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教案設計_第1頁
《雨霖鈴》教案設計_第2頁
《雨霖鈴》教案設計_第3頁
《雨霖鈴》教案設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雨霖鈴》教學設計【課型】教讀課【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情感;2、深刻體會《雨霖鈴》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賞析詞的步驟和方法;2、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鑒賞詞的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詩歌興趣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難點】1、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意象、意境;2、引導學生體會這首詞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讀法、討論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話出自哪首詞嗎?——《雨霖鈴》(板書)。《雨霖鈴》是宋代婉約派詞人柳永的代表作,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甚廣,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凡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這說明了柳詞在當時頗受人們的歡迎,也告訴我們“詞”的一種特殊性,它是用來唱的。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首舊詞新唱的歌曲《雨霖鈴》,讓我們一同去感受一下詞獨特的魅力。(播放音樂《雨霖鈴》)二、多富有韻味的一首《雨霖鈴》啊,在回味這首歌的同時,我們不妨來走近柳永這位偉大的“作詞家”。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對后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也有很大影響。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妓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為“宋金十大曲之一”。整體感知(一)由老師示范朗誦本首詞,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本首詞主要寫什么內容?詞中哪一句話可以概括全詞的內容?詞人與他的紅顏知己離別的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2、本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凄切、哀婉、悲傷、凄清.(二)學生誦讀江淹有句名句“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的確,“自古多情傷離別”在明確了本首詞的內容及感情基調后,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進一步感受一下作者這種深深的離愁別緒。這是一首慢詞,同學們在朗讀的時候記得語速不要太快,尾音適當地拉長,更能體現詞的凄切哀婉。分析意象,體會意境在對本詞的情感有了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接著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本首詞。請同學們找出詞中出現的意象,并試著分析。(同學自由發言)舉例分析:上闋: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蟬”是“寒”的,特指秋天的蟬。秋天給人蕭索的感受,寒蟬鳴叫意味著天氣轉涼,渲染了凄涼的氛圍。長亭——古時候驛路上每十里設長亭,每五里設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餞別。李白的《菩薩蠻》中寫道“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長亭意味著離別或思歸更增添了深深的離愁。煙波、暮靄——“煙波”而曰“千里”,“暮靄”而曰“沉沉”,色調陰郁濃重,使人頓有離別之苦彌漫于天地間之感,暗示了前途莫測,相見無期的痛苦。下闋:楊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態。另外,“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體現了離別的依依不舍之情。曉風殘月——這兩個意象合在一起充滿了冷月殘照的氣氛,凄清欲絕,優美而令人傷神,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盡在其中。溫庭筠《菩薩蠻》:“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韋莊《荷葉杯》:“惆悵曉鶯殘月。”詞意與此相似。鑒賞本詞的藝術特色現在我們有一個關于本詞藝術特色的重要的探討,請同學們分組展開討論。提問:本首詞主要采用了哪些藝術手法?【明確本詞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經過剛才的討論,想必同學們對詞中句子哪些是情,哪些是景,哪些是虛,哪些是實心中已經有數。接下來,我們具體來分析這首詞。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句話是寫什么?它包含了哪些信息?寫景,實寫。點明了季節(秋天),地點(長亭),時間(晚上),事件(雨剛停),勾勒了一個典型的離別環境。2、“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難看出這兩句是實寫,那當中有沒有透露出情呢?如果有,哪些文字可以體現出來?有。如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相看淚眼,無語凝噎。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尖銳啊。體現了詞人欲留不能,難舍難分之情,真切感人。3、“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這樣一幅畫面:江面上,輕煙籠罩,浩淼空曠,傍晚的云氣重重地下壓,形成沉沉的暮靄。這樣的畫面給人什么感覺呢?(壓抑、郁悶)。還沒有離別,詞人便想像行程遙遠,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全句寫景,又寫情。這就是上闋的內容,經過逐句分析之后,我們知道上闋都是作者實寫的內容,并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同學們是否初步感受到了呢?為了加深這首感受,我們再看下闋,看看作者如何把情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4、“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句話寫什么?(寫情)“傷離別”點明了整首詞的什么?(主旨)“清秋節”照應了前面那句呢?(寒蟬凄切,前后照應,再次點明離別的凄清氛圍)。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啊!5、“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借酒消愁愁更愁”詞人酒醒夢回,所看到的只是曉風吹拂蕭蕭疏柳,殘月高掛楊柳梢頭。請同學們聯系我們前面對意象的分析賞析一下這句話。參考:這句話可謂詞中有畫,景中含情。虛中有實,融情入景,明寫眼前景,暗寫別時情,含蓄蘊藉,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6、你是如何感受到這種凄清的氛圍的?(哪些景物讓你有這種感覺?)“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構成了這種氛圍,同時也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語,此處則改用情語。年復一年,再多的良辰美景,佳人不在,也形同虛設了。“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則體現了作者用情之真,離愁之深。直抒胸臆,真切感人。以問句作結,給人留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意味無窮。8、全詞分析完了,相信同學們對這種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已經有所體會。離別是一種過程,有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后,每一個階段或多或少都會令人傷感的,同樣的,本首詞也不例外。同學們按照這種思路給本詞劃分一下層次,并考慮一下虛實相生的問題。(板書)①離別前、離別時(實寫)、②離別后(虛寫) I虛實相生解析:上闋主要寫的是離別前,離別時的情景,這更多的是實寫,“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句話也涉及到了離別后的情景。至于離別后會怎么樣,沒有人會知道,因此下闋寫離別后的情景,應當更多的是作者的想象,而不再是實際的情景。因此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是不是已經很好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了呢?知識拓展“離別”曾是多少文人墨客的筆下之作,“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面對著離別如柳永詞句般傷情的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雨霖鈴》帶給我們的那份凄涼,那份憂傷,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切景語皆情語”,了解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并且陶冶了我們詩詞的審美情趣,感受到了古詩詞的典雅魅力。【課后作業】1、熟讀并背誦整首詞2、模仿本詞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板書設計】①離別前、離別時(實寫) ]景語:寒蟬、長亭、驟雨、蘭舟情語: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 (情景交融)V虛實相生②離別后(虛寫)景語:煙波、暮靄、楊柳岸、曉風殘月情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情景交融)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教學反思】本教案在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多次刪改和糾正,爭取做到能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理解詞的內容及所要表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