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供應潛力分析及市場展望_第1頁
我國糧食供應潛力分析及市場展望_第2頁
我國糧食供應潛力分析及市場展望_第3頁
我國糧食供應潛力分析及市場展望_第4頁
我國糧食供應潛力分析及市場展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糧食供應潛力分析及市場展望在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不管官方、學界還是普通百姓都非常容易引起關注和共鳴,因為我們是人口大國,經濟在高速發展,而且是用7%的耕地養活地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對于自然災害、庫存變化、特別是耕地面積的波動,都會引起對供需平衡的擔憂,所以中國的安全糧食存銷比指標遠比國際公認的水平苛刻。那么,怎么看待中國的糧食生產潛力對市場的沖擊,糧食大幅波動的風險幾何?一、我國耕地變化情況及其潛力2007年-2008年的糧價飆升,使得糧食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熱點。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要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概念。2010年,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全國耕地面積數據為18.26億畝,與1

2、996年全國耕地普查數據相比較,下降了1.24億畝。從國土資源部統計的數據看,2001年以來全國耕地面積一直在減少。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的建國至2008年的全國耕地,1957年達到最高值16.77億畝,1995年14.25億畝,減少2.52億畝,降幅15%。1996年全國耕地普查對耕地面積數據的計量單位和統計口徑標準化,對耕地的概念和口徑范圍也實行了統一標準,將北方寬二米、南方寬一米以下的溝、渠、路、田梗面積新納入耕地面積統計范圍,由此增加面積5.26億畝至19.5億畝(國家統計局數據),增幅高達36.92%。實際耕地面積其實仍然為14.25億畝。自此后,全國耕地面積統計使用此標準,1996年為

3、19.5億畝,2008年18.26億畝,12年間累計減少1.24億畝。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2001年耕地面積為19.14億畝,2008年下降到了18.26億畝,減少0.88億畝,降幅4.6%。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廠房、城市建設等占用大量耕地。從財政部公布的耕地占用稅上,也可以看到,近年來,耕地占用呈加速增長態勢。耕地占用稅2002年以來基本上都是兩位數以上的增幅,2008年和09年分別100%和70%的增幅。自2007年提出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城市建設等占用的耕地,用其他性質的土地進行置換,雖然耕地總量未下降,但土地質量下降,土地產出量和產出價值均與良田相差較遠。近10年來,經濟發展推動

4、耕地需求的變換,2009年4萬億砸下來后,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目前來看,經濟發展由高增長到調結構,地方債務問題突出等,都會約束耕地的非農需求增長速度。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概念,以及推動土地確權登記,未來在制度的推動下,耕地面積有增加的空間,但需要一個比較長的誘發時間。從歷史數據看,耕地面積的減少是緩慢的過程,而制度的變化,非要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激發,才能有革命性的轉變。所以,耕地減少的趨勢短期內難于解決的,或許只有出現“糧食危機”,才會真的激發對現有的有潛質的耕地開發轉化。圖1、近年來耕地面積來源:國土資源部圖2、建國以來的耕地面積2WK1CTS9CWC

5、18000017Q0C4160QCC占股oOChoqOqioeKw12KKMIlCOT攸血來源:國家統計局二、糧食產出及作物種植結構從圖3可以看到,耕地面積與糧食種植面積,在2004年以前,耕地面積與糧食種植面積同向變化,2004年以后,反向變化。從統計的數據看,2003年以前,耕地面積與糧食種植面積相關性高達0.93,具有正的強相關性。2004-2008年,耕地面積與糧食種植面積相關性為-0.97,負的強相關性。圖3、耕地面積與糧食種植面積趨勢圖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00年以來,在糧食收購政策和農民生產營收上,開始發生很大的變化。南方地區的早秈稻、小麥和玉米均退出了保護價收購,早秈稻種植面

6、積銳減,雙季稻改單季稻種植。糧食庫存高企,去庫存的過程中,糧價下跌,進一步削減了農戶的種糧積極性。而2001年以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種糧不再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對于作物種植的積極性,也就降下來了。2004年以后,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或臨時收儲政策陸續出臺。農產品價格經過幾年的沉寂后,供應吃緊,價格亦止跌回升。有了政策價格兜底,農戶的種糧積極性開始提高。糧食作物中,有政策兜底的三大主糧稻谷、小麥、玉米的面積占比逐步提咼,產量占比亦提咼。1990-2003年,三大主糧面積占糧食面積比重73%-75%,2003年占比73%,2012年占比80%。200

7、3年產量占比84%。1990-2003年三大谷物產量占糧食比84-87%,2004年占比84%,2012年占比90%。耕地作物結構進行調整,一是向政策保護價的農產品靠攏;二是向高產作物看齊;三是向市場需求的方向靠攏;四是放開進口的品種面積占比下降。稻谷小麥屬于最低收購價政策支持的品種,由于口糧需求比較穩定,稻谷和小麥價格相對其它農產品波動幅度較小,農戶種植稻谷小麥的面積略有增加,較玉米增幅小。東北地區是我國的大糧倉,近年來,玉米有臨儲政策支持,高產玉米對低產大豆面積的替代非常明顯,玉米面積在糧食中占比自2000年的21%提升至2012年的31%。蛋白飼料需求增長刺激了玉米面積增加,對食糖的需求

8、刺激了甘蔗種植面積。油脂的需求的釋放油料面積的增長,隨著油脂需求增速放緩,油料種植面積亦徘徊不前。而其他傳統雜糧,如高粱、谷子等需求減少,種植面積大幅度削減,面積分別從1949年13000萬畝至2012年約1000萬畝。與玉米需求增加相同的是,豆粕的需求擴張更為迅猛,但由于大豆市場的放開,大豆需求轉向了更具比較優勢的國際市場,致使國內大豆面積未因需求增加而增長。我國糧食單產變化總體上是在增加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糧食單產提高的增速在放緩。近年來的城市擴張等過程中,良田置換為新開墾的土地,影響了單產的提高。1949年糧食單產68.62公斤/畝,1965年108公斤/畝,1979年185公斤/畝,

9、到1990年單產262公斤/畝,1998年300公斤/畝,2011年353公斤/與糧食種植面積增加及單產提高相適應,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十年增加,2004年糧食總產量4.64億噸,2012年達到5.9億噸,增加1.26億噸。其中玉米于2012年超越稻谷,成為第一大糧食品種,10年間產量累計增長7783萬噸至20812萬噸,增幅60%。稻谷產量10年間累計增加2520至20429萬噸,增幅14%。小麥產量10年間累計增加2862萬噸至12058萬噸,增幅31%。圖4、糧食單產圖5、二大谷物(稻谷、小麥、玉米)占糧食比重圖6、油料與雜糧面積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圖7、糧食面積與產量來源:

10、國家統計局三、自然災害頻發,農產品產量受到較大沖擊1、自然災害的歷史情況及其影響,不同類別的自然災害的影響程度自然災害主要分為旱災、洪澇、低溫、風雹和臺風,其中旱災影響面積最大,占自然災害作物受災面積的比重常年在50%左右,對產量影響大;其次是洪澇災害,占受災面積占比約25%。其余災害主要為風雹和低溫。從統計的歷年情況看,旱災嚴重的年份,糧食單產受到的影響大,其次是洪澇災害。如2007年干旱致玉米單產下降3%,2009年夏季東北干旱,致使玉米單產同比下滑5.3%,2010年早秈稻主產區多雨洪澇,早秈稻單產減4.8%。其他災害如風雹低溫等,受災區域一般較為集中,相對的對整體糧食產量的影響不及干旱

11、和洪澇災害。2、在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的背景下,自然災害及其影響的分析近年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國內自然災害亦高發期。2000年、2001年、2003年、2007年、2009年的干旱。1998年、2010年的洪澇災害。基本上,全國都風調雨順的年份比較少見。但應該關注到的客觀事實,即受災面積近10年來,總體上是在下降的。自然災害頻發,確實會對農產品產量產生較大的影響。但與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動輒10%,甚至20-30%的減產幅度相比,國內個別糧食品種達到10%的單產降幅,基本上達到極限了。從圖10和圖11可以觀測到,近10年來,國內糧食單產波動幅度都在10%以內,單一年度受災減產幅度最大的糧食品種為玉

12、米,減幅5%。其他作物品種單產受災影響大于糧食品種,2007年大豆受災減產10.33%,2002年油菜籽減幅度7.5%。圖9、有效灌溉面積來源:國家統計局圖10、糧食單產波動幅度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圖11、其他作物單產波動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四、我國農產品的供應形勢分析及前景農產品供應包括庫存、產量及進口量。分析農產品時,產量是最受矚目的要素。對于油脂粕類產品,進口和庫存是不得不關注的要點,對于稻谷小麥和玉米,隨著國內產品成為全球價格高地,進口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當然,雖然國內谷物庫存要素也不應忽視,庫存是調節供應的重要成分。通過近年來的數據可以看到,國內農產品產量一直在增加的進程中,只是品種間

13、有所分化。2012年糧食產量與2003年相比,增加1.59億噸至5.90億噸,增幅37%,其中稻谷玉米小麥三大谷物產量增加1.7億噸至5.33億噸,增幅46.8%;而大豆產量相2003年則下降較多,2012年大豆產量較之03年減少358萬噸至1181萬噸,減幅23%。油料作物2011年產量較03年增加496萬噸至3307萬噸,增幅17%。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在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背景下,最主要的三大糧食作物產量增加較多,而其他作物增長速度較慢,大豆產量甚至出現下滑。但是水稻、小麥、玉米單產年均增長率是趨于降低的,這是沒有疑議的。根據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5年稻谷、小麥、玉米這三個

14、品種單產將比2007年增長1.45%、5.9%、15.9%,低于20世紀90年代的增長速度。表1、中國主要糧油糖產品供求預測:2020年人均消費量(公斤/年)消費總量總產量供求平衡稻谷137.31.9359億噸1.955億噸自給有余小麥751.0575億噸1.135億噸自給有余,結余800萬噸玉米2.0125億噸1.84億噸缺口1725萬噸但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食用油253790萬噸維持1060萬噸缺口可能達到2730萬噸自給率降至30%以下食糖食糖14.8淀粉糖13.6食糖2090萬噸淀粉糖1920萬噸食糖最高1700萬噸缺口最小390萬噸來源:程國強中國糧食調控與粕類油脂近十年的需求增長量相比

15、,國內產量是不能滿足需求的。豆粕2003年消費量1955萬噸,2012年消費5242萬噸,增幅168%,年均增長6%。豆油2003年消費量694萬噸,至2010年消費量1216萬噸,增幅75%,年均增幅8.3%;至2012年消費量為1298萬噸,3年累計增幅6.8%,消費增速明顯放緩。為滿足豆粕和豆油的壓榨需求,2012年國內消費大豆7443萬噸,而產量僅有1181萬噸。在國內全力保障主糧安全的背景下,三大谷物作物的供應要靠國內生產來實現,耕地在滿足此三大作物的需求增長后,已無多大空間再進行大豆生產的擴張,且三大主糧的單位土地產出價值高于大豆,會擠占大豆面積。美洲地區生產大豆與國內相比具有很強

16、的比較優勢,國內大豆的供應向國外轉移,2012年,全年進口大豆6050萬噸,占總消費量的81%,節約國內大豆種植面積4.94億畝。南美地區大豆面積和產量近年來擴張非常迅速,巴西大豆2012年產量較2003年增加3400萬噸至8500萬噸,增幅66.7%;阿根廷大豆產量增加2150萬噸至5450萬噸,增幅65%。南美大豆產量的增長,為國內提供了更多可供進口量。國內農產品政策價自2009年以來,連續4年大幅度提高,4萬億后的需求擴張致使國內成為全球農產品的價格高地。2012年以來,國內外農產品價差大,吸引了大量的進口。只要價格合適,進口就會涌入國內,這一點在大米、白糖、棉花等品種上表現明顯。三大谷

17、物2012年進口量超過1100萬噸,同比增加2倍,達到產量的2%。白糖進口292萬噸,占國內產量的21%。進口的加入,增加了國內市場供應,拉低市場對價格的預期,放緩需求的節奏。庫存是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庫存品種如小麥稻谷玉米等供應可調節性強,而低庫存品種如大豆則供應可調節性不及上述品種。三大谷物的庫存據估計約為1.5億噸,庫存消費比約3035%。以小麥為巨,約8000萬噸,庫存消費比70%。大豆期末庫存消費比在15%以內,2012低至6%。谷物庫存高,供應相對大豆要穩定。3月23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董事長包克辛就表示,國內糧食庫存水平是歷史最高的。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糧食庫存量超過核定

18、倉容量一倍就是間接說明。近年來,國內通過大量進口大豆節約耕地及最低收購價政策引導的模式來提高三大谷物的面積與產出。然而近年來,國內三大谷物種植面積已經到了歷史頂峰,單產的增速也在放緩,是否國內糧食產量增長潛力消失殆盡?不盡然。一是改革紅利,對土地作為自有資產而不是租賃物品來管理,種植戶會關注資產的長期產出效應,提高對土地的投入,改善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產出。加強對田間的管理。二是科技的進步,糧食單產的提高,雜交水稻使得中國稻谷單產位居世界前列。在玉米上,中國也有追趕的潛力與標桿。玉米單產與美國比,還有很大的距離,還有進步的空間。小麥亦如是。三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將田地規模化,大塊制,增加供應。規

19、模出效應,以前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農戶的熱情,現在是規模出效益,種糧大戶以糧食為主業,重回精細化管理。土地細碎化到大田,零星生產到規模種植,效益前景好。圖12、進口大豆數量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五、供應對價格影響對農產品供應,分為國內供應為主和進口供應為主兩大類。稻谷小麥玉米為國內供應品種,國內保障主糧生產安全,政策引導農戶種植并保障其最低售價,這類95%以上的消費比重由國內供給,且庫存消費比高達30%以上,此類糧食產品供應波動相對較小,價格波動小,尤其是在下跌疲軟行情中,容易出現持續較長時間的牛皮糖行情,如早秈稻、玉米、小麥價格,就圍繞政策價小幅度波動。而進口為主要供應渠道的品種,如大豆,

20、其庫存低,產量少,供應主要依靠國外,而國外農產品產量的波動性遠大于國內,且進出口政策影響大,價格波動大,如2012年的大豆進口價及豆粕價格。農產品市場價格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其主要表現在年度內的供應不確定性非常大。價格上漲具備的要素,一類是需求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產量調整跟不上需求增加,長期供不應求而出現的牛市,此類品種有2003開始的玉米生物燃料行情,以及蛋白需求暴增下的豆粕13年牛市行情。第二類是自然災害出現導致年度內的供應無法滿足需求的行情,但極端天氣推動的糧價上漲只能從概率學上考慮,如2010年的稻谷減產行情,2012年的大豆減產行情。六、糧食市場形勢判斷中國產農產品價格(名義價格)長

21、期趨勢是上漲的,但小級別的次級趨勢比如調整一年是完全可能的。過去中國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比國際市場要快得多,往后還會保持這種勢頭是值得懷疑的。國內經濟增長乏力,農產品作為一種資產,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降低,對農產品的資產投資性需求下降。國內成為農產品價格高地,而開放市場下,農產品國際國內價格平移,低價農產品向高價區域流動,供應增加,高價位下的國內農產品承受著巨大壓力。2012年,我國進口大米231.6萬噸,同比增長3.1倍,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2012年全年,我國累計進口小麥368.9萬噸,較2011年增加244萬噸,是2005年以來進口小麥數量最大的一年。2012年全年玉米進

22、口520.74萬噸,較上年增長1.97倍,成為歷史上最大的玉米的年度進口量。推動糧食進口的原因出奇地一致,都是源于內外價格倒掛。國際市場洼地現象不消失,進口勢頭難以抑制。那么,國際市場糧食上漲的基礎何在?國際谷物理事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從2013年到2014年,作為超過全球半數人口的主食,大米的產量預計將連續第四季攀升至歷史最高水平,從4.65億噸增加到4.66億噸。與此同時,大米的儲備量也在持續上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從2012年到2013年,全球糧食儲備已經上升了7%,達到歷史性的1.71億噸。在過去3年里,泰國的大米庫存幾乎翻了一番。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泰國大米的庫存將會上升

23、40%,達到創紀錄的1820萬噸,泰國的米倉將會“米滿為患”。國際糧價上漲,我們除了指望出現類似去年美國的天氣外,沒有其他辦法。如前所述國內糧食庫存情況與泰國比不見得輕松。高企的國內庫存,靠目前的消費很難降下來,或許有老天爺的幫忙一天公不作美才會加快消化速度。今后510年,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人口的增長、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率的不斷提高,將進一步促進糧油食品消費總量增長。消費結構升級,特別是動物性蛋白、食糖等消費增加。但是,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城的加快,耕地將繼續減少,我國糧油食品供應還會面臨水資源不足、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制約因素,我國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將面臨較大壓力。這是我國決策層對糧食供求的基本判斷。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推進時期,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