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浙江省湖州、衢州、麗水三地市2022屆高三上學期11月教學質量檢測試題_第1頁
【歷史】浙江省湖州、衢州、麗水三地市2022屆高三上學期11月教學質量檢測試題_第2頁
【歷史】浙江省湖州、衢州、麗水三地市2022屆高三上學期11月教學質量檢測試題_第3頁
【歷史】浙江省湖州、衢州、麗水三地市2022屆高三上學期11月教學質量檢測試題_第4頁
【歷史】浙江省湖州、衢州、麗水三地市2022屆高三上學期11月教學質量檢測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成就未來,新教育伴你成長 HYPERLINK 聯系電話:400-186-9786 絕密考試結束前湖州、衢州、麗水三地市2022屆高三11月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考生注意: 1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分別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2答題時,請按照答題紙上“注意事項”的要求,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規范作答,在本試題卷上的作答一律無效。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史記記載:“

2、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分析道:“此乃周初最嚴重的局面,不得已乃有周公之攝政。若傳子,則成王尚幼,不足支此危局。若傳弟,先應及管叔,周公知管叔亦不足膺(當)此重任。若傳賢,自屬周公。”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周公攝政兼具有時局和個人的條件 B西周依據血緣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C周初王位繼承無明確的制度性規定 D周初以“兄終弟及”方式傳承王位2國語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物而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下列與此觀點相近的是A“事異則備變” B“君子和而不同”C“天行有常” D“兼相愛交相利”3漢代的瓦當,出現了書法字體用于裝飾的新現象,被稱為書法藝術的一朵

3、奇葩。下圖是漢王陵出土的圓形文字瓦當,刻有“千秋萬歲”字樣,其在書法藝術的襯托下觀賞性可與精致的圖案印章相媲美。該瓦當中的字體A飛灑活潑且富有圖案美 B是漢代新出現的書法字體C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書之長 D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五種主要字體之一4有歷史學者說:“官有內外之分。內官即中央政府之官,是分事而治的。全國政務,都匯集于此外官則分地而治。在其地界以內,原則上各事都要管的。除于地界以外,則各事一概不管。”以下官職兼有“內外官”之義的是A西漢刺史 B唐朝中書令C北宋提點刑獄司 D元朝帝師5雍正年間,朝廷頒旨同意兩廣總督嚴禁海運的奏請。海運販茶至暹羅的福州民間商人立 即向閩海關衙門呈明其利益訴求,表

4、示不愿封海。朝廷認為“暹羅(泰國)等國入貢有年驟見禁止,勢必心生疑懼”,如果停止海運,“無業窮民,轉致無從約束”,裁定“仿照舊例,準其裝運出洋”。上述情況表明A清朝從雍正開始逐步放棄海禁政策B清朝曾經短暫地實行所謂對外開放C民間出洋從事海外貿易成為普遍現象D雍正時期限制外商只準在粵海關一口貿易6有學者認為,康熙年間東北是大東北、全東北,而咸豐以后的東北成為半東北、殘東北。 下列條約可以支持該觀點的是尼布楚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 中俄改訂條約 辛丑條約A B C D 719世紀下半期,在華各類外商企業中,華商附股現象極其普遍。如1862年創辦的美商旗昌輪船公司,其100萬兩開業資本中有六七十萬兩是華

5、商投資。據此推測合理的是A中外合資企業得到政府公開支持 B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脫胎于外商企業C私人投資近代企業有著多種途徑 D華商資本在近代工業中居主導地位8近代以來,交通、通信工具的進步,推動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下列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電話傳入中國 丁日昌在臺灣架設電報線中國建成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 第一個有軌電車交通系統在天津建成A B C D920世紀初,一篇文章寫道:“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這篇文章的作者是A李大釗 B蔡元培 C魯迅 D胡適10北京周姓女子“自幼游學歐美,去歲回國”,為出嫁計,未稟明父母即在

6、門前掛一招夫牌,上書“女學士,現年28歲,畢業于美國女子大學,現執教鞭于京師某女校,家資及不動產可達五萬元之數。自懸牌之日起,至民國8年1月止,各學士如有與之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資產者,每日午后4時至6時,為會談期,務請應時駕臨可也。”這表明A五四運動推動社會習俗變革 B婦女開始走出家庭步入社會C新思潮影響婚俗觀念的改變 D戀愛自由已成為了社會時尚11近代中國的某次戰役原來叫大破襲戰役,重點是破襲正太鐵路,其次是破襲平漢鐵路和 同蒲鐵路北段,還有白晉鐵路。這次戰役是A百團大戰 B武漢會戰 C徐州會戰 D平型關戰役12下圖是1953年的宣傳畫,畫面主體為一對農民母子。該母子參與選舉的是參加選舉去!為

7、了我們永遠的幸福,選舉我們最信任的人。A人民公社社員 B村民委員會委員C土地改革現場會代表 D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3下圖反映的是1980198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基本狀況。對此解讀最恰當的是A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處于入超的地位B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到來拓展了對外貿易的范圍C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推動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助推對外貿易額的大幅上升14下圖所示兩座建筑的共同之處在于智慧海 萬神殿具有宗教功能 采用拱券技術 周圍建筑對稱分布 蘊含人文思想A B C D15中世紀天主教會認為,世人應該拋棄塵世的財產,積累財產與信仰上帝是對立的。彼特拉克認為,追求財富雖然不是高尚的事情,但

8、卻是生活必需,生存使然,只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物質需求就無可厚非。據此表明, 彼特拉克A呼吁民眾抵制教會的“贖罪券” B批判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C對教會財富觀既有保留又有摒棄 D揭露封建貴族的等級觀念16羅馬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教堂外觀的最顯著部分,就是在遠處可以 看見的大圓頂。該圓頂A形似倒立雞蛋的橢圓形立體感很強 B是在米開朗基羅設計和指導下完成C用殼形結構和幅條狀肋骨進行加固 D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誕生的標志17甘蔗原產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貢品或貴族奢侈品。1618世紀被探險家和殖民者帶到巴西、海地等地區,由非洲黑奴大量種植,制成蔗糖銷往世界各地,18世紀末已成為大眾均能

9、承受的調味品。據此可知A蔗糖成為世界貿易中的主導性商品 B甘蔗的傳播路徑是歐洲亞洲美洲C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D殖民擴張推動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18當查理一世的死訊在整個王國流傳時,許多男男女女因心悸而病倒,有些人憂郁地昏厥過去,還有些突然驚慌失措,猝死過去。這些現象折射出當時英國人A具有濃厚的君主制文化心理 B對克倫威爾執政的抗拒C對查理一世專制統治的恐懼 D拋棄了君權神授的觀念19有學者評價某科學家:“其物理學是結構性的與機械性的,可用時鐘為譬喻:宇宙是一個奇妙的大機器,經由可以測知的零件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該科學家的物理學A是對近代物理學理論框架的重大突破B推翻了亞里士多德有

10、力才運動的學說C給已經漏洞百出的上帝創造萬物說以致命的一擊D完成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20有學者認為:這些改革者肯定沒有從革命或階級斗爭的觀點進行思考。實際上,他們幾乎沒有考慮過自己精心制作的藍圖如何才能付諸實踐。正是出于這一原因,他們才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者。該觀點A揭示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局限性B說明空想社會主義的藍圖無實踐意義C旨在傳遞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D強調馬克思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價值2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實際上,1917年因兩大發展而證明是決定性的一年;正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歐洲階段轉變到全球階段。”下列史實能印證上述觀點的是蘇俄與同盟

11、國簽訂和約退出戰爭 協約國全線出擊突破“興登堡”防線美國軍隊陸續開到法國 中國北洋政府正式向同盟國宣戰A B C D 22二戰期間,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 但是,這一切,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對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過去的一切,連同它的罪惡,它的愚蠢,它的悲劇,都已經一閃而過。”材料中所提的“情景”指的是A法國淪陷 B蘇德戰爭爆發 C日本偷襲珍珠港 D德國實施“海獅計劃”23某同學自制了“近代西方的文學與藝術”的學習卡片。該卡片中正確的條目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雨果創作了巴黎圣母院,還參加了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并成為領導人之一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

12、民以法國大革命為創作背景,將浪漫主義繪畫藝術推向了高峰由于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強烈地社會批判性,因此被列寧稱為“批判的現實主義文學”,統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搖滾樂是美國黑人音樂家的“節奏和布魯斯”與美國白人的“鄉村和西部音樂”兩類音樂的融合A B C D24仔細觀察下圖,結合所學判斷,該圖深色部分反映的是A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分布 B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國分布C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席卷范圍 D1955年東西兩大陣營的相互對峙25面對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影響、激蕩和沖突,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了文明沖突論,認為世界上的許多沖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強勢文化必然戰勝弱勢文化。中國學者費

13、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覺”的理論,倡導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正確處理與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美四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由材料可知A文明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B不同視角引發不同歷史認識C意識形態差異決定文化沖突 D歷史結論總是帶有主觀臆斷非選擇題部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在近代中共某次會議上毛澤東致開幕詞:“在中國人民面前擺著兩條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即使把日本帝國主義打敗了,也還是有這樣兩個前途。或者是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就是說,光明的中國,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國;或者是半

14、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貧弱的中國,就是說,一個老中國。”在勝利的曙光中,中國人民必須為自己的未來作出抉擇。摘編自中央電視臺節目組編著的復興之路(1)指出材料一中“某次會議”的名稱。結合所學,概述中國共產黨在此次會議后為抉擇光明未來作出的努力。(6分)材料二共產主義中國的誕生進一步改變了冷戰,明顯提升了蘇聯及其共產主義同盟的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宣告結束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長期侵略,并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密切關系。隨著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勝利,1950年夏,冷戰的焦點從歐洲轉移至東亞。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15、(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成立的國際影響。結合所學,寫出當時冷戰焦點轉移的典型事件。(4分)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法國自由主義主要也是一種資產階級運動。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同法國革命者所采取的所有憲法一樣,強調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因此,拿破侖那部已被證明是最持久、最有影響的著名法典,明確禁止組織工會和進行罷工。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法律文件的共同原則。結合所學,從經濟和法制角度說明拿破侖對法國的改造體現了“法國自由主義主要也是一種資產階級運動”。(5分)材料二法國大革命極度暴烈。這是不妥協的必然結果,國王和貴族首先不妥協,接

16、著所有的派別都不妥協。但法國大革命最終還是失敗了,它沒有能建立起新制度,也就是沒有能達到預定的目標。從1789年到第三共和國最終確立,也就是19世紀70年代中葉,將近90年的時間里,法國政局動蕩,出現過三個共和國、兩個帝國、兩個王國,可是到第三共和國形成時,法國人終于學會妥協了,而到了這個時候,政局也就穩定下來,大革命所追求的共和制度終于確定下來,但那是各個派別妥協的結果。 摘編自錢乘旦西方那一塊土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析19世紀70年代中葉法國共和制度“終于確定下來”的原因,并指出當時法國兩個主要政治派別妥協的集中表現。(5分)28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交融,推動

17、了歷史向前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鵝湖講道,誠當今盛事。伯恭(呂祖謙)蓋慮朱、陸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于一,而定所適從。論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 陸九淵集(1)指出“鵝湖講道”發生的朝代。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朱、陸議論的異同。(6分)材料二1905年,孫中山自美洲來到英國,得知嚴復也因事住在倫敦,便特地前往拜訪。兩人交談的中心內容是如何改造中國的問題。談話中,嚴復始終認為,“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也。”孫中山不同意嚴復的主張,他說,“佚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

18、家,鄙人乃實行家也。”摘編自陳國慶晚晴新學史論(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孫中山拜訪嚴復的原因,并指出孫中山和嚴復改造中國的不同方案。(5分)材料三啟蒙思想家在“理性”這桿大旗下集結起來的同時,其內部也存在著激烈論爭,突出表現在伏爾泰與盧梭的論爭上。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一方相信理性,并相信理性能帶來社會進步;而盧梭堅定地相信“激情”,認為對理性的誤用會產生一系列災難性的社會政治后果。其論戰充實了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理性,共同為法國政治革命準備了理論武器,也為當今社會提供了精神養料。 摘編自蔣文杰兩面鏡子里的肖像伏爾泰與盧梭自然觀的比較(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請選擇: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助于

19、我們還原歷史事實, 闡述啟蒙運動發生的時代背景;簡述兩人的論戰對當時歐洲社會的影響。(4分)29近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各具特色,也有共性,在相互借鑒中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在斯密看來,所謂“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是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客觀規律而堅持的一種理論的和政策的主張。其原則就是“自由放任”國家不僅對內要允許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發展,對外貿易也要絕對自由;既反對重商主義的壟斷政策,又反對它一貫鼓吹的限制政策。為了實現這種經濟的自由,工業資產階級也必須進行政治斗爭,參與國家政權,直接促進這種理論轉化為國家的經濟政策。韓忠富亞當斯密“自

20、由主義”經濟思想與英國工業革命(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英國工業資產階級所進行的“政治斗爭”,并概括英國為打破重商主義傳統實現貿易自由所采取的舉措。(5分)材料二從理論上講,列寧在實行新經濟政策前一直贊成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社會主義社會是沒有商品生產的觀點。列寧早在1906年就提出:“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建立起大規模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一切土地、工廠、工具都轉歸工人階級所有,才可能消滅一切剝削。”這里可以看到,首先明確提出“計劃經濟”的是列寧。但在實施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在商品等問題上的看法則有了很大改變,他認為,

21、新經濟政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陸南泉斯大林經濟體制模式形成原因再思考(2)根據材料二,指出列寧主張“計劃經濟”的目的。結合所學,分析列寧在商品等問題上看法改變的原因。(4分)材料三總之,戰后西方的政客、官員和許多企業家因為這種或那種原因都認為,根本不可能重新實行自由放任和舊的自由市場制度。即使那些致力于經濟和政治自由主義的政府也可能用以前被當作“社會主義”加以排斥的方式來進行經濟運作。例如,在1945年1946年間,為實現法國工業經濟的現代化,法國制定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經濟計劃。根據資本主義混合經濟來改造蘇聯經濟思想一定會產生某種效果,在1950年1979年間,此前處于停滯狀態的經濟比

22、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能更好地成功追趕美國的生產力,甚至超過了德國。艾瑞克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法國戰后經濟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綜上所述,談談你的認識。(6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答案ABDDBACCDCADD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ACCDADABBDB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0分)26(10分)(1)會議名稱:中共七大。(1分)努力:團結一切力量,取得抗日戰爭勝

23、利;參加重慶談判,共商建國;進行解放戰爭,推翻南京國民政府(只寫具體戰役不得分);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召開七屆二中全會、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為新中國成立做準備;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和舉行開國大典。(任意5點即可,5分)(2)影響:壯大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極大改變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推動冷戰的焦點從歐洲轉移至東亞。(2分)事件:朝鮮戰爭爆發。(2分)27(10分)(1)原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答“自由主義”也可)。(1分)說明:經濟:建立法蘭西銀行,整頓國家財政,(1分)同時采取一系列手段,扶植和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1分)法制:頒布拿破侖法典,明確禁止工人組織工會和進行罷工,(1分)把革命時期有利于資產階級的成果,用法律條文確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