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_第1頁
關于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_第2頁
關于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_第3頁
關于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_第4頁
關于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李小兵 張洪波(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麗江 674100)摘 要:人才培養模式是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藍圖和質量標準,是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的依據。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實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立足地方經濟、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明確定位“培養品德好、專業實、能力強、素質高,適應地方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實用技能型人才”,并結合學校實際提出了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和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措施。關鍵詞: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結構

2、,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既包含了人才培養的目標,也包含人才培養的方式和途徑。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首先是新的歷史階段新的形勢對高等教育的必然需求。人類社會邁入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快速普及,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這都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高的標準。我們只有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人才的質量和綜合素質,才能適應新的要求,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其次,實施人才模式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目前設置高等學校近2000多所(云南省設置有63所)。高等學校辦學的競爭日趨劇烈,高等學校的辦學面臨著招生、就業、投入、建設等重重壓力。高校的競爭,說到底是教育教學質

3、量的競爭,也是培養的人才質量的競爭。我們只要改革人才培養的模式,培養出大批德才兼備、合格過硬的人才,滿足社會和就業市場的需要,才能提升麗江師專的聲譽,創建麗江師專優良的品牌,使麗江師專能屹立于我國大學之林,在競爭中勝出。第三,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要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就要堅持走協調、可持續的辦學和發展之路。我們只有改革人才培養的模式,才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具有個性和特色的培養方案,造就新型的復合型人才,滿足學生的需要,滿足家長的愿望,適應經濟建設

4、和社會發展需要,辦人民滿意的大學。第四,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必然要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了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第二層面是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制定;第三層面是教學保障條件的選擇。在這三個層面中,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起著決定性的統帥作用,它決定了制定什么樣的教學保障條件來保證和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這是教學的基本規律。因此,我們在實施教學、推進教學改革時,必須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抓住“綱”,帶動“目”,抓住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促進其他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第五,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我校辦學和發展的必然要求。麗江

5、師專作為一所地處邊疆的專科學校,有著許多“先天不足”。我們如何在迅速擴大辦學規模的同時,又能保持穩定的教學秩序,保證合格的培養規格和教學質量,使我校在迅速做“大”之時,又能做“強”;我們如何在快速提升辦學層次的同時,又能辦出特色,創出品牌,就必須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使我們的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出得去”,實現健康、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標原教育部周濟部長在“第二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關鍵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要堅定不移地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培養大批社會需要的各類型的高質量人才”。國家提出的對高等職業教育

6、的要求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為寬廣知識面、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高素質的面向生產、建設、管理與服務一線的技術型人才。其中,改革的重點是突出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基礎知識與基礎能力的培養和專業核心技能與綜合能力的培養。基礎知識和能力是勝任本職工作的文化科學和能力基礎,同時也是學生畢業后繼續學習的基礎;專業核心技能是各崗位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它是能完成并勝任工作的前提,同時也是向專業化專門人才發展的前提。綜合能力是適應崗位變化、轉崗、轉業必備的儲蓄。因此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核心技能與綜合能力是檢驗職業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標準。根據當前社會需求和我校的實際情況,我校實

7、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體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精神,全面落實“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人才培養總目標,全面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原則,緊緊圍繞麗江師專“培養品德好,專業實,能力強,素質高,適應地方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實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以抓好教學建設為基礎,以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為主要內容,努力推進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體體現在:1、品德好:指我們要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

8、業精神,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高尚的人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人才。要大力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業,成為具有遠大理想、堅定信念、良好品德、過硬本領、健康身心的人才,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才。2、專業實:是指我們培養的人才應具備扎實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使學生在大學畢業后,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在繽紛繁雜的就業競爭和工作崗位上,有一個厚實的基礎,用其綜合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以不變應萬變。3、能力強:指我們培養的人才應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

9、動手操作能力,自學和自我更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成為既能動腦分析問題,又能動手解決問題的應用型人才。我們必須堅持“以能力為中心”的培養目標,不僅培養操作技能,而且要培養職業能力。不僅包括動手操作能力,還包括任何行業都必備的基本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創新能力、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等。4、素質高:指我們培養的人才除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豐富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美學、人際交往以及扎實的外語、計算機等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良好氣質,成為社會需要,用人單位喜歡的人才。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內容1、各專業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目

10、前我校的專業有教育類和高職類兩種類型,在確定培養目標時必須加以分類確定。各專業應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綜合分析崗位要求和崗位能力,確定專業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的標準和培養要求,選擇與本崗位有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和等級考試證書,為學生就業開通“綠色通道”。要明確學生畢業時應系統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應具備的相應的職業崗位能力,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2、制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專業設置 :專業的設置要根據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對人才的實際需要,切實突出專業的針對性和應用性,作好市場調研,搞好人才需求預測,使專業設置盡可能符合市場的需求,同時要研究各專業的發展前途,力求做到人才

11、供需對路,做到“厚基礎、寬口徑”,要力求避免專業設置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要積極探索如何形成既相對穩定又具靈活性的專業設置與布局,以促進專業建設及專業教學管理與質量水平的提高。(2)修訂專業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組織教學、實施教學管理、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在對人才培養目標準確定位、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之后,要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全面認真的修訂,要根據教育部關于制定高職高專高專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結合我校教學實際,緊扣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地修訂教學計劃,系統地編寫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教學計劃進程表,合理分配學時。3、科學合理地調整課程結構體系各專業應構建符合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各專業的

12、課程體系應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適應性,要注重課程結構的整體設計和整體優化,在理論課與實踐課、專業課與通識課、主干課與非主干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主修課與輔修課等課程類型上統籌安排,合理配置,克服原有課程設置結構單一、內容重復松散、分科過細、專業面過窄等弊病。在課程設置過程中,遵循“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的原則,體現“文理滲透,學科交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辦學理念,在大二或大三年級實行“按需分流,方向選擇”。前期趨同為學生的就業和繼續學習及深造打下基礎,后期分化為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目標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創造條件。要精減理論課,理論知識以“實用、夠用”為度,專業理論課要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要

13、強化專業核心技能課,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操作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要強化實踐教學,在課程設置中要強化專業實踐課、教育類實踐課、社會實踐及其他實踐活動,拓展實踐教學環節、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加強管理與考核,做到合理安排、講求實效,真正達到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要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尤其是公共選修課),適當增加選修課的開設種類,合理規劃、形成系列,具備足夠的開放度和彈性,以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發展方向。4、培養途徑的選擇(1)專業方向分流制。各專業根據自身實際設置不同的專業方向(或專業分流方向),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2)引入“雙證制”。需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專業要實行“雙證”畢業制度

14、,即學生畢業時均要獲得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書。(3)實行主輔修制。凡有條件的專業均應開設輔修專業,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修讀輔修專業,輔修成績合格者,頒發校級輔修專業證書。(4)允許部分學生調轉專業。為了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在不違背招生政策的前提下,允許部分優秀學生在第一學期內可以再選擇一次專業。(5)鼓勵學生考專升本。除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專升本考試外,學校將與國內外本科院校積極探索聯合辦學模式,為學生提供繼續升造的平臺。(6)逐步實行學分制。積極探索學分制,根據學校實際先實行學年學分制,即選修課的學分制,必修課的學年制。在一些條件成熟的系或專業,也可先實行學分制試點,積累經驗,擇時全面推廣。待條

15、件成熟后改革教學管理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選課制為基礎,以服務為宗旨,體現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理念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四、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措施1、轉變辦學思想,做到“三個改變,三個樹立” 全體教師應根據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要求,切實轉變辦學思想,積極地投入到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中,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地認識高職高專教育的任務、特點和規律,樹立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面向企業、面向職業崗位需要的思想。改變以學科體系教育為主的教育觀,引入市場需求導向,樹立為學生就業服務的職業教育觀;改變以傳統的知識傳授、知識繼承度為尺度來衡量學生質量的質量觀,樹立以學生的職業技術應用能力大小和職業素質高低為

16、主體的質量觀;改變以學科為中心,知識為重點的教學觀,樹立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線,知識的應用為主旨特征的教學觀。2、修訂專業教學計劃,加強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和保證,要在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綜合提高的原則下,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從剖析專業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入手,重新修訂教學計劃,對課程進行整合,構建起科學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3、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保證實踐教學時間,合理制定實踐教學方案,科學地設

17、置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建立健全適應學校專業建設發展所需的實驗室和實習實訓教學基地。4、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倡實施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方法,使其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和才能的發展。大力推行現代教育技術,鼓勵教師積極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強考試考核方式的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5、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雙高人才”(高職稱、高學歷)的建設和培養;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加強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培養;

18、加強學術風氣的建設,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關鍵在于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加強“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通過安排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頂崗實踐,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等方式,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隊伍。此外,繼續引進專職教師,深化教師繼續教育和人事分配制度,為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6、完善科學有效的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建立完善的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要加強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的評估檢查,以評促建;要不斷深入課堂第一線了解教學情況,有針對性進行聽課,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聽取師生對教育教

19、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確保信息反饋及時到位;完善教學檢查工作,規范教學資料建檔,包括教學進度表、教案、試卷等,以此促進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建立三個標準:專業質量標準;人才質量標準;評價檢查標準;做好二項工作:日常監督評價;結果獎勵和制約。7、建立人才培養結果信息反饋制度要建立一套人才培養結果信息反饋制度,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通過對畢業生跟蹤調查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及時掌握人才供求信息。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優化專業設置、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的有效對接。8、切實加強教學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建設切實加強教學管理工作,繼續完善和健全教學改革、專業與課

20、程建設、教學質量、師資隊伍、教材建設、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形成較為系統的制度體系,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不斷加強管理人員業務能力培養,提高辦公效率,增強服務意識,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保證穩定有序的教學秩序,促進教學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保障我校教育事業健康蓬勃發展。參考文獻:1 張彤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可持續發展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492 蔡克勇邁向知識經濟時代,培養持續創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3 潘懋元 HYPERLINK 88/kns50/classical/singledbdetail.aspx?QueryID=55&CurRec=111 t rightb

21、ottomframe 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兼論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J教育科學研究,2001.24 張海云. HYPERLINK /Periodical_xdqyjy200812154.aspx 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 J現代企業教育,2008,125 曾冬梅 黃國勛.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略-從教育的內外部關系規律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 HYPERLINK /periodical-jyyxdh.aspx 教育與現代化 HYPERLINK /periodical/jyyxdh/2002-2.aspx 2002年2期6 江龍華. 論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高校教

22、學模式改革J現代大學教育, 2007年第5期7 閆秉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J理論學習,2006年12期8 龔怡祖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09 王偉廉可持續發展戰略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10 李湘祁美國著名大學新生錄取標準的多樣化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04(4)作者簡介:李小兵,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張洪波,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高職高專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新探索以麗江師專為例楊麗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 云南 麗江 674100)摘 要:構建人

23、才培養模式是目前發展高職高專教育的關鍵性問題之一。麗江師專外語系英語教育專業(以下簡稱英教專業)歷經十多年探索發展,在兼顧高職高專教育理念的同時充分體現“師范性和專業化” 的英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本文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課程模式、培養途徑模式等方面結合該專業建設的改革實踐對高職高專英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新的探索,以期為同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高專;英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師范性;專業化引言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為實現其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培養途徑模式等構成要素( HYPERLINK /P

24、aper.aspx?f=detail&q=%e4%bd%9c%e8%80%85%3a%22%e6%9d%a8%e7%be%a4%22+DBID%3aWF_QK 楊群,2004)。2006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一文中明確規定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高職教育辦學指導思想,此辦學指導思想決定了高職高專英教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該適應市場需求,不僅可以到中小學幼兒園做英語教師,而且還要能勝任與英語有關的服務工作。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趨勢,過去那種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的

25、人才已不能適應市場需要。因此,英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范定洪等,2003)。這樣,對高職高專英教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英教專業自身生存的需要。 本文結合麗江師專外語系英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所進行的改革實踐以及取得的成效對高職高專英教專業堅持“師范性和專業化” 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析。一、麗江師專英教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實,能力強,品德好,素質高的實用技能型人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總原則和總方向,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具有人才層次的高級性;知識、能力的職業性;人才類型的技術性;

26、畢業生去向的基層性等特點( HYPERLINK /Paper.aspx?f=detail&q=%e4%bd%9c%e8%80%85%3a%22%e6%9d%a8%e7%be%a4%22+DBID%3aWF_QK 楊群,2004)。對于純英教專業的培養目標,1994年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英教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做出了明確規定: “為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培養合格的初中英語教師”。這就要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英教專業的一切教育和教學工作都要服從、服務于這一目標,使學生獲得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從事中小英語教學的能力。麗江師專英教專業為三年制師范類專科專業,定位在“立足麗江,面向云南”,主要培養適應基礎教

27、育改革與發展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一定的外語教學理論和較廣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夠勝任初中、小學、幼兒英語教學與管理或涉外單位服務和管理工作的實用技能型人才(段平華、洪學典,2009)。這個培養目標為了學生就業實施了“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機制。“厚基礎”是指重視基礎課程教學,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寬口徑”指畢業生可以做中小學幼兒園英語教師,也可以當實用翻譯人才,還可以從事涉外單位服務和管理工作。二、專業設置及課程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理論和實踐并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就是堅持面向區域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設置專業,將當地產業結構和社會

28、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作為確定專業主體框架的依據。根據國家從小學三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程的規定以及2012年開始初中英語教師學歷要提高至本科層次的要求,以及適應麗江作為國際旅游熱點城市急需具有較強的外語表達能力,又熟悉旅游服務知識及技能的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市場需求潛力十分巨大的現狀,麗江師專英教專業在專業設置上注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課程模式上理論與實踐并重。課程模式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包括課程內容體系和課程結構體系。課程內容的更新整合與新課程的開發,需要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對應不同教育對象的教學目標進行。課程結構就是課程的組織與流程,反映教學的框架與進程(楊群,2004)。麗江師

29、專英教專業對傳統的人才培養和課程模式進行了改革探索。具體做法是:第一,根據英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學校課程設置總體框架和英教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的原則,設置了初中英語、小學英語、幼兒英語三個專業方向模塊課程。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該專業認為這三個層次的崗位在作為英語教師的基本英語語言能力水平和基本教師素質方面不應該有任何差異,差別只是在于教學所面對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均有其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重點。因此根據初中英語、小學英語、幼兒英語等各專業方向的能力的要求來設置課程。目前英教專業課程由公共基礎課、學科類公共課、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模塊課

30、、專業自學課、公共選修課、素質拓展課和實踐教學等幾大部分組成。第二,該專業以堅持師范性和專業化為核心構建教學體系,具體表現在“六能力、兩過關、一突出”的專業考核體系指標上。六能力指的是流利地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自如地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組織晚會和其他各種活動的能力;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教案撰寫、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及教學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制作美觀實用的英語課件和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英語教學的能力;熟練運用“兩字一畫”(英文粉筆字、鋼筆字和簡筆畫)進行英語教學的能力;教唱英語歌曲的能力;用英語撰寫畢業論文和各種英語應用文的能力。兩過關指英語語音過級考試關; PETS-3級或CET-4級最

31、低要求考試關。一突出即突出英語口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洪學典,2009)。第三,在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整合與創新英語教學技能是英教專業學生的核心職業技能,為此人才培養方案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加大學生核心技能的培養力度,從而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1、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法課程進行整合。英語教學法課程由原來開設一個學期調整為開設三個學期,把單一的英語教學法課程增設為英語教學基礎理論、英語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初中生及初中英語教學特點分析、初中英語教材教法研究、小學生及小學英語教學特點分析、小學英語教材教法研究、幼兒及幼兒英語教學特點分析、幼兒雙語環境構建研究等課程,課時也從原來的2課時調整為9課時,通過課程整合,

32、使學生的教學基本功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教學技能也有明顯的提高。2、將傳統的綜合英語課程進行課時和教學形式的分解,改革為綜合英語及口語實踐,將每周6課時分出2課時作為專門的口語實踐課,加大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3、創新了傳統的英語口語課程,將其更名為英力克英語口語。該課程的課堂教學從第三學期開始由學生來組織,任課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指導、幫助、督促學生完成教學設計、寫英語教案、上課等一系列活動,這一過程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通過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極大地體驗了學英語、用英語、教英語等各個環節,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英語教學基本技能。課外再通過每

33、周四英語日午談、英力克之夜等活動,學生學用英語的渠道進一步得到拓展,學生的教學組織技能進一步得到訓練。該課程的設置實現了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無縫連接。英教專業的英力克英語習得模式是以Krashen 的二語習得理論及輸入假說(1981, 1982)為基礎的。英力克是英語English Acquired as a NativeLanguage In China首字母縮略詞EANLIC的中文音譯。英力克英語習得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在中國這樣一個漢語的環境里人為地創造出一個類似于英語母語國家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這個環境里結合課堂學習的方式自然習得英語知識和能力,最終達到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的目的。英

34、力克英語口語課程的另一特點在于用“倒三七”的方式考核學生,即平時成績占70%,期末考試占30%,這種考核方式將終結性評價改為形成性評價。該課程于2008年被評為云南省高校精品課程,其建設改善了該校的英語語言環境,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和口語能力。三、培養途徑模式:堅持師范性和專業化三年不斷線培養途徑模式是指人才培養過程中為完成特定培養目標或教學目標所采取的培養形式和創造的教學環境的總和(楊群,2004)。根據英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設計,采用教學用結合的培養模式,把學用結合作為專業建設的切入點,以此帶動專業建設。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論及

35、教學做的關系時,他說:“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教學做合一”強調教育必須與社會生產實踐有機結合,教師的教學要有實踐基礎,要結合實際工作進行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王世杰等, 1991)。因此在英教專業的教學改革過程中,一貫堅持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注重學生能力形成的過程,注重課內與課外的連接、校內與校外的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配合的學習模式,實現各個教學環節的互補。在堅持師范性和專業化三年不斷線方面的具體做法:1、專業技能訓練常態化:學生一入學就將英語歌曲、兩字一畫的訓練任務布置

36、給每位學生,讓他們平時抽空訓練,由班主任和綜合英語及口語實踐課程的教師進行平時的輔導和監督。另外在英力克英語口語課程的第三學期開始由學生教師上課,此舉也訓練了學生的教學基本功。2、每周一天英語日:從2004年開始,外語系將每周四定為英語日,這一天,外語系所有師生的工作生活學習語言全英文進行。加上中午1小時的午談(Noon Chat)以及晚上1.5小時以班級為單位的英力克之夜(EANLIC Night)給學生進行英語口語訓練創造了語言環境,提供了大量練習的機會。3、每學期一周英力克專業實踐周:在專業實踐周活動中,分學期分項目對學生的英文兩字一畫、英語歌曲、英語課件制作等英語教學基本功進行訓練和檢

37、查評價,不合格者繼續平時的訓練,下一年再考核。“說一口好英語,寫一筆好字,畫一手好畫”仍然是新時代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基本技能(邵春,2003) 。因此英教專業在實施“厚基礎,寬口徑”培養人才的同時,沒有忘記該專業學生“兩字一畫”教學技能以及英語口語能力的訓練和考核。專業實踐周里還鼓勵師生用英語進行交流。這樣既注重了訓練過程,又注重了訓練結果的評價,使學生真正明確目的、任務和要求,強化訓練過程,學生的英語教學基本功有了顯著的提高。除此之外,還定期與外校乃至國外的學生交流以及舉辦與英語密切相關的比賽, 如英語之夏演講比賽、英語話劇大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歌曲大賽、英語教學技能比賽等。四、英教專業人才

38、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取得的成效(一)有一批省級教學質量工程、科研立項英教專業于2007年被評為云南省經費資助重點建設專業。英力克英語口語于2008年評為云南省高校精品課程。有1本云南省十二五規劃教材,英力克英語口語教程-民族文化篇。“英力克英語習得模式的監控方式研究”被列入2006年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首批“十一五”科研課題。 (二)有一批省級及以上獎項2006年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首批“十一五”科研課題的“英力克英語習得模式的監控方式研究”報告獲云南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2007年,論文“Text Processing and Linguistic Barriers for EFL Lea

39、rners/Readers”獲全國師范院校外語教學論文一等獎。2009年, “英力克:創建英語語言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模式”,獲云南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2011年,英力克英語口語課程中的“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ame”一課獲全國師范院校外語精品課程教學展示一等獎。1名教師榮獲云南省高校教學名師。1名教師榮獲2010年麗江市政府特殊津貼。(三)英教專業教師近四年出版了7本教材專著1、2007年,教材高職高專英力克英語寫作指導與訓練和專著中國環境下的創造性英語教學探索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2008年,教輔教材英力克漢英詞匯表達手冊(麗江)和譯

40、著Hello, Lijiang(麗江,你好!)新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同年譯著麗江古城申遺成功十周年典藏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3、2009年,教輔教材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考試全真模擬試卷,由知識出版社出版。4、2010年,譯著麗江-天雨流芳,夢幻麗江;柔軟時光,休閑麗江由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四)人才培養1、2010年12月,在云南省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該校 1054名學生參加考試,及格率位于全省參加考試的43所本專科高校中第十位,專科學校中第一位。2、2011年8月,2010級英教專業1名同學在云南省第十屆青少年“希望之星” 英語口語大賽中獲得大學成人組第三名季軍的好成

41、績。在同年7月的麗江市分賽區的比賽中,外語系6名同學攬括大學成人組的一二三等獎。3、2011年11月,在全國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云南賽區比賽中,英教專業1名同學獲得省級三等獎。4、在全國高等師范院校英教專業報考率逐年下降的趨勢下,麗江師專英語教育的報考率一直保持良好的勢頭,2011年,該業第一志愿報考率253%,在麗江師專的38個招生專業中報考率位居第一,在全省本專科院校的同類專業中也位居第一。在全國也是罕見的。這些說明麗江師專英教專業多年的改革實踐是卓有成效的。結語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把以知識為主的教育變成以應用為主的技能教育。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三年制高職英語課程的教

42、學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能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規范書寫各類應用文,熟悉行業中常用的中英文文本,借助工具書查閱科技資料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因此高職英語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李嘉萱等(2011)指出師范類英語教育專科專業由于現行的學制是三年制,而且還實行“2.5+0.5”的學制模式,學時數量有限,加之專科生源質量較本科生差,英語底子薄,師資水平也相對較低,因此,工作中心應當是努力培養合格的中小學師資。在麗江師專這樣的高職高專學校,要兼顧高職

43、和高專的教育理念,既可以培養合格的中小學英語師資,也可以搞“復合型”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切實為地方社會經濟建設服務。其英教專業自2004年實施“英力克英語習得模式”以及進行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用英語教學技能常態化的做法堅持了英教專業的“師范性”,用英語日及其系列活動堅持了“專業化”,用英力克習得模式強化了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加上課程形式和內容的改革,真正培養出“專業實,能力強,品德好,素質高”的學生,為當地的社會經濟建設和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麗江師專英教專業在高職高專英語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改革探索值得其他同類院校借鑒。【參考文獻】 1 HYPERLINK /Pa

44、per.aspx?f=detail&q=%e4%bd%9c%e8%80%85%3a%22%e6%9d%a8%e7%be%a4%22+DBID%3aWF_QK 楊群,高職高專旅游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職教論壇,2004(15)。2 HYPERLINK /Paper.aspx?f=detail&q=%e4%bd%9c%e8%80%85%3a%22%e8%b0%88%e5%ae%8f%e6%85%a7%22+DBID%3aWF_QK 談宏慧,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其課程設置,教育探索, HYPERLINK /periodical/jyts/2007-11.aspx 2007(11)。3 教育部, 關

45、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6。4 范定洪,向朝紅,英國大學教育模式及對英語人才培養的啟示,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4)。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英教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邵 春,論師范英語專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1)。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學習(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

46、g),1981 ;第二語言習得的原則和實踐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 Pergamon Press Inc.(培格曼出版公司)。 9 王世杰等,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0 李嘉萱,劉忠,師范類高職高專英教專業人才培養探析,新西部下半月網站:,2011(7)。11、洪學典,段平華,英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09年3月。12 洪學典,英教專業剖析報告,2009年4月。作者簡介:楊麗萍,女,1967年2月生,回族,云南永勝人,碩士研究生。現為麗江師專外語系副教授,系主任。主要

47、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旅游教育。英力克習得模式下的大學英語合作學習鄧麗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云南 麗江 674100)摘 要:文章結合作者所在學校一年來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英力克習得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研究,探討了學生在自信心、責任意識、合作意識、交際能力方面的變化歷程,比較了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和實際學習效果。研究表明,在非英語專業學生中推廣英力克英語習得模式及其所借鑒的合作學習理念,學習效果是明顯的,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詞:英力克;大學英語;合作學習 Abstract:Based on one years study on the co

48、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EANLIC English Acquisition Model implemented among the non-English majors in her college,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her intervened clas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led class, regarding their self-confidenc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cooperati

49、on,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y. Their English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their motivation in learning English are also compar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EANLIC Model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and the norm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tyle embodied in the Model are efficient in English lea

50、rning,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the overall ability and the inherent quality of the students.Key Words: EANLIC,College English,Cooperative Learning一、引言:合作學習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 首先倡導并實施的。由于它在改善課堂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

51、與策略之一。它的產生除了美國特有的社會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由于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即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

52、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合作學習意味著: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建構、一起創新、一起改變、一起完善。意味著:更快、更好,參與者每人可以負擔更少,學得更好;合作學習還意味著:互幫互學滲透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不僅僅是學生教學生,教師教學生,還應包括“學生教老師”,因為傳統的教師控制的課堂中普遍存在眾人大腦依賴一人大腦的現象,而合作學習課堂中需要的是多個大腦的相互依賴,教師也僅是其中之一而已。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組織制定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其中規定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

53、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隨著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尤其是口語交際能力的強調,很值得進行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學習取代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英語教學的嘗試,加強生生間的互動來提高英語的教學效果。學校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要人才的搖籃,如何使學生們盡快獲得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成為了我們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課題。(二)英力克習得模式英力克(EANLIC: English Acquired as a Native Language In China)習得模式由段平華教授于2005年4月率先提出并以英語日的形式在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試行,其核心就是要在中國這樣一個非英語國家的一定地域范圍內,或者一定的人群

54、內人為地創造出一個使用英語的環境,一個類似于英語國家的語言環境,并將我們的英語學習者投入到這個英語交際和運用的環境里,使他們在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學習英語的同時,更能夠通過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的英語語言運用過程中自然習得英語,最終達到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根據英力克習得模式的理念,英力克英語口語作為一門創新課程,自2005年9月起,在該校英語教育和旅游英語專業學生中以專業必修課的方式得以實施。該課程的特點在于結合英語口語的課堂教學形式,將重點放在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外激勵和監控機制,使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中學習英語,更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使用英語,使之能在一定時期的無限空間內(如周英語日)

55、或一定空間的無限時間內(如英力克咖啡屋)將英語作為猶如自己母語一樣的交際工具和手段,促使學生英語語言的運用習慣的養成及其自身語言能力的內化;該課程對學生的要求包括英語日全天與本專業師生進行英語日常交流,參與午談,組織以班為單位的英力克之夜活動;同時,該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及英力克之夜充分引入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學習的理念,實施了學生分組教學的方式。經過幾年的實驗,英力克英語口語課程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教學效果,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英語交際的整體能力和素質,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交際能力、責任感、創新意識、自學能力、自信心、教學組織能力、知識面、學習興趣等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了英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56、。實踐證明:在中國這樣一個非英語語言環境中建立起持久穩定的英語語言環境對于提高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來說是必要的、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雖然英力克習得模式在本校英語專業學生中獲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與全校五千多人的規模相比,一千多人的受益人群顯然還不夠。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受益,進一步探討英力克習得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們嘗試著將英力克習得模式逐步推廣到非英語專業學生,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創設英力克英語語言環境,其中也必然地引入了合作學習的理念。本文將介紹研究的整個過程,并重點探討經過一年實驗后的效果和學生的發展變化。二、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于2008年9月起在新生中開展。我挑選了兩個生命科學系的

57、班:化學教育班為實驗班,生物教育班為對照班,兩個班在入學時英語高考成績如下表所示:班級總人數90分以上人數及其所占比例60分至90分人數及其所占比例60分以下人數及其所占比例化學教育(實驗班)44人8人(18%)32人(72%)4人(9%)生物教育(對照班)56人11(19%)41人(73%)4人(7.1%)由表中可看出兩個班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成績基本一致。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方法進行,具體使用了行動研究法和問卷、訪談、觀察等方式。三、研究過程(一)英力克英語習得模式在實驗班的運作方式由于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基礎及學習英語積極性等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加之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本

58、校僅開設一年共計180學時的大學英語課程,因此在實驗班引入英力克習得模式時,我也充分考慮到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并采用了不同的呈現方式,我要求實驗班的學生:(1)根據單元的對話內容小組自編對話;(2)參加英語日的英語午談;(3)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英語日的英力克之夜活動。英力克習得模式的具體做法,特別是合作學習的具體體現如下所述:(1)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一次口語測試,根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情況將學生每四人按異質分組,由男、女搭配,口語水平好、中、差組成,這樣組員之間能夠共同學習、接納他人,讓口語較好的學生幫助口語較弱的學生,并帶動中等水平的學生,保證每個學生在英語角、在課前8分鐘的小組英語對話中

59、都講英語、用英語。(2)小組自編對話:我們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實用英語。課本每單元第一部分(Section One Face to Face)對話內容簡單而實用;每學完一個單元均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個長達3-4分鐘的對話。在編對話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各抒己見、共同學習,互相幫助糾正語病和發音。每次上正課前8分鐘邀請兩個組就自編對話進行展示。(3)英語午談:結合我校外語系每周四英語日的實施,組織實驗班的學生參加每周四中午的英語午談。為了避免傳統英語角中普遍存在的無主題、無目的、無話可說的現象,結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以及我們教材所涵蓋的知識面,經過師生的共同討論,選擇

60、可談性較強的內容作為每周四的話題,不僅給出話題,而且還給出一些相關的單詞、詞組、句子和問題,便于學生討論,并在兩天前告訴學生。學生拿到話題以后,以小組為單位聚在一起讀、記單詞,準備相關資料。英語午談時,討論不僅在本組組員之間進行,還要在小組之間進行。教師則對學生討論和準備的情況進行抽查,讓每組匯報討論結果。(4)每周四晚還有一個可以表現自我的英力克之夜(EANLIC Night),晚會的內容不限,但主持人和參與人均要求用英語作為整個晚會唯一的交際語言。為了將晚會主持好,主持人(即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工合作、精心準備。開始時英、漢語可交替使用,一個學期以后基本可以完全使用英語組織整場晚會。(5)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