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會計學1BXM解析解析(ji x)第一頁,共53頁。第1頁/共53頁第二頁,共53頁。字詞正音(zhng yn)第2頁/共53頁第三頁,共53頁。第3頁/共53頁第四頁,共53頁。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kn z)曰: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明確明確(mngqu)(mngqu):季氏將要攻打:季氏將要攻打( (附屬附屬國國) )顓臾,冉有、季路兩人拜見孔子,說顓臾,冉有、季路兩人拜見孔子,說道:道:“季氏將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季氏將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理解理解(lji)文章文章第4頁/共53頁第五頁,共53頁。孔子曰:孔子曰:“
2、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先王(xin wn)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明確:孔子說:明確:孔子說:“冉求!恐怕應該責備冉求!恐怕應該責備你吧!顓臾,先代的國君曾經你吧!顓臾,先代的國君曾經(cngjng)(cngjng)任命它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任命它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魯國的疆域之中,是魯國的藩且它處在魯國的疆域之中,是魯國的藩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第5頁/共53頁第六頁,共53頁。課文課文(kwn)第一段第一段問題問題冉有故意將討伐輕描淡寫,
3、說成冉有故意將討伐輕描淡寫,說成“有事有事”,接,接下來又振振有詞地提出討伐的理由,可見他下來又振振有詞地提出討伐的理由,可見他是贊同這場戰爭的。是贊同這場戰爭的。第6頁/共53頁第七頁,共53頁。不可不可(bk)伐伐不必不必(bb)伐伐不當伐不當伐2.2.孔子是什么態度,理由是什么孔子是什么態度,理由是什么?第7頁/共53頁第八頁,共53頁。冉有曰:冉有曰:“夫子夫子(fz)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也。” 明確明確(mngqu)(mngqu):冉有說:冉有說:“季康子要這么做季康子要這么做的,我們兩人都不想呢。的,我們兩人都不想呢。”第8頁/共53頁第九頁,共53頁。孔子
4、曰: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求!周任有言(yu yn)曰:曰: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明確:孔子說:明確: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展現才能擔任職務,如果不行就要辭展現才能擔任職務,如果不行就要辭職職,( (盲人盲人) )站不穩卻不去護持站不穩卻不去護持(hch)(hch),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輔助的人呢?必要用那個輔助的人呢? 第9頁/共53頁第十頁,共53頁。且爾言過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龜玉毀于櫝中,是誰是誰之
5、過與之過與? ”明確: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木籠明確: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木籠子里逃了出來,龜甲子里逃了出來,龜甲(guji)(guji)和玉器在和玉器在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第10頁/共53頁第十一頁,共53頁。引證引證(ynzhng)類比類比比喻比喻第11頁/共53頁第十二頁,共53頁。冉有曰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今夫顓臾,固而近于(jn y)費,今不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取,后世必為子孫憂。”明確:冉有說:明確: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離季孫的封顓臾,城墻堅固,離季孫的封地費很近,現在不占領地費很近,現在不占領(zhnlng
6、) (zhnlng) ,日后一,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第12頁/共53頁第十三頁,共53頁。孔子孔子(kn z)曰曰 :“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明確:孔子說:明確:孔子說:“冉求!君子厭惡那些不冉求!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肯說(自己)想要那樣(nyng)(nyng)而偏要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聽說諸侯和大夫,不怕人找借口的人。我聽說諸侯和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不怕貧困而怕分配不均口少而怕不安定,不怕貧困而怕分
7、配不均勻。勻。 第13頁/共53頁第十四頁,共53頁。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r sh),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來之,則安之。明確:明確:( (若是若是) )財富平均財富平均(pngjn)(pngjn),便,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覆。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便不會傾覆。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撫他們。使他們來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撫他們。使他們來了之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了之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 第14頁/共53
8、頁第十五頁,共53頁。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也;邦分崩離析(fn bng l x),而不能,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明確:如今明確:如今(rjn)(rjn)仲由和冉求輔助季孫,仲由和冉求輔助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撫,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內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內使用武力,我擔心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使用武力,我擔心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
9、,而在魯國國內呢。在魯國國內呢。 第15頁/共53頁第十六頁,共53頁。古人一般古人一般(ybn)房屋建筑結構房屋建筑結構第16頁/共53頁第十七頁,共53頁。第17頁/共53頁第十八頁,共53頁。孔子孔子(kn z)的治國主張的治國主張蓋均無貧,和無寡,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遠人不服,則修文(xi wn)德以來之;德以來之;即來之,則安之。即來之,則安之。第18頁/共53頁第十九頁,共53頁。二人無德二人無德(w (w d)d)二人無能二人無能(wnng)(wnng)二人興亂二人興亂潛臺詞:潛臺詞:第19頁/共53頁第二十頁,共53頁。第20頁
10、/共53頁第二十一頁,共53頁。季季 氏氏 將將 伐伐 顓顓 臾臾將有事將有事(yu sh)(yu sh)于顓臾于顓臾 (將伐顓臾(將伐顓臾 )無乃爾無乃爾(ni (ni r)r)是過與是過與 批評批評(p png)冉有冉有 先王封國先王封國 邦域之中邦域之中 社稷之臣社稷之臣 抨擊季氏抨擊季氏 夫子欲之夫子欲之 (為自己辯解)(為自己辯解) 引名言引名言焉用彼相矣焉用彼相矣用比用比喻喻誰之過與誰之過與闡明為人立世的準則闡明為人立世的準則 追究二人過錯追究二人過錯 必為子孫憂必為子孫憂 (為季氏開脫)(為季氏開脫) 君子品質君子品質 政治主張政治主張 揭穿陰謀揭穿陰謀 批評冉有批評冉有 提出主
11、張提出主張 師德師德人德人德 政德政德 善善 良良 正正 直直 愛愛 國國 愛愛 民民冉有冉有 季路季路 孔子孔子 (不可伐)(不可伐) (不必伐)(不必伐) (不當伐)(不當伐)第21頁/共53頁第二十二頁,共53頁。寡人寡人(gurn)之于國也之于國也第22頁/共53頁第二十三頁,共53頁。孟子故孟子故里鄒城市,里鄒城市,位于山東省位于山東省南部,與孔南部,與孔子的故鄉曲子的故鄉曲阜毗鄰阜毗鄰(pln)(pln),很早就被人很早就被人們合稱為們合稱為“鄒魯鄒魯”。 第23頁/共53頁第二十四頁,共53頁。第24頁/共53頁第二十五頁,共53頁。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著名的思想家、孟
12、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政治家、教育家。他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后世多門人,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后世多把他與孔子并稱把他與孔子并稱“孔孟孔孟”。早年曾游歷齊、宋、魏。早年曾游歷齊、宋、魏等國,曾任齊宣王客卿。孟子一書是記載戰國等國,曾任齊宣王客卿。孟子一書是記載戰國時代孟子言行的。共七篇,儒家經典之一,全書共時代孟子言行的。共七篇,儒家經典之一,全書共三萬五千多字,基本上是對話語錄集。它比較詳細三萬五千多字,基本上是對話語錄集。它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孟子游說各國時與各諸侯王以及其他一
13、些地記載了孟子游說各國時與各諸侯王以及其他一些人討論各種問題的經過和彼此的重要言論。中心思人討論各種問題的經過和彼此的重要言論。中心思想是想是“仁義仁義”,提出,提出“省刑罰,薄稅斂省刑罰,薄稅斂”的仁政主的仁政主張和張和“民為貴,君為輕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書中的文章的民本思想。書中的文章筆帶鋒芒,長于辯論,善用譬喻,頗富有筆帶鋒芒,長于辯論,善用譬喻,頗富有(fyu)(fyu)雄辯家的氣概。無論從篇章結構和言辭文采上都較雄辯家的氣概。無論從篇章結構和言辭文采上都較論語有了很大發展,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論語有了很大發展,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的影響。 第25頁/共53頁第二十
14、六頁,共53頁。第26頁/共53頁第二十七頁,共53頁。第27頁/共53頁第二十八頁,共53頁。一一 、第一段、第一段 1. 字詞句重點:字詞句重點: 兇、河東、河內兇、河東、河內 、無如、無如、 寡人寡人(gurn)之于國也之于國也 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 寡人寡人(gurn)之于國也(無如寡人之于國也(無如寡人(gurn)之之用心者)用心者) 察鄰國之政(鄰國之民不加少)察鄰國之政(鄰國之民不加少)于于之之第28頁/共53頁第二十九頁,共53頁。譯文:梁惠王說:譯文: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
15、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這樣(zhyng)。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zhyng)用心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減少,我的用心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減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增多,這是為什么呢?百姓沒有更增多,這是為什么呢?”2. 梁惠王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梁惠王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knhu)有哪里?有哪里?于國盡心:移民于國盡心:移民(y mn) 移粟移粟困惑在:民不加多困惑在:民不加多第29頁/共53頁第三十頁,共53頁。第30
16、頁/共53頁第三十一頁,共53頁。3. 梁惠王自謂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盡心于國”,問孟子,問孟子(mng z)“民不加民不加多多”的原因,那么孟子的原因,那么孟子(mng z)有沒有正面回答呢?有沒有正面回答呢?孟子沒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問題,而是用設喻的孟子沒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問題,而是用設喻的方式,這樣既不容易激怒對方,又便于方式,這樣既不容易激怒對方,又便于(biny)啟發對方。啟發對方。第31頁/共53頁第三十二頁,共53頁。譯文:譯文: 孟子回答說: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扔掉盔甲咚地敲響戰
17、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扔掉盔甲(kuji)拖著武器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樣呢?” 梁惠王說: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跑啊。” 孟子說: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比鄰國多了。”比喻梁惠王的治國與鄰國之君本質比喻梁惠王的治國與鄰國之
18、君本質(bnzh)上沒有什么區別。上沒有什么區別。成語: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成語: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輕或重的區別輕或重的區別孟子用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這個事例來比喻這個事例來比喻(by)什什么?么?第32頁/共53頁第三十三頁,共53頁。第33頁/共53頁第三十四頁,共53頁。谷不可勝食谷不可勝食 數罟數罟 以時以時 可以衣帛矣可以衣帛矣 無失其時無失其時 庠序庠序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dol) (dol) 然而不王者然而不王者 樹之以桑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頒白者不負
19、戴于道路(dol) (dol) 未之有也未之有也 盡盡 密網密網(m wn) (m wn) 按照按照 穿穿 通通“毋毋” ” 學校學校 同同“斑斑”,斑白。,斑白。 頂著東西頂著東西 這這樣卻還樣卻還 稱王稱王 狀語后置狀語后置(hu zh) (hu zh) 狀語后置狀語后置(hu zh) (hu zh) 狀語后置狀語后置(hu zh) (hu zh) 賓語前置賓語前置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第34頁/共53頁第三十五頁,共53頁。如何理解如何理解“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于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于(du y)鄰國鄰國也也”一句?一句?這句話既回答了這句話既回答了“民不加多民不
20、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移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zhsh)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在指出孟子在指出(zh ch)(zh ch)梁惠王的缺點之后,那怎樣梁惠王的缺點之后,那怎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仁政仁政
21、”的主張。那么,孟子的主張有哪些呢?的主張。那么,孟子的主張有哪些呢?第35頁/共53頁第三十六頁,共53頁。 措施 效果(xiogu) 不違 不可勝食也。 主張一 魚鱉 不可勝食也。 斧斤 不可勝用也。 養生喪死養生喪死(yng shng sng s)無憾無憾王道之始王道之始側重于發展農業側重于發展農業(nngy)生產生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雞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百畝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之田,勿奪其時 謹庠序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主張二主張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2、王者,未之有也(王王道之成道之成)除了要合理發展生產,制民之產外,還有教化百姓的主張除了要合理發展生產,制民之產外,還有教化百姓的主張第36頁/共53頁第三十七頁,共53頁。譯文:譯文:“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里,魚鱉(y bi)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養死葬沒有什
23、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給
24、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第37頁/共53頁第三十八頁,共53頁。第七段第七段1.1. 注音:餓殍(注音:餓殍(pipio o)2.2. 重點重點(zhngdin)(zhngdin)字詞:字詞: 食人食不知檢食人食不知檢 涂有餓殍不知發涂有餓殍不知發 歲也歲也 王無罪歲王無罪歲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3.3.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吃,動詞;食物,名詞。約束同吃,動詞;食物,名詞。約束同“途途”,道路。打開,道路。打開 年成年成 同同“毋毋”,不要。動詞,歸咎、歸罪,不要。動詞,歸咎、歸罪(guzu) (guzu) 則,那么則,那么 轉折連詞轉折連詞 遞進連詞遞進連詞對比對比(dub(dub)狗彘食人食狗彘食人食 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