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的CT診斷和影像學表現課件_第1頁
腦血管病的CT診斷和影像學表現課件_第2頁
腦血管病的CT診斷和影像學表現課件_第3頁
腦血管病的CT診斷和影像學表現課件_第4頁
腦血管病的CT診斷和影像學表現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腦血管病的CT診斷和影像學表現 12醫學 急性腦血管病又稱為腦血管意外、腦卒中或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主要包括:腦出血、腦梗塞、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腦動靜脈瘺和煙霧病等。CT對腦出血和腦梗塞的診斷價值很大,但對腦動脈瘤、血管畸形和煙霧病等的診斷不如腦血管造影。 3醫學一 . 腦出血 可由腦動脈瘤、血管畸形、腫瘤和炎癥等引起,中老年人以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為常見。出血部位以內囊-基底節和丘腦區常見,其次為小腦和腦干。4醫學病理:腦內小動脈壁薄弱,中層發育差,特別是豆紋動脈走行過急加之硬化,在高血壓的作用下,易產生玻璃樣變性及纖維素性壞死,進而形成粟粒樣動脈瘤,破潰后出血。 5

2、醫學急性期:發病后57天以內,血腫為新鮮血液和血凝塊,集中了大量的含血紅蛋白的紅細胞,可為高密度影,呈“月暈狀”。亞急性期:發病后12周,由于血腫內紅細胞及蛋白質逐漸分解和吸收,水分也通過滲透作用進入血腫內,可為等密度影。慢性期:一般發病后一個月,血腫周圍的血管及神經膠質增生更明顯,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完整的血腫壁,血腫內的紅細胞及其它部分已大部分被吸收,故血腫可為輪廓清楚的低密度區。6醫學 高血壓性腦血腫最常發生在基底節的殼核,其次為丘腦、橋腦和小腦。 基底節出血常侵入內囊、丘腦,并可破入側腦室。臨床常分三型:內囊內側型、內囊外側型、內囊混合型。 7醫學CT表現:急性期:出血后一周內,血腫為高

3、密度,CT值6080Hu,可為腎形、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伴有周邊水腫和占為效應,使臨近的腦室受壓移位,并越過中線,內囊內側型血腫,易破入腦室。8醫學9醫學10醫學11醫學血腫吸收期:兩周開始,血腫逐漸吸收 ,密度減低,邊緣模糊,4周以后變為等密度而消失或殘留軟化灶。腦水腫及占位效應消失。CT表現:12醫學13醫學囊腫形成期:指發病兩月后,血腫一般完全吸收,呈低密度囊腔,邊緣清楚,CT值近似于腦積液。囊腔多呈條狀或新月狀,較小的出血灶形成纖維疤痕,鄰近腦室、腦溝擴大。CT表現:醫學14出血量( ml ) /6長寬高 出血量的計算方法:多以田氏方程計算:15醫學二. 腦梗塞 是由于腦供血障礙所

4、致缺血性腦壞死,病因主要是腦動脈粥樣硬化及小動脈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腦血管急性閉塞后,引起腦梗塞。 臨床上可分為缺血性梗塞、出血性梗塞、瘀斑性腦梗塞和腔隙性腦梗塞四種。16醫學1.缺血性腦梗塞 急性腦梗塞發病后1224小時內,CT可無陽性發現。發病2天后,CT有典型改變。第1周:梗塞區呈低密度、底邊向外的三角形或扇形影,邊界欠清、密度不均勻。第2周:病灶密度變均勻,邊界清楚。17醫學第23周:梗塞區腦水腫消退,血液循環逐漸恢復及吞噬細胞浸潤,其密度相對增高,平掃時為等密度,稱為模糊效應。第4周2個月:梗塞的密度繼續降低,直至腦積液密度。占位效應:第12周顯著,從第3周逐漸消退,CT表現為腦室受

5、壓變形,輕度向對側移位。增強掃描:病變區增強在23周內發生率90,其特征性表現是腦回樣強化。18醫學19醫學20醫學21醫學陳舊性腦梗塞 梗塞區腦水腫和占位效應消失,僅留1個低密度囊腔,邊緣清楚,銳利,其內為液化或瘢痕組織,并同時有局限性腦萎縮。在增強掃描時,無強化效應。22醫學23醫學出血性腦梗塞 出血性梗塞在急性腦梗塞病人經治療后 1周或數周后發生,一般為血栓和栓子崩解或治療后發生碎裂,而向閉塞血管的遠端移位,從而使血液重新進入再通部分的血管及分支中。由于該部血管易發生壞死,張力很低,導致出血發生。 24醫學 CT表現: 在扇形或三角形低密度梗塞內,出現斑片狀及點狀高密度出血灶,與高血壓性

6、出血灶相比,出血密度減低,邊界不清楚,而且占為效應明顯。增強掃描:在梗塞區低密度中可顯示有腦回狀部、斑片狀增強。 25醫學26醫學腔隙性腦梗塞 系大腦半球深部和腦干的缺血性小梗塞,為大腦動脈深穿支閉塞所致,微梗塞所致腔隙性腦梗塞常為腦積液密度,邊緣光滑、清楚,平均大小。好發于豆狀核、橋腦、丘腦、尾狀核、內囊及其它部位,常常為多發。 27醫學28醫學29醫學30醫學31醫學三. 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系指腦動脈或其分支的局限性、囊狀或梭性膨大,動脈瘤的病因分為先天性、外傷性、細菌性及動脈硬化、腦瘤所致的動脈瘤。 32醫學病理:先天性動脈瘤,一般認為與動脈肌層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缺如有關。好發于顱底動脈環

7、的分枝,特別是動脈的分叉部,超過直徑的動脈瘤被稱為巨大動脈瘤。常位于顱底部,一般無腦水腫,外傷性動脈瘤的瘤壁,由機化的血腫構成,而沒有血管壁結構。動脈瘤常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出血后常造成動脈痙攣,由于有動脈痙攣,也可出現該動脈分支區的腦缺血、水腫或梗塞。 33醫學 CT表現: 除了直接顯示動脈瘤之外,還有重要的間接征象,即動脈瘤出血,視其部位不同又分腦內出血、腦室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可根據出血部位推斷出血動脈的部位。 34醫學根據動脈瘤內囊壁血栓情況分為三型。 型:囊壁無血栓動脈瘤,呈稍高密度影,多位于基底動脈環周圍,邊緣清晰。增強掃描,呈均勻性增強。型:部分血栓動脈瘤,平掃時,其中央可見高

8、密度區,為內含血液的瘤腔,周圍為等密度附壁血栓,外層囊壁有明顯強化,而形成中心高密度和外周高密度環,中間隔以等密度帶稱為 “靶征”。型:為完全血栓動脈瘤,呈等密度,可有血栓內鈣化或瘤壁的弧線狀鈣化。 35醫學36醫學37醫學38醫學39醫學40醫學41醫學42醫學 如腦內動脈瘤破裂,可表現為腦內出血或形成血腫,也可破入腦室及蛛網膜下腔內。 血管痙攣的CT表現常由對腦血腫或腦梗塞的間接分析而得到。 43醫學四. 腦動靜脈畸形(AVM) 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好發于幕上(90),其中頂葉常見(27)。 44醫學病理: 多發生在皮質下區,常呈楔形,尖端可達側腦室壁,在皮質表面可見不規則粗大迂曲血管,供血動脈迂曲擴張,并有多支粗大回流靜脈與靜脈竇或/和腦深靜脈相通。畸形血管的管壁薄,內膜增厚,常有透明變形和鈣化,畸形血管周圍由于反復出血,有含鐵血黃素沉著。 45醫學CT表現:平掃時:畸形血管可為稍高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