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業水平測試復習重點歸納總結_第1頁
高中地理業水平測試復習重點歸納總結_第2頁
高中地理業水平測試復習重點歸納總結_第3頁
高中地理業水平測試復習重點歸納總結_第4頁
高中地理業水平測試復習重點歸納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中地理學業水平測試重點學問復習提綱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考試說明要求: 1,明白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一般又特別的行星,懂得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和緣由; 主要學問點: 1,天體的類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衛星,星際物質等;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是恒星和星云; 2,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 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的層次(見右圖) 4,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是月球, 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 5,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稱和位置示意圖 (見右圖) ( 1)距離太陽由近及遠:水星,金星,地 球

2、,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帶位于火星與木星的軌道之間; (3)哈雷彗星公轉周期 76 年,公轉方向自 東向西(順時針方向) ,其彗尾背向太陽延長,離太陽越遠,彗尾越短; 6,八大行星的運動特點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7,八大行星依據結構特點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包 括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 8,地球是太陽系中特別行星的緣由是存在生命;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 條件:( 1)太陽光照穩固; ( 2)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內部條件:( 1)適宜的溫度(緣由:日地距離適中)

3、 ; ( 2)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化); (緣由: 地球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大氣經過漫長的演 ( 3)有液態水 (緣由:原始地球體積收縮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量, 地球 內部溫度上升, 不斷產生的水汽逸出地表, 形成降水,最終形成原始的海洋) ; 第 1 頁 共 39 頁 第 1 頁,共 39 頁其次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考試說明要求: 1,明白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主要學問點: 2 ,明白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是一個龐大酷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 2,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這種現象被成為太陽輻射; 3,太陽能量來源于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年期; 4

4、,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直接為地球供應光,熱資源; 4H 1He能量; 目前太陽正處于穩固旺盛的中 (2)保護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3)作為工業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礦物燃料來源于太陽能; 5,太陽大氣層的結構 (即太陽的外部結構),從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層, 色球層, 日冕層;(P10 圖 ) 6,太陽活動最主要的標志是黑子(顯現在太陽大氣的光球層,由于黑子的溫度比光球表面 其他地方低,才顯得暗一些) ,耀斑(顯現在太陽大氣的色球層) ; 7,太陽活動的平均周期是 11 年; 8,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干擾大氣中的電離層,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

5、影響,甚至短暫的中斷; (2)使地球磁場顯現“磁暴”現象; ( 3)兩極地區顯現極光; (4)影響自然災難的發生,如地震,水旱災難等;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考試說明要求: 1,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懂得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3,懂得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緣由,能夠進行簡潔的區時運算; 4,明白四季更替的現象,并懂得其成因; 主要學問點: 1,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 北逆南順;(見右圖) 2,地球自轉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日,為 23 時 56 分 4 秒; 晝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陽日,為 24 小時; 3,地球自轉速度 (P14 圖 ) (1)角速度約為 15 / 小時,南

6、北極角速度為零,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 (2)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線速度為零; 第 2 頁 共 39 頁 第 2 頁,共 39 頁4,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 (P14 圖 ) 5,地球公轉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年, 為 365 日 6 時 9 分 10 秒; 太陽直射點回來運動周期是回來年,為 365 日 5 時 48 分 46 秒; 6,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軌 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太陽運 動到近日點的時間是 1 月初,運動到遠日點的時間是 7 月初; 7,地球公轉速度:近日點速度較快,遠日點速度較慢; 8,赤道平面指過地心并與地軸垂直的平面;黃道平

7、面指地球公轉軌道平面;赤道平面與黃 道平面之間存在一個交角, 叫做黃赤交角, 目前為 2326;(P15 圖 ,留意圖中地軸, 赤道平面,黃道平面,黃赤交角的位置以及黃赤交角的度數) 9,二分二至產生的緣由 地軸的空間指向 確定時間不變 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來線之間移動 二分二至 黃赤交角的大小 10,太陽直射點的回來運動(周期:回來年,為 365 日 5 時 48 分 46 秒) 請在下圖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轉方向,地球自轉方向:二分二至如何判定? (1)依據地軸傾斜方向判定左傾左冬; 11,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 2)依據地球公轉方向判定春夏秋冬; 第 3 頁 共 39 頁 第 3

8、頁,共 39 頁(1)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 2)產生地方時; (3)水平運動物體產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沒有偏轉; 12,晝夜現象產生的緣由: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亮的球體; 13,晝夜交替產生的緣由: (1)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亮的球體; (2)地球的自轉運動; 14,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它把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 ( P16 圖 ) 15,晝夜交替的周期:太陽日,為 24 小時; 16,地方時產生的緣由: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一緯度地區,相對來說,東邊地點比 西邊地點先看到日出; 這樣時間就有了早遲之分; 東邊地點比西邊地點時間要早; 同一時刻

9、, 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 方時相差 4 分鐘; 經度相差 15,地方時相差 1 小時;經度相差 1,地 17,全球共分為 24 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 15;各時區都以本時區中心經線的地方時, 作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 ) 18,區時的運算 1小時; 180經線為“國際日界線” ;(P17圖 (1)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減,東加西減; 例如:東八區為 8 點,東九區為 9 點,東二區為 2 點; (2)分別在東時區和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加,東加西減; 例如:東八區為 20 點,西五區為 7 點; 19,我國統一接受“北京時間” ,即東八區的區時,東經

10、 120的地方時; 20,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黃赤交角 (1)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2)晝夜長短的變化;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產生四季更替和五帶; 晝夜長短變化(反映日照時間長短) 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反映太陽輻射強弱) 時間上:產生四季 空間上:產生五帶 21,春秋分日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P19 圖 ) 春秋分日:( 1)全球晝夜平分; ( 2)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22,夏至日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P19 圖 ) 夏至日:( 1)北半球晝長夜短, 緯度越高晝越長, 夜越短, 北極圈內顯現極晝, 南半球相反; 第 4 頁 共 39 頁 第 4 頁,共 39

11、 頁(2)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來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3,冬至日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P19 圖 ) 冬至日:( 1)北半球晝短夜長, 緯度越高晝越短, 夜越長, 北極圈內顯現極夜, 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來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4,天文上的四季 夏季是一年內白晝最長, 太陽高度最大的季節, 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冬季是一年 內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小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春秋季是過渡季節; 25,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 3, 4, 5 月;夏季: 6, 7, 8 月;秋季: 9, 10, 11 月;冬季: 12, 1, 2 月; 26,五帶的

12、劃分 ( P20 圖 )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考試說明要求: 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主要學問點: 1,到目前為止,關于地球內部的學問,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爭論;地震波有縱波( P 波, 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液,氣體傳播)和橫波( 傳播)之分; S 波,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 2,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P21 圖 ,P22 圖 ) (留意橫,縱波速度變化特點,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殼,地幔,地核(內核,外核) , 軟流層,巖石圈的位置) 2,地殼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巖石組成,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 3,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分為

13、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在上地幔存在一個軟 流層,一般認為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 4,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兩層,其溫度很高,壓力和密度很大; 5,巖石圈是指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 ,由堅硬的巖石組成; 6,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 人類賴以生存和進展的自然環境; (P22 圖 ) 7,水圈是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章的圈層; 9,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 圈的上部; 其次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考試說明要求: 1,明白大氣的受熱過程; 2 ,懂得大氣保溫作用的基

14、本原理; 第 5 頁 共 39 頁 第 5 頁,共 39 頁3,結合實例 , 說明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主要學問點: 1,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地面,大氣輻射是長波輻射; 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減弱作用主要表現在吸取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大氣對太陽輻射減弱得較少,大部分太陽輻射到 達地面,地面受熱,產生地面輻射,地面輻射絕大部分被大氣吸取,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 氣主要,直接的熱源; 4,大氣保溫作用:大氣在增溫的同時產生大氣輻射,其中絕大部分以大氣逆輻射方式把熱 量仍給地面,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5,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 6,大氣運動的根本

15、緣由是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 造成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 7,熱力環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它是大氣運動最簡潔的形式; 8,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地面冷熱不均 空氣垂直(上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產憤慨壓差異 空氣水平運動(即風) 9,熱力環流實例 山谷風; 海陸風; 城市風; 第 6 頁 共 39 頁 第 6 頁,共 39 頁10,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緣由,其方向是高壓指向低壓,垂直于等壓線; 11,( 1)一力作用(水平氣壓梯度力)“理想風” (P31 圖 ) 此時風向由高壓指向低壓,與等壓線垂直(即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 ; (2)二力作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

16、向力)高空風 (P31 圖 ) 此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北半球時相對于水平氣壓梯度力偏右, 度力偏左); 南半球時相對于水平氣壓梯 (3)三力作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地面風 (P32 圖 ) 此時風向由高壓指向低壓,與等壓線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2,甲地等壓線比乙地等壓線稠密,說明甲地風力比乙地風力大; (P32) 圖 其次節 氣壓帶和風帶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2,懂得季風環流的形成緣由; 主要學問點: 1,大氣環流指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2,單圈環流的形成(假設前提: a 地球不自轉; b 陽光

17、 直射赤道; c 地表均勻):(見右圖) 3,三圈環流的形成(假設前提: a 陽光直射赤道; b 地 表均勻;):( P34圖 ;留意氣壓帶,風帶的名稱以 及風向 ) 4 ,由于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做周期性的 移動;就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P35 圖 ) 5,海陸分布對氣壓場的影響: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亞歐大陸形成亞洲(蒙古,西 伯利亞)高壓,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 壓;夏季亞歐大陸形成亞洲(印度)低 壓,北太平洋 形成夏威夷高壓;(P37,圖 ) 風向 性質 圖 6,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比較 (P38 圖 ) 成因 東亞 冬季:西北 冬季

18、:冰冷干燥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夏季:東南 夏季:溫和潮濕 季風 南亞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東北 冬季:冰冷干燥 季風 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夏季:西南 夏季:溫和潮濕 7,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類型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把握 全年高溫多雨 第 7 頁 共 39 頁 第 7 頁,共 39 頁熱帶季風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 風帶季節移動 全年高溫,雨季集中 熱帶沙漠氣候 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把握 全年高溫少雨 亞熱帶季風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把握 冬季溫存多雨,夏季酷熱干

19、燥 溫帶海洋性氣候 全年受西風帶把握 全年溫存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冰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8,氣候類型的判定 (P40 圖 ) 依據平均氣溫最低值和最高值顯現的月份,判定所在半球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北半球 南半球 最熱月均 6, 7, 8 月氣溫最高 12, 1, 2 月氣溫最高 依據最冷月或最熱月平均氣溫,判定所處熱量帶 - 以溫定帶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熱帶氣候 亞熱帶氣候或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氣候 寒帶,極地氣候 - 以水定型 可能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極地氣候 地中海氣候 最冷月均溫 15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 0 15之間

20、 最冷月均溫在 -15 0之間 最熱月均溫 10 依據年降水量及降水的季節支配確定氣候類型 雨型 特點 年雨型 全年降水支配均勻 少雨型 全年降水少 冬雨型 降水集中在冬季 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 夏雨型 降水集中在夏季 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例:讀以下三種氣候類型年內各月氣溫存降水量圖,判定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氣候 第 8 頁 共 39 頁 第 8 頁,共 39 頁第三節 常見的天氣系統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說明鋒面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2,結合實例,說明低壓,高壓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3,結合實例,簡述自然

21、災難發生的主要緣由及危害; 主要學問點: 1,常見的天氣系統有鋒,氣旋與反氣旋; 2,鋒的形成 (P41 圖 留意冷氣團,暖氣團,鋒面,鋒線) 2.18. 3,鋒可以分為冷鋒,暖鋒,準靜止鋒; ) 4,冷鋒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我國冬半年最常見; (P41冷鋒過境前:暖氣團把握,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朗; 圖 冷鋒過境時:顯現雨雪天氣,一般降水在鋒后; 冷鋒過境后:冷氣團把握,氣溫降低,氣壓上升,天氣轉好; 5,暖鋒是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 (P42 圖 ) 暖鋒過境前:冷氣團把握,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朗; 暖鋒過境時:顯現連續性降水或霧天氣; 暖鋒過境后:暖氣團把握,氣溫上升

22、,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6,準靜止鋒指冷暖氣團勢力相當,使鋒面來回搖擺的鋒,常形成連續性陰雨的天氣;我國 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就是準靜止鋒造成的; 7,低氣壓與高氣壓,是指氣壓分布狀況而言的,氣旋與反氣旋是指氣流狀況而言的; 8,( P44圖 ) 低壓是指中心氣壓低于四周, 氣旋是指中心氣壓低, 四周氣壓高的大氣水平渦旋; 低壓就是 氣旋; 北半球氣旋為逆時針輻合, 南半球氣旋為順時針輻合; 氣旋中心氣流上升, 氣旋把握下的地 區一般顯現陰雨天氣;代表天氣臺風; 9,( P44圖 ) 高壓是指中心氣壓高于四周, 反氣旋是指中心氣壓高, 四周氣壓低的大氣水平渦旋; 高壓就 是反氣旋; 北半球反氣

23、旋為順時針輻散, 南半球反氣旋為逆時針輻散; 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 反氣旋控 制下的地區一般顯現晴朗天氣;代表天氣伏旱,秋高氣爽; 10,災難天氣臺風 (P44 圖 ,P45 圖 ) 臺風是熱帶氣旋猛烈進展的一種特別形式; 產生于印度洋, 大西洋的叫颶風; 全球臺風發生 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疆是西北太平洋;臺風災難主要由強風,暴雨,風暴潮造成; 11,災難天氣寒潮 (P45 圖 ) 第 9 頁 共 39 頁 第 9 頁,共 39 頁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疇的強冷空氣活動; 天氣特點是猛烈的降溫存大風, 同時伴有暴風雪和 霜凍;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考試說明要求: 明白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24、及其影響; 主要學問點: 1,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波動上升; 2,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緣由之一,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濃度的增加;人類燃燒化 石燃料(石油,煤等) ,砍伐森林等活動均易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3,全球氣候變暖可能的影響 (1)海平面上升(冰川融解及海水熱膨脹引起) (2)影響農業生產; 沿海低地將被埋沒; (3)影響水循環,轉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4,全球氣候變暖的計策: (1)多使用清潔能源; ( 2)植樹種草;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考試說明要求: 1,知道水循環的概念 2,明白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懂得水循環的地理意

25、義; 主要學問點: 1,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 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依據發生的領域分為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P55 圖 ,留意 水循環的各個環節) 3,海陸間循環(又叫大循環) 得以再生; 4,水循環的意義 ,通過海陸間循環運動,陸地上的水就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 (1)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處于不斷更新狀態,保護全球水的動態平穩; (2)促進地球上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 (3)不斷塑造地表形狀; 第 10 頁 共 39 頁 第 10 頁,共 39 頁其次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考試說明要求: 1,明白洋流的概念及類型(寒流,暖

26、流) 2,明白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并結合實例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主要學問點: 1,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固地沿著確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淌; 2,洋流依據性質可以分為暖流和寒流; 3,暖流是指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低緯高緯)的洋流; 寒流是指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高緯低緯)的洋流; 4,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是盛行風; 5,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P57 圖 ,留意洋流名稱) (1)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方向運動,南半 球逆時針方向運動; (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逆時針方向大洋環流; (3)南半球中高緯度

27、形成西風漂流; (4)北印度洋海區: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方向運動,夏季順時針方向運動; 6,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沿岸氣候的影響 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例如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例如秘魯寒流; (2)對海洋生物分布的影響 寒暖流交匯處形成大漁場: 如日本北海道漁場處于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處; 歐洲北海 漁場處于北大西洋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 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 上升流形成大漁場:如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北冰洋南下冷海水) 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處于墨西 順洋流航行速度較快, 逆洋流航行速度較慢; 寒暖流相遇, 往往形成海霧,

28、對海上航行不利; (4)對污染物的影響 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使污染范疇擴大;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考試說明要求: 結合實例,說明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人類生存與進展的意義; 主要學問點: 1,通常說的水資源主要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第 11 頁 共 39 頁 第 11 頁,共 39 頁2,人類比較簡潔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3,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貧乏地區就相反; 4,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 5,世界各大洲水資源(南極洲除外) ,水資源最多的是亞洲,最少的

29、是大洋洲; 6,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從地區分布上看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從時間支配看夏秋多冬春 少; 7,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水資源的質量會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在不 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 8,目前水資源的利用狀況(即水危機產生的緣由) (1)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增加(即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 (2)水污染; ( 3)水鋪張; 9,合理利用水資源實行的措施 (1)開源措施 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 修筑水庫; 開渠引水;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2)節流措施 加強宣揚訓練,提高節水意識; 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使用率; 改進農業澆灌技術;

30、 第四章 地表形狀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狀的力氣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狀的塑造; 2,知道巖石圈的三大類巖石,明白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的過程; 主要學問點: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 (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 巖 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狀的主要方式; 2,依據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常在地表形 成綿長的斷裂帶和龐大的褶皺山系; 垂直運動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 就全球規模 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3,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

31、外部(太陽輻射能) 方式; ,主要表現為風化,腐蝕,搬運,積存四種 第 12 頁 共 39 頁 第 12 頁,共 39 頁4,結合實例,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狀的塑造 5,在地表形狀的塑造中, 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 其中內力作用奠定地勢的基本格局, 起主導作用; 6,巖石圈的三大巖石分別是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 7,巖石圈物質循環 (P72 圖 ) 2.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從巖漿到形成各類巖石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過程 其次節 山岳的形成 考試說明要求: 1,明白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其地表形狀; 2,結合實例,說明地表形狀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主要學問點: 1,山岳的類型有褶

32、皺山,斷塊山,火山; 2,褶皺是指在地殼運動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 巖層發生塑性變形, 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其有兩種基本形狀,背斜和向斜; 3,比較背斜和向斜 (P73 圖 ) 第 13 頁 共 39 頁 第 13 頁,共 39 頁4,褶皺山舉例: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 5,地球巖石圈板塊 (P73 圖 ) 6,斷層指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分地塹(相對下降的巖體,易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和地壘(相對上升的巖體,易形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 泰山等)(P74 圖 ) 7,山岳地區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大路為主,其次才是鐵路;山岳地

33、區通常人們會把線路地 址選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要迂回前進; 考試說明要求: 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 在山地地區修建大路和鐵路往往需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1,結合實例,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狀的塑造; 2,結合實例,說明地表形狀對聚落的影響; 主要學問點: 1,河流地貌分為腐蝕地貌和積存地貌,它們的形成與外力作用有關;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腐蝕地貌;河流發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區,河谷橫剖面呈“ V”字形; 河流發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區,河谷橫剖面呈 U 形; 3,沖積平原是典型的河流積存地貌,它包括洪積平原(發育于山區) ,河漫灘平原(發育于 中下游地區) ,三角洲(形成

34、于河口鄰近) ; 4,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一般會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帶狀分布 在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 地質災難及其危害 考試說明要求: 結合實例,簡述自然災難發生的主要緣由及危害; 主要學問點: 地質災難及其危害 地質災難 緣由 危害 地震 與地質構造有關,是板塊相互碰撞產生; 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難 火山噴發 地下深處的高溫巖漿及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 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龐大缺失 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 在重力作用下, 沿確定的滑 滑坡 動面整體下滑; 山區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人 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龐大缺失 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地表結構遭破壞; 是

35、山區爆發的特別洪流; 山區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 泥石流 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龐大缺失 作用,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 使地表結構遭破壞; 第 14 頁 共 39 頁 第 14 頁,共 39 頁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考試說明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懂得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懂得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主要學問點: 1,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勢等地理要素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 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生物在

36、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1)轉變地球大氣的組成; (2)轉變陸地水的化學成分,改善陸地的水分狀況;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了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和平穩功能; 4,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才能,主要依靠于光合作用; 5,平穩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保持穩固的 才能; 6,自然地理環境各個要素的進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相伴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 化;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 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和諧, 是自然地理環境 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7,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

37、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轉變,即“牽一發而 動全身”; 這也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其次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 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從赤道到兩極, 從沿海向內陸及垂直地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2,懂得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主要學問點: 1,地球表面相應的氣候, 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確定寬度, 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地域分異規律 (P91,P93 圖 )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圖 形成基礎 分異規律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熱量 太陽輻射 (緯度地帶性) 明顯(東西延長,南北更替) 第 15 頁 共 39 頁 第 15 頁

38、,共 39 頁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水分 海陸位置 (經度地帶性) (南北延長,東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水熱狀況 海拔高度 (垂直地帶性) 區明顯(水平延長,垂直更替) 3,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進展起來的,山麓與水平帶一樣;垂直地域分異與山 地所在緯度,高度親熱相關,即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 越完整; 4,地域分異是農業生產必需因地制宜的一個根本緣由;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考試說明要求: 1,知道人口增長在不同社會進展階段的主要特點; 2,結合實例,說明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 主要學問點: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

39、,是由產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準備的;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 勢是不斷增長; 2,不同社會進展階段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比較 (P2 圖 ) 歷史時期 人口增長特點 人口變化的緣由 農業革命之前 人口增長極為緩慢 生產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 生產力水平有了提高,醫療條件得到改善,死 農業革命期間 人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 亡率有所下降 生產力水平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醫療水 工業革命以后 人口增長快速 平空前提高 20 世紀以來特別過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長快速的緣由: 過去 100 多年, 相伴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 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 和改造的范疇不斷擴大, 對各種災難和疾病的防范才能

40、也不斷提高, 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 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3,世界人口的增長在地區上是不平穩的;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 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 4,發達國家與進展中國家不同的人口增長比較 (P3 圖 ) 人口問題 計策 典型國家 人口增長 緣由 發達 俄羅斯,德國, 社會保證制度健全,生 人口老齡化 鼓勵生育,接 緩慢 國家 日本 育觀念轉變等 納移民 第 16 頁 共 39 頁 第 16 頁,共 39 頁印度,巴基斯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 人 口 增 長 過 進展中 坦,尼日利亞, 很快 濟進展,醫療衛生事業 快,人口數量 把握人口 國家 孟加拉國 進

41、步,死亡率下降 過多 5,人口增長模式由產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自然增長率產生率死 亡率; 6,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 (P6 圖 ) 人口模式 特 點 原始型 高產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傳統型 高產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現代型 低產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7,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第一是死亡率的轉變; 影響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因素有生產力水平, 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等; 8,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以歐洲和北美為代表)人口增長模式是現代型,大多數進展中 國家是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階段(即主要為傳統型) 國是現代型; ,世界是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階段

42、,我 其次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考試說明要求: 結合實例,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人口遷移的主要緣由; 主要學問點: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減和人口遷移; 2,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疇內發生轉變;依據是否跨過國界分為國際人 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3,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緣由 遷移路線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意義 二戰 以集團性, 大批 歐 洲 的 殖 1歐洲人到美 舊大陸(歐 在客觀上開發了 洲,非洲; 美洲,大 新大陸,傳播了 2非洲黑人被 民 主 義 擴 販賣到美洲; 前 的移民為主 張,新大陸 洲,非洲, 洋洲等新 工業文明,也改 3東亞,南

43、亞 二戰 人 口 從 發 展 中 的開發 亞洲) 大陸 變了人種的空間 人 被 招 工 到 美 洲; 分布 1拉丁美洲人 到拉丁美洲, 各 國 經 濟 西歐,北 調整了勞動力空 北美打工; 國 家 流 向 發 達 2南亞, 南歐, 國家;定居移民 發 展 不 平 非 洲 人 到 西 亞 亞洲,非洲 美,西亞, 間分布不均的狀 打工; 3南后 削減,短期流淌 衡 等 北非 況 歐,非洲 人到西歐; 的人口增加 頁 第 17 頁 共 39 第 17 頁,共 39 頁4,二戰后,歐洲由人口遷出地區變為人口遷入地區,主要是由于西歐經濟進展較快,吸引 了大量移民; 拉丁美洲由人口遷入地區變為人口遷出地區

44、; 工人; 西亞和北非地區吸引了大批外籍 5,我國古代人口遷移是由于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脆弱,頻繁的戰爭(如永嘉之亂,安史 之亂,靖康之難等) ,自然災難等影響,人民不得不大批遷移; 6,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遷移 (P9 圖 ) 遷移方向 東部到西北,東北 內地到沿海,山區到平原, 貧困地區到發達地區( “民 遷移緣由 遷移特點 20 世紀 80 歲月 1方案經濟體制 有方案, 有組織地進 2嚴格的戶籍治理 中期前 行 制度 20 世紀 80 歲月 改革開放的政策 自發遷移 中期后 工潮”) 7,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 求的變化;

45、 8,在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此外,戰爭,宗教,社會變革, 國家政策,生態環境,個人動機和需求,也能影響人口的遷移; 9,人口遷移的意義:調劑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溝通,促進經濟 進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10,人口遷移對遷出地的影響:好的影響有削減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11,人口遷移對遷入地的影響: 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供應廉價的勞動力; 有利于經濟的 進展;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試說明要求: 區分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主要學問點:

46、1,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連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就是環境人口 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區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 和技術等條件, 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就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 該國貨地區所能連續供養 的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它的制約因素包括:資源(成正比) ,科技進展水平 第 18 頁 共 39 頁 第 18 頁,共 39 頁(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而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依據合理的生活方式,保證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阻礙將來人口 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

47、宜的人口數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緊迫性表現:日益莊重的人口過快增長問題,人口城市化問題,城 市人口老齡化問題;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國際社會提倡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把握在合理規模內;建立公 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公正權益;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考試說明要求: 結合實例,分析城市空間結構的特點,說明其形成緣由; 主要學問點: 1,城市形狀指城市占據確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狀; 2,城市形狀類型 (P18 圖 ) 條帶狀 組團狀 類型 團塊狀 分布地區 平原地區 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 地勢坎坷不平的丘陵, 山 舉例 成都,合肥,華盛頓 延長 地

48、蘭州,洛陽,西寧,宜昌 重慶 3,城市用地可以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綠化用地, 交通用地,農業用地等; 4,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區,其之間無明確的界線, 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的用地; 5,主要功能區的比較 占用城市土地面積 區位特點 功能區特點 城市中最為廣泛的 顯現了中高級住宅和低級住 住宅區 土地利用方式(占 地價較低,污染較少 宅的分化;兩者呈背向進展 40% 60%) 呈點狀或條帶狀分布, 位于 經濟活動頻繁;建筑物高大 商業區 占用土地相對較少 交通便利的市中心, 交通干 稠密 (CBD)

49、 線兩側或街角路口處 專業化程度高,集聚性強, 工業區 一個城市通常具有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 趨向 城市內部工業區相互集聚形 一個或多個工業區 于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成工業區 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城市地域結構; 第 19 頁 共 39 頁 第 19 頁,共 39 頁7,不同城市其內部空間結構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有同心圓模式,扇形 模式,多核心模式; (P22 圖 ) 8,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 因素, 表達在各種活動的付租才能; 影響付租 才能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的便利程度, 距 離市中心的距離; 9,各類土地利

50、用付租才能隨距離遞減示意圖 (P23 圖 ) 商業的付租才能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大; 工業的付租才能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小; OA 段商業活動付租才能最AB 段住宅活動付租才能最強; 強; BC 段工業活動付租才能最 10,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有:收入的高低, 導致住宅區的分化;歷史文化或經 濟方面的聲譽;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等; 1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進展而逐步形成和變化的;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 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集合;確定規模后:由于用地緊急,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 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其次節

51、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考試說明要求: 1,知道城市服務功能的含義; 2,知道城市規模與服務功能的關系,比較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主要學問點: 1,城市等級是依據城市人口規模劃分的,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 市等; 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 100 萬以上),大城市( 50 100 萬),中等城市( 20 50 萬),小 城市( 20 萬以下),以下為縣城,建制鎮,工礦區等; 2,城市等級與服務范疇的關系是城市等級越低,服務種類就越少,服務范疇就越小;城市 等級越高,服務種類就越多,服務范疇就越大; 3,城市等級與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親熱相關; 4,分析上海為什么城市等

52、級高,服務范疇廣? 上海位于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分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龐大的市場; 上海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勢平整開闊; 5,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范疇是與城市的等級是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 分布也與城市的等級親熱相關, 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 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 第 20 頁 共 39 頁 第 20 頁,共 39 頁系統;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就整個 區域而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疇是層層嵌套的; 第三節 城市化 考試說明要求: 結合實例,說明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53、并說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主要學問點: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范疇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 2,城市化主要表現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 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志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它表達了社會經濟進展水平; 3,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推力: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難,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證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4,世界城市化進程階段及特點 (P32 圖 ,P33 圖 ) 常見的問題 城市化階段 水平 進展速度 地域擴展趨勢 初期階段 25% 30%以 緩慢 緩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

54、混雜布置, 下,低 功能區分異不明確 中期階段 30% 70%, 快速 快 交通擁擠, 環境惡化, 住房 較高 緊急等 緩慢,甚至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逆城 后期階段 70%以上,高 連續增大 市化等 停滯 5,進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化特點比較 進展中國家:起步晚,進展快;水平低;進展不合理(顯現畸形進展) ;處于初期和中期階 段; 發達國家:起步早;進展慢;水平高;顯現逆城市化現象;處于后期階段; 6,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生物的多樣性削減;工業廢渣對城市土地質量 產生不良影響; 城市道路系統和生產,生活設施使水質, 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 工業 排放的各種氣體使城市顯

55、現“熱島”現象,密集的建筑群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 7,城市環境污染問題的表現 大氣污染 來源 危害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煙塵; 工礦 污染物有煤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 企業 排放的煙氣;各類交通工 物,鉛等有害物質,污染空氣,危害健康 水污染 具排放的尾氣 (倫敦煙霧大事,光化學污染,酸雨)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質變壞, 危害人體健 第 21 頁 共 39 頁 第 21 頁,共 39 頁康和動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體廢棄物 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白色污染,廢舊電 工業生產, 城市建設, 居民消費 污染 池等) 交通運輸,工業生產, 建筑施工, 噪聲污染 阻礙人們休息,工

56、作,危害人體健康 社會活動 8, 如何建設“生態城市” : (1)在城市建設中,要進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筑和綠色交通,削減環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和諧,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天人合一” );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和進展 第一節 農業的區位選擇 考試說明要求: 結合實例,分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主要學問點: 1,農業區位的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 互聯系; 2,農業主要區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勢,土壤,水源等) ,社會經濟因素(包括 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等) 場; ;準備農業活動的

57、類型和規模的重要因素是市 3,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4,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定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 “橘生淮南就為橘,生于淮北就為枳” (氣候因素) ; (2)江西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勢因素) ;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因素) ; (4)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 (5)大城市大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 5,農業區位因素是變化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較穩固,社會因素進展變化較快;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種(如袁隆平雜交水稻,橡膠樹種植范疇的擴大) ; ;改善局 部自然條件進展農業(大棚農業生產

58、反季節蔬菜,梯田,噴灌和滴灌技術等) (2)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如交通運輸的進展和冷藏技術的進步,市場的擴大等 6,農業地域的含義是指在確定的地域和確定的歷史進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 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進展農業, 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第 22 頁 共 39 頁 第 22 頁,共 39 頁7,分析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因素主要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入手; 8,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條件 (P45 圖 ) 自然區位條件:氣候溫存,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勢平整;水源較充分;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寬敞(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

59、 進; 9,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點 分布地區:西南,東南部(墨累達令盆地) ; ;勞動力豐富;生產方式,技術先 生產結構: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 經營方式: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較高; 進展措施:東水西調(因澆灌是當地農牧業進展的限制條件) ; 10,墨累達令盆地的混合農業的顯著優點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合理的農事支配;靈敏的生產選擇; 其次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主要學問點: 1,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亞,東南亞,南亞;作物以水稻為主(其習性是好暖 喜濕);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是中國;

60、2,分析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 (P47 圖 ) (1)氣候以季風為主,高溫多雨適合水稻生長; ( 2)地勢平整,適宜水田治理; (3)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4)人多地少,生活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 7000 年歷史); 3,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 (1)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 ; ( 2)單產高,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 (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農業是一種面對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農場一般是家庭經營;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等地,農場 一般是國家經營;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