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機組裝與維護第2章中央處理器課件_第1頁
微機組裝與維護第2章中央處理器課件_第2頁
微機組裝與維護第2章中央處理器課件_第3頁
微機組裝與維護第2章中央處理器課件_第4頁
微機組裝與維護第2章中央處理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章 中央處理器科學出版社本章主要介紹CPU相關的基礎知識、CPU性能指標、CPU封裝技術、主流CPU發展過程及特點、CPU發展新構架和迅馳技術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要求掌握CPU相關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概念,以及CPU相關性能指標與特點;同時要求了解CPU的封裝技術的相關知識、主流CPU的發展過程、CPU發展的新構架及迅馳技術。 本章要點CPU相關基礎知識的理解CPU性能指標的理解CPU新構架相關知識的理解本章難點CPU常用到的一些概念與術語: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單指令多數據流):單條指令同時處理多個數據,即單條指令可以并行執行多個數據。M

2、MX(Multi Media Extensions,多媒體擴展指令集):共有57條指令,是Intel公司開發的第一代SIMD指令集,它允許CPU同時對24個甚至8個數據進行并行處理。3DNow!(3D No Waiting):AMD開發的SIMD指令集,共有21條指令,克服了MMX沒有浮點處理能力的弱點,但由于指令條數有限,僅增強了3D游戲功能。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單指令多數據流擴展):也叫KNI指令集,為Intel開發的第二代SIMD指令集,增加了50條SIMD浮點指令。2.1 CPU相關的基礎知識(1) KNI(Katmai New Instruct

3、ions,Katmai新指令集):即SSE。 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只有最常用的基本指令集。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復雜指令集計算機):相對于RISC而言,它的指令位數較長,且指令系統龐大而復雜。Post-RISC:內核是RISC,外圍是CISC,結合了兩種架構的優點。Instructions Cache(指令緩存):主內存與CPU之間的快速存儲區域。COB(Cache On Board,板上集成緩存):在處理器卡上集成的緩存,即為二級緩存。2.1 CPU相關的基礎

4、知識(2) COD(Cache On Die,芯片內集成緩存):在處理器芯片內部集成的緩存,即為一級緩存。PSN(Processor Serial Numbers,處理器序列號):標識處理器特性的一組號碼,這些信息記錄在CPU中,可利用專用軟件讀取,識別CPU真偽。Identify(鑒別號碼):打印在CPU芯片上,用于判斷不同芯片的識別代碼。IA(Intel Architecture,Intel架構):Intel公司開發的x86芯片結構。IA-64:Intel采用EPIC(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ers,精確并行指令計算機)技術開發的64位處

5、理器。NI(NonIntel,非Intel架構):為Intel兼容產品。2.1 CPU相關的基礎知識(3) 多核心:單芯片多處理器(Chip multiprocessors,簡稱CMP)。IPC(Instructions Per Clock Cycle,指令/時鐘周期):表示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可以完成的指令數目。Latency(潛伏期):完全執行一條指令所需的時鐘周期數。Throughput(吞吐量):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執行的最多指令條數。PIB(Processor In a Box,盒裝處理器):CPU廠商正式在市面上發售的產品。Remark(芯片頻率重標識):非法經銷商把低檔的CPU貼上高檔的

6、CPU進行銷售,這種做法稱為Remark。2.1 CPU相關的基礎知識(4) 2.2 CPU性能指標 1主頻CPU主頻,亦稱內頻,即為CPU運行頻率,也就是CPU中的主時鐘不斷產生的固定頻率的時鐘脈沖,它控制著CPU工作節拍。主頻越高,CPU工作節拍就越快,運算速度也就越高。主頻常用一秒鐘內處理器所能發出電子脈沖數來測定,計量單位一般為兆赫、千兆赫(MHz、GHz)。如Celeron 433、Pentium III 550中的433和550都是指CPU的主頻。 2外頻 外頻是指CPU與周邊部件傳輸數據的頻率,具體是指CPU到芯片組之間的總線速度,因此外頻亦稱為前端總線頻率。 主頻(內頻)總要比

7、外頻快,通常為一倍數(倍頻),內頻=外頻倍頻。如P90主頻為90MHz,外頻是60MHz,相差1.5倍(90=601.5) 。前端總線(FSB)頻率是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的主要因素。數據帶寬(總線頻率數據位寬)/8,如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總線是800MHz,按照公式,其最大帶寬=(800MHz64)/8=6.4GB/秒。3運算速度 運算速度是指CPU每秒鐘能執行指令的條數;MIPS用來描述計算機的定點數的運算速度的單位;MFLOPS用來描述計算機的浮點數的運算速度的單位;浮點數運算能力越強,CPU處理圖形速度就越快。4總線寬度 總線是微處理器與外圍設備之間傳送信息的一

8、組公共信號線,總線寬度是指這組公共信號線的根數。總線由數據總線、地址總線和控制總線三部分組成。一般PC系統的總線可分為4個層次。片內總線:指微處理器內部各功能單元的連線,延伸到CPU外,又稱CPU總線。片間總線:指PC主板上以微處理器為核心與各部件間的連線。系統總線:指主板上擴展槽與擴展卡間連接的總線。外總線:指PC與PC或外設之間通信的總線。5一級緩存與二級緩存 一級緩存也稱L1高速緩存,它封裝在CPU芯片內部的高速緩存,用于暫時存儲CPU運算時的部分指令和數據,存取速度與CPU主頻相近。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一級緩存容量越大,則CPU處理速度就會越快,對應的

9、CPU價格也就越高。二級緩存亦稱L2高速緩存,指CPU外部的高速緩存。二級緩存越大,則CPU處理速度就越快,整臺計算機性能也就越好。CPU、內存、緩存結構圖 6采用的指令集 計算機中的每一條指令都可以完成一個獨立的邏輯、算術運算或某種操作,而一臺計算機中所有指令的集合稱為該計算機指令系統,也稱為指令集。指令是軟件與硬件的接口,它是程序設計的最小單位,也是設計硬件的依據,因此指令集是表征一臺計算機性能的重要因素。CPU采用的是Intel公司的MMX指令技術,還是SSE指令技術,將對計算機性能產生較大的影響。7制造工藝CPU芯片中集成的是晶體管,為了提高CPU的速度,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相同的CPU面

10、積里集成更加多的晶體管,一般方法只能通過光刻工藝來進行加工,制造工藝越高集成的晶體管就越多。制造工藝是指在硅材料上生產CPU時內部各元器件間的連接線寬度,一般用m(微米)作為單位,數值越小,生產工藝越先進,CPU內部功耗和發熱量就越小。Pentium CPU的制造工藝是0.35m,Pentium II和Celeron可以達到0.25m,最新的CPU制造工藝可以達到0.18m甚至0.13m,并且將采用銅配線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CPU的集成度和工作頻率。8核心電壓 核心電壓是指對CPU的供電電壓,電壓越低,電耗就越少,發熱也就越小,CPU質量也就越高。早期CPU(386、486)由于工藝落后,它們

11、的工作電壓一般為5V,發展到Pentium 時代,工作電壓已經是3.5V/3.3V/2.8V,隨著CPU的制造工藝與主頻的提高,CPU的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Intel的Coppermine CPU已經采用1.6V的工作電壓。2.3 CPU的類別(1)長方形卡式CPU:卡式CPU形狀是長條型,接口位于長邊側面,采用垂向插入,插入時先將CPU插到主板上,然后用卡座固定其插槽稱為Slot。正方形薄片式CPU:薄片式CPU形狀正方,接口(插腳)位于正方的平面上,有很多的密密麻麻的針腳,采用扁平插入,插入后比較牢固穩定,其插槽稱為Socket。2.3 CPU的類別(2)2.4 CPU封裝技術 所謂

12、封裝就是指用于密封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的外殼。衡量一個芯片封裝技術先進與否的重要指標是封裝厚度。常有以下幾種封裝技術:DIP(雙列直插式封裝)PQFP(塑料方型扁平式封裝)PGA(插針網格陣列封裝)BGA(球柵陣列封裝)CSP芯(片尺寸封裝)2.5 CPU主流產品(Intel系列 ) 8088與8086802868038680486Pentium(奔騰)Pentium Pro(高能Pentium)Pentium II:是Intel x86家族中的P6產品,出現在1997年的5月。Celeron:沒有L2緩存,是PII的一個簡化產品。Pentium III:采用了SSE多媒體指令集,但仍基于PII

13、架構。Celeron二代 :為Pentium III的一個簡化產品。Pentium 4:為2001年推出的一款產品,有P4-Willamette、P4-Willamette-N、Northwood P4等多款產品。Celeron三代:為P4的一款簡化產品。Celeron D:用來接替老賽揚,支持SSE3(老賽揚只支持到SSE2)。2.5 CPU主流產品(Intel系列 ) Core:擁有雙核心、64bit指令集、使用65nm制造工藝,支持SSE4指令集。每個內核擁有32KB的一級指令緩存、32KB的雙端口一級數據緩存,2個內核共同擁有4MB或2MB的共享式二級緩存。 Core音譯為“酷睿”。基

14、于Core架構的處理器,對應于臺式機的為Conroe,筆記本的為Merom,服務器的為WoodCrest。 Xeon MP:代號為Tigerton的四核心處理器,基于Core架構,應用于服務器。2.5 CPU主流產品(Intel系列 ) AMD公司自1996年推出K5系列CPU以來,一直是Intel公司的競爭對手。它生產的CPU不僅價格便宜、性能優良,而且也具有他自身的獨到新技術:3DNow!技術、三級緩沖技術、“超級流水線”和“超標量”技術(并行流水線)、EV6200MHz總線技術。2.5 CPU主流產品(AMD系列 ) Cyrix公司成立于1988年,一直從事高性能微處理器的研制,在硬件系

15、統和相關軟件方面也具有較強的實力。由Cyrix研制的Intel兼容芯片以其較高的性能價格比,曾一度成為眾多廠商和用戶的理想選擇。但是由于其相對弱小,而且沒有自己獨立的制造工廠,以及來自Intel和AMD的強大競爭,使得Cyrix的經營狀況一直不佳,并出現虧損,并于1997年被國家半導體公司收購。2.5 CPU主流產品(Cyrix系列 ) 2.6 CPU新架構 20段超級流水線:更多級能大幅提高CPU主頻。高效亂序執行:亂序執行和分支預測成技術能有效提升CPU執行速度。2倍速ALU:ALU整數運算單元以雙倍主頻的速度工作,稱為Rapid Execution Engine(高速執行引擎)。新型片上

16、緩存:即Trace Cache(跟蹤緩存),用于存儲x86指令解碼后生成的“微操作”指令,多達12000條。SSE2指令擴展集:為MMX和SSE的擴展集,包括144條SIMD新指令,能處理128位整數和浮點雙精度數據。400MHz前端總線:利用4倍頻的方式實現高速CPU和低速內存(100MHz)的配合。 2.7 Intel迅馳技術 迅馳技術是Intel公司于2003年3月12日推出的面向筆記本電腦的無線移動計算技術的品牌名稱。迅馳(Centrino)是Centre(中心)與Neutrino(中微子)兩個單詞的縮寫。它由三部分組成:移動式處理器(CPU)、相關芯片組以及802.11無線網絡功能模塊。迅馳平臺以高速、輕巧、電池驅動時間長、無線連接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