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鑒賞基本知識_第1頁
古典詩歌鑒賞基本知識_第2頁
古典詩歌鑒賞基本知識_第3頁
古典詩歌鑒賞基本知識_第4頁
古典詩歌鑒賞基本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二(12)班模考詩歌復習 17 / 17 請認真閱讀并簽名古典詩歌鑒賞基本知識 2012.3.1一、詩歌的形象 詩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詩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體生活環境都是形象。對于敘事詩而言,詩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對于寫景詩狀物詩而言,詩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對于抒情詩而言,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詩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詩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詩歌中所描繪的景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1、主

2、人公形象 即詩歌中描寫的人物形象。 如靜女: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潑、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氓刻畫了勤勞善良而又清醒剛烈的女主人公形象。2、詩人形象 詩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實際上是“詩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詩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詩歌中,一般有下面幾種形象類型。(1)傲視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 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李白淡于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塑造了一個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

3、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并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得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5)矢志報國、慷慨憤

4、世的形象。 如陸游和辛棄疾。兩位詩人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 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二)景物形象 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丘山”、“羈鳥”、“舊林”、“池魚”、“故淵”,李清照聲聲慢中的“黃花”、“梧桐”、“細雨”、“黃昏”,還有其他詩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園桑林、大漠孤城之類,它們往往不再是純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它們常常寄托了詩人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詩中,講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時,往往要聯系詩人

5、的形象。這兩者是一致的。二、常見的意象和意境 意境和意象是中國詩詞中兩個重要的美學概念,是詩人在詩詞中著力刻畫和創造的對象,也是詩歌鑒賞中經常使用的兩個術語。(一)意象、意境的定義 意象是分析、研究詩歌特有的名詞,“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詩人情思的形象。“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它是詩人為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選的客觀自然景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臺樓閣、名勝古跡等),但這些客觀物象加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意之后,便成了詩詞中的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中的“千山”、“鳥”、“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6、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物象,而是熔鑄了詩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環境,傲然倔強,充滿主觀情緒意味的意象了。正是這些獨特的意象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孤憤、倔強的思想感情。詩歌的意象,是構成優美詩篇的基礎,也是讀者對詩的審美評價的依據。(常用意象見附錄一) 意境是詩人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托意象而產生又超越具體物象的通過讀者聯想和想象才能進入的一種藝術境界。所謂“意”,指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認識現實生活基礎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蘊理的情”;所謂“境”是詩人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即鮮明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性的藝術形象。

7、“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與客觀景物融為一體而創造出來的感人的藝術境界。詩歌的意境,是詩美的集中體現,是詩歌突出的藝術特征。(二)意象與意境的關系 在詩詞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或意象組合構成了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徑。一般說來,意象構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1、 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詠物詩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寫了白梅一種景物;2、 意象群(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的意境,從而表達一種基調或某種氛圍。如杜甫在登高的首聯和頷聯中連續使用八個意象(風、天、猿嘯、渚、沙、落木、長江)來描繪了一幅秋天的圖畫,為下文寫登高抒懷作了環境的渲染

8、。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更是采用多個意象來描繪圖景的典范之作。意象群構成的畫面或氛圍常見詞匯表總體氛圍常見詞語宏 闊蒼涼、雄渾、蒼茫、遼闊、高遠、壯闊、深遠細 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繁 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純樸、清新、喧鬧清 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清冷 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組合都能構成一個意境,正確地把握二者關系,還得需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來溝通景與情、情與理的關系。 當然,意象和意境也在使用范圍上和讀者獲取途徑上明顯不同:前者屬于個體概念,是一個個具體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我們可以在詩詞中數出來的;后者是一個整體概念,是“象外之境”

9、,它是一種需要讀者借助外在的藝術形象表達,通過聯想和想象,融入自己心理體驗才能悟出來的情調和境界。 另外,在詩詞鑒賞中,學生也容易把意象和詩歌形象兩個概念混為一團,意象是隸屬于詩歌形象的,詩歌形象所指范圍廣,既可是具體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觀的、具體的。詩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物象。 詩詞鑒賞,命題者主要是從內容層面上來考查意象和意境的,也主要考查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評價。常見的題型有:概括意象的特點或分析意象所包含的象征意義、情感意義;概括詩詞所描繪的生活圖景等等。三、詩歌的語言 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是鑒賞詩歌的遣詞造句、韻律格式、詩

10、眼。還要了解詩歌的語言風格,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進而提升語言的鑒賞水平。1、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詩中的倒裝句。“近體詩”和后來的詞曲,除押韻和字數限制外,還要講究平仄的調配和對仗的工穩,因此需要倒裝;有時是為了強調,更好的表情達意,也采用倒裝的句式。 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定語“孤城”挪前,除了為符合七絕平仄格式外,目的還在于突出和強調玉門關所處孤立突兀的地勢。 又如王維山居秋瞑:“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按客觀環境中的動作順序,應是“浣女”之歸造成“竹喧”;漁舟之下導致“蓮動”。但如果就這樣呆板地鋪敘直陳為“浣女歸喧竹,漁舟下動蓮”,畫面中

11、心就是“竹”和“蓮”,便歸于靜止。按詩中順序的安排,“竹喧”“蓮動”便成為“浣女”“漁舟”入畫的引子。于是畫面中心移到了動作的主動因素“浣女”“漁舟”上。“浣女”“漁舟”之動,不僅遠比“竹”“蓮”之動鮮明可見,而且它們作為動作的起點和動力,使過程得以不斷持續。這就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作性、鮮明性。2、品味詞語(1)精煉傳神的詞抓煉字。所謂煉字,就是錘煉詩歌的詞語,使之生動、形象、精練、傳神。古人寫詩,十分講究煉字,因為經過作者錘煉過的關鍵字詞,常常是最能表露詩歌情感和體現詩歌語言藝術的地方。這些詞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數詞和副詞。傳神顯旨的詞。用凝煉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

12、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詩句中的“盡”是“都”的意思,著一“盡”字,寫出了征人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要特別注意五言詩的第三字和七言詩的第五字。并根據詩意體會詩人的“煉字”藝術。以動襯靜的詞。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句中的“喧”和“動”二字,以動景襯靜景,使境界更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現詩人恬靜的內心世界。化靜為動的詞。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曲中,“聚”“怒”二詞化靜為動。山本來是靜止的,著一“聚”字,很好地表現了峰巒

13、眾多,聚集到一起的動態。“怒”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寫出了波濤洶涌澎湃的氣勢。以動寫靜的詞。如張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月本是相對靜止的,但因為有了云的飄動,將“月”也寫得動起來了。著一“破”字,寫出明月沖破云層的動感。“花”本也是相對靜止的,但著一“弄”字,便將它寫得搖曳多姿起來。“弄”字意在點明:從云縫中探出頭來的月亮,把月光灑在嬌花上,像給嬌花蒙上了一層輕柔的白紗,晚風輕輕地撩撥著含羞帶嬌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擺弄著嬌羞柔美的倩影。“破”、“弄”兩詞,將云、月、花三種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以實顯虛的詞。如宋祁玉樓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14、。“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聽聞的。春天來了,紅色的杏花擠滿枝頭,詩人就在這幅春景圖上著一“鬧”字,用擬人手法,把它寫活了。這一“鬧”字既是繪景,又是寫情,它不僅描繪了杏花盛開的艷麗景色,還寫出了在春風吹拂下,杏枝搖曳,花兒微動的活潑神情。 以樂襯哀的詞。如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鳥語花香,本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花鳥本是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淚落心驚。句中的“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詩人的離愁別恨。這樣以樂景襯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疊音妙用的詞 疊音詞用于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起突出強調。如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

15、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詩中用了“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六個疊音詞,“迢迢”寫牽牛星之遠,“皎皎”寫織女星之明,“纖纖”寫素手之細,“札札”寫機杼之聲,“盈盈”寫銀河之水,“脈脈”寫相視之態。這些疊音詞既是對外在情景的細致描繪,又是作者內心真摯感情的巧妙抒發。(3)顏色渲染的詞 表顏色的詞語可以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烘托感情。欣賞時,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詞語,體會詩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昔日十里揚州路上的歌女青樓與如今的薺麥青青

16、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突出眼前的荒涼。又如杜甫絕句四首: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一二句中黃與翠、白與青,互相映襯,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間是那么協調,整個畫面展現出清晰的空間感與和諧的暖色感。(4)擬聲形象的詞 有些擬聲詞也屬疊詞,在詩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其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嘔啞嘲哳難為聽。 詩中用了“嘈嘈”、“切切”、“間關”、“嘔啞”、“嘲哳”等擬聲詞,把抽象無形的樂聲寫得生動傳神、具體

17、實在,使人頓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逼真感受。3、常用語言風格(1)能用來答題的術語有: 質樸 淡雅 自然 蒼涼 低沉 蒼勁 生動形象 沉郁頓挫 淡筆勾勒舒緩 悲涼 雄健 雄渾 準確 濃墨重彩 艷麗多彩 含蓄蘊藉 富有哲理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簡潔巧妙,入木三分 語言凝練,生動傳神屬對工切,聲韻和諧 低回婉轉,沉郁深微 娓娓而談,莊諧雜出自然宏麗,饒有風骨 音節和諧流暢,語極工整 樸實無華,淡雅含蓄 煉字精巧,悠揚輕快,行云流水含蓄雋永,精巧蘊藉 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雋永,色調和諧 通俗生動,平易炙熱 惟妙惟肖、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2)常用語言風格解析雄渾:雄渾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

18、厚磅礴。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呑宇宙,氣度豁達,氣慨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壯志凌云、剛毅雄健,如劉邦大風歌;有的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如項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達,豪情橫溢,如曹操的觀滄海。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想象豐富,境界遼闊;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氣魄宏大,氣勢壯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何其高遠,壯麗。而真正能夠稱為“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

19、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豪放:豪邁奔放,謂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現了作為主體的詩人的特點,又表現了作為客體的描繪對象的特點。就主體而言,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夸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蕩不羈。就客體而言,往往擁有巨大的體積、偉大的力量而顯示出特有的壯美、崇高,或顯示出渾茫、浩淼的無限闊大的景象,因而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夸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蕩,一瀉千里;“草綠霜

20、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秋浦歌)夸張雖不合理卻合情。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杰出代表,蘇詞注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于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代表作。“大江東去”二句,將在廣闊悠久的空間與時間中活動的人物一筆收盡,氣魄恢宏,“故壘西邊”至“灰飛煙滅”是詠古,感情高昂而濃摯,而“亂石穿空”數句,將崢嶸的態勢、鮮明的色彩、巨大的音響,融于一體,氣勢磅礴,給人以“挾海上風濤之氣的感覺”。“故國神游”數

21、句轉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詞的音調豪壯,“須關西大漢,執鐵板”而唱。沉郁:如果說豪放是火山爆發,沉郁就是海底潛流。當詩人飄逸飛動、奔放不羈時,就形成豪放;當詩人沉思默處、憂憤填膺時,就變得沉郁。李白豪放,其體輕,其氣清,故裊裊上升,飛入云霄,若野鶴閑云,隨處飄逸;杜甫沉郁,其體重,故沉沉下墜,潛入心海,感情激蕩,回旋紆曲。何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沉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憂愁是杜詩沉郁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郁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

22、“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悲慨: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謂之悲慨。大凡詩人,慨嘆風云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志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于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登幽州臺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詩人懷著壯志難酬的極度悲憤,登上城樓,泫然流涕,感慨萬端。面對著悠悠蒼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筆,勾勒出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綿不斷的時間圖卷,描繪出遼闊無垠的宇宙空間畫面。其悲壯歌聲,響徹云霄,慷慨之氣,橫絕太空。再如辛棄疾的

23、詞,曠達:即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灑飄逸,高潔特立,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茍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的特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的色彩。蘇軾有時是盡力擺脫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讓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無始無終的運動中得到永恒;讓人生的種種苦惱在超乎現實的純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脫,讓自己從與社會的種種矛盾中凈化出來,與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規律相和諧。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人生

24、現象與自然現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蘇軾有時又極力地充實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強,從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擾,達到超脫。有時還以淡泊明志、向往歸隱、潔身自好,甚至是痛飲縱歡、談禪論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對痛苦人生、黑暗現實、齷齪官場的心理超脫。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寫景詩中,一般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包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清新之風常見于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陶潛的詩特點主要在平淡,有時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維,孟浩然的詩則相對比較清新。又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

25、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有近景,有遠景,有實景,有虛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平淡:又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思致。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李商隱的詩歌不但絢麗,而且朦朧晦澀,李賀的詩也比較絢麗乃至于奇麗。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不繞彎子,一語道破,一語

26、中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含蓄(委婉):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較少煉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如李白詩歌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例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雋永:強調的是詩歌應有“味”,且“味”須深長。鐘嶸的,詩品有“滋味”一說,當然這“味”并非給人以生理感受的“五味”,而應指給欣賞者帶來審美感受的“味外之旨”。這種感受你

27、能感覺到,但又難以說出來,也就是人們一般說的言近旨遠,意味無窮的藝術境界。李煜的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確實意味深長,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幽默諷刺: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如“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3)語言風格分類舉例詩詞總體語言風格宮廷詩:纏綿宛轉 田園詩:恬淡寧謐 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 諷喻詩:沉郁激憤 詠史詩:雄渾壯闊 懷古詩:幽深綿長 送別詩:意蘊深遠 詩歌流派語言風格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夸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象瑰麗神奇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精確細

28、膩地描寫想象。豪放派: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婉約派:語言清麗含蓄,抒情婉轉纏綿。(3)詩歌的個人風格杜甫的沉郁頓挫 三曹的蒼涼雄健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白的豪邁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范仲淹的蒼涼悲壯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李賀的奇詭變幻、憂郁激憤張九齡的委婉蘊藉 李煜的細膩感人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李清照、柳永的纏綿悱惻 賈島的蕭瑟悲愁元稹的艷麗淺近王維的恬淡含蓄,氣韻生動陸游的悲壯愛國 辛棄疾的氣勢雄壯 蘇軾的雄健豪放,曠達高遠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韓愈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杜牧的清健俊爽 劉禹錫的清峻明朗 晏殊的明朗疏淡 楊萬里的新鮮活潑 韋應

29、物的清新典雅 歐陽修的清麗明媚 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高岑的雄渾悲壯 孟浩然的恬靜渾健 辛棄疾的沉郁豪放 文天祥的沉郁悲壯 薩都剌的清麗俊爽 王 冕的純樸自然 馬致遠的清雋流暢 關漢卿的潑辣清新 張養浩的警辟深遠 睢景臣的新奇辛辣 于 謙的樸直淺近 顧炎武的蒼勁沉郁 王士禎的含蓄清遠 袁 枚的空靈浮坦 朱彝尊的清新疏淡 納蘭性德的抑郁婉約 龔自珍的清奇瑰麗 鄭燮的剛勁清新 黃遵憲的淺俗新穎四、常用的表達技巧1、常用表達技巧術語一覽表表達技巧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現手法(藝術手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描寫手法虛實關系

30、、動靜關系、遠近上下關系象征、抑揚、白描、工筆烘托/渲染、襯托/對比/烘托、白描/工筆對比、烘托、渲染、襯托、聯想與想象樂景、哀情、哀景、樂情之間的關系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雙關、反復、襯托、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結構形式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渾然天成、畫龍點睛等。【注意】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目標不在于辨識詩歌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評述使用這種技巧的作用和效果。2、易混術語解析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

31、;后者一般在需要強調突出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中的形象更鮮明突出。現廣泛運用于文學藝術創作,也是兩種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寫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來托甲物,使甲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是側面描寫的一種方式。根據甲物和乙物的關系,烘托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形式;根據甲、乙物的對象特征,烘托又可具體分為以下幾類:(1)以人烘托人。如樂府詩陌上桑中詩人分別借“行者”“少年”“鋤者”等人的反應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全詩除了首句點明描寫對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

32、過描寫其它景物來寫“雨”的,詩人成功運用以物托物的藝術手法,仿佛使人感覺到船帆上、鳥羽上、天際上、大樹上全都籠罩著蒙蒙細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中描寫的對象是夜雪,但詩人卻從觸覺(衾枕冷)、視覺(窗戶明)、聽覺(折竹聲)烘托出雪之大、之猛。(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的前兩句通過對冬天惡劣環境的烘托,刻畫了釣叟的獨特個性及其樂觀豁達的情懷。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寫月光,分別烘托出了琴聲的美妙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渲染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是指通過對環境、場景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等細節描

33、寫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表達效果,它主要是從正面來描寫對象的。如樂府詩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詩開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致圖。后四句以東西南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的活動為中心,顯得活潑、自然、有趣。采用復沓句式而略有變化,更令人聯想到采蓮人在湖中泛舟來往、歌聲相和相應的情景。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渲染,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聯想到采蓮人內心的歡樂。又如杜甫兵車行中的第一段,作者著意描繪了送別的場面,從而表達了人民對戰爭的厭惡之情。 (2)襯托/對比/烘托 詩詞中

34、描寫的景物往往不止一個,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襯托”“對比”“烘托”這組術語就反映了景物描寫的角度和主次關系。高考中經常考查考生對景物描寫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這三者的區別,往往混為一團。 襯托和對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著鮮明的差異:對比主要強調事物間的差異性,所列舉的事物都是并列關系,無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揚州慢、李白的越中覽古等懷古、憑吊類的詩歌大多通過古今對比來表達物是人非的傷感或黍離之悲。而襯托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舉的事物間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關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詩中,描寫的主要對象是“夜雪”,詩中還描寫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戶、折斷

35、竹子的聲響,所舉事物間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襯托手法。 襯托和烘托手法的異同:相同點是所列舉的事物間都有主次之分,都是為強調突出主要事物的特點。當二者所列舉的事物不止一個時,這兩種手法可以通用。但襯托只是烘托的一種具體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來;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襯。烘托必須采用多個次要事物來突出主要事物,而襯托可以是一對一的映襯,也可以是多對一的映襯。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正襯和反襯的異同,這兩個術語是襯托手法的兩種具體運用。正襯是指用相同性質或特點的事物來襯托。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江碧”襯“鳥白”,

36、以“山青”襯“花紅”,顏色與景物相映成趣。反襯是利用事物的對立面來襯托另一事物。這種手法在借景抒情詩中運用十分廣泛而典型,一般分為:以樂景寫哀情和以哀景寫樂情。前者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來反襯詞人的離別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惡劣的環境來表達戍邊戰士的樂觀的革命情懷。 (3)白描/工筆 白描本是中國畫技的一種,一般用墨線粗線條勾勒,不著顏色,移用到文學創作上,即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簡潔明了地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寫的詩歌,看似平淡,細細品味,卻意味深長。如孟浩然春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都惜墨如金,分別粗線條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

37、和詩人歸隱田園的情景。 工筆是對事物注重局部細節描寫,對之進行精雕細刻、濃墨重彩的描寫。如王維的待儲光羲不至:“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情。”詩人緊扣題目中的“待”字,描寫了詩人等待客人到來的種種情景:清早啟門待客來,但坐立不安,時坐時起。接著又描寫聽覺上的幻境,然后又通過景物描寫(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從早到晚,友人還是沒有來,而是自己多情(空復情)。在詩中,詩人通過一系列的細節描寫(動作、神態、心理、景物),表達了盼望好友到來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悵惘心情。 (4)虛實相生/動靜結合 虛實相生和動靜結合是古詩詞中描寫

38、景物最常用的兩種角度。在高考命題中,分析詩詞虛實和動靜手法的題目出現頻率較高,考生在具體辨析時也容易混淆。 虛實相生在詩詞中是指現實中的景、物、事與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襯,相互滲透和轉化,交織在一起表達同一種思想或情感的藝術手法。它能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情趣。 在文學作品中,“實”與“虛”只是相對的,所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觀的、具體的、有據的、有形的、已知的、現實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種“象”。所謂“虛”是指虛擬的景、物、境,包括主觀和、無形的、無據的、假設的、已經過去的或者未來將出現的景象,還包括夢境和神仙鬼

39、怪世界等。如在柳永的雨霖鈴一詞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虛寫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物實情,寫詞人與心上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寫了別后生活的設想,全是虛寫。全詞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別離時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和古風(西上蓮花山)及李清照的漁家傲記夢三首游仙詩都是通過描寫光怪陸離的仙境來反映現實社會的黑暗。 在詩詞中,虛景與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鮮明的對比來突出中心。如姜夔的揚州慢中虛寫了昔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華景象,實寫了經過戰亂后的“盡薺麥青青”的凄涼景象,一實一虛兩幅畫面對比鮮明,深切抒發了詞人的黍離之悲。有時是相輔相成形

40、成渲染烘托關系來突出中心。如歐陽修的踏莎行,上片實寫,通過初春景象來反襯行人的離別愁緒,下片虛寫,通過假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來寫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 動、靜是對詩詞中的景、物作動態或靜態角度的描寫,它往往通過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景物的特征或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動、靜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境和意趣。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在前三聯中成功地運用了動靜結合和虛實結合的手法,為讀者描繪了一幅靜謐、恬淡的田園圖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為后面作者表達歸隱思想作鋪墊。 (5)比喻/象征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語言表達

41、更生動形象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喻的基本結構包括本體、喻體、比喻詞三部分,從形式上看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琴聲高低變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用“急雨”“私語”“大小珍珠”來比喻琴聲高低變化的情景。如駱賓王的詠蟬在第五、六句中,純用比喻修辭手法:“露重”“風多”比喻社會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全詩詩人以蟬自喻,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情感。 象征是指借助描寫具體形象的外在特征來表現某種抽象深邃的概念、思想、情感的藝術創作手法。象征的本體意義與象征意義之間本沒有必然

42、聯系,但通過藝術定對本體事物特征的突出描寫,會使讀者產生由此及彼的某種聯想,從而領會藝術家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等抽象的意義。象征可以根據人們習慣和約定束成,往往選擇人們所熟悉的象征物作為本體,表達一種特定的思想意蘊。如喜鵲象征吉祥,烏鴉象征厄運;鴿子象征和平,鴛鴦象征愛情等等。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也可使復雜的深刻道理淺顯化、單一化等。 在詩詞中,松竹梅菊、日月星辰、飛禽走獸等自然萬象往往被人們賦與某種情感和象征意義,詩人借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情感。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的形象

43、表達作者的理想追求,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總之,比喻與象征有著很大的差別:前者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求“形似”或者“神似”,后者象征意義與本體事物間要求“神似”;前者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對象是讓人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對象,后者是以物顯義,即不把意思直接說明而讓讀者去聯想、領會,象征意義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前者只限于修飾語句,后者作為文學創作基本手法,它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層或一個段落。3、表達技巧常用關鍵詞及其效果(1)修辭方法: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

44、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45、用典: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點化前人語句引用神話故事運用歷史故事。點化(化用):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反復: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

46、。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2)表現手法: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

47、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樂景與哀景的關系: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渲染與烘托:渲染與烘托本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樣一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

48、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虛實結合: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

49、,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一是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二是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三是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

50、者想象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動靜結合:這種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正側結

51、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點面結合: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點,隱括全面的效果。細節描寫:詩歌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觀察角度的變化: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白描工筆: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

52、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工筆,原是一種繪畫的筆法,后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以少總多、以小見大:以少總多應具有以下特征:概括性:所表現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具體性:指所表現的事物具有個性、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讀者的聯想。 以小見大是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在

53、古代詩歌中,常常表現了窗中觀景的藝術趣味,通過有限聯想到無限。詩中有畫:就是在寫景詩歌中,運用工筆手法,描寫出一個個畫面,表現一種意境。蘇東坡稱道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評語十分中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勾勒一個畫面,透著一股空靈微妙的意蘊,比興手法: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鋪陳: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象征:象征是通過特定的

54、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聯想和想象: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聯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聯想也有許多種類型,如:相關聯想、因果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相近聯想。由此可見,“相關”“因果”“相似”“對比”“相近”,就是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聯想的橋梁”。 想象可分為不隨意想象和隨意想象。不隨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和計劃而產生的想象。夢是不隨意想象的極端情況。隨意想象是有預定目的

55、、自覺地進行的想象。根據想象的創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再造想像是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或圖表符號的顯示在頭腦中形成有關事物的新形象。創造想像是不依賴于現成的描述而按一定目的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事物的新形象。它比再造想像更為復雜,更具有獨創性。文學藝術方面的創作,科學上的創造發明,都需要創造想像。聯想與想象的區別: 聯想和想象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聯想一定要牽涉到兩件事,即從甲事想到乙事,而想象只是對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來。但是聯想對于想象的形成往往具有媒介作用,頭腦種新形象的形成有時是由聯想促成的。聯想,比較實在;想象,比較虛幻。聯想,想到就可以;想象,就比較具體。 聯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但在實際寫作中往往是交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