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10課《古詩三首》教案1_第1頁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10課《古詩三首》教案1_第2頁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10課《古詩三首》教案1_第3頁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10課《古詩三首》教案1_第4頁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10課《古詩三首》教案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三首》教案教學目標流利、生動、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品味詩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分析詩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描寫手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學習和理解,體驗不同古詩的風格特征。通過看注釋,查找古漢語詞典,聯系學過的知識,根據上下文推斷重要字詞的解釋,從而理解古詩的意思。教學重難點學習詩中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為寫作積累素材。靈活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感情線索。教學時間3課時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展示查找相關古詩的寫作背景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簡介。教學過程第一課時《馬詩》一、新課導入詩的風格各異,類型多樣,聯系所學知識,大家了解邊塞詩嗎?都知道哪些邊塞詩人呢?(王昌齡、岑參、高適等。)今天讓我們走進另一位邊塞詩人李賀的世界,學習一首新的邊塞詩《馬詩》。馬詩(板書)二、初讀古詩(一)教師范讀課文,再領讀課文。(二)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找出不認識的生字、生詞。大漠燕山金絡腦(三)學生大聲朗讀,找出不理解的詞語。燕山:指燕然山。這里借指邊塞。鉤: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何當:何時將要。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三、精讀古詩(一)縱觀全文,背景簡介1.師:大家了解詩人李賀嗎?現在讓我們初步了解他。(課件出示:李賀生平簡介)2.師:《馬詩》是一首邊塞詩,那么何為邊塞詩呢?(1)課件出示邊塞詩介紹。(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2)點名朗讀。反饋交流:(1)指名交流。(2)首先,通讀全文,找出反映出邊塞詩意象的詞語。(大漠、沙、燕山、鉤、金絡腦)(3)這些意象對于寫作邊塞詩而言有什么作用呢?(通過對邊塞風景的描寫,展現邊塞獨有的自然風貌,為抒發將士邊塞生活作了良好的鋪墊。)(二)詩畫分析,理解詩句詩的前兩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描寫了什么畫面?(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一、二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呢?(這首詩的一、二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大漠”比作“雪”,把“月”比作“鉤”,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片富有邊疆站場特色的場景,所以這兩句寫景實啟后兩句的抒情,又具興義。)“大漠”“燕山”都是古時候的邊塞之地,開篇前兩句通過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沙如雪”極言大漠風沙之蒼涼,也烘托了軍事形勢的緊張;“月似鉤”即寫出月亮的強勁凌厲,由此構成了一幅大漠蒼蒼、明月如鉤的畫面,襯托出戰事的緊張艱苦,渲染了一種清冷、悲涼、蒼茫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雄渾大氣的感情基調。)(三)領悟情感,深化主題分析完前兩句詩,找同學朗讀后兩句。詩的題目《馬詩》中的題眼在于?(馬。)既然這是一首寫馬的詩,后兩句終于從馬落筆。誰能翻譯一下這兩句詩?(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通過理解和想象,簡單描繪出你心中的這匹馬。(課件出示:佩戴著黃金打造的鞍具,器宇軒昂,任意馳騁疆場的高頭駿馬。)從哪些詞看出來的?(“金絡腦”“快走”等詞語暗示出駿馬輕盈矯健的風姿。)大家知道“金絡腦”的意思嗎?(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既然是用黃金打造的鞍具,可見其名貴之處,這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象征著馬受到重用和地位顯著。)那這匹馬真的受到重用了嗎?(沒有。)從哪里看出來的?(“何當”兩個字可以看出這是作者的期望,并不是現實。)所以,作者為什么要寫“馬”?他真的是在寫“馬”么?(課件出示:作者以馬自喻,借馬以抒情,表面是在寫馬,實際是在寫自己,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課件出示: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不受重用,渴望建功立業,為國效忠的思想感情。)四、課文結構全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一二句;第二部分:三、四句。一、二句:寫景,渲染環境氣氛,為后文抒發的感情做鋪墊,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三、四句:抒情,照應前文,通過寫“馬”以抒情,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慨和悲訴。五、課文主旨《馬詩》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于時的感慨和憤懣,表達了詩人渴望受朝廷賞識,為國效力的美好期望。六、課堂練習(一)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畫“V”。大漠(mome)月似鉤(sishi)燕(yany^n)山金絡腦(luoluo)(二)根據課文,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鉤:何當:金絡腦:(三)把下列詩句補充完整。,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答案:(一)mosiyanluo(二)1.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何當:何時將要。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三)1.大漠沙如雪快走踏清秋七、總結拓展邊塞詩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離恨;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可以宣泄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可以驚嘆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而詩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復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沖突;獻身為國與痛恨庸將無能的悲慨。八、課堂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了古詩《馬詩》,通過這篇文章我們認真學習了邊塞詩這一題材,也了解了作者李賀的內心世界,希望每個人都能從這次學習中有所收獲!九、板書設計馬詩[唐]李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寫景抒情以馬自喻以馬抒情第二課時《石灰吟》一、創設情境,新課導入同學們,大家思考一下“吟”是什么意思呢?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并舉例說明(課件出示:“吟”字)生1:唱,聲調抑揚地念。比如,吟詠。生2:嘆息,痛苦的聲音。比如,呻吟。生3:鳴,叫。比如,吟叫。那大家知道嗎?吟,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吟也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名稱。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首古詩《石灰吟》!石灰吟(板書)二、掌握基礎(一)朗讀古詩。教師范讀古詩,校對正確的讀音。教師領讀古詩。學生齊讀,并點名朗讀。(二)認識生字,理解注釋。學生自己朗讀,找出不認識的生字、生詞。錘鑿焚燒碎骨渾再次朗讀,理解注釋。(1)等閑:平常。(2)渾:全,全然。(3)清白:指高尚的節操。三、古詩賞析(一)分析詩的一、二句詩的題目《石灰吟》中題眼是哪兩個字?(石灰。)既然這是一首描寫石灰的古詩,那么我們來看看作者都是怎樣描寫的。“千錘萬鑿出深山”這句中,“千”和“萬”兩個字說明了什么?(說明了石灰開鑿時困難重重,經歷了千錘百煉。)“烈火焚燒若等閑”這一句中“若等閑”在這里有什么作用?(“若等閑”三字,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二)分析詩的三、四句精讀訓練。(1)同桌之間思考議論,加深理解。(2)大家自由閱讀詩的三、四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成語。(1)找出第三句中現在習慣用的一個成語。(課件出示:粉骨碎身。)(2)學生互相交流,點名同學解釋“粉骨碎身”的意思。(課件出示:指身軀粉碎,犧牲性命。)那么大家怎樣理解作者如此描寫,其中又蘊含了什么思想感情?(“粉骨碎身”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讀,想象石灰開采焚燒的場景。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單單只是在描寫石灰嗎?作者又有何言外之意呢?(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不僅是在描寫石灰,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借描寫石灰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追求,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四、課文結構全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詩的一、二句,描寫石灰開采過程的艱難和石灰從容不迫的人生態度。第二部分:詩的三、四句,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五、課文主旨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六、課堂練習(一)根據課文,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等閑:渾:清白:(二)形近字組詞。捶()焚()燒()碎()錘()夢()澆()粹()(三)把下列詩句翻譯為現代漢語。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答案:(一)1.平常。全,全然。指高尚的節操。(二)豎排:捶打錘子焚香做夢燒菜澆花破碎國粹(三)1.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2.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只要把高尚氣節留在人世間。七、總結拓展吟,我國古詩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它具有以下特點:1.篇幅可短可長2.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八、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石灰吟》,這首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我們要在讀懂詩句,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靈活學習作者的描寫手法,品味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九、板書設計石灰吟[明]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粉骨碎身托物言志第三課時《竹石》一、創設情境,新課導入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一個謎語:“小時青青腹中空,長大頭發蓬蓬松,姐姐撐船不離它,哥哥釣魚拿手中。(打一植物)【謎底】竹子。課件出示:竹子圖片。今天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首跟竹子有關的古詩。竹石(板書)二、流利朗讀,夯實基礎(一)流利朗讀1.教師范讀古詩,示范正確的字詞讀音。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生齊讀,點名領讀。(二)學習生字、生詞學生自由朗讀,找出不認識的生字、生詞。鄭燮千磨萬擊堅勁(三)理解課后注釋同桌之間互相交流,找出不理解的詞語。任:任憑。爾:你。三、理解古詩,品味情感(一)翻譯古詩1.自主翻譯。(1)學生自行結合注釋,翻譯課文。(2)小組之間相互交流。(3)教師點名回答。2.教師做總結。(1)翻譯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松。(2)翻譯詩的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詩的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的意思是: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3)翻譯詩的第三句“千磨萬擊還堅勁”。詩的第三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意思是: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么堅強。(4)翻譯詩的第四句“任爾東西南北風”。詩的第四句“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意思是: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二)分析感情1.大家覺得這首詩中的哪些動詞,描寫得最為傳神?(“咬”字指的是像用牙齒咬住一樣,極有活力,充分展示了竹子的剛毅性格;“立”字則突出表達了竹子堅定不移的人生信條。)2.“千磨萬擊”這個詞中的“千”和“萬”指的就“一千”或者“一萬”嗎?(并不是,這是虛指。)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通過虛指數字,來突出竹子經歷磨難之多,表現堅強勇敢的氣概。)大家體味詩人描寫的竹子,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呢?(剛正不阿,堅定不移,清高正直,堅貞不屈等。)詩人通過寫竹子,主要是想寫什么呢?(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喻人,表明詩人剛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擊、不懼艱辛的氣節。)四、課文結構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詩的一二句,描寫竹子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毅的特征。第二部分:詩的三、四句,作者通過描寫竹子來以此自喻,通過描寫竹子不畏艱險,應對自然,來表達對堅貞不屈的品質和氣節的追求。五、課文主旨作者通過詠頌立根破巖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六、課堂練習(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摩.()擦破.()敗堅勁.()(二)照樣子,寫詞語。1.千磨萬擊(含有數字):、、2.東張西望(表示方向):、、(三)把下列詩句補充完整。1.咬定青山不放松,。2.千磨萬擊還堅勁,。答案:(一)mopojing(二)1.千山萬水千差萬別千奇百怪2.前仰后合左鄰右舍左思右想(三)1.立根原在破巖中2.任爾東西南北風七、總結拓展《竹石》是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一首詠竹詩,大家還知道其余關于竹子的詩句嗎?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李白《慈老竹》“里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鄭燮《竹》“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劉禹錫《庭竹》“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八、課堂小結今天這堂課,通過對《竹石》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竹子剛正不阿、堅貞不屈、應對自然時不畏風險的崇高氣節,希望同學們能過品味詩人的思想感情,以此來鞭策自己。九、板書設計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托物言志十、教學反思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