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從體驗論的角度解析古詩十九首之 行行重行行_第1頁
試談從體驗論的角度解析古詩十九首之 行行重行行_第2頁
試談從體驗論的角度解析古詩十九首之 行行重行行_第3頁
試談從體驗論的角度解析古詩十九首之 行行重行行_第4頁
試談從體驗論的角度解析古詩十九首之 行行重行行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試談從體驗論的角度解析古詩十九首之 行行重行行摘要:?古詩十九首?是中國詩歌史上一組重要的詩歌,共十九首。?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是第一首,許多學者從“行者和“送者的角度對該詩做過比擬詳盡的分析,然而很少有學者從“讀者反響理論的角度加以分析。本文作者試圖從讀者反響理論的角度對其進展分析,從而提醒?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蘊含的感情不僅僅合適男女之情,同樣能引起有過“生離別的其別人的共鳴。關鍵詞:?古詩十九首?生別離中國論文聯盟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

2、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在現代人看來,?行行重行行?這首詩已經失去了與之引起共鳴的根本條件。隨著現代技術的日益開展,地球變得越來越校出行變得越來越方便。所以現代人很難體會到“與君生別離這種情景。葉嘉瑩先生說:“在人世間我們所經歷的最普遍最不可防止的悲苦莫過于離別,而離別又可分為死別與生離。生離之所以異于死別,或者說生離之悲苦之所以更甚于死別者,我以為可以分為兩點:第一,死別之形成是不由人的一件事。對于這種無可挽回的生命的終結,我們雖然有著極怨深悲,然而另一方面卻有著莫可奈何而只好一意擔荷承受的死心塌地的感覺。第二,死別乃是另一對象的完全消逝,當此事初一發生時,感情之另一端驟然空落,我們自然極度悲苦

3、,然而日往月來,天長歲久,沒有對象的思念,自然也就會因其另一端之落空而漸趨淡忘了,至于生別那么不然。第一,生別乃是可以有人的一件事,假如相愛之人,其中一人之生命已不復存在,那當然無話可說,假如二人都同時存在于人世,那么同時存在于人世的兩個相愛的生命,為什么竟然不能同居共處,而要造成離別的悲苦呢?這是生別較之死別使人覺得有所不甘的一點,再者,生別的對象并未自人間消逝,只要所愛之對象一日尚存人間,那么二人重見的希望,便一日不甘棄舍,如此那么有生之年盡是相思之日。死別頓斷之后是逐漸可以放開的,而生別那么是永無斷絕的懸念懷思,這是生別較之死別使人感覺難以舍棄的又一點。1現代人對于“生別更甚于死別之悲苦

4、的體會是不盡一樣的,“死別是我們人類必需要面臨的,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每個人都要面臨著不同性質的“死別,譬如父母之死別,朋友、同胞之死別。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死別。地震、海嘯、洪水、礦難、車禍,凡此種種,都會使我們產生“死別之偶爾性及不確定性。但這種“死別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漸漸淡忘,而“生離那么不同,筆者認為葉嘉瑩先生肯定是對于“生離有某種特別深沉的理解,所以才能付諸筆端寫出如此動人心弦之話語。為什么說現代人對于“生別會有不同的體會呢?這主要是因為現代科技的開展已經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超越時空了,間隔 、時間都不再是限制我們的問題了。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游遍世界各地,但是還有一種“

5、生別離既包含了“死別之“莫可奈何之感又包含了“生別之“永無斷絕的懸念懷思之情。那就是雙方的離散。人世間有以下幾種離散,第一種是政治因素的離散,因政治因素造成親人不能相見的離散,如解放初期至改革開放初期的臺海兩岸親人的不能相見。第二種是因為戰爭的、種族的迫害等導致的流離失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的遭遇便是最明顯的例子。第三種是由于個人因素造成的,譬如由于智力欠佳被人拐賣而造成的“生離別。在這三種“生別離中,前兩種“生別離都具有共性,可以引起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共鳴,而第三種“生離別因為其只存在于個別人中,所以造成的“生別離看似沒有前兩種那么深入,那么悲苦。但就個人而言這種悲苦也是蕓蕓眾生中悲苦

6、的形式之一。這也是為什么看到?行行重行行?,可以引發出筆者諸多感觸的原因。“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作者開篇連用兩個“行字,中間加一個“重字,隨后緊隨兩個“行字。無論是在音韻上,還是在字面上,都能給讀者以反復迂回之感。雖然此詩創作于千年之前,但是這種“悲莫悲兮生離別的感覺仍然延綿不斷。有人說這首詩是一首怨婦思夫之詩,筆者感覺這樣定義這首詩的主題有些狹隘。也許從字面意思來說確實是為送別丈夫,滿懷閨怨之婦所寫,但是根據后構造主義的觀點“文本存在于一個多維空間之中,在這個空間里,各種寫作互相交織、結合、爭執和對抗,文本即是由各種引證組成的編織物,它們來自文化的成千上萬個源點,共同構成文本整體的存在狀

7、況。這樣,單一文本就成為開放的、具有多重含義的互文本,這種文本的多重意義最終會聚在讀者的閱讀之中,讀者構成了寫作的所有引證局部得以駐足的空間。因此,對文本的整體性的闡發不存在于它的起因作者之中,而存在于它的目的性讀者中,后構造主義把“作者埋進了墳墓,解放了“讀者。“一千個讀者,一千個漢姆雷特。因為每個人生活的時代,個人的經歷和修養不同,所以對于“行行重行行這首古詩的理解也不盡一樣。一篇文章的意義確實立不再是研究和討論“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性格的集合體,而是要通過“讀者的閱讀來提醒文本中的間隙和不確定因素。因筆者個人經歷中有一段難以割舍的記憶直接影響了對這篇詩歌的理解,所以筆者對于“生別離和“各在

8、天一涯有著刻骨銘心的理解。二十多年過去了,筆者已經由一個童心未泯,懵懵懂懂的孩子長成了一個大人。但是每當夜深人靜,月高星繁之時,都會想起“相隔天涯的母親和妹妹。這么多年過去了,母親應該由于過度傷悲,不在人世了吧,妹妹應該嫁人了吧。她們生活的怎么樣呢?有時候想也許在火車站,也許在商場,也許在筆者出差的時候,我們早就見過面了,不過由于多年未見不認識罷了。“生別離三個字寫的真是悲愴,筆者認為葉嘉瑩先生之所以能把“生別離分析得那么透徹,他肯定經歷過比“死別更令人難忘,更令人無奈的“生別離。有些“生別離可以防止,有些“生別離卻是無法預見,無法防止的。所以“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之于筆者的感受是:生命中有

9、許多種“生別離,但是科學技術的開展已經使我們失去了感受古人“生別離的基矗不過有一種“生別離還是可以使我們與古人站在同一感情根底上,品味“生別離。那就是由于不可防止的外在力量而造成的親人之間的別離而且不知對方的生死。“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李善?文遜注引?韓詩外傳?曰:“詩曰:代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鹽鐵論未通篇?曰:“故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莫不哀其生。?吳越春秋?曰:“胡馬依北風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類相親之義也。無論是“不忘本,“哀其生,或者“同類相親,都是用以比喻人的鄉土室家的情感。正如李周翰所說:“胡馬出于北,越鳥來于南;依望北風,巢宿南枝,皆思故國。意義是統一

10、的。偽蘇武詩:“黃鵠一遠別,千里共彷徨;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就是運用這個意思而略加變化。本篇當然也是這個意思。盡管“會面安可知,但自己對于對方是不能忘懷的。對方的心情又是怎樣呢?照情理說,應該也不會忘記家鄉,忘記相親相愛的人。這樣的一個設想,有力地帶動了下文,為下文的思潮起伏掀起無限波瀾,成為全詩的紐帶。朱筠說:“就胡馬思北,越鳥思南襯一筆,所謂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也。?古詩十九首說?。“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這兩句假如按照傳統觀點理解確實是表達思婦思念丈夫之情,不過用伊瑟爾的話說:“文學文本總是有許多空白,等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調動想象力去填充。這就好比是看一幅未完成的山水長卷,為了覽其全

11、貌,只好根據以往的欣賞經歷挖空心思設想其余的局部。伊瑟爾還認為,“對審美客體的建構只有通過讀者一方的認識才能完成,也就是說,文本的完好意義是讀者期待的結果。根據筆者的經歷,筆者認為此詩不僅僅表達了“思婦思夫之情,這首詩同樣可以激起讀者思念其他親人、朋友的感情。胡馬都知道依望北風,越鳥都知道筑巢南枝,何況“生別離的人呢?“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兩句詩刺痛著讀者的神經,令人忽生歲月無情之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離別的人都希望可以再次見面。離散的人努力地尋找,但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歲月真是如白駒過隙,即使多年過去,但是思念仍然不減。只要我活一天,只要一天沒有他們的死亡的消息,他們就會在彼此心中活一天。這是希望,也是“生別離的真實感受。“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最后兩句使人感到生活之無可奈何,不要再提這件事了,努力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不是不想提,是提了也沒用。雖然外表看似絕望,但是還孕育著希望,因為畢竟知道好好吃飯保重身體。這使人體會到李白的“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的絕望和希望并存的情景。筆者從承受美學和讀者反響理論的角度對?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進展了簡單的分析。筆者認為?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反映的不僅僅是男女思念之情,這首詩同樣可以引起所有對“生離別有切身感受的人的共鳴。?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之所以可以流傳千年,在于其存在著許多“間隙和“不確定性,而讀者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