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微作文教學探析_第1頁
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微作文教學探析_第2頁
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微作文教學探析_第3頁
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微作文教學探析_第4頁
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微作文教學探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微作文教學探析 【Summary】伴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技術逐漸影響著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方法和模式。本文基于互聯網的環境下,對微作文的定義和特點進行簡要闡述,并將互聯網環境下的微作文教學與傳統寫作教學優劣勢進行了對比分析,探尋出微作文教學的開展途徑,旨在將互聯網的優勢進行深入挖掘并巧妙運用,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寫出好文章、真文章。【Key】互聯網背景;初中;微作文;教學探析G633 A 1672-0490(2020)31-0135-02【本文著錄格式】吳琴.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微作文教學探析J.課外語文,2020,19(31):135-136.一、簡述

2、微作文微作文曾經也被稱為“小作文”,是一種微型的寫作方式。它要求寫作者圍繞寫作材料或某一主題進行作文,形式不限,可以是描寫一個細節,也可以是對整個全局進行概括,還可以是描寫某一個片段等等。相比常規8001000字的大作文來說,微作文一般只有200字左右,其內容更加言簡意賅。微作文要求寫作者運用精練的語言、短小的篇幅去描述事物,并將自己的思想觀點進行表達,抒發出真實的情感理念。其不僅具有短小精悍、自由多樣的特點,還非常強調學以致用、貼近現實的作文原則。微作文不是寫“段子”,一篇好的微作文需要滿足四個要求:針對具體情境,內容要符合題意,緊扣寫作要求;作文思路清晰、思維敏捷,內容集中、結構緊湊,且題

3、材新穎;寫作語言凝練、表述準確,邏輯清楚、有理有據;文體自由,寫作風格具有創造性和多樣性等。二、互聯網環境下的微作文教學與傳統寫作教學優劣勢對比分析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往往遵循著“師本教育”思想,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導性地位,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師本教育的模式太過單一,教師往往包辦了作文教學中的命題、修改、點評等大部分工作,而學生只是按教師的命題要求來寫,沒有創新發揮的余地。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讓學生抒發自我真實情感,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創作思維,寫出的文章自然乏善可陳、沒有新意。同時,還制約了學生文學潛能的激發,不符合當前時代的發展要求。在互聯網環境下,微作文教學相比傳統作文教學更有優勢,首先體

4、現在寫作方式上,微作文的寫作重點主要圍繞學生的際遇來開展,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心智發展和寫作特點。并且,寫作篇幅要求小、操作簡單,寫作思維靈活多樣,貼合實際,學生由被動寫轉變為自主學、主動寫,滿足新時期教育提倡的生本教育思想。其次,在互聯網的技術支持下,學生有了更多的寫作參考和創作素材,學生的創作思維和視野得到了發散和拓展,為學生寫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創意。同時,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突顯,寫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也獲得了提高,寫作潛能也得到了有效激發。另外,互聯網技術也促進了微作文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教師的作文教學模式進行著不斷的改進和完善,評價手段也變得更加多元。三、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微作文教學開展途

5、徑(一)創設寫作情境,調動學生真實情感自古文人作詩、書畫皆是有感而發,可見感情的觸動對文學創作的重要影響。在微作文教學開展前,教師首先要為學生設定寫作目標,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選擇符合設定主題要求的視頻、圖片、音樂或文字相關資源,讓學生獲得視、聽覺的感官體驗,在腦海中進行真實情景再現,為學生的微作文寫作積累豐富的語言、情節素材。其次,生動形象的音、視頻資源,能夠迅速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調動內心的真實情感,從而激發寫作的靈感和沖動,對學生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古代文人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只有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才能寫出真摯的作文語言。因此,教師在微作

6、文教學中,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的優勢,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讓學生的作文更加鮮活,充滿感染力。例如,在一次讓學生寫關于籃球比賽的微作文中,筆者不直接命題,而只是為學生提出了幾個基本寫作要求:按情節發展順序,運用點面結合進行場面描寫;作文內容中要有關于人物神態、動作、語言方面的描寫;寫作表達至少要運用到34種修辭手法,比如比喻、排比、夸張、襯托、擬人等。提出要求后,筆者將事先收集的相關籃球比賽錦集視頻資料,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學生通過觀看精彩的籃球比賽,聽著解說員繪聲繪色的比賽講解,很快進入到籃球比賽的情境中,仿佛身臨其境地在比賽現場觀看運動員在賽場上揮灑汗水,感受進球的喜悅、傳球失誤的惋惜。觀看過程

7、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真實情感。看完視頻后,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微作文寫作,學生帶著觀賽的余味和感情,運用文字進行抒發,寫出的內容更加真實而形象。(二)豐富生活體驗,讓寫作真實、真摯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寫作要扎根生活土壤,方才真情動人。一篇優秀的微作文同樣要求緊貼生活,需要學生將生活中點滴進行觀察和收集,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出真實的生活情形。由于初中生的課業較多,沒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接觸社會、體驗各種生活,在寫作時,思維受到個人經驗的局限,寫不出好文章。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帶領學生脫離課堂的束縛,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去到更廣闊的大千世界,獲得更豐富的社會認知和情

8、感體驗,寫作素材也隨之豐富起來,作文時自然有話可寫、有情可抒。例如,在中國詩詞大會熱播期間,筆者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互聯網觀看該節目,并布置微作文作業,要求學生對詩詞大會中的主持人董卿和選手張淼淼、武亦姝三人,按自己的喜好選擇一人進行評價。這個節目中具有很多爭議的話題,比如董卿的家教方式、張淼淼的現場表現等,都與學生的生活非常貼近,可以觸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出學生的個人想法,讓微作文有話可說。另外,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開闊他們的視野,筆者還經常推薦學生觀看一些新聞事實類節目,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社會實時同步,寫作時才能緊跟生活,不脫離實際,寫出真實、真摯的好文章。(三)引導學生自由表達

9、,豐富寫作形式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讓學生的寫作形式更加多元,也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寫作空間。時下,微信、微博、QQ等軟件深受學生喜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記錄生活、分享感受、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這些軟件寫出的文章往往不受課堂老師的要求限制,是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真實感悟。因此,微作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之上、課本之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在課余進行自由表達,豐富學生的寫作形式,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結合自己的語言特點,自由地表述出來,養成寫作的好習慣。例如,在教師節來臨前,可以要求學生在朋友圈轉發“師恩難忘”主題的文章,并附上學生個人的推薦語和讀后感,作為微作文練習。這個微作文設計主題是

10、師恩,表述方式和內容卻不局限,并結合了學生喜歡運用網絡分享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自由發揮,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到了一起。另外,我們還可以將很多傳統節日習俗,都引用到微作文練習中,比如拜年貼、節日祝語等。這樣的微作文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更感興趣,還具有很強的生活實用價值,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四)拓寬展示渠道,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往往都是以教師的單一評價為主,教師的評價太過主觀性和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對每個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并且,隨著學生的經驗和感受增多,寫作訴求變強,就急需多樣的表達方式和渠道。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資源共享的平臺,為學生的微作文分享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交流

11、機會。為了讓學生體驗寫作的趣味和成就感,教師要利用互聯網拓寬學生微作文成果的展示渠道,擴增讀者群。例如,教師可以組建微信群,用于學生微作文交流,群組成員主要由學生、教師、家長構成。學生可以借助“美篇”小程序,將自己撰寫的微作文配上視頻、音樂或美圖,制作成美篇,分享展示到微信群中,供大家閱讀和欣賞。所有的群組成員既可以是閱讀欣賞者,也可以是評議者。大家可以在群內任意互動,留言點評,相互暢談彼此的閱讀感受,并發表個人的寫作建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閱讀理解和欣賞角度不同,運用微信平臺,寫作者可以獲得不同的意見和新的發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效地運用互聯網技術,可以為作者和讀者構建一個便捷的對話平臺,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助推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四、結語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技術為學校教育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不論是教師的教學模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著巨大變化。在今后的微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生本教育思想,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引導學生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