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藝和傳統習俗課件_第1頁
傳統文藝和傳統習俗課件_第2頁
傳統文藝和傳統習俗課件_第3頁
傳統文藝和傳統習俗課件_第4頁
傳統文藝和傳統習俗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傳統文化的繼承第1頁,共54頁。從周杰倫的歌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青花瓷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國風分外動人,“素胚”“仕女”“漢隸”等詞匯描摹了傳世青花瓷的風采。東風破在緩慢悠揚的古樂聲中,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周董以其一貫的哼唱風格,如潺潺流水般向我們表達了哀怨纏綿,離愁別恨。雙節棍龍拳霍元甲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大氣磅礴的旋律讓人的血液跌宕澎湃 。外婆爺爺泡的茶聽媽媽的話陪外婆兜風、回憶往事,陪爺爺喝茶,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 “孝”第2頁,共54頁。 高校校訓中的傳統文化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大公、全能、創新)南京大

2、學:誠樸雄偉,勵學敦行(誠信、樸實、志向、 行動、實踐)廈門大學: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浙江大學:求是中山大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香港大學:明德 格物第3頁,共54頁。一、是什么:傳統文化面面觀1、傳統文化的含義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 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概念解析: 打上了歷史的烙印、帶有民族色彩 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滲透到各個領域 具有相對穩定性 相對于外來文化來說,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比于現代文化來說,是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文化。它或者表現于物質載體,如建筑、雕塑、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或表現于各種知識信息的積累儲存。從歷史到現實具有繼承性特

3、點第4頁,共54頁。2、傳統文化的繼承傳統文化繼承 的表現傳統習俗 (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傳統建筑 (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文藝 (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思想 (傳統文化影響的重要體現)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 從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延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繼承性第5頁,共54頁。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第6頁,共54頁。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帶活猴二月二,龍抬頭,吃炒豆,理新頭 二月二日春正曉,撐腰相勸啖花糕(蘇杭)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炒黃豆。 二月二刮大風,拾干柴,攤煎餅。(邯鄲) 傳統習俗的繼承第7頁,共54頁。思考:你能說說這些傳統

4、習俗為什么能夠保留至今嗎 ? 第一,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第二,傳統習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習俗具有相對穩定性;習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第8頁,共54頁。(1)傳統習俗的繼承第一、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第二、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第9頁,共54頁。傳統建筑的繼承你知道淮安民居有什么特點和文化傳統嗎 ?第10頁,共54頁?;窗参挥谔K北腹地,其老城建于東晉年間,經過15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老城、新城、夾城三城相連的船形的構制,全國僅有?;窗驳拿窬?,在建

5、筑風格上與江南的民居有著明顯的不同。江南的民居,以“粉墻黛瓦”為特色,色調明快,體態輕盈;淮安的民居則以“青磚灰瓦”為特點,體現的是古樸、渾厚和莊重的氣氛。在結構上以青磚灰瓦、抬梁硬山、冬瓜梁、蓮花托、梭形柱、方磚鋪地為主;在布局上以兩至五進為主,偏房跨院,多戶相通;在裝飾上以磚雕、石雕及花紋多樣的格扇門窗和樓梯欄桿為主。沿街的民居則以“上宅下鋪”、“前店后坊”的面貌出現,結構上以兩層小樓為主,街面上用條石鋪路,條石下面為下水道,街兩頭往往豎有牌坊,街中有的還建有過街樓,形成淮城獨有的街市場景。第11頁,共54頁。(2)傳統建筑的繼承第一、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第二、中國古代建筑以其獨特

6、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藝術裝飾第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第12頁,共54頁。古代文學傳統戲劇傳統繪畫傳統文藝的繼承第13頁,共54頁。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又名江淮戲。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清代中葉,江蘇鹽城、阜寧、淮安、清江市一帶,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后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第14頁,共54頁。 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

7、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于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于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以及從民間小調演化的藍橋調、八段錦、打菜苔、柳葉子調、拜年調等,都有各自表現性能的輔助曲調。各種曲調共一百多個,其主調的調式調性相近,基本為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三種類型,并均有完整的起、落板與丟、接板的結構形式,它們又和淮劇特有的伴唱鑼鼓相連。 第15頁,共54頁。 在聲調的發展上,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聯綴結構,未采用管弦樂器奏。1930年前后,戴

8、寶雨、梁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1912年,何孔德、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何叫天又創出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隨表現內容的不斷更新,淮劇的流派唱腔也出現了紛呈并茂的繁榮景象。早在淮調和呵大咳形成階段(甚至在香火戲階段),因為語言等因素,主體曲調就有東、西路派系之分。東路唱腔富于旋律,音調純和;西路唱腔近似口語化,短促強硬。建國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劇以自由調為主體貫串發展,清新明快;而蘇北的淮劇,仍然保持以調、拉調為主要發展線路的做法,鄉土氣息甚濃。不少有成就的淮劇著名演員,從這些不同聲腔體系中創造新腔,如筱派 (筱文艷)、馬派(

9、馬麟童)的自由調,李派(李少林)的拉調(閃板),何派(何叫天)的拉調(疊句、連環句)等。 第16頁,共54頁。(3)傳統文藝的繼承第一、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第二、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第三、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17頁,共54頁。第18頁,共54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思想的繼承第19頁,共54頁。(4)傳統思想的繼承第一、傳統思想的含義: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第二、傳統思想的作用:它是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

10、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有深刻影響。第20頁,共54頁。形式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含義地位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或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文學藝術,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第21頁,共54頁。傳統文化在今天思考:你知道“會徽”蘊涵了哪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嗎? 會徽中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思想、傳統文藝和傳統習俗,在傳承中一直保留這其基本特征而延續至今,但也應看到它的具體內容會因時而

11、變,會徽就是將保留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傳統文化具有時代感。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會徽從傳統思想、傳統文藝和傳統習俗的角度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引起了廣泛的認同。傳統文化具有鮮明民族性 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思想:誠信; 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印章、篆刻與書法;體現了中國的傳統習俗:用紅色表達著強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著喜慶、熱烈與祥和。第22頁,共54頁。 傳統文化經過不同的時代仍然會保留著原有的基本特征,其核心內容是不容易改變的,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3傳統文化的特點(3)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1)在歷史發展中

12、形成,有時代性;(2)保留在現實生活中,有繼承性;第23頁,共54頁。 貴和 和諧社會(傳統) - (今天)(傳統) -(今天)浩然正氣 - 講正氣第24頁,共54頁。(4)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每逢佳節倍思親海峽兩岸人民渴望祖國統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精神根基)。在我們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統一的強烈認同感。 第25頁,共54頁。 溫家寶總理訪問美國會見紐約華僑華人時說:“這一灣淺淺的海峽,確實是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愁?!?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回答臺灣記者關于兩岸

13、關系的提問時,溫家寶說:我想起了臺灣割讓以后,臺中有一位詩人叫林朝崧,他曾經寫過一句詩,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 鄉愁 作者:余光中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為什么說海峽是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愁;為什么“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第26頁,共54頁。(1)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臺灣海峽之所以會引起兩岸同胞最

14、大的“鄉愁”,是因為在我們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統一的強烈認同感。(2)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大原則問題,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因此,缺月重圓會有時。第27頁,共54頁。積極作用:如果傳統文化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消極作用 :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二、為什么:作用意義1.傳統文化的作用第28頁,共54頁。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

15、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第29頁,共54頁。 請問:在今天,我們應如何認識“孝”道呢? 在世界文化遺產安徽省西遞村的敬愛堂中懸掛著一個“孝”字。“孝”是一個象形文字,即是一個跪拜之“子”的意思,不孝則是“猴”,即非人也。第30頁,共54頁。第31頁,共54頁。第32頁,共54頁。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封建社會,一方面,“孝”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維系政權的一個工具,一切聽命于“一家之長”的觀念,使人往往屈從于獨斷的權威或傳統的家庭禮教。另一方面,“

16、孝”又包含尊老、敬老、養老,以及親人、愛人、愛國等思想,是中華民族家庭和睦、鄰里相親、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對待包括“孝”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第33頁,共54頁。三、怎么辦: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1.從繼承的角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保持發揚符合社會要求的積極向上的改造剔除不符合社會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第34頁,共54頁。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觀點一:傳統文化是財富。它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持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如果沒有傳統文化,生活將失去精神家園。 觀點二: 傳統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種惰性

17、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鉗制著我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控制著我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制約著我們的價值取向。第35頁,共54頁。2.從發展的角度: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革故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 繼承傳統文化,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精華要肯定,要發揚。繼承,并不是全盤接受。文化的發展,就是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當然也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和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第36頁,共54頁。文化傳承的內涵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展(推陳出新,革故

18、鼎新)文化傳承文化傳承第37頁,共54頁。文化傳承與創新多樣性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橫向傳統文化的繼承縱向什么是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待傳統文化含義特點相對穩定性:民族性:正確態度意義文化在繼承中發展繼承性:表現、地位作用:積極、消極第38頁,共54頁。(2010年高考江蘇卷21)中央電視臺開播百家講壇以后,一些艱澀高深的傳統經典經過現代詮釋變得通俗易懂,富有時代氣息,為大眾所接受。這說明A.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能夠因時而變 B.傳統文化對人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C.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具有認同感 D.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A第39頁,共54頁。(2010高考福建卷31)福建省惠安女服飾以其“花頭巾、短上衣

19、、銀腰帶、大筒褲”的特色,在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它適應了當地勞動的需要,汲取了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這體現了 A傳統服飾文化對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產生影響 B繼承傳統文化必須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飾文化使中華文化呈現出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D堅持文化的包客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D第40頁,共54頁。(2009廣東)“信”是我國歷史上儒家倡導的“五?!敝?,今天我們仍然提倡“誠信”,表明傳統文化具有A較大的包容性 B較強的保守性 C相對的穩定性 D鮮明的民族性第41頁,共54頁。(2009安徽卷)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是

20、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京劇的形成體現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異彩紛呈 B.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和一脈相承C.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夠實現融會貫通第42頁,共54頁。(2009廈門單科質檢23)材料三 2009年春節消費不僅沒有降溫,反而更加火爆。據商務部監測,春節黃金周,全國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900億元,同比增長138。四川汶川、北川、青川等災區商品供應豐富、物價穩定,災區人民過了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自古以來,中國人獨有的“過年情結”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過年,成了消費市場的強勁動力。(3)中國人“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過年”的

21、過年情結蘊含了哪些傳統文化的道理?第43頁,共54頁。(3)中國人“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過年”的過年情結蘊含了哪些傳統文化的道理?(3)傳統習俗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過春節是中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不因困難和災難放棄過年傳統,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第44頁,共54頁。始于春秋時期的清明節至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了。掃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這種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逐漸演變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團中央發起了“清明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民族魂”活動。2009

22、年清明節參與人數達到1000萬左右。將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聯網上,讓所有的親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時或隨時祭拜,這種文明和科學的祭拜方式,讓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結合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材料主要體現了傳統文化的什么特點? (2)你是怎樣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變的? 第45頁,共54頁。(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2)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節祭拜活動集中展示了人們對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懷念情感。對待民族節日應該在繼承中發展。我們對傳統節日的繼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變化,更要注重其蘊含的文化精華的內容,不

23、斷為傳統的民族節日豐富新形式,增添新內容,做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萍歼M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網絡方式對先烈、先人進行文明科學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第46頁,共54頁。(2009山東卷)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我國高度重視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這是基于文化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優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護傳統文化 閱讀文化典籍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中華文化A: B: C: D:第47頁,共54頁。(2007廣東卷37)看漫畫,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取之不盡注:本題漫畫根據羅琪的取之不盡改編。(1)這幅漫畫反映了什么文化

24、現象?如何看待這種現象?(5分)(2)結合漫畫,分析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5分)第48頁,共54頁。(1)這幅漫畫反映了什么文化現象?如何看待這種現象?(5分)漫畫反映了社會上有些人熱衷于對中國古典名著進行影視翻拍的文化現象。 中國古典名著蘊涵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用影視翻拍的方式對待中國古典名著,對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畫更主要的是提醒人們不應僅僅從中國古典名著中獲取創作的源泉,對待中國古典名著應該有正確的態度。 第49頁,共54頁。(2)結合漫畫,分析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5分)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