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 文言文 練習題_第1頁
2019高考語文 文言文 練習題_第2頁
2019高考語文 文言文 練習題_第3頁
2019高考語文 文言文 練習題_第4頁
2019高考語文 文言文 練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文閱讀專題(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八陣圖序明·候方域余友賈生開宗,年逾五十,老矣。負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繩墨。常自許得為宰相,當一年平寇,三年可盡撤諸塞上兵。里人大笑,以為病狂。乃感憤,著八陣圖數千言。余則獨有取焉,而為之序曰:嗚呼!今天下之隱憂,蓋在于文臣之望淺,而武擔之志驕,不知其所終矣。陸賈有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夫為相,不必讀書,身先險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為將,不必善騎射,粗知古今,遇大變而不挫者,名將也。今天下急、急論將哉。 漢袓之明,不難于拜壇下,而難其所拜者韓信;闔廬之信,不難于斬寵姬,而難于識孫武而

2、任之。天下而有韓信、孫武,宜使之專制千里,豈當更有開府位其上,中貴觀軍容,掣其射也?天下而無韓信、孫武,又何取于諸將而群委之以旌節,倚之若長城也哉?今天下宣薊握重兵,豫楚多元帥,而鳴鏑在郊,堠火且連未央。然則收其所為旌節,撤其所為長城,即外患不靖,內憂不滅,而國家省金錢之費,人民免首功之慘,亦未始非勿藥而愈病也。余所以終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雖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則樞府藩則撫軍吾皆得而見之矣大約多歷年所而得之。又或以盤錯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鈍者,此其胸中豈異伍卒?而則使諸大將肩蟒圍玉,相與拜跪之。固宜為其所輕,而日有憤噪之變也。雖日推轂鑄印于以稱,曰文:飾則得矣,勘亂則未也。嗚呼!葉公好

3、龍而龍至,燕王市馬而馬來,我國家地廣人眾,而倜儻非常之略寂焉先聞,將果無人言之耶?抑無人用之耶?豈天未悔禍而人未厭亂耶?又豈人之建功立業各有其時,而急者不可以緩,緩者不可以急耶?何賈生之且老而尚托于其言也?【注】)開府:封建時代,公卿所設的能自任官史的力機構中貴:指受皇啼籠信的宣官。推轂:推車前進,比喻推薦人才。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亦未始非勿藥而愈病也 愈:更加B余所以終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 右:重祝C雖日推轂鑄印 鑄印:委以官職D燕王市馬而馬米 市:買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而為之序曰 秋以為期B遇大變而不挫者,名將

4、也 斯用兵之效也C堠火且連未央 臣死且不避D又豈人之建功立業各有其時 背負青天而莫之天者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開宗,身懷奇才,好談國家大事,喜歡喝酒,不受俗禮約束,經常自我得意地說自己做宰相時,在一年內平息了寇亂,三年全部撤掉邊塞駐軍。B作者認為,如今以文臣的身份來擔任武事,雖然天天舉薦人才,委任將領來支持他,只能說好名聲得到了,平息騷亂卻沒有做到。C作者認為,天下如有韓信、孫武這樣的人才,就應當給他權力,讓他統轄廣大的地區,而不應再讓開府來管轄他,讓宦官作監軍來牽制他。D本文是為其好友賈開宗的老面不見用鳴不平,而更大篇幅是論述天下致亂的重要原因“文臣望淺

5、,武臣志驕”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雖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則樞府藩則撫軍吾皆得而見之矣大約多歷年所而得之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夫為相,不必讀書,身先險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4分)(2)天下而無韓信、孫武,又何取于諸將而群委之以薩節,倚之若長城也?(4分)【分析】(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應掌握方法并結合語境推斷。(2)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用法,要落實18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從原文中找到對應的語句比較核實。(4)本題考查斷句的能力,要掌握文言基礎

6、知識,做題講究技巧,先易后難。(5)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句的能力,應遵循翻譯的原則、步驟和方法。【解答】(1)A使痊愈;譯文:也不是非得需要藥物才能使病痊愈的。(2)B助詞,表判斷;A介詞,替/動詞,當作;C副詞,將要/連詞,尚且;D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它。(3)A“自己做宰相時”錯,原文“常自許得為宰相,當一年平寇,三年可盡撤諸塞上兵”,自稱如果能夠做了宰相,將在一年內平息寇亂,三年就可全部撤掉邊塞駐軍。(4)“今”為時間狀語,其前停頓;“朝則樞府”“藩則撫軍”為并列結構,前后中間斷開;“矣”句末語氣詞,其后停頓。斷句為:雖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則樞府/藩則撫軍/吾

7、皆得而見之矣/大約多歷年所而得之。譯文:雖然這樣,現在用文臣擔任武事,在朝中官至中樞機構,在藩屬做到撫軍,我都能夠見到,這種情況大概也是歷經多年形成的。(5)不必,不一定;險阻,困難艱險;忌,妒忌。譯文:做宰相,不一定讀很多書,首先承擔困難艱險,有辦法調動眾人的力量,能不妒嫉別人的功勞,就是名相。而,如果;旌節,兵權;群,大批地。譯文:天下如果沒有韓信、孫武,那又何必大批地委任眾將,把兵權授給他們,像倚靠長城一樣地依靠他們呢?答案:(1)A(2)B(3)A(4)雖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則樞府/藩則撫軍/吾皆得而見之矣/大約多歷年所而得之。(5)做宰相,不一定讀很多書,首先承擔困難艱險,有辦

8、法調動眾人的力量,能不妒嫉別人的功勞,就是名相。天下如果沒有韓信、孫武,那又何必大批地委任眾將,把兵權授給他們,像倚靠長城一樣地依靠他們呢?【點評】文言文翻譯的“二標準”: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就是說以對譯為主,直譯不通時采用意譯的辦法。步驟是:“解詞”“串意”“順意”。即先解讀重點詞語,明確其含意和用法;再將一個一個、一組一組詞意,語意串連起來,形成句意;最后,把整個語句順暢起來,亦即各詞語間不連貫的使其連貫起來,不通順的使其通順起來。2、字字落實:忠實于原文意思,不遺漏,也不能多余;換言之,原文和譯文必須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譯文中一定要落實,原文中沒有的意思,在譯文中一定

9、不能出現;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文從句順:譯文要明白通順,合乎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紹興市高考適應性試卷(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兩浙觀風詩序【明】王陽明 兩浙觀風詩者,浙之士夫為僉憲陳公而作也。古者天子巡狩而至諸侯之國,則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其后巡狩廢而陳詩亡。春秋之時,列國之君大夫相與盟會問遣,猶各賦詩以言己志而相祝頌。今觀風之作,蓋亦祝頌意也。王者之巡狩,不獨陳詩觀風而已。其始至方岳之下,則望秩于山川,朝見茲土之諸侯,以觀民之好惡;就見百年者而問得失,賞有功,罰有罪。蓋所以布王政而興治功,其事亦大矣哉!漢之直指、循行,唐、宋之觀察、廉訪、采訪之屬,及今之

10、按察,雖皆謂之觀風,而其實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故觀風,王者事也。 陳公起家名進士,自秋官郎擢僉浙皋,執操縱予奪生死榮辱之柄,而代天子觀風于一方,其亦榮且重哉!吁,亦難矣!公之始至吾浙,適歲之旱,民不聊生。饑者仰而待哺,懸者呼而望解;病者呻,郁者怨;不得其平者鳴;弱者、強者、蹶者、嚙者,梗而孽者、狡而竊者,乘間投隙,沓至而環起。當是之時而公無以處之,吾見其危且殆也。賴公之才,明知神武,不震不激,撫柔摩剔,以克有濟。期月之間,而饑者飽,懸者解,呻者歌,怨者樂,不平者中;蹶者起,嚙者馴,孽者順,竊者靖;滌蕩剖刷而率以無事。于是乎修廢舉墜,問民之疾苦而休息之,勞農勸學,以興教化。然后上會稽,登天姥,入

11、雁蕩,陟金娥,覽觀江山之形勝,固亦大丈夫得志行道之一樂哉!然公之始,其憂民之憂也,亦既無所不至矣公唯憂民之憂是以民亦樂公之樂而相與歡欣鼓舞以頌公德然則今日觀風之作豈獨見吾人之厚公抑以見公之厚于吾人也。雖然,公之憂民之憂,其惠澤則既無日而可忘矣;民之樂公之樂,其愛慕亦既與日而俱深矣。以公之才器,天子其能久容于外乎?則公固有時而去也。然則其可樂者能幾?而可憂者終誰任之?則夫今日觀風之作,又不徒以頌公之厚于吾人,將遂因公而致望于繼公者亦如公焉。則公雖去,而所以憂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墜也。 (選自王陽明全集)【注釋】皋: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員。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12、分) A蓋所以布王政而興治功 布:宣告,實施 B執操縱予奪生死榮辱之柄 柄:權力 C懸者呼而望解 懸者:受困的人 D賴公之才,明知神武 明:清楚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天子巡狩而至諸侯之國 吾嘗終日而思矣 B以觀民風 作師說以貽之 C公之始至吾浙 句讀之不知 D天子其能久容于外乎 吾其還也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帝王就有通過下級官員獻上的詩歌來觀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的制度,后來這一制度曾經因為無人獻上詩歌而廢棄。 B陳公初到浙江任職就遇上旱災,百姓難以生存,情勢十分危急;但最終平安渡過了這段艱難時期,靠的是陳公處事得

13、當。 C文章既贊賞陳公能夠采取慰勞百姓勸勉學習的利民政策,也贊賞他落實政策后能夠游覽美好江山的修身養性的行為。 D作為一篇書序,本文感情真誠飽滿,用詞造句既有法度可循又有自由率意的表達,體現出情理結合的寫作特色。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亦既無所不至矣公唯憂民之憂是以民亦樂公之樂而相與歡欣鼓舞以頌公德然則今日觀風之作豈獨見吾人之厚公抑以見公之厚于吾人也。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1)雖皆謂之觀風,而其實代天予以行巡狩之事。 (3分)(2)則公雖去,而所以憂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墜也。 (5分)14(3分)D(明,英明)15(3分)B(都表示目的的連詞

14、。A前一個表示承接后一個表示修飾;C前一個取消句子獨立性后一個賓語提前標志:D前一個為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后一個表商量語氣,相當于“還是”)16(3分)A(因果倒置,與原文第一段“其后巡狩廢而陳詩亡”意思不合17(3分)亦既無所不至矣公唯憂民之憂是以民亦樂公之樂而相與歡欣鼓舞以頌公德然則今日觀風之作豈獨見吾人之厚公抑以見公之厚于吾人也。(斷對兩處給1分,斷錯一處扣1分,扣完為止)18(8分)(1)(3分)雖然都稱作觀察民風,但它實際上是代替天子來做巡守(巡查、巡視)的事情。(“雖”“其實”“巡狩”各1分)(2)(5分)那么陳公即使離開(浙江),而那些使老百姓憂愁的事情(困擾老百姓的事情)

15、,也還可以永遠有所托付而因此不荒廢。(“所以”“憂”“托”“因以”“墜”各1分)附:譯文 兩浙觀風詩一集,是浙江的讀書人為僉都御史陳公而編撰的。古代天子巡守到各諸侯國,就命令太師陳述詩篇,來觀察社會風氣。后來巡守制度廢除了,結果陳述詩篇這個制度也消亡了。春秋之時,各諸侯國的國君在一起見面或離別,還各自賦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來互相表達美好祝愿。看當今兩浙觀風詩,也是表達美好祝愿的。王者的巡守,不單單是陳述詩篇來觀察社會風氣而已。他剛抵達始四方山岳,就對高山大河進行祭奠,接見本地的諸侯,來觀察社會風氣的好壞;拜訪老年人來問得失,賞有功罰有罪。這是來宣告國家政策,來搞好治理,這個事情意義重大啊!漢代

16、的直指、循行,唐、宋代的觀察、廉訪、采訪等,以及當今的按察,雖然都稱作察民風,但它實際上是代替天子來做巡守的事情。所以觀察民風,就是王者之事。 陳公的出身是有名的進士,從秋官郎提拔為浙江僉都御史,掌握著操縱生死榮辱的大權,并且代替天子到一個地方觀察民風,多么榮耀和重要!唉,任務多么艱巨啊!陳公剛到我們浙江的時候,正好遇上大旱,民不聊生。饑者仰著頭找吃的,受苦的呼喊著希望解救援;病者呻吟,憂郁的人埋怨;得不到公平的人喊冤;弱者、強者、跌倒者、咬牙切齒者,邪惡者、偷竊者,乘著這個機會,紛紛起來,此時,陳公幾乎沒有辦法來處理,吾見他很危險。最后依賴陳公的才能,聰明智慧,神明威武,不驚恐不猛烈,安撫體

17、貼,才渡過難關。短時間內,就饑者飽,懸者解,呻者歌,怨者樂,不平者得到中告;受挫折者爬起咬牙切齒者馴順,忤逆者順從,偷竊者安定下來;經過冼滌明辨,全都沒有事情發生。于是,修建廢棄的興建喪失的,咨詢老百姓的疾苦而休養生息,慰勞農民,勸勉學習,來振興教育感化。這樣以后,登上會稽山,登上天姥山,進入雁蕩山,爬上金娥山,來視察大好河山,這本來也是大丈夫得志行道的一種快樂啊!然而,陳公一開始,就因民之憂而憂,也是無所不至啊。陳公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憂愁,因此老百姓也以陳公的快樂而快樂,因而一起歡欣鼓舞來稱頌陳公的美德。既然如此,那么現在倆浙觀風詩里的作品,哪里單單見到我們愛戴陳公,也可以見到陳公愛護百姓。雖

18、然如此,那么,陳公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憂愁,他的恩惠(老百姓)永記不忘;老百姓以陳公的快樂而快樂,他們對陳公的愛慕也與日而俱增。憑借陳公的才華,天子難道能讓他長久在外面做官嗎?所以本來陳公適時就離開浙江了、那么值得快樂的能有多少呢?值得憂患的是誰繼承他呢?現在兩浙觀風詩里的作品,又不單單是用來歌頌陳公愛護百姓人,也寄托了百姓因為陳公而希望繼任者也像陳公一樣的愿望。那么陳公即使離開浙江,而那些困擾老百姓的事情,也還可以永遠有所托付而因此不荒廢。超級全能生2月聯考三、古代詩文閱讀(共4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上余青州書【宋】蘇洵 洵聞之,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曰:“三以

19、為令尹而不喜,三奪其令尹而不怒。”其為令尹也,楚人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為之怒。己不期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豈獨惡夫富貴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為之囂囂。嗟夫!豈亦不足以見己大而人小邪?脫然為棄于人,而不知棄之為悲;紛然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為樂。 昔者,明公之初自奮于南海之濱,而為天下之名卿。當其盛時,激昂慷慨,論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彈壓強悍不屈之虜,其辯如決河流而東注諸海,名聲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國,可謂至盛矣。及至中廢而為海濱之匹夫,蓋其間十有余年,明公無求于人,而人亦無求于明公者。其后,適會南蠻縱橫放肆,充斥萬里,而莫

20、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走明公豈有求而為之哉?適會事變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祿至。明公之于進退之事,蓋亦綽綽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紛紛于富貴之問而不知自止!達者安于逸樂而習為高岸之節,顧視四海,饑寒窮困之士,莫不顰蹙嘔噦而不樂;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與語于輕富貴而安貧賤何者彼不知貧富貴賤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習于富貴之榮而忸于貧賤之辱者而后可與語此。 今夫天下之所以奔走于富貴者,我知之矣,而不敢以告人也。富貴之極,止于天子之相。而天子之相,果誰為之名邪?豈天為之名邪?其無乃亦人之自名邪?夫天下

21、之官,上自三公,至于卿、大夫,而下至于士。此四者,皆人之所自為也,而人亦自貴之。而令世之士,得為君子者,一為世之所棄,則以為不若一命士之貴,而況以與三公爭哉。且夫明公昔者之伏于南海,與夫今者之為東海也,君子豈有間于其間,而明公亦豈有以自輕而自重哉?洵以為明公之習于富貴之榮,而狃于貧賤之辱,其嘗之也蓋已多矣,是以極言至此而無所迂曲。 洵,西蜀之匹夫,嘗有志于當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嘗所欲見者,天下之士蓋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見矣,而獨明公之未嘗見,每以為恨。今明公來朝,而洵適在此,是以不得不見。 伏惟加察,幸甚! (選自蘇洵嘉祐集,有刪節)【注】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時期楚國官名,位同國相。

22、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國內亂,子文自毀其家,以紓國難。三次被免去相位,毫無慍色。明公:對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稱,此處指余靖,時任青州知州。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 高:拾高 B脫然為棄于人 脫然:不經意的樣子 C不旋踵而南方乂安 乂安:太平無事 D莫不顰蹙嘔噦而不樂 嘔噦:嘔吐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豈亦不足以見己大而人小邪 侶魚蝦而友麋鹿 B明公之初自奮于南海之濱 將請罪于母,母不許 C明公之于進退之事 吾從而師之 D其無乃亦人之自名邪 其皆出于此乎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

23、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文章開頭敘寫楚國令尹子文仕途三起三落的事,目的是拿明公余靖與其作類比,說明明公淡泊名利,品行高尚。 B明公余靖仕途發跡于南海,當上朝臣之后,安撫邊疆,奉命出使,口若懸河,彈壓強悍不屈的外敵,聲名遠播。被罷黜后,十多年間蟄居海濱,與世無爭。后受命安撫南方少數民族,不久就凱旋,又得朝廷重用。 C蘇洵認為當世之士能身為朝臣成君子者,一旦被棄,還不如命士尊貴,哪還能與三公爭列;而明公余靖卻能東山再起,得享爵祿,源于他對進退的淡然心態,不自輕自重。 D這封書信敘議結合,言辭懇切,表達了蘇洵對明公余靖寵辱不驚、進退自若的博大胸襟的仰慕之情,并以未能結識他而深以為憾,渴

24、望乘其來朝之機,得以一見。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此二人者皆不可與語于輕富貴而安貧賤何者彼不知貧富貴賤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習于富貴之榮而忸于貧賤之辱者而后可與語此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為之囂囂。(3分) (2)洵以為明公之習于富貴之榮,而狃于貧賤之辱,其嘗之也蓋已多矣。(5分)14A【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高:認為高尚,意動用法。15A【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連詞,表并列;B介詞,從介詞,向;C助詞,舒緩語氣,補足音節,無實義代詞,他;D指示代詞,這語氣副詞,表

25、揣測語氣。16B【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況中心意思的能力。“受命”錯,根據原文“明公乃是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可知明公是自發去安撫南方少數民族的。17此二人者皆不可與語于輕富貴而安貧賤何者彼不知貧富責賤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習于富貴之榮而忸于貧賤之辱者而后可與語此(錯2個,扣1分,扣完為止)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斷句時,一是可找出內容獨立完整的句子,降低斷句難度,如本題“何者”“彼不知貧富貴賤之正味也”就是獨立句;二是從句子結構的角度來分析,如“于富貴之榮”與“忸于貧賤之辱”是并列關系;三是分析句子表述有哪幾方面的意思,根據句意來進行斷句。18(1)因此喜怒不觸

26、及他的內心,而別人卻因此議論紛紛。(“是以”“囂囂”各1分,句意1分) (2)我認為明公您習慣于富貴的尊榮,又拘泥于貧賤的屈辱,(這種體驗)您品嘗它們大概已很多次了。 (“習”“狃”“蓋”各1分,句意2分)【文言譯文】 我聽說,楚國人認為令尹子文的行為很高尚,說:“三次任命他為令尹他卻一點也不喜形于色,三次剝奪他令尹的職位他也不憤怒。”他做令尹,楚國人替他高興;而他不做令尹,楚國人替他憤怒。他自己沒期望做令尹,但令尹這個官位又自己來了。這難道是令尹子文厭惡富貴嗎?他知道富貴不可以求得,便安然自得,因此喜怒不觸及他的內心,而別人卻因此議論紛紛。啊!難道這也不足以看出他的大度,別人的小氣嗎?被人拋

27、棄也不放在心上,也不知道拋棄他是悲哀的事;被人任用,整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任用他是樂事。 以前,明公您開始在南海之濱努力建功,成為天下的名臣。正當您意氣風發之時,您激昂慷慨,討論得失,判定對錯,左邊安撫西羌,右邊撫慰契丹,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壓強悍不屈服的外敵,您的辯才好像是決口的河流向東注入大海,名聲在中原四溢,在戎狄等蠻夷的國度中也顯出磅礴的氣勢,可以說是最為得意之時。等到中途被罷黜成為海濱的平民百姓,大概這十多年間,您對人無所求,而別人對您也無所求。那以后,恰逢南方少數民族肆意放縱作亂,范圍波及上萬里,卻沒有人能夠去解救這危難。您于是在百姓的隊伍中奮起,折尺棰鞭笞他們,不久南方安定

28、。您難道是有所求而做這件事嗎?恰好是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了您偉大的功業,功業成,爵祿自然到了。您對于出仕退隱之事,大概也是綽綽有余啊。 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祿之間忙于追求卻不知道自行停止。得志的人安于享樂,習慣于高高在上的樣子,環視四海之內忍受饑寒、走投無路之人,沒有一個不皺眉惡心而不快樂的。處境困窘的人吃粗劣的湯羹卻不飽,穿粗布衣服卻不暖,習慣于被貧賤的處境摧殘折磨,仰望貴人的光輝,就為其神魂顛倒驚慌失措。這兩種人都不可以對他們說輕視富貴安于貧賤的事。為什么呢?他們不知道貧富貴賤的本質含義。只有天下那些習慣富貴的榮耀,而且又蒙受貧賤的恥辱的人,才可以與他們談論此類話題。 現在天下人汲汲于富

29、貴的原因,我是知道的,卻不敢告訴世人。人臣最大的富貴,莫過于做天子的臣相了。而做天子的臣相,果真是為了那虛名嗎?這難道是上蒼的虛名嗎?這恐怕也是自己的名聲吧?天下的官職,上自三公,中至于卿、大夫,下至于士人。這四者,都是每個人想努力爭取的,也是世人所尊重的。而當今之人,能成為這四者之一(已是莫大的榮耀),但一旦被罷黜棄用,則往往自認為不如一個命士顯貴,更不用說去跟三公爭高低了。況且明公您過去發跡于南海,而如今困窘于東海,富貴之人中哪里有混雜于其間的呢!而您也哪里會因為這個而自輕自傲呢?我認為明公您習慣于富貴的尊榮,又拘泥于貧賤的屈辱,(這種體驗)您品嘗它們大概已很多次了,因此到了困窘的地步也不

30、會自甘沉淪。 我是西蜀的平民百姓,曾有志于當世,一直拖延時光未曾有所作為,卻已到了暮年。然而我曾經渴望拜會的天下英才,普天之下,大概五六人而已。那五六個人,我大都已見過,可是唯獨不曾見過閣下您,我常常深以為憾。如今您回來朝中,而我又在這里,因此不得不見您。 我俯伏思量,盼望您的回音。(若能拜見您,)我將不勝榮幸!麗水、衢州、湖州三市聯考試卷(一)文言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辨 志 張爾岐(清)人之生也,未始有異也;而卒至于大異者,習為之也。人之有習,初不知其何以異也;而遂至于日異者,志為之也。志異而習以異,習異而人亦異。志也者,學術之樞機,適善適惡之轅楫也。樞機正,則莫不正矣;樞機不正,

31、亦莫之或正矣。適燕者北其轅,雖未至燕,必不誤入越矣。適越者南其楫,雖未至越,必不誤入燕矣。嗚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歟!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啞啞以笑,蠕蠕以動,惕惕以息,無以異也。出而就傳,朝授之讀,暮課之義,同一圣人之易書詩禮春秋也。及其既成,或為百世之人焉,或為天下之人焉,或為一國之人、一鄉之人焉,其劣者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則為不具之人、異類之人焉。言為世法,動為世表,存則儀其人,沒則傳其書,流風馀澤,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業隆匡濟身存則天下賴之以安身亡則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業未大光,立身無負者,一國一鄉之人也。若夫智慮不離乎鐘釜,慈愛不外

32、乎妻子,則一室之人而已。耽口體之養,徇耳目之娛,膜外概置,不通疴癢者,則七尺之人。篤于所嗜,瞀亂荒遺,則不具之人。因而敗度滅義,為民蠹害者,則為異類之人也。豈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習為之耳!習之不同,志為之耳!志在乎此,則習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則習在乎彼矣。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在乎道義,未有入于貨利者也;志乎貨利,未有幸而為道義者也。志乎道義,則每進而上;志乎貨利,則每趨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間,而遠周天地之內;定之一息之頃,而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33、。”人之所以孳孳終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為物,往而必達,圖而必成。及其既達,則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則不可以改也。于是為舜者安享其為舜,為蹠者未嘗不自悔其為蹠,而已莫可致力矣。豈蹠之聰明材力不舜若歟?所志者殊耳。嗚呼!學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亂之原,生人憂樂之本矣。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學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張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學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選自蒿庵集,有刪改)【注釋】膜:人體薄皮樣組織,這里代指人體;概置:一概放置不管。瞀亂:昏亂。蹠: 盜蹠,柳下惠之弟。14. 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適燕者北

34、其轅 北:向北。B. 朝授之讀,暮課之義 授:教授。C. 徇耳目之娛 徇:追求,謀求。D.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 孳孳:努力不懈。15. 下列句子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初不知其何以異也 懷其璧,從徑道亡B. 行能表乎一方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C. 所志者殊耳 當其欣于所遇D. 士何事?曰,尚志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1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認為人的差異取決于人的習慣,而習慣又取決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決定了人生的價值與地位,志向既是人生憂樂的根本,又是社會治亂的源頭。B. 作者認為舜一類的人志在道義,蹠一類的人志在貨利;若達成目標后再想

35、改變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蹠一類的人自始至終都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而后悔。C. 作者行文先簡論“志”的重要性,再列舉人的差異性表現及其影響以進一步闡明“志”的作用,進而分析差異形成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結構嚴謹。D. 作者運用比喻、對比的論證方法,將“志”“習”“異”三者關系說得明白、深刻而生動形象;引用孔孟論志之言,增強了論證力度并增添了說理文采。17.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業隆匡濟身存則天下賴之以安身亡則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18.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因而敗度滅義,為民蠹害者,則為異類之人也。(2)教而不知先志,學而不知尚志,

36、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答案】14. A 15. C 16. B 17.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業隆匡濟/身存則天下賴之以安/身亡則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18. 因此而敗壞法度和道義,成為百姓禍害的,那就是異類。教育而不知道先使人立志,學習而不知道尊崇志向,要想把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且風俗淳美,那么從哪里實現呢?【解析】【14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應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A項,“適燕者北其轅”,“北”,名詞使動用法,與賓語“其轅”之間是石洞關系,所以應譯為“使向北行”。故本題選A項。【15題

37、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考生應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C項,“所”:助詞,構成“所字結構”。A項,“其”:代詞,它,指習慣/指示代詞,那。B項,“乎”:相當于介詞“于”,在/相當于介詞“于”,比。D項,“何”:疑問代詞,什么/疑問副詞,怎么。故本題選C項。【16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

38、,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B項,“像蹠一類的人自始至終都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而后悔”與原文不符。故本題選B項。【17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斷句題還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斷開的地方先斷開。比如本題,先了解句子的大意為:時間越久就越有新的內涵,這是流芳百世的人。功績在養民,事業隆重,匡濟天下,活著,那么天下依靠他而得以安寧;身亡

39、,那么天下不知依靠誰,這是天下的人。然后根據一些文言虛詞輔助斷句。如句中的“者”“也”一般在句末,可以在其后斷開。找名詞“功”,作主語;“生民”作賓語,可在“功在生民”的前后斷開。最后看到句式對稱“身存則天下賴之以安”“身亡則天下莫知所恃者”,可在兩個“身”之前斷開。【18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能力。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虛詞,把握語境推斷。第一句關鍵點:“因”:“因此”;“敗度”:“敗壞法度”;“蠹害”:

40、“禍害”;“為異類之人也”:“就是異類”。第二句關鍵點:“志”:“使立志”;“尚”:“尊崇”;“志”:“志向”;“治隆”:“治理得繁榮昌盛”;“何由得哉”:“從哪里實現呢”。【點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復、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

41、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志: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語。參考譯文:人剛生下來,沒有多少不同;而最終發展到大不相

42、同,是習慣造成的。人所有的習慣,起初不知道它有什么不同,而就此一天天有了差別,是志向導致的。志向不同了,習慣便不同;習慣不同了,人也就不同了。志向是做學問的關鍵,也是一個人向善或向惡的車、船。關鍵部分正了,那么沒有不正的;關鍵部分不正,就沒有什么是正的了。到燕地去的車子向北行,雖是沒到燕,一定不會走錯到越。去越地的船向南行,雖是沒到越,一定不會走錯到燕。唉,人對于志向,能不慎重嗎!每一個人生而呱呱地哭著,啞啞地笑著,蠕蠕地動著,惕惕地息著,沒有什么不同。出去從了先生,早上授他誦讀,晚上教他意義,一樣是圣人的易書詩禮春秋五經呀。等到學成了,有的做了百世的人,有的做了天下的人,有的做了一國的人、一

43、鄉的人,那劣等的是做了一室的人、七尺的人,至于最劣的是做了不完全的人、做了異類。言說成為世上楷模,行動成為世人表率。活著,人們以他為榜樣;死了,人們流傳他的書。流風馀澤,時間越久就越有新的內涵,這是流芳百世的人。功績在養民,事業隆重,匡濟天下,活著,那么天下依靠他而得以安寧;身亡,那么天下不知依靠誰,這是天下的人。恩澤施與一地,行為能成為一方的表率,事業雖沒大發展,立身而無愧于世,這是一國一鄉的人。至于那些心思不離開米糧,慈愛不超出妻子兒女的,那只是一室的人。沉溺于口腹的滿足,追求耳目的娛樂,身子外一概不問,不關痛癢的,那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沉溺于嗜好,昏亂無度,逸樂迷失,那是不完整的人。因此而

44、敗壞法度和道義,成為百姓禍害的,那就是異類。難道人生一開始,就有這樣不同嗎?習慣造成的啊!習慣的不同,又是志向不同造成的。志向在這里,那么習慣就在這里;志向在那里,那么習慣就在那里。孔子說:“如果立志在仁上,那就不會做惡。”這是說志向是不可不定的。所以志向在道義,就不會沉迷于貨利;志向在貨利,就不可能希望他做合乎道義的事。志向在道義,每次行動就能進步;志向在貨利,每次行動都會退步。那發端很小,效力很大,近在自己心里,遠遍天地之間;在一呼一吸間定奪,顯著于百年之久。孟子說:“雞鳴就起來,勤勉努力地行善的,是舜一類的人;雞鳴就起來,勤勉努力地謀利的,是蹠一類的人。要知道舜、蹠的區別,沒有別的,無非

45、在貪利和行善之間罷了。”人之所以勤勉努力終身不停止的,志向存在的緣故。志向這東西,去做了就一定能達到,謀劃了就一定能成功。等到已經實現,就不可以反轉;等到已經成功,就不可以更改。于是做舜的安享做舜一類的人,做蹠的未嘗不后悔自己成為蹠一類的人,可是已經無從著力了。難道蹠的聰明才智力量不及舜嗎?所立的志向不同罷了。唉!求學的人一天所立的志向,就是國家治亂的源頭,人們憂樂的根本啊。 孟子說:“士人該做些什么?應該尊崇志向。”學記上說:“凡是學習,為官先要學做事,為士先要立志。”我說:“沒有做官的,要先使他的志向端正。”教育而不知道先使人立志,學習而不知道尊崇志向,要想把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且風俗淳美,

46、那么從哪里實現呢?杭州市第四中學2019屆高三語文強化卷6(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共20分,其中選擇題每題3分)文章第九顏之推自古宏才博學,用事誤者有矣;百家雜說,或有不同,書儻湮滅,后人不見,故未敢輕議之。今指知決紕繆者,略舉一兩端以為誡。詩云:“有鷕雉鳴。”又曰:“雉鳴求其牡。”毛傳亦曰:“唅鷕,雌雉聲。”又云:“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鄭玄注月令亦云:“雊,雄雉鳴。”潘岳賦曰:“雉鷕鷕以朝雊。”是則混雜其雄雌矣。詩云:“孔懷兄弟。”孔,甚也;懷,思也,言甚可思也。陸機與長沙顧母書,述從祖弟士璜死,乃言:“痛心拔腦,有如孔懷。”心既痛矣,即為甚思,何故方言有如也?觀其此意,

47、當謂親兄弟為孔懷。詩云:“父母孔邇。”而呼二親為孔邇,于義通乎?異物志云:“擁劍狀如蟹,但一螯偏大爾。”何遜詩云:“躍魚如擁劍。”是不分魚蟹也。漢書:“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鳥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朝夕鳥。”而文士往往誤作烏鳶用之。抱樸子說項曼都詐稱得仙,自云:“仙人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饑渴。”而簡文詩云:“霞流抱樸碗。”亦猶郭象以惠施之辨為莊周言也。后漢書:“囚司徒崔烈以鋃鐺鎖。”鋃鐺大鎖也世間多誤作金銀字武烈太子亦是數千卷學士嘗作詩云銀鎖三公腳刀撞仆射頭。為俗所誤。王籍入若耶溪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江南以為文外斷絕,物無異議。簡文吟詠,不能忘之,孝元諷味,以為不可復得

48、,至懷舊志載于籍傳。范陽盧詢祖,鄴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語,何事于能?”魏收亦然其論。詩云:“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毛傳曰:“言不喧嘩也。”吾每嘆此解有情致,籍詩生于此耳。 節選自顏氏家訓【注釋】 鷕(yo):雌鳥的鳴聲。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雉鳴求其牡 牡:雄性鳥獸 B是不分魚蟹也 是:這C孝元諷味 諷:不看書本念 D魏收亦然其論 然:認為對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于義通乎 不拘于時 B而簡文詩云 漁父莞爾而笑C囚司徒崔烈以鋃鐺鎖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D為俗所誤 知其不可而為之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49、是(3分)A文章認為從古至今即便是博學多才的人,引用典故也難免出錯,而諸子百家的意見往往不盡相同,再加有些原著已經散佚,后人無法見到,所以人們不會隨意地談論它們。B陸機在與長沙顧母書中敘述了他的堂弟陸士璜之死,其中有“有如孔懷”的說法。作者認為“孔懷”是非常思念的意思,陸機大概是誤把“孔懷”當作是親兄弟了。C作者指出我們引用典故需要仔細推敲,善于借用其它的語言材料來類比。比如作者借用詩經中 “父母孔邇”的例子來證明“孔懷”并非兄弟之意。D江南文人認為王籍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無與倫比,很少有人持有異議。作者認為王籍的靈感或許產生于詩經中的“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17用“/”給文中畫

50、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鋃 鐺 大 鎖 也 世 間 多 誤 作 金 銀 字 武 烈 太 子 亦 是 數 千 卷 學 士 嘗 作 詩 云 銀 鎖 三 公 腳 刀 撞 仆 射 頭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1)抱樸子說項曼都詐稱得仙,自云:“仙人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饑渴。”(2)范陽盧詢祖,鄴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語,何事于能?” 14C【解析】諷:誦讀。15. C【解析】均為介詞,用。A介詞,在 /介詞,被; B 連詞,連接作用/連詞,表修飾;D介詞,被/動詞,做16. D【解析】江南“物無異議”,“很少有人有意見”有誤。17.鋃鐺/ 大 鎖 也/世 間 多 誤 作 金

51、銀 字/ 武 烈 太 子 亦 是 數 千 卷 學 士/ 嘗 作 詩 云/ 銀 鎖 三 公 腳/ 刀 撞 仆 射 頭。(錯1-2個扣1分,錯3-4個扣2分,錯5個以上不給分。)18.(1)抱樸子說項曼都謊稱遇見了仙人,自己說:“仙人給了一杯流霞,讓我喝下,我就不覺得饑渴了。”(關鍵詞: 詐、得仙、輒)(2)范陽人盧詢祖,是鄴下才俊之士,卻說:“這兩句詩根本成不了聯語,哪里看得出他有過人的才能?”(關鍵詞:乃、成語、能,判斷句式)【參考譯文】從古至今以來,那些宏才博學,而引用典故發生錯誤的人是有的;諸子百家雜說,意見或許不盡相同,倘若那些書籍已經湮滅,則后人就不能見到,因此我也不敢隨便談論它們。現

52、在我且說說那已經肯定是絕對錯謬的事例,略舉一兩例讓你們引以為誡。詩經上說:“有鷕雉鳴。”又說:“雉鳴求其牡。”毛詩古訓傳也說:“唅鷕,雌雉聲。”詩經上又說:“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鄭玄所注解的月令也說:“雊,雄雉鳴。”潘岳的賦卻說:“雉鷕鷕以朝雊。”這就混淆雌雄二者的差別了。詩經上說:“孔懷兄弟。”孔,很的意思;懷,思念的意思,孔懷,意思是十分想念。陸機與長沙顧母書,敘述從祖弟士璜之死,卻說:“痛心拔腦,有如孔懷。”心里既然感到傷痛,就表示甚為思念,為什么才說有如呢?看他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說親兄弟就是“孔懷”。詩經說:“父母孔邇。”如果按照上面的用法把父母親叫做“孔邇”,意思上說得通嗎?異物

53、志上說:“擁劍狀如蟹,但一盉偏大爾。”何遜的詩說:“躍魚如擁劍。”這是沒有分辨魚和螃蟹的區別。漢書上說:“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鳥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朝夕鳥。”而文人們往往將其誤作“烏鳶”來使用。抱樸子說項曼都謊稱遇見了仙人,自己說:“仙人給了一杯流霞,讓我喝下,我就不覺得饑渴了。”而梁簡文帝的詩說:“霞流抱樸碗。”就好像郭象把莊周辯說惠施的話當成莊周的話了。后漢書說:“囚司徒崔烈以鋃鐺鎖。”鋃鐺,指鐵鎖鏈,世上的人大多把它誤寫作金銀的“銀”字。武烈太子也是飽讀數千卷書的學者了,他曾經作詩說:“銀鎖三公腳,刀撞仆射頭。”這就是被世俗的寫法貽誤了。 王籍的入若耶溪詩說:“蟬噪林逾靜,鳥鳴

54、山更幽。”江南文人認為此二句在詩句中無與倫比,無人可以對此持有異議。梁簡方帝詠吟這兩句詩后,就不能忘掉它了;梁孝元帝誦讀玩味之后,也認為再沒有人能夠寫得出來,以致在懷舊志中把它記載在王籍傳中。范陽人盧詢祖,是鄴下才俊之士,卻說:“這兩句詩根本成不了聯語,哪里看得出他有過人的才能?”魏收也贊同他的意見。詩經說:“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毛詩古訓傳說:“意思是安靜而不嘈雜。”我時常贊嘆這個解釋有情致,王籍的詩句就是由此產生的。杭州市命題比賽試卷1(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范雎說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執賓主之禮,范雎辭讓。是日見范雎,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

55、虛無人。秦王跪而進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請。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渭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發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于菱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吳市,卒興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