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制史論文_第1頁
中國法制史論文_第2頁
中國法制史論文_第3頁
中國法制史論文_第4頁
中國法制史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OC\o"1-5"\h\z1摘要題目 ..11在明朝末期中國資本主義已經產生 1-52清順治十三年頒布的禁海令”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5-73、明清兩代數字的比較與分析 7-94、清朝統治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9從主觀因素看. 9從客觀因素看… 9參考文獻 .10清朝法制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扼殺明朝末期法制是否產生了資本主義摘要:明朝后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小作坊遍地開花, 但是清朝統一全國后,進一步加強了封建統治, 可以說清朝是封建統治的頂峰, 而且統治的時間長,清朝統治者嚴格限制了海外貿易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曾今只允許開放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并在廣州設立十三行, 廣州的行商在對外貿易活動中, 依靠政府給予的特權, 壟斷了廣州整個對外貿易, 形成了一個“公行”貿易制度,這樣資本主義萌芽就被扼殺。關鍵詞:明朝后期 清朝資本主義 扼殺1、在明朝末期中國資本主義已經產生在清朝,隨著農業、 手工業和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了緩慢地增長。它主要表現在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對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場的明顯增多;出現令直接或間接控制手工業發展得包買商。 這種新型的生產關系促進兩資本主義在封建社會內部的萌生和增長。在絲織業方面, 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最為顯著。 當時,手工業工場主或作坊主所擁有的織機數量很大得增加, 如南京到絲織業, 在明代時, 遠不如蘇州發達,但在清代卻大大超過蘇州。道光年間,南京大的工場“遂有開五六百張機者”,擁有工匠千余人。 蘇州對織機約有三四千張織工總數不下萬人。 。在這些工場中,工場主利用自己的織機、原料等資本,雇用工匠勞動,“機匠計工受值”,其創造的剩余價值為工場主所占有。在其他手工業部門也出現令資本主義萌芽。 如江西景德鎮在乾嘉年間, 從事制瓷業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場數千戶,雇用工匠上 10萬人,平均每個工場主雇用工匠百余人。生產工序涇渭分明,畫者只畫不染,染者只染不畫,“一其手而不分其心”,質量要求很高。工場主或作坊主,對待工匠則錙銖必較。在礦冶業中出現了由雇用勞動力的巨大礦場。 廣東的冶鐵業“凡一爐場環者三百家,司爐者二百余人,掘鐵者三百余人,汲者、燒炭者二百余人。”云南的銅礦,大廠動輒十數萬人, 小廠亦不下數萬, 發展規模很大, 這些廠礦中, 有的工人不受月錢,而是按一定點比例分取產品; 有的是按月支取工價, 去留隨其自便, 這種按月支付工資的工人,屬于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性質。棉織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在滋長。如在蘇州閭門外有不少富商開設“字號”,將收購來的棉布,在字號內加工染色,”自漂布、染布及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號常數十家賴以舉火” .而后,蘇州又有專門為布商踹布的踹坊出現。踹布是染布的最后一道工序, 即在踹布石上把布踹平。 踹坊的經營者叫“包布”,向踹匠提供踹石、場房、住宿等,負責向布商領布發給踹匠加工。布商付給踹匠每匹布工價銀 1分1厘2毫,按件計工。踹匠則按月付給包頭銀 3錢6分,以償其房租家伙之費。在這里,布商經由踹坊和踹匠發生雇傭關系,布商是資本家,踹匠是受雇的工人,包頭上中介人,從中漁利。這種踹坊的存在,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萌芽性質。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包買商遠比明代的活躍。他們通過借貸或預付原料,供應織機等飯食控制小生產者, 有的直接雇用勞力進行生產, 為自己獲取剩余價值。在廣東佛山鎮,“織造棉布的老板和紡織工之間,通常是由老板供給紡織工棉花2斤,回收棉紗 1斤。”在蘇州很多農民和絡工“取絲于行,代紡而受其值”。在南京和蘇州的絲織業中還出現了大商人開設的“賬房”。這些“賬房”擁有大量地資本、 原料和織機, 他們將織機和原料分給小機戶使其生產。 小機戶沒有資本,往往依恃賬房為生,在領到原料與織機后,即交原料給染房染色,既染后,再分散給絡工紡絲, 然后收回, 織成緞匹, 送交賬房。 賬房驗貨優劣, 付給工錢,然后收貨發賣各地。 這種“賬房”實際是組織機戶的大包買商。有的“賬房”除把織機、原料分給機戶外,“還自行設機督織”,這種“賬房”即具備了包買商和工場主的雙重身份。 在農業方面, 亦出現了包買商間接控制農業生產情況。 乾隆年間,廣東的糖商“春以蔗本分與種蔗之農,盡而收其糖利, 開糖坊者多以是致富”。又如贛州各縣種植苧麻較多,“閩賈于二月發苧錢,夏秋收苧,歸而造布”。這種商業資本或高利貸資本對農業經濟產生的間接控制, 使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2、清順治十三年頒布的“禁海令”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順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頒布《廣東平定恩詔》 ,明確規定“廣東近海,凡系飄洋私船照舊嚴禁。”自此,清代的禁海令率先在廣東實行。順治十三年六月,清廷禁海令從廣東一隅全面擴展開來。清廷敕諭浙江、福建、廣東、江南、山東、天津各地督撫,嚴厲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出海,一旦有人“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不論官民,俱行奏聞正法,貨物入官,家產盡給告發之人。其該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盤詰擒緝者,俱革職,從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隱,不行舉首者,皆論死。凡沿海地方大小船只及可泊船舟之處,嚴敕防守,“不許片帆入口,一賊登岸” (《清世祖實錄》卷 102,順治十三年六月癸巳 )。但順治帝的這一敕諭實行了五年多, 并未能徹底割斷海內外聯系, 沿海各地對鄭成功等“糧、餉、油、鐵、桅船之物,靡不接濟” (江日升:《臺灣外記》卷 5)。因此,從順治十八年 (1661年)起,清政府又采納鄭成功叛將黃梧建議,推行遷界令,它是禁海政策的擴大和補充。 為了孤立鄭成功, 清政府將江、 浙、閩、粵、山東、直隸六省沿海居民內徙, 要求必須在 10-15日內遷離海邊 30-50里,寸板不許入海, 界外房屋村舍一律拆毀焚燒, 以暴力制造出一個無人居住區作為隔離帶。“至是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筑短墻,立界碑,撥兵戍守, 出界者死。 ”(阮聞錫:《海上見聞錄定本》卷一,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年)對于近海島嶼也同樣堅壁清野,不留人跡。“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令定海總兵牟大寅率兵巡海,見島嶼而木城草屋者,悉焚毀搜斬。” (《李之芳傳》 ,載于《清史列傳》卷 6)同時,清廷又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 凡將牛馬、 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棉出境貿易及下海者, 杖一百;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斬,官吏庇縱者同罪。“民有闌出咫尺者,執而誅戮,而民以誤出墻外死者,又不知幾何萬矣。”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中華書局 1985年)清廷以全副力量禁海、遷界,其中廣東等地“凡三遷而界始定”,“功令既嚴,奉行者惟恐后期,于是四省瀕海之民,老弱轉死溝壑,少壯者流離四方。”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 )禁海、遷界給六省特別是江、浙、閩、粵四省的沿海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與禁海政策相一致, 清朝亦長期限制海外貿易, 并對外國人嚴加防范。 尤其在乾隆年間,由于擔心“民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懼怕外國人支持漢人反抗清朝的活動,因而清廷一再嚴申“華夷之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還正式發布諭令,僅限廣州一口通商,所有外國船只僅在廣州停泊、交易,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之前。禁海令是清政府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社會基礎和封建專制日益加強的反映,它通過一種自我封閉和摧殘, 最終導致閉關鎖國。 統治者從以農為本的思路出發,對工商業充滿了恐懼, 亦很少考慮沿海居民出海貿易的需求。 清朝正值世界貿易迅猛發展時期, 而禁海令則嚴重隔阻了中外之間的商品、 文化交流以及國內工商業的正常發展,嚴重破壞了沿海經濟,也造成了民眾長期生活在一種閉目塞聽、孤陋寡聞的狀態之中, 為近代中國貧窮落后埋下了悲慘的禍根, 其教訓是極為深刻的。3、明清兩代數字的比較與分析我們在這里無從得知明清兩代的海外貿易的具體的統計數字,如果《洪業:清朝開國史》和《晚明社會變遷》一書的估算準確的話,明代每年流入的白銀將大大多于清代的水平。 這里,二者都認為, 明季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當在五億兩左右。而后文中, 1770—— 183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共合 5億元左右,我們都知道,銀元折合庫平銀約七錢二分, 5億元折合銀兩約 3.6億兩(1斤=16兩,1兩=10錢,1錢=10分),那這個 5億元就遠遠的不及明代的 5億兩了。但這只是流入中國的銀子數量的比較, 換言之,只是出超數字的比較, 還不是貿易量的比較如前文所言, 明代的巨量白銀流入, 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的貿易方式所決定的。白銀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貨物”被中國的商船從日本或者馬尼拉用絲綢、瓷器、茶葉、蔗糖等貨物交換回來,或者是西方的商船運進這種“通貨”用以交換中國的商品。在這種情形之下,流入的白銀量之大,就不難理解。而在清代, 海外貿易的情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對海外的產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大,基本上改變了明代以來的單方面貨物貿易的情形。 由于西方大國關系的轉變和殖民地的擴張和發展, 也由于英國資本主義工場生產的發達和工業革命的促進, 清代尤其是中后期, 外貿對象由西葡荷轉為了英美, 英國的工業品陸續來華, 雖然量不大,主要是一些毛織品和金屬品。因明朝官方船隊 80年來不再西行,而私人海商出海被嚴厲禁止,波斯灣-印度洋-南洋的海外貿易主動權漸被葡人掌握。1510年,果阿落入葡人手中。1511年,中國的重要藩國、鄭和下西洋時的海外基地-馬六甲失陷于葡人。從此葡人掌握了馬六甲以西的海外貿易主動權, 中國喪失自宋元以來的傳統優勢地位。1603年,馬尼拉發生大倉山慘案,華僑死難 25000人。西班牙人恐中國報復,遂派專使前來解釋。福建巡撫徐學聚接上諭后答復(錄自菲律賓總督 DonPedrodeAcuna:《ChinaReview》Vol7,No4P251-253):“屠殺華人一事,可勿視為重要, 中國皇帝寬懷大度, 對于屠殺華人一節, 決不興師問罪 在境華人,固多系不良之徒,亦勿容憐愛。”1639年,馬尼拉再次屠殺華僑 20000人,明廷以“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興動兵革, 棄之無所可惜”為由拒絕干涉。這與后來乾隆帝的答復異曲同工。林仁川先生根據國外有關史料,作了估計工作。其中 1641年6、7兩個月,鄭芝龍運往日本長崎的諸多貨物中有白生絲 25700斤,黃生絲 15550斤, 各種紡織品140760匹;1641年,銷往日本長崎的各種糖 5726500斤, 1644年為1417550斤,1645年為3377900斤。4、清朝統治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有:從主觀因素看:.從明朝中后期開始。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古老的中國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 封建統治者只能依靠強化君主專制, 加強特務統治, 大興文字獄. 實行文化專制等手段來維持封建統治, 封建統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絕任何新事物的傳人。.幾千年來我國經濟結構是小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 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物產豐盈無所不有。 在落后閉塞的經濟基礎上產生出因循守舊、 驕傲自大和閉關自守的思想。從客觀因素看:、從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國先后遭到外國騷擾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國黑龍江流域。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葡萄牙占據澳門,荷蘭侵占臺灣。為了防御外國侵擾,封建統治者采取了消極的“閉關自守政策”。.清政府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后,各地反清斗爭持續不斷.東南沿海一帶的反清斗爭更是此伏彼起。 尤其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后. 同東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 保持密切聯系. 為“反清復明”而斗爭。這也是清政府實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