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升高語文銜接:古詩詞鑒賞(統編版)(解析版)_第1頁
2022年初升高語文銜接:古詩詞鑒賞(統編版)(解析版)_第2頁
2022年初升高語文銜接:古詩詞鑒賞(統編版)(解析版)_第3頁
2022年初升高語文銜接:古詩詞鑒賞(統編版)(解析版)_第4頁
2022年初升高語文銜接:古詩詞鑒賞(統編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程要求古詩詞鑒賞初中課程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高中課程要求1綜合鑒賞詩歌內容2鑒賞詩歌的形象3鑒賞詩歌的語言4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5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知識精講初中知識復習1賞析的詩詞大致可分為寫景抒情、托物言志、題贈送別、山水田園、詠史懷古等類型,以寫景抒情類居多。2命題方式以主觀題為主,客觀題為輔。3命題角度通常涉及四個角度,即形象類賞析、情感類賞析、技巧類賞析、語言類賞析。其中形象類、情感類賞析是命題的重點,也是命題熱點,簡單來說,就是景和情兩個角度。4常考題型有:情感把握題、形象分

2、析題、詩句賞析題、畫面描繪題、閱讀評價題。高中知識預習【形象類題目技巧點撥】人物形象答題技巧分析方法:1.要對詩人的生活經歷、寫作風格、理想抱負等有所了解。2.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3.分析詩中詞句的含義,理解這些物象所承載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詞語,運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答題步驟:點出特點。要在文段的開頭或結尾點出詩人的形象特點,即用一句話“蓋帽”。概括分析。結合全詩的文句進行分析,注意要圍繞“詩人形象”這個中心來寫。如果詩歌運用了一些藝術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寫手法。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會意義或蘊含的作者情感。景物形象(意象意境)答題技巧分

3、析景物的特點或者作用:1、總說形象:概說塑造了什么樣的形象。2、具體分析:結合詩句內容或表達技巧具體分析形象特點。3、形象意義:揭示形象表現的意義(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意境類題目: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描述時一忠實于原詩,二語言力求優美。用兩個雙音節詞概括景物的特點。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怎樣“感傷”。事物形象答題技巧1、分析詩歌中所描寫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態、色澤、特征)和環境特點。2、挖掘物象的內在品格,抓物與志的“契合點”。3、分析詩歌塑

4、造此形象的意義(體現作者的某種情操或情感,表達作者的某種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字詞類題目技巧點撥】賞析詩歌重點字詞(煉字)答題技巧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簡譯;3、點出該字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賞析詩歌重點句子(煉句)答題技巧1解釋該句的含意,寫出表達的情感。2指出它在煉字、詞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達技巧方面的特點。3根據該句在全詩中的位置,分析其對全詩所起的結構作用。4點出其對表達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技巧手法類題目點撥】常見表達技巧(1)表達方式:包括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詩歌鑒賞通常

5、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此外還有記敘(多用于敘事詩)和議論(多用于點明詩歌主旨)等。(2)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對偶、夸張、借代、設問、反問等,其特點和用法跟現代文學作品中的修辭手法大致相同。(3)謀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鋪墊、層層渲染、先總后分、過渡、先景后情、卒章顯志、伏筆、欲抑先揚或欲揚先抑等。(4)其他常見表現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諷今、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對比、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以哀景襯樂情)、白描等。答題步驟第一步: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何

6、種技巧。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第三步:指出運用該手法的作用(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傳達了怎樣的旨趣,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等。)【語言風格類題目點撥】答題步驟1、明特色: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析作用: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語言風格分類1】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練、含蓄、華麗、質樸、簡潔、工麗、雋永、晦澀等類型。1、清新:主要指語言淺顯而有新意。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的語言風格。3、凝練(精練):主要指語言簡潔而含意豐富。4、含蓄:有時也稱蘊藉,其特點是意在言

7、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5、華麗(絢麗):主要指有富麗的詞藻,絢麗的文采,奇幻的情思。6、質樸(平淡、自然):主要指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7、簡潔:特點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8、工麗:既講究辭藻華麗,又講究對仗工整。9、雋永:語意深長,耐人咀嚼。10、晦澀:主要指語言艱澀、冷僻、難懂。【語言風格分類2】1、豪邁雄奇:此種風格的詩,多用具有氣勢和節奏奔放的語言來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營造恢弘闊遠的意境,表現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

8、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2、沉郁頓挫:沉郁就是深沉蘊藉。沉郁的詩作者似乎有千言萬語積壓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發于筆端。如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3、慷慨悲壯: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郁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4、樸素自然:其語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詞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于平淡中蘊含著深意。如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5、婉約細膩:這種風格往往體現

9、出“曲、細、柔”的特點,曲徑通幽,情調纏綿,表達感情細如抽絲。如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這種風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藏在形象中,讓讀者自己展開想象,思而得之。如朱慶馀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7、清新明麗:這種風格往往用清麗的語言來營造優美的意境,表達怡然喜悅的感情。其藝術境界多如大雨過后的清清柳色、荷葉上顫動著的晶瑩水珠。如周邦彥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8、幽默

10、諷刺: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如章碣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語言風格分類3】1、常見作家語言風格:屈原雄渾悲壯、曹操豪放磅礴、陶淵明樸素自然、杜甫沉郁頓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邁飄逸、王昌齡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隱清麗俊逸、王維恬淡優美、溫庭筠綺麗香艷、高適悲壯蒼涼、李賀奇麗瑰秀、柳永纏綿悱惻、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婉約含蓄、辛棄疾的慷慨悲壯。2、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風格:宮廷詩纏綿宛轉、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美、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郁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懷古詩幽深綿長、送別詩意蘊深遠。【主旨類題目技巧點

11、撥】答題思路一、抓住情感語言,掌握情感基調1.抓住兩種“情語”:(1)直接找出顯性“情語”;(2)細心尋找隱性“情語”2.知道“情語”出現的位置:像直接“情語”,多出現在標題、開頭、結尾處,在特殊情況下中間及小序中也會出現。像隱性“情語”一般藏在寫景敘事繪人的文字中和詩的中間位置,有時也會出現在注釋中。必須盯緊這些關鍵“部位”。3.關注“情語”表達的特殊性:正常情況下,詩人用什么情語,就表達出什么情感,但有時會用隱晦、曲折、反語的方式表達,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達“喜悅”之情,可能是反語。因此,不必將“情語”直接拿來就用,還要結合原文語境作準確的理解。當然,這種“口是心非”的表達方式較

12、為少見。二、抓住具體抒情方式,領悟含蓄、隱晦的情感古詩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對于考試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間接抒情,因為它表達的情感含蓄、隱晦,給情感的把握帶來不小的難度。在解題過程中須區分具體的間接方式,對癥下藥。1借景抒情:抓景語悟情語借景抒情是古詩最常用的抒情方式,從景物描寫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個考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功。主要途徑是通過細讀,看看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調是什么(指冷色調與暖色調),它們又與情感有著怎樣的正關聯或負關聯。2.托物言志:抓物語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詩常見的抒情方式。應抓住描寫物象的語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態、色彩、味道)和內在品

13、性以及環境特點,并能深入其里,聯系詩人自身的經歷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找準物與志的契合點。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的情感一般是雙層的,一關乎物之情,二關乎物后志。3.用典抒情:抓典語悟情感用典是古詩的普遍現象,每一個典故都有作者獨特的考慮,因此,要思考典中情,首先要靠自己的積累及詩后注釋,判斷詩句是否用典以及用了什么典故,再結合內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的(正用或反用),從而挖掘其深層情感。抓住典故中的主人公與作者的聯系是理解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的情感往往也是雙層的,一關乎典故情感,二關乎作者情感。三、抓住時空轉換,領悟變化的情感詩人的情感在詩中有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富于變化的,如何把握這變化的情感

14、呢?其中一個重要路徑就是抓住詩中時間、空間的變化。從時間上講,詩人的情感有過去、現在與將來的變化,如回憶過去,感到很美好;駐足現在,覺得傷感;展望將來(想象),充滿期待。讀詩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時間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離別詩,一般分成離別時和離別后兩個時間段寫,離別時自然要痛苦,離別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從空間上講,空間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溫暖;在外鄉的路上,頗有羈旅之苦。空間不同,實際上是不同景物對象的轉換,讀時如能抓住不同空間里的不同描寫對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間變化而產生的情感變化。四、抓住結構層次,領悟豐富的情感言少而情豐,是古詩表達的一個重要特點。詩

15、人盡可能利用最經濟、最凝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情感。這一點,正是高考命題的重點。作為考生,自然要咀嚼這精練的語言。還要注意的是,這情感的豐富性也與詩的結構層次密切相關。結構層次越多,表達的情感就越豐富;做題時善于切分結構層次,就有可能獲得更豐富的情感要點。如果是一句詩,可能有一個層次一個情感要點;如果是兩句(一聯),往往是兩個層次兩個情感要點;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幾個句子,自然就有幾個層次幾個情感要點。閱讀與答題時,必須要有這種層次的切分意識,有“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整體意識,方能讀出、答出豐富的情感來。答題模板1.情感概括題答題模式:基于何種原因(或情境)產生的+情

16、感基調。“情感基調”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兩個雙音節詞表示,如惆悵、孤獨、欣慰、憤懣、激憤、悲憤、閑適、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產生的這種情感,如陸游書憤表達的是一種悲憤之情,這種情感是由報國無門而產生的。2.情感分析題情感分析題有兩種答題模式:(1)具體+概括:先對具體詩句進行分析,然后指出抒發的情感內涵。(2)概括+具體:先指出抒發的情感內涵,然后對具體詩句進行分析。這里的分析一定要結合語言,說出情感的依據和來由。3.情感評價探究題這類題屬開放性試題,答題步驟為:第一步,明確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找到原詩中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地方,闡述理由和原

17、因。知識精講一(2021廣東深圳市高一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雨過偶書王安石霈然甘澤洗塵寰,南畝東郊共慰顏。地望歲功還物外,天將生意與人間。霽分星斗風雷靜,涼入軒窗枕簟閑。誰似浮云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句寫雨下得大,來得及時,蕩滌世間塵埃,流露出詩人的贊美與喜悅之情。B第二句點明耕作的百姓無不為這場大雨而歡欣鼓舞,體現了詩人對民生的關注。C頷聯寫上天降下的甘霖帶來土地的豐收,隱含著詩人對上位者施恩于民的期盼。D雨過天晴,星斗燦爛,但是涼風吹進了軒窗,又給詩人帶來了一絲落寞與惆悵。2本詩最后一聯借“浮云”說理,請簡要分析。【答案

18、】1D2最后兩句是說人一旦實現了抱負,就要像云一樣悄然隱退,不求功名,不必留戀官場的知進退的人生態度。【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的能力。D“又給詩人帶來了一絲落寞與惆悵”錯。“涼入軒窗枕簟閑”是說雨后涼氣進入窗戶,令人感到悠然閑適。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尾聯由“雨”轉到現實生活中的人,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云的進退,是很合時宜的,人需要雨時,它便來到天空下起雨。待雨下過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邊去了。現實生活中的人,有誰能如此知進退呢?作者寫雨,其實是寫自己,作為政治家,希望自己像久旱時的甘雨一樣,給天下帶來好處,干一番福澤萬民的事業。這是他對自己的期望

19、。王安石做宰相期間,實行新法,企圖減輕人民的負擔,促進生產,富國強兵,種種愿望同他這首詩中的思想是一致的。此外,詩中也提出要功成身退,就像浮云一樣:人們需要雨的時候,便來下雨;下過雨后,就不求功名,不再留戀官場,悄然隱退。王安石通過云的知進退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寫作角度新穎獨特。二(2021廣東湛江市高一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羌村(其三)杜甫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前四句

20、寫“客至”時群雞斗爭,詩人只好驅雞上樹后接待客人。B五至八句寫父老攜酒來看望我,表現了父老看重情禮,民風淳樸。C“酒味薄”是詩人斟酒的謙辭,巧妙地引出了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描寫。D后四句詩寫詩人為答謝父老而歌,“歌罷”仰天長嘆,四座父老淚流滿面。2杜甫有仁者情懷,對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體察人微。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詩中是如何體現杜甫這種情懷的?【答案】1C2詩人借父老之口,用“黍地無人耕”反映了戰亂給人民生產帶來了嚴重的破壞。詩人用“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反映了時世的艱難,人民長時間生活在動蕩的戰亂之中。【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酒味薄是詩人斟酒的謙辭”錯誤。“酒味薄”是

21、父老斟酒的謙辭,而不是“詩人斟酒的謙辭”。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表現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由于拿不出好酒,鄉親們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說明原因: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連年戰禍,年輕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線,詩人借父老之口,用“黍地無人耕”反映了戰亂給人民生產帶來了嚴重的破壞,由此體現出戰亂的危害。“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稍微年輕的人全都東征去了,折射出“安史之亂”的全貌,反映了時世的艱難,人民長時間生活在動蕩的戰亂之中。對點精練一(2021廣東茂名市高一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山居即事王維寂寞掩

22、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詩人隱居山中,在蒼茫的暮色中關閉柴門,遠望余暉。B“鶴巢松樹遍”寫鶴在松林中到處筑巢,表現生機盎然的景象。C頷聯運用了擬人手法,“遍”、“稀”二字用得很好,寫出山居環境的熱鬧。D此詩描繪了詩人在山中愜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2“渡頭煙火起”一句中借“煙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詩詞語句沒有運用這種寫法的一項是()A幾家煙火依村步,何處漁歌似故鄉。(司馬扎曉過伊水寄龍門僧B四面云山誰作主,數家煙火自為鄰。(朱灣尋隱者韋九山人于東溪草堂C水曲山隈

23、四五家,夕陽煙火隔蘆花。(徐積漁父樂)D更九衢、煙火近元宵,聞嬉笑。(劉仙倫滿江紅)3本詩的后兩聯寫出了怎樣的景與情?【答案】1C2D3景:寫出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人們采菱而歸的景象。表現出作者悠然閑適的心情。情:整首詩塑造了一位內心落寞、品行高潔、悠然享受隱居生活的隱士形象。【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的能力。C.“寫出山居環境的熱鬧”錯誤,“遍”字表現松茂鶴多,“稀”字表現來訪者少,兩者對照寫出山居環境的幽靜。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掌握修辭手法的能力。選項ABC中“煙火”都是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D.“更九衢、煙火近元宵,聞嬉笑”描寫元宵節時放煙火的情景,不是借

24、代。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景物和情感的能力。句意:嫩竹節已添上一層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紅衣。渡口處的漁火星星點點,是處處采菱人蕩舟來歸。尾聯描寫夕陽西下之時,嫩竹又添新粉,荷花清新可愛,遠處渡頭一片喧鬧,人們采菱而歸近處人家炊煙升起的景象,嫩竹、紅蓮、炊煙、人家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恬淡閑適的意境,表現出作者居住山中悠然閑適,以及對山中美景的喜愛之情。尾聯末字落在一個“歸”上,暗合其歸隱之意,隱隱有陶潛之情。盡管周圍是熱鬧活潑,生生不息,充滿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詩人的心卻是孤寂的。此詩雖然寫出了作者愜意的生活,卻又在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的落寞之情。大自然的萬物都是熱鬧鮮活的,嫩竹、紅蓮,唯

25、有詩人的心是寂寞孤獨的。二(2021河北保定市高一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長相思令煙霏霏吳淑姬煙霏霏,雨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注吳淑姬為湖州秀才之女,聰明貌美,被富家子弟強占,富家子弟反誣告她行為不軌,被關進監獄。郡守的賓客幕僚要求吳淑姬如能作詞一首表白自己,便為她解脫。她便以此殘冬景色為題寫作此詞。塞管,塞外胡樂器。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煙霏霏,雨霏霏”寫風雨如晦,氣候極其惡劣,這惡劣的自然氣候正是暗喻吳淑姬所生活的社會環境。B“雪向梅花枝上堆”意思是梅花枝上堆滿了雪,下一句很自然就問春從哪里來,這

26、是從詞人心底發出的呼喊。C“醉”和“睡”,不是實指生活中的醉酒和睡眠,而是說詞人被一場官司打擊得暈頭轉向,終日處在昏昏醉夢中。D詞的下片中,“疏影橫斜安在哉”一句運用反問,與上片的提問承接起來,進一步表達了詞人的心情。2本詞運用了類比手法,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答案】1D2這首詞描繪了深冬殘雪中梅花的遭遇,并與自己受污受屈的不幸命運作類比,委婉地表達了渴望申訴,要求自由的心情。【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D.“運用反問”錯誤,反問是光問不答,答案就在問句中,而此處“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是前問后答,應是設問。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類比

27、”這一手法的特點。“類比”是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們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結論。然后分析詩歌內容,找到有相似特點的兩個對象,并進行分析。這首詞中描繪了深冬殘雪中梅花的遭遇,結合注釋對作者的介紹來看,“吳淑姬為湖州秀才之女,聰明貌美,被富家子弟強占,富家子弟反誣告她行為不軌,被關進監獄。郡守的賓客幕僚要求吳淑姬如能作詞一首表白自己,便為她解脫。她便以此殘冬景色為題寫作此詞”,由此可知,作者的遭遇與梅花相似,所以作者將梅花與自己受污受屈的不幸命運作類比,委婉地表白了渴望申訴,要求自由的心情。詞的上片連用“霏霏”疊字,強調風雨如晦,氣候極其惡劣。一團團的殘雪無情地堆積到梅花枝上,簡

28、直讓人透不過氣來。雖然明知冬天不會太久了,殘冬一過,春天就要來臨。但眼前這種煙雨、雪壓霜欺的景象,直叫人懷疑春天還會有么?不言而喻,這惡劣的自然氣候正是暗喻吳淑姬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是蒙受種種冤屈的弱女子所感受到的黑暗社會對她的重壓。她從心底發出“春從何處回”的呼喊,渴望春天快快降臨,渴望洗刷蒙受的不白之冤。詞的下片憧憬獲得自由后的美好情景:那時冰雪消融了,一簇簇,一朵朵的梅花從睡夢中醒來,綻開了緋紅的醉眼。月亮出來了,梅枝在月光下疏影橫斜,暗香浮動,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呵!然而,這種境界并不存在,現實仍然是昏暗冷酷,所以“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是以設問句提出的,這就與上片設問承接起

29、來,并更進一步強烈地表達了渴望自由的心情。最后以“從教塞管催”作結,意思是:既然無情雪堆積在梅枝上,梅花無法展現她的美麗,就任笛曲吹吧!吹得梅花紛紛飄落也毫不憐惜,既然一切誣告不實之詞象臟水一樣往我身上潑來,我的冰清玉潔被玷污了,形象被歪曲了,就讓臟水繼續潑吧,直至我窒息、消亡!這是出自憤憤不平的呼喊。所以說作者其實是將自己和梅進行了類比。三(2021河北保定市高一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奉酬永叔見贈王安石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摳衣最出諸生后,倒屣嘗傾廣座中,只恐虛名因此得,嘉篇為貺豈宜蒙。(注)歐陽修寫了一首詩贈王介甫,對王安石之詩文大

30、力推崇,期許很高。王安石回贈此詩。窺,指窺墻,論語子張中記載:“子貢曰:譬之官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韓公,指韓愈。摳衣,提起衣服前襟,古人迎趨時的動作,表示恭敬。倒屣,來不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貺(kung),賜予。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詩人傳道義之壯心有余,再去學文的余力不足,恰好與頷聯呼應。B頷聯寫詩人縱然能達到孟子的高度卻難及韓愈肩背,推崇韓愈更過孟子。C頸聯寫詩人拜謁歐陽修雖然在諸生之后,卻常常得到歐陽修的特別相待。D全篇緊扣歐陽修的贈詩,表明作者的志向和理想,口吻謙謹,用語得體。2請簡要賞析這首詩的抒情方式。【答案】1B2(1)直接抒情。首

31、聯直言自己有傳道授義的壯心,謙遜中透露出堅定、自信;尾聯寫自己唯恐暴得虛名,愧對歐陽修的贊譽,表達了恭敬謙遜之情。(2)借典故傳情。頷聯借“窺墻”之典,說明自己愿窺孟子之門墻,無力學韓愈之文章,表達傳道授義的堅定、自信;頸聯用“摳衣”的典故表達對歐陽修的恭敬,用“倒屣”的典故寫歐陽修對自己特別相待,表達了對歐陽修的感激之情。(3)借事傳情。頸聯借自己拜謁歐陽修在諸生之后卻獲其特別相待一事,表達了對歐陽修的恭敬與感激之情。【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推崇韓愈更過孟子”錯誤。頷聯意謂縱使有朝一日能夠窺見孟子的門墻,但恐怕終生也難以望及韓愈的肩背。這并不是推崇韓愈更過孟子

32、,而是呼應首聯,將傳道始終置于學文之前。若能窺到孟子門墻,于傳道有所心得,恐怕已無余力在文章上向韓愈看齊。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直接抒情。首聯“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意思是“我傳揚孔孟道義的雄心還是有的,但學習寫作文章卻感到力不從心”,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傳揚古代圣人和先賢的道義的決心和志向。尾聯“只恐虛名因此得,嘉篇為貺豈宜蒙”意思是“我深感惶恐,怕以后自己浪得虛名,您贈給我的美好詩篇及崇高評價我實在不敢承當啊”。表達了詩人對歐陽修文壇泰斗的尊敬、欽佩與感激。借典故傳情。頷聯“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的意思是“他日能夠窺探到孟子道義的奧妙也就心滿意足

33、了,終生豈敢奢望在寫作方面超過韓愈?”,頷聯借“窺墻”之典,說明自己愿窺孟子之門墻,無力學韓愈之文章,呼應首聯,將“傳道”始終置于“學文”之前,同樣表達了傳揚古代圣人和先賢的道義的決心和志向。頸聯“摳衣最出諸生后,倒屣嘗傾廣座中”的意思是“我和您的那些晚生后輩恭敬地來拜訪您,卻得到您極度重視與獎掖”,用“摳衣”與“倒屣”的典故,同時,借事傳情,寫歐陽修對自己特別相待,表達了對歐陽修的感激之情。四(2021湖北高一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雪后到乾明寺,遂宿蘇軾門外山光馬亦驚,階前屐齒我先行風花誤入長春苑,云月長臨不夜城未許牛羊傷至潔,且看鴉鵲弄新晴更須攜被留僧榻,待聽催檐瀉竹聲(注)

34、本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蘇軾被貶黃州是年冬,黃州大雪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雪后山光耀眼,馬兒驚異,我乘興踏雪去游乾明寺,將木屐齒痕印上石階B頷聯繪寺中雪景,東風誤吹,詩人到長春苑欣賞梨花開遍,月光雪色輝映似白天C頸聯表白詩人對至潔白雪的呵護,以及雪后初晴鳥雀歡鳴帶給詩人的喜悅心情D尾聯寫作者留連不返,寄宿僧榻,目的是要欣賞大雪融化之景,且待臥聽融雪聲2宋詩精華錄評價這首詩:“寫山光,真寫得出”請簡要分析本詩寫景的特點及其作用【答案】1B2一是寫景形象想象夸張自然雪后山光耀眼,馬兒驚異東風誤吹,寺廟如長春苑梨花開遍,月光與雪色輝映總似白天擬人手法生動形象

35、“鴉雀弄新晴”,運用擬人手法雪后初晴,鳥雀歡鳴充滿生機二是感情真摯全詩辭情明快,反映了詩人雖在貶斥之中,處境艱危,但熱愛美好事物熱愛生活的情趣依然并不消減的積極樂觀態度【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B.“詩人到長春苑欣賞梨花開遍”錯誤,長春苑謂帝王宮苑。應該是,詩人乘興踏雪去游乾明寺,隆冬之季東風誤吹,寺廟如長春苑梨花開遍。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作用以及表達技巧的能力。從寫景方面來看,這首詩以寫景生動見長。首聯寫雪后到乾明寺,用“馬亦驚”來烘托漫山皆雪,一片銀色世界;頷聯寫寺中雪景,時正嚴冬,梨花不當開,故置一“誤”字,這寺廟如長春苑梨花開遍,月光與雪色交相輝

36、映,使這不夜城光明總似白天。由此看來,這里使用夸張和想象的手法。頸聯“且看鴉鵲弄新晴”,想象雪晴之后,鴉雀戲弄于千樹萬樹梨花間,尤其可人,這里兼有想象和擬人,以“弄”賦予“鴉鵲”人的情態。由此看來,寫景很形象,如同置身于這一銀色世界一樣。再看情感表達。由詩歌注釋“本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蘇軾被貶黃州”可知,詩人此時被貶,但是詩人并沒有因此而情緒低落,尤其是后四句,充分抒發了他對這一至凈至潔的雪景的熱愛,反映出他的生活情趣。由此表現出,他即使在被貶的地方,生活態度仍然是積極的,并不以個人的遭遇介懷。五(2021咸豐春暉學校高一月考)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搗衣詩梁柳惲行役滯風波

37、,游人久不歸。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注搗衣:古時衣服質地較硬,須先置石上以杵反復捶搗,使衣料柔軟以便裁縫。柳惲: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南朝梁大臣、學者。少有志行,立性貞素,為政清靜,人吏懷愛。亭皋:水邊的平地,此處暗指思婦所在的江南。木葉下:化用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隴首:隴山之巔,此處泛指北方邊地。牖(yu)窗戶。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首閨怨詩,搗衣的勞作,最易觸發思婦懷遠的情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抒發的也是這種情感。B首聯用虛筆,女主人公想象丈

38、夫久久不歸,可能是因為風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滯留他方,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C頸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陽西下,鳥兒歸巢,反襯游子有家難歸;秋蟲對戶悲鳴,悲傷的叫聲烘托出思婦的惆悵。D尾聯照應題目,實寫來年春天,游子應穿上輕薄的春服,脫下破舊的冬衣,表現了邊塞環境的惡劣。2梁書中記載,南朝文學家王融對這首詩的頷聯“見而嗟賞”,請從表現手法角度賞析頷聯的精妙。【答案】1D2想象(或虛實結合)。思婦由眼前“亭皋木葉下”的深秋景象,聯想到丈夫所在的隴首一帶,此刻也應是秋云飄飛的時節,表達了對游子的思念之情。用典。“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寫湘君虔誠地盼望湘夫人的到來,頷聯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動地寫出

39、了思婦在秋風起而木葉下的季節盼望游子歸來的情景。對仗(或對偶)。內容上,上句寫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寫北方邊塞的丈夫遲遲不歸。詞性上,“亭皋”與“隴首”相對,都是表地點的名詞;“木葉”與“秋云”相對,皆為秋天的意象;“下”與“飛”則皆為動詞,兩詞使畫面具有動態美。音韻上,上下兩句平仄相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選用“木葉下”“秋云飛”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動地表現了懷人的主題。【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實寫來年春天”錯誤。“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最后兩句是思婦的內心獨白:眼下已是木葉紛飛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遠

40、在千里之外的隴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應當穿上春裝了,哪里能及時見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這一設想,不僅顯示了南北兩地的遙隔,而且透露出思婦對遠人的體貼與關切,將搗衣的行動所包含的深情蜜意進一步表現出來了。可見是虛寫來年春天。故選D。2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規范答題:第一步,指出運用了哪種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第三步,簡析這種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達意中作用。本題題干中“見而嗟賞”的意思是嘆為觀止,即贊揚寫得精妙。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運用想象手法。上句是思婦搗衣時眼中所見之景。下句是思婦心中所想之景。隴首,此處即泛指北方邊塞之地。思婦由眼前“亭

41、皋木葉下”的深秋景象,聯想起丈夫所在的隴首一帶,此刻也是秋云飄飛的時節了,想象中含有無限思念與體貼。用典。“亭皋”,水邊平地,暗切思婦所在的江南。“木葉下”化用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意境,暗透思婦在秋風起而木葉下的季節盼望游人歸來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對仗。“秋云飛”的意象,不但明點秋令,而且象征著游子的飄蕩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這一片飄蕩無依的“秋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呢?兩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實景一懸想,不但對仗工整,形象鮮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蘊涵,能引發多方面的聯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單純寫景,而思婦悲秋嘆逝、懷念遠人的

42、感情即寓其中,意緒雖略帶悲涼,而意境疏朗闊遠。六(2021湖南邵陽市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杜甫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注)因徐知道據成都叛亂,杜甫曾一度離開成都草堂,避難于梓州、閩州等地。廣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攜家由梓州赴閬州。二月,聽說嚴武再度任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同時,嚴武也來信相邀,詩人于是決定重返成都。“嚴鄭公”即嚴武,廣德元年被封為鄭國公。此時以黃門侍郎為成都尹,故稱“黃閣老”。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

43、一項是()A這首詩的前四句交代了詩人在成都草堂居住時的所見之狀以及所慮之事。B頸聯意在強調生活有了依靠,療養有了條件,顯示了對朋友的真誠信賴。C尾聯“行路難”語意雙關,“信”字包涵著詩人歷經艱難困苦后的無限感慨。D詩人將歡欣與感慨融合,將瞻望與回顧同敘,更顯出了思想情感的深厚。2本詩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1A2對草堂現狀的擔憂。焦慮沙岸崩塌,損壞藥欄,也擔心江檻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喜愛新松,痛恨惡竹。從“恨不”“應須”可以看出,詩人喜愛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隨時態而變;痛恨惡竹,是因惡竹隨亂而生。生活安定的歡喜。“生理”,即生計。詩人的生計全憑嚴武照顧,衰老的身體也可托

44、付給益壽延年的丹藥了,顯示了詩人對朋友的真誠信賴和歡樂、輕松之情溢于言表。人世艱難的感慨。三年,兵禍不斷,避亂他鄉,飄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頭了。一句“行路難”,感慨萬千。【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內容、思想情感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詩人在成都草堂居住時的所見之狀以及所慮之事”錯。根據標題“將赴成都草堂途中”可知,這里應該是設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意思是:自從離開草堂,常常焦慮沙岸崩塌,損壞藥欄,現在恐怕連同江檻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這雖是詩人遙想離開成都之后,草堂環境的自然遭遇,但這也體現了詩

45、人對風風雨雨的社會現狀的焦慮。“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意思是:新栽的松樹恨不能快速地長成千尺高樹,到處亂生侵蔓的惡竹應該斬掉它一萬桿。從“恨不”“應須”可以看出,詩人喜愛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隨時態而變;痛恨惡竹,是因惡竹隨亂而生。故此總結:喜愛新松,痛恨惡竹。“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意思是:詩人的生計全憑嚴武照顧,衰老的身體也可托付給益壽延年的丹藥了。這里意在強調生活有了依靠,療養有了條件,顯示了詩人對朋友的真誠信賴和歡樂之情。“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最后兩句,詩人忽又從瞻望未來轉到回顧過去,有痛定思痛的含義。這三年,兵禍不斷,避亂他鄉,飄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

46、包骨頭了。詩人過去常讀古樂府詩行路難,等到身經其事,才知世事艱辛,人生坎坷。“行路難”三字,語意雙關。一個“信”字,包涵著詩人歷經艱難困苦后的無限感慨。七(2021湖南)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水調歌頭和龐佑父張孝祥雪洗虜塵靜,風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注:龐佑父:一作佑甫,名謙孺(11171167),生平事跡不詳,他與張孝祥、韓元吉等皆有交游酬唱。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虞允文大敗

47、金兵于采石江上,軍民振奮。張孝祥聞訊后,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寫下這首詞。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起句“雪洗虜塵靜”,筆調輕快,充滿勝利的喜悅和自豪,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采石之勝,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洗雪“靖康之恥”,消解了宋人痛失家國之恨。B“何人為寫悲壯”二句,敘寫歡慶勝利的情景。“悲壯”與“吹角”,上下相關聯,渲染氣氛,使一種充滿勝利歡快的情緒躍然紙上。C“湖海”三句自抒襟懷,說明自己平生具有豪情壯志但報國無門。面對關塞殘破的風景,詞人夜不能寐,燃燭撫摸寶劍,心潮難平。D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郁,閃耀著時代的光彩,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融入

48、詞中,自然貼切,舒卷自如。2借典抒情是詩詞常用的手法,思考本詞下片借典故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答案】1C2表達自己對英雄人物的贊美和崇敬之情。想當年周瑜在赤壁大戰時年僅三十四歲,謝玄在測水之戰時年僅四十一歲,他們正處在大有作為的青壯之年。表達自己渴望建立功業收復中原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借宗愨乘風破浪和祖逖中流擊楫的故事,表達了自己上陣殺敵報效國家的愿望。表達自己對中原失地的懷念和收復國土的擔憂。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測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思想情感、藝術特色的能力。C“報國無門”錯。

49、“湖海”三句說明自己平生具有豪情壯志,對中原淪喪感到痛心,渴望恢復中原,目睹山河之異,亟欲一展平生抱負。夜間燃燭撫摸寶劍,心潮難平。沒有提及“報國無門”。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寫三國的周瑜和東晉的謝玄都是作者所崇敬的歷史人物。想當年年僅三十四歲的周瑜在赤壁大戰,年僅四十一歲的謝玄在測水大戰,他們正處在大有作為的青壯之年。此處表達詞人對英雄人物的贊美和崇敬之情。“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詞人寫周瑜和謝玄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同樣,謝玄殺敵的測水橋邊

50、,也已變得荒蕪不堪。此處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際上并不多,因而詞人不禁觸景傷情,引發內心無限的愁緒。此處用典表達詞人對中原失地的懷念以及對收復國土的擔憂。“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此處借宗愨乘風破浪和祖逖中流擊楫的典故,表達了自己上陣殺敵報效國家的愿望。當前江淮失地還沒有收復,詞人希望自己能奔赴戰場,為國效力,一展平生抱負。故此處用典表達了詞人渴望建立功業、收復中原、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八(2021長沙市湖南師大附中高一期中)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春思皇甫冉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51、。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注)馬邑:秦所筑城名。龍堆:白龍堆的簡稱,指沙漠。錦字:晉書記載,竇滔妻蘇氏,善屬文。苻堅時,滔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詩寄滔。全詩共八百四十字,縱橫反覆,皆成文意。論:表露,傾吐。元戎:猶主將。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這首律詩的主人公是一位出征軍人的妻子,她目睹京畿的繁華與和平,遙想從征的親人卻不能享受這寧靜,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B額聯的“心隨明月到胡天”與李白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手法相似,都將明月當作心靈相通的媒介,表達出對遠人的擔憂與牽掛。C頸聯的“論”和“笑”都用了擬人手法。上句

52、借用回文詩的典故,抒寫思婦的悔恨之情;下句寫思婦感到自己被嘲笑時的憤懣不平。D尾聯寫女主人公不問夫君問主帥,何時才能燕然記功,戰勝而還,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相關聯,賦予了本詩更為深遠的社會意義。2詩歌首聯歷來為人稱道。其中“鶯啼燕語報新年”在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C2點明新春佳節,描繪生意盎然的景象,交代主人公情感觸發的原因,巧點題旨“春思”。與下文中幾千里外的“馬邑龍堆”的荒涼形成鮮明對比,同時與額聯的“層城臨漢苑”相呼應。以樂景襯哀情,以熱鬧美好的春景反襯閨婦思念征夫的寂寞感傷,并自然引發后面的記敘抒情。【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表達技

53、巧的能力。C.“上句抒寫思婦的悔恨之情;下句寫思婦感到自己被嘲笑時的憤懣不平”錯,上句錦字回文詩的內容無非離情別恨,錦字詩有多長,恨便有多長,錦字詩無窮,恨也無窮,寫出的是思婦對征人的無限思念之情。“樓上花枝笑獨眠”意思是“樓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獨眠”,樓上花枝本無情,然而在詩人眼中,那花團錦簇的樣子,很像是在嘲笑獨眠之人。本句寄托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并沒有表現出思婦的“悔恨之情”“憤懣不平”。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本題要求分析“鶯啼燕語報新年”在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此類試題一般從詩句的內容,手法情感和結構上的作用分析,答題時注意詩句的位置,此題詩句處于詩歌的開頭,從內容看,“鶯啼燕語報新年”,鶯歌燕語預報了臨近新年,點明時間是新春佳節,描繪了春天黃鶯悅耳的啼叫,燕子歸來,燕語呢喃的景象,交代主人公情感觸發的原因就是聽到鶯歌燕語,思念之情“打起黃鶯兒”無理地被觸發,巧點題旨“春思”。從結構看,本句與頷聯的“層城臨漢苑”相呼應,在新年之時,每逢佳節倍思親,詩中的女主人公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