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近代服裝變遷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燦爛歷史的文明禮儀之邦,而服裝作為一種禮儀標 志,也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文化,它的變遷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記 載著社會與生活的變遷,并成為時代發展的一個永恒的烙印和縮影。服裝,是人 類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識形態的忠實映像,它有時會成為守舊傳 統的堡壘,有時會成為革命勢力的旗幟,抑或兩者交鋒的導火線。縱觀人類幾千 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發現,社會形態的變革與生產、生活方式的演變,不可避 免地會引起人類服裝的衍化。反過來,服裝的變化又會加速人們變革社會形態的 決心。人們常這樣形容中國近現代的服裝,說是宛如一個服裝博覽會,前清的、 民國的、西洋
2、的、東洋的、國民黨的、共產黨的,代表著各種思想與文化的服裝 盡在這百年之中。近代以來,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從這種傳統理念出發來提倡變革。如康有為為了給他的變法尋找社會基礎,不止一次地上書,提出中國“守舊者固結甚深,非易 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風俗,新政亦不能行。”足見服裝對造就中國人社會心理的 影響之深。在物資匱乏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對普通人來說一直都是一種奢侈。 舉國陷入了買布憑證的年代,要積攢夠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情,而且,那時候,計劃生育還未普及一一一個家庭少則一、兩個孩子, 多則達到六、七個孩子。因此,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親們都會在心里及早提前 算計一番,
3、并對子女進行一次排隊。家家戶戶幾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 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開了,知道“臭美” 了,就要穿得盡量體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樣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飽穿暖,就會忘乎所以,衣裳新與舊就顯得微不足道,根本顧不上樣式過時不過時, 大小合身不合身。于是,在一個家里,老大孩子總是責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 是穿新衣裳機會最多的一個。然而,穿著打補丁的衣裳卻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一種 現象,以至于打補丁在農村一些婦女中也成了一門很吃香的手藝。小孩子由于天 生好動、貪玩等,以及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外,其它三季衣服基本上都是通用的緣故,衣服的膝蓋和屁股往往是“補丁”最多
4、的地方,大人們則在小孩“補丁”位置的基 礎上增加了肩膀,因為經常用扁擔挑東西的緣故。當時,大家在穿衣上可謂是半斤八兩,誰也別笑話誰,卻很少有人因為穿補丁衣服而覺得低人一等或在人前抬不起頭。當時的衣裳,布料以粗布為主,顏色以藍、灰、黑、白為主色調,樣式 除了一些中老年婦女穿一些老式偏襟的衣服外,其余不論工人、農民,還是干部、 知識分子,基本都穿起了 “改良”的軍便服,男女服裝除了領口和衣袋等有所不同外, 其它幾乎沒有什么差異,更談不上個性色彩,后來,有人形象地稱其為“全民皆兵” 時代。穿衣的變化節奏,見證著人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文明發展的步伐。概說服飾變遷(1)服裝的色彩。50年代的蘇式服裝,60
5、年代的中山裝、制服熱,70年代的“綠 色海洋”。? (2) “票證經濟”下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折射出國家的 物質水平和綜合國力。1954年,全國城鄉開始憑布票供應棉布。三年困難時期, 棉毛衫褲、線衣、線毯、毛巾被、絨毯、浴巾、床單、毛巾、襪子、汗衫、背心、 人造棉布、麻布、蚊帳、枕芯、枕套等紡織品,一律憑票供應。靠票證維持社會經濟穩定的政策,極大地限制了廣大民眾的生活消費。與此相適應的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 (3) “補丁”服裝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穿著上是以樸素為中心。當衣服穿破時,常見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損處打補丁,縫上一塊顏色相宜的布,繼續
6、穿用。這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的人群和經濟水平低下的國家來說,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紀中期,身著補丁還是思想革命與進步的象征,甚至也是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據。?城市民眾的服裝沿著大中城市“中小城鎮“廣大鄉村這一路徑擴展,從而影響全國,成為中國服裝的主流。? (5)文化對著裝心理、審美觀念的影響。人們對理想服裝形象的認同受中國文化內涵的制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非常講究體面、傳統,要求服裝式樣端莊、大方,不愿標新立異,色彩不求鮮艷跳躍,崇尚和諧含蓄之美。直到改革開放以后,這一特點才有所突破,“時尚”“個性化”才成為人們著裝的重要因素。? (6)服裝的“革命”范式:服裝曾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
7、的一部分。中國服裝的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態度和階級立場。改革開放之前的服裝帶有相當濃烈的“革命”色彩,與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話語、革命范式等同一致。蘇式服裝與中國傳統服裝相比,雖然有新異的成分,但更多是作為革命的象征、對領袖、對馬克思主義的擁戴而形成的時尚。“文革”十年,在極“左”思想 的影響下,旗袍、布拉吉、西裝等成為封、資、修的象征,被軍便服取代,這更明顯地標明,服裝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清代服裝?滿清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于滿族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可以說這 種變革是歷史上胡服騎射、
8、開放唐裝”之后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 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制作簡便和服用方便, 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復,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 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 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 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時至今日,它對 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 袍,已經形成
9、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具有永恒存 在的價值。?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 滿地印花、繡花和祠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 飾。清初滿 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 辮。滿 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于 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0近代服飾?服裝的樣式和顏色在中國文化觀念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根據中國古代的天人觀,某一朝代的興衰與某種顏色密切相關,而且這種顏色之間的變化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運行的,是上天意志的體現。衣服的式樣、顏色和裝飾的
10、限制是區別人的貴賤的重要標志,最初的理想狀態是要“見其物而知貴賤”。官服自不待言,依其級別有不同的式樣、顏色和裝飾物的規定,讓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據瞿同祖先生的考察:雖然哪幾種顏色被確定為上色要依那個朝代所尊崇的顏色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但以顏色來指示衣者的身份,其意義則一。有些上色是品官專用的,所以這幾種顏色對于庶人便是禁忌,他們只能穿用這些上色以外的顏色。做衣服的材料也有限制, 人們并不是想穿什么就能穿什么。就拿清代的規定來說,官員五品以下就不能用蟒緞、妝緞;八品以下不得用大花緞紗。而一般老百姓做衣服,可以用絲、綾、羅、綢、絹、素紗,但不能用金繡。婦女也不能裁制 花樣金線裝飾。辛亥革命后服飾的
11、改變辛亥革命后,服制形式大變,清代的官吏衣著和頂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辮,當時“剪”與“留”已經成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嶺。剪辮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偏遠鄉村仍不輕易接受。當時旗人盛裝雖然消失了 ,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學生中的“藍布大褂”是領銜的式樣,而后日漸流行起來。民國服裝北伐以后,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 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褲或外罩一條 紋裙(圍系式的或長或短的小裙 ,是鄉間男
12、女的普遍裝束。女裝在這個時期變化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 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 ,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會 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民國廿年以后這種裝束又普遍流行起來。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 ,一種是 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 ,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 ,另一 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民國建立之后,隨著舊的服裝規定的廢棄和當時復雜的社會風尚,中國人的服裝穿著進入多元化時期,有的穿西服,有的長袍馬褂,同時有西服中服混穿的。民國初年,出現過一股強烈的服裝崇西潮流,原因在于辛亥革命的整個制度構想 是直接來源于西方,當時
13、的革命黨人大都有在西方生活的經歷,因此在生活方式 包括服裝特色上都比較西方化,這些都直接影響著當時的社會時尚。民國后的社 會輿論強調:“民國新建,亟應規定服制,以期整齊劃一。今世界各國,趨用西式, 自以從同為宜。”但由于當時西式服裝的主要原料是進口的,為了保護民族工業, 民國政府在制定新的禮服式樣時,保留了一款傳統的中國服飾作為禮服,但傳統 帝國時期通過服裝便可辨認身份的特征已經徹底消失了。民國元年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分晝禮服 和晚禮服兩種,均米用黑色衣褲和領結。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即長袍 馬褂,女子禮服是身長齊膝,有領,對襟式,裙的前后有鏡面,兩側做
14、神,兩端 有帶結的式樣。?都市女子結婚采用頭披白紗, 身著絲織禮服,手持白色花束,舉行文明”結婚, 農家女子仍然穿紅襖戴珠冠,乘坐紅轎,保持著舊式風俗。民 ?國初年,福建一些 地區甚至還在延用著明代的婚裝,女子頭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頭戴大禮帽,上綴紅緞辮或紅絲線,其男女二者的裝束實不相稱,與都市的距離也更大。?民國時期,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褲或外罩一條裙(圍
15、系式的或長或短白小裙),是鄉間男女的普遍裝束。?近代旗袍?(一)時勢? 20世紀30年代是一個摩登的時代.當時的上海更是一個摩登?的城市。地處沿海的上海市,當時是中國也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工商業大城市。人們有能力、有機 會熱切并趨之若鷲地擠向時尚前列。這里的都市女性熱衷游泳、騎馬、打高爾夫 球以及飛行,因此越來越崇尚西式服裝的合體與便利。正是建立在這種對時裝的 巨大需求基礎上,從30年代起,滬上各大報紙雜志上開始出現琳瑯滿目的“服裝 專欄”;五顏六色的虹燈閃爍著化妝品的廣告用語:各大百貨公司、紡織公司及服 裝公司紛紛舉辦各類明星參與的時裝表演,月份牌上的時裝美女畫更是紅極一時。如1931年在上海大
16、華飯店舉行的服裝表演,有婚禮服、旗袍、泳裝、晨裝、晚禮 服、西式褲裝和披肩等,男女模特參加表演,觀眾達千余人。?總之,人們在狂熱地追求一切現代的、時新的事物,這種狂熱很大程度體現 在服裝流行的速度上,而服裝流行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又要看女裝,尤其是改良旗袍的變化速度,充分顯示出人們的時尚觀。 說改良旗袍引領了 30年代上海時裝 的發展并不為過。(二)漸變?縱觀改良旗袍在30年代的逐漸演變過程,可以在紛繁的款式中整理出一條清 晰的主線,那就是其不斷時裝化,不斷創新并越來越凸顯女性身材的線條。?旗袍的基本形制雖然簡單,卻有著極大的變化空間。進入 30年代后,由于現 代通信工具的發展和人員流動的頻繁,
17、旗袍的款式、色彩等流行周期變得相當短。其他女裝在這個時期變化也都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 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 會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 ?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 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一種是上衣下裙分 開的衣裙式。??國外服裝的影響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外來商品的進入,西方生活習俗的滲透,國內大城市女子頻繁地 出入交際場所,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洋式衣裙還要配上眼鏡和手表,遮陽傘握在手中,更顯新潮和浪漫。歐洲和東洋摩登時裝, 從短裙、內衣以及色彩等
18、方面影響著國內的女子,仿效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了模仿美國的簡便裝束, 愛好運動的女士們多穿紅色鑲銀邊的百褶裙, 并以胸罩代替舊時 的肚兜(中國自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用紅布繡花,并加金銀鏈,掛在頸部的護身衣),此外連衣裙也較為普遍。在民國以后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追其根源,我國古代傳統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連衣形式,只不過由西方再度傳入則更加簡化和便于活動罷了。裘衣仍盛行于富人之家。 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貴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種反毛對襟式外衣,其區別在于不是翻領。“斗篷”是一種外出常用的 服式,著此裝瀟灑自如,風度翩翩,當時這種斗篷在上層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較流行。以上服式雖 然只有
19、幾種類型,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所以眾多地區的服式可從幾種類型 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裝飾、原料的不同,選擇,變異出更多的服式品種來。?當時日本留學生的“留海頭和大和髻”是時髦女子模仿的一個目標。窄而長的 衣衫,黑裙無繡紋,手表和橢圓形有色眼鏡,尖皮鞋、提包和傘,都是日本“東洋女”帶進來的。光緒末年在廣州就已出現過這種裝束,被人們稱為“自由女”裝束,這表示了她們開放的思想和行為。西方服裝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在二戰后的時期。我國女留學生有不少去甌美名城尋求配偶,于是將東方的裝飾藝術帶向西方,同時又將甌洲的服裝、飾物和化妝品等帶回我國,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為外國商品的推銷者和消費者
20、。時裝的興起,也促進了童裝的發展,迫使不利于兒童身體發育的緊窄小旗袍和短褂改變成適合身體 發育的新式童裝。自乾隆之后,西洋商品日漸輸入我國,制裝的外來原材料大大吸引著國內的婦女們,于是在衣著家 具上明顯地出現了變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風氣。影視服飾的影響由于電影的出現,電影明星成為逐漸顯赫的人物 ,上海成為中國女裝的大本營 ,粵裝、港裝成為上海 裝的一個支派。民國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變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來思潮影響,紛紛走出閨房,奔向社會,投身電影業、商業、手工藝業、做教員、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于此類職業的要求,改裝換容就成為必然之事。城鄉服飾差異由于城市與外界交往頻繁,因
21、此服裝的款式、材料變化快,而邊遠山區和農村,相比之下幾乎相 差一百五十年。比如當上海女子已經開始整燙頭發,足著高跟鞋時,河北的三河縣婦女頭上還戴著三、 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還纏著一雙“三寸金蓮”;當北平的貴族婦女已經著貼身旗袍之時,在甘肅還有三 十年前上海時興過的大鑲滾袖衣。民國元年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分晝禮服和晚禮服兩種,均采用黑色衣褲和領結。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即長袍馬褂,女子禮服是身長齊膝,有領,對襟式,裙的前后有鏡面,兩側做制,兩端有帶結的式樣。都市女子結婚采用頭披 白紗,身著絲織禮服,手持白色花束,舉行文明結婚,農家女子仍然穿紅襖戴珠冠,乘坐
22、紅轎,保持著舊式 風俗。民國初年,福建一些地區甚至還在延用著明代的婚裝,女子頭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頭戴大禮帽,上綴紅緞辮或紅絲線,這男女二者的裝束實不相稱,與都市的距離也更大。北伐以后,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 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褲或外罩一條 紋裙(圍系式的或長或短的小裙 ,是鄉間男女的普遍裝束。女裝在這個時期變化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
23、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會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民國廿年以后這種裝束又普遍流行起來。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 ,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一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近代中國服裝變遷圖示剪辮子-解開一條封建鎖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與清初強迫漢人剃發相比較,辛亥革命也把頭發看成是個人的政治宣言,獨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標志漢人臣服于滿清朝廷的辮子作為革命目標,“剪辮子”立刻成為“革新”的標志。一時間,剪辮子成了一股浪潮,這從當時坊間流傳一句笑談可以窺得一二一一 “不剪發不算革命
24、。并且也不算時髦,走不進大衙門去說話,走不進學堂去讀書。”中 國人留辮子的歷史折騰了三百多年,到此終于落下了帷幕。延安一一戰亂中的紅色烏托邦1人民裝一一中蘇政治的衍生品文明時裝一一五四精神的時尚符號1918年,從知識界傳出了服裝要歸真的疾呼,提出了 “男子去長衫,女子去裙子”的口號。文明新裝由此誕生。所謂文明新裝,就是頭上不佩戴耳環、發箍等裝飾物,手上不戴戒指,身上穿樸素的衣服,下面配不帶花紋的黑色長裙。這種裝束由北京、上海兩地的女學生最先提倡,之后蔓延至知識女性,不久連家庭婦女也擺脫了華麗的衣衫,換上了一身樸素。到了五四期間,白色運動帽、寬大短袖的白布衫,過膝黑色長裙成為了全國各地女學生的標
25、準裝扮,不少學校還將它定為女生校服。所以,這種“文明新裝也被稱作是“文明學生裝”。穿旗袍-一種玲瓏婀娜之美20年代最流行的女裝就是旗袍。旗袍原本是“旗人”,也就是滿族人的傳統服裝,經過西方服裝制作工藝的改良之后,在 20年代風靡上海。張愛玲,更衣記曾說過:女人穿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于滿清,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因此,新式旗袍的可以說是帶有女權色彩的一場服裝改革。20至30年代,旗袍幾乎成為了上海女人的標準裝扮,工人學生、職業婦女、摩 登女郎和明星名媛無不偏愛,熱度蔓延全國。張愛玲一一一張時代反轉片張愛玲的那個時代仍舊是旗袍當道的時候,她自己也愛穿,自己也改。但大數時候他卻
26、要自己買布、設計,自己做裁縫。她穿的“驚世駭俗”,再普通人的眼中,剔除了才情,她是喜歡傳奇裝炫人的刻薄 女人。她對衣服額的愛,是愛到骨子里了,就像愛胡蘭成,就像愛刻薄一樣。似乎都是些解釋不了由 來與身俱有的習性。在整個五十年代,服裝的潮流都是北京來引領的,fashinon icon 的角色也不在是電影明星,而是國家領導人和各級干部。當時中央領導人的服裝都是出自北京東交民巷的紅都服裝廠(現更名為北京紅都時裝公司)裁縫之手,其中一位名叫田家桐的老師更是專職為毛澤東做衣服。為了襯托出毛澤東的高大身材,田師傅特別將中山裝的圓領子改成了新式尖角領,前闊和后背也被拉寬,腰部位置稍稍收斂,袖籠也做了提高的處
27、理。改良厚的板型穿在毛澤東身上,更顯其偉岸的特質,因此深的毛澤東的喜愛外國媒體將這種改良自“中山裝”的款式稱作“毛式制服”,國內叫“人民裝”。布拉吉-資本主義割了社會主義的尾巴布拉吉本是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上世紀50年代流傳至中國。此階段,在中國大眾的視野中,多是蘇聯畫報、期刊和電影,那里面任務額著裝和專門開辟的時裝專欄間接地影響著中國大眾,身穿“布拉吉”的援華女專家則成了大眾直接模仿的對象。布拉吉一方面具有“進步”的政治意義,另一方面 又能夠顯示女性的身體美,它便捷、輕盈、活潑、經濟,上至中央級的大演員, 下至幼兒園的小女孩,都能穿,愛穿。只幾年的工夫,“布拉吉”就成為了漢語中一個最常用的外來詞。后來,由于中蘇兩國關系惡化,布拉吉的名稱不用了,但“連衣裙”即布拉吉的意譯名一直沿用下來。帶像章-個人崇拜的集體狂歡早在50年代,毛主席像章就已經出現了,只是數量有限,其中大部分被當做慰問品送到了抗美 援朝志愿軍的手中。毛主席像章真正成為時尚流行起來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后, 為了表示對毛澤東的忠誠和敬意,人們開始對與之相關的所有物品趨之若鷲,主席像章就是其中之一。受“越多越思,越大越忠”思想的影響,當時的人們瘋狂收集像章,有人甚至將它別在自己胸前的皮肉中,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模具設計的領導力培養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裁判員考試評測方法試題及答案
- 電力安全scorm課件下載
- 農作物種子技術應用能力試題及答案
- 模具設計公司的運營方式試題及答案
- 農業植保員職業潛力的評估與展望試題及答案
- 模具設計師資格認證模擬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模具設計師資格考試中的實踐活動與試題答案
- (高清版)DB50∕T 805-2017 渝小吃 家鄉南瓜餅烹飪技術規范
- 找到最佳策略2024年體育經紀人資格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機電安裝工程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展前景及規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高中歷史必修二八大專題知識復習提綱
- 2025事業單位考試題庫及答案200題
- 臨床執業醫師考試健康教育技能試題及答案
- 常見內科疾病護理要點試題及答案
- 機車車輛試題及答案
- 地理澳大利亞課件-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
- 2025-2030中國冷軋鋼板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礦山雨季生產安全知識培訓
- 數學-湖南省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二)試題+答案
- 封神榜講解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