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景觀的審美與創作_第1頁
園林景觀的審美與創作_第2頁
園林景觀的審美與創作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代園林景觀筑評價論文園08-1羅龍

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適應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只有四十幾年。所以,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很膚淺。他們認為園林只是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國的機會,看到歐洲的幾何對稱的園林,開闊的大草坪很壯觀。于是出現歐陸風、草坪風。隨著房地產的興起,中國園林風、歐陸風吹進了居住小區,他們不考慮小區人性化空間和功能性空間,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不理解東方園林的風格和特色,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服務的對象都是人,搞不清楚人,就沒有辦法創造出人所需要的園林景觀。西方園林是以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為代表的幾何形式,景觀特點是整齊、規則、對稱均衡,常以軸線作引導的幾何形圖案美為其獨特的風格特色,包括樹木也都作規則式造型。東方園林以中國古典園林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觀特色表現為不對稱均衡,以曲線作為引導的自然式山水園,成為著稱于世界的獨特風格。形成東西方園林形式各異的原因,都受各自的歷史、文化、哲學、和美學思想傳統的影響。西方園林把美學建立理的礎上,它還左右著雕塑、繪畫、音樂和戲劇等藝術。東方園林源出于我國五千年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特別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人一觀,把美學建立在意境”的基礎上,并因借于學、繪畫和建筑諸藝術。中國園林景觀的內涵意”是中國園林傳統風格特色的核心謂意境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產生意境。古人又說“情與景遇,則情愈深,景與情會,則景常新。所以意”賦予藝術以靈魂,灌注以生氣,化景物為思,變心態為畫面,對景觀產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飄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畫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審美活動中,高度發揮了意想思維的能動性,激發心靈創造出比之于實際的景物遠為豐富的藝術情趣。在體察感受中,讓游者從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領神會中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提高到深層性崇高的精神世界,這是中國園林藝術傳統中的審美心理結構都建立在內心境界的基上“心物感和“興到神”審美價值而西方園林文化唯獨缺乏意這一靈魂的審美內涵中國園林景觀與文學、繪畫自古以來互為表里,彼此借鑒,交互引發,相資為用。按詩畫藝術組織園林類型,劃分和組合園林的形式,猶如中國畫咫尺千里的山水畫立軸或橫幅手卷,運用散點透視,及動向透視的表現方法。它的超時空概念,正是東、西方繪畫和園林藝術的基本差異中山水畫“咫尺之而瞻萬里之遙方之中乃辨千尋之”邊邊賞邊構思的民族傳統的方法,表現在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任其高低遠近、角度和視點的自由觀察,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國山水園林猶如畫幅一樣,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園。在組織時間和空間的游覽路線中,任其高低遠近、角度和視點的轉變,都觀賞到如詩似畫的園林景觀。宋代畫家郭熙在畫論《林泉高致》中論述“世篤,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還有繪畫理論中的移縮地“小中見大”和咫之,寫千里之等等,中國山水畫的超時空概念,融注入園林的景觀空間,極大地推動園林藝術的發展。中園林的布局構景,首先是一個完整的審美系統。借鑒于文學藝術的立主題,分段落,講究起、續、轉、高、結的程序組合,因借在園林的規劃設計布局構景中。首先立主景、配景,劃分景區、景點,講究游覽路線在組織景區中的序幕、連續、轉折、高潮和結尾的系列組織程式;猶如詩歌中的抑揚回轉,富有韻律節奏感。如園林中的從一個景區引向另一個景區,由封閉到開敞,從峰回路轉到柳暗花明;又好似運用章回小說中的一波三折、隱喻等手段,引向主景高潮,然意未盡,噶然而

止,令人產生余音繞梁的意境情趣。中國園林藝術形式因借于文學和繪畫,景觀富于詩情畫意,便是中國園林東方民族形式獨具的風格和特色。這些寶貴的藝術形式,和手法。我們要借鑒的繼承,但不能機械的照搬。我們生活在一個文明、自由、開放的新社會,我們設計的東西是為廣大老百姓服務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舊社會是為封建帝王、達官貴人而設計,往往過分的滿足他們的意志,追求豪華、詩情畫意、文學哲理,對人的活動空間重視不夠。現代園林景觀考慮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間“人為經見到大家提真正運用到實際當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廣場,廣場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樹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草坪大,不讓人進。雕塑很大讓我們窒息,比例關系和控制范圍考慮不足。現代園林景觀應多注重尺度宜人、親,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文脈。不能違自然而行,不能違背人的行為方式。魯迅先生說過其實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們的設計應符合人的行為方式。既要繼成古代文人、畫家的造園思想,又要考慮現代人的生活行為方式,運用現代造園素材。形成鮮明的時代感,如果我們一味的推崇古代園林,就沒有進步。不同的時代要留下不同的符號。當設計是為了生活、為了內在人的體驗,當設計師成為一個內在者而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設計的對象具有功用和意義時,我們方可重歸人性的場所。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和社會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人需要運動,需要坐下休息;人離不開水,人也愛玩火;人愛采摘和捕獲;人需要庇護和蔭涼,需要了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他需要領地,需要適當尺度的空間;人需要安全,同時人需要挑戰;人愛走平坦的道路,有時卻愛涉水、踏丁步、穿障礙、過橋梁。同時,人要交流、要戀愛、要被人關注、同時喜歡關注別人…。因此,需要設計的場所能讓人性充分發揮。大自然的風、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動物的運動過程,災害的蔓延過程等等,都刻寫在大地上,因此大地會告訴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樹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瀆;大地也告訴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與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險和恐怖的,因而是兇煞的。同時,大地景觀是一部人文的書:大地上的足跡和道路,門和橋,墻和籬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講述著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和狠,人類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因此,閱讀大地是在認識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認識人自己。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當地人的價值觀。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邊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為什么成都被認為是中國最悠閑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車,就不理解北京作“治中心的義;如果你不到溫州街頭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的味果不經歷青藏高原的缺養就不能理解為什么這里的人會成為釋迦牟尼的選民。只有懂得當地人的生活,才會有符合當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間的設計。故事源于當地人的生活和場所的歷史,因此要聽未來場所使用者講述關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時要掘地三尺,閱讀關于這塊場地的自然及人文歷史,實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種源于當地的自然過程及人文過程的內在的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