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復習課件_第1頁
《為政以德》復習課件_第2頁
《為政以德》復習課件_第3頁
《為政以德》復習課件_第4頁
《為政以德》復習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課 為政以德一、本課總的思想內容: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二、重點:為政以德的思想,均無貧的含義三、本課具體的思想內容: 21,以德為政 23,教民(法治、禮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 161,正己 1117,舉賢(去惡) 129,富民 136,正己 1219,正己,教民 220,正己,教民,舉賢 145,正己(德治)第一課 為政以德三、章節梳理 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驹u析】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

2、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成語 眾星拱北:天上眾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拱,環線在周圍保衛著,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極星。 三、章節梳理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本章內容教民。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于

3、法治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提問:材料提出哪兩種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認為哪一種更好?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13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評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這是正確的。但這并不是說,對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觀念中,教化百姓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在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3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127子

4、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本章內容是富民、正己。 問:孔子在本文段中論述的是政府的問題還是老百姓的問題?說說你對“民無信則不立”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本文段中論述的是政府(國家)的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從古到今,糧食、國防、信義都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本問題。糧食充足可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軍備充足就不會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險,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使社會進步而繁榮。如果有一天,人民對社會,對政權都已經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個

5、民族真正可悲的。(答案不求統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論說成老百姓的問題,論說民無誠信則不立,也可。)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答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本章內容是正己?!驹u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政者而言的,是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提問: 治理國家要注意哪些問題?(要做到哪些)成語 節用愛人:節約財用,愛護百姓。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 161季氏

6、將伐顓臾。 【評析】 這一章的內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采用禮、義、仁、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此外,這一章里孔子還提出了“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边@種思想對后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就今天而言,這種思想有消極的一面,基本不適宜現代社會,這是應該指出的。提問 課文練習P5第二題。 161季氏將伐顓臾。 成語 陳力就列:指貢獻出自己的才能去擔負職務。陳力,獻出才力。就列,歸入行列。 持危扶顛:扶助將要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開柙出虎:原指看管

7、的人沒有盡責,使籠子開了,老虎出來了。后比喻放縱壞人。 既來之,則安之 :把遠人招來之后,又要使他們安定下來。“來”、“安”都是使動用法?!爸敝复衔牡摹斑h人”?,F在指:既然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爸碧摶?,起補充音節作用。 分崩離析:指當時魯國不統一,已被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分割。孔子哀嘆國家的沒落。分崩,破裂。離析,散開。后用以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動干戈:發動戰爭。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戰爭。現在多比喻興師動眾或大張聲勢地做事。 禍起蕭墻:指禍患起于內部。后用以指內部出亂子。也指家庭成員中自起矛盾造成禍患。成語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

8、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本章內容是舉賢(去惡)??鬃訉θ角蟮呐u。成語 鳴鼓而攻之:比喻大張旗鼓地加以聲討。攻,聲討。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 129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里,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濟負擔。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

9、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濟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 129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本章內容是正己。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219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本章內容是正己、教民。(德政) 【評析】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里講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治者濫行無道

10、,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提問: 治理國政采用什么樣方法?成語 風行草偃 :風吹過的時候,草就倒伏。舊時比喻用仁德感化,人們自然心悅誠服。風行,風吹過。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風過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風吹倒。 1219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 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本章內容是正己、教民、舉賢。【評析】 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鬃又鲝垺岸Y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

11、干活。 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145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狈蜃硬淮?。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本章內容是正己。(德治)【評析】 孔子是道德主義者,他鄙視武力和權術,崇尚樸素和道德。南宮適認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終??鬃泳驼f他很有道德,是個君子。后代儒家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張,要求統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則,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 145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四、典型問題闡釋例1: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12、,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3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129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根據上述材料,分點概括孔子的“百姓觀”。 答案:1.以德、禮導民。2.富而后教 。3.節用愛人,使民以時。4.反對橫征暴斂。 5.“

13、足民”藏富于民。四、典型問題闡釋 例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 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16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219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

14、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孔子對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請結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例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答案: 孔子認為,“政者,正也”。作為國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當一個人的內心修養達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為國家做事,也才能夠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張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自身的修煉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鬃用鞔_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如果統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如果這樣,就沒必要“

15、殺無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會被感化,“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樣,孔子自然反對武力征服,主張“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統治者自身的榜樣是對老百姓最好的教育,“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答案: 例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 139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6、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 例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答題要點: (對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靜止看問題,要把這兩條材料和其他材料結合起來看。) 從孔子“均無貧”、有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等言論看,孔子是認識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張就否認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說,是在特定語境下對教民思想的強調。當然,從總體來說,孔子對禮教強調更多。答題要點: 例4: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釋為“各得其

17、分”,你認為有沒有道理?答題要點: “均無貧”與“均貧富”兩者含義不同。“均貧富”是站在窮人,即“貧”的立場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綱領,而“均無貧”則是站在統治者即“富”的立場上提出的調和階級矛盾的主張。“均貧富”實際含義是劫富濟貧,強烈主張等級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這種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釋應該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例4: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民起義的 1.下列劃線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庶民 遮掩 摭拾 甘蔗 B.顓臾 祥瑞 揣測 水流湍急 C.案牘 瀆職 牛犢 買櫝還珠 D.郾城 都江堰 偃旗息鼓 揠苗助長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C 1.下列劃線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

18、一項是( )為政 2.下列劃線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陳力就列(擺出來;職位) 相夫子(輔佐) B.齊之以刑(齊備) 使民敬、忠以勸(努力) C.有國有家(邦國;家庭)蕭墻之內(宮門照壁) D.爾言過矣(過分) 爾是過與(責備)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A 2.下列劃線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3.下列對加點字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使民以時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民免而無恥 節用而愛人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D 3.下列對加點字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為政以德鞏 4.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尚德哉若人 君子之德風

19、B.敬事而信 民無信不立 C.羿善射 舉善而教不能 D.富之 季氏富于周公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A 4.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為政以 5.下列劃線詞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曰:“富之?!?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故人不獨親其親 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吾妻之美我者 A./ B./ C./ D./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B 5.下列劃線詞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6.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A.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B.民免而無恥 C.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D.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為政以德

20、鞏固訓練C 6.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為政以德 7.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B.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C.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D.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D 7.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為政以德鞏固訓 8.下列句子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無乃/爾是/過與 B.無乃/爾是過/與 C.無/乃爾/是過/與 D.無乃/爾/是/過與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B 8.下列句子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為政以德 9.下列各句句式與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A.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B.無乃爾是過與 C.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D.季氏富于周公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B

21、9.下列各句句式與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項是:為政以德為政以德鞏固訓練B 10.下列成語的來源與孔子的言論無關的一項是: A.禍起蕭墻 B.舍本逐末 C.分崩離析 D.既來之,則安之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B 10.下列成語的來源與孔子的言為政以德鞏固訓練C 11.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論語是以記載孔子言行為主,并且兼記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在文學上沒有什么價值。我們學論語,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導我們的生活。 B.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不能苛求孔子

22、,因為當時社會混亂不堪,思想當然也難免混亂。 C.“仁”是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諸多方面多與“仁”有關。仁的基本含義是仁愛。仁是一種普遍的愛,但并不是一視同仁的愛,而是有親疏遠近之別的有差等的愛。 D.孔子認為,政者,正也。作為國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比绻y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其次才是武力征服,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C 11.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12.找出劃線詞詞義不同的項( ) A.無乃爾是過與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誰之過與 D.夫如是,遠人不服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A 12.找出劃線詞詞義不同的項( )為政以德 13.找出劃線詞用法不同的項( ) A.危而不扶,顛而不持 B.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資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D.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為政以德鞏固訓練B 13.找出劃線詞用法不同的項( )為政以德 1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冉有,季路見于孔子 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虎兕出于柙 龜玉毀于櫝 今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