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用稽疑:引用修辭現(xiàn)象的存在論淵源_第1頁
論明用稽疑:引用修辭現(xiàn)象的存在論淵源_第2頁
論明用稽疑:引用修辭現(xiàn)象的存在論淵源_第3頁
論明用稽疑:引用修辭現(xiàn)象的存在論淵源_第4頁
論明用稽疑:引用修辭現(xiàn)象的存在論淵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論明用稽疑:引用修辭現(xiàn)象的存在論淵源論文關(guān)鍵詞明用稽疑引用事類論文提要“明用稽疑是盛行于先秦時期的一種占卜行為。它以各種形式浸透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成為中國人作文慣于引經(jīng)據(jù)典的淵源。盡管歷代人們對引用現(xiàn)象的稱呼不同,但它們指稱的對象都是人們寫作中據(jù)典正議,援證定疑的一種行為。引經(jīng)據(jù)典是中國人作文的一大特點,作為一種修辭現(xiàn)象,歷來被稱之為“事類、“用事等等。自現(xiàn)代以來,中國修辭學(xué)界普遍采用中國現(xiàn)代修辭學(xué)奠基人陳望道先生的說法,以“引用稱呼之。本文以剖析大禹時期的一條治國大法為切入點,通過爬梳魏晉南北朝之前引用概念的演變和開展,討論了引用現(xiàn)象最原始的存在論淵源,以期有助于人們對它的理解。一?尚書洪

2、范?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nóng)用八政,次四曰協(xié)用五紀(jì),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義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相傳這段話就是大禹時期的?洛書?,它記載的是九種治國大法,也即“洪范九疇。其中第七法說的是占卜。?尚書洪范?解釋道:“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孔穎達疏云:“次七日明用卜筮以考疑事??装矅鴤饕嘣疲骸褒斣徊?,蓍曰筮??颊墒轮羞x擇知卜筮人而建立之??梢?,“稽疑即“卟疑,意思是人用龜甲或蓍草占卜以解疑惑。?說文?云:“卟,卜以問疑也,從口、卜,讀與稽同。?書?云:卟疑。又“卜,灼剝龜也

3、。象炙龜之形,一曰象龜兆縱橫也。凡卜之屬皆從卜。而“明用即施行“明火之義。?說文?云:“用,可施行也。又“明,照也?!罢眨饕?。古代以陽燧(同“陽遂)映日所點燃的、用以祭祀、占卜的火為“明火。?周禮秋官司炬氏?和?周禮春官菙氏?里分別有“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和“凡卜,以明火燕燋之說。賈公彥疏云:“明火以陽燧取火于日者。因此,“明用稽疑即為用明火進展占卜之義。它形象地描繪了占卜時的情形:以陽遂映日點燃的火灼龜殼,就其出現(xiàn)的裂紋形狀,判斷自己將做之事的吉兇禍福。“明用稽疑這種占卜行為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治國大法源于它的神圣性。據(jù)?尚書洪范?記載:從前“鯀陲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

4、(又干攵)。鯀那么殛死,禹乃嗣興,天乃賜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從遠古的神話傳說,我們知道“天是借助于洛水里的龜“賜禹洪范九疇的?!疤炫c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數(shù)至于九,禹遂因此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由此,我們明白了人們“明用稽疑時用龜甲乃是天意。龜甲即是天、即是神。它是人們必須無條件服從的絕對真理。?尚書洪范?規(guī)定:人們在遇到疑難問題或準(zhǔn)備做一些大的決定之前,必須根據(jù)各種龜兆卦象推演變化、決定吉兇?!褒攺?,那么萬事吉,假設(shè)“龜筮共違于人,“用作兇。從先秦時期典籍中的相關(guān)記載來看:“明用稽疑是社會生活中代代相傳的一種集體表象。它在每個人身上留下了深入的烙印:人人都敬畏并相信卜筮

5、,“惟吉之從。(?尚書大禹謨?)無論是生并選址,還是出征、出游,人們都卜龜或蓍,得吉卜方行事。即使自己或很多人不愿意,只要卜吉,也欣然前往。因為人們相信龜甲永遠都是正確的,它是操縱人們命運的天帝神靈,“天命不僭,卜陳惟假設(shè)茲!然而,并非人人都能讀懂或聽懂龜兆卦象的語言。先秦時期,人們認為只有像慮羲氏、禹這些圣人才具備這樣的才能。他們鑒周日月,妙極機神,故能取象乎?河?洛?,問數(shù)乎蓍龜。?易系辭上?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那么之?!笆ト四敲粗慕Y(jié)果便是文籍的產(chǎn)生。?尚書序?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圣人取法神靈所創(chuàng)作的這類“文籍當(dāng)然與道一樣,具有

6、至高無上性。?荀子儒效?云:“曷謂神?曰:盡善挾洽之謂神,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謂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因此,圣人之書被稱之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的“三墳、“五典或“大訓(xùn),為人們神之、寶之、引之、用之。二先秦時期,除“明用稽疑或者說用龜蓍占卜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亦用圣人文籍里的言語或所記載的故事解答疑惑或驗證自己行為的正確性。譬如:?尚書?聚集了上自堯舜、下至東周時期豐富的史料。從里面的記載來看:人們在自己的言語里動輒以“圣有謨訓(xùn)、“皇祖有訓(xùn)、“訓(xùn)有之甚至“古人有言曰等詞語為標(biāo)識,引用文籍里的言語和古事。歷代帝王們也都被告

7、知要遵循祖上的“彝訓(xùn)、“舊章。如舜帝告誡禹:“無稽之言勿聽(?尚書大禹謨?)。人們對圣人文籍的這種再“使用,尤其突出表如今書面文本中。譬如:(1)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那么觀象于天,俯那么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系辭下?(2)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3)(胤侯告于眾曰)“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沉亂于酒,畔官離次,傲擾天紀(jì),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厥官,罔聞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誅,政典

8、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尚書胤征?以上四段話里皆包含圣人言語或古事。例(1)通過評論圣人的行為說明事理;例(2)直接引圣言驗證論點的正確性;例(3)里胤侯甚至以圣言證明自己征伐行為的正義性。假如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想解決疑難問題或想說服別人時,可以選擇卜筮或引圣人言語和行為的話,那么,在文章中,為理解疑惑、辨證事理,作者只能選擇引圣人言語和行為。于是,當(dāng)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或書面文本中用圣言圣行質(zhì)疑時,實際上亦是在“占卜(占卜本質(zhì)上是一種解疑惑的行為)。只不過是用圣人的言語及其行為而不是用物質(zhì)形態(tài)的龜甲或筮草“占卜而已。由于圣人言行作為古事根本上是以史書形式記載

9、下來的,因此,一方面,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博學(xué)強記文籍的重要性。傅說對殷高宗武丁說:“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xué)于古訓(xùn)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尚書說命下?)?易大蓄?象辭云:“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人們引證的范圍也不局限于圣人言行。如?國語周語上?明確曰:“賦事行刑,必問于遺訓(xùn),而咨于故實。此處的“故實泛指一切可效法借鑒的史實。事實上,但凡“前言往行,即便是諺語、神話傳說,他們亦奉假設(shè)神明引而用之。三孔子最早闡述了“前言往行對人們言說的意義。?論語八佾?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缺乏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缺乏徵也。文獻缺乏故也,足,那么吾能徵之矣。

10、南宋朱熹注曰:“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缺乏取以為證,以其文獻缺乏故也;文獻假設(shè)足,那么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由此可見:孔子之所以認為“文獻缺乏,不能言說,是因為“文獻記載了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過的事實,而這些事實最有說服力。茍子那么從反面闡述了這一問題。在?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里,他一一駁斥了它囂、魏牟、陳仲、史鰌、墨翟、宋妍、慎到、田駢、惠施、鄧析十人各種說法的荒唐處,指出:“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唐楊驚注曰:“妄稱古之人亦有如此者,故曰持之有故;又其言論能成文理,故曰: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人、眾人矣。可見,“持之有故

11、之言即使是荒唐的也足以惑眾。這反映了人們頭腦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有稽之言才可信。前漢董仲舒從正面闡述了無稽之言不可信的道理,依他之見:“不法之言,無驗之說,君子之所外,何以為哉?揚雄也明確提出了君子之言“必有驗之說。他指出:“君子之言幽必有驗乎明,遠必有驗乎近,大必有驗乎小,微必有驗乎著。無驗而言之謂妄。而最能驗證君子之言不妄的莫過于事實。因此,漢代人們在文章中比擬常用的一個語詞是“事類。譬如:王充?論衡佚文?云:西漢人張霸采用?左氏春秋?的文字解釋,編造出一百零二篇本?尚書?,然孝成皇帝最終赦之,“多其文也。雖殲非實,次序篇句,依倚事類,有似真是,故不燒滅之。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正失?亦云:“文

12、帝即位二十三年,日月薄蝕,地數(shù)震動,毀壞民廬舍,關(guān)東二十九山,同日崩潰。水出,河決酸棗,大風(fēng)壞都,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狗馬及人皆生角,大雪蝗蟲。文帝下詔書曰:間者,陰陽不調(diào),日月薄蝕,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饑謹(jǐn)之害,謫見天地,災(zāi)及萬民。丞相、御史議可以佐百姓之急。推此事類,似不及太宗之世,不可以為升平。這兩處“事類所指稱的對象顯然是過去發(fā)生的歷史事實,亦即古事。漢代陸賈?新語術(shù)事?云:“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yīng)。王充在此意義上明確使用“事類一詞。他在?論衡別通?里以顏淵為例指出:“博覽者既能“博五經(jīng),又“能博眾事?!叭瞬徊┯[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在王充看來:連綴篇章的文人就應(yīng)該是這樣

13、的“博覽者,因為:“夫形大,衣不得褊;事眾,文不得褊。事眾文饒,水大魚多。(?論衡自紀(jì)?)四魏晉時期,人們繼續(xù)沿用漢代“事類概念,并明確提出作文要“以事類為佐,“論事辨物,當(dāng)取正于經(jīng)典之真文,援證定疑,必有驗于周孔之遺訓(xùn),然后可以稱準(zhǔn)的矣。這樣,他們以“經(jīng)典之真文,援證定疑,必有驗于周孔之遺訓(xùn)圈定了“事類的根本范圍。因此,此時人們比擬普遍地用“典故、“典墳、“故實等語詞表示與事類相近的概念,或代指事類。與此同時,人們也普遍認為:披覽古籍,“綴拾遺漏,增長事類,“頤情志于典墳,有益于作文。在這種觀念的指導(dǎo)下,文人創(chuàng)作博涉經(jīng)史,批評者亦以立論是否有據(jù)作為評價文章優(yōu)劣的尺度。譬如:后魏房景先?駁封祖

14、胄韓雅哲雅神固鼓吹議?云:“雅哲所議,公子之喪非嫡者,既殯之后,義不闕樂。案古雖有尊降,不見作樂之文,未詳此據(jù),竟在何典?又神固等所議,以為笳鼓不在樂限,鳴饒以警眾,聲笳而清路者,所以辨等列,明貴賤耳,雖居哀恤,施而不廢。粗而言之,似如可通,考諸正典,未為符合,尋究二三,未有根據(jù)。據(jù)此,他提出“宜明據(jù)典謨,“據(jù)典正議的批評議的標(biāo)準(zhǔn)。東晉葛洪亦如此。他在?抱樸子辭義?里說:“屬筆之家,亦各有病:其深者,那么患乎譬煩言冗,申誡廣喻,欲棄而惜,不覺成煩也;其淺者,那么患乎妍而元據(jù),證援不給,皮膚鮮澤,而骨骾迥弱也。葛洪一針見血批評王孫公子們:“省文章既不曉,(者見)學(xué)士如草芥;口筆乏乎典據(jù),牽引錯于

15、事類的行為。逮及南北朝時期,博識洽聞,學(xué)洞今古,已經(jīng)成為文人的自覺追求。他們作文力求憲范經(jīng)籍,稽諸舊典。事實上,使用事類,也即用事已經(jīng)成為此時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的一種風(fēng)氣。文人屬辭多出,比事不羈,即使詩歌亦不例外。明人王鏊認為“詩好用事,自庾信始。梁蕭子顯把當(dāng)時文章分為三體,其中之一的特點是“緝事比類,非對不發(fā),博物可嘉,職成拘制?;蛉韫耪Z用申今情,崎嶇牽引直為偶說,唯睹事例頓失精采,此那么傅咸五經(jīng),應(yīng)璩指事雖不全似,可以類從。在中國修辭學(xué)史上,最早全面系統(tǒng)闡述事類問題的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篇里,他從界定事類概念人手,對前人使用事類的歷史、手法、事類之于寫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事類、用事的根本原那么等問題一一進展了闡述。僅在這一篇,他就使用“前言往行、“古事、“舊辭、“經(jīng)典、“事類、“故事、“經(jīng)籍七個名詞性語詞以及“撮引、“取事、“用事、“用舊、“引事五個動詞性語詞,講解文章中引經(jīng)據(jù)典這種現(xiàn)象,認為“明理引乎成辭,徵義舉乎人事,乃圣賢之鴻謨,經(jīng)籍之通矩也。?大蓄?之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亦有包于文矣。南北朝之后,用典徵書已成為中國人寫作中約定俗成的一條法那么。明人楊慎?升菴詩話?援引宋人論詩,“往往要出處和“先輩言杜詩韓文無一字無來歷,論證說明“詩文用字須有來歷的道理,指出假設(shè)“必以無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