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學實習報告_第1頁
植物地理學實習報告_第2頁
植物地理學實習報告_第3頁
植物地理學實習報告_第4頁
植物地理學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號:2010410008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報告學院:旅游與經濟發展學院專業:地理科學班級:2010級本科學生姓名:逸欣 2011年12月3日.實習目的:通過實習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學理論與實際的自然地理現象結合起來,真正理解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一方面結合實際,加深和鞏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學習自然地理各組成要素的調查、研究方法和技能,以及綜合觀察分析自然地理現象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鍵,使在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動手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通過實習對雷山的部分地區人文、地貌、環境等進行了解。形成自己的感性認識,培養對地區地理信息的收集經驗。通過實習鍛煉自己的實地考察能力以及對當地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雷公山概況: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東南部,于1982年6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7792^2(核心區面積17334hm2,占36.58%),其中:有林地面積42348hm2,灌木林地1746hm2,活立木蓄積345.5萬m3,森林覆蓋率達88.75%,是以保護臺灣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自然資源(包括水源涵養、旅游),具有綜合經營效益的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多樣性相當豐富。雷公山海拔2178.8米,主峰距雷山縣城28公里,區內生物資源豐富,生態優美。各類生物近2000余種,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43種,尤其是“活化石”植物-禿杉,是中國特有一類保護樹種,且是全國面積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強的一處,是中亞熱帶唯一的天然禿杉研究基地。雷公山巍峨挺撥,雄偉壯觀,森林蒼翠,溪水晶亮透明,瀑布垂直飛瀉,氣勢奪人,處處鳥語花香。在紅、白、紫玉蘭、杜鵑盛開的時節,美不勝收。山下,到處分布著半坡苗寨,可領略迷人的苗族風情,主峰觀日出日落,云吞霧繞,如詩如畫,令人心曠神。地理位置

保護區位于貴州省東南部苗嶺山地的雷公山,苗嶺山脈橫貫黔西、黔中、黔南、及黔東南,連綿近千公里,跨雷山、臺江、劍河、榕江四縣。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08°09’-108°22’,北緯26°15’-26°22’之間。.海聚郎儻。格可市。香爐山「,凱里幣生興陽賽「。卜黃融.海聚郎儻。格可市。香爐山「,凱里幣生興陽賽「。卜黃融財或雨橋圖i雷公山地形氣象氣候氣候特點是雨量充沛、降水日和云霧日較多,日照少。年均溫山麓為14?16℃、山腰為11.7℃、山頂為9.2℃,年均溫14.3℃,1月均溫3.6℃。7月均混23.5℃,大于等于10℃的天數為197天,無霜期230天以上,有結冰現象,結冰期約20天;年降水量1400?1600mm,多集中在4?9月。雷公山地質保護區在大地構造上屬于揚子準地臺東部江南太隆主體部分之雪峰疊臺拱。地層由下江群漸變質的海相碎屑巖組成,巖性主要為板巖、粉砂質板巖夾變余砂巖、變余凝灰巖;下部有千枚狀鈣質板央巖和團塊狀大理巖。保護區地貌由雷公山復式背斜組成區域構造的主體,軸向呈北北東向,由若干次級背斜及向斜組成,由東而西主要有迪氣背斜、雷公坪向斜級新寨背斜等。呈北北東向延伸的雷公坪向斜,組成了雷公山的主體,主帶上山體寬厚,山脊渾圓呈波狀起伏,其上剝夷面,沼澤盆地及寬緩的谷底十分發育。主脊帶兩側,侵蝕溝谷強烈切割,懸崖峭壁及瀑布常見。圖2雷公山地質構造情況雷公山土壤土壤主要為山地黃壤,其次為山地黃棕壤,土層厚。保護區是黔東南地區的重要水源區,有數十條溪流匯集成為巴拉河、五迷河、人擁構、平江河、排調河等,成為清水江和都柳江的重要水流、也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重要的分水嶺。.多樣性的雷公山生態系統多樣性。森林生態系統。雷公山森林群落根據其植被的分布情況,以海拔1400m為界,其下為常綠闊葉林,以上為常綠落葉林闊葉混交林兩種植被亞型。森林群落的垂直分異及垂直帶譜組成上較簡單,主要原因是山體的高度不大所致。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和中山常綠落葉林混交林組成了雷公山森林植被的主體,山頂苔蘚矮林是常綠落葉林混交林在特殊地形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變型。保護區內大面積的常綠闊葉林,對清水江和都柳江上游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水量調節、補給起著重大的作用。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內由清水江、都柳江等永久性河流濕地。雷公山的水資源十分豐厚,一年四季清泉涓涓,整個山內泉涌不斷,瀑布相疊,深溝峽谷中水流湍急,深潭淺灘相映。河流、湖泊、水庫、沼澤、農田構成了雷公山豐富的濕地系統。www.52qdn?cn圖3濕地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農田主要分布在村寨和溪流旁及清水江、都柳江河谷兩岸,主產玉米、油菜、土豆、甘薯等農作物,由于氣候和溫度的關系以及種植和管理水平等原因,農作物大都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產量一般。物種多樣性植物類型多樣性。(1)種類豐富。保護區森林植物資源多樣性相當豐富,據2004年科學調查和結合歷年來的研究統計,區內有高等植物2582種,隸屬278科954屬;其中種子植物有177科721屬1962種,苔蘚植物59科142屬353種;蕨類植物42科91屬267種。貴州新記錄36種,雷公山新分布41種。國家1、11保護植物33種;貴州省級保護22種;雷公山特有10種;列為《瀕危野生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H)》的蘭科植物30屬65種,大戟科大戟屬Euphorbia9種;大型菌物50科112屬263種。(2)重點保護及特有植物。保護區珍稀植物32科44屬58種,屬1999年國務院批準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國家級保護植物33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異性玉葉金花、金佛山蘭等5種;國家H級保護植物有柔毛油杉、臺灣杉等28種。貴州省重點保護植物有:鐵堅杉、鐵杉等22種。貴州特有種在雷公山的分布有:貴州榕、長柱山茶、雷公山械等10種。圖4紅豆杉(3)觀賞植物。雷公山野生觀賞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共有125科289屬600種。其中蕨類植

物有18科25屬39種,裸子植物6科10屬14種,被子植物101科254屬547種,按生活型劃分,喬木類235種,灌木類83種,木質藤本類54種和草本228種。其中資源量大且極具開發前景的花卉植物有翠柏屬、大百合屬等;地被植物有血水草屬、沿階草屬等;彩葉植物有十齒花屬、水青岡屬等。圖5雷公山多樣植被景觀多樣性。保護區內有瀑布、山峰、河流、峽谷、湖泊、深潭、山頂矮林、云海等自然景觀,完整的山地植物垂直帶譜景觀。以及響水巖、杜鵑小道、玉蘭臺、幽谷長廊等特色景觀。在人文景觀上有入選中國十大美麗村寨的中國最大的苗寨一一西江千戶苗寨,風水勝地一一烏東民族風情村等村寨以及農民英雄張秀眉、楊大陸領導苗族人民反清抗暴的遺址雷公坪等景觀。以及苗族姊妹節、獨木龍舟節、鼓藏節等民俗風俗;苗繡、銀飾等民族產品;苗族飛歌、東方迪斯科一一苗族反排舞、苗族神話傳說等傳統文化。景觀類型齊全豐富。主要保護植物。雷公山內生長這有大量的國家保護植物,主要的國家保護植物:一級有禿杉。級有鵝掌揪、鐘車木、十齒花、香果樹、福建柏、馬昆樹、水青岡。三級有翠相、凹葉厚樸、厚樸、白辛樹、長苞鐵杉、稿花杉、闖伸、金錢械、紅花木蓮、半楓荷、銀鵲樹等。其他優良用材樹種如杉木、禿杉、光皮柞等,藥用植物厚樸、黃連、竹節二七、天麻等。下面將做 介紹。(1)禿杉:又稱臺灣杉,是分布在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一種常綠喬木,為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孑遺植物,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它的樹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長條形,樹冠成錐形,為我國臺灣的主要用材樹種之一。禿杉為常綠喬木,高約40米,胸徑達2米,樹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長條形,樹冠成錐形。大枝平展或下垂,小枝下垂,大樹之葉棱狀鉆形,排列緊密,長2—5毫米,兩側寬1—1.5毫米,直或上端微彎,先端尖或鈍,幼樹及萌芽枝之葉鉆形,兩側扁平,直伸或稍向內彎曲,先端銳尖。球花單性同株,雄球花2—7個蔟生于小枝頂端,雌球花單生于枝頂,無苞鱗。球果圓柱形或長橢圓形,長1.5——2.5厘米,直徑約1厘米,熟時褐色,種鱗12—39枚,中部種鱗寬倒三角形,長約7毫米,每發育種鱗具2位種子,種子長橢圓形或倒卵形,兩側邊緣具翅,種子連翅長4—7毫米,寬3—4毫米。習性:臺灣杉的分布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夏熱冬涼,雨量充沛、雨日及云霧較多,光照較少,相對濕度較大。據雷公山氣候資料,年均溫14.3℃,7月份均溫23.5℃,1月份均溫3.6℃,大于等于10℃有效積溫。臺灣杉的主要分布區雷公山地質構造為江南古陸雪峰臺凸,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由于雷公山臺塊上升,流水侵蝕,深切割的溝谷縱橫交錯,形成以高中山、中山為主,低山局部出現的地貌特征,基巖為前震旦紀板溪群變質巖系,以淺變質巖為主。土壤為山地黃壤類,酸性,PH值4.0—5.3,質地為壤土,土層較深厚。圖6禿杉臺灣杉壽命長,生長迅速,主干發達,淺根性,側根和須根發達,多集中于80厘米的土層中,幼樹梢耐蔭,在全光照條件下生長也比較迅速,種子萌發率良好,為擴大其資源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禿杉林在中國僅分布于鄲西南的利川,滇中北的貢山、蘭坪和雷公山保護區等局部地區,多分散于其他林分中或呈零星小片狀。禿杉是中國珍貴速生用材樹種,是適于亞熱帶山地生長的一種天然針葉林、屬國家級保護植物。保護區禿杉林有33片,分布于雷公山東南坡海拔8DO一1300米的溝谷兩側。最大的片有2公頃,胸徑10厘米以上約有5000株,保護區是樹種遺傳資源的一個原地保存點。(2)十齒花:屬于衛矛科,落葉小喬木,高3-13米,胸徑33厘米。生長于海拔800-2400米的熱帶、中亞熱帶山地。為偏陽性樹種,但也能耐一定的蔽蔭。熱帶通常3月、中亞熱帶通常4月展葉,4-5月開花,9-10月果實成熟,葉變為紅色,10-11月落葉。分布于西藏、云南、貴州、廣西等省的部分縣區。印度和緬甸也有分布。圖7十齒花形態特征:十齒花,落葉小喬木,高3-5(-13)米,胸徑33厘米。樹皮灰色,不裂,葉互生,披針形至矩圓形,長4-13厘米,寬2-5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小鋸齒,下面初被短柔毛,最后近于無毛,側脈7-9對;葉柄長3-6厘米。花兩性,排成圓球狀傘形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3-5厘米;花小,白色,花梗長3毫米;萼5裂,與花盤合生,裂片舌形,直立;花瓣5,舌形;雄蕊5,著生于花盤上,與5個瓣狀黃色腺體互生;子房上部1室,基部3室,每室有2顆胚珠。蒴果圓錐狀卵圓形或圓錐狀橢圓形,革質,長8-10毫米,被灰褐色長柔毛,基部有10個宿存花被片,頂端有細長宿存花柱;果梗彎曲,長約1厘米。種子1粒,紡錘形,長4-5毫米,種皮肉質,黑褐色。生長習性:分布區地跨熱帶以至中亞熱帶南緣,由于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地,冬無嚴寒,夏季涼爽;在受西南季風影響的地區,干、濕季明顯;在東南季風區,雨量豐沛,濕度大。土壤為黃壤和黃棕壤,或為紅壤,Ph值5一十齒花一5.5。 為小喬木層成分,也常見于疏林或灌叢中,海拔1600-1750米地帶,常生于水青岡FaguslongipetiolataSeem、榛木Sassafrastsumu(Hemsl.)Hemsl、厚斗柯LithocarpuselizabethaeRehd、山桐子IdesiapolycarpaMaxim等組成的常綠、落葉闊葉林內。為偏陽性樹種,能耐一定的蔽蔭。通常3-4月展葉,4一一5月開花,9一一10月果實成熟,葉變紅色,10——11月落葉。分布范圍:產西藏墨脫,云南宜良、文山、金平、屏邊、維西、德欽、瀘水、碧江、貢山、騰沖、龍陵、端麗,貴州凱里、雷山、黎平、都勻、榕江、從江、安龍、織金、納雍,廣西凌云、樂業等縣。生于海拔800-2400米的山地。印度和緬甸也有分布。物種多樣性:對貴州省玉舍國家級森林公園稀有保護植物十齒花(Dipentodonsinicus)群落的物種多樣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玉舍國家級森林公園十齒花群落以薔薇科、杜鵑花科、殼斗科、樺木科、山十齒花葉子茶科、樟科、忍冬科、山茱萸科等為優勢科。10個樣地中有8個樣地以十齒花種群占絕對優勢,其平均重要值高迭135.69,遠遠高于其它種群;十齒花群落喬木層物種豐富度為2.847、Simpson指數為0.601、Shannon-Wiener指數為1.523、種間相遇機率為0.601、均勻度指數為0.569,總體上均小于灌木層(分別為:5.580、0.830、2.377、0.829、0.672),表現為較明顯的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物種多樣性特征。10個樣地中,Q1的物種多樣性程度最高,Q3次之,Q5和Q6最小,多樣性程度最低,10個樣地的物種多樣性排序為Q1>Q3>Q9>Q7>Q2>Q4>Q10>Q8>Q5>Q6。目前分生長在雷公山上的十齒花已經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正規劃為自然保護區,并且禁止伐木砍柴。(3)馬尾松:喬木,高達45M,胸徑1M,樹冠在壯年期呈狹圓錐形,老年期內則開張如傘裝;干皮紅褐色,呈不規則裂片;一年生小枝淡黃褐色,輪生;冬芽圓柱形,端褐色葉2針1束,罕3針1束,長12-20CM,質軟,葉緣有細鋸齒;樹脂脂道4-8,邊生。球果長卵形,長4-7CM,徑2.5-4CM,有短柄,成熟時栗褐色脫落而不,脫落而不突存樹上,種鱗的鱗背扁平,橫不很顯著,鱗臍不突起,無剌。種長4-5MM,翅長1.5CM。子葉5-8。花期4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馬尾松樹干較直;外皮深紅褐色微灰,縱裂,長方形剝落;內皮棗紅色微黃。心邊材稍明顯。邊材淺黃褐色,甚寬,常有青皮;心材深黃褐色微紅。年輪極明顯,極寬。木射淺細。樹脂道大而多,橫切面有明顯油脂圈。材質硬度中等,紋理直或斜不勻,結構中至粗。干燥時翹裂較嚴重。不耐腐。長縱裂,長片狀剝落;木材紋理直,結構粗;含樹脂,耐水濕。重要材用樹種。樹干可采割松脂,葉可提芳香油。油漆、膠接性能不良。握釘力強。主要產地山東、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臺灣省。可供家具內部用材。圖8馬尾松形態特征:常綠喬木。一年生板條淡黃褐色,無毛;冬芽褐色。針葉每束2根,細長而柔韌,邊緣有細鋸齒,長12-20厘米,先端尖銳;樹脂管4-7個,邊生;葉鞘膜質。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無柄,柔荑狀,腋生在新權的基部,雄蕊螺旋狀排列;雌花序球形,一至數個生于新枝的頂端或上部。球果長圓狀卵形,長4-8厘米,直徑2。5-5厘米,成熟后栗褐色;種鱗的鱗片盾平或微肥厚,微有橫脊;鱗臍微凹,無刺尖,很少有短刺尖。種子長卵圓形,有翅。花期4-5月,果期9-10月。表-馬尾松樹高、胸徑、材積生長過程馬尾松樹齡(年)樹高總量(m)胸徑生長量(m)材積生長量(m)階總平均連年總平均53.50.702.40.480.48 0.0013 0.0026108.10.810.928.50.85 1.22 0.02321511.60.770.7013.00.87 0.90 0.08562015.60.780.8018.50.92 1.10 0.2222518.80.750.6421.70.87 0.64 0.38023021.20.710.4825.00.83 0.66 0.549222.43322.40.680.4026.70.81 0.6479 0.01963總平0.00260.0004380.012480.027300.031620.0338 0.03290均分布:馬尾松馬尾松分布極廣,北自河南及山東南部,南至兩廣、臺灣,東自沿海,西至四川中部及貴州,遍布于華中華南各地。一般在長江下游海拔600-700M以下,中游約1200M以上,上游約1500M以下均有分布。是中國南部主要材用樹種。經濟價值高.植被的垂直變化。從山腳一直向上可以明顯的觀察到植被垂直分異明顯,海拔1300―14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組成復雜多樣,主要為甜儲林、甜楮一銀木荷林。在山腳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植被大多數都為高大的杉木和喬木。1404—21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土要為貴介石襪中華娥林、多脈青岡林;2100米以上為杜鵑一箭竹灌叢。圖9植被垂直變化雷公山由元古代板溪群輕變質巖組成,是經第四紀強烈隆升,呈北東走向的斷塊山。由中央向東西兩側呈斷塊下降,高出四周達1000?1500米,河流呈放射狀切割成深邃的峽谷和嶂谷。河水急湍,跌水、瀑布櫛比,山嶺呈刀脊狀,但仍殘留有1800?2000米、1000?1300米兩級剝夷面。雷公山由于海拔高,相對高度大,因而形成明顯的自然景觀垂直分帶,雷公山具有明顯的2-4個垂直植被譜:①海拔13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黃壤帶,植被以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為主。圖10殼斗科

②1300?185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黃棕壤帶,以水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