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完結-6中藥總論_第1頁
中醫學完結-6中藥總論_第2頁
中醫學完結-6中藥總論_第3頁
中醫學完結-6中藥總論_第4頁
中醫學完結-6中藥總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概述定義中藥的基本作用中藥的藥性理論主要內容1

定義藥物的性能(藥性)即: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效能。包括藥物治療效能的物質基礎(有效成分)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的作用(療效)。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中藥學理論為論據,有獨特的理論和應用形式、反應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特點稱之為“中藥”。2中藥的基本作用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復或重建臟腑功能的協調增強抗病能力糾正陰陽偏勝偏衰的病理現象。3中藥的藥性理論各種藥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或曰偏性。如偏寒、偏熱;偏苦、偏甘;偏補、偏瀉;偏升、偏降;偏潤、偏燥等等。中藥治病就是利用藥物的這些偏性糾正疾病所呈現的相對應的偏弊,即“以偏糾偏”。《景岳全書》云:“藥以治病,

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中藥這種與治療有關的各種性質和作用,稱為中藥的性能。4主要內容把藥物治病的多種多樣的性質和作用加以概括和總結,主要有:性味(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作用趨向)歸經(作用部位)毒性配伍(七情)6)一、性味性味又稱四氣五味。《神農本草

經·序例》中說:“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性與味是中藥性能的主要內容,是藥物性能的重要標志。用以表示藥物的藥性和藥味兩個方面。

四氣(四性)

五味1

四氣寒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黃芩、板藍根涼溫陽溫里、散寒、助陽、通絡等作用附子、干姜熱四氣也稱四性。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涼次于寒,溫次于熱。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1)四氣的產生1.反應,感官判斷

薄荷外貼穴,皮膚和眼睛即有涼爽之感;內服,咽喉口舌有涼爽之感,即可認為薄荷性涼。

肉桂內服后,胃脘即有熱辣感,即可認為肉桂性熱。2.

不同治療效果的歸納

附子、干姜內服之后,可以治療四肢厥冷、脘腹冷痛等寒 證,就賦予它們以熱性。

內服石膏、知母可以治療高燒、口渴、脈數、苔黃等熱證,就賦予它們以寒性。(2)臨床指導意義根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和“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的治療原則選擇用藥。根據藥物寒涼溫熱的程度差異選擇用藥。若治療寒熱錯雜之證,又可以寒熱并用。但必須注意病證寒熱之多少適當選用藥物。若為

“真熱假寒”或“真寒假熱”,則另當別論,不能按寒熱錯雜證選藥組方。2

五味五味,就是指藥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其所含成分不一,因而不同的藥理和治療作用。味相同的藥物,它們的作用相近,在成分上甚至亦有某些共同之處。但這里所說的“味”與平常生活中所說食物的味道不能完全等同,這里的“味”實際上是對藥物某些功能的概括和總結。味并不完全是指藥物真正的味道,有時是根據藥物的作用歸納出來的。所以,某些藥物所記載的味與口嘗的真實味道并不一致。如葛根味辛、石膏味甘、玄參味咸等均與口嘗不符。(1)五味的產生口嘗味(具體的五味):健康人味覺梅酸、的辨別。如烏甜、干姜辛、黃連苦。這種方法不全面、科學性不夠強。藥物作用的抽象概括(抽象的五味):經過臨床療效觀察而得。如補益者味甘,發汗者味辛。(2)五味作用辛散能散發散解表麻黃、薄荷能行活血行氣川芎、木香甘緩能補滋補和中人參、熟地、麥冬等能和調和藥物、大棗能緩緩急止痛芍藥、解毒緩解毒性蜂蜜、酸收能收收斂肺氣、固表止汗五味子、五倍子能固固精止遺、覆盆子能澀澀腸止瀉五味子、煨訶子苦堅能瀉清熱瀉火、通便黃連、大黃能降降逆止嘔,降氣平喘半夏、杏仁能燥燥濕蒼術能堅瀉火存陰(堅陰)黃柏、知母咸軟能下瀉下通便芒硝能潤潤燥軟堅能軟軟堅散結牡蠣、海藻3

氣味合參為什么解釋藥物的功能必須氣味結合?每一種藥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二者必須綜合起來看。否則,不能全面表述藥物的功能。如黃連,性大寒,則能清熱瀉火解毒;結合味大苦,則可知黃連還有燥濕之功。如此解釋就比較全面了。所以解釋藥物的功能必須氣味合參。4

氣味配合規律氣味相同,作用相近氣味不同,作用不同氣同味異氣異味同一氣多味(1)氣味相同,作用相近氣味完全相同的藥物,其作用相近。辛溫如麻黃、桂枝、辛涼如薄荷、牛蒡子甘溫如黃芪、鎖陽苦寒如黃連、黃芩、黃柏氣味合參,但氣味亦有主次之別。以味為主以氣為主如黃芪甘溫,言其補氣如鎖陽甘溫,言其助陽(2)氣味

不同,作用

不同氣同味異麻黃大棗烏梅杏仁辛溫甘溫酸溫苦溫散寒解表補脾益氣斂肺澀腸降氣止咳肉蓯蓉咸溫補腎助陽氣異味同桂枝辛溫解表散寒薄荷辛涼解表散熱附子辛熱補火助陽石膏辛寒清熱瀉火(3)一氣多味一氣多味,說明藥物作用多,治療范圍廣。如:當歸

行氣活血甘

補益溫

散寒所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行氣散瘀、溫經止痛之功。凡血虛、血瘀、氣滯、以及血虛血瘀兼有寒者,均可用之。二、升降浮沉是指藥物進入機體后的(上、下、表、里)作用趨向,是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相對而言的。病位在上眼目紅腫、口舌生瘡升浮在表外感表證、皮膚濕疹在下腹水、尿閉、下肢浮腫沉降在里里實便秘、肚腹冷痛病勢向上、呃逆、咳嗽氣喘沉降向外自汗、盜汗、風疹初起向下瀉痢、脫肛、脫垂等升浮向里表證傳里、熱邪內陷1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陽上行向外升陽、

、散寒、祛風、催吐、開竅等作用沉降清熱、瀉下、利水、滲濕、陰下行向內潛陽、降逆止嘔、止咳平喘、消積導滯、重鎮安神等作用某些藥物具有升浮和沉降的“雙向性”或“多向性”。如: 麻黃升浮發汗解表沉降平喘利尿川芎升浮上行頭目沉降下行血海2

臨床指導意義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不宜沉降。如風寒表證當用升浮發散之麻黃,不能用沉降瀉下之大黃。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腸燥便秘,宜用潤燥滑腸之火麻仁、杏仁,不能用升浮發散之。病勢向上、向外,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肝陽上亢,宜用平肝潛陽之代赭石,不能用升發助火之桂枝。病勢向下、向內,宜升浮不宜沉降。如久瀉脫肛,宜用升陽益氣之黃芪、升麻,不能用瀉下沉降之大黃、芒硝。藥物的升降浮沉確定后,可根據藥物的作用趨向恰當地選用藥物。與病位相對應;與病勢相對立。3

怎樣確定升降浮沉升浮沉降藥物性味四氣溫、熱寒、涼五味辛、甘、淡酸、苦、咸藥物質地花、葉、枝、皮、根之上部等、果實、礦石、介殼、根之下部等藥物制酒炒升散,姜炒發散,生用主升鹽炒下行,醋炒收斂,蜜炙補潤藥物配伍少量沉降藥入大量升浮藥中則升少量升浮藥入大隊沉降藥中則降“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顛頂”;“桔梗為舟楫之劑,能載藥上行”;“牛膝能引諸藥下行”。升降在物,亦可在人三、歸經歸經就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治療作用。藥物產生明顯治療作用的臟腑經絡即是這種藥物的歸經。寒性藥物清熱作用補虛藥物滋補作用黃

連清心火黨參補脾龍膽草清肝熱牛膝補肝黃

芩清肺熱蚧補肺黃

柏清下焦熱杜仲補腎1歸經的產生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杏仁

治咳嗽痰多止咳平喘 歸肺治腸燥便秘潤腸通便 歸大腸黨參、白術

益氣健脾 歸脾經一藥可以歸一經,也可以歸數經。歸數經的藥物治療范圍比較廣大。黃連,歸心、肝、胃、大腸經,說明此藥能清心、肝、胃、大腸等臟腑的實熱火毒。能入十二經,其治療作用更加廣泛。2

臨床指導作用肺熱咳喘 黃芩、桑白皮肝熱或肝火 龍膽草、夏枯草胃熱 黃連、石膏心火亢盛 黃連、連翹根據臟腑傳變規律選擇用藥肺氣虛:選擇肺經藥和脾經藥配合治療,補脾益肺(培土生金,虛則補其母)眼病(肝火上炎):選擇肝經藥與心經藥配合,以瀉心平肝(實則瀉其子)等。藥物的歸經,具體地

了藥效的所在。根據疾病表現的病變所屬臟腑經絡部位選擇用藥四、毒性“毒”的含義“毒”的分級

“毒”的臨床指導意義是指藥物對

可能產生的毒害作用。1毒”的含義物之能害人即為毒。其實中藥學 ”的含義遠非如此,概括起來有四點:

“毒”為藥物的總稱

“毒”指藥物的偏性

“毒”指藥物作用的強弱

“毒”指藥物的毒副作用(1)“毒”為藥

物之

總稱古人將所有的藥物皆稱為毒藥。如《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

以供醫事”。《景岳全書》:“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稱為毒藥”。這里將藥與毒并列,可見藥即“毒”,“毒”即藥,毒乃一切藥物的總稱。(2)古人認為藥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用其偏性來祛除病邪,協調臟腑功

能,糾正陰陽盛衰,增強抗病能力。

如《類經》:“藥以治病,

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欲救其偏,則惟氣味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3(4)除上述三點外,“毒”還包括藥物的毒副作用,而現代中藥學中

所說的“毒”一般只

包括藥物的毒副作用。無毒:是指所標示的藥物服用后很少出現副作用,使用安全,一般不會毒害。小毒:是指所標示藥物使用較安全,雖可出現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會導致嚴重

。使人、大毒:是指所標示藥物容易,用時必須謹慎。劇毒:是指所標示藥物毒性強烈,臨

多供外用,或極小極小量入丸散內服,并要嚴格掌握制、劑量、服法、宜忌等,不能魯莽從事糾正“中藥無毒”或

“中藥均”的錯誤認識。指導臨床安全用藥,避事故。免不必要的便于及時搶救。以毒攻毒。五、配伍指藥物的配合使用,也就是將幾種(二味以上)藥物配伍成復方使用。1

為什么要配伍?疾病的復雜多變性數病相兼表里同病虛實互見寒熱錯雜氣血陰陽俱虛藥物本身療效的有限性2“七情”配伍單行:即用單味藥治病,不需其它藥物輔助即能發揮治療作用。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同類藥物配合使用,可以互相增強、促進療效。相使:即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不同類藥物配合使用,以一藥為主,一藥為輔,輔藥能增強或提高主藥的療效。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毒性或烈性)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種藥物相互作用而致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一種藥物能降低或破壞另一種藥物的療效。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3“七情”的臨床指導意義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

藥或劇烈藥時必須考慮選用,如相畏、相殺。有些藥物可能相互拮抗而抵銷、削弱藥物原有的療效,用藥時應注意避免,如相惡。另一些藥物單用本無害的藥物,卻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則屬配伍

,臨

應避免配用,如相反。除單行者外,其余六個方面變化關系概括如下: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如相須、相使。有些藥物配合使用,能減輕或消除原有4“七情”配伍關系圖示協同相使:我之佐使(輔佐配合)相反:兩不相合(增強毒性)相惡:奪我之能(抵銷療效)拮抗相畏:受彼之制(毒性受制)相殺:制彼之毒(抑制毒性)勿用制宜~情李時珍曰:“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凡此七情,合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制宜,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不合用也。”單行:單方不用輔相須:同類不可離(療效協同)當用七、用藥服

配藥娠十十伍禁禁九八禁忌忌畏反忌的物所事時謂。應用主當藥要注禁包意忌括、,:禁就止是和使忌用諱藥1

配伍禁忌配伍 是指某些藥物不能配伍應用。合用后則:產生毒性反應、副作用使原有的毒副作用增強使原有的療效降低或喪失古代文獻將配伍

總結為“十八反”和“十九畏”。(1)十八反十八反: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 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本草綱目》:有紫參無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