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荊州古城的保護與開發_第1頁
淺談荊州古城的保護與開發_第2頁
淺談荊州古城的保護與開發_第3頁
淺談荊州古城的保護與開發_第4頁
淺談荊州古城的保護與開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荊州古城的保護與開發 制作人:陳剛、王志楠、宋一帆關于荊州古城的歷史文化背景荊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荊州(原江陵)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界、旅游界稱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距市區公里的楚都紀南城,歷經個楚王,長達年,境內文化遺址遍布,名勝古跡甚多,既有絢麗的自然景觀,更有著名的人文景觀。據文物部門初步探明,僅楚城遺址就有座,楚文化遺址處,大型古墓葬多座,代楚王的墓葬就在此列。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化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被列為當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周長為公里的荊州古城至今保存完好,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爭雄在

2、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故事。在荊州出土的許多珍貴文物,如西漢古尸、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鐘等,均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歷史、人物和藝術觀賞價值,堪稱國寶。規模宏大、珍藏和陳列文物逾萬件的荊州博物館,其中館藏如西漢古尸等國家一級文物近件(套),被評為國家首批“”級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同時也在全國十大博物館之列。總之,荊州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享譽海內外。荊州城現狀調查荊州在年就被首批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其現狀雖然有所改變,但仍不容樂觀。她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富有魅力,許多古建筑淹沒于現代建筑之中,荊

3、州古城墻被眾人視為荊州經濟發展的障礙物。年以來取得的成績:荊州自從年被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以來,針對古城和文物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并制定了荊州市總體規劃和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方案。經過多年建設,荊州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先后開辟了一批新的旅游景點和旅游路線,如古城公園、九龍淵公園,鳳凰廣場等。對荊州城墻、荊州博物館、玄妙觀、太暉觀、關公廟等一批能充分展示荊州歷史、荊楚文化、三國文化的景點進行了修繕,同時完善了一些保護措施,并且多次舉辦了荊楚文化和三國文化等方面的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上述舉措對荊州

4、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前存在的問題城區建筑和人口密度過大,環境質荊州古城沿街商業主要為本城區居民服務,街區交通不暢、綠地面積嚴重不足、建筑密度過大、人口密度頗高、街區環境和自然景觀較差。城區內部分地區功能混亂,缺乏特色荊州古城內及其周邊地帶的建筑缺乏特色,新舊建筑混為一團,高矮不一。城內建筑即沒有古典建筑特色,也沒有現代建筑風格,違章違規建筑較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相互有干擾功能的建筑混雜在一起。再者荊州博物館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缺乏其應有的魅力。三國公園內也成為飯莊,還開設了足浴餐館等,失去了其本來面貌。荊州古城墻及其他文物保護力度不夠荊州

5、古城及許多重要的景點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例如:荊州古城墻墻身上雜草叢生,部分墻體被覆蓋,部分墻體傾斜、坍塌。明朝的萬壽寶塔,內外壁上有很多漢白玉浮雕刻佛像和花磚浮雕佛像受損,其內壁也被很多游客亂寫亂畫。章華寺則拆掉舊樓建起新樓,且新樓顏色鮮艷,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其中有一組樓梯的設計不符合規范,無法正常使用。古城墻地區的植物多樣性受到破壞據有關專家的調查顯示:城墻內側多種珍貴野生植物慘遭破壞,幾乎一半已經消失,其中很多屬于瀕危植物。城墻內外水域水體污染嚴重城內水域和城外護城河水質非常差,水體發黑發臭。就其原因是由于城內外很多生產、生活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其中,使護城河成了天然的化糞池

6、。城內各景點景區產權及歸屬不清,管理不到位據了解,城內這些景點并不是由同一個部門管理的,有的歸政府直接管轄,有的歸建設部門管理,有的歸文化部門管理,還有歸文物部門管理另外,各景點由于歸不同部門管理,不利于整體保護和開發利用。這樣就使景點景區不能很好的發揮其價值,也不能很好的協調發展,無形中阻礙了荊州古城的整體保護和發展。荊州古城歷史文化遺產 目前,荊州的歷史文化遺產類型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有遺產兩個方面。由于歷史悠久,荊州的文化遺產非常多,有春秋時期楚故都遺址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石墓800多處。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三國遺址,公園,帝王陵寢等,最具價值的是有2000年歷史的古城

7、墻,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為我國南方所僅有,在中國七大古城墻中排名第二。 荊州古城非物質文化遺產 荊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源遠流長的楚文化習俗,例如一年一度的關帝廟的大型廟會,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遺產元素的提取 荊州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不同于西安的六朝古都,不同于平遙的大氣古樸,也不同于南京的六朝粉黛,要如何在眾多同類型的歷史文化古城中展現出自己獨特的一面,筆者認為強調“地域性”非常重要。 荊州古城最重要的文化特質就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和“三國文化”,要重點強調這些文化特質,對于文化古城進行重點保護,才能體現荊州作為歷史文化古城的獨特之處。對

8、于荊州古城的保護,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平衡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協調傳統和現代的關系,正確應對機遇與挑戰的相互轉換。關于荊州文化保護的具體建議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疏解 如何保留古城風貌,一方面人們傾向原汁原味的保留,另一方面完全的保存并不利于城市的發展。荊州古城由于面積較大,古城內現有居民對于現代化設施的需求量較大,并不適宜完全保留原貌。當然也不能只針對單棟建筑或者某一條有價值的街區進行適宜保護。我們認為,應參考平遙古城的做法,一方面以古城為整體單位進行保護,對于特殊建筑進行特殊保護,另一方面不斷完善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協調 開發較早的古鎮如麗江都或多或少存在開發過度的現狀,原有的文化本質在商業化

9、運作下逐漸喪失,城內外發展及宮內也相對失調。這些都值得引起強烈關注。相對來說,荊州古鎮的文物開發狀態比較小,基本上沒有做太大的商業開發。但是對大多數文物古跡沒有進行大規模整體性的專業保護,不利于古城整體風貌的保留。荊州古城應更多注意以整個城市為單位進行保護,抓緊搶修有價值的文物,同時進一步加強城外現代化建設,帶動經濟發展。 機遇與挑戰的時勢應對 荊州古城墻作為荊州的標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有價值文物正在準備申遺。荊州作為江漢平原的交通樞紐與物流樞紐,正在實施湖北省的“壯腰工程”及剛出爐的國家長江經濟帶的規定,對于發展旅游業等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個人一直認為旅游業和城市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

10、應該相輔相成,搶抓機遇,打好區域牌、打好文化牌、打好旅游牌,提升荊州古城的品牌價值。 如何有效保護城市歷史文物古跡,不僅僅在于擴大整個城市為保護范圍,還應該避免千篇一律的古鎮規劃手法,加強古城配套現代化進程,打造屬于自己城市的城市標簽。古鎮新城代謝和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應該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上,我們應該全面看待建設與保護,發展與繼承的關系,才是對城市負責,對文化歷史負責。古城城里的具體措施建議降低建筑及人口密度,改善城內環境質量若要很好的保護古城,最重要的是疏散城內人口,否則難以對古城全面保護和開發。因此,可以考慮在城外合適地區開辟生態居住區,將城內居民逐一遷出,以降低城內

11、人口壓力,改善交通,增加綠地面積,美化環境。對古城內的文物古跡區域進行分區保護的建議博物館,三國公園和西門宜總體布局,進行聯合整體保護開發;東門風景區與江陵碑苑本為鄰居,兩者應共同發展,相得益彰;在城內劃分區域分別建立楚文化區和三國文化區,可以分別展示它們的文化內涵;將三義街、育才巷、關公文化一條街和仿古一條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以發展“胡同文化”;設立步行、旅游、購物一條街晨街。在街道兩旁可以開設小店,出售當地土特產以及各種工藝品和紀念品,還可以開設適當茶樓、飯莊。重點關注城內人口疏散為了加快推進古城保護與開發工作,荊州已經擬定了關于推進荊州古城人口疏散、單位外遷,將荊州打造成世界知名的三國

12、文化旅游核心景區的實施方案的草案。古城人口外遷,建設新城,騰遷古城,把古城從混亂中解放出來,重新定位,凸顯其文化旅游功能,勢必就成為保護古城、發展古城旅游業的現實選擇。【現狀摸底】人口情況目前荊州古城內共有人口106742人,其中常住人口90632人。古城內市、區兩級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下屬單位共有干部職工20684人;在古城內居住的市、區兩級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下屬單位干部職工及其家屬共34048人。【總體目標】力爭到2020年,全部外遷古城內行政機關和部分企事業單位,疏散古城人口6.2萬人,建成世界知名的三國文化旅游核心景區。【實施步驟】第一步:到2015年完成關公文化園、荊州文博園、

13、九老仙都景區建設和三義街、得勝街古街區修復改造;復建荊州古城楚望樓、曲江樓、仲宣樓等三座城樓;外遷古城內所有行政機關和部分企事業單位,陸續拆除古城內高層建筑,搬遷荊州中學等部分教育醫療機構,完成市、區兩級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及其家屬的搬遷,以此為基礎帶動城區居民外遷,力爭到2015年城區總人口控制在6萬人左右。第二步:到2020年,再疏散2.8萬人,城區總人口控制在4.5萬人左右。【疏散之五大方向】古城人口疏散方向為:沙北新區、荊北新區、海子湖新區、郢城、城南新區。荊北新區交通樞紐中心荊北新區是以交通樞紐中心、商貿中心為主要功能的城市文化客廳。從2009年至今,根據荊北新區建設中的實際

14、情況,規劃方案也在不斷的調整修改。但其總的目標是:將片區打造成以交通樞紐為主、現代服務、主題居住、配套服務為一體,人文和諧發展,空間景觀豐富多彩,展現荊楚特色的“荊北新區”。荊北新區位于荊州市中心城區西北角,東抵海子湖路,西至火車站西側規劃通道,南臨荊沙大道,北至鐵路防護綠化帶,規劃總用地面積391.79公頃,規劃至2020年居住總人口達5.4萬人,可承接荊州古城內部人口外遷的壓力。依托火車站而建的荊北新區,是外地旅客接觸荊州的入口,是“荊州之門”,因此,荊北新區自然承載著展示荊州形象的使命。新區開啟古城人新生活為充分發揮古城歷史價值,經省政府同意,荊州市啟動古城人口外遷工程,批準新建荊北新區

15、和沙北新區兩大新城區,用于還遷古城內所有行政機關和部分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及其家屬的搬遷,以此帶動城區居民外遷,力爭城區總人口控制在6萬人左右。到2020年,將城區總人口控制在4.5萬人左右。2012年“兩會”期間,針對荊州古城人口疏散的問題,市長李建明曾表示,沒有新區建設,無法談古城疏散。荊州人應有振興發展的豪氣和胸懷。眼下,荊州古城首次啟動人口外遷工程的兩個還建項目,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規劃9.87公頃的沙北新區還建項目、規劃10.7公頃的荊北新區還建項目已全面啟動。據了解,荊北新區主要以荊州火車站為依托,大力發展旅游、酒店等產業,這里將成為荊州的門戶窗口;沙北新區由老城區向北拓展,擬規劃建成全

16、市的行政文化中心,相應的教育、醫療資源也會陸續遷入,市民的生活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荊周刊從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了解到,新區規劃遵循的最大理念就是以人為本、生態環保,城市的建設就是要給老百姓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本著這一理念,新區建設特別注重水系的連通和城市綠地的建設,根據規劃,新城的綠地、公園面積占比將高于老城區,市民的生活環境將更加健康生態。而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健全的服務功能以及升值潛力,都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共同建設未來的美好家園。結語打造世界級三國游景區為了加快推進古城保護與開發工作,荊州已經擬定了關于推進荊州古城人口疏散、單位外遷,將荊州打造成世界知名的三國文化旅游核心景區的實施方案的草案。根據方案,將以荊州古城內市、區兩級行政機關外遷為牽引,實施“整體拆遷、整體建設”。同時在荊州古城旅游景區規劃上,提出了“一環五區五廊”的布局。一環即環城立體城墻公園,五區包括關廟市井文化休閑區、荊州民俗文化觀光區、水韻古城生活休閑區、荊楚文博創意產業區、楚風古韻主題度假區。五廊包括城墻公園內環廊道、三國文化主題廊道、西門關廟聯絡廊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