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_第1頁
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_第2頁
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_第3頁
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_第4頁
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蛔蟲及蛔蟲病醫學課件蛔蟲及蛔蟲病醫學課件1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2二、分類蛔目寄生線蟲隸屬3個主要的科,常見的種如下:科種宿主蛔科Ascaridae獅弓蛔蟲Toxacarisleonina貓和犬

豬蛔蟲Ascarissuum豬馬副蛔蟲Parascarisequorum馬屬動物禽蛔科Ascaridiidae雞蛔蟲Ascaridiagalli 雞弓蛔科Toxocaridae犬弓首蛔蟲Toxocaracanis犬

貓弓首蛔蟲T.cati貓牛弓首蛔蟲T.vitulorum牛二、分類蛔目寄生線蟲隸屬3個主要的科,常3三、各種蛔蟲的形態1、豬蛔蟲Ascarissuum,寄生于豬,雄蟲長15~25cm,雌蟲長20~40cm。雄蟲尾部卷曲,有時可見伸出的一對交合刺。三、各種蛔蟲的形態4圖示:豬蛔蟲1.蟲體2.頭端頂面3.雌蟲尾端4.雄蟲尾端側面5.雌蟲尾端腹面6.受精卵7.未受精卵1674523圖示:1.蟲體4.雄蟲尾端側面5.雌蟲尾端腹面1674525豬蛔蟲頭頂端的三片唇豬蛔蟲頭頂端的三片唇6豬蛔蟲雌、雄蟲尾端形態豬蛔蟲雌、雄蟲尾端形態7豬蛔蟲成蟲豬蛔蟲成蟲8豬蛔蟲蟲卵豬蛔蟲蟲卵92、馬副蛔蟲Parascarisequorum,寄生于馬,形態和豬蛔蟲相似,雄蟲長15~28cm,雌蟲長18~37cm。蟲卵近圓形,直徑90~100um,呈黃色或黃褐色。2、馬副蛔蟲Parascarisequorum,寄生于10

11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12雞蛔蟲Ascaridiagalli寄生于雞小腸,雄蟲長2.6~7.0cm,雌蟲長6.5~11cm。蟲卵橢圓形,殼厚而光滑。雞蛔蟲Ascaridiagalli寄生于雞小腸,雄蟲長213圖示尾部構造,交合刺、尾翼、尾乳突和腹吸盤。圖示尾部構造,交合刺、尾翼、尾乳突和腹吸盤。14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15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16牛新蛔蟲Toxocaravitulorum雄蟲長11~26cm,雌蟲長14~30cm。牛新蛔蟲Toxocaravitulorum雄蟲長11~2617獅弓蛔蟲Toxascarisleonina寄生于貓和狗小腸,雄蟲長2~7cm,雌蟲長2.2~10cm。有頸翼膜,上有橫紋,延續至食道部。蟲卵光滑無麻點。獅弓蛔蟲Toxascarisleonina寄生于貓和狗小腸18123圖5-30獅弓蛔蟲1.頭端2.雄蟲尾端3.蟲卵123圖5-30獅弓蛔蟲19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20犬弓首蛔蟲Toxocaracanis寄生于犬小腸。雄蟲長4~10cm,雌蟲長5~18cm,頭端似箭頭,也稱箭頭蟲。有帶橫紋的頸翼膜,在食道前二分之一處。犬弓首蛔蟲Toxocaracanis寄生于犬小腸。雄蟲長421圖5-29犬弓首蛔蟲3.雌蟲尾端4.蟲卵34圖5-29犬弓首蛔蟲3422圖5-29犬弓首蛔蟲1.唇部頂面2.雄蟲尾端12圖5-29犬弓首蛔蟲1223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24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25貓弓首蛔蟲ToxocaramystaxSyn.T.cati寄生于貓小腸,雄蟲長3~7cm,雌蟲長4~12cm。有帶橫紋的頸翼膜,位于食道前三分之一處。也被稱作箭頭蟲。貓弓首蛔蟲ToxocaramystaxSyn.T.cat26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27圖5-31貓弓首蛔蟲1.前端2.雄蟲尾端3.蟲卵123圖5-31貓弓首蛔蟲12328四、蛔蟲生活史直接發育,卵egg→含一期幼蟲的卵eggwithL1→含二期幼蟲的蟲卵eggwithL2→(休止期restingstage)→L3→L4→童蟲→成蟲。卵在外界發育成含第二期幼蟲的蟲卵,經一定的休止期后則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此時的蟲卵為感染性蟲卵。以后的發育則是在宿主體內或轉運宿主體內進行的。從L3到成蟲的發育是很復雜的。概括起來有五種方式:四、蛔蟲生活史直接發育,卵egg→含一期幼蟲的卵eggw291、感染宿主后在體內無移行,如雞蛔蟲和獅弓蛔蟲。1、感染宿主后在體內無移行,如雞蛔蟲和獅弓蛔蟲。30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31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322、感染宿主后在體內有移行,如豬蛔蟲、馬副蛔蟲、犬弓首蛔蟲和貓弓首蛔蟲。2、感染宿主后在體內有移行,如豬蛔蟲、馬副蛔蟲、犬弓首蛔蟲33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34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353、L3經母體的胎盤感染胎兒,如犬弓首蛔蟲和牛新蛔蟲。3、L3經母體的胎盤感染胎兒,如犬弓首蛔蟲和牛新蛔蟲。36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37圖5-31

犬弓首蛔蟲

發育史簡圖圖5-31

犬弓首蛔蟲

發育史簡圖384、L3還可經乳汁感染幼畜,如牛新蛔蟲。

牛吞食感染性蟲卵后,幼蟲在小腸內逸出,進入腸壁血管,隨血流移行至肝、肺和腎等組織,蛻化為第3期幼蟲,并寄居于該處。當母牛懷孕8.5個月時,幼蟲移行進入子宮,進入胎盤羊膜液中,進行第3次蛻化,發育為第4期幼蟲,胎牛吞入后到其小腸中發育。到小牛出生后,幼蟲再經一次蛻皮,經25~31天即發育為成蟲;幼蟲經胎盤移行到胎兒的肝和肺,再經蛔蟲移行的路線進入小腸;母牛感染蛔蟲后,幼蟲在其體內移行到乳房,并在該處寄居,小牛出生后,在吮乳過程中遭受感染。4、L3還可經乳汁感染幼畜,如牛新蛔蟲。39

5、感染性蟲卵被轉運宿主攝入,在轉運宿主體內形成含有L3的包囊,動物捕食轉運宿主后發生感染。如獅弓蛔蟲、貓弓首蛔蟲和犬弓首蛔蟲。獅弓蛔蟲的轉運宿主多為嚙齒類動物、食蟲目動物和小的肉食獸;犬弓首蛔蟲的轉運宿主為嚙齒類動物;貓弓首蛔蟲的轉運宿主多為蚯蚓、蟑螂、一些鳥類和嚙齒類動物。5、感染性蟲卵被轉運宿主攝入,在轉運宿主體內形成含40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41

移行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以豬蛔蟲為例,首先,感染性蟲卵在消化道內孵化,幼蟲通過血液循環系統到達肝臟,在肝臟內生長一段時間后,再經心臟進入肺,然后經咽又回到小腸。在小腸內發育為成蟲。整個過程需2~2.5月。人蛔蟲與豬蛔蟲有著相同的移行過程。移行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以豬蛔蟲為例,首先,感42圖示人蛔蟲生活史(與豬蛔蟲相同)圖示人蛔蟲生活史(與豬蛔蟲相同)43五、流行特點豬蛔蟲病:蟲卵在合適的外界條件下,經10天發育為第1期幼蟲,感染性蟲卵內含的是第2期幼蟲,現在也有認為是第3期幼蟲;豬吞食蟲卵后第10h~2天可在肝臟中發現幼蟲;在感染后5~6天即可在肺臟內見第3期幼蟲;在感染后21~29天即可在小腸內進行最后一次蛻化;潛隱期為2~2.5月;壽命7~10個月。廣泛流行,主要危害仔豬;廣泛流行的主要原因:1)蛔蟲生活史簡單;2)繁殖力強,產卵數多,每條雌蟲每天可產卵10~20萬;3)卵對外界的抵抗力強,蟲卵外被4層膜,可以保護胚胎和幼蟲。蟲卵對高溫和干燥的抵抗力較強,對各種化學藥品有較強的抵抗力。豬蛔蟲病的流行主要與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有密切關系,3~5個月的仔豬最易感染發病和死亡。五、流行特點豬蛔蟲病:44犢牛的新蛔蟲病主要發育于5個月以內的犢牛;通過子宮和乳汁感染胎牛;2周~4個月的犢牛小腸中有成蟲寄生;成年牛的體內只有組織器官中有移行階段的幼蟲,未見有成蟲寄生;蟲卵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對高溫和干燥較為敏感。犢牛的新蛔蟲病45馬副蛔蟲病、犬貓蛔蟲病和禽蛔蟲病主要在幼畜中流行,成年動物多為帶蟲者,在蛔蟲病的傳播上起重要作用。馬副蛔蟲病、犬貓蛔蟲病和禽蛔蟲病主要在幼畜中流行,成年動物多46六、致病作用和病理變化

對于在體內移行的蛔蟲,其致病作用可分為成蟲階段和幼蟲移行階段;而在體內直接發育的蛔蟲的危害主要是成蟲寄生于腸道引起的。幼蟲移行階段:由于移行造成對各器官的損害,主要對肝和肺的損害。幼蟲在肝中滯留,造成肝臟小點出血和肝細胞渾濁腫脹、變性和壞死。幼蟲由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時,小血管破裂,肺臟出血和水腫,嚴重者伴發肺炎。六、致病作用和病理變化對于在體內移行的蛔蟲,其致47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48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49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50成蟲寄生階段:奪取營養,使宿主營養吸收障礙,發育不良;機械性刺激和阻塞,可導致腸破裂、穿孔,并繼發腹膜炎而死亡;宿主吸收蟲體分泌的毒物和代謝產物,引起過敏,出現痙攣、興奮和麻痹等癥狀;蛔蟲的錯誤移行,進入膽管和胰管,出現腹痛、嘔吐等癥狀。成蟲寄生階段:51七、癥狀體內移行期可能會出現敗血癥、肝臟損害、蠕蟲性肺炎和腹膜炎等。成蟲寄生階段一般無明顯癥狀,但往往會影響生產指標。當寄生數量多時,尤其在幼貓或犬,可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生長緩慢、被毛粗亂、嘔吐、腹瀉、腹瀉便秘交替出現、貧血、神經癥狀、腹部膨脹、吸入性肺炎和內臟破裂(少見)。豬寄生數量多時會出現“僵豬”。犢牛蛔蟲病的癥狀較為明顯,主要表現腸炎癥狀,有時是出血性的。蟲體在體內異常移行,有一定的致病性,嚴重程度取決于侵害的器官。在人很重要,最常見的為膽囊炎。七、癥狀體內移行期可能會出現敗血癥、肝臟損害、蠕蟲性肺炎和腹52八、診斷糞便內蛔蟲蟲卵檢查。糞便內排出蟲體或吐出蟲體。根據癥狀,犢牛和貓狗重要。犢牛為嚴重的腸炎;貓犬出現神經癥狀。結合流行病學特點。移行期蟲體(糞便中未出現蟲卵),可進行肺臟組織的幼蟲檢查。使用貝爾曼法。八、診斷糞便內蛔蟲蟲卵檢查。53(六)治療枸櫞酸哌嗪Piperazinecitrate四咪唑(噻咪唑)Tetramisole左咪唑Levamisole噻苯咪唑(噻苯噠唑)Thiabendazole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e氟苯噠唑Flubendazole甲苯咪唑Mebendazole伊維菌素Ivermectin越霉素ADestomycinA潮霉素Hygromycin(六)治療枸櫞酸哌嗪Piperazinecitrate54(七)預防1,糞便無害化處理;2,定期驅蟲,在產前給動物驅蟲是最有效預防措施;斷奶時給豬驅蟲。3,阻止貓犬捕食轉運宿主;4,對規模化飼養的家畜,不同年齡段的動物要盡量分開飼養;每年定期給全群豬進行驅蟲。5,保持畜舍和運動場的清潔衛生,避免陰暗潮濕,防止糞便污染飼料和飲水。(七)預防1,糞便無害化處理;55

1.試述各種蛔蟲的蟲卵特征;蛔蟲病流行的原因是什么?2.簡述豬蛔蟲在體內的移行途徑和致病性的關系。3.試述豬蛔蟲病的診斷方法。4.試述各種動物蛔蟲病在流行、蟲體形態和生活史方面的異同。5.規模化豬場怎樣控制豬蛔蟲病?

1.試述各種蛔蟲的蟲卵特征;蛔蟲病流行的原因是什么?56蛔蟲及蛔蟲病醫學課件蛔蟲及蛔蟲病醫學課件57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58二、分類蛔目寄生線蟲隸屬3個主要的科,常見的種如下:科種宿主蛔科Ascaridae獅弓蛔蟲Toxacarisleonina貓和犬

豬蛔蟲Ascarissuum豬馬副蛔蟲Parascarisequorum馬屬動物禽蛔科Ascaridiidae雞蛔蟲Ascaridiagalli 雞弓蛔科Toxocaridae犬弓首蛔蟲Toxocaracanis犬

貓弓首蛔蟲T.cati貓牛弓首蛔蟲T.vitulorum牛二、分類蛔目寄生線蟲隸屬3個主要的科,常59三、各種蛔蟲的形態1、豬蛔蟲Ascarissuum,寄生于豬,雄蟲長15~25cm,雌蟲長20~40cm。雄蟲尾部卷曲,有時可見伸出的一對交合刺。三、各種蛔蟲的形態60圖示:豬蛔蟲1.蟲體2.頭端頂面3.雌蟲尾端4.雄蟲尾端側面5.雌蟲尾端腹面6.受精卵7.未受精卵1674523圖示:1.蟲體4.雄蟲尾端側面5.雌蟲尾端腹面16745261豬蛔蟲頭頂端的三片唇豬蛔蟲頭頂端的三片唇62豬蛔蟲雌、雄蟲尾端形態豬蛔蟲雌、雄蟲尾端形態63豬蛔蟲成蟲豬蛔蟲成蟲64豬蛔蟲蟲卵豬蛔蟲蟲卵652、馬副蛔蟲Parascarisequorum,寄生于馬,形態和豬蛔蟲相似,雄蟲長15~28cm,雌蟲長18~37cm。蟲卵近圓形,直徑90~100um,呈黃色或黃褐色。2、馬副蛔蟲Parascarisequorum,寄生于66

67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68雞蛔蟲Ascaridiagalli寄生于雞小腸,雄蟲長2.6~7.0cm,雌蟲長6.5~11cm。蟲卵橢圓形,殼厚而光滑。雞蛔蟲Ascaridiagalli寄生于雞小腸,雄蟲長269圖示尾部構造,交合刺、尾翼、尾乳突和腹吸盤。圖示尾部構造,交合刺、尾翼、尾乳突和腹吸盤。70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71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72牛新蛔蟲Toxocaravitulorum雄蟲長11~26cm,雌蟲長14~30cm。牛新蛔蟲Toxocaravitulorum雄蟲長11~2673獅弓蛔蟲Toxascarisleonina寄生于貓和狗小腸,雄蟲長2~7cm,雌蟲長2.2~10cm。有頸翼膜,上有橫紋,延續至食道部。蟲卵光滑無麻點。獅弓蛔蟲Toxascarisleonina寄生于貓和狗小腸74123圖5-30獅弓蛔蟲1.頭端2.雄蟲尾端3.蟲卵123圖5-30獅弓蛔蟲75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76犬弓首蛔蟲Toxocaracanis寄生于犬小腸。雄蟲長4~10cm,雌蟲長5~18cm,頭端似箭頭,也稱箭頭蟲。有帶橫紋的頸翼膜,在食道前二分之一處。犬弓首蛔蟲Toxocaracanis寄生于犬小腸。雄蟲長477圖5-29犬弓首蛔蟲3.雌蟲尾端4.蟲卵34圖5-29犬弓首蛔蟲3478圖5-29犬弓首蛔蟲1.唇部頂面2.雄蟲尾端12圖5-29犬弓首蛔蟲1279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80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81貓弓首蛔蟲ToxocaramystaxSyn.T.cati寄生于貓小腸,雄蟲長3~7cm,雌蟲長4~12cm。有帶橫紋的頸翼膜,位于食道前三分之一處。也被稱作箭頭蟲。貓弓首蛔蟲ToxocaramystaxSyn.T.cat82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83圖5-31貓弓首蛔蟲1.前端2.雄蟲尾端3.蟲卵123圖5-31貓弓首蛔蟲12384四、蛔蟲生活史直接發育,卵egg→含一期幼蟲的卵eggwithL1→含二期幼蟲的蟲卵eggwithL2→(休止期restingstage)→L3→L4→童蟲→成蟲。卵在外界發育成含第二期幼蟲的蟲卵,經一定的休止期后則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此時的蟲卵為感染性蟲卵。以后的發育則是在宿主體內或轉運宿主體內進行的。從L3到成蟲的發育是很復雜的。概括起來有五種方式:四、蛔蟲生活史直接發育,卵egg→含一期幼蟲的卵eggw851、感染宿主后在體內無移行,如雞蛔蟲和獅弓蛔蟲。1、感染宿主后在體內無移行,如雞蛔蟲和獅弓蛔蟲。86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87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882、感染宿主后在體內有移行,如豬蛔蟲、馬副蛔蟲、犬弓首蛔蟲和貓弓首蛔蟲。2、感染宿主后在體內有移行,如豬蛔蟲、馬副蛔蟲、犬弓首蛔蟲89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90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913、L3經母體的胎盤感染胎兒,如犬弓首蛔蟲和牛新蛔蟲。3、L3經母體的胎盤感染胎兒,如犬弓首蛔蟲和牛新蛔蟲。92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93圖5-31

犬弓首蛔蟲

發育史簡圖圖5-31

犬弓首蛔蟲

發育史簡圖944、L3還可經乳汁感染幼畜,如牛新蛔蟲。

牛吞食感染性蟲卵后,幼蟲在小腸內逸出,進入腸壁血管,隨血流移行至肝、肺和腎等組織,蛻化為第3期幼蟲,并寄居于該處。當母牛懷孕8.5個月時,幼蟲移行進入子宮,進入胎盤羊膜液中,進行第3次蛻化,發育為第4期幼蟲,胎牛吞入后到其小腸中發育。到小牛出生后,幼蟲再經一次蛻皮,經25~31天即發育為成蟲;幼蟲經胎盤移行到胎兒的肝和肺,再經蛔蟲移行的路線進入小腸;母牛感染蛔蟲后,幼蟲在其體內移行到乳房,并在該處寄居,小牛出生后,在吮乳過程中遭受感染。4、L3還可經乳汁感染幼畜,如牛新蛔蟲。95

5、感染性蟲卵被轉運宿主攝入,在轉運宿主體內形成含有L3的包囊,動物捕食轉運宿主后發生感染。如獅弓蛔蟲、貓弓首蛔蟲和犬弓首蛔蟲。獅弓蛔蟲的轉運宿主多為嚙齒類動物、食蟲目動物和小的肉食獸;犬弓首蛔蟲的轉運宿主為嚙齒類動物;貓弓首蛔蟲的轉運宿主多為蚯蚓、蟑螂、一些鳥類和嚙齒類動物。5、感染性蟲卵被轉運宿主攝入,在轉運宿主體內形成含96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97

移行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以豬蛔蟲為例,首先,感染性蟲卵在消化道內孵化,幼蟲通過血液循環系統到達肝臟,在肝臟內生長一段時間后,再經心臟進入肺,然后經咽又回到小腸。在小腸內發育為成蟲。整個過程需2~2.5月。人蛔蟲與豬蛔蟲有著相同的移行過程。移行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以豬蛔蟲為例,首先,感98圖示人蛔蟲生活史(與豬蛔蟲相同)圖示人蛔蟲生活史(與豬蛔蟲相同)99五、流行特點豬蛔蟲病:蟲卵在合適的外界條件下,經10天發育為第1期幼蟲,感染性蟲卵內含的是第2期幼蟲,現在也有認為是第3期幼蟲;豬吞食蟲卵后第10h~2天可在肝臟中發現幼蟲;在感染后5~6天即可在肺臟內見第3期幼蟲;在感染后21~29天即可在小腸內進行最后一次蛻化;潛隱期為2~2.5月;壽命7~10個月。廣泛流行,主要危害仔豬;廣泛流行的主要原因:1)蛔蟲生活史簡單;2)繁殖力強,產卵數多,每條雌蟲每天可產卵10~20萬;3)卵對外界的抵抗力強,蟲卵外被4層膜,可以保護胚胎和幼蟲。蟲卵對高溫和干燥的抵抗力較強,對各種化學藥品有較強的抵抗力。豬蛔蟲病的流行主要與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有密切關系,3~5個月的仔豬最易感染發病和死亡。五、流行特點豬蛔蟲病:100犢牛的新蛔蟲病主要發育于5個月以內的犢牛;通過子宮和乳汁感染胎牛;2周~4個月的犢牛小腸中有成蟲寄生;成年牛的體內只有組織器官中有移行階段的幼蟲,未見有成蟲寄生;蟲卵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對高溫和干燥較為敏感。犢牛的新蛔蟲病101馬副蛔蟲病、犬貓蛔蟲病和禽蛔蟲病主要在幼畜中流行,成年動物多為帶蟲者,在蛔蟲病的傳播上起重要作用。馬副蛔蟲病、犬貓蛔蟲病和禽蛔蟲病主要在幼畜中流行,成年動物多102六、致病作用和病理變化

對于在體內移行的蛔蟲,其致病作用可分為成蟲階段和幼蟲移行階段;而在體內直接發育的蛔蟲的危害主要是成蟲寄生于腸道引起的。幼蟲移行階段:由于移行造成對各器官的損害,主要對肝和肺的損害。幼蟲在肝中滯留,造成肝臟小點出血和肝細胞渾濁腫脹、變性和壞死。幼蟲由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時,小血管破裂,肺臟出血和水腫,嚴重者伴發肺炎。六、致病作用和病理變化對于在體內移行的蛔蟲,其致103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104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105蛔蟲及蛔蟲病培訓課件106成蟲寄生階段:奪取營養,使宿主營養吸收障礙,發育不良;機械性刺激和阻塞,可導致腸破裂、穿孔,并繼發腹膜炎而死亡;宿主吸收蟲體分泌的毒物和代謝產物,引起過敏,出現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