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古瓷瓶欣賞梅瓶梅瓶簡介: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系有一
2、對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書“清沽美酒”,一書“醉鄉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無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梅瓶演變 梅瓶出現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在宋朝,民間生產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宋代的梅瓶,器體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于直線,底部比較小,器體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處理手法多樣,常有棱角分明的轉折。各地瓷窯都有燒制,但以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到了明清,御窯廠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梅瓶,而且造型越來越優美。有的用來裝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為了宮廷陳設品
3、。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圓渾厚實,沒有明顯的線角轉折;肩部向上抬起,線條飽滿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狀,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結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書“內府”二字,當屬宮內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梅瓶講究圖案化,龍紋較死板。 清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有的向寬短型發展,有的向瘦長型發展,胎體與乾隆時期區別不大,釉色的白度較乾隆時高,而釉的質地較乾隆時有所下降。梅瓶花紋比較多樣,但藝術品位較乾隆時期差。 梅瓶如果說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麗,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話,那么明代的梅瓶則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
4、由于造型比例不當,給人以不諧調和不完整的感覺,不及明代的水平。 青花龍穿花紋梅瓶青花龍穿花紋梅瓶肩部款識青花龍穿花紋梅瓶,高43cm,口徑6.7cm,足徑15cm。瓶唇口外撇,短頸溜肩,肩下漸收至底。通體青花紋飾。肩部繪變形靈芝及蓮花瓣紋一周。瓶身繪二龍穿纏枝花紋,近底處亦繪變形靈芝、蓮瓣紋一周,瓶肩部有青花楷書“大明萬歷年制”橫行六字款。明萬歷時青花瓷器器型豐富多樣,且制做大型器物之風十分盛行。當時的青花梅瓶最高者可達六十多厘米。其形制多為撇口或小直口,長頸,硬折肩,腹細長漸收。紋飾亦十分多樣,有云龍、纏枝花卉、人物紋等多種。此瓶器型高大規整,釉面潤澤,青花色澤藍中泛紫,是萬歷青花大器的代表
5、作。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46.1cm,口徑6.2cm,足徑13.4cm。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棱。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云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云頭紋,內繪牡丹花葉。佛經中說曼荼羅始轉于東方,末至西北,總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圍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龍紋等為飾,寓意皇帝威加天下。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細膩潔白,釉質滋潤透亮,青花色澤濃艷。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工細的描繪加
6、上繁復的層次,形成了花團錦簇的藝術風格。器肩與近足處碩大的青花云頭紋借鑒了元代絲織品披肩的圖案,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瓷器裝飾藝術的特點。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徑5cm,足徑8.5cm。瓶小口出邊,溜肩,肩下漸收,內圈足。通體施青白釉,腹部刻纏枝花卉。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較為典型的修長形梅瓶略顯粗短。所刻花紋在勻凈的青白釉面上若隱若現,青白相映,素雅恬靜。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胎質潔白,聲音清脆,因此有專家認為傳說中對“柴窯”的品評,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很可能是指這種青白釉而言。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盤、碗類居多,瓶類器物傳世較少,故此梅
7、瓶愈益珍貴。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宋,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劃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脛部刻上仰蕉葉紋。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使用時應配有木座。釉質滋潤,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特別是所刻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刻花、劃花是定窯常見的裝飾方法,常用于瓶、缽、碗、盤上。紋飾有云龍、蓮瓣、荷葉、萱草、游魚、游鴨紋等。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高46.8cm,口徑4cm,足徑10.3cm。瓶
8、唇口,短頸,溜肩,上部豐滿,腹下漸斂,寬圈足。瓶身以白地黑花為飾。肩上繪圖案形蓮瓣紋一周,腹部繪纏枝花卉紋,腹下飾卷枝紋一周,每組紋飾間及瓶身下部均隔以粗細線紋數道。素底無釉。此瓶紋飾構圖簡練,寥寥數筆,神采飛揚,體現了磁州窯簡練而生動的裝飾風格。白釉梅瓶白釉梅瓶,唐,高42.5cm,口徑9cm,底徑17.5cm。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平底實足。胎質細膩。通體施白釉,釉面光潔,無任何雜質,玻璃質感較強,透明度較高,釉面上布滿均勻細碎的開片紋。此種造型習慣上稱為“梅瓶”,是裝酒用具,亦可插花用作“花瓶”。一般認為,瓷梅瓶始燒于宋代,此件實物證明,其在唐代就已出現。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
9、,宋,高19cm,口徑5cm,足徑6.8cm。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內凹足。通體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紋飾部分露黃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畫,裝飾效果極強。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刻花梅瓶,宋,高31.7cm,口徑4.6cm,足徑9.6cm。瓶直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瘦,圈足。瓶外口凸起弦紋一道,肩及足上各刻弦紋兩道,瓶身刻漩渦紋。器里外施青白釉,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開碎片紋,素底。此瓶器形大而完整,為景德鎮青白瓷中罕見的器物,頗能代表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燒造水平。據考古資料分析,景德鎮窯五代時始燒青瓷和白瓷,質地較為粗糙。宋代改燒青白瓷,以質地精良、產量巨大嶄露頭角。青白瓷胎薄質堅,釉色如青天
10、,故俗稱“影青”,有一種類似青白玉的美感。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這種瓷器的透光度較好,若仰光透視,其胎上所印、刻花紋可內、外影見故俗稱“影青瓷”。由于這種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時期曾行銷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在南方地區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湖田窯為代表的龐大的青白瓷生產體系。 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花卉紋梅瓶,宋,高39.4cm,口徑3cm,足徑9cm。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頸,溜肩,瘦長腹。通體繪有黑彩紋飾。肩部繪雙層蓮瓣紋與朵花紋各一周,腹部繪主題紋飾纏枝花卉,花瓣肥大,花葉纖細卷曲。畫面雖然滿密,但花、葉主次分明,清晰可辨。腹下部
11、亦繪朵花與上仰蓮瓣紋,與肩部紋飾相呼應。各層紋飾之間以弦紋相隔。磁州窯中白地黑花裝飾的瓷器,最能體現出民窯那種粗獷豪放、雄健渾厚的藝術風格,人們習慣上將這種風格稱作“磁州窯型”。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白度不高且比較粗糙的胎體上施一層化妝土,以達到粗瓷細作的效果,然后在這層化妝土上施用各種裝飾手法,因而形成了磁州窯特有的風格。白地黑花為宋、金、元時期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品種,裝飾效果類似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其紋飾均為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山水、花鳥、人物、嬰戲、動物、詩、詞、曲、對聯、警句等,內容豐富。紋飾繪畫用筆簡練,線條明快,圖案結構自由,帶有繪畫性的構圖則表現故事和傳說的情節。所描繪的人物活動、
12、飛翔的群雁、游動自由的魚、水中搖擺的水草,以及畫中題詩等都形式自如活潑,富于生活氣息。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梅瓶紫紅斑,元,通高39.3cm,口徑3.8cm,足徑7.2cm。瓶小口,圓唇,短頸,肩以下漸斂,圈足。蓋為覆杯形,蓋沿及蓋內壁下半部無釉。灰白色胎。通體施天藍釉,釉層棕眼較多,釉垂流現象明顯。蓋及瓶腹均涂抹紫紅色斑。足根及底部無釉,蓋、瓶無釉處均為醬褐色。此件梅瓶在天藍色地釉上施紫紅色斑塊,猶如片片彩霞,爽心悅目。這種裝飾完全出自工匠施釉時的隨意涂灑,燒成后卻呈現出詩意的畫面。作為酒具的梅瓶在流傳過程中多數瓶蓋已失,且鈞窯瓷器中梅瓶也較為少見,因此這件帶蓋的鈞窯梅瓶流傳至今殊為難得。 景德
13、鎮窯青花云龍紋梅瓶,元,高41.6cm,口徑6cm,足徑14cm。梅瓶折沿,細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足底無釉,泛火石紅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雙弦線把紋樣分成5層。肩部繪卷草紋和下垂云肩紋,云肩內繪纏枝菊紋,云肩紋間飾卷草紋。腹部繪云龍紋。脛(jng音徑)部繪卷草紋和仰蓮瓣紋。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細膩,云龍紋描繪得形象鮮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元代青花的裝飾借鑒了一些元代絲織品圖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紋和如意云頭紋便是由披肩演變而成。 宜興窯塑貼蓮花紋梅瓶蓮花紋,明,高28.1cm,口徑4.9cm,底徑14.2cm。瓶小盤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近足處外撇,平底內凹。通體施月白色
14、釉,釉質細膩而光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腹部凸起蓮花紋。無款識。,高28.5cm,口徑4.8cm,足徑11.3cm。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寬圈足。通體青花裝飾。肩部繪變形蓮瓣紋,紋內繪朵花。瓶身繪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別為石榴、枇杷、櫻桃、葡萄、荔枝,近足處繪上仰蕉葉紋一周,素底無釉。此瓶是明永樂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宮廷用器,這種梅瓶的傳世完整器物不多,十分名貴。此梅瓶胎質潔白,做工精細,青花畫工嫻熟。永樂時期使用的青花鈷料是一種稱為“蘇麻離青”的進口料,含鐵量較高,呈色濃重青翠,往往出現鐵銹斑疵。此瓶的青花鈷料即典型的進口料,在白胎的映襯下,罩于釉下的青花青翠濃艷,花果上布滿褐色的鐵結晶斑
15、點,有如一幅傳統的水墨畫,暈散自然。清雍正、乾隆時官窯曾仿造此梅瓶,造型、釉色較接近原物,唯青花的鐵結晶斑點過于均勻、細潔,與永樂青花自然暈散的風格有別。 甜白釉,高24.8cm,口徑4.5cm。瓶小口,肩下漸斂,足脛處略外撇,圈足,砂底無釉。通體施甜白釉,釉面暗劃3組紋飾,依次為卷草紋、纏枝蓮花紋、折枝花卉紋,以弦紋間隔。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長挺拔的特點,適當壓縮了瓶身的高度,放寬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趨諧調。瓶體所施甜白釉純正潔凈,色澤柔潤,紋飾刻劃細膩,是永樂時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樂時期甜白釉器物是宮中主要用瓷,據1989年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發掘報告顯示,在永樂
16、前期地層中98%以上的出土物為甜白釉瓷器。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瓶與蓋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蓋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紋飾竹石芭蕉紋,明永樂,高41cm,底徑12.2cm。瓶小口,帶蓋,蓋上有寶珠形紐,圓肩,肩下漸收,平底。蓋紐及蓋面中央飾蓮瓣紋,蓋之立壁上繪折枝花卉。梅瓶肩飾正反連貫的如意云紋,如意云紋內繪折枝花卉。腹部主題紋飾繪竹石芭蕉,襯以坡地、花草,宛如園中小景。足部繪蓮瓣紋及卷枝紋各一周,蓮瓣內繪各種折枝花卉。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澤濃艷而有變化,使畫面具有層次感,為永樂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青花折枝瑞果紋梅瓶青花折枝瑞果紋梅瓶蓋面梅瓶,明永樂,通高35.5cm,口徑6.5cm,
17、足徑14cm。瓶小口卷唇,短頸,豐肩,斂腹。瓶蓋上有寶珠鈕。通體青花紋飾,肩飾仰覆如意云頭紋,如意頭內飾折枝花紋,腹飾折枝果紋,近足處飾變形上仰蓮瓣紋和忍冬紋。蓋面飾下垂蕉葉紋,蓋壁飾花葉紋。在中國梅瓶從宋代直到18世紀都很流行。梅瓶短頸小口,形體修長,頗似欄桿。梅瓶用來插花,但許多較早時期的梅瓶都帶有一個截頭圓錐體形狀的蓋,這說明梅瓶原是裝盛液體的容器,而后來其主要用途則是作為裝飾品和陳設用器,它的實用功能反而退居其次了。此器紋飾精細,布局疏朗,體現出永樂瓷器雋永的風格。 清雍正粉彩人鹿紋梅瓶高16.6cm,口徑3.2cm,足徑6.1cm瓶小口微撇,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瓶身白釉地上
18、以粉彩描繪兩組紋飾:一組為一老者肩扛鐵鏟,手提籃子,正扭身回首笑容可掬地望著稚嫩的小鹿;另一組為一輪紅日、山石及花草。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此瓶敷彩淡雅,所繪人物與動物生動傳神,反映出雍正時期粉彩瓷器的高度藝術水準。明代法花釉蓮池紋梅瓶耀州窯刻花梅瓶元青花加金彩帶蓋梅瓶元青花瓷是世界珍貴的藝術瑰寶。元青花加金彩瓷器更是鳳毛麟角,十分罕見。 收藏家:谷敏家族(美籍華裔)收藏渠道:拍賣會年代:元代尺寸:高43 cm此梅瓶通高43cm,小口、豐肩,器形規整,胎質堅實,釉面白中閃青,青花色調藍艷,有寶石藍的感覺。帶有黑褐色的斑點,微微帶點錫光,手感凹凸不平。青花紋飾繪畫瀟灑自如,筆
19、線有力,多層次結構,緊湊調和,與金彩飛鳳紋飾交相輝映,富麗堂皇,具有一種壯美之感。足底呈內凹圈足,寬厚較淺,有不規整之感,砂底,有細小的砂眼及黑糊麻點,釉斑自然,周圍有淺淺的火石紅色。此梅瓶造型古樸,優美俊秀,顏色艷麗,富有靈氣,不見一點人工作偽痕跡,為研究元代青花加金彩瓷器提供了寶貴實物。乾隆黃地粉彩十八羅漢梅瓶清雍正黃地粉彩仙鶴花卉紋梅瓶 高44cm 此件梅瓶形體高大,端莊規整,紋飾精美,堪稱清雍正時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體現了雍正時期高度的制瓷技藝,為雍正青花瓷器中的佳品。民國粉彩老子出關圖梅瓶明代青花孔雀藍開光人物梅瓶 孔雀藍釉也稱法藍、琺藍、翠藍,為銅元素低溫彩釉,多呈亮麗艷藍,故名。
20、也有少量呈色偏綠,則稱孔雀綠。青花孔雀藍始 燒於元,鈷料彩直接繪在素胎上再施孔雀藍釉入窯復燒,青花中的鈷元素與面釉中的銅元素發生反應,呈黑色,故亦稱“孔雀藍黑花 ”。明代景德鎮御器廠至宣德朝時方燒出青花呈深藍色的孔雀藍青花瓷,民窯至清中期方掌握此技術,故此前發色仍與元代的“孔雀 藍黑釉”無異。此器的造形與裝飾風格與元代同類器完全一致,唯主紋飾為煉丹方士和仙鶴,此類道教紋飾以明代最為流行。據上二 點,此對瓶的燒造年代可明確定為明代。此對瓶曾為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行1997年12月4日拍賣會的第732號拍品,國內藏家以15萬英 鎊拍得後攜歸。 高26cm粉彩梅瓶 粉彩亦稱軟彩,是瓷器的釉上裝飾,白清
21、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在攝氏七百多度的溫度下烘燒而成,顏色柔和,畫工細膩工整,有四畫風味。又有浮雕感,畫面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等。清乾隆藍地粉彩九吉祥大梅瓶 這是一件乾隆早期的作品,它在督窯官唐英主持下完成,風格頗有雍正時期的遺風。藍釉的梅瓶從元代創始以來,歷朝歷代都有燒造,但本次展出的器物是藍釉上加了粉彩燒造而成,這就很少見到了。而九吉祥這樣的紋飾也非常少見,與這個紋飾一樣器物全球只有三件。九吉祥以九種不同事物的諧音代表了不同的
22、寓意,如瓶上繪有的包袱形象,則代表了“包福”的含義。在燒造技術上,器物上的色彩越多,工藝就越復雜,因為要考慮到不同色彩的受熱溫度,而這件器物上的每種顏色都穩定純正,說明當時的燒造技術非常之高。清藍地瑞果紋梅瓶元代釉里紅開光海水暗刻龍紋八棱梅瓶 高:88.2cm 底徑:21.8c 發色純正的元代釉里紅瓷器極為罕見,八棱分段拼接的技藝更是登峰造極,滿地紋飾,暗刻白龍,上下各四面開光,傳世收藏,器型碩大,氣度非凡,便是這件舉世罕見的元瓷極品,最為珍貴的藏品之一。清乾隆豆青地粉彩瓜瓞綿綿梅瓶 撇口,短頸,豐肩,收腹,圈足。器通體以豆青釉為地,口沿下飾倒垂云頭紋,肩、腹部以粉彩繪有蝴蝶、瓜葉、花卉紋。蝴蝶翩翩起舞,或正或側,在花果中穿行,寓意“瓜瓞綿綿”。脛部為變體蓮瓣紋,排列緊密。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WB/T 1144-2024疫苗儲存與運輸服務規范
- 疫病監測中野生動物行為學的研究考核試卷
- 電信行業科技創新考核試卷
- 禮儀用品企業品牌傳播策略考核試卷
- 篷布企業市場競爭力提升考核試卷
- 畜牧機械制造質量控制考核試卷
- 煤炭氣化殘渣利用考核試卷
- 油氣儲罐操作與維護技術考核試卷
- 信陽藝術職業學院《德國社會與文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欽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牙周病學A》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美國西屋Ovation35培訓(一)Ovation系統介紹及
- 畢業設計重型貨車制動系統設計
- 土方清運施工組織設計
- 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工程驗收記
- 鉆孔灌注樁工程結算關于充盈系數的爭議處理及分析(蘇亞金愛國)
-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霓虹燈PLC控制與監控組態設計
- 揚塵防治教育培訓記錄(共11頁)
- 2020年TDLTE無線網絡主設備功能測試規范基本功能分冊
- JJG 629-2014 多晶X射線衍射儀(原版-高清)
- 工程部部門,崗位職責,管理制度
- 多聯機與模塊機的比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