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堂導學-【三新課堂】2022-2023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同步導學練 (原卷版)_第1頁
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堂導學-【三新課堂】2022-2023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同步導學練 (原卷版)_第2頁
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堂導學-【三新課堂】2022-2023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同步導學練 (原卷版)_第3頁
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堂導學-【三新課堂】2022-2023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同步導學練 (原卷版)_第4頁
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堂導學-【三新課堂】2022-2023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同步導學練 (原卷版)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百家爭鳴單元目標:1.理解先秦諸子原典的思想價值和人文內涵,進一步認識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2.讀懂六篇經典文本的基本內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點以及各家的言說方式。3.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利用工具書,適當擴大閱讀面,培養文言語感,探索文言學習規律。4.既要認識原典的文化價值,從中汲取營養,又要結合現實生活,使其轉化成為人處世的準則和人格。本單元綜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辨性閱讀這兩個任務群,一方面體現了傳統文化,、思辨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弘揚中華文明的自覺追求,從先秦諸子的思想寶庫中認識白己規劃自己的人生。同時,通過這幾篇課文,學習文言文各有千秋的言說方式、個性鮮明的論證。如有的對比說理,言簡意賊:有的故事說理,個性鮮明,有的比喻說理,趣味橫生;有的輕松對話,雍容大度。5《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禮記》*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自主學習·基礎知識構建《論語》十二章《老子》四章一、文言知識一、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二、古今異義1.仁以為己任古義:。今義:認為。2.《詩》可以興古義:。今義:認為三、一詞多義1.文:①質勝文也野形容詞,。②飾以篆文名詞,。③文過飾非動詞,。2.重:①不亦重乎形容詞,。②露重飛難進。(《在獄詠蟬》)形容詞,。③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動詞,。④山重水復疑無路(《游山西村》)動詞,。⑤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荀子·議兵》)副詞,。3.克①克己復禮動詞,。②克勤克儉動詞,。③鄭伯克段于鄢(《左傳》)動詞,。4.歸①天下歸仁焉動詞,。②太祖起兵,勝宗年十八,來歸(《明史·唐勝宗傳》)動詞,。③吾妻來歸(《項脊軒志》)動詞,。5.焉①就有道而正焉助詞,。②見賢而思齊焉兼詞,。③盤盤焉,囷囷焉助詞,。四、詞類活用1.就有道而正,。2.朝聞道,夕死可矣,。3.見不賢而內自省也,。4.見賢思齊焉,。5.請事斯語矣,。6.邇之事父,。五、特殊句式1.判斷句止,吾止也死而不亡者壽2.倒裝句①敏于事,而慎于言(介賓短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事敏,而于言慎”)②君子喻于義(介賓短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君子于義喻”)③仁以為己任(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以仁為己任”)六.成語積累1.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艱苦奮斗。2.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3.見賢思齊:意思是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齊。4.文質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5.功虧一簣: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點卻沒能完成,結果枉費工夫。6.克己復禮:指儒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二、課文預熱1.作家/作品儒學的開創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等。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論語》儒家經典之一。孔子弟子編纂的有關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和弟子間的談話,涉及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和哲學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2.文題解讀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編纂);《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論語》首創語錄體這種散文體式,共二十篇。其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3.背景探尋春秋時期——西周控制力日漸減弱,諸侯國群雄并起,戰亂紛爭,禮崩樂壞。見于史書的諸侯國128個,36名君主被弒殺,480多起戰事,450余次諸侯盟會。諸侯國內部的矛盾凸顯出來,不少諸侯國的國政被國內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國君之間矛盾尖銳,甚至出現了國君被逼出逃、臣子弒君篡國的事情。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實亡。幾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都想通過戰爭吞并其他國家,統一天下,它們之間爆發戰爭規模更大,殺人更多。看到禮崩樂壞、社會動亂的現象,孔子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使人心向“仁”,以“禮”規范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穩定。“禮”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踐行“禮”與“仁”,則需要有較高道德修養的“君子”來擔當。這些思想在《<論語>十二章》中多有體現。4.知識鏈接1.禮孔子所謂的“禮”,不僅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師生等應該秉承的禮儀,而是君子應該通過“仁”來辨別是非之后,而對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種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響亦不受內心迷惑的一種心智和處理事物的態度。政治上的作用:所謂“禮制”、“禮治”,建立各種典章制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以達到統治國家的作用。社會上的作用:所謂“禮教”,通過節日習俗、慶生、婚禮、喪禮、祭禮等各種社交禮節禮儀,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以達到移風易俗的作用。孔子又賦予僵化了的“禮”以“仁”的靈魂,期望通過教育,讓人們能夠從外在的行為規范中對自己的生命進行觀照,從而喚醒自己的心靈,做一個立志于修養品德的君子。2.樂儒家認為,只有圣人或天子才有資格制禮作樂,否則便屬于“無道”。對于作“樂”身份有著“德”的要求,并非人人可以作“樂”,強化了國家各階級的等級尊卑。《論語·八佾》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充分說明了不同階級用“樂”的嚴格規定,并把違反規定上升到是對王權的公然藐視與挑戰,從側面反映了用樂的嚴格。“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見于樂”的人倫規范,體現了一種社會的倫理秩序。在這一點上,樂和禮一樣,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百姓和諧。儒家認為,樂的基本內涵是表達人的快樂或者使人快。先秦儒家認為音樂和舞蹈是仁德性情中不可缺少的,是讓人快樂的。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禮樂教化的人文精神自古以來就是人與人、族與族、文與文相接相處的精神,同時也是協和萬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動力。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禮樂的教化功能被孔子所看中。《論語》十二章詞句翻譯默寫與高考子曰:“君子【1】食無求飽,居無求安[1]敏①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②,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謂好學也已。”(《學而》)[2]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①敏:勤勉。②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有道,指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子曰:“人而③不仁,如禮何④?[3]人而孔子說:“人如果不仁的話,怎么來對待禮呢?人如果不不仁,如樂何?”[4](《八佾》)仁的話,怎么來對待樂呢?”【③而:如果。④如禮何:怎樣對待禮呢?】子曰:“朝⑤聞道,夕⑥死可矣。”[5](《里仁》)孔子說:“早晨領悟了道理,晚上死去都可以。”【⑤朝:早晨。⑥夕:晚上。】子曰:“君子喻⑦于義,小人喻于利。”[6](《里仁》)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曉得的是利。”【⑦喻:知曉,明白。】子曰:“見賢思齊⑧焉,見不賢孔子說:“見到賢能的人就想要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而內自省也。”[7](《里仁》)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⑧齊:看齊。】子曰:“質勝文則野⑨,文勝質則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顯得粗俗,文采超過質樸就顯史⑩。[8]文質彬彬?,然后君子。”[9](《雍也》)得虛浮,文采和質樸搭配得當,這樣才可以成為君子。”【⑨質勝文則野: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質,質樸、樸實。文,華美、文采。野,粗野、鄙。⑩史:虛飾,浮夸。?文質彬彬: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曾子曰:“士【2】不可以不弘毅?,任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而道遠。[10]仁以為己擔當的東西重,而且道路遙遠。把在天下實現仁作為自己必須任,不亦重?乎?[11]死而后已?,不亦遠?乎?”[12]擔當的責任,不是很重要嗎?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遙遠嗎?”(《泰伯》)【?弘毅: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一說,剛強果決。弘,強。?重:沉重。?已:停止。?遠:遙遠。】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3]止,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還差一筐土沒有堆出去,停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不做,這是自己停止的。好比平整地面,雖然剛剛倒下第一筐簣,[14]進,吾往也。”(《子罕》)土,有志于前進,這是自己要前進的。”【?未成一簣: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止,吾止也: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平底:平整地面,填平洼地。】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15]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憂愁,有勇氣的人不恐懼。”【?知:同“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而遵守禮的履行為仁。一日eq\o\ac(○,21)克己復禮,天下禮,就是仁。一旦能做到約束自己而遵守禮的規定,天下的人歸eq\o\ac(○,22)仁焉。[16]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7]都會用仁來稱贊你仁。實行仁,全憑自己,難道憑別人嗎?”顏淵曰:“請問其目eq\o\ac(○,23)。”子曰:“非禮勿視,顏淵說:“請問實行的條目。”孔子說:“不合禮的現象不看,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8]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eq\o\ac(○,24)斯語矣。”[19]淵說:“我顏回雖然遲鈍,請讓我按照這話去做吧。”(《顏淵》)【?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eq\o\ac(○,21)一日:一旦。eq\o\ac(○,22)歸:稱贊。eq\o\ac(○,23)目:條目、細則。eq\o\ac(○,24)事:實踐、從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eq\o\ac(○,25)?”子子貢問道:“有一個字而可以終身去實踐它的嗎?”孔子曰:“其eq\o\ac(○,26)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說:“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別人人。”[20](《衛靈公》)身上。”【eq\o\ac(○,25)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一個字而可以終身去實踐它的嗎?eq\o\ac(○,26)大概。】子曰:“小子eq\o\ac(○,27)何莫學夫eq\o\ac(○,28)《詩》【3】?《詩》孔子說:“弟子們,為什么不學《詩》呢?《詩》可以即景可以興eq\o\ac(○,29),可以觀eq\o\ac(○,30),可以抒發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來觀察風俗民情政治得失,可以用群eq\o\ac(○,31),可以怨eq\o\ac(○,32)。[21]邇eq\o\ac(○,33)之事來交往朋友,可以用來諷刺評論不平的事情。近則可以用來侍父,遠之事君。[22]多識于鳥獸草木奉父母,遠則可以用來侍奉君主,并且可以認識許多鳥獸草木之名。”[23](《陽貨》)的名稱知識。”【eq\o\ac(○,27)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eq\o\ac(○,28)夫:那。eq\o\ac(○,29)興:激發人的感情。eq\o\ac(○,30)觀:指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eq\o\ac(○,31)群: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eq\o\ac(○,32)怨:指在禮的準則下怨刺時政。eq\o\ac(○,33)邇:盡。】【默寫參考答案】[1]《論語?學而》中“,”兩句強調了物質條件不應是君子追求的內容。[2]A.《論語》中“,”兩句從正面強調了好學的標準。B.《論語》中強調少說多做,并指出要從師矯正自己的句子是:“,。”【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原本是國君之子的意思,根據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國君之子要從小進行理想與人格規范教育,君子自然成為古人個人修養上的楷模。后來被引申。[3]孔子重視“仁”的思想,并把“仁”和禮聯系在一起,在《論語?八佾》中“,”就表達了相關認識。[4]孔子重視“仁”的思想,并把“仁”和樂聯系在一起,在《論語?八佾》中“,”就表達了相關認識。[5]孔子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懂得“道”,《論語??里仁》中的“,”兩句就表達了相關感慨。[6]A.對于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孔子做出了明確的闡釋,這兩句是:“,。”B.孔子認為“義與利”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關鍵,這兩句是:“,。”[7]A.《論語?里仁》中,孔子認為提升修養的重要辦法是:“,。”表明孔子對借鑒與反思的重視。B.不同的人,就像自己人生的鏡子,會成為生命的參照,《論語?里仁》中的“,”兩句就表達了這種認識。[8]對于內在品質和禮樂修養,孔子認為要相互協調、平衡,否則,“,”。[9]對于如何成為君子,孔子既強調內在品質,又強調禮樂修養,這兩句是:“,。”[10]A.青年是未來與希望,肩負著國家振興的重任,因此要有遠大的抱負、堅毅的品質,正如《論語·泰伯》中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___”。[11]《論語·泰伯》中用反問的句式,強調讀書人應為人類造福的句子是:“,。”[12]在《論語·泰伯》中的“,”兩句,孔子運用反問句,強調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2】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后統稱古代讀書人。[13]《論語?子罕》中孔子說,“,”,如果停下來,這是自己停止的,運用比喻,形象表達做事功虧一簣在于自我的道理。[14]《論語?子罕》中孔子說,“,”,如果停下來,這是自己停止的,運用比喻,形象表達做事要不斷前進的道理。[15]《論語?子罕》中,“,,,三句,強調了知、仁、勇三種品格對人生的重要意義。[16]《論語?顏淵》中,面對顏淵如何達到“仁”的發問,孔子講明約束自己,遵守禮儀就會做到“仁”,接著強調:“,。”[17]《論語?顏淵》中,孔子用反問句強調達到“仁”,只能靠自己的主張,這兩句是:“,?”[18]孔子認為,達到“仁”,重在“克己復禮”,其具體的做法是:“,,,。”[19]面對孔子如何做到“仁”的回答,顏淵表示:“,。”表現了他對“仁”的向往與追求。[20]《論語·衛靈公》中“,”兩句,表達了不要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強加給別人的觀點。【3】即《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05篇,內容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宗周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21]《論語?陽貨》中“,,,”四句,運用排比句式,概括《詩經》的作用。[22]孔子認為研讀《詩經》對于忠孝的道德修養有積極意義的句子是:“,。”[23]孔子認為研讀《詩經》,可以“”側面反映出《詩經》中對大自然多有描繪。。大學之道文言知識一、通假字1.在親民“親”通,。二、古今異義1.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古義:。今義:身體2.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古義:。今義:“一”的大寫。三、一詞多義1.誠:①知至而后意誠形容詞,。②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副詞,。③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賈生列傳》)連詞,。2.物:①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名詞,。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名詞,。③恃才傲物名詞,。3.道:①大學之道名詞,。②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名詞,。③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名詞,。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名詞,。4.修:①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動詞,。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動詞,。③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諸葛亮傳》動詞,。④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蘭亭集序》)形容詞,。五、詞類活用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2.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3.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4.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課文預熱1.作家/作品《大學》,原是《禮記》的一篇,約為秦漢之際儒家作品,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大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大學》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發展的宏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大學》的主體是“三綱”和“八目”。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文題解讀“大學”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等方面的學問。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記載:古人8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15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道”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本文意圖探討,如何才能夠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使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3.背景探尋《大學》在中唐以后,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開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為了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

《大學》僅有短短兩千余字,但卻是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全篇將道德修養和政治倫理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本文所選為《大學》的開篇。詞句翻譯默寫與高考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受到教化,民③,在止于至善④。[1]知止成為新人,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懂得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至而后有定⑤,[2]定而后能靜⑥,[3]善”,而后才能有確定的目標;目標確定后,內心就會寧靜;靜而后能安⑦,[4]安而后能慮⑧,[5]內心寧靜,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夠思慮周詳;慮而后能得⑨。[6]物有思慮周詳,然后才能有所收獲(達到至善的境界)。天下萬物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都有根本和枝節,世間萬事皆有開始和結束。知道什么該先做,后,則近道矣。[7]什么該后做,那么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①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②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③親民:親近愛撫民眾。一說“親”當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④止于至善:達到善的最高境界。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⑥靜:心不妄動。⑦安:性情安和。⑧慮:思慮精詳。⑨得:處事合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其國;[8]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⑩;[9]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10]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1]欲正其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者,先誠其意;[12]欲誠其意者,先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致其知?。[13]致知在格物?。[14]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物格而后知至?,[15]知至而后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意誠,[16]意誠而后心正,[17]心正而后身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修,[18]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19]自天子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從天子開以至于庶人【1】?,壹是?皆以修身為本。[20]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提高自身修養作為根本。【⑩齊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致其知:獲得知識。一說,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庶人:百姓。?:壹是:一概,一律。】[1]《禮記》開明宗義,表明大學的宗旨是:“,,。”[2]《禮記》中闡明懂得“大學”的宗旨和目標關系的句子是:“。”[3]《禮記》中闡明大學的學習目標對人內心影響的句子是:“。”[4]《禮記》中闡明保持內心寧靜的作用的句子是:“。”[5]《禮記》中“”一句,闡明了保持內心安寧對謀劃事務的影響。[6]《禮記》中“”一句,闡明了全面思考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7]《禮記》中,闡明事物都有始終后,用“,”闡明了如何獲得大學的要義。[8]《禮記》中,闡明了在天下弘揚大學的要義與治理國家的關系,這兩句是:“,。”[9]《禮記》中,闡明治“國”要先治“家”的道理,這兩句是:“,。”[10]《禮記》中,“,”兩句,闡明了治“家”與修身關系。[11]《禮記》中,“,。”兩句闡明了修身與端正內心的關系。[12]《禮記》中,“,”兩句闡明了學習中,端正內心與意念真誠的關系。[13]《禮記》中,“,”兩句闡明了懂得知識對學習態度具有影響。[14]《禮記》中,“”一句闡明了獲取知識的途徑。[15]《禮記》中,“”一句闡明了深入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的道理。[16]《禮記》中,“”一句闡明了懂得知識對學習態度具有影響。[17]《禮記》中,“”一句闡明了在學習中,端正內心與意念真誠的關系。[18]《禮記》中,“”一句闡明了在學習中,修身與端正內心的先后關系。[19]《禮記》中,“,,”三句闡明了從“修身”與治理家、國、天下的關系。[20]《禮記?大學》中強調任何人都要加強道德修養的句子是:“,。”【1】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上層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下層為庶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言知識一、通假字1.若火之始然“然”同,。2.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內”同,。二、古今異義1.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古義:。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2.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古義:。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3.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古義:。今義:盜賊。4.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古義:。今義:政黨。三、一詞多義1.隱:①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動詞,。②故隱居屠間。(《史記·魏公子列傳》)動詞,。③上以無隱。(《訓儉示康》)動詞,。2.辭:①無辭讓之心,非人也動。動詞,。②王粲長于辭賦。(《典論·論文》)名詞,。③入不言兮出不辭。(《楚辭·九歌》)動詞,。3.茍①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連詞,。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孟子?告子上》)動詞,。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副詞,。4.保①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動詞,。②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史記·秦始皇本紀》)動詞,。③賃傭于齊,為酒人保(史記·欒布傳)名詞,。四、特殊句式1.判斷句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2.倒裝句2.倒裝句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賓短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內交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介賓短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非所以于鄉黨朋友要譽也”)3.省略句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省略介詞“于”,補出后正常語序為“治天下可于掌上運之”)二、課文預熱1.作家/作品亞圣孟子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的老師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曾游歷齊、宋、滕、魏諸國。因主張不見用,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內容包括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孟子》在寫作上很有特色。首先,善于雄辯,具有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的特點;采用了多種方法進行辯論,邏輯嚴謹。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各種發問的方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2.文題解讀在儒家,“不忍人之心”是一種近乎本能而又超越本能的人性情感,因為它所呈現的樣態直接與本真自性相關聯的。“不忍人之心”同時也非常真實地含有仁、義、禮、智的萌芽因子。一切體仁、達仁的追求都不過是“四端”的發現與推廣。能不能把“四端”由個體的特殊體驗向外擴充關系重大,小可以治家大可以統御天下。3.背景探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儒家學者提出“仁”的思想,孟子維護并發展了儒家思想,把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提出“民貴君輕”說,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這些思想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這篇課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論述了“仁”生來與俱,已成為人們的本性自然。目的在于為自己的政治主張提供依據,以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并“仁政”思想解決現實問題。詞句翻譯默寫與高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有不忍人之心,斯②有不忍人之政矣;[1]以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于是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運之掌上③。[2]所以謂人皆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④見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孺子⑤將入于井,皆有怵惕⑥惻隱⑦之心;[3]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非所以內交⑧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⑨用它來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想要借此在鄉鄰朋友于鄉黨⑩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也。[4]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5]無羞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惡?之心,非人也;[6]無辭讓?之心,非人也;[7]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8]惻隱之心,仁之端?也;[9]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惡之心,義之端也;[10]辭讓之心,禮之端也;[11]羞恥的心是義的發端;謙讓的心是禮的發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2]人之有是四端也,猶是非的心是智的發端。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其有四體?也。[13]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四肢一樣。人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者也;[14]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15]凡有四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16]若火之始然?,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之始達?。[17]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1】;[18]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9]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①不忍人之心:憐愛別人的心。忍人狠心對待別人。②斯:于是,就。③可運之掌上: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④乍:突然。⑤孺子:小孩子。⑥怵(chù)惕:驚駭,恐懼。⑦側隱: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⑧內(nà)交:結交。內,同“納”。⑨要(yāo)譽:博取名譽。要、求取。⑩鄉黨:鄉里。這里指同鄉的人。?惡(wù: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辭讓:推讓,謙讓。?端:萌芽,發端。?四體:四肢。?賊:傷害。?然:同“燃”。?達:流通,涌出。?保:安定。】[1]孟子以先王為例,闡明“不忍人之心”對治理天下作用的句子是:“,。”[2]《孟子》中,運用比喻表達如果體恤百姓,就會輕而易舉治理好國家的句子是:“。”[3]孟子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闡明人皆有惻隱之心的句子是:“,。”[4]孟子認為人對于落入井中的小孩子具有惻隱之心,“,”,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同情的心理,從反面論證了“惻隱之心”源于人的本心。[5]孟子用雙重否定,強調惻隱之心對人成為人的意義,這兩句是:“,。”[6]孟子用雙重否定,強調羞惡之心對人成為人的意義,這兩句是:“,。”[7]孟子用雙重否定,強調辭讓之心對人成為人的意義,這兩句是:“,。”[8]孟子用雙重否定,強調是非之心對人成為人的意義,這兩句是:“,。”[9]《孟子》中,“,”兩句,用判斷句闡發了惻隱之心的意義。[10]《孟子》中,“,”兩句,用判斷句闡發了羞惡之心的意義。[11]《孟子》中,“,”兩句,用判斷句闡發了辭讓之心的意義。[12]《孟子》中,“,”兩句,用判斷句闡發了是非之心的意義。[13]《孟子》中,作者用身體作比喻強調“仁”“義”“禮”“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4]《孟子》中“,”兩句,從反面論證了人應有“仁”“義”“禮”“智”四端。[15]《孟子》中“,”兩句,從反面論證了君王也具有“仁”“義”“禮”“智”四端。[16]《孟子》中表達要擴展“仁”“義”“禮”“智”四端的句子是:“,。”[17]《孟子》中運用“,”這兩個形象的比喻,表達要擴展“仁”“義”“禮”“智”四端。[18]《孟子》中“,”兩句,從正面闡發了發揚“仁”“義”“禮”“智”四端的意義。【1】四海:指天下、全國。[19]《孟子》中“,”兩句,從反面闡發了發揚“仁”“義”“禮”“智”四端的意義。情景化課堂·解透教材文本一、文本要義(一)圖文導航1.何謂好學1.何謂好學1.何謂好學1.何謂好學2.仁與禮樂2.仁與禮樂君子之德3.道重于生君子之德3.道重于生4.重義輕利4.重義輕利論語十二則5.見賢思齊論語十二則5.見賢思齊仁仁6.文質彬彬6.文質彬彬修身養性7.弘毅擔仁修身養性7.弘毅擔仁8.進取毋止8.進取毋止9.具智仁勇9.具智仁勇10克己復禮10克己復禮11思己恕人11思己恕人5.見賢思齊12.何莫學《詩》12.何莫學《詩》5.見賢思齊大學之道大學之道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八目:格物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八目:格物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為政——運于掌為政——運于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義例證孺子將入于井——怵惕惻隱 例證孺子將入于井——怵惕惻隱推論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推論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仁之端義之端禮之端智之端仁之端義之端禮之端智之端結論擴而充之—保四海結論擴而充之—保四海(二)主題歸納1.《論語》十二章本課所選的《論語》章節,聚焦立身處世的規范性原則,探討了“君子”之德和如何修身養性的觀點。2.《大學之道》本課論述了個人如何修身成德,以及修德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表達了儒家“內圣外王”政治思想。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本課表達了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思想,提出人皆有“四端”,論述了“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三)文本特色1.《論語》十二章(1)言簡意賅,富于哲理性和啟示性孔子及其弟子對現實人生有著深刻的體察,于是《論語》中不乏富有哲理和啟示意味的輯錄。這些句子言簡意賅,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給人以節奏明快、音韻和諧的印象,頗似后世的散文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雋永的韻致受到后世的推崇。如,《里仁》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簡短兩句話,就言明了將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又如,《子罕》中“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簡短十二個字,就言明了君子的重要品格,而且講明了“知”“仁”“勇”的意義,耐人思索。(2)語言口語化,自然親切《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記實性語錄體的輯錄,它不同于、官方語言和文獻語言,它是孔子與弟子的教學、談論的片段。書中大量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口語大量充斥其中,讀起來親切自然,有一種與圣人面對面交談的感覺,這種口語化的輯錄方式有助于后世的理解和運用。如,《衛靈公》中,面對子貢得的發問,孔子并沒有用教訓的口吻,“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是大概的意思,表示探討,把我們一下子帶到一個師生相互交流探論的情境。又如,《陽貨》中“小子何莫學夫《詩》?”,稱弟子為“小子”,充滿著親近、歡樂的氣息;“何莫”則帶有一種期望、提示,表現了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3)運用排比、反問,增強表達效果《論語》善于運用排比,增強思想的容量,增強語言氣勢。如,《顏淵》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運用排比,強化了人對“禮”的遵守。又如,《陽貨》中“《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運用排比,強化了《詩經》對人的意義。《論語》中有許多問句,特別是反問,增強了語氣,也能引人思索。如,《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運用反問,強調了“仁”的重要性。又如,《顏淵》中“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運用反問,強調了“仁”靠自己獲得的思想。2.《大學之道》(1)語言精辟,思維成熟文章以精辟的語言和成熟的思維提出了儒家對于大學教育的目的、任務和途徑的總結性論斷,構建了一個完整而概括的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2)結構清晰,思路明確作為《大學》的總論。首先論述《大學)的“三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后提出八條目,“八條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其中的主要方面,前面的四項,是為它打基礎,后面的三項,是它的伸展。對內修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皆是明明德之事;對外治人,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新民之事。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思路清晰,邏輯嚴謹開頭亮明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將其指向對為政的意義。主體部分,首先以見孺子入井,證明人之性善,人有惻隱之心;接著論及“四心”與“四端”關系;最后論述要有擴充之工夫,并回扣開頭,“擴而充之,可以保四海”。整篇文章中心明確,首尾呼應,逐層推進,思路清晰。(2)說理形象生動孟子的文章說理嚴謹,但不枯燥,常用比喻手法,增強說理的形象性。孟子用在手上運轉東西很容易,形象說明為政以仁,治理天下就會很容易;用人的“四體”來比喻“四端”,強調其重要性;用“火之始然,泉之始達”,來形象說明“四端”需要擴而充之。這些譬喻,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給文章增添了趣味。二、任務導學《論語》十二章1.如何理解“克己復禮”?孔子認為“仁”和“禮”是怎樣的關系?答:。2.閱讀課文,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