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持續發展的光輝典范_第1頁
都江堰持續發展的光輝典范_第2頁
都江堰持續發展的光輝典范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摘要:都江堰在2260年的歷史 發展中,創造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范例,孕育出了“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50多年的快速發展, 都江堰已經成為了當代四川 經濟 和 社會 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設施。特別是在近10 年的發展中,都江堰又在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化的道路上進行了積 極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面對水危機的挑戰,都江堰水利人將傳承“人水和諧V “以 人為本”的治水理念,弘揚李冰治水精神,在技術、制度、主體三個層面上推進水利現代化, 為實現水利可持續發展譜寫新的篇章。關鍵詞:都江堰持續發展都江堰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以

2、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 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是我國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持續發展的光輝典范。在都江堰 建堰2260周年之際,我們回顧它的發展歷程,總結它的歷史經驗,展望它的未來前景,對 于促進它的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都江堰的發展歷程及其巨大效益公元前256年,李冰率民眾于岷江出山口處,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成都平原從此成為“水旱從 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在此之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的2200多年時間里,都江堰 經歷了漫長的緩慢發展階段。公元前157年,西漢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1700 頃,成為史載擴大都江堰灌區的第一人。

3、經過唐宋時代的發展高峰,都江堰灌溉面積迅速 擴大到了當時成都平原的14個縣,并逐步形成了冬季斷流、春季淘淤的歲修制度。元明兩代 是都江堰堰工技術發展的重要時期,“籠石”與“鐵石”兩種治堰方法 的反復爭論與實踐, 使都江堰堰工技術和工程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并趨于成熟。清代在治理和維護都江堰的 同時,還形成了水費征收制度,并在整理治水經驗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 “三字經V “六字 訣”、“八字格言”。近代以后,由于國運不昌,堰務不振,到上世紀40年代末,都江堰的灌 溉面積仍然由歷史上的300萬畝萎縮到了 282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都江堰水利進入了高潮迭起的快速發展階段。從50年代中期到60

4、年代末,是都江堰的第一次發展高 潮時期,灌溉面積擴大到了 678萬畝,成都平原的土地全部得到了澆灌。70年代在丘陵區掀 起了都江堰灌區水利建設的第二次高潮,都江銀水三穿龍泉,使近400萬畝土地脫離干旱, 灌區灌溉面積擴大到了 858萬畝。當前,以正在建設中的紫坪鋪水庫和灌區工程續建配套與 節水改造為標志的灌區第三次水利建設高潮的到來,將從根本上緩解灌區水資源供應緊張的 局面,并實現新增灌溉面積180萬畝,節水灌面350萬畝,節約農業用水23.6億立方米,從 而為實現灌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打下基礎。在短短的50多年間,都江堰灌區的灌溉面積發展 到了 1010萬畝,是過去2200多年總和的3.5倍,

5、水資源利用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特 別值得一提的是,從1994年到現在的10年間,是都江堰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化的重要 歷史時期。生態環境供水量的不斷增大,拉開了用水結構調整的序幕;超過前40余年投資總 和的工程建設以及“數字都江堰”的啟動,為水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灌區代表 大會制度的建立和農民用水戶協會的出現,使水利管理開始向民主化的方向發展;都江堰水 利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組建,突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使水利管理開始向市場 化的方向轉化;水價改革的穩步推進,建立了節約用水的經濟杠桿,保證了水利管理工作的 正常運行;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標志著灌區水利工程

6、建設、管理和 保護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如果把都江堰水利的發展放到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緩慢發展階段是與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相適應的,而快速發展 階段則與現代工業 文明相同步。顯然,社會的技術經濟形態決定了水利發展的模式。由此 可以預見,在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悄然來臨的時候,都江堰水利必將朝著一個嶄新的階段發 展,這個階段就是可持續發展階段。跨過2260個春秋,都江堰已經成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個流域,幅員面積2.32萬平方公里,總體規劃灌溉面積1500萬畝,近期規劃為 1186萬畝,目前實灌1010萬畝的特大型灌區,不僅滿足了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區農業 用水的需要,而

7、且還為灌區的生活、工業、防洪、環保、發電、水產、旅游 等用水提供了綜合服務。目前,都江堰灌區的保灌面占全省總數的30%,人口占全省總數的27.5%,糧食 總產量占全省的28.3%(其中水稻產量占全省的31%),灌區工業產值占全省的44.6%,農 業產值占全省30%,全省綜合經濟十強縣中,灌區內占8個,都江堰在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 會發展中已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和作用。2.都江堰的歷史經驗以及在發展中面臨 的主要問題綜觀都江堰持續發展的歷程,有三條歷史經驗值得借鑒:“人水和諧”的治水之道,是都江堰經久不衰、持續發展的基礎。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工程的選址和布局十分符合自然之道,它根據“水順則無敗

8、,無敗則可久”的治水思路,巧妙地用了岷江 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地勢,河流彎道和水流勢態,利用“凹岸取水”、“凸岸排沙”的原理, 以“魚嘴”分流分沙,筑“飛沙堰”泄洪排沙,鑿“寶瓶口”限洪引水,三大工程相輔相成, 渾然一體,協調運行,達到引水灌溉,分洪減災,排沙防淤的神奇功效。又由于渠首樞紐位 于730米的海拔高程,對處于海拔500-450米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區具有居高臨下的建瓴 之勢,為無壩引水、自流灌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道法自然”、“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被具體化為“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原則和“三字經V “六 字訣”、“八字格言”等豐富的治水經驗,被物化為

9、榪槎、竹籠、羊圈、干砌卵石等傳統工程 技術。這些理念、經驗和技術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開創了我國 古代科學治水的先河,引領著都江堰在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從李冰的時代一直走到了今天。 “以人為本”的治水之道,是都江堰經久不衰、持續發展的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促進了對都江堰的保護和發展;都江堰的完善和發展,又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保障。 都江堰經久不衰的奧秘之一,就在于它能夠在不斷地適應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需求之中,與時 俱進地發展自己。竹籠、榪槎等傳統技術能夠滿足農業文明時代成都平原對水資源的需求, 現代機械化的水閘和標準化的渠系則體現了工業文明時代的特征,民主化、法制化和數字化

10、 體現了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對水利的基本要求。透過歷史表象,我們可以看到,都江堰以其富 有創造力的科學精神和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在擔負起為人類謀福利責任的同時,也使自己 得到了持續的發展。雖然都江堰的結構和功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在不斷 的變化中,但是它所秉持的“道法自然、“人水和諧”的基本理念卻依然不變。處理好保 護與發展的關系,是都江堰經久不衰、持續發展的關鍵。都江堰既是一座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又是一座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和造福于民水利工程。 與長城、故宮等已失去現實功能的“固化文物”不同,都江堰不是作為單純的文化景觀而存 在的,它是在任何年代、任何時刻

11、都“正在使用著的水利工程”,它是有著維系灌區數千萬人 民群眾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現實功能的“活文物”。因此,在都江堰保護和發展的問題上,既要 重視“天人合一”、“人水和諧”的理性目標,又要考慮與人類生存相關聯的社會經濟發展對 水的需求的現實目標,做到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去保護,在維護歷史文化神韻的同時, 更加充分的發揮其現實功能,只有這樣,都江堰才有存在的現實合理性,才能永葆世界文化 遺產的神髓。歷史的經驗在都江堰2200年持續發展的歷史中,更在共和國昌政50多年來都江堰高歌猛進的發展中,反復得到了驗證,并成為最近10年來都江堰再創輝煌的助推器, 催生了灌區水利的三個戰略轉變:在管理理念上,實

12、現了由經驗型管理向戰略型管理的轉 變。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能力。我們在對宏觀經濟形勢和水利發展前景進行科學預測的基礎上,積極從戰略的高度來深入研究灌區水利的建設 與管理、改革與發展,形成了都江堰水利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都江堰灌區續建配套和 節水改造工程規劃報告和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條例、都江堰灌區供水價格改革 研究、數字都江堰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 的重要成果,為實踐新的治水思路,促進灌區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化, 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支撐。在發展理念上,實現了由重人輕水向“人水和諧”的轉變。上世紀50年代以后,由于

13、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膨脹,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致使都江堰不得不在數量上以擴大灌區規模和增加供水量來滿足社會對水的需求。隨著水資 源供應緊張矛盾的出現,我們在發展理念上開始自覺地從單純重視人對水的需求向實現“人 水和諧”轉化,采取了工程節水改造,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大力宣傳和推廣先進的農耕技 術和節水灌溉措施,發展節水農業;強化管理,變以需定供為以供定需,優化配置水資源, 協調處理好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通過提高水資源管理的質量和利用效率,在水資源承載 能力得到重視的前提下,基本滿足了人們不斷擴大的用水需求。在服務理念上,實現了由 以我為主的被動服務向“以人為本”的主動服務轉變。

14、灌區水利事業只有放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中去謀劃,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大局中去貫徹,放在促進和保障灌區經濟 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中去落實,才能保證自身的可持續發展。10年來,我們按照“以 人為本”的要求,改變過去要服務對象適應我們為我們主動去適應服務對象,始終堅持以服 務灌區、奉獻社會為宗旨,以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全灌區用水的均衡受益為目標,認真 開展“為人民服務、樹行業新風”為主題的創建文明行業活動,嚴格落實面向社會的七項服 務承諾和“五個必須、五個不準”的用水紀律,做到了使灌區廣大用水戶和各級政府滿意, 灌區水利事業也因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盡管都江堰的持續發展已經

15、使它成為中國水利的驕傲,但同全國水利一樣,仍然在發展中面臨著三大問題:水資源 供需矛盾突出。在水量供應上,灌區人均和畝均占有水資源僅分別為1267m3和1645m3,不但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還大大低于國際上公認的1700m3的缺水警戒線,全灌區 每年枯水期缺水達5-7億m3左右。在用水結構上,農業用水量仍然高達60%,工業(城市生 活)和城市環境用水分別只占9%和5%,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工程建設滯后于 灌區發展的要求。由于灌區缺乏水源控制性工程,因而無法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的問題。另外,灌區工程配套不足、老化嚴重,又導致了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據統計,灌 區干渠工程老化率為50.2%,支渠老化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