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_第1頁
淺談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_第2頁
淺談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_第3頁
淺談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_第4頁
淺談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生態文明建立的啟示論文關鍵詞:佛家生態倫理思想生態文明建立論文摘要:加強生態文明建立是化解生態危機的必然選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表達,也有助于完善生態文化體系。佛家的生態倫理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與現代生態倫理思維相一致的思想穎拉,認真挖掘佛家思想中蘊含著的生態倫理觀念,對于豐富生態倫理學的理論體系,建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啟示:要羊重生物的生存權利;要擴大對生態文化的宣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開展的生態觀念。佛教起源于古天竺,進人中土并獲得開展大約是在公元1世紀。隨后在中國獲得宏大開展,并與中國的玄學交融,因此形成了佛學的中國化。中國佛教作為世界著名宗教之一,源遠

2、流長,博大精深。佛家的學者們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思想,這些思想雖帶有樸素的直觀性質,但卻彰顯了人類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不斷在人類道德演進過程中被認同,進而鑄就了人類生態倫理的智慧。一、佛家的生態倫理思想概述(一)萬物一體的生態和諧觀佛家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主張“萬物一體,即人與自然之間是沒有明顯界限的,生命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佛家認為,生命主體和生存環境作為同一整體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切現象都處在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因果聯絡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局部,分開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法界通融。佛家把人與世界的關系看成是心與世界

3、的關系,即“一心二門。“一心即宇宙之心,天地之本,是世間的物質和精神等一切現象的本質,也是眾生本來具有佛性的根據,這一表述帶有哲學本體論的意義。“二門即“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前者是說心具有無量的本有的功德,能產生人世和出世的善因果,它顯示出心本性的一面;后者是說人世和出世的一切現象是真如本體的相和用,它顯示心表象的一面,這與儒家“天人合一的觀點是相通的。(二)眾生平等的生態價值觀佛家認為,生命對人類和一切動物及植物都是同樣珍貴的,人類因其具有思維和意識而成為生命界的主人,但并不能因此而傷害他物,小至塵埃,大到整個宇宙,同處于同一生命河流中。而且,佛家是從佛的內在性成認眾生平等,認為一切眾生皆

4、有佛性,特別是禪宗,不僅肯定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草木也有佛性。“有情、無情、皆是佛子,“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假設。所有生命都潛藏著佛性,都有可能到達“佛這一生命的最高境界,故宇宙萬物的存在及其差異都是虛無的、不真實的,一切現象都具都共同的本質。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即本性上的平等,所以,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三)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佛家的慈悲在強調保護自身生命的同時,更強調對其他生命體的關心,甚至放棄自己的利益,保護其他生命體的權利。它從非人類中心和萬物平等的立場出發,主張善待萬物。佛家對生命的關心,最為集中地表達在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上。在佛法上,“與樂叫做慈,“拔苦

5、,叫做悲。佛教教誨人們要對所有生命大慈大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佛家倡導的“慈悲心懷以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要求人們要尊重生命、關愛生命,以平等心對待眾生。“諸惡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在佛教中首惡是殺生,這里的殺生不僅意味著對人的生命的傷害,而且也包含對所有生物的傷害,不殺和不傷害的戒律規定著人與動植物的關系。珍惜生命是佛家的第一要求,為此,佛家要求佛徒素食、放生。佛家把世界萬事萬物看成是一個統一整體,人與自然萬物相輔相成、和諧相處,世界萬事萬物處于不斷循環中。人對自然既要合理利用,又要積極保護,這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由于工業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環境污染

6、、生態失衡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中國正在進展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立更有重大現實意義。二、加強生態文明建立的當代價值近年來,中國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粗放型的經濟開展形式,使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承載才能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危機已成為當前乃至將來制約中國開展的阻礙。嚴峻的生態環境狀況促使中國必須在科學開展觀的指導下,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立。(一)加強生態文明建立是化解生態危機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立為中心的開展思路,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相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與此同時也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生存環境惡化,自然資源枯竭,嚴重影響社會開

7、展和人民群眾的消費和生活。無數事實說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安康和諧的社會生活,就談不上人的全面開展和社會的進步。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可持續開展道路,建立生態文明。(二)加強生態文明建立有助于完善生態文化體系生態文化要在繼承中開展,在借鑒中創新。從開掘和整理文化遺產人手,根據生態文明建立的需求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進展去粗取精和總結在深人研究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化體系,并使之具有科學性、時代性。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融人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立中,盡可能的創造出日益豐富的生態文學作品,充分展示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發動人們投入到保護地球

8、家園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際行動中去。(三)加強生態文明建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表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理想,又是一種戰略。作為理想主要是指實現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作為一種戰略那么注重國家的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重大理論創新,他蘊含著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建立和開展理論的真理性和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生態文明建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外部支持和環境保障,生態文明建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三、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生態文明建立的啟示佛家的生態倫理思想與我國的生態文明建立思想

9、在內核上是相通的,都是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開展。佛家中關于生態環境的智慧是值得借鑒的,討論佛家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立具有時代性的意義。(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開展的生態觀念現代生物學和生態學證明:人與自然是同質的,人是自然的一局部,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從人與自然界和諧開展的視角著眼,從人與自然有機統一的角度出發,合理利用自然界,加強環境保護,有助于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更助于我們用整體的理念審視自然界,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佛家追求“常、樂、我、靜的境界,倡導“清心寡欲的樸素生活方式,強調“修行的戒規生活。這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使

10、人類的要求和欲望得以凈化和控制,使人類不斷適應環境和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生態文明建立需要建立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根底,只有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人們才能更好的理論。(二)要尊重生物的生存權利每一種生命形式在生態系統中,都有發揮其正常功能的權利,都有生存和繁殖的權利。生存權是生命體最根本的權利,這種生存權對于萬事萬物是平等的,而且這種平等要求生物之間彼此尊重。佛家的生態智慧的核心是在保護萬物中追求解脫,它啟發人們通過參悟萬物的本質來進展認知。萬物統一于佛性,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

11、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生態理論成為覺悟成佛的詳細手段,這種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出的慈悲為懷的生態倫理精神,客觀上為人們去保護自然,開展生態文明,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界和睦相處提供了理論基矗(三)要擴大對生態文化的宣傳佛教的開展之所以源遠流長與其廣泛流傳密不可分,同樣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立也需要擴大對生態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以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態倫理思想的普及將使人們意識到人類、人類社會是自然整體系統的一員,從而喚起人們對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態良知,使人們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既有改造自然的權利和自由,同樣也有保護自然的義務和責任,人與自然間應保持一種共生共榮,互相依存的關系,所以必須加強生態宜傳教育。這種宣傳教育首先必須是全民性的,不能僅僅針對青少年,應包括所有群體,尤其是處于社會理論主體地位的成年人。其次,生態倫理教育不能僅局限于學校教育,而必須是社會性范圍的教育。另外,生態倫理教育要求充分發揮所有公民的主動性,積極參與環境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