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七單元精辟論證1.反復誦讀四篇文言文,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背誦五首古詩并賞析相關名句;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了解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3.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論證性文言文的論證思路、方法和語言特色。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練地背誦相關篇目,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5.積累文言詞語,掌握重點實詞,了解一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6.訓練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與翻譯的能力;積累中華優秀經典古詩文。1.課前查閱資料,了解文章的出處及創作背景;小組交流,共享所查閱到的資料。2.借助課本中的注釋和助學資料翻譯全文,寫出要求掌握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注意一些詞的多種含義;在
2、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3.通過反復、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用詞之美,體悟詩人的情懷;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豐富詩歌的內涵,品味詩歌的意境之美。4.通過制作知識卡片,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特殊句式。1.把握詩文主旨,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2.加強品德修養,提高文化品位,增強熱愛古代燦爛文化的意識。本單元共五篇課文,其中古文二則屬議論類的文章,曹劌論戰干將莫邪勞山道士屬記敘類的文章,詩詞五首選編的五首古代詩詞,體裁多樣,內容涉及憫農、懷古、明志等很多方面。古文二則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議論性散文,它以六個歷史人物由卑微到顯貴的
3、故事為例,論證了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煉,才能有所作為,并由此引申開來,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經受磨煉的益處,最后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從而激發人們克服困難,銳意進取的意識。教學相長選自十三經注疏,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相互促進的問題,教學相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要注重實踐,在學與教的實踐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進步與發展。曹劌論戰是一篇記敘性散文,它是左傳中的精彩段落,簡明完整地記錄了齊魯長勺之戰的史實。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鍵是“
4、遠謀”一詞,通過人物對話,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干將莫邪選自搜神記,是一篇志怪小說。講述干將、莫邪夫婦為楚王鑄成雌雄寶劍后,楚王殺了干將。干將的兒子赤長大后不畏強暴、不惜生命,在俠客的幫助下除掉楚王、為父報仇的故事,揭露了統治者的殘暴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對統治者的無比蔑視和刻骨仇恨,歌頌了他們堅韌無畏的斗爭精神和強大的反抗力量。勞山道士講述了一個姓王的讀書人(王生),來到勞山拜師學道家法術,因受到了砍柴之苦,又急于求成,加之存心不良,最后以碰壁告終的故事。從故事中得出這樣的道理:只有不畏艱辛,一個人才可能取得某種成就,否則只可能到處碰壁。詩詞五首中,觀刈麥描寫了農民冒著
5、炎暑辛勤割麥的情景和一位貧婦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和賦稅的繁重,也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赤壁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懷古詠史之作,詩人借三國赤壁之戰,對歷史興亡成敗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過零丁洋是詩人被俘后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所作,通過追憶自己抗元的艱辛經歷,表現了詩人的憂國之痛和愿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己亥雜詩是寫詩人離京的感受,展現了詩人不畏懼挫折,不甘心沉淪,始終不忘為國家效力的堅強品格和獻身精神。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一首散曲,寫作者面對潼關,觸景生情,感懷歷史,表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本單元的語文活動主要有兩項:口語交際是
6、“勸說”,我們可以回憶和了解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和情境,充分考慮對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針對性地、得體地勸說。寫作的內容是“改寫曹劌論戰”,我們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大膽想象,自由發揮創造能力。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練地背誦相關篇目,將文章譯成現代漢語。2.積累文言詞語,掌握重點實詞,了解一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3.誦讀古詩并賞析相關名句。4.理解文言文內容,把握詩文主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論證性文言文的論證思路、方法和語言特色。5.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積累中華優秀經典古詩文。在學習本單元以前,我們已學過不少現代記事文,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現代記事文的有關知識,形成了一定的閱讀技能,將此類
7、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文言記事文的學習中,可以降低學習難度。本單元選編的議論文篇幅短小,結構簡單,內容淺顯,學生可利用已掌握的議論文知識,幫助閱讀;選編的五首古代詩詞難易適度,便于誦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言詩詞的感性認識,逐步形成文言語感。本單元這些文章對加強品德修養、提高文化品位、增強熱愛古代燦爛文化的意識,都有很大的作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條件,立足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古文二則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屬精讀課文,其主旨是引導學生磨煉心性、加強修養、提高品位。課文邏輯嚴密,富于詞采,飽含哲理,富有啟發性。學生能不能在課堂上讀得順暢,將在很大程度
8、上決定這篇課文教學的成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靈活運用朗讀的教學方法。曹劌論戰是一篇論述戰爭得失的記事文,屬精讀課文。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注意文中兩個人物不同的氣質、表現;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文言詞語,在辨析中掌握詞義并發現背誦的技巧,提高背誦的效率。干將莫邪是一篇文言記事文,情節曲折,結構完整,層次清楚,表現手法富于浪漫色彩。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把有關現代記敘文閱讀的知識技能應用到文言記敘文上,采用自讀、齊讀、小組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清故事發展的脈絡。本文為略讀課文,教學中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掌握字詞;或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通譯全文,探究人物形象,正確認
9、識俠義行為。勞山道士是一篇自讀篇目,作者通過虛構的神鬼故事對“故家子”的“不能作苦”刻畫得惟妙惟肖。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依托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學習生字和重要文言詞語;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啟發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故事蘊含的道理,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感悟作者的愛憎。詩詞五首中的這五首詩詞,都有各自的創作背景,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它們的體裁多樣,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把握詩詞的內容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多積累,多背誦。口語交際注重幫助學生掌握口語交際常識,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作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6課古文二則2課時27課曹劌論戰2課時28課干將莫邪1課時
10、29課勞山道士1課時30課詩詞五首2課時口語交際寫作2課時第26課古文二則1.易錯字舜(shn)畎畝(qun)傅說(yu)膠鬲(g)管夷吾(y)孫叔敖(o)百里奚(x)拂士(b)嘉肴(yo)弗食(f)教學相長(zhng)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慮(“衡”通“橫”,堵塞,不順暢)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弼)3.古今異義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古義:舉用;今義:舉起,向上托起)管夷吾舉于士(古義:獄官;今義:士兵)所以動心忍性(古義:用這些來;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征于色,發于聲(古義:征驗,表現;今義:征討,走遠路等)入則無法家拂士(古義:在里面,指國內;今義:進
11、去)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古義:在外面,指國外;今義:出來,出去)雖有嘉肴(古義:即使;今義:雖然)教然后知困(古義:阻礙,不通;今義:困難)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教學相長也(古義:促進;今義:增長)4.一詞多義發舜發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安逸)亡國恒亡(滅亡)故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于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拂行拂亂其所為(違反,阻撓)而而后作(承接連詞)至雖有至道(達到了極點,形容詞)其不知其旨也(它,代詞)5.詞類活用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苦、使勞累、使受饑餓、使受窮困缺乏之苦、
12、使混亂)所以動心忍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使堅忍)人恒過,然后能改(名詞用作動詞,犯錯誤)不知其善也(形容詞用作名詞,好處)6.文言句式(1)倒裝句舜發于畎畝之中(狀語后置,“于畎畝之中”是一個介賓短語,作“發”的狀語,譯時要將這一部分提前。正常語序是:舜于畎畝之中發)(2)被動句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傅說”是舉的“被”動者)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繼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被推尊為“亞圣”。孟子曾周游列國,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張,但由于當時諸侯國忙于戰爭兼并,其觀點幾乎無人采納。孟子晚年回鄒國與弟子著書立說。孟子是孟子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
13、。孟子語言明白曉暢,又極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氣勢和強大的鼓動力量。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他的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禮記全書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嚴謹,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文題解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題目是編者加的。意思是:憂愁禍患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題目即是文章的
14、論點,蘊含深刻哲理,啟發性強。教學相長選自十三經注疏,本文揭示了教與學相互影響和促進,教者和學習者都得以提高的道理。題目即概括了這一觀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議論文通過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于有所作為、成就大事業的例子來論證了要成才必先經受磨煉的觀點,激發人們克服困難,銳意進取。教學相長:本文通過層層類比和推論,精辟地闡明了教與學的關系,論述了教學相長、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啟發我們應在教與學的緊密配合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發于聲,而后喻。外患者,國恒亡。士。拂,輔弼,輔
15、佐。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匹敵,(力量)相當。教學相長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孟子的經典之作,它闡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提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文章感情強烈、文采斐然、論述嚴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學相長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的關系,闡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本課為2課時。1.了解有關的文學常識;能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2.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能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3.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方法,體會駢句、散句的表達效果。1.預習課文,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2.反復朗讀課文,合作交流探究
16、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方法,體會駢句、散句的表達效果。3.結合文章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培養憂患意識,要有敢于吃苦、艱苦奮斗的精神;明白“教學相長”的道理。【重點】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做到文從字順,乃至背誦。2.能疏通文意,記住一些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3.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方法,體會駢句、散句的表達效果。4.通過誦讀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難點】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方法,體會駢句、散句的表達效果。第課時1.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2.能疏通文意,記住一些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3.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方
17、法,體會駢句、散句的表達效果。4.通過誦讀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重點】1.能疏通文意,記住一些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2.深入理解本文蘊含的思想內涵。【難點】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方法,體會駢句、散句的表達效果。導入誦讀、基礎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品析語句拓展延伸導入一:故事導入型設計意圖通過青蛙在不同條件水里反應的故事,設置問題情景,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從而導入本課學習。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觸電般立即竄逃出去;又將青蛙放入涼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溫度的變化,卻沒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漸喪失逃生能
18、力,最后死在里面。從這個故事中,同學們得出了什么道理?(讓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引出本課學習內容)其實我們可以用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來總結,這句話的含義是: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不息,努力上進,因而得生;人一直處于安樂之中,就極易貪圖享受,進而怠惰,不求進取,因而導致死亡。這一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看看他是怎樣闡述這一觀點的。導入二:簡介作者背景型設計意圖借助作者簡介和相關的背景資料,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把學生的思維迅速引到新課上來。孟子作為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
19、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具有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運用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奮發圖強,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一、誦讀課文,掌握基礎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聽讀仿讀比讀齊讀”等環節,幫學生熟練閱讀全文,在讀中逐步了解文意,大致明確文章內容,培養學生準確的語感。1.聽讀。聽課文錄音,標記不熟悉的字的讀音和長句的斷句。舜(shn)/發于/畎(qun)畝之中,傅(f)說(yu)/舉于/版筑之間,膠鬲(g)/舉于
20、/魚鹽之中,管夷(y)吾/舉于/士,孫叔敖(o)/舉于/海,百里奚(x)/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b)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設計意圖鞏固字音、斷句。2.仿讀。仿讀課文,模仿錄音來讀課文,注意字詞讀音、句子的停頓、作者的感情。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的節奏和作用: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構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如排比句:“舜/發于/畎畝之
21、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3.分小組比賽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感受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4.學生齊讀,教師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二、譯讀課文,把握文意設計意圖用課堂練習的形式譯讀課文,能疏通文意,記住一些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2、。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曾益其所不能通,意思:。(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通,意思:。(3)入則無法家拂士通,意思:。2.解釋下面加點的多義詞。(1)拂行拂亂其所為:(2)發舜發于畎畝之中:(3)于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3.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1)必先苦其心志:(2)勞其筋骨:(3)餓其體膚:(4)人恒過:4.寫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異義。(1)舜發于畎畝之中古義:今義:(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義:今義:(3)征于色,發于聲古義:今義:5.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譯。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課件出示,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完成以上各題)明確1.(1)“
23、曾”通“增”,增加。(2)“衡”通“橫”,堵塞,不順暢。(3)“拂”通“弼”,輔弼。2.(1)違反,阻撓/通“弼”,輔弼,輔佐。(2)起,被任用/表現。(3)給/從。3.(1)使動用法,使痛苦(2)使動用法,使勞累(3)使動用法,使饑餓(4)名詞用作動詞,犯錯誤4.(1)被任用。送出,交付。(2)用這些來表因果關系的連詞。(3)表現。遠行,尋求。5.倒裝句(狀語后置)。(犯錯誤時)被內心困擾,被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起有為。三、理清思路,明確中心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課文,明確作者的觀點,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再讀后思考: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闡述了孟子怎樣的人才觀?2.本文是從
24、哪兩個方面來論證論點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3.第一段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說說這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式。4.請在第二段中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是什么,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5.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6.最后一個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可先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然后再小組討論探究,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歸納、總結、評價。)明確1.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闡述了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2.作者從個人和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
25、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3.本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屬事實論證。4.“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5.正反對比論證“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
26、6.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四、深入理解,品析語句設計意圖通過品語句,感受本文的語言特點,體會駢句、散句的表達效果,從而突破難點。1.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2.本文大量運用排比和對偶句式,將駢句和散句結合起來,讀來很有氣勢。請結合文中的具體語段舉例說明這一語言特點。(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交流以上問題,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最后歸納總結。)明確1.“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2.如第一段運用排比句,連用六個典故事例,加強了氣勢,增強了說服力;第二段中“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7、”,第三段中“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等都屬短句,朗朗上口,流暢貫通,極富感染力、說服力。五、拓展延伸,展示才華設計意圖此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對其進行情感教育。1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南京市舉行2023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悼念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回望和重溫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創造明天。“多難興邦”,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使命,也是對死難者和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最好告慰。結合本文簡析,多難為何能興邦?(可以讓學生聯系在災難、挫折面前我們民族所表現的
28、精神和力量,結合本文所闡述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作答。)示例: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經受一些考驗。當我們遭受災難之日,也是對國家、民族“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礪之時。挫折可以使我們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災難能使我們民族的斗志受到激發,凝聚力大大增強,那種戰無不勝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會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刻強有力地凸顯出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國家戰勝任何困難,更好地走向興旺和繁榮。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觀點,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了他的觀點。當我們遇到挫折、身處困境之時,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氣餒,你應該感謝生活給了你一個磨煉自己的機
29、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努力鍛造自己的品格和學識才干,你就會走出逆境,開創出一片新天地!1.背誦并默寫全文。2.制作知識卡片,積累本課文言詞語。3.搜集整理古今中外艱苦勵志、奮發有為的名人事例及名人名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正面)擺事實:古代六大名人都來自困境死于安樂(反面)入則無法家拂士第課時1.學習教學相長,熟讀并背誦全文。2.能疏通文意,記住一些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3.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教學相長”的道理。4.正確認識教與學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文言文的學習興趣。【重點】1.背誦課文,積累重要文言字詞。2.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教學相長”的道理
30、。【難點】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教學相長”的道理。導入誦讀、基礎把握文意品析探究拓展延伸導入一:解題導入型設計意圖課題是對文章中心的提煉,是統攝全文的要素。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進行剖析,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理解文章內涵,為順利學習全文做好鋪墊。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教學相長”(板書)這四個字。追問,為什么這么讀?“教學相長”是什么意思呢?引導:“音隨意轉”,讀音隨著字的意思的不同而發生改變。讓學生拿出字典查找“教”“相”“長”三個字,把三個字的讀音及其重要義項記到筆記本上。教師進行講解,最后明確讀音。這個詞的意思是,教與學二者相互促進。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課堂,學習教學相長這則短文,看看它是如
31、何闡釋教學相長的。導入二:情境型設計意圖教師創設與本課有關的情境,讓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單純教師授課不關注學生的“填鴨式”教學和教師絕對放手、學生主宰課堂的“放手式”教學都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必須注重教為主導和學為主體,其實古人早在禮記上就有“教學相長”的論述,讓我們走進禮記中的教學相長,悉心體會吧!一、誦讀課文,掌握基礎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聽讀仿讀比讀齊讀”等環節,幫學生熟練閱讀全文,在讀中逐步了解文意,大致明確文章內容,培養學生準確的語感。1.聽讀。聽課文錄音,標記不熟悉的字的讀音和長句的斷句。雖有/嘉肴(yo),弗(f)食,不知
32、/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ng)也。故曰:教學/相長(zhng)也。設計意圖鞏固字音、斷句。2.仿讀。仿讀課文,模仿錄音來讀課文,注意字詞讀音、句子的停頓、重音,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3.分小組比賽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4.學生齊讀,教師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二、譯讀課文,把握文意設計意圖培養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突出教學重點,并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準備。1.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集體討論這篇文章的大意。2.小組交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33、交流,解決疑難詞句,對不會的問題提交全班解決。3.課堂釋疑,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上兩步尚未理解的詞句。4.重點強調,通過大屏幕檢查學生翻譯效果,并強調重點詞句。出示重點字詞。雖有嘉肴雖:即使;嘉:美好;肴:用魚、肉做的菜。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旨:味美。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因此,所以;困:(受到)阻礙,不通。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反省。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自強:自己督促自己;強:勉力,勉強。故曰:教學相長也長:促進。三、理清思路,品析探究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課文,感知文章論點,理清文章思路,突破重難點。再讀后思考:1.本文主要
34、論述了什么道理?2.開頭“雖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3.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4.作者既要闡述“教學相長”這個觀點,為什么開篇先寫“嘉肴”“至道”?這樣寫有什么好處?5.本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6.“教學相長”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可先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然后再小組討論探究,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歸納、總結、評價。)明確1.“教學相長”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2.類比論證,引出“至道,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3.作者在論述時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繼而引入“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
35、論。4.從“嘉肴”寫起,是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由“嘉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作“類比推理”。5.層層類比論證,說理深刻,邏輯嚴密。全文共五句話,前四句推論,第五句回應總結,很有章法,說理清晰透徹。6.(可以從教與學兩個方面聯系實際談感想)“教學相長”是本文作者闡述的核心觀點。這一觀點重點討論了教與學的關系,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作者認為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是彼此聯系且相互依托積極配合的,進而產生雙向的促進和提升。由此可見,教與學不是彼此孤立的,一定要互相聯系。“教”既是學者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自我提升、不斷完善的過程。“學”也
36、不是單純孤立地學習,而是要向教者和學者學習的過程,從而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互動交流、共同探究式學習。四、拓展延伸,展示才華設計意圖此環節意在對課文的知識加以拓展,了解禮記中的教育教學原則。本文闡述了“教學相長”的教育教學原則,除此之外,學記中你還知道哪些原則?(可以事先以預習作業的形式布置下去,讓學生有時間查找相關的資料。)示例:1.啟發誘導原則。學記中說:“君子之教,喻也。”所謂“喻”,就是啟發誘導的意思。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2.循序漸進原則。教學要有系統性,這是由知識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學記中“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即是此道理。3.相觀而善原則。學記提
37、倡“相觀而善”,認為學友間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多么深刻的道理。教學本身就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希望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貫徹“教學相長”的原則,在“教學相長”中提高自己的成績。1.背誦并默寫全文。2.制作知識卡片,積累本課文言詞語。3.完成課后練習。教學相長推論一一、駢句駢句,是一種講求對仗的藝術,它要求文字的對偶,重視聲韻的和諧。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如本文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
38、無敵國外患”等均屬駢句。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駢句是詩句的一種,與散句相對,散句則是相對于駢句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駢句和散句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辟,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從本節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優點:1.本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思維活躍,沖破樊籬,充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學習的主人。2.本
39、節課還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明朗。3.“質疑探疑合作解疑”貫串教學始終。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4.在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同時,還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為本”的教學宗旨,讀貫串整個教學中,且形式多樣,有吟讀、有研讀、有賞讀,還有范讀、齊讀、對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5.本節課既教書,又育人,既重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又重方法過程,還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存在不足的是:對學生
40、的發言缺少鼓勵、肯定,應給予適當的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于展示自我風采。一、結合現實談談你對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二段的理解。點撥本題考查對第二段提出的觀點的理解,讓學生明白艱苦磨難能培養一個人的堅強意志和毅力,能增長一個人擔當大任的能力。參考答案示例:這段話強調逆境可以磨煉人才,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長。例如,張海迪高位截肢后自學了四國外語,貝多芬耳聾后創作了命運交響曲等。二、在使用中帶著問題學,就是探究性學習。談談教學相長一課中有哪些句子設喻比方來說明這一學習方式。點撥本題側重考查本文的寫作特色,答題時可以聯系文中相關的句子進行解答。參考答案“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開頭
41、運用類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菜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類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即在學習的過程中,帶著問題思考研究,才能深刻認識這種道理。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2.所以動心忍性。3.曾益其所不能。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5.教然后知困。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7.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點撥本題考查重點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需要同學們認真積累。參考答案1.被舉薦,被起用。2.使驚動,使堅忍。3.增加。4.在里面,指國內;在外面,指國外。5.阻礙,不通。6.反過來要求自己,自己反省。7.自己督促自己。四、背
42、誦課文。點撥可按文章結構,記憶、背誦課文。一、積累與運用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拂士(f)弗食(f)百里奚(x)B.膠鬲(g)畎畝(qun)孫叔敖(o)C.嘉肴(yo)傅說(f)管夷吾(y)D.憂患(hun)筋骨(jng)教學相長(zhng)2.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舜發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于聲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舜發于畎畝之中C.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D.雖有至道日中不至3.選出下列加點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A.必先苦其心志B.人恒過,然后能改C.不知其善也D.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4.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A.行拂亂其所為譯文:
43、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干擾。B.百里奚舉于市譯文: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C.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譯文:這樣,就知道憂愁禍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D.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譯文:雖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會知道它的味道鮮美。5.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1)本文指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三個方面經受艱苦磨難。其中,思想上要,身體上要,行為上要。(2)就“國”而言,“死于安樂”中的“安樂”指的是:。6.(2023湖南長沙中考)綜合運用。某班開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語文實踐活動,請你完成以下任務。(1)【故事大盤點】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
44、事,如“孟母三遷”等。請你再寫出兩個與孔、孟或者其弟子有關的故事名稱。(2)【成語大搜集】論語孟子語言精練,含義豐富,有不少語句已經成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里。下面是同學們搜集的一組成語,其中有兩個不是出自論語孟子,請你找出來。(只填序號)溫故知新舍生取義愚公移山擇善而從任重道遠誨人不倦一鼓作氣見賢思齊(3)【觀點大討論】當今有不少家長效仿古代“孟母三遷”的做法,爭先恐后地購買名校周邊的“學區房”,請你用簡明的語言闡述對這種現象的看法。二、課內語段閱讀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
45、相長也。7.該文中隱藏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是。8.用“/”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停兩處)是故學然后知不足9.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弗學,不知其善也。(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10.本文集中論述了與的關系問題,說明了的道理。三、課外類文閱讀(2023湖北孝感中考)【甲】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
46、患而死于安樂也。(選自孟子告子下)【乙】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遺恨,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方其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矣!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則專寵伶官,沉溺聲色,朝政皆廢。終至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不知所歸,何其衰也!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有刪改)注:晉王:即李克用,因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封為晉王。后面“莊宗”為其子,稱帝后沉溺聲色,終被伶官叛亂所殺。從事:一般屬官。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豬各
47、一頭叫少牢。仇讎(chu):仇敵。1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必先苦其心志爾其無忘乃父之志B.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沉溺聲色C.及凱旋而納之莊宗受而藏之于廟D.世言晉王之將終也終至一夫夜呼1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13.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甲文中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與乙文中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憂患意識對國家或個人的重要性。B.乙文中莊宗起初牢記父親的遺志,在打仗前,會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父親賜給的箭,用它去射死三個敵人。C.甲文中列舉的舜等六
48、位賢士都在經受了艱苦磨煉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D.乙文中“可謂壯矣”“何其衰也”分別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和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的前后對照極為強烈,發人深省。14.聯系學習或生活實際,簡要談談甲乙兩文對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啟發。【答案與解析】(考查重點字詞的讀音。b;f;ngjn。)(考查一詞多義。兩個“舉”都是被推薦、被舉用的意思。)(考查詞類活用。A項“苦”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苦;B項“過”名詞用作動詞,犯錯誤;C項“善”形容詞用作名詞,好處;D項“故”沒有活用。)(點撥:考查翻譯能力。“雖”是即使的意思,不是雖然。)5.(1)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
49、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6.(1)孟母斷織、韋編三絕(2)(3)示例:我認為家長的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自己的孩子適不適合上名校還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況且更多的家長只是出于一種跟風心理而已。(我認為家長的這種做法可取。這種做法對孩子有好處,因為名校集中了優質教育資源,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求學更容易成才。或者兼說二者。)7.教學相長8.是故/學/然后知不足9.(1)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2)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夠反省自己。10.教學教與學相互促進12.(1)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2)憂愁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能使人喪失性命。14.圍繞“憂患意識”
50、“勝不驕敗不餒”“磨煉意志”等任意一點來談即可。附乙文譯文: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有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從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在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就專門寵愛歌舞戲子,沉醉于音樂女色無法自拔,朝廷的政治和事務等都被荒廢(無法治理)。以至于到了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的地步,他匆忙向東出逃,
51、不知回到哪里去,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憂愁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能使人喪失性命,這是自然的道理啊。第27課曹劌論戰1.易錯字曹劌(gu)又何間焉(jin)玉帛(b)小信未孚(f)轍(zh)旗靡(m)登軾(sh)弗敢專也(f)夫戰(f)三而竭(ji)彼竭我盈(yng)2.古今異義齊師伐我(古義:討伐,攻打;今義:砍伐)又何間焉(古義:參與;今義:中間)肉食者鄙(古義:鄙陋,目光短淺;今義:卑鄙)犧牲玉帛(古義:指豬、牛、羊等祭品;今義: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小大之獄(古義:案件;今義:監獄)再而衰(古義:第二次;今義:表示事情或行為重復)忠之屬也(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52、今義:忠誠)雖不能察(古義:即使;今義:雖然)必以情(古義:實情;今義:感情)可以一戰(古義:可憑借;今義:表示許可,可能)必以信(古義:信實,誠實;今義:書信)3.一詞多義請曹劌請見(請求)從戰則請從(跟隨)故公問其故(緣故、原因)焉又何間焉(語氣助詞,呢)其下視其轍(齊軍的)以何以戰(憑)公將鼓之(助詞,補充音節,無實義)之肉食者謀之(代詞,指這件事)4.詞類活用神弗福也(名詞用作動詞,賜福)公將鼓之(名詞用作動詞,擊鼓)下視其轍(方位名詞用作狀語,下車)5.文言句式(1)倒裝句何以戰(賓語前置,“何”是介詞“以”的賓語,正常語序應為“以何戰”)戰于長勺(狀語后置,“于長勺”,介詞結構作狀
53、語,正常語序應為“于長勺戰”)(2)省略句必以(之)分人(省略賓語)(曹劌)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省略主語)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動詞)(3)判斷句夫戰,勇氣也(“也”表示判斷)左傳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記載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
54、發展有很大影響。【文題解說】“曹劌”是人名,“戰”指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所以本篇選文又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曹劌論戰”的意思是“曹劌論作戰的道理”,文題表明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斗的場面,而在記敘曹劌“論”戰略、戰術。【創作背景】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
55、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本文敘述了曹劌向魯莊公獻策,并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最終戰勝齊國的經過,生動地說明了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穩重果斷的指揮才能,刻畫了一個關心國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形象,贊揚了他的愛國思想。曹劌論戰間焉?
56、”副詞,于是、就。必以分人:必以(之)分對:應答,指臣對君說話。必以信。”福:動詞,即使。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必以情:詞,在。長勺:魯國地“可矣。”齊師敗績。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里指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衰弱。三:第之:代詞,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劌論戰這篇敘事性散文簡明完整地記錄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齊魯長勺之戰,贊揚了曹劌熱愛祖國、關心國事的精神及其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此文的學習繼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積淀歷史的智慧,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另外從文學的角度來看,
57、本文圍繞中心剪裁、內容的取舍藝術、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簡潔精練的春秋筆法以及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都稱得上是一篇語文學習的典范之作。本課為2課時。1.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2.識記作家、作品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主旨。1.預習課文,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2.反復朗讀課文,掌握文中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理解課文內容。3.聯系課文,組織學生討論文章是如何詳略得當地來突出“論戰”這一中心的。學習曹劌“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重點】1.積累并掌握重要文言文詞句和文言實詞的古今異義以及特殊句式。2.了解
58、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了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3.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寫法。4.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難點】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第課時1.了解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2.能熟練地朗讀課文,做到文從字順。3.能疏通文意,記住一些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4.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重點】1.疏通課文大意,了解課文內容。2.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難點】能疏通文意,記住一些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導入誦讀、基礎誦讀、譯文整體掌握導入一:情境型設計意圖通過列舉古今中外的軍事家,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對“平民軍事家”曹劌的興趣,從而帶著
59、這份求知欲導入對本課的學習。古今中外,軍事家層出不窮,從創作孫子兵法的孫武到編著孫臏兵法的孫臏,從“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曹操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從“不世出”的拿破侖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毛澤東這些名字,我們耳熟能詳,可今天,我們要走近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劌,他不是國君,卻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他不是軍中大將,卻有著主動請纓親臨沙場的智慧和風范,他無愧于“平民軍事家”的稱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課文曹劌論戰,一睹這位“平民軍事家”的風采吧!導入二:設疑型設計意圖設置疑問,激起好奇心,開啟學習的思維。同學們,三國演義中孫劉聯軍大敗曹軍的
60、是什么戰役?(學生回答:赤壁之戰)為什么這場戰役很有名?(學生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對!那么歷史上這種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還有哪些呢?(學生紛紛發言。老師總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巨鹿之戰,馬陵之戰,長勺之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反映長勺之戰的文章曹劌論戰吧。一、誦讀課文,掌握基礎設計意圖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這個環節中首先設計了針對性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去體會文本,品味語言,以期達到有效朗讀的目的。1.簡介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見備課資料中“作品簡介”與“創作背景”。2.聽讀。聽課文錄音,標記不熟悉的字的讀音和長句的斷句。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西方文化導論及經典文本選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學院《近代詩文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林業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導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煙臺汽車工程職業學院《高級專門俄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林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納米材料及納米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陽農業職業學院《預防醫學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晴川學院《數學建模與MATLAB語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景德鎮陶瓷職業技術學院《動畫表演》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和聲與曲式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印刷品合同協議書
- 粵教版2022年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期中測試試卷及答案2022-2023
- 北師大六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教學設計
- 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科普課件
- 肺動脈高壓的指南分類及精選課件
- 自考06216中外建筑史大綱知識點匯總
- C139營銷模型簡介(含案例)課件
- x-net運動總線手冊
- 橋梁加固改造工程施工質量管理體系與措施
- 第二十六章慢性腎小球腎炎演示文稿
- 設施設備維修記錄表
- 自動化設備檢修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