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證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_第1頁
反證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_第2頁
反證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反證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浙江省溫州市龍灣中學宋登水一、主題與背景在高一(1)班講讀荷塘月色這篇散文的課堂上,一個同學突然發問:“老師,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我回答說,這一段點明出游的原因,寫出了作者的內心,同學們都認真地記錄了我的話。但是從眼神中沒有看出他們會心的微笑。很明顯,效果不太理想,這不是我希望的。我想,是不是可以換一種方法來講解?俗話說:喇叭不響調頭吹 。接下來在高一(3)班的教學中,我設想采用反證法來講解這個問題。二、情景描述課堂進行到30分鐘,我們欣賞了荷塘月色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用優美的語言、和諧的韻律為我們描繪了荷塘月色的美景,使人陶醉,讓人流連。但是,美中不足,老師

2、發現朱先生的這篇文章有一處敗筆。”此言一出,全班嘩然。同學們都豎起耳朵聽下文,因為他們認為這不可思議,朱自清這么一位大作家的文章怎么會有敗筆?再說選入高中課本的文章怎么可能有敗筆?我不慌不忙地說:“老師發現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完全多余,如果由第二自然段去荷塘直接寫到第四自然段欣賞荷塘的美景,文章就簡潔多了,大家認為怎么樣?”“不怎么樣,”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課堂里出現了小小的騷動,有些同學疑惑地望著我,有些同學開始議論。我估計大家是迷信于課本,還沒有自己的理由,于是順勢羅列三條理由。“我們說話要講證據,不要迷信。我為自己的觀點找了三條理由:一、刪掉第三段全文更簡潔;二、第三段有些話不知所云,比如

3、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句意相互矛盾,刪掉就明了多了;三、可能有同學說這一段表現了主題,我認為作者不寧靜的心境在第一段已經說明,這里是重復。終上所述,第三段可以刪掉。”教室里突然安靜了,只聽到翻書的聲音。“老師,我認為第三段不能刪掉。” 過了一會兒,項曉靖同學站起來說。經過我允許后她繼續說:“第三段第一句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是必要的說明,否則荷塘人很多,作者就不能思考了。還有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是過渡句,引出第四段,刪掉文章就不連貫了。”她只是從字面上來解釋第三自然段,但說明她動了腦筋,還需要往下引導。于是我稍稍作了點評:“曉靖同學說的有點道理,不過我可以將

4、頭尾兩句加在第二自然段的內容中去。她也沒有駁倒我的理由,我堅持我的觀點。”教室里有些同學竊竊私語,有些同學翻找資料,有些互相討論,大家進入了更深的思考。“老師,我覺得第三段的話不矛盾,”班長鄭苗苗發表自己的見解,“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實際上是強調冷靜和獨處,人心煩的時候總是喜歡靜一靜的,后面說這是獨處的妙處可以證明。這里作者其實是想說我愛熱鬧,更愛冷靜;我愛群居,更愛獨處。”同學們給予熱烈的掌聲。“班長的話的確入情入理,我無法辯解,看來這兩句話并不矛盾。但我還有其他兩條理由,有沒有同學再說說?”話音剛落,教室里就熱鬧了,大家好象找到了突破口,七嘴八舌議論開了。胡茜茜站起來說:“

5、我覺得第三自然段是作者感情轉化的過程。開始是不寧靜,第四段是寧靜,這中間總得有個變化過程吧,否則就太突然,讓人難以接受。因此作者用一段內心獨白來轉化自己的感情,也向讀者表明自己的內心世界,還詳細說出到荷塘去游覽的原因。”她的語速向來很快,像連珠炮一樣,要聽懂真不容易,同學們都望著我,看我的反應。我將她的理由復述了一遍,大家才明白。有些表示贊許,有些還在思考,有些小聲說自己的理由,教室的氣氛熱烈起來,大家都好象要說,又怕理由不充分。“第三段與后面照應嘛”,鄭博突然在座位上冒了一句。他平時不太發言,難得說出自己的見解,我請他站起來說。“我覺得第三自然段的內心獨白與后面采蓮賦西洲曲的內容互相照應。”

6、同學們兩眼茫然,我也不解其中滋味,所以追問了一句:“能具體說說嗎?”“第三自然段說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而采蓮賦和西洲曲兩段就是作者在今晚的月下聯想到的內容。沒有第三段,后面兩段就變得很突然了。作者心里不寧靜,看看荷塘就好了,為什么要想到這些?正因為什么都可以想才會產生聯想。再說這里自由的人與后面采蓮賦西洲曲描繪的自由的意境吻合,也與作者追求自由的思想一致。”“很好”,我之前確實沒考慮到會有這種理解,“鄭博同學不鳴則矣,一鳴驚人,他的見解非常獨到,也很合理。大家給他一點鼓勵。”全班給予長時間的掌聲看來效果不錯,我回到開始的問題。“大家

7、說出了幾點很好的理由,也把我的三點理由駁倒了,其他同學如果還有好的見解我們課后再交流。現在我才知道朱自清先生寫第三段可謂用心良苦,這一段不但不是敗筆,而且是牽引主題的核心之筆,用得巧妙,用得深刻。”三、問題研究兩個班教學結束后,我進行了調查分析,結合單元測試情況,統計結果如下:高一(1)班(總人數44)高一(3)班(總人數46)下課后有沒有繼續談論文章第三自然段有329基本沒有4117你認為老師講解和自己思考哪個更好?老師講好1611自己思考好2835單元測試“分析語段在文中的作用”題目回答情況回答基本準確3235答案有創造性言之成理814由上面表格不難看出:一、 反證法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下課

8、后還有一半以上的學生繼續談論課上的內容,不需督促,學生自覺學習的勁頭明顯高于單純講授的課。二、 就學生的個體而言,他們更喜歡自己思考,自己尋找,特別是嘗到甜頭的學生,更愿意老師引導他們自己在學海里遨游。三、 從測試的情況看來,雖說答對的同學相差不大,但有創新經驗的同學更喜歡自己獨到的見解,而沒有經驗的同學只好循規蹈矩,這也不利學生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的培養。四、案例反思在高一(1)班的教學中,我只是講解了學生提出的問題,起了“解惑”的作用,這是將我個人的理解強加在學生身上,只能讓他們去機械記憶。 新課程標準“閱讀與鑒賞”部分要求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

9、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這一點要求我們教師把閱讀當成學生自己的事,教師只是創設一個讓學生思考、展示的平臺,由學生盡情去探究,去討論。因此,接下來在高一(3)班的教學中,我故意設立反面錯誤的論點“朱自清先生也有敗筆”,說荷塘月色存在不足之處,并且為它找幾條看似有理的理由,這樣就給他們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調動自己的體驗和知識去思考、去發現,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立即興奮起來,積極參與,連平時不太發言的鄭博同學也動了起來。他們自我解讀文本,相互交流心得,展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比如鄭苗苗同學對詞句的理解是聯系后文得到的;胡茜茜同學能從散文的神出發,梳理全文,把握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特別是鄭博同學的意見是我課前沒有準備的,這讓我感受到教與學是相長的。隨著思考的深入,課堂氣氛由安靜到竊竊私語到小聲討論再到熱鬧最后達到高潮。我們平常的教學習慣于正面講解或引導,當然這也是很好的。但是偶爾借用數學的反證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證法是一種間接證法,它是先提出一個與命題的結論相反的假設,然后,從這個假設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