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通風與空調設計手冊_第1頁
地鐵通風與空調設計手冊_第2頁
地鐵通風與空調設計手冊_第3頁
地鐵通風與空調設計手冊_第4頁
地鐵通風與空調設計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4章 通風與空調14.1 主要設計原則1) 通風空調系統的設計應考慮線網資源的共享利用。2) 高架站公共區不考慮設置空調,采用自然通風,設備管理用房區建議采用分體空調或變頻多聯空調系統。3) 通風空調系統應按遠期(2039年)運營條件(預測的遠期客流和最大通過能力)進行設計,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設備可考慮近遠期分期實施的可能性或采用不同的運行模式。4) 工藝設備用房的通風空調系統應根據相關規范滿足其工藝要求的運行環境。5) 通風空調系統應為乘客提供適宜的環境,為地鐵工作人員和設備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運行環境。發生事故時通風空調系統應能迅速切換到事故通風模式,排除煙氣和進行事故通風,為

2、乘客和消防人員提供新鮮空氣,保障乘客安全疏散。6) 通風空調系統設計時應根據各區域運行時間的不同、運行性質的不同盡量分開設置。7) 車站通風空調房間盡量按照就近服務和相臨布置原則,以盡量縮短空氣的輸送距離、減少運行費用。8) 風亭的設計應與城市環境條件相協調并充分考慮城市主導風向的影響,防止進、排風氣流短路。風亭噪聲應根據所處的環境保護區域及周邊噪聲控制敏感點的位置,控制在有關標準所規定的范圍內。9) 通風空調系統應采用運行安全、技術先進、可靠性高、節省空間、便于安裝和維護、高效節能且自動控制性能高的設備。10) 通風空調系統的設計和設備的配置應充分考慮采用節能調節措施,應參考公共建筑節能設計

3、標準(GB501892005)的要求。11) 通風空調系統設計應滿足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的要求。12) 通風空調系統設備應選用運行安全、技術先進、工藝成熟、高效節能、節省空間、便于安裝和維護、且自身自動控制程度高的設備,并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立足于設備國產化。14.2 主要設計規范1) 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03)2) 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347 2003)3)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06)4)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45-95)(2005年版)5)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05)6) 工業企業設計

4、衛生標準(GBZ 1-2010)7) 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8)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衛生部2006)9) 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2005)10) 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098-98)14.3 主要設計標準14.3.1 室外計算參數地下車站公共區:夏季空調室外計算干球溫度:32.4 相對濕度: 66 % 夏季通風室外計算干球溫度:28 冬季通風室外計算干球溫度:2 車站設備及管理用房:夏季空調室外計算干球溫度:34.8 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濕球溫度:28.1 夏季通風室外計算干球溫度:30.6 冬季通風室外計算干球溫度:-1.1 14.

5、3.2 室內計算參數1) 地下車站(站臺設置屏蔽門)站廳夏季空調設計參數: 干球溫度:30 相對濕度:40% 65% 站臺夏季空調設計參數: 干球溫度:29 相對濕度:40% 65%地下換乘平臺空調設計參數:干球溫度:29 相對濕度:40% 65%出入口通道(超過60m時)干球溫度: 30 相對濕度不控制2) 設備管理用房設計參數見表14-1。表14-1 設備及管理用房設計參數房間名稱冬季夏季小時最小換氣次數計算溫度 ()計算溫度 ()相對濕度(%)進風排風男女更衣室、乘務員休息室、票務室1827406066車站控制室、電控室、變電所控制室1827406065安全門控制室、AFC機房、銀行16

6、27406066通信設備室、信號設備室、外部通信室、公安通信室1227406065降壓變電所、牽引降壓混合變電所36按排除余熱計算風量照明配電室、AFC配線間163644工務工區用房、通信工區檢修室16276566AFC電源室、蓄電池室163066盥洗間、公共洗手間520清掃工具室、車站用品庫、廣告設備庫、氣瓶室4污水泵房、廢水泵房、消防泵房54通風空調機房、冷凍機房66注:車站控制室、會議室等的空調換氣次數應不少于6次/h;盥洗間、洗手間排風量每坑位按100m3/h計算,且小時換氣次數不宜少于10次。3) 站臺、站廳(當送風為同一空調器時按站臺送風溫差控制)T10電氣用房如采用冷風降溫時,送

7、風溫差應保證在電氣設備空載時不結露的情況下,適當提高送風溫差, 一般取T1519。其它設備管理用房區域 T10。4) 隧道通風系統主要設計參數1 隧道溫度:正常運行時區間隧道內最熱月日最高平均溫度40.0。2 阻塞運行時送風量保證斷面風速不小于2m/s,并控制列車頂部最不利點隧道溫度低于45。3 隧道煙氣控制流速:2m/sV+6系統優點1、各冷水機組間相對獨立,系統運行靈活性強;2、機組運行效率高。1、設備數量較少;2、初投資較小;3、環控機房面積較小。系統缺點1、設備數量較多,初投資大;2、冷卻塔占地較大,影響地面景觀;3、環控機房面積較大。1、機組運行效率較低,運行費用高;2、系統運行靈活

8、性弱;3、在夜間及過渡季節低負荷運行時機組容易頻繁啟停,影響機組壽命。備注1、車站總冷負荷為1200kW,小系統冷負荷為300kW;2、冷水機組運行總時間為9個月,冷水機組在總負荷40以下的部分負荷運行時間為3個月,且低于40運行時均按40時的能效比計算;3、電費按0.6元/kWh計算;4、差額中“+”代表增加的費用。從以上經濟分析可以得出,在小系統冷負荷占車站總冷負荷為25時,冷水機組兩大一小的設置方案較設置兩臺冷水機組的方案初投資增加約500000元,年運行費用減少60000元,靜態回收周期8.4年,回收周期較長,當小系統冷負荷所占比例越小,其年運行費用的差額就越大,回收周期就越短。同時,

9、兩大一小冷水機組的配置可減少過渡季節、夜間等低負荷情況下冷水機組頻繁啟停的現象,增加了冷水機組的壽命。所以,各車站應根據冷負荷計算具體情況來確定冷水機的配置。另外,由于小系統在非空調季非運營時間的負荷比較小,冷源的選擇應考慮在15小系統負荷情況下的穩定運行。推薦選用多機頭的螺桿冷水機。兩中方案冷水系統配置詳見圖14-8及圖14-9所示:圖14-8 冷水機組兩大一小配置圖14-9 兩臺等冷量冷水機組配置14.6 通風空調系統運行模式及控制14.6.1.1 隧道通風系統運行模式1) 正常運行(1) 早晚運行清晨運營前半小時、夜晚收車后半小時,應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排熱、機械冷卻通風。(2) 正常運行

10、列車正常運行時,車站隧道通風系統投入運行而區間隧道通風系統停止運行。在一般區間隧道內利用活塞作用、通過車站兩端的活塞風井進行通風換氣排除區間隧道的余熱余濕;在設有中間風井的區間隧道,開啟區間隧道中間風井,利用列車活塞作用,通過車站兩端的活塞風井和區間隧道中間風井進行通風換氣排除區間隧道的余熱余濕。2) 阻塞運行當列車因故障或其它原因而必須停在區間 (由信號系統確認阻塞后) 超過2分鐘時,按行車方向進行機械通風,保證列車空調器的運行。3) 火災事故運行當著火列車停在車站時,利用車站隧道通風系統進行排煙,相應的根據情況可開啟布置在車站兩端的區間隧道風機輔助排煙;當著火列車停在區間隧道內時,應按預定

11、隧道內火災模式進行排煙,并送入新風誘導乘客疏散。14.6.1.2 車站大系統運行模式1) 正常運行(1) 空調季節小新風工況當站外空氣焓值大于車站內空氣焓值時,空調系統采用小新風運行。清晨運營前可根據需要,執行預冷模式。(2) 空調季節全新風工況當站外空氣焓值小于或等于車站內空氣焓值且站外空氣溫度大于空調設計送風溫度時,采用全新風空調運行,空調器處理室外新風后送至空調區域,排風全部排至車站外。(3) 非空調季節全通風工況當站外空氣溫度小于空調設計送風溫度時,關閉水系統電動蝶閥,外界空氣不經冷卻處理直接送至空調區域,排風則全部排出車站外。(4) 夜間運行工況夜間收車后停止車站空調大系統及其水系統

12、的運行。2) 車站乘客過度擁擠當發生突發性客流、區間阻塞、線路故障及其它原因引起車站乘客過度擁擠時,大系統的組合式空調器、制冷機、冷凍水泵、冷卻水泵、冷卻塔等空調設備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當時季節正常運行的滿負荷狀態運行。3) 火災事故運行車站公共區發生火災時,立即停止車站空調水系統和小系統,轉換到車站大系統火災模式運行。當站臺層發生火災時,利用站臺層排煙系統同時開啟隧道通風系統協助運行將煙氣經排風井排至車站外,車站內人員迎著新風方向從站臺經站廳疏散至地面;當站廳層發生火災時,利用站廳層排風系統進行排煙,利用出入口自然補風,車站內人員迎著新風方向從車站出入口向地面疏散。14.6.1.3 車站小系統運

13、行模式1) 正常運行設有通風空調系統的設備管理用房,當采用全空氣系統方式空調時,空調系統采用空調季節小新風、空調季節全新風和非空調季節全通風三種方式進行控制;當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時,空調季節利用盤管加新風進行空調,非空調季節只送新風和排風。對只設通風系統的設備、管理用房,全年按設定的通風模式進行。2) 火災事故運行當車站一端設備管理用房發生火災時,對應區的小系統立即轉入到設定的火災模式運行,同時其它小系統和車站大系統停止運行。根據小系統的形式立即排除煙氣或隔斷火源和煙氣,設有排煙系統的內通道立即進行排煙,設有加壓送風的疏散樓梯立即進行加壓送風。14.6.1.4 通風空調系統設備監控車站及隧

14、道通風空調系統的控制由中央控制、車站控制以及就地控制三級組成。1) 中央控制1 對全線隧道通風系統的隧道風機(包括區間隧道風機和車站隧道排風機以及中間風機房的隧道風機)、射流風機、電動風閥進行監控。2 對各站通風空調大系統的空調器、空調新風機、回/排風機、排煙風機、電動風閥進行監視。2) 車站控制1 對本站所管轄范圍內的隧道通風系統的隧道風機(包括區間隧道風機和車站隧道排風機)、推力風機、射流風機、長區間隧道中間風機房的隧道風機、電動風閥。2 對設置在車站內的溫、濕度監測點進行監視。3 對本站通風空調大系統的空調器、空調新風機、回/排風機、排煙風機、電動風閥、水管上電動二通閥等進行監控。對本站

15、冷水機組、冷凍水泵、冷卻水泵、冷卻塔、水管上電動碟閥、水處理設備等進行監視。4 對本車站通風空調大系統上的防火閥進行監視(由FAS實現);對本站通風空調大、小系統上的防火閥、防煙防火閥進行監控(監視由FAS實現)。5 對本站通風空調小系統的空調器、空調新風機、回/排風機、排煙風機、電動風閥、電動二通閥等進行監控。6 對本站通風空調大系統空調器過濾器前后的壓差傳感器進行監視。7 對小系統水系統的壓差傳感器、流量開關等進行監視。3) 就地控制1 對設置在車站內的溫、濕度監測點進行監視。2 對本站通風空調大、小系統的空調器、空調新風機、回/排風機、排煙風機、電動風閥、水管上電動二通閥等進行監控。對本

16、站冷水機組、冷凍水泵、冷卻水泵、冷卻塔、水管上電動碟閥、水處理設備等進行監視。3 冷水機組、冷凍水泵、冷卻水泵、冷卻塔、水管上電動碟閥、壓差旁通裝置由冷水機組群控系統控制。14.7 高架車站通風空調設計14.7.1.1 設計標準1) 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夏季空調室外空氣計算干球溫度: 34.8 夏季空調室外空氣計算濕球溫度: 28.1 夏季通風室外空氣計算干球溫度: 30.6 冬季通風室外空氣計算干球溫度:-1.1 冬季采暖室外空氣計算干球溫度: -1.6 冬季室外空氣平均風速: 2.5m/s2) 室內空氣計算參數: 站廳夏季空調設計參數:干球溫度不大于30 相對濕度45% 65% 設備管理用

17、房夏季空調室內計算溫度,詳見表18-1。3) 其他標準新風量標準、空氣質量標準、設備選型附加系數等均與地下車站相同。14.7.1.2 設計原則1) 對于高架車站,站廳、站臺層公共區采用自然通風,由門窗、站廳與站臺的連通口自然流通換氣。2) 各站有工藝要求的設備管理用房需設置空調,采用變制冷劑流量分體式空氣調節系統。如設備用房和管理、辦公用房區域內需要設置空調的房間過少,則可采用單冷或冷、暖型分體式空調器(冬季室內溫度要求為18的房間采用冷暖型空調)。3) 各站變配電室設機械排風、自然進風系統。排風機一般應設于側墻,自然進風口應設置防雨百葉及防蟲網,避免飄雨或蚊蟲等進入房間。一般情況下不設置屋頂

18、排風機。4) 自然排煙的房間及車站公共區,可開啟外窗面積應不小于建筑面積的2%。無自然通風條件的房間設機械通風。5) 對無外窗的房間、走廊等根據相關規范設置。6) 高架車站的空調、機械排風、排煙設施,均為車站集中控制與就地控制。14.8 通風空調系統消聲與減振14.8.1.1 活塞風道消聲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線的噪聲問題發生在通風井距噪聲敏感點太近的情況。區間隧道、車站通風系統的隧道風機、車站隧道風機、各新風機、回/排風機的通風路徑與地面相通,其運行噪聲可通過活塞風亭、車站進風亭和車站排風亭向地面傳播。目前常規設計的進排風道上均設置了消聲器,其對環境的影響基本滿足國家有關標準要求。活塞風道則需根據

19、風亭位置、噪聲等級要求等統籌考慮,妥善處理和解決噪聲污染問題。活塞風道噪聲源主要有列車行駛時產生的噪聲、活塞風亭百葉氣流再生噪聲等。根據風亭周邊的條件,通過分析風亭與周邊敏感點相對位置,首選在風亭周圍設置室外聲屏障的方案。1) 當設置室外聲屏障條件不允許時,對處在“4類區”的車站,通過分析風亭與周邊敏感點相對位置,按計算需要考慮是否在活塞風亭內設置消聲器。2) 設置室外聲屏障條件不允許時,對處在“1類區”、“2類區”的車站,必須在活塞風亭(道)中增設消聲器,以滿足環保對噪聲的控制要求。3) 百葉選型時需對氣流再生噪聲提出控制要求。14.8.1.2 設備消聲、減振1) 通風機、空調器、制冷機、水

20、泵、冷卻塔等設備是產生噪聲和振動的主要設備,在設計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優先選擇噪聲小,運轉平穩的產品。2) 產生主要噪聲和振動的設備應在建筑和結構設計配合中考慮消聲和減振措施。3) 車站通風空調系統應根據噪音計算結果確定是否采取消聲措施。4) 風管、水管與設備連接處均應設置減振措施。14.8.1.3 風亭設計要求1) 地面進風風亭應設在空氣潔凈的地方,且應布置在排風亭與活塞風亭的上風側,任何建筑物距通風亭的口部直線距離不小于5 m。2) 風亭不宜采用敞開式,同時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設計為建筑小品。如果風亭受條件限制采用敞開式設置形式時,新風亭與排風亭、活塞風亭間的距離不應小于10m,同時各風井出地

21、面高度不能小于1m并滿足防澇要求,四周作綠化遮擋,敞開風亭內部應設置排水設施。3) 進風亭百葉底部距地面高度應大于2 m,當布置在綠化地帶內時,高度可因地制宜適當降低。4) 當進風亭與排風亭合建時,進風口與排風口方向應盡量錯開,進風口百葉應面對主導風向,若進、排風口在同一方向時,排風口應布置在進風口上方,兩種風口邊沿之間的距離一般應5m,避免二次污染,當排風亭與出入口合建時,排風口百葉底部距地面高度一般應5m,避免排煙倒灌進車站。5) 各風道和風亭均應作好防水和排水設計,防止外界水流入風道內。14.9 設備國產化與節能措施14.9.1.1 設備國產化根據目前地鐵的建設經驗,通風空調設備已能全部實現國產化,從目前各地地鐵線路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如廣州地鐵二、三、四、五號線以及深圳地鐵一、四號線,性能穩定可靠,維護保證也比較好,國產化的設備是完全能夠滿足地鐵運營要求的,因此南京地鐵六號線機場段工程通風空調設備完全能夠全部實現國產化。14.9.1.2 節能措施1) 加強車站規模控制、優化車站內部設備用房的合理布置與風道關系:可以通過配合建筑設計盡量將車站中各區域使用功能、環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