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危機_第1頁
淺析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危機_第2頁
淺析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危機_第3頁
淺析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危機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危機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主要表現(xiàn)原因

論文摘要:21世紀是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網絡對人們的影響,已滲入到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問題等各個領域。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凸顯,如誠信缺失、價值觀錯位等。大量的學者研究初高中群體較多于大學生群體。本文在著力分析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表現(xiàn)和原因的根底上,提出應對危機的干預對策,為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提供理論和理論指導。

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nni第22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網民人數(shù)已到達2.53億人,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高中群體39%,其次是18—24歲者占到36.8%,而這正是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1]。我國大學生大局部是處于18—24歲年齡段的青年人,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最后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大學生對待世界、人生可以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而對于善與惡等道德問題作出的判斷和抉擇并不穩(wěn)定,會因外力或某些內部因素的干擾而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互聯(lián)網上洶涌而來的西方多元價值觀、道德觀,內容龐雜、良莠不齊的各種信息,對大學生正確地進展道德選擇、判斷就有很大的干擾作用。多元的價值觀、道德觀可能帶來一個嚴重的后果就是道德的個性化,使個體誤以為道德選擇可以多元化,從而動搖其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信念,使之陷入持久的迷惘、失落之中。

作為網民主體之一的大學生的上網行為是否安康,直接關系著網絡文明乃至整個將來社會文明的進程。掌握大學生上網的根本情況,對加強高校的網絡陣地建立和培養(yǎng)高素質的大學生網民都具有重要意義。

1.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主要表現(xiàn)

1.1誠信危機

高度興旺的網絡技術為我們構建起一個虛擬社會,個體們以符號形式生存于網絡空間,以“隱形人〞的身份在網上肆無忌憚地操作,欺騙、謊話等變得平常。虛擬性催生的不誠信逐漸向現(xiàn)實中蔓延,使得大學生利用網絡考試作弊、qq詐騙等現(xiàn)象不斷涌現(xiàn)。

1.2道德價值取向錯位

網絡起源于美國,興起于西方。互聯(lián)網一整套的技術標準、標準全部由西方國家制定,英語順勢成為互聯(lián)網的通用語言。所以,西方國家在互聯(lián)網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正是這種絕對的話語權,為某些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傾銷其價值觀、生活方式提供了便利條件。[2]西方網絡文化的強勢浸透必然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使他們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倫理價值產生迷惑,出現(xiàn)遲疑與困惑,使得道德觀和價值取向錯位[3]。

1.3網絡犯罪滋生并開展

來自于媒體、雜志等大量的案例說明局部大學生參與了網絡犯罪。這些違法犯罪行為小到侵入別人電腦偷窺文件,大到破譯銀行密碼侵占別人財產,更有甚者參與分布謠言造成社會恐慌,充當黑客攻擊政府網站。有些調查在問及大學生如何對待“黑客〞問題時,局部學生竟選擇“崇拜〞、“羨慕〞[3]。而這種種違法行為的動機各有不同,有的是受利益驅使,企圖非法占有別人財物;有的那么出于夸耀技術、嘩眾取寵的心理,這些都是大學生群體上網心理不成熟和網絡道德缺乏的典型反映。

1.4自我中心和人格的沖突

人機交互的形式為大學生排遣孤獨、忘卻現(xiàn)實壓力、發(fā)泄心中郁悶創(chuàng)造了一個隱蔽的環(huán)境,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不良心理情緒,但長期的“人機對話〞也會使大學生脫離現(xiàn)實群體,迷失自我,變得冷漠和自私。有些大學生因缺乏現(xiàn)實角色與虛擬角色轉換的調節(jié)才能,變得網下自我封閉、少言寡語,網上那么激情勃發(fā)、任意妄為,“網上網下〞判假設兩人,最終導致雙重人格的沖突和人的異化。

2.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原因

2.1道德標準的的不完善

互聯(lián)網本身沒有邊際,不屬于任何一個組織的國家指導,迄今為止,互聯(lián)網上沒有通行的國際法規(guī),所以發(fā)生犯罪沒有處理的根據(jù),違背網絡道德的行為屢見不鮮。因為國家內部的法律法規(guī)是不完善的,一些投機分子便在這種虛擬空間中危害社會和人民的利益。網絡道德標準的制定也陷于困境,網絡行為具有的“虛擬性〞,主體的行為往往是在“虛擬實在〞的情形下進展的,分布式網絡構造很難對個體的信息進展詳細的審查。

2.2網絡文化的特殊性

網絡文化具有隱匿性和不確定性、不平安與不可控性、開放性與多元性、自主性與平等性、虛擬性與無約束性等五大特點[4]。大學生隱去了相貌、年齡身份等一系列特征,可以濫施行為、言語隨意放縱、背離網絡道德要求的傾向。網絡的開放和多元所帶來的有害信息的泛濫,極大地對自我監(jiān)控才能不強、極富好奇心的大學消費生的誘惑力,對大學生的道德成長環(huán)境構成嚴峻的挑戰(zhàn),嚴重地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開展[5]。

2.3大學生自身不成熟的身心特點

大學階段是學生逐漸轉向成人的特殊時期,其生理、心理需求與現(xiàn)實條件、生理心理開展與社會環(huán)境教育往往會產生矛盾。在網絡社會中,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中根本正確的網絡道德認識與模糊的價值觀念并存、豐富的道德情感與相對放縱的網絡道德情感并存、較高的網絡道德意志期望與相對較差的自制力并存的現(xiàn)狀,使大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導致產生種種心理障礙。同時,網絡的弱標準性又放縱了大學生人性系統(tǒng)中那些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濫。網絡強大的誘惑力遠遠超過了大學生自身的自制力[6]。

2.4學校、家庭、管理機構存在的缺乏

大學生正處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重要開展階段,他律的道德標準與自律的道德原那么,都是需要通過各種方

式尤其是學校德育灌輸給大學生的。但面對網絡文化的沖擊,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卻顯得過于無力。

3.評價

掌握高知識、高技能的大學生群體的網絡道德素質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也直接影響著我國將來網絡社會化建立的道德根底,而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當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質狀況并不樂觀。因此,全面進步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質已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構建起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道德教育體系將是我們的共同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第2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開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網民個人信息,2022,〔7〕.

[2]孫秀娟.試論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與網絡道德教育.江蘇社會科學,2022,〔5〕:70-71.

[3]彭雪開.網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