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比較閱讀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 天涯 秋詞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登 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
2、。霜葉黃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飛,秋有形。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的情景?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郁達夫詩人說:“秋天就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蕩漾著我心思 。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 鑒賞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讀,有情感的朗讀,深入領悟語 言和語感。 2、聯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關鍵句和詞語進行品評和鑒賞。 4、鑒賞語言特色、藝術手法,領會意境。 5、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解題: “故都”二字表明描寫的地點,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帶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情。 郁達夫 (1895
3、1945) 原名郁文,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浙江富陽人。 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發起成立創造社,出版了新文學最早 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以其“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而震動了文壇。1922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回國后 參加編輯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學、武昌師范大學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創造社。 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并主編大眾文藝。1930年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并參加中國左翼作 家聯盟。1933年初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懾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間,寫有不少文 筆優美的游記。 郁達夫、郭沫若、成仿
4、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從事報刊編輯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蘇門答臘,化名趙廉隱居下來。不久,當地日本憲兵部強迫他去當翻譯,暗中保護和營救了不少當地志士和華 僑,并獲悉了日本憲兵部許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他為“為民族解 放殉難的戰士”,并在他的家鄉建亭紀念。 郁達夫的創作風 格獨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說和散文最為著稱,影響廣泛。其中以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中篇小說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出奔等最為著名。小說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識分 子作為描寫對象,往往大膽地進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義的感傷氣息,筆調灑脫自
5、然,語言清新優美,具有強烈的主觀抒 情色彩。他本身對秋有偏愛,寫下了很多關于“秋”的作品:雁蕩山的秋月、天涼好個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郁達夫是個熱忱的愛國主義者,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本文。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受。心中之秋聽讀課文,思考:
6、 揣摩散文的總體結構和作者在散文中體現出來的基本感情。關鍵詞語:清、靜、悲涼思考題:故都的秋是怎樣的? 請找出總體概括故都秋天的特點的詞語。文眼思考題:真正寫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到11段思考題:1到2段寫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北國秋和南國秋的比較 縱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北國秋清、靜、悲涼 (文眼) 南國秋慢、潤、淡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來表現對故都之秋的依戀之情。 多次提南國之秋是為了烘托對比北國秋的特點,點出北國之秋味的醇厚、濃郁。思考題:結尾怎么寫的?這樣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幾部分?也是用對比手法 作者用一
7、支生花妙筆,把濃濃的秋味展現得淋漓盡致,但作者覺得這樣仍然意猶未盡。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與前文呼應,并運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進行鮮明的對比來體現兩者的不同。南國的秋北國的秋本體喻體黃酒白干甘甜可口回味不永稀飯饃饃食之有味不濃易餓鱸魚大蟹黃犬駱駝玲瓏如意逗玩邀寵味美細膩剔刺而食清香后勁足如秋之內蘊有味耐饑如秋之雋永可大快朵頤得秋之爽氣跋涉千萬里有秋之闊遠總起故都之秋清、靜、悲涼,令人向往江南之秋色味不濃,賞玩不足分寫總寫記敘議論雖國有異,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別有深味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濃故都秋好,寧可減壽也要留住清、靜、悲涼(五幅秋景圖)劃分層次段落 一、總起(1
8、-2) 總寫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分寫(3-12) 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記敘故都紛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贊美北國之秋。 三、總括(13-14) 與總起部分照應,再次強調南國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無比眷戀之情。 解讀秋景提問:為了體現故都的秋味,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體會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五幅秋景圖解讀 秋景圖小院清晨槐樹落蕊秋蟬啼唱閑話秋雨秋果奇景槐樹落蕊“微細”“柔軟”“細膩”“清閑”“落寞” 靜清悲涼描寫角度:視覺 觸覺秋蟬殘鳴秋蟬哀鳴“衰弱”“殘聲”“啼唱”(清、靜、悲涼)描寫角度:聽覺秋雨話涼秋雨話涼那灰沉沉的天底下
9、,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一層雨過,云漸漸”寫出了環境的靜,悲涼。 秋日勝果秋日勝果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顏色的時.”“淡綠微黃”,視覺上給人一種清、靜之感。故都的秋總寫(12段)北國的秋:清、靜、悲涼江南的秋:慢、潤、淡分寫(312段)記敘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佳日秋果觀秋色:清聽秋聲:靜品秋味:悲涼議論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國文人尤甚總寫(1314段)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北國之秋:色彩濃,回味永。 向往品味贊美 眷戀“清、靜、悲涼”的特點是通過什么手法體現的? 冷色調(清)秋色:青天(藍綠)藍朵(藍色) 秋草(黃色)落蕊(灰白) 樹影(暗灰)灰
10、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棗樹(淡綠微黃) 以動襯靜(靜)秋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 主觀感受(悲涼)“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視覺、聽覺、觸覺多角度描寫結合,加以主觀感受的抒發,渲染出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本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
11、曲悲涼的頌歌。 本文通過描寫故都秋景,抒發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無比懷念與眷戀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遠的憂思與孤獨的落寞之感。(主旨) 故都的秋景可謂色彩豐富,作者為什么只贊美清、靜、悲涼的故都之秋呢?試從主客觀原因加以評析。思考題1:客觀方面: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觀方面,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者內心的主觀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畫面都染了冷色調,表現作者心中的悲涼,也體現了作者對整個人生和時代的感悟。 思考題2: 從文章中找到你最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拓展練習: 1、拿起相機,去拍下故鄉秋景中最美的畫面,加以文字描述,記錄下這個秋天最美麗的情懷吧!拓展練習 2、根據課文仿寫: 透過你筆下牽牛花的藍朵 我感到了你內心的落寞 透過你筆下_ 我感到了你內心的 _ 透過你筆下_ 我感到了你內心的_ 透過你筆下_ 我感到了你內心的_作業:1、完成練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