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念奴嬌赤壁懷古》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念奴嬌赤壁懷古》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念奴嬌赤壁懷古》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念奴嬌赤壁懷古》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壹反復誦讀《念奴嬌·赤壁懷古》,初步感知豪放詞風,結合課下注釋,梳理全詞的抒情過程;貳品讀詩歌意象,感受詩歌雄渾蒼涼的意境;叁肆對比周瑜與詞人人生境遇的異與同,領會詞人的人生感悟;感受詩歌的豪放風格,獲得自我成長的啟發。學習目標知人論世,了解蘇軾和文中主人公周瑜。知人論世了解蘇軾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參加殿試中乙科,賜進士及第,一說賜進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發生于元豐二年(1079年),時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后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隨后又牽連出大量蘇軾詩文為證。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據《漢書·薛宣朱博傳》記載,御史臺中有柏樹,野烏鴉數千棲居其上,故稱御史臺為“烏臺”,亦稱“柏臺”。“烏臺詩案”由此得名。趣聞軼事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地字號評成就四川眉山子瞻東坡文學家

政治家

書畫家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學家,開創了詞的豪邁之風。蘇軾寫作背景本詞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是蘇軾游覽黃岡城外赤鼻磯后所作。當時蘇軾因詩文諷刺新法,被新派官員誣陷論罪,貶斥至黃州任團練副使。蘇軾此時深感年歲漸老,事業功名未有所成,郁結于心。觀景頓生種種聯想,眼前浮現出赤壁古戰場鏖戰的場景和周瑜“雄姿英發”的形象,遂作詞贊頌其功業,并借以抒發有志報國卻壯懷難酬的感慨。第一章誦讀詩歌,初步感知揚才語文文題解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詞牌名。“念奴”原是唐代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女,因其善歌且聲調高亢,能掩蓋住鐘鼓笙竽等樂器的嘈雜音響,故用作詞牌名;又因蘇軾這首《赤壁懷古》乃千古絕唱,影響深遠,后人便用該詞首尾兩句的“大江東去”“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別名。“赤壁懷古〞是詞題,表明該詞書寫的內容是游覽赤壁、追念古人。“赤壁”即赤鼻磯,在今湖北省黃岡市西,并非三國時期赤壁大戰處;“懷古”即追念古代人物或歷史事件。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誦讀分析上闕開篇從滾滾東流的大江入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大江與千古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分析:1.詞的開頭有什么特色?表現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起筆頗有氣勢,把滔滔不絕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背景和悠久的時間背景,并為全詞定下基調。從古到今,江水永遠流淌,而人的生命有限,這表現出詞人無限的惆悵。此三句點出詞人身在傳說中的赤壁古戰場,借懷古以抒情。“人道是”,下筆極有分寸,把空間快速縮小。“周郎赤壁”,既切合詞題,又為下片緬懷周瑜預伏一筆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

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國色的小喬。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大敗曹操。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如何描寫赤壁景色的?

此三句從正面寫赤壁景色。(實景描寫)山峰高峻,浪濤洶涌,浪花翻滾如白雪。“亂”突出山石險怪,參差不齊;“穿”形容山崖高聳入云的氣勢;〞驚”突出了波濤之洶涌;“卷”寫出浪花的翻滾之態。運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的修辭手法。“亂”“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地勢和雄奇壯麗的景色。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作用是什么?過渡句,承上啟下。前句是不由自主的感嘆,后句是由“江山如畫”引發的思考。

上闕以驚心動魄的奇偉景觀,隱喻周瑜的非凡氣概,并為其他人物的出場渲染氣氛,為下文做鋪墊。上闋總結下闕賞析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分析句子內容“遙想”領起句,描寫周瑜風流儒雅、從容破敵的英姿。“小喬初嫁了”作者是否出錯?為何要插入這一內容?插入”小喬初嫁“這一細節,以美人烘托英雄,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的“風流人物”相照應。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著裝儒雅,風度翩翩。一派儒將風度。“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兩句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以曹操水軍的慘敗襯托周瑜指揮作戰時的從容不迫,概括了戰爭的勝利場景。(虛景描寫,引發作者感慨。)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詞中只用“灰飛煙滅”一詞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寫戰爭卻不渲染戰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神態風貌,這種寫法十分新穎。當時周瑜指揮吳軍用輕便戰艦,裝滿燥荻枯柴,詐稱請降,駛向曹軍,一時間火烈風猛,飛埃絕爛,燒盡北船。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試看,在滾滾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異不凡的青年將軍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御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對方的萬艘戰船,頓時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勢!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合作探究→“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思考:1.此句蘊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2.三國英雄輩出,為什么作者只選取周瑜來刻畫?周瑜:年齡:24婚姻:美女相伴外表:英俊儒雅職位:東吳都督際遇:功成名就蘇軾:年齡:47婚姻:屢遭不幸外表:早生華發職位:團練副使際遇:功業未就情感:詞人由憑吊周郎而聯想到自身,表達了對自己壯志未酬的郁憤和感慨。“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痛切地發出了年華虛擲的悲嘆。三國英雄輩出,為什么作者只選取周瑜來刻畫?

作者選周瑜來寫是因為周瑜不僅是赤壁之戰的主角,而且年輕有為,功業早成。

蘇軾寫此詞時已經四十多歲了,謫居黃州。全詞以此進行對比,更能表現作者內心的失意和感傷之情。研究性問題討論: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蘇軾被貶黃州,對比周瑜,這落差是極大的,更增添了他壯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極嗎?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特別想得開,作者沒有被這種惆悵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當中。“人生如夢”,人生猶如夢一般,所有風流人物不也都隨著大江而東去,洗滌蕩盡了,那么又何必去執著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就特別灑脫,“一尊還酹江月”,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了。感情沉郁,余音裊裊。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由開始的激昂慷慨,到后來的惆悵失意,最后趨于平靜。下闕再現周瑜的形象并贊美他的功業,引出詞人對自己功名無望、壯志未酬的感慨,結尾又轉而以曠達心態看待歷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脫。下闕總結《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公認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現在哪些方面?三個方面:(1)描繪壯麗之景。本詞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勢,而且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業績,將江山形勝與懷古之情融為一體,引發讀者的歷史聯想。(2)刻畫豪邁之人。作者選取了美滿的婚姻、儒雅的風度、卓越的指揮才能三個方面對周瑜極盡賀美之能事。三個特寫,便把叱咤風云的儒將的風采寫得形象生動。這個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戰中建立顯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著作者的人生理想。(3)紓解壯志難酬。作者生不逢時,因言獲罪,空有一腔抱負,卻不得施展。既然“風流人物”也是要被歷史長河“淘盡”的,不如在江月下舉杯道遙吧。由此,作者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脫。文學常識拓展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縣府兩級屬初試,初試合格叫童生。可進入科舉考試。共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1)院試考中后稱“生員”,也就是秀才。(2)秀才參加鄉試,合格者員叫舉人。(3)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后稱“貢士”。(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科舉考試,是我國古代國家層層選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算是中國最早的“高考”。一、縣試、府試

縣試與府試算是初選,相當于縣、市級的考試,選拔兩次。只要是讀書人,無論年齡大小,都可以參加。通過了被稱作童生。基本上相當于高小水平。有了童生的資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繼續前行,進入下一輪的考試。二、院試

童生可參加由各省學政、提督主持的院試。院試合格后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不合格的仍舊是童生。很多人都認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視劇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貧窮、迂腐的象征。但事實上,能成為秀才的人,已經是那個時代絕對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只是因為秀才與做官無緣,品級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給人“窮酸”的感覺。實際上,秀才在當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我們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書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憑自己的能力解決溫飽應該不成問題。三、鄉試

鄉試,算是科舉考試中的大考。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在省城舉行。鄉試考試過了,那就是舉人了,意味著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做官的幾率很大。一般一個縣里,數年才出一個舉人。

“范進中舉”就是典例,范進五十多歲才中舉人,結果喜極而瘋,可見舉人的份量之重,讀書人渴求之深。的確,從“秀才”到“舉人”,雖說只差了一個級別,卻是人生的大反轉。我們看到范進中了秀才以后,雖說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戶送的肉食,卻還是被胡屠夫罵的狗血淋頭,上門借錢都被打出來。后來中了舉人,卻是嚇得老丈人胡屠戶唯唯諾諾,人前人后給范進賠笑臉。所以,“中舉”之后,幾乎可以一步登天,一夜之間,從草根變土豪。

還有《白鹿原》中的朱舉人,即便不能成為高官,也算得上縣里的名流,有很高的威望。四、會試擁有了舉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