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寧壯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發展_第1頁
富寧壯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發展_第2頁
富寧壯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發展_第3頁
富寧壯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發展_第4頁
富寧壯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富寧壯族稻作文化及水田稻作發展世界的主要糧食結構由大米、小麥和玉米構成,當今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是以大米為主食。因此,水稻人工栽培法的起源眾說紛紜,無論是中國、印度或東南亞,對水稻人工栽培技術的發展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史料表明水稻人工栽培最早發源應在中國,而且在中國南方,它是江南越人的先民首先發現野生稻,并通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出來的水稻人工栽培法。越人是壯族的祖先。據史籍記載,壯族來源于古代越人。古越人部落眾多,居地廣闊,語言差異大,唐以前曾有于越、句吳、楊越、東越、南越、閩越、甌越、西甌、駱越、夷越、夔越、山越等之分,故稱“百越”。根據縣內出土的石斧、石錛說明,富寧境內在新時器時代即有先民生息

2、,后為駱越人棲息繁衍之區。富寧壯族屬駱越和夷越,至今還保留“巢居干欄”、“染齒”、“徒跌”、“喜好唱歌”、“請父老解難”、“祭祀神靈”等習俗。古越人傳統“雞卜”用于看雞骨預測未來吉兇。語言上母為“米”、父為“簸”、地為“里”、田為“那”、村為“曼”等都是古越語的特點。富寧壯族是以水稻為主食的少數民族之一,自掌握水稻栽培法以后,作為百越民族的后裔在生產生活及其耕作方法、飲食、禮儀、宗教、風俗、思想觀念、民族性格等方面形成了濃郁的稻作文化,綿延到今天。一、富寧壯族稻作文化追溯富寧縣位于祖國的西南邊陲,文山州東部,地處北緯2311-2409,東經10513-10612之間,北回歸線橫肉穿境內。全縣有

3、國土面積5352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壯、苗、瑤、彝、仡佬等六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76%,其中:壯族人口21.9萬人,占56%。富寧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19.3,年降雨量1199.6毫米,年均日照時數為1803.3小時,無霜期長達327天,最高海拔1851米,最低海拔140米,由于獨特的氣候環境,河谷區土地肥沃,繁衍物種豐富,更是水稻生長的適宜環境。據考證“中國南方珠江流域,河從兩旁廣泛分布野生稻”,在富寧阿用鄉里往大莊村的大箐灣可以找到野生稻,這就說明,富寧壯族很早就與水稻有著不解的淵源。唐宋以前,境內壯族只有儂、土、沙三個支系,多居東部,南部和北部,原多居高山,宋代

4、大部分移居河谷,開墾農田,種植水稻,聚落穩定。那時,富寧壯族已懂得并熟悉水稻人工栽培法。北宋時期,狄青鎮壓壯族首領儂智高起義后,派沈達坐鎮富寧地區,始行軍民屯田,發展封建地主經濟。從此山民移居河谷,興修水利,墾田種稻,同時發展棉業和牧業,普通使用牛耕,生產力迅猛發展。宋時改延眾鎮(今百油)為富州,以“土地膏腴,物產繁富”之意命名。元朝前期,縣內壯族首領韋郎達起抗元,廣西相鄰各州又爭奪東北部壯族地區,戰亂頻仍,三十多年不安定,百業衰落。中期社會穩定后,剝隘一帶的壯族開始從廣東引進水車技術,那馬河下游的者寧、甲村、剝隘等沿河一帶發展水車提水灌溉,擴大了這些地區的水稻生產。清代后,由于封建地主經濟的

5、發展,土司陸續拍賣土地,土地變為農民私有,勞動較為自由,又一次解放了生產力,從此大興農田水利,農田開墾面積逐年擴大,例如,道光年間初竣的那旦水溝長11公里,灌溉千余畝良田,由于長時間的實踐,富寧壯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稻田耕作技術。現存的犁、耙、谷斗、籮、鐮刀、割手刀等,包括石器、木質、竹器、青銅、鐵器等耕作工具,灌溉、運輸、加工、儲藏工具都能反映壯族的稻作農耕。在季節安排,犁田、耙田、浸種(壯族至今還沿用泥漿和野生植物消毒浸種法)、育秧、栽秧、施肥、排灌、選種、育種、收割、運輸、儲藏等生產環節都比較完整,這是壯族人民長期探索實踐出來的豐富種稻經驗。解放初期,富寧壯族人民應用水稻栽培技術發展農業

6、生產已十分熟練,水稻品種發展到200多種。解放后,富寧的水稻種植在各級的支持關懷下,富寧壯族同其他民族一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大膽改革耕作制度,注重引進新品種,努力提高水稻產量,逐步實現糧食自給有余,人民生活開始好轉。1958年,引進了外地品種10多個,但單產比較低。1964年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不育系開創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新局面。至此,富寧縣在1975年開始引種雜交稻,成為云南省歷史上率先種植雜交秈型水稻成功的第一個縣,以后,雜交水稻得到廣泛推廣,壯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曲種稻新篇章。富寧壯族以大米為主要食物,豐富的米飯系列體現了壯族家的飲食文化。“糇糯”

7、:五彩糯米飯是壯族傳統的美食,每逢三月三、歌節、清明節、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做糯米飯,以作趕集、歌會食用或祭祖祭神用;“糇奮”為粽粑,“糇喜”為答連粑或糯米粑,逢春節、七月節、九月節等特殊加工食用,別具一格。此外,還有油炸粑、米花、月餅、湯圓等風味食品都是用上等的糯米制作而成,食品之味美。史記稱,壯族是“飯稻羹魚”的民族,富寧壯族同于其他各地的壯族,居住多依山傍水,除有以大米為主食,能加工特色食品外,居住在歸朝、剝隘沿河一帶的壯族利用豐富的水資源養魚,捕魚作豐富的菜肴。壯族喜歡飲土酒,婦女喜愛糯米酒,選用精糧伴之特殊制作的土酒藥,采用天鍋釀制而成,味美醇香;糯米甜酒則采取糯米煮熟

8、后,放在器皿中撒上酒藥蓋上野生樹葉放置幾天釀制而成,每逢勞作回來或客人來訪都用土酒、甜酒為飲料送上,壯族飲食與稻米有不解之緣,體現了壯族很深的稻作飲食文化底蘊。此外,從布洛朵、狗偷稻種的傳說到壯戲,語言文字以及節日、禮儀、祭祀、民族性格等方面都與稻作農耕有密切關系。壯族的“那”文化,“欄”、“秀幫”、“分”、“摩”、“雞卜”、“隴梅”、“隴端”等文化詣味都比較濃郁。壯族農耕意識比較明顯,史籍上也記載“唯知耕作,不事商賈”,還有“萬門生意不如耕田種地”的鄙商觀念。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壯族傳統的道德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一些好的如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重信譽、互助團結、熱情好客、崇尚勤勞等傳統美

9、德得到保護和發揚,鄙商觀念也發生改變,勤勞的壯族人民在新的形勢下,大膽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重視產業結構調整,經商辦企業,搞活農村經濟。富寧壯族人民正在向富裕的道路邁進。二、富寧縣稻作生產發展過程水稻是壯族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稻米營養價值高,一般含有碳水化合物7579。蛋白質6.59,脂肪0.22,粗纖維0.22,灰分0.41.5。稻米和其他糧食作物相比,其所含粗纖維較少,淀粉粒特小,粒質最細。尤其是稻米煮熟后的脹性和口食性好,更為各種糧食作物所不及,許人們更喜食稻米。水稻,也是富寧縣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全縣共有耕地面積38萬畝,稻田13萬畝

10、,占總耕地面積的35%;水稻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56.97%。因此,水稻在富寧縣糧食生產和國民經濟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富寧縣轄15個鄉鎮145個村委會,以壯族為主的居住著漢、苗、瑤、彝 、仡佬等六種民族,少數民族占76;總耕地面積38萬畝,稻田13萬畝,稻田占總耕地面積的35%;地2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5%。總人口38.96萬人,農民人均有糧295 公斤,人均純收入 969元,是一個純農業的貧困縣,糧食生產基本自給。(一)富寧縣水田稻作生產的發展解放前,農業生產基本上是刀耕火種,水稻栽培技術水平很低,種植有:大白谷、小白谷、白谷、農谷、大忙谷、干凍谷、大麻粘、小麻粘、貴陽粘、西洋谷、便谷、雜

11、谷、早谷、香糯、豆糯、高糯、矮糯、西洋糯、長毛糯、冷京糯、紅谷、黃獎谷等本地老品種,沒有生產技術水平,單產60-100多公斤。解放后,在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解放50多年來,富寧縣水稻生產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單季稻改為雙季稻;二是高稈變矮稈;三是常規稻改雜交稻。1、單季稻改雙季稻富寧縣1950年成立富寧縣農業技術推廣站,1956年在剝隘公社豐洞生產隊試種雙季稻成功。1961年開始有統計資料記載,早稻播種面積為11565畝,每畝平均單產155.6公斤;晚稻種植9889畝,平均單產64.72公斤。1978年雙季稻生產發展到29640畝,是富寧縣雙季稻史上種

12、植面積最大的一年;早稻單產257.29公斤,晚稻單產122.87公斤;雙季畝產從1961年220.32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380.16公斤,畝增159.84公斤,畝增產72.5;面積由11565畝發展到29640畝,栽種面積比1961年增加18075畝, 增加61。雜交水稻產量高而得到全面推廣。隨著雜交水稻的推廣和雜交水稻生育期延長的影響,雙季稻種植面積也逐年減少,伴隨著雜交水稻的高產,雙季稻的平均畝產也隨之提高。1987年雙季稻面積降至13930畝(注:以晚稻播種面積定為當年的雙季稻播種面積),比1978年減少15710畝,減少了112.78;早稻單產提高到424.44公斤,比1978的2

13、57.29公斤增加了167.15公斤,畝增產64.97;晚稻單產提高到182.6公斤,比1978的122.87公斤增加了59.73公斤,畝增產48.61;雙季畝產由1978年的380.16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607.04公斤,畝增226.88公斤,增產59.68。20世紀90年代以后,雜交水稻在富寧縣得到全面推廣,雙季稻面積進一步縮減,每年均在8000-5000畝,進入21世紀,農民的溫飽已得到解決,政府為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生產大搞產業結構調整,雙季稻種植面積又進一步縮減,現在只有歸朝、剝隘兩個鎮種植雙季稻,每年僅有2000-3000畝。2、高稈變矮稈富寧縣是一個壯族集居的地方,水稻品種資源

14、非常豐富,據1979年農作物品種資源普查結果,全縣共有地方水稻品種52個,其中:粳稻15個,秈稻37個;糯稻8個。由于解放后,剛進入恢復生產,水稻種植均沿用老品種,單產低。隨著雙季稻的推廣,國家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1964年-1981年期間從廣東、廣西、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南、元江(云南)、云南省農科院、越南、建水(云南)、文山等12個省和地區引進了65個常規水稻良種,其中:早稻品種28個、中稻品種14個、晚稻品種23個。進行試驗示范、推廣。在推廣外引良種的同時,改正了傳統的水稻栽培技術。一改水育秧為溫室育秧、鏟秧、卷秧、塑料薄膜育秧、濕潤育秧;二改大稀窩栽插為合理密植,進行直行栽插、規格

15、化栽插、拉線分廂栽插,三改每畝栽3000-5000穴為栽9000-12000穴;四改種田不施肥料為增施肥料,每畝增施農家肥400公斤-720公斤。開展積造農家肥運動,有的生產隊設立了積造農家肥獎勵,例如剝隘公社者寧生產隊1962年每積造500公斤農家肥獎50分工分。推廣使用化學肥料,使用農藥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等新農業技術。使全縣水稻平均單產從1961年的152.5公斤增加到1981年的276.5公斤,畝增124公斤,增產81.3。在水稻播種面積基本相同的情況(1961年播種13.54萬畝,1981年播種14.14萬畝), 1981年總產3913萬公斤,比1961年總產2066.5萬公斤,增184

16、6.5萬公斤,增產89.35。3、改常規水稻為種植雜交水稻1975年,文山籍的翟文濤同志時任省農業廳副廳長,他在一次參加全國雜交水稻會議時對廣西農科院的同志說:云南的富寧縣靠近你們廣西百色,是適合秈型雜交水稻栽種,我們(云南)叫富寧縣的同志到你們那里要種子去試種;會議結束,他回到省農業廳后,打電話給富寧。1976年富寧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派許炳蘭同志到廣西農科院要來了5公斤秈型雜交水稻南優2號種子,當年在富寧縣良種場試驗種植2.98畝(由于沒有技術經驗,秧撒得比較密,栽的也栽得密),成熟時,全州8個縣在富寧縣召開現場會,州農業局局長賴民立同志帶隊,進行測產驗收,每畝單產達596.7公斤。富寧縣成為

17、了云南省歷史上率先種植雜交秈稻成功的第一縣。從1976年到2005年先后引種推廣雜交水稻品種組合29個,雜交水稻的推廣為富寧縣人民糧食自給有余立下了汗馬功勞。雜交水稻的推廣促進了水稻栽培技術的不斷發展。育秧技術改過去的密播為稀播,每畝秧田播種量由60-75公斤降低到25公斤,改一段育秧為兩段育秧,培育帶蘗壯秧;改栽多苗秧為栽單苗秧;又發展到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和拋秧技術。使雜交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得到了不斷的提高,使之我縣一度出現過賣糧難,造成谷賤傷農現象。(1)雜交水稻制種然而,富寧縣雜交水稻的推廣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推廣,必須要有種子,在上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制種技術水平還很低,每畝制種田平均單

18、產僅10-20公斤,靠外調種子來推廣是一個大難題。因此,在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自己動手,進行雜交水稻制種。(表7)富寧縣雜交水稻制種,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南優系列組合制種(1977年-1984年)。南優系列組合制種,每畝單產24.65公斤。此間,最低平均畝產年為1977年的6.35公斤,最高平均畝產年是1982年的62.25公斤,這一階段是摸索試制階段。1977年聘請湖南老農作技術指導,各鄉鎮選派優秀畢業回鄉的初中、高中生到剝隘的豐洞,那能的那瓜,組成制種隊伍集中學習培訓制種技術,由于是第一年第一次制種,705畝的制種田,平均每畝單產僅6.35公斤;1978年鋪開到全縣以公社為單

19、位進行制種,這時技術力量、技術經驗薄弱,盲目上陣,全縣制種面積達2134畝,由于技術還不成熟,單產只有20.3公斤 ,1979、1980、1981年制種面積和單產分別為1288畝、344畝、23.2畝和15.05公斤、29.25公斤、33.06公斤。1981年,是富寧縣制種以來面積跌至最低谷的一年。這期間的制種技術是靠外援。1984年制種面積恢復到1067.7畝,平均單產35.67公斤,比1981年的33.06公斤 畝增2.61公斤,增產7.89。8年共累計制種面積為6273.79畝,共產種子量15.46萬公斤 ,年均產種量1.93萬公斤。第二階段:汕優系列制種組合(19851990年)。每畝

20、平均單產130.42公斤,比第一階段畝產24.65公斤增105.77公斤,增加4.29倍,此間,最低單產為1989年的101.1公斤,最高單產為1990年的161.8公斤,是我縣雜交水稻制種技術趨于成熟的階段。經過第一階段的起落,在思想上已經有了一個要穩定發展的認識基礎。因此,1985年面積又從1984年的1055.11畝降到188.83畝,單產105.35公斤,面積大幅度的減少,單產從35.65公斤提高到105.35公斤,畝增69.7公斤,增產1.96倍;1986年304.2畝,單產105.6公斤;1987年331.7畝,單產102.1公斤;1988年167.7畝,單產103.5公斤;198

21、9年734畝,單產101.1公斤;1990年恢復到了千畝,當年制種面積達1350.2畝,單產161.8公斤,比1985年的105.35公斤增56.45公斤,增產53.58。五年間共累計制種面積3073.3畝,共產種量40.08萬公斤 ,年平均產種量8.02萬公斤,面積比第一階段減少3200.49畝,總產比第一階段增加24.62萬公斤,增產2.59倍。這一階段主要是積極穩妥發展,加強技術研究,提高制種技術水平穩健的發展。其技術要素是以:增插基本苗增苗增穗,科學施用“九二0”等激素和微肥所取得的。1990年產種子量達22.32萬公斤,比本階段的1989年7.51萬公斤增加了14.81萬公斤,增產1

22、97。制種達到自給有余,調出11.5萬公斤,支援兄弟縣份。第三階段:岡優系列、汕優系列制種組合(1991-2003年)。制種平均單產由第一階段的24.65公斤提高到190.96公斤,畝增加166.31公斤,增產6.75倍;比第二階段單產130.42公斤增60.54公斤,增產46.42。期間有九年單產在200.75220.92公斤之間,1994年157.6公斤、1995年154.3公斤、1997年176.9公斤;這一階段為13年,13年共累計制種面積15297.9畝,年平均制種面積1176.76畝,共產種量292.13公斤。年均產種量22.47公斤,比第一階段的1.93萬公斤增加20.54萬公斤

23、,增產10.6倍;比第二階段的8.02萬公斤增加14.45萬公斤,增產180。1991年、1992年富寧縣雜交水稻制種單產突破了200公斤,達到全國制種先進水平,躋身于全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的先進行列,1993年雜交秈稻高產制種技術研究與推廣獲得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推廣1976年富寧縣在云南省率先試種雜交水稻南優2號成功后,1977年推廣480畝,單產431公斤;1978年達4454畝,單產306.公斤,面積增加了9.28倍,單產減少了124.5公斤,單產減產了28.9。1979年推廣面積達22591畝,比1977年增加22111畝,增加46倍,單產下降到270.5公斤,比1977年

24、的431公斤減少190.5公斤,減產 70.43;面積比1978年增加18137畝,增4.07倍,單產減少36公斤,減產13。由于雜交水稻推廣是一個新生事物,栽培技術性強,比之地方品種和常規矮稈品種栽培技術要難,一些干部對雜交水稻產生了懷疑,是否適宜在富寧縣栽種。農民群眾更想不通,一些生產隊買了種子回去后就丟在倉庫里不用,繼續播種常規水稻。有的生產隊把種子播到田里后進行虐待,致使雜交水稻生長不好而翻犁,重新栽種常規稻。1981年推廣面積一落千丈,一下子滑落到4474畝,比1979年減少18117畝,推廣面積減少了倍;單產522公斤,比1979年每畝增251.5公斤,增產93。盡管是這樣,農民還

25、是不愿意栽種雜交水稻,推廣阻力很大。迫使縣農業局在1982年賒銷雜交水稻種子10000多公斤給農民,至今還收不回來種子款;當年推廣面積回升到6357畝,單產606.8公斤。賒銷雜交水稻種子,舉辦示范樣板,農業技術人員背種子到社隊,在田間手把手地傳授農民,加強栽培技術宣傳指導和培訓,大大促進了雜交水稻的推廣。1982年推廣面積上升到6357畝,單產606.8公斤;1983年8799.7畝,單產589.55公斤;1984年18114.2畝,單產611.5公斤;1988年上升到84751.5畝,單產527公斤;1993年推廣達109650.25畝,單產445公斤;1999年達120205畝,單產529.9公斤。2000-2005年,每年推廣面積均達11萬畝以上。由于全面推廣雜交水稻,1998年到2005年富寧縣連續8年糧食總產量不斷登上新的臺階。4、利用雜交水稻再生分蘗力強的優勢,蓄留再生稻1986年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狠抓糧食生產的號召下,省農業廳把蓄留再生稻列為增產糧食的推廣課題,在全省推廣。再生稻的生產是一項省工、省種、省肥、生產周期短、成本低、效益高、見效快的增產糧食措施。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當年蓄留有收面積1079.8畝,單產67.4公斤,留植成功。1987年蓄留面積達11958.6畝,有收面積6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