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其五專題知識市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1頁
雜詩其五專題知識市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2頁
雜詩其五專題知識市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3頁
雜詩其五專題知識市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4頁
雜詩其五專題知識市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雜詩十二首其五陶淵明第1頁第1頁一、作者作品簡介 陶淵明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是漢魏南北朝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是魏晉南北朝8間最杰出詩人。陶淵明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詠懷詩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騁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高潔人格,傳達出詩人內心無限深廣憂憤情緒。第2頁第2頁2.幾度仕隱時期(29歲至41歲) 1.居家讀書時期 (29歲前)3.徹底歸隱時期(41至63歲)第3頁第3頁五番出仕一仕:晉孝武帝太元(3

2、93) , 29歲。任江州祭酒,因厭惡官場污濁而辭職。 “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后被召江州主薄,不就。393年得長子儼;394年 妻子去世,續娶翟氏。“夫耕于前,妻鋤于后。” 396-399間,陶淵明次子俟、三子份、四子佚先后出生。二仕:晉安帝隆安二年(398),34歲。到江陵,任荊州刺史桓玄幕僚。當初桓玄正詭計篡奪晉室政權,陶淵明感到失望,五年冬(401)母親孟氏卒,他便趁機丁憂回家。在家閑居三年,躬耕田野,寫了一些田園詩。此后政局發生了急劇改變,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為楚。第4頁第4頁三仕:元興三年(40

3、4),40歲。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不到六個月即離職。四仕:安帝義熙元年(405),41歲。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這年3月,晉安帝復位,劉敬宣自表解職,陶淵明亦退仕。五仕 :安帝義熙元年8月(405), 41歲。 改任彭澤縣令,在官80馀日,11月就辭官歸隱了。 “郡遣督郵至,縣吏曰: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印綬去職”(宋書陶淵明傳)。從此未再出仕。第5頁第5頁陶淵明思想(一) 安貧樂道思想 “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為人準則。他所謂“道”,偏重于個人品德節操方面,表達了儒家思想。他努力保持品德節操

4、純潔,決不為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污自己。他并不藐視出仕,但絕不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業,又希望功成身退。安貧和求富在他心中經常發生矛盾,不過他能用“道”來求得平衡。“猛志逸四海”、“有志不獲騁”、“猛志固常在”。“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 。第6頁第6頁(二)崇尚“自然”思想 陶淵明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未經世俗異化、天真性情。道德修養上 “抱樸含真”;生活道路上 “歸園田居”;生死觀念上 “縱浪大化” 。 總之,陶淵明思想能夠這樣概括:通過泯去后天通過世俗熏染“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第7頁第7頁陶詩題材分

5、類:陶詩題材主要能夠分為五類: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贈答詩。其中最有代表性是他田園詩。田園詩和山水詩區別:田園詩會寫到農村風景,但其主體是寫農村生活、農夫和農耕。山水詩則主要是寫自然風景,寫詩人主體對山水客體審美,往往和行旅聯系在一起。田園詩是陶淵明為中國文學增添一個新題材,以自己田園生活為內容,并真切地寫出躬耕生活之甘苦,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人。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結構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一座精神避難所。第8頁第8頁詠懷詩和詠史詩詠懷詩和詠史詩內容有相近之處,詠史也是詠懷,但是是借史實為媒介而已。如飲酒、擬古、雜詩。他詠史詩所詠對象偏重于古代人物,如“三良”、“二

6、疏”、荊軻,以及詠貧士所寫古代貧士;讀山海經也可歸入這一類。這些詠懷、詠史之作,明顯地繼承了阮籍、左思詩歌老式,又有陶淵明自己特點。這就是圍繞著出仕與歸隱這個中心,表現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品格。第9頁第9頁詩人陶淵明被發覺陶淵明在當初只以隱士著稱,他文學創作沒有得到高度評價,這是由于他平淡自然風格與當初崇尚華麗文風不合。蕭統是第一位發覺陶詩文學價值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學。到了宋朝,尤其是通過蘇軾、朱熹弘揚,以及湯漢對其作品詮釋,陶淵明才真正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崇高地位,這地位始終保持到今天,并取得了世界名譽。第10頁第10頁蕭統評陶淵明詩文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

7、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并且真。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乎?卒無諷諫,何足搖其筆端?惜哉!無是可也。并粗點定其傳,編之于錄。嘗謂有能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怯,貪夫能夠廉,懦夫能夠立,豈止仁義可蹈,抑乃爵祿可辭,不必游太華,遠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風教也。 陶淵明集序第11頁第11頁陶淵明對后世文學及文人典型意義士大夫精神家園;不為五斗米折腰精神;酒與菊象征: 酒助成物我兩忘; 菊象征高情遠致。第12頁第12頁陶淵明詩歌藝術影響從南朝文人鮑照、江淹作了學陶體詩歌。以后,歷代“擬陶”“和陶”相沿成風。李白說:“何時到彭澤

8、,狂歌五柳前。”杜甫說:“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白居易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沈德潛說詩晬語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維)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閑遠,儲太祝(儲光羲)有其樸實,韋左司(韋應物)有其沖和,柳儀曹(柳宗元)有其峻潔。”第13頁第13頁二、文本分析“憶我少壯時”是雜詩12首中第五首,描述了詩人從少年時代“猛志逸四海”,中年時代“有志不獲騁”,到老年“猛志固常在”,一股濟世熱情很顯然地流貫在他一生中,通過讀他詩,詩人平淡自然詩風并沒有掩蓋這一點。第14頁第14頁雜詩(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

9、,每每多憂慮。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壑舟不必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第15頁第15頁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詩人回想自己少壯時代,即便沒有遇上高興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斥了欣悅。陶淵明善于把人們所共知、習而不察人生體驗指點出來,這二句就是一個好例子。并且用語相稱自然極簡練,使人感到又驚訝又親切。“無樂自欣豫”“自”字,用得準確而微妙,表達出年青生命本身無窮活力與高興,給我們傳達出一個向上生命情調。 第16頁第16頁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這種向上精神生命受了文化教養,便升華出“猛志”。按照老式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

10、奮發、凌厲。“逸”,突出此志向之遠大、超越。“騫翮”即展翅,“翥”者,飛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鵬展翅,志在高飛遠舉。以上四句回想少壯時代生命情調,詩情沉著而有飛揚之勢。 第17頁第17頁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時光苒苒流逝,當年那種雄心,漸漸離開了自己,詩情由此轉為沉抑。 第18頁第18頁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即便遇上了歡樂事情,也不再能歡樂起來,相反,會經常懷有深深憂慮。此二句寫出人到中年、晚年之體驗,與起筆二句形成深刻對照。詩人對自己遭遇、時代,一概略而不言,因此寫出事實上是一個人生體驗提煉,是一個生命本身憂患意識。 第19頁第19頁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氣力漸漸衰退,感到一天

11、不如一天了。詩人深感形體生命逐步衰老,這才僅僅只是他憂患意識第一個層次。 第20頁第20頁壑舟不必臾,引我不得住 “壑舟”語出莊子大宗師:“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此處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來,我們能夠看出,這此四句語調連貫,是一個意群。傳達出:生命耗逝,半晌不斷,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 第21頁第21頁前程當幾許,未知止泊處 未來人生道路,不知尚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歸宿將在何處。聯系上文“猛志”及下文結筆,那么這二句意蘊,實質是對自己志業未成隱憂。生命日漸有限,而生命之價值尚未實現,這就是詩人憂患意識第二層次。 第

12、22頁第22頁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生命價值是在每一寸光陰之中實現,寸陰浪費流失都令人可惜。古人珍惜寸陰,每每顧念到它,不得不使人警懼怵惕。詩人這種思想表達了他依舊思慮奮發有為,這就是他憂患意識第三層次,也將憂患意識進一步提升。結筆“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二句,深沉有力,給我們很大啟示意義。 第23頁第23頁陶淵明生活作風平易近人,而思想品格則是耿介超拔。別人格“常”與“奇”兩面反應到他詩里自然也達到“常”與“奇”統一。他即使是用靠近口語日常語言寫日常生活及個人情懷,卻往往能顯出不日常詩意。在他雜詩十二首中第五首,即本詩是對第三首“盛衰不可量”,“眷眷往昔時”呼應與擴展。前四句是站在現在看

13、昨天,昨天生命意象是“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中間六句是站在現在看今天,今天生命意象是“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下列四句是站在現在看明天,明天生命意象是“壑舟不必臾,引我不得住。前程當幾許,未知止泊處”,暗示了生命是一葉前程未卜、漂泊無定孤舟。 第24頁第24頁“藏舟于壑,認為安固,但夜半尚有有力者負之而走”(莊子大宗師),壑舟意象,暗示養生以延壽徒勞和惜生保命枉然。它把時間隱喻為一個力大無比巨人,這個巨人在不知不覺中已把生命之舟背負而走。生命之舟又暗含著時間如流水意象。人想在時間巨人手中掙扎一番,舟想在時間急流中停留半晌都是不也許。從現在看未來,生命明天不是以年、月、日來計量,只能以“須臾”、“幾許”來推測了。在茫茫時間水面上,不知生命之舟將在何處停泊。“未知止泊處”,既暗示了生命之旅不可預料性,又暗示了停泊是生命之舟必定歸宿。從而預示和隱含了變奏之曲生命終點主題。 第25頁第25頁本詩在三個時間點上輻射和展開意象:其一,回眸過去,生命意象是展翅高飛大鵬,情調是“昂揚”、“欣豫”;其二,察視現在,生命意象是生命力鋒穎衰頹與磨損。情調是“憂慮”、“無復娛”;其三,眺望未來,生命意象是前程無幾許孤舟。情調是“憂懼交加”。時間跳躍交錯,生命盛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