桁檁都相應加長,使脊桁檁懸出脊瓜柱以搭在雷公柱上,因此須加太平梁。太平梁長是前后坡兩脊步架位放在前后坡金桁檁上,再在太平梁上加作雷公柱以支承脊檁(2)硬山:硬山只有前后兩坡,左右兩盡端是磚砌山墻,山墻內部有前后檐柱,金柱正中有山柱,山柱上端托脊檁,在縫里的大柁同水平高的位置,有插柁由檐柱直插到山柱上,構成梁架,稱為排山柁架,排山各梁架有單步梁、雙步梁乃至三步梁,其構造方法與單步梁,雙步梁相同。13.1大木的制作:一、斬砍:古建工程均為木結構,所有的木構件的用料都較大,一般的用料要比設計實用尺寸都要加大(約大5—6厘米)稱為荒料。為了安全起見制作時一般說不用鋸鋸開。而多用奔斧砍荒,必經(jīng)過奔斧砍鑿這道工序。從砍鑿的聲響中即可發(fā)現(xiàn)木材的疵病(如新料髓心腐朽,以及采伐時出現(xiàn)的摔傷,從表面都不易看出)。這就是對木料的審驗的主要一種方法。二、打截法:任何一件大木,必須先打截,也就是根據(jù)丈桿的尺寸在兩端留出榫,劃出實用線將兩端鋸齊,才能進行放線,劃線和砍刨等工序。三、大木劃線的標記:每一件大木上的劃線,彈線截線等線是比較多的。為了避免把線認錯,各種線都有一定的標記來代表,說明此線的用處,常用的線有以下幾種:(一)中線:中線在大木上是主要的線,所有的一切大木都離不開中線。在中線上寫一個“中”字或中字符號代表中線。(二)升線:(即側腳線)在升線上劃四個橫線代表它是升線。(三)截線:就是去長短的線,在線上劃三個斜線代表截線。(四)用用的線:就是這條線是正確的線,在線上劃上一個叉子,代表這條線正確的線。(五)不用的線或是錯線:就在線上劃一個圓圈,代表這條線是不要的線。14、柱類的制作檐柱:(1)、打截料:首先選料,看直順和園徑大小,但要以寸木不可倒立的要求來確定柱子的上下頭,根據(jù)丈桿的尺寸(包括上下榫)并適當留出荒料。進行“打截料”。所謂“打截料”就是把毛料兩端鋸齊平整,以便劃線。(2)、劃線:劃線的次序及作法如下:首先看根部立木不可倒立,哪頭作上,哪頭作下,根據(jù)打截好的園木,用墊木墊穩(wěn)。接著園毛料的直徑尺寸分出中點。放十字中線。先按點出的中點吊垂直線,在垂直中線分中再用彎尺劃出十字中線。園木兩端同樣作法。但在放線時柱上頭(柱頭)放出柳(收分)線。(3)、放八卦線:凡是園柱體在現(xiàn)場操作均用放八卦線。八卦線有“四一四”分八方,和“四方套四方十字坐中央”等做法。一般比較簡單的都用“四一四”分八方法來放線較快。在放線時,根據(jù)十字中線,如柱徑一尺(指柱腳,即柱根徑)。那就在中線兩邊各分零點二零七寸。并把各點連成八角,即為八卦線。注:實用直徑尺寸乘以四一四系數(shù)等于八方的一方尺寸。(4)、砍八卦線:根據(jù)兩端放出的八卦線。順著彈出直線,先砍出一面,糙刨刨出光面來,再彈上另一面再砍刨。直至把八面砍刨完。再在每面平分為四份。靠角邊上一份,與另角邊上的一份,連接彈上線為十六辮線(俗說砍十六方線)。十六方砍完,改為三十二方,直到基本砍園為止。(5)、柳(收分):柱子有柳(收分)就是柱子上小、下大,柳的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收分一寸。在放八卦線時,柱腳是根據(jù)設計尺寸,而柱頭根據(jù)收分比例尺寸放出八卦線。(6)、中線和升線:這兩種線是在園柱徑刨光以后進行。根據(jù)端點十字中線,彈出“中”線,同時標記該柱子的位置及方向。一般說,在柱子里面即向室內標記,將標記號寫在柱子下端。按著柱子的方向彈出升線(即側腳線)。側腳線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側腳一寸。彈線時要注意,柱頭上部對準中線,柱腳下部按記算出的側腳線尺寸(側腳線向里返)彈一順線,這條線就是“升”線。角柱“升”線:角柱按前后檐來說,它應往里,側面按山面來說它也應往里側,它是兩面都有“升”線。所以角柱的四面都彈側腳線,彈線法同前。(7)、榫眼劃線:柱子本身的榫眼都按柱中線來劃,決不能按升線劃。因為枋子等都隨柱子側腳往里側。所有的榫眼位置都按丈桿的尺寸進行劃線。柱脖和柱腳:柱脖和柱腳劃線都按升線劃,因它隨柱子側腳有傾斜。柱腳在四面劃出撬眼,以備安裝時撥正之用。劃線時必須按丈桿,將丈桿放在柱子上,將各榫、眼、長短尺寸用劃簽點好(劃簽最好為竹子制作的),用彎尺比著中線劃齊交圈。(如大式)做法,就不在柱頭上做饅頭榫。(因為它有平板枋,而是用木銷相交)。(8)、榫眼規(guī)格:柱子的饅頭榫和柱腳的管腳榫,尺寸為柱徑的十分之三見方(一般為兩寸,6-8厘米)長同方。枋子榫一般都用銀錠榫(燕尾榫)。如大式額枋榫,有兩種作法,一種是銀錠榫,一種是帶有袖的銀錠榫,榫高按枋子高,寬等于柱徑的3/10,長為柱徑的1/4。帶袖肩的榫,高同枋子,寬為柱徑的3/10,長為柱徑的1/4(包括袖肩在內),袖肩是方形長為柱徑的1/8。注:以上所說的榫眼尺寸,都按榫眼所在柱子位置的柱徑尺寸計算。插金枋及穿插枋榫,均為大進小出的作法。榫高同枋子高,寬(厚)按柱徑的1/3,長一個半柱徑。柱子的看面(即前面)出半榫,露出柱外部榫長等于半柱徑。15、梁的制作如上所述:梁有九架、七架、五架、三架梁、雙步梁、單步梁等。a、七架梁:(小式作法):做梁和做柱子一樣,先用丈桿打截料;在梁的兩端頭劃迎頭立線(即直垂線)根據(jù)立線,找出底皮線和兩肋線。即梁的底皮線和梁的寬窄線;由底皮線往上返8/10檁徑(或一個檁徑)為“平水線”,這條線就是檁的底皮線。從這條平水線再往上返半個檁徑劃一線,即“抬頭線”這條線與檁中線平。也就是梁頭的上皮線。所以梁頭高為一點三檁徑(或一個半檁徑),再從抬頭線往上加零點二檁徑劃一線為“熊背線”。這就是七架梁實用高的尺寸,合一個半徑高(或一點七徑)。但熊背可根據(jù)材料加高。劃兩肋線即梁寬窄線,梁頭寬窄按柱徑加一為梁寬,如柱柱徑一尺梁寬應為一尺一寸,按梁的垂直中線兩邊均分,劃出兩肋線,即寬窄線。根據(jù)兩端的底皮線,在梁的兩側面(梁身)彈出直順線,進行刨光,但要求刨到齊線止。根據(jù)兩端的立線,彈出兩側的平水線,底面中線和熊背面(上面)的中線,按著丈桿劃出檐中線(即檁中)和步架中線。在柁底的檐檁中線劃出“海眼”一般為二點五寸見方,深二寸即可。為了安裝時不架馬,將海眼四周硬楞作倒楞。梁的底楞作圓饅楞,按梁面的1/10彈出圓楞線(同額元饅楞)進行操作,鑿眼,刨光。再將水平線、抬頭線及各步架的中線劃好。根據(jù)檐檁中線用檁椀子樣板即“叉子樣板”,在水平線上皮劃出檁椀子。檁椀子尺寸為半個檁徑。作法:將樣板的直邊對齊檐檁中線,上邊對齊抬頭線,樣板檁底對齊平水線,進行劃“檁椀”弧線。再翻過來同樣劃另一半弧線,形成半個檁徑圓(即成為檁椀)。再把檁徑線過到梁頭上面來,劃鼻子線,俗稱“大鼻子”,鼻子寬等于梁的二分之一,在做完檁椀子的同時,將墊板口子作出。口子深為一寸,寬同墊板。梁底和梁兩肋都已完成,將梁擺正,熊背朝上,在步架的中線劃出瓜柱眼(海眼)也就是瓜柱的管腳榫眼。長按瓜柱徑,寬按瓜柱的1.5/10進行鑿眼。最后用鋸盤柁頭(即鋸柁頭),將兩頭留的荒料鋸掉,并把原迎頭的各線從新劃好備安裝時用。要將柁頭一鋸鋸齊。注:“一盤柁頭,二鋸檁,三鋸柱子立的穩(wěn)”一盤柁頭就是一鋸將柁頭的荒料鋸掉,不要翻身再對著鋸。因一鋸鋸下來柁頭平整,沒有臺和凹凸現(xiàn)象。二鋸檁因檁作刻半榫要求半檁徑一鋸,所二鋸就鋸平了。三鋸柱子立的穩(wěn),是根據(jù)三點落地較穩(wěn),所以要求盤柱根時鋸三鋸,鋸完之后用斧子錘錘中間。全部做完后,熊背上標寫梁的部位及名稱。(如東縫西縫某架梁等)。b、五架梁:作法同七架梁。按丈桿打截料,劃平水線、抬頭線、寬窄線、熊背線;作鼻子、鑿海眼,倒圓饅楞、鑿檁椀等項操作。如小式不作一檁三件,前后檐可做檁枋(檁仿作銀錠榫)。金步可做替木口,寬深同墊板口,高為4厘米。圓饅楞,鑿檁椀等項操作。c、三架梁:作法同七、五架梁。抬頭線按七、五架梁的尺寸乘以0.8即可。為使梁頭減小,不致與椽子相碰。d、雙步梁(即大膀子):打截料放線,等作法同七、五架梁,但一端做柁頭、另一端做榫插入中柱內。榫寬為梁寬的3/10,高同梁高、榫長為柱徑的二分之一或大進小出。梁頭比七、五架梁頭可小,看材料的情況臨時定。如:雙步梁用在排山,梁頭作小鼻子,一面做檁椀;靠山墻面可不作檁椀。后尾榫用掐退法進行操作。e、單步梁:同雙步梁作法。f、月梁(頂梁):月梁是用在卷棚式建筑上。作法同梁的作法。以丈桿打截料、放線、劃平水、抬頭、檁椀線等。但不要熊背。鑿海眼、檁椀、做圓饅楞。月梁托雙檁。梁長為四個檁徑,也可按下梁的1/5。檁上釘羅鍋椽子,椽子兩頭搭在兩檁的外金盤線上。由于羅鍋椽下口是平底,按舉架羅鍋椽不夠高度,可在椽子下口加脊枋條。羅鍋椽的弧度,是由兩檁的上皮上拱架起一椽徑梁下。用瓜柱或荷葉墩支承。g、插金柁及抱頭梁:用在廊深,一頭作柁頭,一頭作榫插入金柱(老檐柱)內。先打截料、放線、找平水線、抬頭線、寬窄線、劃海眼、檁椀墊板口等同梁的作法。作大進小出榫,用抽板掐退,榫的作法同插金,抱頭梁的后屬插入老檐柱內部分,應加鐵活拉牢。h、扒梁(又名順扒梁):扒梁用在廡殿屋頂?shù)膬缮狡禄蛐降纳矫妫型袡_及采步金等,(或用在雜式亭子等建筑物上)。做法:按計算的丈桿打截料,四面刨光。放線、劃線,不要熊背,高按檁徑一個半徑(大式按正心桁一個半征),寬按高的8/10。長按步架中到中加機面長,在扒梁下后一頭往上返半個檁徑放抬頭線。檁里皮上下各鋸四分之一檁徑,作刻半,在刻半的中作刻半榫,寬2寸。扒梁出頭部分與檁的外皮平或與外金盤線平,在出頭部分高出屋面影響釘椽子,故須將高出的部分按坡度鋸齊,再按椽子斷面尺寸鑿出椽窩。扒梁下楞作圓饅楞。上部作瓜柱眼,后端交在七、五架梁上。i、抹角梁:抹角梁隨所處的位置不同和長度不同(寬窄相同),其做法也不相同:1、安裝在檁子上,兩端做斜刻半,而刻半榫是正榫。刻半榫是由檁中線用拐尺找方劃正。長按兩個步架加一個機面,用一四一四加斜,外加本身厚的一份即長。2、如有斗拱交在平板枋上(即坐斗枋)。長按兩步架加一正心桁厚,用一四一四加斜,外加本身厚即長。3、如帶有柁頭,長按兩個步架中,加半個柁頭寬,一個柁頭長,用一四一四加斜,即連柁頭長,高厚同扒梁法。其柁頭作法同七、五架梁。g、太平梁:太平梁是用于有推山的廡殿頂上。如無推山的廡殿不用此梁。梁上承托雷公柱。四方亭也有用太平梁的。太平梁的作法和三架梁相同,但兩端因交待在檁上,故不做海眼,不做檁椀,扒在金檁上,但不做鼻子。熊背上鑿雷公柱管腳榫的海眼,同三架梁。注:雷公柱有帶脊樁和不帶樁兩種。太平梁兩端扒在金檁上,作法按扒梁法。k、踩步金柁:采步金同七、五架梁平行。梁底比七、五架梁高一平水,它的高寬尺寸與五、七架梁同。作法:打截料、放線、劃線。梁的中部按步架作海眼等。兩端不作柁頭,而按檁作法進行劃線,做圓檁頭,在采步金外肋(外側)按檁的椽花尺寸丈桿排出椽窩。踩步金的下皮是平水線,椽花按五舉找斜、鑿椽窩,踩步金檁頭與前后坡金檁用搭角檁刻半制作相交。另一種作法,長按步架中,兩頭各加半個檁徑,一個角梁厚即長,高按金檁徑一份,椽子斜徑一份半(五舉斜)如扣金作法,每長一丈,加高一寸五分,厚按高的8/10。踩步柁,凡四面有廊子建筑均用踩步柁,它的作法同七、五架梁,梁高按七、五架梁高加斜椽徑1.5~2徑為高,長、寬同七、五架梁。前后做梁頭桁椀,不作檁圓頭,其他作法同踩步金。l、踏腳水:踏腳木用在歇山(小紅山)的推山,山面檐椽上,上承托草架及山花板。長按山面中間中至中,加兩個檁徑即長,高按金檁一徑,寬按高的8/10。作法:按丈桿打截料,放出中線,在踏腳木上皮留一椽徑,下皮尺寸不定,踏腳木下皮按椽子的五舉斜作出斜面,兩端相交在角梁上。在踏腳木上面按步架分出草架柱位置,劃出眼線。m、老角梁:長按檐出加檐步架,用五舉加斜,再加沖:)老角梁加兩椽徑,仔角梁加一椽徑;或老角梁加三椽徑,仔角梁不加)用一四意思加斜,再在角梁后尾加一個半檁徑(三岔頭)為長。如重檐角梁為刀把角梁,長按以上方法;角梁后尾加金柱徑半徑按柱徑的3/10或按角梁1/3開榫做角云頭,為長。又法:老角梁,長按檐椽長加一個半檁徑,用一四一四加斜法,再加沖二椽徑即長。老角梁、仔角梁的高為三椽徑或4.5斗口,厚均為二椽徑或三個斗口。老角梁作法:按以上計算出的尺寸排出丈桿。或按足尺大樣的樣板進行打截料,刨光、劃線;先彈出中線,劃出檐步和金步老中,里外由中,金步檁在角梁上皮。檐步檁在角梁下皮,在里外由中劃出搭角檁線,按檁徑的3/10,找出金盤線,并劃出斜桁檁椀。(里外由中,就是檁中,金盤線就是檁底線)然后將這些線用三拐尺按五舉加斜法,拐到角梁的兩側面。檐步在側面的外由中,用斜檁椀樣板,在角梁下皮往上返半個檁徑,劃出斜桁椀槽線。金步金檁在角梁上皮,同上法作。將各線過到兩側,其作法與檐步不同的是斜桁檁椀的下皮至角梁的下皮,在里由中的位置上,往上返一個半椽徑,是斜桁椀的下皮。用拐尺在里由中線上劃一垂直線。在這線上劃出斜桁椀槽線。兩面劃法相同。在桁椀內,作閘口榫。●仔角梁(又叫角梁蓋)作法:高寬同老角梁。仔角梁的起翹,由老角梁往外翹平,翹平的高度由老角梁上皮往外至大連檐下皮,一般為四個椽徑。也可在四個椽徑往上再加二寸(5厘米)抬頭。仔角梁與老角梁疊在一起,按老角梁的各線及斜桁檁椀都過到仔角梁兩側,并作斜桁椀,合為一個整斜桁椀。這即為“扣金”作法。仔角梁頭作法:高為三個椽徑分為三等份,上邊的一等份留出連檐位置,下兩份在兩份的中線分作套獸榫。仔角梁往外加長兩個椽徑就是套獸榫長,高是一椽徑,外加鼻子高為半個椽徑。仔角梁與老角梁的椽槽部位。一點在金步里由中的外金盤線檁椀上部往上返一徑;另一點由老角梁頭上皮往下返一個椽徑,在檐步和金步將這兩點相連接,彈一線就是檁槽線。槽深在金步為半椽徑。放角梁足尺大樣:老角梁及仔角梁平面翻樣步驟(以柱高3m,不帶斗拱的建筑為例)。1、彈一水平線,長度較角梁略長,即做為老角梁和仔角梁的中線。2、通過計算或制圖的方法做出檐、金檁老中,老角梁頭尾及仔角梁頭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及各搭角檁中線。①如用做圖的方法確定以上所說各點位置時的具體步驟如下:第一、在角梁中線的適當位置,點出搭角檁的老中(A點)。第二、過老中線與角梁中相交成45度角的檐檁中線兩條,即搭角檁中線。第三、在檐檁老中向角梁后尾做一條與檁中線垂直的線段,在此線段上量出檐步架的水平距離為1.5m得一點(B),由(B)點做一條直線與AB線成90度交角梁中線于(C)點,即為搭角金檁的老中,在C點劃兩條與角梁中線成45度的直線,即為兩根搭角金檁的中線(即由中線)。第四、由B向后1.5檁徑(45厘米)得E點,由E做垂線與角梁中交于F,即為角梁后尾。第五、同樣在AB的延長線上,向前量出檐椽平出(60厘米)加沖2椽徑(20厘米),共80厘米得G點,由G點做垂線交角梁中線于H點,即為老角梁的前端,HF即為老角梁的通平長。第六、同樣自G點向外量出飛椽平出(38厘米)加沖一椽徑(10厘米)共長40厘米得I點,由I點做垂線交角梁中于J點,即為仔角梁頭的位置。再加套獸榫共計全長。②用計算方法確定以上各點位置。第一、步架寬5.1×1.414=2.121m即為檐檁老中至金檁老中的水平距離(A至C)。第二、一個半檁徑45厘米×1.414=63.63厘米即為金檁老中C至老角梁后尾F的水平長度。第三、2/3上檐出加椽2徑80厘米×1.414=113.12厘米,即為檐檁老中A至老角梁頭H的水平距離。第四、1/3上檐出加1椽徑加斜40厘米×1.414=56.56厘米即為由老角梁頭H至仔角梁頭J的水平距離。③、按照角梁中線各和割搭角檁中線劃出角梁寬(26厘米)搭角檁的平面投影(檁徑30厘米)及金盤線(3/10檁徑)位置。◆老角梁與仔角梁翻樣步驟:1、畫檐檁中的平水線,將平面圖上的老中及由中、金盤線、檁外線與角梁側面的交點引至平水線上。2、在水平線上沿搭角金檁老中位置D向上按舉架高(五舉)量出C1點,C1D長為75厘米。3、從平面圖上搭角檐檁與角梁相交的最外一點K向上做垂線和立面圖相交于一點K1,連接C1K1兩點成一斜線,再以斜線上由K1點做一直線,并在此垂線上截30厘米(三椽徑)長,得出L1點,連接C1L1線(使K1LC1角為90度),并延長它,即為老角梁上皮線同樣由C1點向下做直線并截取30厘米(三椽徑)的M點(使K1MC1角為90度)連接L1M兩點并延長之即為老角梁下皮線。4、由平面圖老角梁后尾F點引垂直線與立面老角梁后部金檁老中的水平線相交于F1然后按照規(guī)定做三岔頭,即為老角梁后尾。5、再由平面圖老角梁頭H點引垂線與立面老角梁上皮線交H1,格方后按規(guī)定做霸王拳,即為老角梁頭。6、以立面圖上檐檁的里外由中為中心。以檐檁中的平水線為基線(K1D)放好斜檁椀樣板,以樣板為準即可將老角梁兩側面搭角檐檁的斜檁椀畫出。7、斜檁椀作法:橢圓的1/4即斜檁椀樣板。8、由老角梁頭H1點引水平線,由平面圖J點引垂直線交于J1點,再由J1點向上5厘米左右的p點,連接H1P線即為仔角梁下皮線,做平行于PH1HC1且等于仔角梁高(3椽徑)的線,即為仔角梁上皮線,將角梁頭沿H1P鋸下補在上面,并按規(guī)定開大連檐口子,做套獸榫即為仔角梁梁頭。9、同上的金檁中的平水線為基線以里外由中為中心,按斜檁椀樣板放出在老角梁和仔角梁上的斜檁椀線,再按規(guī)定畫出仔角梁后尾形狀。10、由角梁頭H1點退回3厘米左右(為雀臺子)得N點,由N下返一椽徑(10厘米)得Q點,做Q及金檁上面外由中的外金盤線O點的連線為翼角下皮線。由N做一條距OQ為一椽徑的水平線即為翼角的上皮在翼角椽位置由金檁外皮位置開始至搭角檐檁老中為止鑿椽槽,椽槽由檐椽老中處開始,由淺而深,至椽槽后尾最深處為半椽徑。11、畫翹飛椽子位置:由仔角梁頭退回約3厘米得R由R向下一椽徑得S,連接S及翼角椽頭N枋類的制作1、檐枋(即檁枋):枋高為一檁徑或按檁徑的8/10,原為高的8/10,長按面闊減半柱徑。兩端頭做銀錠榫(即燕尾榫)銀錠扣。榫寬按枋子高,厚按柱徑的3/10,長按柱徑的1/4。劃枋子長及榫頭,用抽板掐退法作。枋子作完后要彈上中線,在立架安裝時用。四面作饅楞均按各面的1/10。2、額枋:大式(帶斗拱)叫額枋。小式(不帶斗拱)叫檐枋。長按面闊尺寸減半柱徑,高寬按斗口計。刮刨光平,彈出中線,兩端作銀錠榫(帶袖或不帶袖),按掐退法進行劃線,枋子四面作圓饅楞。按每面的1/10。3、箍頭枋(即搭角枋):此枋用在山面前后轉角處。前(后)面與山面搭接相交。長按盡間面闊,山面按廊深各加一檁徑半即長。一端做銀錠榫,榫做法同前。一端作箍頭榫和霸王拳(小式作三岔頭)作法,長寬同坐斗枋出頭。4、小額枋:小額枋位置在大額枋下面。作法同前用丈桿打截料、找方、刮料、彈中線、作榫或(銀錠榫),榫寬3/10。搭角小額枋:是用在轉角處。作法基本同上,但其不同之處,只是角柱榫眼是通直榫。尺寸與穿插榫相同。榫是大進小出,出頭榫為枋子高的1/2,伸出柱外榫長為柱徑的1/2,即將榫的上部減去一半,出下半部榫。山面小額仿,作法同上,但出柱外的半榫,是在上半部,而將下半部榫減去1/2。5,由額墊板:是用于大額枋與小額枋中間,如沒有小額枋,也就不用由額墊板。板的榫同板厚,寬兩個斗口,插入柱內,深為一斗口。板長按面寬減半柱徑。6、坐斗枋(即平板枋):安在大額枋上面,坐斗枋與額枋用銷子聯(lián)接。按丈桿打截料、找方、彈中線。兩端作銀錠榫。枋長按面闊。寬三個半斗口。高二個斗口。搭角處長與大額枋的霸王拳一齊。搭角作扣榫與山面相交。7、重檐大額枋:用在重檐(上層檐)上,長按面闊。稍間按面闊,加半個柱徑,再加出霸王拳,按本身寬的一半(二分之一),高按金柱徑加一,厚按童柱徑9/10。作法同大額枋。8、承椽枋:按大額枋的高厚各加一斗口。兩端直榫,其余同大額枋。又法:長按面闊,稍間收一步架。高按三點三斜椽徑(即下皮往上一個半斜椽徑,椽位一個斜椽徑,由斜椽上皮至枋子上皮為零點八斜徑)。厚按高的十分之八。做法:兩端直榫寬3/10柱徑,榫長柱徑的1/4,四面作圓饅楞。按木桿的椽花,由柱中到柱中排好椽子距離,劃十字線(即椽子中線),根據(jù)椽子的中線用劃出椽窩位。在鑿椽窩時,要往上按五舉斜,鑿出斜椽窩,椽窩深為半椽徑。檁類的制作1、檁(檐檁、上、下金檁及脊檁):長按面闊中到中再加1/4柱徑即長。徑按柱徑或十一分之十柱徑。作法:按面寬丈桿打截料放線,檁徑按金盤檁底為徑,而不是橫向尺寸。放八卦線,砍刨圓。按檁徑的3/10,作出檁底和金盤。兩端作刻半。一端作銀錠榫,一端作銀錠口子,均按徑的3/10。榫長按檁徑的1/4。在劃檁榫的同時按丈桿將椽花排上,為安裝時釘椽子用。2、兩山盡間及稍間的金檁、脊檁(帶歇山的)按面闊加榫計長外,再加出稍(即推山的長度)。作法同前。3、搭角檁:用在轉角處,在轉角處作搭角檁。長按面闊再加一個半柱徑即長。作法除搭角外其余同前檁。搭角在轉角處作搭角刻半榫按檁徑四等分,中間留兩分作刻半榫,搭角榫進深壓面闊,檁出頭為一個檁徑。4、扶脊木:用在脊檁之上。長、徑同脊檁尺寸。扶脊木不作圓形,而是不規(guī)則的六方形或上半部作圓形。如按丈桿打截料,迎頭放十字線,按檁徑的3/10找出檁底及金盤線,按直徑垂直中線分為五分,下部占3/5,上部占2/5,與金盤與檁底的外線相連一斜線按線砍刨光平。扶脊木兩側斜面,按面闊丈桿排出椽花,劃出椽位,用圓規(guī)劃出椽窩,按脊部舉架加斜。鑿出椽窩,深為半椽徑。在扶脊木上半部分出脊樁眼,眼的尺寸按金盤見方。在房部鑿出銷子眼與脊檁,用暗銷相連。板類的制作1、墊板:墊板是用在檁下邊。兩端交待在柁頭兩肋的墊板口子上。板長按面闊,板高同平水,厚大式為一斗口,小式為檁徑的4/10。2、山花板:山花板是用在歇山(小紅山)的山面的山花上。板長自踏腳木至扶脊木中。寬按踏腳木長為寬。厚一般為一斗口或椽徑的6/10,板拼縫采用錯口縫(高低縫)。山花板一般用立板,下邊交待在踏腳木上,背后交待在草架上,大式的山花板有雕刻(乾坤壽帶、梨花壽帶和金線風帶等)。3、傅縫板:長隨步架加舉斜,寬為兩檁徑或七個椽徑,厚為一椽徑(寬1.8柱徑,厚1/4柱徑)。作法:根據(jù)步架舉架加斜法,用三拐尺來劃線(三拐尺使用說法:五舉拿頭,見舉舉說,增、減、徹)。另一種作法是先放大樣,起樣板。如按步架長博縫板接頭做頭縫榫,在下邊口做托舌。如懸山博縫板,在檐頭的頭部做博縫頭。博縫板交待在檁上及邊緣上。邊緣長按正身椽長、寬、厚為1.5椽徑或兩椽徑。板的背后鑿椽窩,深為板厚的1/3或半椽徑。交待完后在椽位(步架位)釘七星釘。4、圍脊板:用在承椽枋上皮至大額枋下皮為板長,寬按面闊柱徑兩肋的柱里皮計算(數(shù)塊板拼即全寬),厚按高的1/10。作法:拼縫采用錯口縫(即高低縫)。單塊安裝釘梗條。5、棋枋板:長按挑尖梁上口至承椽枋下口為長;寬、厚同圍脊板,作法同上。6、掛落板掛檐板、滴珠板(又名掛檐板):是掛檐板的一種。而滴珠板是用立板制作。板長(高)自斗拱第一挑的上皮計算至壓面石止。板厚是一椽徑或一斗口,寬根據(jù)建筑物的一周計算。作法:有帶雕刻的,有不帶雕刻的兩種。如有雕刻,板寬可根據(jù)雕刻要求分塊及板寬窄而定(雕刻一般為如意頭即云頭)。掛落板為立板平面,不做雕刻為掛落板。掛檐板是用橫向板不做雕飾,有要求做彩畫的。瓜柱類的制作:1、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個梁用。按瓜柱丈桿打截料。瓜柱丈桿是根據(jù)舉架高(即下梁的平水線至上梁的平水線為舉高),減去上梁的平水加兩端頭榫為瓜柱高。具體作法:放十字中線,彈四面中線。將瓜柱立在梁的熊背的瓜柱眼位上,瓜柱的面中線對準柁的中線及步架中線。吊直,用岔子板岔活(岔子板就是檁椀樣板后帶岔子板),岔子尖一個靠熊背,一個粘墨針,在瓜柱周圍劃上線(為岔活),并將瓜柱的管腳榫按眼劃出。根據(jù)岔的墨線及劃的各線進行操做。管腳榫要用鋸開榫,榫要與眼緊密,最好是安裝(栽瓜柱)時用斧子。瓜柱作完將它栽到柁上。用木桿從平水線往上返出瓜柱的實際高度,并作出饅頭榫,剔枋子口,枋子口為銀錠口,寬為3/10。2、脊瓜柱:脊瓜柱作法基本同瓜柱。有角背用雙管腳榫,無角背可用單管腳榫。脊瓜柱上端作檁椀子,用檁椀樣板進行劃線。正身(縫里)脊瓜柱作通檁椀,山上用的脊瓜柱在檁椀內做小鼻子,同山柱法。脊瓜柱鑿墊板口子及枋子銀錠口子。脊瓜柱高按脊步舉高加半檁徑即高。3、雷公柱:雷公柱是用在有推山的廡殿屋頂上。放在太平梁上;也有懸空的作法如四角鉆天,六、八方事等約有雷公柱子,下邊做垂蓮頭或風擺柳等雕刻。雷公柱,一般都帶脊椿,上做寶頂用。廡殿的雷公柱作法基本同脊瓜柱,但在山面有由戧眼,由戧眼根據(jù)脊步舉架加斜,劃線剔鑿,尺寸與脊瓜柱同。4、交金墩:交金墩是用在瓜柱位。由于此處不能用瓜柱,而采用墩。交金墩高按舉架高,寬同瓜柱,長一般為兩個柱徑。

作法:基本同瓜柱,但柁墩是縱木紋受壓,扒在柁背上,所以不作榫,而做暗銷栽榫,上面栽饅頭榫。5、角背:角背為了瓜柱的穩(wěn)定(一般在大式房屋上用的較多)。長為三個柱徑,高為一檁徑,厚按檁的3/10。上承托瓜柱中間刻出1/4口子,瓜柱雙榫穿過角背,插入梁上。下口栽有銷子。釘望板:翼角椽及老檐頂完后在連檐以內滿釘望板一層。露明部位應刨光。縫子應做柳葉縫。第一塊望板的柳葉縫應壓住連檐里邊。翹飛部位的安裝:1、縹大連檐:先釘好正身飛頭椽子。在仔角梁頭刻大連檐口子,將大連檐一端固定在仔角梁的連檐口子上。另一端散著頭用釘子卡在正身飛頭上。將大連檐沿縱向鋸成四等份,并在水中浸泡透,然后再縹大連檐。2、排椽花:在翼角椽位上即望板上面按翼角位彈出翹飛椽的邊線。在大連檐上按數(shù)排出椽花。3、釘翹飛椽:按彈好的椽位線,將翹飛椽后尾粘在翼角椽的望板上不要釘死。粘(釘)翹飛椽時應使翹飛母(閘當口子)一律在小連椽外皮以內不要超出。粘完翹飛以后與翼角椽較正(上下沖)進行老檐,即將翹飛釘在大連檐上完后再盤頭,盤頭按大連檐外皮約2—3cm左右飛頭頭格鋸齊。4、閘檔板安裝:以翹飛母為準,用方尺格方確定閘擋板口子位置,然后將閘檔板口子剔好,安裝閘檔板。閘檔板長為椽檔加兩個榫深,寬1椽徑,厚同望板。靠角梁的幾根翹飛椽間空隙很小,可以不做閘檔板而用三角木堵嚴代替閘檔板。5、釘望板:最后在翹飛椽及飛椽上面鋪釘望板一層,望板應一律做柳葉縫,檐頭露明的望板一律刨光。(后尾壓尾望板可不刨光)。望板:在古代建筑的望板有兩種,一種橫望板,一種是順著椽子釘?shù)捻樛濉M望板一般為2.5—3cm厚;順望板厚為半椽徑。小連檐:長按大連檐定。寬為一椽徑,高按望板厚。如用里口木(可代小連檐)則里口木長按連檐,高按椽徑一份,加望板厚一份為高。厚為一椽徑。如不用里口木,可用木板作閘檔板。長按椽檔加兩榫,高按飛頭高,厚與望板同或2cm厚。6、草架用在歇山(小紅山)的山面:(1)草架柱:長脊部按踏腳木上口至脊檁為長。金步按踏腳木上口至金檁中為長。每檁一根。寬厚按踏腳木高厚的一半。(2)穿梁:由前金檁至后金檁加兩檁徑為長。寬厚同草架柱。作法:草架柱脊步上端作檁椀子,頂在出稍檁(高步作榫)。下端作管腳榫交在踏腳木上,在金步架處與穿梁作刻半相交。穿梁作法,兩端作檁椀,中間在金步作刻半與草架柱相交。7、襯頭木:用在翼角椽下,襯著翼角椽往上翹起。長按步架長,高按兩個椽徑,厚為一個椽徑,左右各一塊。兩塊對角鋸開。上面按五舉作斜面。交待在角梁兩側面,上口與椽槽下口平。如有挑檐桁,在挑檐桁的脊面上加一塊襯頭木,長按步架加一拽加為長,高厚同上。古建筑木裝修古建筑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所謂大木作是指梁架、柱、斗拱、椽望等。小木作是指室內外檐裝修而言。古建木裝修在古建筑木構造中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它是表現(xiàn)中國民族形式的重要手段。古建筑裝修包括房屋的室內外所有的門窗、檻框。外檐裝修有檻窗、支摘窗、夾門窗、照壁門,撒帶門、棋盤門(攢邊門)、實榻門、木欄桿(欄桿還有用鉛鐵皮做花心)等。內檐裝修即室內裝修有木板墻隔斷、木頂隔即天花等和各種罩、櫥、博古格等,這些均屬細木裝修即小木作。制作這種裝修在用材上是比較講究,一般采用紅木、黃花梨、楠木、秋木等材制作。另有一種包鑲作法,是用杉木制作外面用較高級的木材包鑲。這些均屬內木作,在清乾隆時盛行。內檐裝修的形式構造與外檐裝修完全相同,但是它不受外界的氣候限制,而式樣繁多如壁紗櫥(是全槽槅扇隔斷)、幾腿罩、落地罩(包括落地花罩)、欄桿罩、炕面罩、書格、博古格等還可施用各種花飾雕刻;還可施用銅制雕龍刻鳳的角葉、人字葉、杏葉鈕頭圈子等。所以在古建裝修上自成一體。外檐裝修一、檻框、槅扇的權衡尺度古建木構造的門窗一般是在建筑物的柱、枋、梁之間安裝。在檐柱上安裝的叫“檐里安裝”,在廊子里的金柱(老檐柱)上安裝的叫“金里安裝”。木裝修檻框即安裝料、槅扇、檻窗等的具體制作均各有分數(shù)。每槽(間)的檻框、槅扇、檻窗等都是隨間安裝,與大木間架、面闊、檐頭的高低均具有密切關系。根據(jù)《清工部工程做法》和《清式營造算例》規(guī)定,檻框、槅扇邊框抹頭、欞心、裙板和各種門窗、大門等的斷面尺寸和高寬及長度的定制均以檐柱的高低,檐柱、金柱徑的大小為標準計算。例如:下檻即下坎以徑的十分之八定坎高,厚按本身高的二分之一或按柱徑的十分之三定之。上檻(中枋)高按下檻高的十分之八來定。抱框寬按下檻高的十分之七定,厚均同下檻厚。又如:槅扇邊挺、冒(抹)頭的斷面尺寸按槅扇寬的十分之一或按抱框寬面的二分之一定看面,按看面的一點一倍或一點二倍定進深尺寸。如雙面起線應按看面的一點四倍定之。槅扇有四、五、六冒(抹)頭之分。絳環(huán)是按槅扇邊的看面的尺寸兩倍定寬,裙板是按槅扇冒(抹)頭的根數(shù)由槅扇通高四六分之減去絳環(huán)定裙板高。槅扇四六分法是按槅扇全高、槅扇的上冒(抹)頭的上皮起至上中冒(抹)頭上皮占全高的十分之六,由上中冒(抹)頭上皮至下冒(抹)頭下皮占全高的十分之四。按幾冒(抹)頭減去絳環(huán)余尺寸即裙板高度。另一計算法是由槅扇通高減去所用的冒(抹)頭根數(shù)和絳環(huán)的塊數(shù),所余尺寸按四六分之,槅扇心占六、裙板占四分定之。另還有其它計算方法;總之要考慮到室內通風,采光的要求。槅扇通高確定方法:隨檐里安裝或金里安裝的位置來定。如檐里安裝定高按檐柱高減檐枋,下檐定高。如金里安裝則以廊步桃尖梁下的隨梁枋或穿插枋為準。上檻(中枋)下皮與隨梁枋或穿插枋下皮平,上檻至下檻上皮為槅扇高。上檻即中枋以上安眉子橫披、替樁。次間、稍間槅扇、檻窗高低邊框等斷面尺寸與明間同。檻窗:上檻即中枋以上與明間取平,上檻即中枋以下、檻窗的上冒(抹)頭與槅扇的上冒(抹)頭平,由上檻即中枋往下翻至檻窗的下冒(抹)頭下皮與槅扇中下冒(抹)頭的下皮取平。檻窗以下即風坎。槅扇與檻窗定高總要以通風、采光的為主。立面設計盡管明、次、稍間面闊尺度不等,分扇寬窄不一致,但通體高度必須保待一致,否則破壞了立面,影響了建筑的美。檻框即安裝料的名詞、位置:由于檻框其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各有名稱。下檻(下坎、門限)是安在兩柱之間,緊貼地面的橫木。中檻(中枋、跨空枋)安裝在槅扇高的位置上是懸空的枋子。上檻(提裝)安在檐枋的下口,但也有不用此枋子的。抱框是抱在園柱子上,作為立框用,因柱子是園面不好安裝門窗,所以加做抱框。間柱:是安在兩窗戶之間即中間,因窗扇過寬大須分兩扇,故中間用間柱隔開。風檻即風坎,是安在檻墻上或安在榻板上。榻板:安裝在檻墻上(即窗臺板)。大門的種類:根據(jù)要求和使用,大門有棋盤門(拈邊門)、實榻門、撒帶門等等。門的尺寸是根據(jù)門口而定,門口的尺寸是按“門光尺”排出,在工作實踐中工人師付得出“街門二尺八,死活一齊搭”這也是在人民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一說法。門光尺即八字尺又門尺。門光尺長等于營造尺一尺四寸四分,一門尺全長分為八份(每份為營造尺一寸八分),門光尺又分為四吉四兇。即財(貴)、義、官、吉(福),這為四吉,病、離、劫、害,為四兇。門口的尺寸應選四吉,稱為吉門口,吉門口的尺寸是用門光尺排出如門口高七尺八寸,寬五尺八寸;高七尺三寸,寬五尺八寸;高六尺四寸,寬三尺六寸;高六尺五五分,寬三尺一才六分;高六尺六寸,寬四尺二寸;高五尺七寸,寬二尺三寸;高五尺八寸,寬二尺八寸等等。以上的尺寸均屬“財、、義、官、吉”根據(jù)門光尺自二尺一分至十一尺六分共可排出一二、檻框作法與安裝(一)下檻:長按面闊減半柱徑或減一柱徑外加榫長即長,高為柱徑的五分之四,厚按本身高的二分之一或按柱徑的十分之三定之。先按面闊柱子的里皮至里皮(落空尺寸)或門口尺寸分出中,按中排出(分出)門口寬的尺寸對照門光尺;兩端鋸出抱豁肩并剔溜肖口子;下檻上面鑿出各框眼,如有余塞板者可留出余塞板槽及抱框眼。安裝時,按柱頂石古鏡找平,由古鏡往上找下檻尺寸位,按古鏡平往下至地面的距離尺寸做一叉板根據(jù)這一叉板一面靠地面一面貼下檻進行叉活即下檻的實際高的尺寸。再進行分作門枕位置定出口子尺寸(代袖)。在下檻兩端上口抱框位鑿出眼或釘溜銷榫。如下檻中間做活坎時應在門枕石位讓出金剛墻做為銷口子。活下坎做法:兩端作榫,坎前臉安提環(huán)兩個,在里面穿兩根帶,帶的位置應作在門扇的下冒(抹)頭下口扇的中位置上。(二)中檻(即中枋):長按下檻加兩端倒退榫為長,高按下檻高的十分之八,厚按下檻厚。根據(jù)門口高,在柱子上號出(量出)中檻位置,往上返量出中枋斷面尺寸。(因中枋安裝是采取倒退活,所以中枋一端作單榫,另一端作雙榫),同時在中枋下面按下檻劃出各檻框眼的線。中檻做法:先分出開間的中(即門口中),該中線對準下檻中線,將門口位尺寸,抱框位置線過到(劃到)中檻下口面上。中檻立面(即看面寬面)根據(jù)中線分出門簪位置,并根據(jù)門簪尺寸劃出眼,因門簪下口需要帶袖榫,在中檻上按門簪下口模劃出刻袖線落槽。中檻安裝是用倒退榫,一端做成雙榫,榫長為單榫的兩倍(約8公分,另一端做成單榫。中檻上口靠柱子位用小抱框(小抱框的斷面尺寸同大抱框),中檻上安迎風板(即走馬板)故枋子上口做槽或裁口,里釘梗條。眼榫做完之后,在前面起線(即雙線)。中檻安裝:根據(jù)門口高劃出的中枋眼線,鑿出眼來,將中枋的雙榫對準先插入眼內,再將單榫對準位,用撬棍撬雙榫處,將單榫撥入眼內,以中枋的門口中線對下檻中線為準。撥完吊垂直即找平后用木楔將中枋背實。注:1、吊垂直就是按下檻開間的中對準中枋的中即是中枋平正。2、在鑿柱子上的中枋眼時在眼的上口要鑿出漲眼,為安裝抱框時用。3、如沒有門簪就不鑿眼但門龍(連楹)用釘子釘即可。(三)上檻(即提裝):長按中檻長,高為中檻高的三分之二,厚同中檻。上檻安裝在檐枋下口。上檻下口做法同中檻上口,小抱框,小間柱眼和迎風板槽。前面在下口起一口雙線。兩端作抱肩(同下檻抱肩作法)。(四)抱框:長按門口高加兩頭榫長即長,寬同門框或按下檻的十分之七,厚同中檻。抱框是貼在柱子上。先將抱框長短(讓出兩頭榫)鋸出來,做榫、起線,如有魚腮板做好槽或裁口、剔肩鑿眼;將抱框按著下檻抱框位置立直對準中檻抱框位置用線垂吊直(吊抱框里口),如果抱框大出位置線的時候,要求上下一致,量出位置線與抱框相差多少按著差數(shù)做一塊叉子板進行叉活。叉活的方法是:將叉子板一邊貼緊在柱子面上,另一邊用劃簽(鉛筆也可)貼緊叉板,順著抱框從上往下劃出相差的部分即為叉活。根據(jù)叉好的抱框線,進行砍做抱豁。抱豁做法是根據(jù)所畫線,用裁口刨子裁下多余部分(即差活),中間用鍽鏟剔鑿或用斧子砍。如果嚴格要求抱豁還要刨光。(五)門框:長為門口高加兩頭榫長即長,寬為下檻寬的十分之七,厚同下檻。做法:先按門光尺排出門口高的尺寸劃線,兩端各按3公分長劃榫,前臉上端肩或做膘實肩,下端做榫直插(墩)在下檻上,在口里看面起雙線如果帶余腮兩口均起雙線并同時打槽裁口做線肩。安裝同抱框先將中枋提起門口就位。(六)榻板(窗臺板):長按面闊減半柱徑,寬按檻墻厚加兩邊盤頭(約2~3公分)或按一點五柱徑定寬,厚零點二八柱徑或按寬的四分之一。做法:先將榻板刨光(刨一個好大面、兩個小面)落出薄厚寬窄尺寸,按檻墻中(柱中)順板長彈出中線再按面闊在板上分出中;用兩根卡桿掐出柱與柱的里皮落空的實際尺寸,按開間中將掐的尺寸過到榻板上并號出長短尺寸線同時讓出抱豁肩;圈活:備約30公分長的灰板條數(shù)根,用灰板條圍圈柱徑的半徑園形,用手卡住過到榻板的開間長度尺寸線上,先將榻板架起,(最好按間的位置放),用掐來的半園柱徑的灰板條,將板條靠貼柱中即榻板中線,將圈的園對準面闊落空的尺寸線上,用劃簽按灰板條一一點上,用線連接為半柱徑即園抱豁。根據(jù)坎墻的寬度和柱徑尺寸退出八字(八字按六方尺劃線)。在榻板外上口楞倒小八字楞。注:制作榻板時先將板用架在每間的原位避免兔錯位,做完號上每間的號位,如東次間,西次間等或作完一間安裝一間。(七)風檻(即風坎):風檻是用在各間的榻板之上,長按下檻,高為下檻的十分之七,厚同下檻。做法:先按榻板上口的板面位置掐出長的尺寸(同榻板作法);將掐出的尺寸劃在風坎上,兩端作出抱肩(同下檻方法);下口與榻板應有暗銷(裁榫)與榻板三、門扇制作與安裝(棋盤門、撒帶門、實榻門)(一)棋盤門即攢邊門:棋盤門分為兩扇對開,用子室外或室內,四邊框采用攢邊、裝板心,背后穿四根帶。門扇的高寬根據(jù)門口而定。如門扇的高度的計算,按門口高外加上下碰頭(按傳統(tǒng)做法是上碰七,下碰八來計算)現(xiàn)可按上下碰頭各為2.5公分計,共為門扇高的實用尺寸。門扇寬按門口寬外加門肘和掩閃(門肘按門邊厚計,掩閃按七分即2公分)共計為寬的實用尺寸。1、打截料:門邊長按門口高加下檻高共長,寬按門口的口料寬的十分之七,厚按邊寬的五分之三。上下冒(抹)頭,長按門口寬加門肘和掩閃共湊長,寬、厚同邊。門心板長寬均按門心計算,板厚為邊厚的三分之一。穿帶料長按門扇寬外加一個邊寬為長,寬按門邊厚,厚按門邊厚的三分之二。2、做法:劃線,根據(jù)以上計算配料打截料,刮料。先劃門邊劃線時要打對,避免一順,帶有門肘的邊用合角肩城,不帶門肘的大邊用大割角線,分出穿帶眼的位置;門帶分法:按門心高的尺寸分為四份,中間占三份,兩端各占半份,同時劃出插關眼;抹頭劃線,抹頭長按以上計算的尺寸,一端劃合角肩線,另一端劃大割角看線,可作漂肩或實肩),在抹頭的里口作打槽(即頭縫槽)。門心板:先將門的四邊框攢起來即攢邊,找好皮楞、串角、四角要求嚴實。根據(jù)門心的寬長打截拼板,先將門心板的大面刨出一個大面,按門心尺寸進行掩心板,作頭縫榫,將門邊攢上,看門心板是否嚴密,再進行穿帶(穿帶的尺寸位置按門邊的眼位過到門心板上即穿帶尺寸)。穿帶之前不要把帶的兩端榫做出來,等穿完帶再開榫,帶要穿緊、嚴實,要用斧子往里貫帶,最后攢邊使膠夾楔凈活。3、安裝:先將門扇安好,倒出門肘,安裝上下套簡(有鐵制的、銅制的之分)并將踩釘釘牢(踩釘位很據(jù)門肘中釘);按門扇的位里尺寸,根據(jù)踩釘穩(wěn)海窩(即鑄海窩,可用白礬或樹脂膠貼牢)。(二)撒帶門:所謂撒帶門是一邊有門邊,另一邊沒門邊,所有的帶均撒著頭,故稱撒帶門。一般用在街門和屋門,門高、寬的尺寸同棋盤門。

做法:撒帶門使用一根門邊,不用上下抹頭,只用穿帶交門心板與之連接。撒帶門的長、寬、厚同棋盤門計算、劃線、分帶、鑿眼,計算上下碰頭、門的掩閃、讓助等均勺均同棋盤門。只是穿帶一端作榫,另一端撒頭。(三)實榻門:此門一般使用于城門、宮門,實榻門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做框兩面包鑲,另一種是沒有邊框,里外均用同一厚度板拼裝組成實心門,稱為實榻門。做法:有門口(檻框)的,高、寬尺寸按棋盤門計算法。如沒有門口。可按門洞尺寸加肘,加掩閃和上下碰頭來計算高、寬尺寸,門厚根據(jù)棋盤口的門邊厚計算。實心板縫的拼縫一般采用龍鳳榫,組裝是用暗帶較多,但也有用明帶的作法。暗帶作法首先考慮門釘?shù)穆窋?shù)來定帶數(shù)及帶的位置,均鑿透眼,暗帶用抄手楔對穿。實榻門一般都用門釘,門釘分為五路,七路、九路,在清代要求是按建筑物的等級來確定路數(shù),有著嚴格規(guī)定的,不得任意使用。如最高級的建筑物上用縱橫各為九路,其次是縱橫七路。最少的為縱橫各五路。門釘?shù)闹睆胶歪數(shù)母叨扔嬎闶歉鶕?jù)釘?shù)穆窋?shù)而定。如五路門釘間距為兩個門釘?shù)闹睆剑缙呗烽T釘間距為一個半門釘?shù)闹睆剑缇怕烽T釘間距為一個門釘真徑。計算門釘是以大門的門扇寬減去里大邊的尺寸來定門釘?shù)闹睆胶烷T釘?shù)母摺H绱箝T扇寬減去大門里邊寬及釘路數(shù)加釘路空當除以門寬,等于釘?shù)闹睆健iT釘?shù)闹睆降扔陂T釘?shù)母摺#ㄋ模┢灵T:屏門一般為四扇,有方形口、有圓形口(即月亮門口)。屏門用木板制成,屏門的板厚是根據(jù)門高來定的,門高一丈,得板厚二寸。做法:屏門高按口高定之,寬按口寬分四份加錯口定寬。上下冒(抹)頭,冒(抹)頭作頭榫及頭縫榫。板的背面穿屏帶(一般為四根帶,帶的位置與棋盤門帶同)。帶的用料一般要求堅硬干燥的好料,屏門按傳統(tǒng)要求不用合頁,而用額項、碰鐵、海窩,前臉釘?shù)醐h(huán)。屏門口上一般都帶有凌角木,凌角木相交于口的上坎上,并承托過木。注:穿帶用料一般用干燥堅硬的木料(或竹子)。避免木材變形。頭縫榫兩邊榫要求用在割角處;中間榫應盡量趕在板的拼縫上,如拼縫較多可加一個榫。穿帶的位置根據(jù)門高均分四份,中間分為三份,兩頭各分占半份。穿帶料要求要厚一些,帶穿完再用刨子刨平;穿帶時,先插入槽口內用腳踩著一端(以防翹起造成劈裂),另一端用斧子往里貫,貫緊為止。凌角木做法:凌角木有兩種作法,一種帶峰,另一種不帶峰。凌角木的尺寸:平頂花墻頭的墻厚為凌角木長,高同上檻高;坡頂墻帽兩出水,按檐出至檐出定長,高從檐頭至上檻的中定高,再加山步板。四、裝修(槅扇、簾架、檻窗等)(一)槅扇即槅扇門:常使用在一個房屋的明間和次間的開間上。每間可為四扇、六扇,要看開間大小而定。但在重要的建筑物上,常將幾間房子都用作槅扇,看起來很是莊嚴美觀。1、槅扇按清《工部工程做法》規(guī)定:如前所述檐椽定高辦法外,槅扇高按柱徑一尺得門高八尺五寸六分。但在(明計成著)中所述:“古之床槅欞板,分位定于四六者,觀之不亮,依時制或欞之七八板之二三之間,諒槅之大小約桌幾之平高,再高四五寸為最”這就說明定槅扇高要考慮到采光的問題,根據(jù)開間(減去檻框)的尺寸定槅扇寬。2、槅扇的做法:先定邊框,有四抹頭、五抹頭、六抹頭之分。槅扇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單面室內糊紙或裝玻璃,另一種是兩面夾紗作法(高級作法)。槅心的種類很多,有:步步錦、龜背錦、冰裂紋、正搭斜交、四方格、一馬三箭、四方棱花、六方棱花、盤腸、套方等等。根據(jù)房間的使用要求,還有一種比較更高級的槅扇作法是落地明(不用絳環(huán)裙板,而上下全用玻璃都是透明作)。3、槅扇心與裙板高的比例為四六比即四六分槅扇之說。雖槅扇四六分,但也有兩種計算方法:①按槅扇全高計,由上抹頭的上皮至上中抹頭的上皮為六,由上中抹頭的上皮至下抹頭的下皮為四,即四六分之。另一種計算方法是按槅扇全高減去上中下抹頭以及絳環(huán),所有的余數(shù)用四六分,槅心占六,裙板占四。但不管如何計算,下部都不能低于坎墻。4、絳環(huán)均以兩個抹頭的看面定寬。5、槅扇邊框的斷面尺寸的計算,大邊的看面(即小面)按槅扇每扇寬的十分之一定之,大邊的進深面(即大面,寬面)如單面起線而一面活,寬按邊的看面的尺寸一點一或一點二定之;如果雙面起線雙層心者,按大邊看面的尺寸一點四定之。槅扇一般都采用仔邊,仔邊的斷面尺寸計算:仔邊的看面尺寸等于槅扇大邊的看面尺寸的五分之三,仔邊的進深面(即大面)為大邊的進深面的十分之七。槅扇劃線:排抹頭及絳環(huán)尺寸,根據(jù)槅扇高加出上下碰頭尺寸共計長,按檻框空當高為槅扇高讓出上下分縫為上下抹頭的外皮尺寸,按此尺寸用四六分槅扇法定出中抹頭位,再按兩個抹頭的看面定出絳環(huán)位,分出裙板即可。上下抹頭均用大割角,而中抹均為合角肩線。槅扇邊均用雙榫雙卯。凡有絳環(huán)、裙板的均打槽裝板,但槅扇心的安裝上應作上頂下落(即在上、中抹頭打槽)裝槅扇心仔邊。邊框起線、槅扇起線分為內檐和外檐,內檐一般都起窩角線,外檐起線較多,蓋面兩柱香,窩角線,蓋面等,但凡窩角線均起(內外)兩口線。絳環(huán)及裙板作法:有平面的,還有雕飾木紋等。絳環(huán)及裙板計算,絳環(huán)長按槅扇心寬加入槽深即長,寬按抹頭的看面兩倍加入槽即寬,厚按邊的進深面寬的三分之一定。裙板長按四六分的尺寸加入槽定長,寬、厚同上定法。槅扇心欞條斷面尺寸(按單扇單面計),欞條面尺寸看面為仔邊看面尺寸的五分之四,深為仔邊深的五分之四。如做兩面夾紗(玻璃)按深的折半(即深的二分之一)定。步步錦、龜背錦、冰裂紋等欞條一般定為六、八分即看面六分,深為八分,此欞條起線一般為蓋面,即圓面,制作均采用漂肩作法,而不可用實肩。凌花欞條,四、六分,凌花條起線,平面兩柱香。室內槅扇欞條一般為四六分。即看面為四分,進深為六分。注:①在槅扇劃線時要注意:槅扇、檻窗寬窄要留出分縫(因中式槅扇邊框的進深面尺寸太寬如不留分縫會造成開關不靈活,比如槅扇的大邊寬(進深面)為15公分,槅扇每扇寬為103公分,分縫要按料寬的十分之一減槅扇寬,這扇槅扇實際作成實寬為100公分,開關起來就好些)。②仔邊做法:邊、抹頭不鑿眼,“拉三道線”即做夾皮榫并帶銷子眼,上下作頂落榫。⑧槅扇肘:古建槅扇開關是不用合頁,而是用肘(軸)開關。門肘計算按門高即槅扇高一丈即得方一寸四分。如槅扇高增減一尺,肘方增減一分。(二)簾架:簾架是用在明間槅扇的外面(但也有次間用簾架的)。簾架是以橫批、眉子、臉子、風門所組成。簾架高按槅扇,寬按兩扇槅扇寬加一槅扇大邊寬定寬。兩大邊上下兩端用蓮花楹斗及荷葉墩安裝(在蓮花楹斗內用兜絆,有銅制或鐵制的)。做法:簾架大邊長按槅扇大邊長加一下檻高定長。寬、厚同槅扇大邊。劃線時定風門高、寬(按門光尺定),如用在金柱位,定出橫披高(橫披高按槅扇高的十分之一定)如風門加橫披高有余數(shù)即為眉子高。②眉子,立邊鑿眼,上下抹頭出榫,榫要求一端榫長出邊一寸,作為銷子榫用。立邊有一根鑿眼安裝時用。2、腿子的做法:扇高按門高,扇寬按簾架里口尺寸減去風門寬,用二除為扇的寬。一般用四抹頭,上抹頭鑿眼,下抹頭及中抹頭作榫,中作絳環(huán),下用裙板。兩立邊上端開榫,下端鑿眼,上端榫長出上抹頭作為銷子榫,下抹頭鑿銷子眼,待安裝用。中式裝修安裝一般不用釘子,依靠銷子,榫的安裝主要裝卸靈活,腿子的下抹頭兩端同中抹頭作雙榫。3、風門做法:一般用四抹頭(上抹頭一根(三)槅扇及門窗欞條花心作法:1、步步錦作法:步步錦有單頂心和雙頂心之分。有用耐老的,有用臥權的,還有用“工字臥權打圍”的。不管臥權還是耐老,它的長度均按步步緊橫順空當計算。①步步錦心劃線時,先按四邊框的高、寬尺寸排一根線桿,首先排空當(橫當)確定幾根頂心條和空當?shù)某叽纾匆?guī)定橫當按“一欞三空定之”,所謂一欞三空即按條子看面的三倍為空當。再排立當,排立當時,先從兩頭(上下)往中間排,排得中間剩下的尺寸就是頂心條的長。②根據(jù)排好的線桿進行劃線。步步錦條(欞條)斷面尺寸為六分×八分,條的看面為六分,進深為八分。所有條的交接點都用榫接,使用合角梁肩作法。條的榫眼均為二分半槽子。③鑿眼、開榫、蓋面(起線)。鑿眼:條子眼均為半眼,要求眼的尺寸準確。引肩:先用小鋸,將合角肩線及背面肩線引(鋸)好。蓋面(起線):蓋面要求蓋正,不得偏,蓋的深淺一致,否則安裝時合角肩會劈裂。開榫:在開榫時先鋸個卡口釘在工作臺上(卡口尺寸按條的尺寸定)。操作人員用小鋸平端開榫,在開榫的同時進行漂肩,漂肩時,為了防止合角肩劈裂,用大拇指頂住要漂的肩皮,再進行漂鋸。肩漂完,進行剔夾皮。如是兩根條子相交時,應作馬蚌腰。2、凌花心:凌花有四方的,有六方的,四方的又分為正四方和正搭斜交的,六方凌花制作:①首先彈實樣(足尺大樣),按實用的尺寸備一塊平板刨平或用三、五合板均可,②根據(jù)實際尺寸放出高、寬的仔邊外皮線;③按寬的尺寸線,彈出仔邊(立邊)的看面尺寸線;④按仔邊的里口尺寸(即內高寬尺寸)均分幾當(即橫當,立著得條子),仔邊兩端不鑿眼,鋸三道線,即夾皮榫;⑤根據(jù)橫當?shù)某叽纾眉有狈ㄅ懦隽敚有狈匆灰晃辶#褪橇敱葯M當每一寸加一一五六的意思),比如橫當是10公分,那立當就為11.56公分,但注意仔邊的上下抹頭寬的尺寸。根據(jù)實際算出的立當尺寸排在樣板上并定出上下抹頭寬,再加上頂下落入榫即上下抹頭的實際尺寸。兩立邊即仔邊,根據(jù)分當后立邊的寬再如半個凌花瓣的實際立邊的尺寸;⑥浪據(jù)橫當線與立檔線相交連起來為“中線”,在這中線上按欞條子寬減去凌花瓣,余的尺寸往兩邊分出腰子的看面尺寸線。⑦劃線:先將心條(欞子)放在樣板上,對準樣板把“三交”的六方腰子線點在心條的兩個小面上,(注意:心條的大面比樣板腰子的尺寸大,不要按心條寬的尺寸劃線),再將點好的腰子線,過到大面上來即可。⑧做一塊凌花瓣的樣板,板寬與心條寬,厚約1公分即可,在背面按兩柱香線的高寬打一道槽并在該板上劃出凌花瓣式樣以備劃線時用。⑨起線:先將心條上的各線(腰子線)用小手鋸引出線,再進行起線。凌花心條一般起兩柱香線。⑩搜活:先將起好線的心條,按凌花瓣樣板劃上各凌花瓣,按著劃好的花瓣線用搜弓子進行搜活,再用木挫挫活。(如有條件還可用機器做花瓣欞條)。組裝:以上各工序均完成后,按樣板進行組裝,組裝完在各三交點的六方腰子上安凌花扣,(凌花扣有兩種,一種是梅花形,一種是圓形)按凌花扣的外圓尺寸模劃在三交點上,用圓鑿子刻槽將凌花扣落實,并用凌花扣釘將凌花釘牢。四方凌花心分為正四方及正搭斜交四方凌花心。正四方凌花做法可不放大樣,四周的仔邊均帶凌花瓣,凌花心條及仔邊的花瓣均同六方的劃法。正四方腰子用的是十字扣腰子相交,劃線及各個工序均同六方腰子的劃法。正搭斜交四方凌花心:先放大樣,在四周的仔邊上分出橫立檔,找出腰子尺寸及花瓣的尺寸,用方五斜七(即一點四一四加斜法)在仔邊的邊框上分出橫立檔,劃出花瓣及腰子,腰子做法同正四方腰子,劃線及各道工序均同六方做法。注:三交即三根欞條交在一點上即六方腰子。(四)檻窗:檻窗又稱坎窗,檻窗作法同于槅扇,但沒有裙板,此窗是安裝在檻墻上(即坎墻上)。檻窗的使用一般在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筑物上。但在園林的“欄檻鉤窗”也用此檻窗。

檻窗分有三抹頭、四抹頭。邊框及檻窗花心欞條的斷面尺寸均同于槅扇,但如用于“欄檻鉤窗”之上則花心式樣是多樣的,有:套方、冰裂紋、龜背錦、雕刻等紋樣。檻窗的三抹頭作法是將絳環(huán)使用在下邊與槅扇中絳環(huán)同一尺寸高的水平的位置。四抹頭絳環(huán)用在檻窗上,下與槅扇的上中絳環(huán)平。(五)支摘窗:支摘窗一般用在殿堂的次、稍間前后檐,庭館及民宅房間。窗心花樣繁多,特別是民間的支摘窗的花樣有壽字、福字、祿字和萬年青等紋樣,各地區(qū)有各地區(qū)的風格。一個開間分做上下左右共四扇,又為雙層。上扇為支,下扇為摘,均用在外扇,上支扇糊紙,里扇糊冷布或釘紗。下摘扇有糊紙的,有做薄板的為護窗板,里扇為大玻璃(大玻璃分為有大玻璃框帶仔邊的,有夾桿條夾玻璃的等)扇,還有其它的,但一般均采用上下扇窗心為步步錦。支窗的里扇一般做紗篦子扇即四方格式的心條。支摘窗的邊框斷面尺寸的比例依柱徑而定。如窗扇的看面邊為柱徑的零點二二四定邊的看面以內檐裝修內檐裝修是在室內,同屬小木作類。在木構造建筑上是有它獨特風格。它給人一種舒適而美的感覺。我們常見室內裝修,有隔扇隔斷(即壁扇櫥);木板墻隔斷,此隔斷帶有雕刻詩文如花卉等,但也有平板糊紙的;博古架、屏風、花罩、落地罩、欄桿罩、雞腿罩,炕面罩等等。這些裝修有個特點都可移動,這是中國建筑裝修的特色,使用很是靈活。內檐裝修是比較講究的,在制作的技術上、用料上要求都是比較高的。一、材料的使用和配制:①用材料,內檐裝修的用料,多是高貴的花梨、紫檀、紅木、金絲楠木、桂木、黃楊、柏木、香杉木等。②材料配制,雖然用的都是較高貴的木材,但在使用上還要考慮到藝術性,因為室內裝修基本上不做油漆,而都喜用木材本色打蠟出亮。所以在使用料上要講究。比如內檐槅扇使用金絲楠木制作邊框,那就要考慮裙板,花心的用料,是否都用楠木制作,要考慮室內的光線和色彩是否協(xié)調等等;這些都要考慮。如格扇邊框采用楠木,槅扇花心及絳環(huán)、裙板可用黃楊或黃柏木制作,用這自然木色配色的藝術處理為好。當然也有一色的如紫檀、花梨等均是一色。還有一種做法要求較高的就是邊框使用杉木,再用紅木、紫檀包鑲或邊框使用硬木鑲嵌。③作法:因內檐裝修,一般都是露木紋打蠟不上油漆,所以在技術上、操作上要求是較高的。如槅扇心采用萬字燈籠框心,肩角均采用“擦床”進行操作是比較細致。而質量要求也較嚴格。二、內檐槅扇、隔斷、壁紗櫥(槅扇隔斷)在進深或面寬柱與柱之間滿作槅扇的為槅扇隔斷即壁紗櫥。定槅扇寬是根據(jù)柱與柱之間的距離尺寸,定出六扇、八扇、十扇等槅扇數(shù)量(室內槅扇均為偶數(shù))及槅扇寬的尺寸。中間兩扇隔扇為開扇,在開扇的位置上,為了掛簾子而須作簾架,此簾架與外檐簾架不同,沒門扇不要腿子扇和眉子,只有橫披。槅扇花心的式樣較多,有卡子花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