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習題_第1頁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習題_第2頁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習題_第3頁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習題_第4頁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 選擇題: (共 20 題, 共 50 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 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 )1、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郡縣制建立了近兩千年,不能改變。古往今來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這種制度, 這是勢所必然, 若不是由于合理, 哪能夠如此呢?”下列對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勢所必然”的理解錯誤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導致春秋戰國諸侯紛爭局面的教訓B.秦滅六國實現統一后的需要C.是強化地方獨立性的需要D.與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相適應2、唐德剛教授在晚清七十年 一書中寫到: “從秦國開始的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社會政治大轉型,發自商鞅,極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漢武。 ”這次“大轉型”的主要表

2、現是( )A.世襲制代替禪讓制B.郡縣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封國制D.內閣制代替三省制3、“從理論上講,秦漢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著本質的區別,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獨主, 是國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獨主”的變化反映了 ()A.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變B .集體統治到君主專制的轉變C.諸侯割據到國家統一的實現D .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的建立4、韓非子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下列首先實踐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國B.確立皇帝制度C.置“三公” “九卿”D .全國郡縣化5、 在中國古代關于“封建制”與“郡縣制”的爭論中,明清之際被學界冠以

3、“啟蒙思想家”的黃宗羲、顧炎武、顏元等人力主“復封建”。其積極意義在于( )A. 以世卿世祿制解決科舉制八股取士的弊端B. 以地方分權制約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權力C. 解決商品經濟發展情況下出現的利益紛爭D. 仿效西方建立中央與地方實行分權的制度6、“陛下”原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有近臣執兵刃站列, 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 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對話, 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衛轉達。“陛下”稱謂的由來從本質上反映了( )A.封建等級制的森嚴B .皇帝安全是國家的政治大事C.專制皇權的不容逾越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7、 漢書?翟方進傳載: “方進知能有余, 兼通方法

4、吏事, 以儒雅緣飭法律, 號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當意。綏和二年春,熒惑守心,方進不知所出。上曰朕誠怪君,何持容容之計,將何以輔朕道群下?而欲久蒙顯尊之位,豈不難哉。 方進即日自殺。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權重,對皇權構成了威脅B .以才能的大小作為丞相任職的標準C.丞相位高權重,但命運掌握在皇帝手中D .廢除了丞相制度,解決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8、 “陛下”本是對他人的尊稱, “陛”是臺階,稱人“陛下”表示謙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在臺階下和你說話。但秦以后, “陛下”一詞只能專稱皇帝。這體現了皇帝制度的哪一個特點 ( )A.皇位世襲 B .皇帝獨尊 C .君權神授 D .

5、家天下9、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縣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屬民B. 更利于皇帝集權C. 制度法令的統一D.依才干政績任免官吏10、 秦朝中央官職設三公九卿。 其中九卿有奉常, 掌宗廟禮儀; 郎中令, 掌宮殿警衛; 衛尉,掌宮門警衛;太儀,掌御用車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及皇帝的生活供應。由此可見,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 )A. 分工明確,彼此牽制B. “國”與“家”同治C. 垂直管理、分層管理D.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11、據史書記載,秦朝皇帝玉璽用陜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上刻文是丞

6、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這本質上反映了( )A. 上供玉璽,臣子諂媚B.以玉制璽,天子專有C. 皇位世襲,君權神授D.皇權至上,丞相左右12、中國歷史十五講說:“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這其中有地理的、經濟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 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這一“政治制度”是指( )A. 郡縣制度B. 皇帝制度C. 行省制度 D. 中央集權制度13、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專制體制。秦王贏政改稱“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 令為“詔”; 西漢建立后,劉邦為改變朝儀無度的狀況,命儒士叔孫

7、通制定新朝儀。他們都是為了 (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響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C. 確立中央政府的權威D. 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14、全球通史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 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最早體現這一舉措的制度是( )A.秦始皇推行郡縣制B.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C.唐實行三省六部制D.元朝在全國設置行省15、法國著名學者雷奈?格魯塞的東方的文明寫道: “秦代在歷史上意味著什么呢?意 味 著周時已有的中國的力量,由它一個最有生氣的成分聚合、集中起來,提高到權力的頂峰。”符合上述觀點的是(

8、)A.實現了國家統一B.中央集權制度形成C.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加強D 創立三公九卿制7、學者林甘泉發現古籍中沒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職的記載,他認為:“應當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職的,并因此而達到削弱丞相軍權的目的但實際上太尉一職并未委派給任何人。 ”這說明 ()A.秦設“太尉”官職只是后人的猜測 B .秦朝為提高行政效率廢除“太尉”C “太尉”設與不授服務于皇權需要D 秦統一六國后已無設“太尉”必要17、有清代學者在解釋西周“府史”,“五史”等官職時說道:“府史之史,今之所謂書吏是也;五史,則卿大夫為之,所掌圖書記載命令法式之事,今之所謂內閣六科,翰林中書是也。”這一言論主要體現出( )

9、A. 史官是中央決策的機要成員B.文書法典是古代行政的命脈C. 中國古代職官制度源遠流長D.翰林中書源于周代史官等職18、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至秦漢時期,一切貴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個家,此刻變作了國家。 ”秦漢時期得以“化家為國” ,其直接因素是當時()A.世官制轉為科舉制B.刀耕火種轉為鐵犁牛耕C.分封制轉為郡縣制D.百家爭鳴轉為獨尊儒術19、 全球通史中說: “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21 年,第二次發生在 1911 年,第三次在1949 年, ”這三次“革命”分別反映( )A.小農經濟的出現、資

10、本主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確立B.秦朝建立、中華民國成立、新中國成立C.封建制度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D.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20、 漢書記載“秦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為郡縣。 ”據此,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判斷( )秦朝統治者對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趨于瓦解,出現了 “禮崩樂壞”的局面秦朝統治者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制和縣制都起源于秦國A.B .C.D.二、非選擇題 : (共 4 小題,共 50 分。 )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1、。材料一 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體制形成中最關鍵的步驟。 中國古代 “大一統” 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發展, 跟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完善是密切相關。 中央集權制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對中華文明的沿承延綿的意義不可忽視。摘編自陶濤關于“中央集權制”的幾點思考材料二 “東亞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國榮光,錦繡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引自 1912 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國歌材料三 同盟會最早會員之一的吳玉章回憶道: “處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偉大時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非常激烈的變化。 當時我的感覺是:革命有希望,中國不會亡, 要改變過去革命的辦法。必須

12、依靠下層人民,必須走俄國人的道路”摘自金沖及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抉擇材料四 我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 有一番融合媾通, 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 否則無生命的政治, 無配合的制度, 決然無法長成。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 ) 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 指出最終形成中央集權制度的是哪個朝代?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進步意義何在?( 2 ) 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 指出歌詞中“舊邦新造”的含義是什么?為鞏固其成果,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哪一部法律文獻?( 3 )依據材料三,指出當時世界上的哪歷史大事促使中國知識分子決定“必須走俄國人的

13、道路”?走這條道路是要建立怎樣的社會制度?( 4 )簡要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觀點。22、 地方行政制度作為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伴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變革完善。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對秦始皇的這一做法,大多盛贊不已雖然秦代僅僅持續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及其所確定的以郡縣制為表現形式的行政區劃,卻為后世歷代所遵奉(西漢初年)劉邦采用的是混合體。李曉杰體國經野:歷史行政區劃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元行省制所體現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 明顯優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 權。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請回答:(1

14、) 據材料一,后世對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贊不已”?概括這一做法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劉邦采用的“混合體”是什么?(2) 據材料二,說明元行省制與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間的關系及行省制“優”在何處。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對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創舉。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的行政區劃分為郡、 縣兩級, 以郡統縣。 漢朝, 把一些郡分封給諸侯王,稱王國,欲以同姓諸王鎮撫天下,拱衛中央。 漢初諸侯王掌握著王國的統治權,大的王國可以領有幾個郡, 景帝武帝以后, 才規制一國只管一郡,并且撤銷了諸侯王的統治權,王國的官吏也由朝廷直接派遣。 從此, 郡和國在行政區劃制度的實質

15、上已無區別, 不同的除了名稱外,只是王國的賦稅收入不歸朝廷而歸諸侯王享受。西漢后期,全國有103 個郡、國。再說后期。郡縣之上又出現了一級行政區叫州。漢武帝時,把全國百多個郡國分為 13 個刺史部以為監察區域。東漢后期,為了鎮壓黃巾起義,在州部改置州牧,賦于該州軍、政大權,位居郡太守之上, 州才由監察區變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 鑒于漢末以來州刺史 ( 州牧 ) 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事實,魏晉南北朝時期,為防止外重內輕,限制地方勢力的膨脹,中央政權不斷分州析郡,至南北朝末,州增加到 300 多個,郡增加到 600 多個。一州平均只管二郡,一郡平均只管二三個縣, 一個州總共才五六個縣, 這樣, 三

16、級制已無實際意義,徒增冗官冗費,于是隋文帝在開皇三年(583 年)撤銷了郡,實行州縣兩級制。孫衍鐸略談我國古代行政區劃的演變材料二 上表曰: “自秦并天下, 罷侯置守, 漢、 魏及晉, 邦邑屢改。 竊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卒人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才,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覓?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張之義,瑟無膠柱之理。今存要去閑,并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敢陳管見,伏聽裁處。”帝覽而嘉之,于是遂罷天下諸郡。隋書楊尚希傳( 1 )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說明秦朝到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 2 )根據材料和所

17、學知識,分析隋朝進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歷史作用。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始皇日:“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史記一秦始皇本紀材料二 (北宋) 規定州郡長官由文臣擔任, 長官之外另設通判, 使其互相牽制。 后來,又把全國州郡劃分為 15 路,陸續在各路設轉運使(管財政兼監察地方官吏) 、 提點刑獄(管司法兼監察) 、按撫使(管軍事,有時也兼管民政,在邊境地區設置) 、提舉常平(管長平倉救濟、農田水利等)等四司,統稱“監司”,也都由文臣擔任。一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行

18、省品秩高,權勢重,對所轄路府州縣官的統攝和節制力自然較強。行省轄區廣,數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揮和節制彌補了秦漢以來朝廷直接控制數目較多的 酃、州、路時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對各地路府州縣的控制明顯加強了。-李治安主編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 1 )據材料一,秦朝實行了什么制度?試分析這一制度的影響。( 2 )概括材料二中宋代地方官制的特點。答案一、單項選擇1、 【答案】 C【解析】 本題可用排除法, 從秦始皇行郡縣制的目的方面考慮, 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實行的,不可能是強化地方的獨立性。2、 B3、 【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秦漢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

19、之前的王有著本質的區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共主”到“獨主”的變化反映了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變的轉變,故A正確;BCDH料未體現,排除.故選 A.4、 【答案】 B【解析】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反映的是韓非子的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思想.BCDTB屬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實現,但題干要求的是首先實踐,應該是確定皇帝制度故選 B5、 【答案】 B“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解析】 “封建”在我國上古時代原指分封制度,即封邦建國, 把爵位、 土地、 人民分賜宗親或功臣, 使之在該區域內建立諸侯邦國, 這在西周時比較典型。“封建”可謂是與專制集權背道而馳的具有地方分權性質

20、的政治制度,故答案選B。 A 是選官制度,題干沒有體現;題干主要涉及政治方面的內容,與商品經濟無關,排除C;西方的地方實行分權的制度前提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 與中國古代的地方分權性質有根本的區別,排除D。6、 【答案】 C【解析】 材料“陛”的兩側有近臣執兵刃站列, 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 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 直接對話,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衛轉達說明皇權的至高無上故選 C7、 C8、 【答案】 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秦代的政治制度。 秦統一以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主要 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縣制。皇帝制度的特點是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 “陛 下”的專用正是這一特點的體

21、現,所以應選 B 項,其他選項與題意不符。9、 【答案】 D【解析】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實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諸侯到卿、 士,其權力、地位和財產一切世襲,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權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縣制,郡守、 縣令由皇帝任免, 不得世襲, 官吏任免的標準是才干政績。 故地方政治權利向一般平 民開放,此即材料中所謂“公天下”,故D項正確;AB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選 Do10、 【答案】B【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旨在考查正確解讀相關史料并評述的能力。 題干 材料中秦朝中央官職“奉常” “郎中令” “衛尉” “太儀”和“少府”的職能體現了秦朝中央官制“家

22、國同構”的特征,故答案為 B 項。材料中未涉及九卿間的彼此牽制,排除A 項;材料不能反映中央官制的管理方式,排除 C項;D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1、 【答案】 C【解析】“受命于天”說明皇位是上天賦予的,“既壽永昌”又反映了皇位世襲,故選C。A項不符合“本質反映”限定, 排除;B項錯在“專有”,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錯在“丞 相左右”,排除。 12、 【答案】D【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并分析問題的能力, 郡縣制是秦朝時期的地方 行政制度,未貫穿整個封建社會,故A 項錯誤;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與維護國家統一關系不大,故B項錯誤;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

23、制度,故C項錯誤;據材料中“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實行中央集權制,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據,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故D項正確。13、 【答案】 A【解析】“秦王贏政改稱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體現了皇帝獨尊, “劉邦為改變朝儀無度的狀況, 命儒士叔孫通制定新朝儀”, 也是為了強化皇帝的尊貴地位,故 A正確;BCD材料無關。14、 【答案】 A【解析】 ”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 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 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指的是秦始皇推行郡縣制, 故 A 正確;BCD勻不符

24、合題意,排除.故選 A.15、 【答案】 B【解析】A項與材料無關;B從材料“由它一個最有生氣的成分聚合、集中起來,提高到權力的頂峰”可以看出, 秦時期相對于西周來說, 實現了權力的集中 即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故選B. C是在秦朝以后,D屬于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內容之一.故選B.16、 【答案】 C【解析】 材料“學者林甘泉發現古籍中沒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職的記載”的意思是太尉沒有授予某人, 而不是沒有太尉之職,故A 項錯誤; 材料表明太尉沒有授予任何人,達到削弱丞相軍權的目的,故B 項錯誤; “太尉”設與不授服務于皇權需要,與材料“他認為:應當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 一職的,并

25、因此而達到削弱丞相軍權的目的但實際上太尉一職并未委派給任何人”相符,故C項正確;秦統一六國后設置太尉一職,但沒有授予任何人以達到削弱相權的目的,故D 項錯誤。17、 【答案】 C【解析】材料“府史之史,今之所謂書吏是也” “五史,今之所謂內閣六科,翰林中書是”體現了周代的府史與清代的書吏類似,周代的五史與清代的“內閣六科,翰林中書”類似,說明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源遠流長,故C項正確;史官不是中央決策機構的要員,故A項錯誤;B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18、 【答案】 C【解析】科舉制出現在隋唐時期,故A項錯誤;鐵犁牛耕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故B項錯誤;秦朝實行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開始,故C項

26、正確;獨尊儒術是思想文化領域的舉措,不是“化家為國”的直接因素,故D 項錯誤。19、 【答案】D【解析】解答本題關鍵是從時間信息入手,結合“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 信息聯想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 第一次是指秦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第二次是辛亥革命, 第三次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故D 項正確。20、 【答案】B【解析】通過題干中的材料信息“秦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 “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為郡縣” ,可以得知秦朝實行郡縣制的原因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潰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秦朝統治者對分封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認識, 所以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縣制和郡制并非起源于秦國,而是春秋戰國時

27、期。故本題選 B。二、非選擇題21、 ( 1)朝代:秦朝。意義:維護了“大一統”政治格局,國家統一,使中華文明延綿不斷。( 2 )含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法律文獻: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3 )大事:十月革命。 制度:社會主義制度。( 4 )觀點:政治制度應根植于本國本民族,學習外國制度,要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適合本國國情的制度才能不斷發展。【解析】 ( 1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知識識記能力。第一小問朝代:根據材料“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體制形成中最關鍵的步驟” 等信息可知, 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于秦朝。 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中國古代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 “對中華文明的沿承延綿的意義”等信息可知,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進步意義:維護了“大一統”政治格局,國家統一,使中華文明延綿不斷。( 2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知識識記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小問含義:根據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