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3-2014學年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復習提綱致同學們1.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的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2.我國大陸上第一個試管嬰兒的締造者是張麗珠。第一章 認識生物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非細胞結構生物)7、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特性。 (珊瑚蟲是生物,珊瑚、彈鋼琴的機器人、慢慢生長著的鐘乳石不是生物。)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寫出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
2、、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陽光、空氣、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 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二、 作出假設: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三、制定計劃,驗證假設: 材料用具:秒表、紙盒子、10只鼠婦、
3、相機、記錄表、筆。 1先抓10只鼠婦(潮濕蟲)。 2準備一只長形的紙盒子,將蓋子剪掉一半,創造一個明亮和陰暗的對比環境。 3將10只鼠婦同時放在明亮與陰暗交界的地方,先把他們圈住,同時開始實驗。 4觀察并記錄 時間明亮處(只)黑暗處(只)備注2分鐘374分鐘286分鐘288分鐘1910分鐘010實驗分析: 在實驗中我發現在第2分鐘時明亮處就只有三只,陰暗處有七只。第4分鐘時明亮處就只有2只,陰暗處有8只,隨后慢慢地明亮處鼠婦越來越少,陰暗處鼠婦越來越多,直到10分鐘后10只鼠婦全部爬到了陰暗處。,通過以上實驗說明了鼠婦不喜歡明亮的環境,(環境對鼠婦的生活是有影響的)。四、得出結論:鼠婦適應生活
4、生活在陰暗的地方。(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6、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等。7、生態系統中數量最多的應該是生產者。 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必有),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有)。
5、 9、食物鏈食物網(掌握食物鏈有關內容)。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課本26頁。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一、 顯微鏡的結構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
6、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微小。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顯微鏡的使用 1、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質: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
7、實驗(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質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和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 無機物 水、無機物、氧等。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葉綠體和線粒體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葉綠體將
8、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植物細胞中還有葉綠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 1、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3、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由于:細胞的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和細胞的生長(使細胞體積增大) 2、細胞的分裂 (細胞核先分裂為二)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
9、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
10、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十三、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纖毛(運動)、表膜(呼吸)、收集管、收縮泡、胞肛、口溝、食物泡、細胞質、細胞核(大核、小核)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因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核酸)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藻類植物 代表植物:海帶、紫
11、菜、石花菜、鹿角菜、衣藻和石花菜等;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生活環境:大都生活在水中;生殖方式:孢子生殖;意義:魚的餌料,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工業、醫藥上上的原料。2、苔蘚植物 代表植物:墻蘚、葫蘆蘚等;主要特征:植株矮小,無根莖葉的分化。生活環境:大多生活在陰濕的地方;生殖方式:孢子生殖;意義: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保持水土、涵養水源。3、蕨類植物 代表植物:腎蕨、江南星蕨、胎生狗脊、滿江紅等;主要特征;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體內有輸導組織;生殖
12、方式:孢子生殖;意義:有些可食用;有些可供藥;有些可供觀賞;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5、種子的結構 蠶豆(雙子葉)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玉米(單子葉)種子:果皮和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1片)】、胚乳 6、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7、常見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銀杏、蘇鐵、側柏等;常見的被子植物:刺槐、白毛楊、檳榔、玉米、小麥、水稻、牡丹、菊、玫瑰等。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13、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分生區、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藥、花絲)、雌蕊(子房、花柱、柱頭)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受
14、精極核胚乳 胚珠種子 珠被種皮 11、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 表
15、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脫
16、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于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淀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5、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
17、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 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伊春市新青區2025屆數學五下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答案
- 貨物買賣合同協議書范本
- 2025年度個人股權融資合同樣本
- 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技術革新與實踐
- 智慧農業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策略
- 企業法律顧問服務合同示范文本
- 連鎖藥房加盟經營合同
- 軟件公司與程序員勞動合同
- 房產抵債合同范文
- 2024-2025年濟南天橋區濼口實驗學校第二學期七年級地理期中考試試題(含答案)
- 2024年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物業管理中英文對照外文翻譯文獻
- 冠心病中西醫結合治療
- 腰椎人工椎體置換術
- 綜合一體化指揮調度解決方案
- 家長會課件:七年級家長會班主任優質課件
- 人工智能導論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哈爾濱工程大學
- 腦中風病人病情觀察
- 第14課 背影 課件(共26張ppt)
- 汽車維修工(三級)技能理論考試題庫(濃縮300題)
- 《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個教育案例》讀書分享會PPT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