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史專題優化訓練_第1頁
中國古代經濟史專題優化訓練_第2頁
中國古代經濟史專題優化訓練_第3頁
中國古代經濟史專題優化訓練_第4頁
中國古代經濟史專題優化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材料解析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清雍正帝)“朕現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農工商賈,皆賴食于農,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則田畝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為貴,崇尚樸實,不為華巧,如此日積月累,遂成風俗,雖不必使為工者盡歸于農,然可以免為農者相率而趨于工矣。”摘自世宗世錄第57頁材料二:“夫商為中國四民主殿,而西人則恃商為創國造家、開物成務之命脈遺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則士可行其所學,而學益精;農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綱者,商也。此其理為從前四海之內之所未知,六經之內

2、之所未講。”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 回答:(1)材料一體現了雍正帝怎樣的經濟主張?其理由有哪些?(2)材料二體現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張?其中“商”的含義是什么?有何理由?(3)比較這兩種經濟主張的異同,結合時代特征對上述主張作簡要評述。【導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閱讀理解材料以及依據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能夠從材料中找準有效信息,如材料1中最能說明雍正帝主張的是“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材料2中最能說明薛福成主張的是”握四民之綱者,商也。”第三問評述時要用階級分析法,一分為二的原則,同時也要看到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 【參考答案】(1)重農抑商,限制手工

3、業的發展。認為農業是根本,工商業的發展會造成農業勞動力的減少,對農業發展不利。(2)主張以商務為本,以商立國。這里的“商”是指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認為商務是國家發展的命脈,富強的國家,全籍于商。這是前所未知的道理。(3)上述兩種主張是在維護清朝統治前提下提出的。雍正帝的重農抑商主張,是基于戰亂后恢復生產,安定民心鞏固統治而提出的。對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有利,但因此而限制工商業發展是錯誤的。由于統治者認識的局限性,造成閉關自守、茫然不知世界變化的結果。薛福成的以商富國主張,是在放眼看世界的基礎上提出的。有利于使社會生產力從封建桎梏中解放出來,為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而開拓道路。這一主張符

4、合當時歷史潮流,是進步的。30.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孫春陽是寧波人,萬歷中棄儒經商,在蘇州吳趨坊北口開一小鋪,后來規模日大,聞名四方,一直到清中葉,仍很興旺發達。其店規之嚴,選制之精,合郡無有也。“它的管理辦法,很像州縣衙門,亦有六房,曰南北貨房、海貨房、腌臘房、醬貨房、蜜餞房、蠟燭房。售者由柜上給錢取一票,自往各房發貨,而管總者掌其綱,一日一小結,一年一大結”。它的商業信譽極好,明亡以后,“有持萬歷間所發之券,往易貨物,肆中人立付之,不遲疑”。材料二:在繁花似錦的明代商業文化的背后,隱藏著不容忽視的虛假性。如往酒中摻水,甚至妄稱賣的是陶淵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雞肚中塞沙,在豬肉、雞肉中注水,

5、偽造古董或家譜,漫天要價等等,偽字隨處可見。這股歪風,在經濟發達、商業文化最耀眼的蘇州、杭州反而有“大風吹倒梧桐樹”之勢,恰恰充分表明了這一點。人們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虛作假是“杭州風,一把蔥,花簇簇,里頭空”。 材料三:蘇州風俗,全是一團虛嘩,。只就那拳頭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許多作怪即使開著幾扇板門,賣些雜貨,或是吃食,遠遠望去卻也熱鬧齊整。仔細看來都是有名無實的。一半是騙外路的客商,一半是哄孩子的東西。-豆棚閑話請回答:(1)材料一說明了哪一歷史現象?孫春陽的店鋪興旺發達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三說明明代蘇州的商品經濟存在哪些問題?(3)談談你對以上兩種經濟現象的認識。【導析】首先是理解

6、材料,然后根據材料概括出歷史現象、店鋪興旺發達的原因、蘇州商品經濟存在的問題。對經濟現象的認識,主要是認識阻礙和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 【參考答案】(1)現象:明朝蘇州商品經濟發達。原因:孫春陽是儒家知識分子,有文化;管理方法嚴格;注重商品質量,制作精細;商業信譽極好。(2)問題:摻假,造假,弄虛作假,有名無實,騙取客商錢財。(3)認識:違法經營假冒偽劣商品,不僅坑害別人,自己也喪失信譽。商人必須有文化修養,注重商品質量,遵守商業道德,合法經營才能保持長盛不衰,持續發展。 3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蘇州風俗考記載蘇州紡織業情況是“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機戶),計日受值。

7、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材料二:吳縣志記載清代蘇州情況是”各帳房除自行設機督織外,大都以經緯交與織工,各就織工居處雇匠織造,謂之機戶”。清稗類鈔記載:“(帳房)散放絲經,給予機戶,按綢匹計工資。”風麓小志記載:”小機戶無甚資本,往往恃帳房為生。”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記載:”農暇之時,(松江)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女工)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說:“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為貴”。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蘇州紡織業的哪些社會現象?這些現象的本質是什么?(2)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有何異同之處?說明了什么問題?(3)材料三反映出的現象與材料一

8、、二反映的現象是否相同?為什么?它對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會現象會造成什么影響?(4)材料四的觀點對前面材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會產生什么作用?【評析】首先要分析材料反映的社會現象,然后對各種現象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分析材料一的本質時,要認識到工匠與機戶之間的雇傭關系是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其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在分析材料四的觀點時,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分析。【參考答案】(1)紡織業發達,工匠與機戶之間存在雇傭關系,工匠無生產、生活資料。本質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2)相同點:都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存在。不同點:表現在早期資本家身份的變化。清朝時帳房成為早期資本家。清代的資本主義

9、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發展。(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經濟條件下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不是資本主義萌芽。對社會起阻礙作用。(4)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經濟的穩定,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32.唐宋以來,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結合下列圖像,回答問題。圖1唐都長安平面圖圖2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北宋東京城圖3明、清蘇州繁華圖請回答:(1)上述三座城市在各自歷史時期分別具有怎樣的地位?反映出的城市發展趨勢是什么?(2)舉例說明這一發展趨勢對城市社會文化的重大影響。【導析】本題是一道圖表問答題,題目提供了三幅城市圖,要求根據圖形和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第(1)問應根據城市的地位來分析城市的發展趨

10、勢。第(2)問只要舉例說明發展趨勢即可。【參考答案】長安: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東京: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業都會,城市商業高度發展;蘇州:明清時期江南重要的手工業城市,絲織業中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趨勢:由政治中心向經濟中心轉變;城市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2)唐詩繁榮,書法、繪畫藝術多姿多彩;宋詞繁榮,世俗文學如宋代話本、元代雜劇興盛;古典小說蓬勃發展,反封建民主啟蒙思潮出現。3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陳亮說:“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認為:“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

11、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蓋皆本者。”材料三:清雍正帝說:“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數,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朕觀四民(指士、農、工、商)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請回答:(1)陳亮的觀點是否正確?說明了什么?(2)從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別歸納黃宗羲和雍正帝的觀點。(3)簡要評價黃宗羲和雍正帝的觀點。(4)有一種觀點認為“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今天在建立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我們應如何正確看

12、待農、工、商三者的關系?【導析】此題前兩問比較簡單,只要看懂材料,再從材料中提取信息,進行概括歸納即可。第(3)問要求評價黃宗羲和雍正帝的觀點,這要根據是否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來衡量,顯然黃宗羲的觀點有利于中國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而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而雍正帝仍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立場上主張重農抑商,這種觀點嚴重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第(4)問設問靈活,問題設計聯系實際,貼近現實,體現了綜合考試的特點。要想回答好此問必須有較全面的知識。【參考答案】(1)是正確的。說明了農工商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關系。(2)工商皆本,重農抑商。(3)黃宗羲的觀點有利于

13、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雍正帝的觀點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是落后的,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的。(4)在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的同時,還應大力發展工商業;只有堅持國民經濟各部門綜合平衡按比例協調發展,才是國家的富強之本。3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說)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數,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虧,必不可得朕觀四民(士、農、工、商)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光緒大清會典事例材料二:清代沿襲

14、明制設置的鈔關,大有增加,計共設戶關26個,工關5個清代稅關對商船戶繳稅亦極為苛重,全國又缺乏統一稅率,以致各關稅吏敢于巧立名目,動輒以商人違反規定為由,沒收財貨。李人龍奏稱,關稅害商,有單書之弊、盤貨之弊、包攬之弊、關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這樣的苛稅下,“商賈望見關津,如赴湯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材料三:(乾隆時人說)近日富商巨賈,挾其重資,多買田地,或數十頃,或數百頃。摘自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回答:(1)從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樣看待農工商關系的?他的根據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會現象?這種現象對社會經濟發展將會產生什么影響?【導析】在本

15、題目的兩個問題四個設問中,問題(1)相對比較簡單。典型的失誤出現在問題(2)中,大部分考生認為重農抑商是有利于農業的,至少沒有不利的影響,這表明許多考生缺乏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的能力。【參考答案】(1)重本抑末。他認為,農業為四民提供糧食,是本業;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更需要驅民歸農,才能民富國安。工商業不能生產糧食,且與農業爭勞力。(2)清政府廣設鈔關,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對商人課征重稅;大量商業資本投向土地。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土地兼并;影響了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流通,影響了商業資本的積累,不利于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對農業發展也是不利的。35以下是雍正帝關于墾

16、荒的兩道上諭:材料一: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來開墾之弊,自州縣以至督撫俱需索陋規,致墾荒之費浮于買價,百姓畏縮不前,往往膏腴荒棄,嗣后各省凡有可墾之處,聽民相度地宜,自墾自報,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撓。”世宗憲皇帝圣訓卷25材料二: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開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實,或由督撫欲以廣墾見長,或由地方有司欲以開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實并未開墾,不過將升科錢糧飛灑于見在地畝之中,名為開墾,實則加賦,非徒無益于地方,并貽害于百姓也。” 皇清文獻通考卷4 回答:(1)依據材料一指出:到雍正時清初的墾荒中出現了哪些不良現象?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反映清初墾荒

17、中存在哪一弊端?出現這種弊端的原因是什么?(3)據材料評價雍正帝的墾荒措施。【導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題目圍繞雍正帝時在墾荒問題上的不良現象組織材料。答題時首先應閱讀材料,提取不良現象的表現、原因等有效信息,注意材料中給定的新情景清初作為休養生息政策的墾荒在個別地方官吏的破壞下,變成貽害百姓的政策,本題答題要聯系教材中清初的經濟政策,但要靈活結合材料。回答第三問時,注意問題的落腳點落在雍正帝身上,所以可以從正面肯定回答。 【參考答案】(1)不良現象有:墾荒費用高于地價;百姓對墾荒畏縮不前;肥沃的土地被拋棄。原因是墾荒過程中對百姓進行勒索。(2)官吏謊報墾荒數目

18、,把增加的征稅數額分攤到墾戶頭上,加重了墾荒農民的負擔,出現這種弊端的原因是清政府把開墾荒地的成績作為對地方官吏獎勵的標準,某些官員為了升官發財,故意謊報墾荒數額。(3)雍正帝重視墾荒,有利于農業發展,應給予肯定。三、問答題36分析戰國時期在封建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下,商業反而得到進一步發展的表現、特征和社會原因。【導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準確掌握基礎知識和歸納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第問中的”表現”按教材歸納即可,其中的“特征”應從商品繁多,商品流通范圍廣、商業中心同時又是政治中心等方面去分析歸納。第問中的“社會原因”是難點,應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封建制度的確立、農業的發展、統治者需要等

19、方面去分析。【參考答案】表現:一、商品種類繁多,不僅有鐵制品、絲麻織品、漆器,而且北方馬匹、南方的象牙、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都可以買到。二、商業城市興起,一些諸侯國的都城臨淄、邯鄲、大梁、郢都有買賣場所,各諸侯國都有金屬貨幣在本國流通。三、商人活躍,不少大商人獲利豐厚,富比王侯。特征:一、商品種類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農具等)和統治者的奢侈消費品。二、商品流通地域更廣,超出二個諸侯國的范圍,并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廣大市場。三、商業中心一般為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附庸。四、擁有雄厚資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為新興地主。原因: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建立。為封建經濟的發展開辟了道

20、路,商業作為封建經濟的一部分和必要補充,也必定得到發展。“重農抑商”政策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必然帶動了為農業服務的手工業、商業的發展,這是不以統治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封建統治階級對自己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客觀上有利于政治中心商業的發展。37西漢賈誼給漢文帝上書說:“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未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從事農業生產),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黃宗羲在論及經濟政策時說:“(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絕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怪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

21、。”比較分析以上兩種經濟思想,并結合其各自產生的社會背景,分析其影響。【導析】回答此題,首先要讀懂材料,要清楚兩個材料的思想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一個主張重農抑商,一個主張工商皆本。其次結合西漢初年及明末清初的社會情況,分析兩種思想在當時產生的影響,即都有積極和進步的作用。回答此題一定要把材料與課本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回答全面。 【參考答案】(1)思想主張截然相反。前者認為農為本,工商為末,應重本抑末;后者認為工商皆本,對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工商業應該保護。兩種思想雖然截然相反,但在當時都有積極意義。 (2)西漢前期,經過長期戰亂,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人民生活極度貧困,當時社會的首要任務是

22、恢復發展生產,這時,賈誼提出重本抑末的主張,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因此具有積極的意義。 (3)明末清初,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并有了初步的發展,但當時重農抑商的政策和傳統觀念嚴重阻礙它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沖破這種阻礙。黃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正是反映了這種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具有進步意義。38結合史實簡要說明明清時期農業發展所呈現的特點,并分析由此而對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導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準確掌握基礎知識和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第問中的“特點”,要從明清兩個時期分別概括,然后列出史實說明。切記不能羅列史實概括不出特點。第問中的“影響”應從“特點”著手去分析影響。

23、【參考答案】特點:邊疆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各地農民開墾出大量荒地,耕地面積增加40。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更高,農業生產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明代由國外引進的高產農作物如甘薯等不斷推廣種植,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一些專業性生產區域。影響:邊疆地區的開發,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使邊疆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增長。39.明清與隋唐相比,經濟發展的原因有何相似之處?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在各方面呈現出什么新特點?反映了什么本質問題?【導析】此題第(1)問,要求回答明清與隋唐相比,經濟發展的原因有何相似之處,此問屬于概括歸納題,只要對所學知識比

24、較熟悉,具備一定的概括能力,是不難做出的。第(2)問要求回答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呈現的新特點,此問也屬于歸納概括題,在熟練掌握教材的基礎上,是不難歸納概括的。解題時要注意一個“新”字。第(3)問要求根據明清經濟發展特點概括出反映的本質問題。這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進行闡述。【參考答案】(1)相似原因:國家統一強盛,統治者的政策,民族友好團結。(2)新特點:農業上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了,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手工業規模擴大了,分工更細了,并在某些行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十分繁榮,但統治者開始實行閉關政策,對外貿易受到阻礙。(3)本質問題: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

25、,封建社會走向衰落。中國古代經濟史專題優化訓練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周農業的進步,不包括A大量使用青銅農具 B種植多種糧食作物 C施用各種肥料 D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2.春秋戰國時期,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鐵農具的使用 牛耕的運用 水利灌溉的發展 封建制度的確立A B C D3.戰國時期出現的手工業工藝專著是A齊民要術 B營造法式 C考工記 D氾勝之書4.商鞅變法中直接促進封建經濟發展的內容是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統一度量衡 廢分封,行縣制 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A B C D5.北魏推行的均田制 確認了受田農民對國有土地的占有權和使

26、用權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 有利于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A B C D6.隋朝實現統一的經濟基礎是A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B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C江南經濟的迅速發展 D南北交通的不斷加強7東晉南朝時期江南農業迅速發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經濟水平較高,起到推動作用 B北方人口南遷帶去先進生產技術C江南越人開始從事農耕生產 D江南的氣候.土壤對農業發展有利8.唐朝實行兩稅法的主要作用是A緩解了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 B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剝削C緩解了均田制被破壞造成的財政問題 D削弱了藩鎮割據的經濟基礎9.唐朝時創制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 B桔槔 C筒

27、車 D耬車10.“兩京諸市署:令一人,從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握財貨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偽輕重。”這主要說明了唐朝A嚴格管理城市商業 B長安商品經濟繁榮C對長安洛陽的商業活動進行特殊管理 D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11.隋唐時期實行的租庸調制,“庸”的作用是A減輕了農民的徭役負擔 B減輕了農民的租稅負擔C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 D使農民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12唐朝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其原因是地處大運河和長江交匯處。是南北交通的樞紐胡商云集,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受益于經濟重心的南移政治.經濟地位超過了當時的長安A. B C D.13王安石變法時所設立的市易務,其主要職責是A負

28、責市場稅收 B核準市場物價 C管理對外貿易 D調節市場物價和商品流通14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A農業生產力進步的促進 B.封建生產關系調整的影響C商品經濟繁榮的拉動 D對外貿易擴大的刺激15據清朝通典記載:“我朝削除故明宗室祿田,令與民田例起科(征稅)。其廢藩田產號為更名地者,皆給于民,而薄其征斂。”清朝的這一政策實際上是A否定明末農民起義”均田免糧”的成果 B承認耕種明朝藩王土地的農民擁有所有權C加重對耕種明朝藩王土地農民韻剝削 D.優待歸降清朝的明朝殘存藩王 16促成清代前期經濟作物廣泛種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玉米等高產農作物推廣 B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C國家賦稅改征銀兩 D

29、.政府對商貿實行稅收優惠17明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處于“萌芽”狀態,是指它 始終未能出現勞動力的商品貨幣化力量遠不足分解封建生產方式總體上沒有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長期不能改變其自然經濟的性質A B C D18下列農作物,在我國得以普遍種植的先后順序是 蠶桑茶葉棉花甘薯A B C. D19五銖錢作為我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A始于秦統一廢于清末 B始于秦始皇廢于漢武帝C.始于漢武帝廢于唐高祖 D始于漢武帝廢于唐玄宗 20能夠反映戰國時期封建生產關系形成的歷史現象是A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伍” B農民廣泛使用鐵制工具C出現初步繁榮的封建城市 D出現了郡縣21“重農抑商”政策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是

30、A適應了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需要 B中國有重視農業的優良傳統C中國人口眾多,吃飯是首要問題 D有利于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2促成南朝時期江南經濟開始趕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觀原因是A北方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的南傳 B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C南北朝對峙局面的形成 D水利工程的興修,大批良田的開墾23下列情況的出現與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沒有關系的是A傳奇小說 B明朝君主專制加強 C一條鞭法 D民主思想的出現24明清時期,經濟領域里的“凡置產業,自當以田地為主”的現象,產生的最突出后果是A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B農民購買力低,縮小了商品銷售市場C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 D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使自由勞動力

31、缺乏25明朝時,掌管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機構分別是A戶部、轉運使 B戶部、布政司 C工部、布政司 D吏部、按察司26康乾時期,蘇州賬房“散發絲徑,給于機戶,按綢匹計工資。機戶織成綢緞,送歸帳房批售,小機戶無甚資本,往往持賬房為生”。這種現象表明A當時手工工場失去獨立發展的條件 B賬房就是手工工場主的財務管理機構C商人打人生產領域成為包買商 D賬房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27據史書記載,我國人口從漢代以來大體在五六千萬左右,清康熙末年只有兩三千萬,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億多,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過四億,導致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管轄疆域擴大 B農耕面積大量增加 C地丁銀制的實行 D多民族國家得

32、到鞏固28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納絹代役相比,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表現出的最大特征是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在經濟上的特權C保證農民勞動時間,有利于農業生產 D商品經濟發展使封建賦稅由實物形態向貨幣形態轉化 29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抑商”的結果在意識形態方面產生的影響有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使封建守舊思想久久得不到沖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產生有利于閉關鎖國政策的推行A B C D30根據歷史條件與地理環境判斷,大運河開鑿中不可能的是A鑿江南河是為了運送南方糧食到洛陽 B挖永濟渠是為了運送軍糧到高麗作戰前線C疏通古邗溝是為了能到江都巡游 D開通濟渠是為了引淮河水

33、入黃河 31戰國時期經濟得以發展的根本原因是A各諸侯國爭霸需要而注重生產 B農民的地位比奴隸有所提高C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D封建制度的確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32戰國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產生的原因包括 封建國家由于政治、軍事需要的考慮 封建社會初期不具備發展工商業的條件 新興地主階級經濟利益的反映 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A B C D33下列詩句所描繪的隋唐經濟狀況,其中對經濟持續發展明顯不利的是A云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B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鶴是交流C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D海將鹽作雪,山用火耕田34北宋前期統治者認為“富室田連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

34、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農抑商的政策 B減輕農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特權C縱容土地兼并,以便籌集軍費 D力圖搜刮百姓,以備歲幣35明朝中后期體現新的社會發展趨向的歷史現象是 蘇州的“機戶”開設機房 賦役征銀 古典科技總結性著作出現 黃宗羲提出反君主專制思想A B C D36一條鞭法不同于兩稅法的最具歷史意義的特點是A廢除了人頭稅 B以田畝計征 C賦稅折銀征收 D按照資產交納37明朝時,太湖地區出現大量“以機為田,以梭為米”的家庭;蘇州震澤鎮及近鎮各村居民”盡逐絲綢之利”;松江地區男女幾乎均以棉織為業;景德鎮有制瓷窯1000多座。綜合分析上述現象說明A地區性分工擴大 B

35、手工業生產力提高 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商品經濟高度發展38商鞅主張“重農抑商”,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根據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兩者的主張A都反映了自然經濟的實質 B都反映了小生產者的需求C都有利于當時經濟的發展 D都有利于加強封建統治39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抑商”的含義是A取消一切商業經濟活動 B限制與外國貿易往來C限制私人商業經濟活動 D一切商品均實行專賣40下列經濟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先后順序是“揚一益二” 編戶齊民 “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更名田 A B C D41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幾經變化,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土地為主,方式由交納實物到交納銀兩,這種變化反映

36、了封建賦稅的加重 商品經濟的發展 封建專制統治的加強 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松弛A B C D42“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句話指的是A隋朝運河的作用 B唐朝南北交通的發達C元朝南北交通的暢通 D明朝對外港口的繁華43唐朝兩稅法的實行表明 租庸調制已無法維持征稅標準不再以人丁為主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勢頭從根本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封建經濟的發展A B C D44方田均稅法和一條鞭法當時都遭到大地主反對,主要是因為這兩種稅法A把徭役和雜稅分攤到田畝上 B只征收實物 C按田畝多少征稅 D必須把實物變賣成銀兩交納45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最主要條件是A農業生產的發展 B手工業生

37、產水平的提高C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D政府實行閉關政策46下列歷史現象中,體現明清時期社會發展趨勢的是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 B建州女真進入遼沈地區C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D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47.我國古代發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澇的生產工具是A.水排 B.翻車 C.耬車 D.筒車 48.隋朝時期,涿郡貨物經水路運輸抵長安須經路線是A.永濟渠-黃河-廣通渠 B.永濟渠-通濟渠-黃河 C.永濟渠-通濟渠-洛水 D.永濟渠-沁水-廣通渠 49.自秦統一到清朝初年,我國封建時代君主專制制度的社會經濟基礎是A.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B.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 C.不夠發達的商品經濟 D.中小地主土地所有制 50

38、.清初,獎勵墾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在耕種的人所有和實行“攤丁入畝”,它們的共同作用是A.調整生產關系 B.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 C.加強經濟掠奪 D.放松對農民的人身控制51.從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戰國時期“廢井田,開阡陌”,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 B.社會性質的變化 C.王權的削弱 D.土地所有制的變化52.王安石變法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是A.青苗法 B.方田均稅法 C.募役法 D.農田水利法53.15世紀到16世紀之交,歐洲各國地租的主要形式是貨幣地租;1581年,明朝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規定改用銀兩收稅;上述現象說明當時西歐與中國A

39、.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 B.自然經濟逐漸解體C.中國與西歐的聯系加強 D.商品經濟有了發展54.封建國家進行賦稅制度改革的出發點是要解決 地主與農民的矛盾封建國家與農民的矛盾封建國家與地主的矛盾國家財政危機A. B. C. D.55.一條鞭法的主要影響是A.解除了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 B.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C.使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D.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56.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幾經變化,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土地為主,方式由交納實行到交納銀兩,這種變化反映了 封建賦稅的加重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專制統治的加強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的松弛A. B. C. D.57.明朝時,浙江的

40、棉紡織業出現“商賈從旁郡販棉花列長期如吾土,則民以紡織所成,或紗或布,頃晨入市,易棉花而歸,仍治而紡織之,明旦復持以易。”這段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當地出現資本主義關系的萌芽 B.大量棉花紡織品投入市場C.有的城市發展成為棉紡織業中心 D.商品經濟滲透過浙江農村58.明清時期,經濟領域里“凡置產業,自當田地為主”的現象,產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A.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B.農民購買力低,縮小商品銷售市場C.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生產 D.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使自由勞動力缺乏59.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A.經濟發展要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B.經濟發展要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C.農業經濟發展既要滿足人類當前

41、需要,又不危害子孫生存環境D.既要經濟不斷發展,又要文化不斷發展60清前期實行的“攤丁入畝”賦役改革有利于A人口自由流動 B土地兼并 C穩固自然經濟 D減輕地租二、材料解析題6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記六國.年表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通典食貨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實田(自報土地實數)。 史記秦本紀回答:結合上述材料,以秦為例,概述我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過程。6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

42、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常州有義興之紫筍,壽州有霍山之黃牙,蘄州有蘄門之團黃,而浮梁之商貨不在焉。唐國史補 材料二:安徽祁門”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咸議,愈于諸方。每歲二.三月,赍銀緡繒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跡而至”。全唐文材料三:在民間有較大規模的制茶業者,據太平廣記中記載:天寶年間,壽州有一個名劉清真制茶業者,“與其徒二十人,于壽州作茶,人致一馱為貨”。 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四: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類甚多。封氏見聞錄材料五:唐

43、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初稅茶。凡州、縣產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稅一,從鹽鐵使張滂之請也。自是歲收茶稅錢四十萬緡。 資治通鑒回答:唐朝茶葉生產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對當時經濟的發展有何意義? 6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佛山俗善鼓鑄,其為鑊(鍋),以輕杖敲之如木者良。良以質堅,以其薄而光滑,消熔煉)既精,工法又熟也。屈大鈞廣東新語材料二:(雍正九年十二月)廣東布政使楊永斌奏:定例,鐵器不許出境貨賣,而洋船私帶,禁止尤嚴。粵東所產鐵鍋,每連(五或三口為一連)約重二十肋(同“斤”)。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買鐵鍋,少者自一百連.二三百連不等,多者至五百連

44、,并有至一千連者。計算每年出洋之鍋約一.二萬肋,誠有關系。應請照廢鐵之例,一體嚴禁。違者,船戶人等照例治罪,官役通同徇縱,照徇縱廢鐵例議處。嗣后令海關監督詳加稽查。得旨楊永斌所奏甚是,嗣后稽查禁止及官員處分.商人船戶抬罪之處,悉照所請行。粵東既行查禁,則他省洋船出口之處,亦當一體遵行,永著為例。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回答:綜合上述材料,概述清朝佛山鐵器生產的特點,并分析、評論清政府對鐵器出口的有關政策。6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賦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調,三曰役,四曰雜徭。課戶每丁租粟二石;其調隨鄉土所產綾.絹.絲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歲役(20天)無事則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

45、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摘自舊唐書食貨材料二:(自開元以后)田畝移換,非舊額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凡富人多丁者,率為官為僧,以求役免。貧人無所入則丁存,故課免于上,而賦增于下。是以下天殘瘁,蕩為浮人(流亡),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楊炎),懇言其弊,乃請作兩稅法。摘自舊唐書材料三:唯以資產以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曾不悟資產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懷囊篋,物雖貴而入莫能窺;有積于場圃因倉,直雖輕而眾以為富;有流通蕃息之貨,數雖寡而計日收贏,有廬舍器用之資,價雖高而終歲無利,如此之比,其流實繁。摘自陸宣公奏議材料四:大歷中非法賦斂,急備、供軍、折估、宣索、進奉之

46、類者,既并收入兩稅矣!今于兩稅之外,非法之事,復又并存。此則人益困窮,其事六也。摘自陸宣公奏議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實行材料一稅法的原因,材料二與材料一稅法的實行有何內在聯系?(2)據材料三分析兩稅法的規定有何利弊?(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問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65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據清史稿食貨志.王戎笙清代前期歷史中的幾個問題編制年 份1711年(康熙50年)1762年(乾隆37年)1794年(乾隆59年)全國人口約1.0億約2億約3.1億材料二: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說:“本朝自統一區宇以來,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戶口雖增,而土地并無所增。分一人之產,供數家

47、之用,共謀生焉能給足?”康熙五十三年,有大臣建議墾荒,康熙帝說:“條奏官每以墾田積谷為言,伊等俱不識時務。今人民蕃庶,食眾田寡,山地盡行耕種,此外有何應墾之田,為積谷之田耶?”摘自清圣祖實錄卷240.卷259 材料三:1772年,直隸永定河邊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則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漲,水無所容,甚至漫溢為患”。1781年,黃河”河灘地畝,盡皆跟耕種麥苗,并多居民村落 筑圍打壩,填塞日多”。這時,南北湖泊大多出現類似情況。 摘自清高宗實錄卷910.卷1147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形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兩段言論反映了什么問題?(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

48、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從上述歷史現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三、問答題66簡要分析唐朝商業市場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并指出當時的市場仍受到哪些限制。67我國古代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現在哪里?在封建社會中后期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中,是如何對農民人身控制逐步放松的?其實質是什么?68歷史上黃河人海多次改道,秦時,經河北人海,漢代經山東,北宋經天津,南宋經江蘇入黃海(當時稱東海)(以上史實均見中國古代史教材插圖),清末經山東入渤海(見中國近代史教材插圖)。而這種現象在長江為何沒有?運用歷史學常識分析這種有無的原因,并根據中國古代樸素唯物思想的相關理論,談談我們應對的原則。中國

49、古代經濟史專題優化訓練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ADCBA 610:BBCCA 1115:CADBB 1620:DCACA 2125:AABCB 2630:CCDCD 3135:DBDCB 3640:CACCB 4145:DADCC 4650:CBABA 5155:DADAD 5660:DDCCA 二、材料解析題61【參考答案】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田的不斷擴大,各諸侯國先后用國家賦稅制度和法律條文,將土地私有制度法定下來。秦國的“租禾”是根據田地產量征收賦稅,實質上是開始承認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定私有制度。經過戰國時期的變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秦統一后,令農民自報土地實數,按畝納稅,是在全國范圍統一實行封建土地制度。62【參考答案】特點:主要在山多田少的山地種植;茶園規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