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教學重點_第1頁
登泰山記教學重點_第2頁
登泰山記教學重點_第3頁
登泰山記教學重點_第4頁
登泰山記教學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登泰山記教學重點這是登泰山記教學重點,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登泰山記教學重點第1篇【 自 讀 要 求 】 1.了 解 姚 鼐 及 桐 城 派 。 2.結 合 注 釋 通 譯 課 文 , 積 累 文 言 基 礎 知 識 。 3.反 復 朗 讀 , 整 體 理 解 , 達 到 背 誦 。 4.學 習 本 文 烘 托 、 動 靜 結 合 的 寫 景 方 法 。 5.積 累 一 點 古 文 化 常 識 。 【 自 讀 程 序 】 1.結 合 注 釋 和 教 師 的 講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桐 城 派 。 2.借 助 注 釋 自 讀 課 文 , 找 出 文 言

2、知 識 點 , 并 口 頭 翻 譯 課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問 題 , 深 入 理 解 課 文 內 容 。 由 課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斷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觀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作 者 是 如 何 從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敘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過 程 。 登 上 山 頂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順 序 描 寫 了 望 晚 時 的 哪 些 景 物 ? 文 章 通 過 景 物 變 化 來 寫 泰 山 頂 上 的 日 出 , 分 別 寫 了 哪 些 景 物 ?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順 序 排

3、 列 的 ? 作 者 還 寫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觀 和 自 然 景 觀 ? (解 說 : 此 設 計 旨 在 訓 練 學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讀 能 力 , 讓 學 生 在 熟 悉 課 文 的 基 礎 上 理 解 字 詞 的 含 義 和 用 法 。 做 思 考 題 時 強 調 字 不 離 句 , 句 不 離 篇 , 一 方 面 使 字 詞 知 識 得 以 鞏 固 , 一 方 面 從 整 體 上 把 握 課 文 思 路 , 初 步 掃 除 文 字 和 理 解 上 的 障 礙 。 ) 【 自 讀 點 撥 】 1.姚 鼐 和 桐 城 派 姚 鼐 (1731- 1815), 字

4、姬 傳 , 一 字 夢 谷 , 安 徽 桐 城 人 。 乾 隆 39年 辭 官 后 , 曾 在 江 寧 、 揚 州 等 地 書 院 講 學 四 十 余 年 。 治 學 以 經 為 主 , 兼 及 子 、 史 、 詩 文 。 作 品 多 為 書 序 、 碑 傳 之 類 。 有 以 其 室 名 命 名 的 惜 抱 軒 全 集 。 桐 城 派 是 清 代 散 文 的 主 要 流 派 , 創 始 人 是 康 熙 時 的 方 苞 。 方 苞 注 重 文 章 的 義 法 , 主 張 以 清 真 雅 正 之 文 , 載 孔 、 孟 、 程 、 朱 之 道 。 劉 大 木 魁 師 事 方 苞 , 并 發 展

5、了 他 的 理 論 , 強 調 義 理 、 書 卷 、 經 濟 , 要 求 作 品 闡 發 程 朱 理 學 , 同 時 又 主 張 在 藝 術 形 式 上 模 仿 古 人 的 神 氣 音 節 字 句 。 姚 鼐 是 劉 大 木 魁 的 弟 子 , 他 的 口 號 是 : 義 理 、 考 據 、 辭 章 , 三 者 不 可 偏 廢 。 實 際 上 是 以 考 據 辭 章 為 手 段 來 闡 發 儒 家 的 義 理 。 因 為 上 述 三 人 都 是 安 徽 桐 城 人 , 所 以 人 們 稱 他 們 為 桐 城 派 (但 后 來 的 桐 城 派 作 家 并 不 都 是 桐 城 人 )。 2.基

6、礎 知 識 重 難 點 解 析 通 假 字 A.成 五 采 ( 采 通 彩 ) B.多 平 方 , 少 圜 ( 圜 通 圓 ) C.其 級 七 千 有 余 ( 有 通 又 ) 詞 性 活 用 A.汶 水 西 流 濟 水 東 流 (名 詞 作 狀 語 ) B.明 燭 天 南 (名 詞 作 動 詞 ) C.山 多 石 , 少 土 ; 多 平 方 , 少 圜 ; 少 雜 樹 , 多 松 (形 容 詞 作 動 詞 ) 積 累 并 掌 握 當 余 以 及 等 一 詞 多 義 現 象 。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 文 言 文 中 名 詞 與 量 詞 的 位 置 與 現 代 漢 語 不 同 , 是 先 名

7、 詞 后 量 詞 。 如 數 十 云 一 線 在 現 代 漢 語 中 應 為 數 十 一 線 云 。 3.學 一 點 古 文 化 常 識 關 于 陰 陽 。 關 于 朔 晦 望 既 望 。 古 代 紀 年 、 月 、 日 、 時 方 法 。 4.課 文 內 容 重 難 點 把 握 全 文 分 五 段 , 第 1段 點 出 泰 山 及 日 觀 峰 的 位 置 , 第 2段 寫 登 山 經 過 , 第 3段 觀 泰 山 日 出 , 第 4段 介 紹 泰 山 古 跡 , 第 5段 介 紹 泰 山 冬 季 景 色 。 其 中 , 第 2段 和 第 3段 為 課 文 重 點 。 第 2段 寫 登 山 經

8、 過 , 可 分 為 三 個 層 次 : 一 是 由 北 京 到 泰 安 , 二 同 從 山 麓 到 山 頂 , 三 是 到 山 頂 以 后 所 見 到 的 景 物 。 第 3段 是 全 文 重 點 中 的 重 點 , 也 是 寫 得 最 精 彩 的 部 分 。 作 者 按 時 間 順 序 依 次 寫 了 待 日 出 、 日 將 出 、 日 正 出 和 日 出 后 的 情 景 , 以 云 天 、 東 海 和 群 峰 為 陪 襯 , 表 現 了 泰 山 日 出 的 萬 千 氣 象 。 寫 等 日 出 , 著 意 寫 了 當 時 的 環 境 和 氛 圍 , 以 大 風 揚 積 雪 擊 面 形 容

9、風 力 的 強 勁 , 以 足 下 皆 云 漫 顯 示 日 觀 亭 高 聳 于 云 天 之 上 。 在 這 樣 的 環 境 中 等 待 日 出 , 內 心 自 然 是 充 滿 豪 情 。 寫 日 將 出 , 則 集 中 表 現 東 方 天 際 的 變 化 , 最 初 是 被 白 雪 覆 蓋 的 山 巒 微 微 顯 露 出 來 , 接 著 天 際 出 現 了 一 條 異 色 云 帶 , 一 轉 眼 又 變 成 了 五 彩 斑 斕 的 云 霞 。 這 一 層 全 是 寫 景 之 筆 , 但 從 稍 見 須 臾 這 兩 個 詞 語 也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全 神 貫 注 進 行 觀 察 的 情

10、狀 。 寫 日 出 , 只 有 兩 句 , 但 下 有 紅 光 動 搖 承 之 卻 是 泰 山 日 出 的 特 有 景 象 。 最 后 寫 日 出 后 日 觀 亭 以 西 諸 峰 的 絳 皓 駁 色 , 另 有 一 番 妖 嬈 之 態 , 又 用 一 個 擬 人 化 的 比 喻 若 僂 來 烘 托 日 觀 峰 凌 空 俯 瞰 群 峰 的 雄 姿 。 5.表 現 手 法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從 旁 烘 托 本 文 寫 景 狀 物 主 要 采 取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從 旁 烘 托 的 寫 法 。 例 如 寫 泰 山 的 高 峻 , 先 用 其 級 七 千 有 余 暗 暗 點 出 , 然

11、后 借 人 在 山 頂 俯 視 所 見 半 山 居 霧 的 形 象 和 人 在 日 觀 亭 時 足 下 皆 云 漫 的 圖 景 來 進 行 烘 托 。 又 如 寫 雪 , 除 冰 雪 雪 與 人 膝 齊 等 正 面 描 寫 外 , 又 以 明 燭 天 南 白 若 絳 皓 駁 色 等 來 從 旁 烘 托 。 作 者 是 在 嚴 寒 中 登 山 的 , 而 文 中 不 著 一 個 寒 字 , 但 從 大 風 揚 積 雪 擊 面 冰 雪 , 無 瀑 水 , 無 鳥 獸 跡 等 句 中 都 可 以 想 見 氣 候 的 嚴 寒 。 動 靜 結 合 動 靜 結 合 是 本 文 寫 景 的 又 一 特 色

12、。 如 及 既 上 , 蒼 山 負 雪 , 明 燭 天 南 , 望 晚 日 照 城 廓 , 汶 水 、 徂 徠 如 畫 , 而 半 山 居 霧 若 帶 然 。 皚 皚 白 雪 , 覆 蓋 青 山 , 銀 色 雪 光 , 映 亮 南 天 , 本 是 一 片 靜 景 , 但 作 者 用 擬 人 化 的 負 與 用 如 動 詞 的 燭 , 將 靜 寂 的 遠 景 變 為 一 幅 視 野 開 闊 、 氣 勢 宏 大 的 動 景 , 讓 人 一 洗 寒 冬 游 客 寥 落 的 孤 寂 之 感 , 平 添 陽 春 盎 然 之 意 。 汶 水 河 一 息 不 停 、 徂 徠 城 辭 舊 迎 新 , 作 者

13、如 畫 一 筆 , 又 將 動 景 繪 為 一 幀 靜 態 水 墨 。 半 山 居 霧 若 帶 然 更 是 化 動 為 靜 的 神 妙 之 筆 , 縷 縷 云 霧 , 時 聚 時 離 , 飄 浮 不 定 ; 作 者 僅 以 帶 繪 形 , 居 字 描 態 , 半 山 定 位 , 以 靜 寫 動 , 寥 寥 數 語 , 將 畫 面 開 闊 、 氣 象 萬 千 的 麗 色 風 光 展 現 給 讀 者 , 讓 人 怦 然 心 動 , 登 臨 絕 頂 , 一 覽 眾 山 小 的 豪 情 , 超 乎 俗 眾 的 意 境 悠 然 于 筆 外 。 敘 事 簡 練 , 語 言 形 象登泰山記教學重點第2篇教學

14、目標:一、領會泰山的地理特點和時令特點,學習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二、體會形象優美簡練的語言特色,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教學重難點:領會景物特征,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工具:電腦多媒體設備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教學重點:了解文章內容,領會冬季泰山特征一、導語激趣(媒體展示“五岳獨尊”為背景的課題)導語:名山大川向來備受文人騷客旅行家冒險家挑戰者的歡迎,有“五岳獨尊”之譽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稱,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代帝王尊崇它,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歷代文人禮贊它孔子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 ,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

15、山小”的妙悟 ,這些無不激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經冒著風雪不遠萬里趕來登山并給我們留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登泰山記。二、作者簡介(課件展示)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四庫全書館纂修竺職。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書院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說等書。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

16、“桐城三祖” ,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三、整體感知1.熟讀課文,概括各段內容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地理位置。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第三段:主要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小結: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文章主要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登山和觀景,作者通過所感所見從不同的視角寫了風雪中的泰山特點。2.再讀課文。

17、本文是一篇游記,請思考:本文從登山到觀景一共有幾天的游程?明確:兩天。依據一:運用天干地支和書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兩天的具體日期。依據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頂后所觀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寫“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由此可推出他們在山頂宿了一晚,而且極有興致。登山路線如何?(展示登山線路)明確:有兩條。一條是作者與友人從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45里);一條是古人登山路徑既從泰安東谷天門(山巔)四、具體研讀分析第二段1.請一生讀,師生評價。2.此段泰山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明確: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險峻的。依據是:第一,作者不畏風雪不遠萬里不放棄機會,可見傾慕泰山已久

18、,足見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級,有酈道元、古人、世人的記述傳聞,沿途有名勝就知其古老聞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霧冰滑,蹬幾不可登”更是令人膽顫心驚;其次,泰山是雄奇高遠的。石級“七千有余”已顯其高,全程45里,其遠不言而喻;山頂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盡收眼底,好一幅絢麗壯觀的夕照圖,怎不神奇?賞讀第三段1.大家放開聲音讀,老師巡視。2.泰山日出景象,提問:泰山日出有何特點?作者是如何描繪的?明確:泰山日出場面壯闊宏大,景象變化多姿,絢爛多彩;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雄偉壯麗的奇景。(學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經過)待日出五鼓,與子穎坐

19、日觀亭待日出。(主觀心情:滿懷逸興,心情急切盼日出)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自亭東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為日出作鋪墊)日將出稍見山巒微露,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聚焦云色變幻)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兼繪日色云狀)日已出西峰“降皓駁色”“而皆若僂”(掉轉鏡頭掃描承照陽光的山色山形)小結過渡:此段景物描繪極有層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比喻生動有趣,給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寫到此,泰山的詳景應該已經見到了,那么文章最后兩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分析最后兩個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從圖中進一步體會泰山冬景特點)從行文看,最后兩個自然段對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是略寫。這些靜物

20、無論在哪個季節都能看見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寫。但作者略寫這些仍讓其發揮了作用:寫人文景觀突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風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靜險峻,也給游者留下了一絲遺憾。從寫法上看它與第二自然段相照應,行程有始有終,文章脈絡清晰。補寫將泰山的特點進一步完整的表現出來而不顯羅嗦。第五段寫自然景觀更見作者功力。這一段完美地寫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這段寫景補充讓人對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與土,石頭較之于土堅硬,顯得剛勁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陽剛之氣;平方意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則顯得柔和流暢,少了偉丈夫的氣概,多平方少圜,泰

21、山雄偉之勢自出;雜樹給人零亂之感,松卻傲霜斗雪,令人欽佩,風雪中那生長在石頭罅隙里的松樹,屹立在泰山之巔更顯得莊嚴肅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給了泰山一種晶瑩凝固靜穆的美;“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則寫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跡罕至和安靜神秘。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此段并非只為體現桐城派的考據特色,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不可缺少??偨Y過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積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積雪中的泰山給了作者獨特的感受,也給了我們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從第二段開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分析第一自然段(展示泰山地理)明確: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

22、”“其陰”“古長城”“日觀峰”的位置由面線點為下文的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著四方游客,吸引著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后面的內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偨Y: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筆巧妙,貌似閑筆卻無一處閑筆;詳寫處濃墨重彩生動形象,略寫處一筆帶過卻又緊扣事物特征,這是本文的寫作藝術之一章法嚴明剪裁得當。第二課時教學重點:領會本文語言特色,掌握基礎知識導語:這篇山水游記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色,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

23、(放映與文中有關的泰山景觀)上節課我們對課文巧妙而嚴謹的行文已有所見識,而有人說登泰山記是一篇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優秀散文,達到了晶瑩澄澈明潤無暇的境界 。那么你的觀點呢?一、請說出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并作賞析句子:“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話就清楚地交代了一長段復雜的旅途生活。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四個動詞用得更是形象傳神:風雪言“乘”,好像作者駕馭風雪,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而且準確生動,富于變化,寫出了作者千里迢迢趕來登山的迫切心

24、情?!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柏摗弊忠詣訉戩o,顯出雪的厚度,又用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有神;“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雪光的亮度,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用語新穎、傳神,形象、生動。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設喻形象?!熬屿F”以靜寫動,寫出霧的輕呈停聚不動的狀態,使人感到一種寧靜氣息;“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云霧的具體形狀,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偉。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句寫的是旭日初升時從日觀峰俯瞰群山所見的景

25、象?!敖{皓駁色”寫色彩,抓住了時令特點(山上都是積雪,故而被日光照著的地方是紅色,未被照著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僂”以擬人手法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烘托出日觀峰的雄偉氣勢凌駕于群峰之上。段落:山頂所觀極有層次由上而下“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從遠到近“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日出過程描繪按時間順序極有層次(略講)二、總結寫法特點: 1.寫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傳神 小結: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登泰山記教學重點第3篇教學目的:1、理

26、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2、理解詞類活用現象:西、東、道、陰、燭3、辨別通假字:采、圜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教學重點及難點:本文詳略恰當的特點;側面烘托的手法教學方法:“讀講析結”四步閱讀法教學課時:2課時一課時一、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二、介紹作者、作品。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

27、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石峪、黑龍潭等名勝古跡。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一、補充注音:汶(wen)水 南麓(lu)石磴(deng)山顛(dian)徂(cu)徠(lai)岱(dai)祠行(xing)宮姚鼐(nai)解釋加點的字二、補充釋字泰山之陽陽

28、: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半山居霧居:停留。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絳皓駁色駁:雜,錯雜。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僻不當道者僻:偏僻。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三、理清課文結構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周圍山川形勢記敘登泰山的經過時間路徑山頂所見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日出時形、色、光日出后色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古跡介紹泰山自然景觀四、說明游蹤第二課時一、導入新課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領略了泰山的高峻、

29、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二、精彩片段分析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明確:(板書)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令。再寫:山麓山頂。路程:四十五里(遠)石級:七千有余(高)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日出前:大

30、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色彩點染絢麗壯美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偨Y: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明確:(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2)

3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三、寫作特點討論、交流、舉例分析。明確: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歸納總結;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

32、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四、布置作業1、完成學案中的練習題2、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登泰山記教學重點第4篇【目標要求】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2、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3、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重難點】重點: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難點:結合本文寫景狀物的寫法,進行藝術審美,從而能夠知識遷移?!窘虒W環節】一、導入。太陽東升西落,日復一日。太陽是光明、溫暖、激情的象征。我們也司空見慣,但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筆下,太陽卻是那樣神奇瑰怪,多姿多彩。

33、毛主席曾在沁園春雪中寫到“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雖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壯麗。詩人金哲在通往太陽的路中寫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條彩綢路”。奇特的想象、繽紛的色彩,為我們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渾壯麗景象。泰山觀日出是泰山頂上一道特別的風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二、學生朗讀全文。三、教師總體分析本文構思。作者以登覽為主線,以日觀峰為主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為我們描摹了四幅氣韻俱佳的生動形象的畫面:泰山地勢圖雪后登山圖泰山日出圖泰山景物圖。四、重點欣賞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斷。1、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余學生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相應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窘處煱鍟繒r間景物特征描寫角度藝術手法及效果五鼓寒風呼嘯積雪擊面云霧彌漫近/動景側面烘托為日出蓄勢稍見山白若樗蒱云一線異色遠/靜景烘托蓄勢須臾云霧幻成五采遠/動景烘托蓄勢日上日正赤刀丹紅光下承之遠/動景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回視絳皓駁色山皆若僂遠/靜景色彩/情態側面烘托拓展意境2、問題討論:1)本段重點是寫日出,可作者沒有直接入題,又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