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章實驗中醫學的基本方法第一頁,共三十九頁。2第一節中醫文獻的收集與研究中醫文獻指什么,有什么特點?中醫文獻包括古典中醫文獻和當代中醫文獻。古典文獻指歷代流傳下來的醫籍、方書,非醫學文獻中也有散在記錄,跨度達兩千多年;當代文獻集中在中醫藥專業期刊、專著等方面。為什么要了解和閱讀中醫文獻?中醫文獻在中醫藥實驗研究的重要性有哪些?第二頁,共三十九頁。3一、中醫文獻在實驗研究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為實驗研究與發展提供豐富而寶貴的素材中醫文獻記錄著中醫藥學家在歷史長河中逐漸積累的經驗和創造的知識,蘊藏著大量可供實驗研究的素材,為我們深入研究、開發、利用創造了條件。青蒿素研究的早期突破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第三頁,共三十九頁。4瘧疾是當代全世界最為嚴重的傳染病之一,據報道,全球有25億人生活在瘧疾覆蓋區,每年新感染人數為3~5億,瘧疾臨床病例達到1.03億,其中100~200萬人死亡。因此,尋找有效的抗瘧藥物一直是全球醫藥工作者努力的一個方向。據考,中國早在公元前12世紀就有關于瘧疾的記載,公元前402~222年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就提到中藥常山截瘧療效顯著,但毒副作用強;東晉葛洪和明代李時珍曾有用青蒿治瘧的記述,但中醫藥抗瘧始終沒有形成優勢并得到全球的推廣。第四頁,共三十九頁。5上世紀70年代,我國醫藥科技工作者開始了研制抗瘧藥物的科研攻關,先后篩選了包括青蒿在內的中草藥3200多種,走遍了國內瘧區,但未獲滿意結果。中醫研究院介入該項研究后,從系統整理中醫藥經驗入手,經過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中的有關方藥、地方志以及中醫研究院建院以來的人民來信,訪問老中醫治療經驗,匯總了包括內服、外治、植物、動物、礦物等方藥2000多個,然后再從中整理出640余味藥為主的單復方供科學論證,在論證的基礎上,最后確定了包括青蒿在內的幾十種方藥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結合動物模型進行篩選,最后確定了從青蒿中提取抗瘧效價的有效成份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藥有效成分的分離提取向來采用與中醫臨床普遍運用的水煎煮“熱提取工藝”。第五頁,共三十九頁。6受這一習慣思維的影響,人們在抗瘧中藥的分離提取與篩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也選擇這一方法,但早期的實驗提取不到有效的抗瘧有效成分。是提取過程疏漏還是研究條件有問題?他們把解開這一謎團的視線轉向了對古人臨床用藥方法的考察當中,從臨床用藥方法上去細細分析,特別注意從每味方藥歷代用藥經驗和特色中吸取藥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線索。當看到東晉名醫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可治“久瘧”這段文字記載時,覺得里面大有文章。再閱元代《丹溪心法》“截瘧青蒿丸”、明代《普濟方》“青蒿散”、“祛瘧神應丸”、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青蒿研末吞服治瘧”等醫籍后,更加引起了高度重視。為什么用“絞汁”、“散劑”、“丸劑”而不用通常的水煎法?第六頁,共三十九頁。7細細推敲有可能是絞汁、丸、散優于水煎。回過頭來看,過去慣用的熱提取方法之所以找不到有效成分,很可能就是高溫水煎破壞了療效。根據這一思路和線索,他們采用了乙醇提取工藝,將溫度控制在60℃,終于在1971年計起的第191號樣品中取得了對鼠瘧原蟲100%抑制率的青蒿提取物。接著他們又把青蒿提取物分為中性與酸性兩大部分,并發現中性部分抗瘧效價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無效而毒性大。在確證中性部分為青蒿抗瘧有效成分后,他們又繼續進行猴瘧實驗和有效成分的分離提純,最終得到了一種新的化合物——青蒿素。第七頁,共三十九頁。8這一案例提示,中醫藥源遠流長幾千年,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寶庫,其中確有許多精華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去挖掘。這是中醫的優勢。我們應當充分利用中醫文獻,少走彎路,推陳出新。第八頁,共三十九頁。9(二)為實驗研究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陰陽五行、藏象經絡、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等構成了具有特色的中醫學理論體系,客觀地刻畫和抽象出復雜的人類生命現象,及其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中醫理論體系對于中醫實驗研究也具有指導意義,并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獲得豐厚的收獲。有人質疑“自身理論指導下的研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中醫藥冠心病心絞痛治療藥物的研發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第九頁,共三十九頁。10郭士魁項目組長期從事中醫藥防治冠心病的研究,在吸取中醫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先后創制出“冠心I號方”、“寬胸丸”和“寬胸氣霧劑”等名方,獲得一九七八年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獎,被《人民日報》贊為“為冠心病人造福的人”。一次,他們從一本書上找到一個治牙痛的驗方,叫“哭來笑去散”(雄黃、乳香、胡椒、麝香、蓽茇、良姜、細辛。為末,吹入鼻中。清《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五十五,引《醫鑒》)。這個方子藥味簡單,價格低廉。他們在該方基礎上稍加化裁,制成“寬胸丸”。并將寬胸丸制成氣霧劑,經臨床驗證與藥理實踐研究,療效發生快,以后投入批量生產,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第十頁,共三十九頁。11中成藥臨床試驗與辨證論治理論。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文獻收集、整理、研究,歸納出防病治病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有效方藥,為中醫實驗提供良好的素材和理論指導。而正確地把握中醫學術思想、理論方法,是中醫藥實驗研究的前提之一。第十一頁,共三十九頁。12(三)具有鮮明特色的方法論(見本章節的引言部分)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在整體、系統、聯系等方法學方面的特點突出。這對于復雜的生命現象的歸納十分重要,這樣的思維習慣、方法學會在長期研讀中醫歷代文獻中潛移默化,逐漸養成;并積累起中醫理論的深厚功底和洞察力。辨證論治在難治病、不治病方面的特色和優勢。第十二頁,共三十九頁。13那么,如何開展中醫文獻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呢?分古典中醫文獻和當代中醫文獻介紹:二、古典中醫文獻的收集、整理與研究(一)中醫古典文獻的特點中醫古籍是中醫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現代文獻有較大的差別,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言簡意賅,蘊義精深。3.數量龐大,文獻分散。4.瑕瑜互見,良莠相雜。第十三頁,共三十九頁。14(二)中醫古典文獻收集的原則(同樣適用于其他文獻)為了盡可能多地收集有價值的文獻,避免收集那些不需要的資料,減少人、財、物力的浪費,在收集中醫古典文獻時要求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針對性。收集文獻要有的放矢,的范圍和重點。2.科學性。掌握古典文獻檢索技巧和常用的檢索工具及參考工具書。3.系統性。要求按學科、專業書刊、資料內在的歷史連貫性去搜集,以反映它們發展演變的脈絡;在收集時應保持連貫和完整,不能時斷時續,支離破碎。4.全面性。全方位搜集,包括正面與反面資料,以及相關學科的資料。收集資料切忌主觀性和片面性。5.學術性。在浩如煙海的中醫文獻中搜集與甄別具有科學價值、在科研生產中能起作用的文獻。第十四頁,共三十九頁。15(三)中醫古典文獻的收集方法中醫古典文獻的收集主要通過文獻檢索和文獻閱讀。文獻檢索是通過運用檢索工具或計算機檢索系統查得一批相關文獻的出處,按照這些出處一一獲取原始文獻的方法。1.常用的中醫古籍書目對于一般的讀者:書目揭示了圖書刊行、發展的基本情況;提供了圖書本身的研究資料;又能指導讀書門徑。通過書目,可以了解某一學科文獻的全貌,了解某一文獻在學科中的地位、價值和作用。第十五頁,共三十九頁。16(1)清·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醫家類》(簡稱《總目》,1789)。(2)日本·丹波元胤編《中國醫籍考》(又名《醫籍考》,1818),全書輯錄秦漢至道光年間歷代醫書2383種。(3)日本·岡西為人編《宋以前醫籍考》(1930),收集我國宋代以前現存和已佚的醫書1860種。(4)郭靄春主編《中國分省醫籍考》(上冊1984,下冊1987),上始先秦,下至清末,著錄了全國近3000種地方志中的醫籍8000余種,是我國目前收錄醫籍最多的中醫書目。(5)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醫藥編》(1955)。第十六頁,共三十九頁。17(6)中國醫籍提要編寫組編《中國醫籍提要》(上冊1984,下冊1988)。(7)郭靄春主編《中國針灸薈萃》第二分冊《現存針灸醫籍》(1985),上自先秦、下迄現代針灸醫著共303種,其中清代以前的103種,民國年間的53種,新中國成立后120種。(8)尚志均等著《歷代中藥文獻精華》(1989)。(9)裘沛然主編《中國醫籍大辭典》(2002),收錄了上自先秦,下迄20世紀末的中醫藥書目23000余種,堪稱醫籍辭書之最。此外還有:馬繼興著《經典醫籍版本考》(1987)等,詳見教材。怎么使用?到圖書館詢問有關管理人員最有效。第十七頁,共三十九頁。182.中醫圖書館藏情況檢索對于一般的讀者,有助于了解所在圖書館的藏書,以及所需要圖書藏在哪個圖書館(現在多可以利用計算機檢索)。主要有《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圖書館藏目錄》、《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館藏中醫線裝書目》。(1)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圖書館主編《中醫圖書聯合目錄》(1961)。共輯錄現存古代、現代及部分外國中醫圖書7661種(少數有重復)。(2)《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圖書目錄》(1980)。收編館藏1979年底以前的中醫圖書資料9034種。(3)《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館藏中醫線裝書目》(1986)。收錄中醫線裝書4200余種,7500余部,其中乾隆以前刻本1000余部。第十八頁,共三十九頁。193.中醫古文獻其他檢索途徑(1)辭典。如《中國醫學大辭典》(1962)、《中國藥學大辭典》(1935)。(2)類書:醫學類書是輯錄或摘抄多種醫學文獻,并加以分類匯編的著作。見教材,一些重要的書籍我們后面會介紹。(3)叢書:將若干種書籍匯集而編成一套書即稱之為叢書。見教材,一些重要的書籍我們后面會介紹。(4)專題資料匯編。《常見病證中醫文獻專輯》推薦給大家。(5)醫書附見書目。第十九頁,共三十九頁。20(6)醫史著作。如陳邦賢《中國醫學史》、陸文彬等《浙北醫學史略》。(7)集注:即將歷代醫家對某一古典醫籍的條文、段落的論述匯集成書。4.專題性的電腦檢索系統涉及專題檢索、古籍文獻檢索,以及電子版本古典醫籍。第二十頁,共三十九頁。21(四)中醫古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1.文獻整理的方法(1)圖書館分類整理法(多系圖書館行為)。(2)主題整理法。早先多采用文摘卡片分類,目前多采用計算機文獻分類。請注意:目前計算機網絡有了一些十分著名的檢索,但是大多出自非專業學者,魚龍混雜,所以作為研究人員,要求有所選擇,下載、分類。第二十一頁,共三十九頁。222.文獻研究的主要方法(1)綜合分析歸納法這是文獻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對相關中醫文獻的觀點、學說、經驗等進行歸納、綜合、分析,從中找出規律、要點與本質。例如計劃研制治療哮喘寒哮證的新藥,在確定寒哮證的主要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后,可以綜合古今醫籍,民間單驗方、名老中醫經驗中功效相近,或藥理、主治相近的方劑,先初步選定幾個治療寒哮的方劑,運用中醫理論,結合臨床實際對各處方進行綜合分析,從中篩選出治療寒哮的最佳處方。分析的內容范圍包括處方來源、藥材品種、性味歸經、配伍禁忌、功效主治、毒副作用、用法用量以及存在問題等。第二十二頁,共三十九頁。23實例:王清任有關血瘀辨證標準王清任(公元1768-1831),字勛臣,清代直隸省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今河北省玉田縣)人。他的名著《醫林改錯》初刊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該著的氣虛(補陽還五湯)和血瘀理論和治療方法十分著名,沿用至今。準確掌握王清任有關血瘀標準,對于使用其活血化瘀,以及與其他流派的區分十分重要。瘀血的表現多樣,在《醫林改錯》中重點放在一些病證上,推測這些病證是王清任治療經驗的匯總。該書有關瘀血癥候的描述大多十分簡單,唯“血府血瘀”辨證標準描述詳細,其特點是內燒兼有身熱。發熱的特點是,前半日不燒,后半日發燒,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輕,此是。輕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燒兩時;再輕者,或燒一時。第二十三頁,共三十九頁。24王清任有關血瘀辨證標準(續)看看原文:“初病四肢酸軟無力,漸漸肌肉消瘦,飲食減少,面色黃白,咳嗽吐沫,心煩急噪,午后潮熱,天亮汗多。醫延調治,始而滋陰,繼而補陽,補之不效,則云虛不受補,無可如何。可笑著書者,不分別因弱致病,因病致弱。果系傷寒、瘟疫大病后,氣血虛弱,因虛弱而病,自當補弱而病可痊;本不弱而生病,因病久致身弱,自當去病,病去而元氣自復。查外無表癥,內無里癥,所見之癥,皆是血瘀之癥。”(男子勞病)王清任有關血瘀的病證還提到:糟鼻子、耳聾年久、白癜風、紫癜風、紫印臉、青記臉如墨、牙疳、出氣臭、婦女干勞、男子勞病、交節病作、小兒疳癥等,大多病程長久。第二十四頁,共三十九頁。25王清任有關血瘀辨證標準(續)血府逐瘀湯的適應癥:頭痛(無表癥,無里癥,無氣虛、痰飲等癥,忽犯忽好,百方不效)、忽然胸痛(前方皆不應)、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瘀血亦令人自汗、盜汗)、食自胸后下、心里熱(名曰燈籠熱)、瞀悶(即小事不能開展)、急躁、夜睡夢多、呃逆、飲水即嗆、不眠(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小兒夜啼、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夜不安、俗言肝氣病(無故愛生氣)、干嘔、晚發一陣熱。初讀該著,覺得很亂。經過整理歸納,結論如下:第二十五頁,共三十九頁。26王清任有關血瘀辨證標準(續)通觀全文,其血瘀證的辨證標準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5條:(1)癥狀、疾病的發作大體出現在晚上、夜間;(2)一些說不明、道不白的怪病;(3)病程長;(4)排除表證、里證、一些明顯的其它證;(5)常規治療、其它古方治療無效。宋代以降有“怪病皆屬于痰”之說,而王清任有關瘀血的論述,給人的印象是“怪病皆屬于瘀”。第二十六頁,共三十九頁。27(2)文獻研究法通過對一批相關文獻的分析、綜合與推理,得出有關結論。例如通過文獻之間引用與被引用的關系,來評價文獻的質量。中醫古典文獻研究還有其他的方法,如比較法、枚舉法、否定法等。但是一次文獻研究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才能獲得準確與合理的結論。另外,中醫古典文獻與現代文獻不同的特點,要求我們開動腦筋,創造運用更多更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3.中醫文獻、理論的積累(1)閱讀。(2)筆記與摘要目前采用電腦網上檢索和閱讀全文,可以直接打開Word文檔,摘要記錄,以后整理起來十分方便。第二十七頁,共三十九頁。28三、當代中醫文獻的收集、整理與研究(一)充分利用大型工具書1.辭書。比較著名的有: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1977~1979),收集中藥5767味。宋立人總編《中華本草》(1999),共計載藥8980味,插圖8542幅。冉先德主編《中華藥海》(1993),載藥8488種。彭懷仁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1993~1997),收錄歷代方劑96592首。2.文獻匯編第二十八頁,共三十九頁。29(二)深入挖掘名老中醫經驗1.名老中醫醫案。如《冉雪峰醫案》、《蒲輔周醫案》、《趙炳南臨床經驗集》、《岳美中醫案集》、《章次公醫案》、《程門雪醫案》、《施今墨臨床經驗集》等。2.當代醫家醫案、經驗匯編。如余瀛鰲主編《現代名中醫類案選》、董建華主編《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蔡谷榮主編《中國當代名醫類案》、邱德文等主編《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史宇廣等主編《當代名醫臨證精華》等。3.對古代醫案的研究整理。如《歷代兒科醫案集成》、《歷代無名醫家驗案》、《歷代針灸名家醫案選注》、《兒續名醫類案》、《清宮醫案研究》、《中國古今醫案精粹選評》等。4.中醫藥專業期刊。發表的名老中醫醫案。第二十九頁,共三十九頁。30(三)重視利用現代檢索技術方法中醫藥研究常用的數據庫有:1.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hinaBiomedicalliteratureondisc,CBMdisc),收錄1978年以來1600多種中國生物醫學期刊、部分匯編和會議論文的題錄。2.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其文獻信息資源有: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專利數據庫、中國醫院知識倉庫、中國企業知識倉庫等多種數據庫。3.萬方數據資源。4.中國中醫藥信息網()。第三十頁,共三十九頁。31(四)借助統計學方法進行文獻研究(文獻研究的方法之一)第三十一頁,共三十九頁。32四、附錄:古典中醫文獻的主要參考書我們選擇介紹一些歷代比較重要的參考書(請大家圈一下):1.內科。東漢·張機《傷寒論》、《金匱要略》,華佗《中藏經》,金·李杲《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明·王肯堂《雜病證治準繩》,李中梓《醫宗必讀》,吳有性《溫疫論》,清·尤在涇《金匱翼》,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葉天士《溫熱論》,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雷豐《時病論》。以及內科疾病專著的明·汪綺石《理虛無鑒》胡慎柔《慎柔五書》龔居中《紅爐點雪》等。第三十二頁,共三十九頁。332.婦產科。如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3.兒科。如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劉昉《幼幼新書》陳復正《幼幼集成》。4.外科。如晉末·劉涓子《劉涓子鬼遺方》宋·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清·顧世澄《瘍醫大全》等。5.骨傷科。如唐·藺道人《理傷續斷方》明·薛已《正體類要》。6.五官口腔科。如明·傅仁宇《審視瑤函》清·鄭梅澗《重樓玉鑰》。第三十三頁,共三十九頁。347.綜合性醫著。如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金·張元素《醫學啟源》;李杲《蘭室秘藏》;元·羅謙甫《衛生寶鑒》;明·戴思恭《秘傳證治要訣》,虞摶《醫學正傳》,韓懋《韓氏醫通》,王綸《明醫雜著》,樓英《醫學綱目》,龔廷賢《萬病回春》,王肯堂《六科證治準繩》,張介賓《景岳全書》,孫一奎《赤水玄珠》;清·陳士鐸《石室秘錄》及《辨證錄》,張璐《張氏醫通》,程國彭《醫學心悟》,吳謙等《醫宗金鑒》,徐大椿《蘭臺軌范》,沈金鰲《沈氏尊生書》,陳修園《醫學從眾錄》,林佩琴《類證治裁》等。第三十四頁,共三十九頁。358.醫案、醫話。如明·江灌《名醫類案》;清·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喻嘉言《寓意草》,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俞震《古今醫案按》,柳寶詒《柳選四家醫案》等。醫話如清·魏之琇《柳州醫話》,陸定圃《冷廬醫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營養師復習計劃試題及答案
- 保安證與營養師證的相互影響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營養師證書考試發展趨勢試題及答案
- 2025導游證資格考試探索方略試題及答案
- 總結全面的營養師考點試題及答案
- 音像制作常識演出經紀人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房地產經紀人資格考試反復練習試題
- 演出經紀人資格考試新變化解析:試題及答案
- 經紀人實際案例分析試題及答案
- 食品安全與營養試題分析
- 中西方繪畫色彩在不同時期的差異課件
- 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 評估報告
- 實用通用英語答題卡word模板
- 中國地圖PPT素材 (2)講稿
- 表1 冷鏈監測設備檔案及保養維護記錄表
- 青島版五四制五年級下冊數學智慧廣場第1課《智慧廣場》課件
- 小學四年級下冊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 2021年06月江蘇自考06962工程造價確定與控制真題及答案
- GB∕T 22117-2018 信用 基本術語
- 2022年扭轉實驗報告
- 數學建模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